體育課標2022培訓心得(精選5篇)

體育課標2022培訓心得(精選5篇)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體育課標2022培訓心得(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體育課標培訓心得1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版)》中提出,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面向全體學生,落實“教會、勤練、參賽”要求。從學科的育人價值來看,“教會”是“勤練、常賽”的基礎,“勤練”是“教會”的主要手段是“常賽”的必經之路,“常賽”是“教會、勤練”的延伸和拓展。三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基於核心素養下,我們該如何有效的落實“教會、勤練、常賽”,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理解與看法。

  “教會”是教師要做好課程設計,讓學生能夠更容易的去理解學習內容,熟練掌握技能,提高運動能力。如在傳統籃球教學中,教師多以籃球的技術為教學重點,從而忽視了對籃球本身的基本知識學習。學生往往只學會了籃球的技術動作,卻無法瞭解籃球的比賽規則和技術的運用場景。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某個技術,更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該技術,做到學以致用。

  “勤練”可分為校內和校外兩個主陣地,校內在動作技能掌握的前提下,保證每天鍛鍊一小時,並結合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使學生能夠反覆的練習鞏固課上所學的知識技能。校外可以佈置體育家庭作業,引導學生多參加校外體育鍛煉,可以是獨立完成,也可以是與家長共同完成,以此達到“勤練”的目的,形成健康的安全的運動習慣。

  “常賽”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也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手段,重點在於全員參與。“常賽”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體育課堂內的教學比賽,可以是簡單的體能競賽,也可以是單個技術動作學習過程中的比賽。如學習完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后,可以讓學生體驗三對三的半場籃球比賽,讓學生在懂得該技術在賽場中的運用場景。二是課外的體育競賽,如以班級、年級為單位的籃球賽、足球賽、乒乓球賽等,也可以是以俱樂部、興趣班或小團體組織的競賽。目的便是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自身特長參與更多的體育競賽。

  基於核心素養視角下的“教會、勤練、常賽”,體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圍繞運動技能的掌握與提高,採用豐富多樣的練習手段,廣泛開展各類競賽。讓學生從“學會”向“會學”進行轉變,從而提高體育課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體育課標培訓心得2

  近日,教育部發布《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新課標將於秋季學期開始正式施行。作為未來十年我國基礎體育教育發展的綱領性檔案,它的出現備受關注。作為一名一線和體育教師,對新課標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學習,我認為體育課有以下幾個問題急待解決。

  第一,明確課堂運動負荷要求,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解決“不出汗”的體育課和“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未見根本好轉”的問題。

  課標強調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中,每節課群體運動密度應不低於75%,個體運動密度致的學習,以便更好的指導今後的教學。應不低於50%,每節課應達到中高運動強度,班級所有學生平均心率原則上在140-160次/分鐘;不僅專門設定了體能學習內容,還提出每節課應有10分鐘左右體現多樣性、補償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體能練習,以保證每節實踐課具有足夠的運動負荷,讓學生獲得充分的運動體驗,真正改變“不出汗”的體育課現狀,提高學生的運動效果,有效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得到根本性好轉。

  第二,以“教會、勤練、常賽”為抓手,建構“學、練、賽”一體的課堂教學體系,真正“教會”學生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摒棄“無運動量、無戰術、無比賽”的“三無”體育課,解決“學生學了9年體育課,絕大多數學生未能掌握1項運動技能”和“學生不喜歡上體育課”的問題。

  課標強調結構化運動知識與技能的教學,要求學生側重在應用的情境(如對抗練習、比賽或展示等)中學習知識與技能。提出在尊重不同水平學生的意願和需求的基礎上,3-6年級從六類專項運動技能中各選擇至少1個運動專案,7-8年級從六類專項運動技能的四類中各選擇1個運動專案,然後對每一個運動專案實施完整、系統的大單元教學,9年級讓學生結合學校實際自主選擇運動專案進行學練幫助學生在初中畢業時學會1-2項運動技能,並能夠在比賽中得以運用。此外,20xx年版課標強調採用遊戲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透過不同數量、時間、形式、場景,以及個人與小組間的各種挑戰賽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學、練、賽”環境中體驗運動的樂趣,讓學生愛上體育與健康課,能夠真正瞭解體育、參與體育、享受體育。

  第三,重視把體育鍛煉作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決“學生未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的問題。

  課標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習評價等多方面強調要幫助學生養成鍛鍊習慣,不僅在體育與健康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中特別強調發展學生的體能練習、“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健康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運用”等,幫助學生形成堅持鍛鍊、終身健康所需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也在學業質量中增加了與鍛鍊習慣有關的評價指標,如,水平四球類運動的學業質量中規定,“每學期透過現場或多種媒介觀看不少於8次所學球類運動專案的比賽,並能夠對某場高水平比賽做出分析與評價”,以及“每週運用所學球類運動技能進行3次(每次1小時左右)課外體育鍛煉”等,並透過佈置體育與健康家庭作業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和健康實踐活動。

  新課標已經出臺,但在實際工作中,落實是關鍵。在實施的過程中首先要快速有序地提高學校體育教學質量,要真正落實體育課程教學方案裡面的具體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改革。對體育課的要求高了,相應對我們體育老師的要求也在提高。對於我們體育教師要加強學習和培訓,以便更好的理解新課標的相關內容和要求,更好地開展學校體育工作,指導學生更快地掌握運動技能,將賽事活動舉辦得更加有趣……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體育課標培訓心得3

  學習《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順應新時代發展。新課標中要求在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關注每一位學生。摒棄應試教育的舊觀,培養學生課堂中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終身運動思想的萌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首先,體育從課時量來說,已經是勝似主科的科目,符合了國家對教育的教改要求,不再是唯分數論的選拔標準去評價人才。進一步強調了健康第一,課堂上要更加重視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綜合能力。新課標中,強調了不同水平段每節課的運動量與強度,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內涵。新課標中更要求學生在體育課中要有“教會、勤練、常賽”的能力,逐漸養成“校內鍛鍊一小時,校外鍛鍊一小時”的習慣。

  其次是設計好課堂教學的環節。如何體現出一堂體育課是否有趣又達到運動量,就看孩子們在體育課中是否有“歡聲、汗水”兩點。更是對體育教師強調課堂內容設計要新穎,小學階段多結合遊戲的方式運動,吸引與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讓他們把注意力都投放到課堂中來。

  新課標是新時代下對體育老師的進一步要求,體育教師肩負使命,將認真落實新課標中的指示,增強學生體質,少年強,則國強!不負韶華,砥礪前行!

  體育課標培訓心得4

  復課後,學校組織我們每個教研組學習了新課程標準解讀。體育組利用教研時間,閱讀《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體育新課標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堅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從新的課程標準中我們可以提練出的關鍵點是:著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最佳化課程內容結構、設立跨學科主題活動、增強指導性、加強學段銜接。這要求我們必須轉變對體育課的認知。

  “雙減”下的體育課要凸顯體育素養的培育,不只是簡單的、模式化的練習,要和學生的生活相結合起來,學知識只是第一步,能把運用知識並養成終生體育觀,這才是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

  其次,各門課程用不少於10%的課時組織開展綜合性的跨學科主題學習,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體育課程標準中也特別將跨學科融合作為課程內容之一。如何尋找與體育教學的融合點?我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我們可以從生活中切入,如地震、溺水等自然災害中的安全教育,我們可以利用PPT、影片、圖片等進行安全教育教學。在學習瞭解生活常識時,學會自救和他救。

  第二,還可以從節慶中切入,如冬奧會、民族傳統體育。在疫情期間,我們做到停課不停學,將民間體育健身專案與體育居家鍛鍊相結合,使兒童在快樂的遊戲之中潛移默化地認同民族體育文化,並傳承和發揚。

  新課標還對幼小銜接、學生個體差異、提升女生體育課興趣與參與度等問題提出瞭解決辦法。在“新課標”的指導下,作為體育教師的我們必須在實踐中學習,不斷研究、反思,讓學生在體育課中得到更好的發展,為學生創造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課堂。

  體育課標培訓心得5

  體育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改革如春風吹綠了神州大地,帶來了令人鼓舞的變化:教育觀念發生了變化;課堂和學生生活出現了新的變化;參與、支援課程改革的氛圍逐步形成……

  讓人欣喜不已。體育與健康課程正從育體向育體與育人有機結合的方向轉變,新課程標準頒佈以來,作為體育教師,我們一直在積極摸索、思考,自己應定位在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怎樣讓學生學得更加快樂,一直是體育教學工作中的一個聚焦話題,透過對《體育新課標》的認真學習和積極實施,頗有些感悟和收穫。如果教師不能領會課程標準的真正含義的話,那麼體育與健康課教學就會被老師誤認為“放羊式”教學了。

  如此看來,新課程對體育教師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教師在深刻理解課程標準精神上,吃透教材,對教材進行改造、加工、整合,使之變成學生喜歡的可以親身體驗的、有興趣的對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新課程標準》充分體現了人性化教學活動,以健康、快樂教學為中心,講求學生個性化發展,始終把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放在中心地位,體現個體差異以培養學生運動興趣為手段,培養終身體育為目的。對於《新課程標準》的態度是看得懂,能理解讀起來明白,說起來容易,但琢磨起來卻又有些模糊,幹起來會覺得困難重重。也就是說:理論上是贊同的,實踐中是茫然的。如:一些學校的領導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忽視或輕視體育的行為、觀念、思想沒有得到根本轉變,以致於嚴重影響了體育教師的工作量太大,沒有多餘的時間去學習探究存在的問題,只能從形式上去裝“象”。

  包括一些評優課,展示課等都帶有演戲的味道。再就教學內容是眾口難調。現在一個教學班有50至60人之多,有男生有女生,學生的興趣、愛好、體質運動能力各不相同。不論選擇什麼教材,教師無論怎樣精心組織課堂教學,總有一部分學生是在被動接受,或應付差事,甚至擾亂正常教學秩序。如果教師硬行實施教育,就必然與《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相矛盾。

  針對以上的問題和實施面臨的問題。首先,體育教師必須從角色轉變,最佳化自身知識結構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質。不能再將自己禁錮在體育這一門學科的壁壘之中,而是要更多地加強體育與教育學、心理學、美學等其它學科的橫向聯絡。不斷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善於總結。其次,教師要建立以人為本的體育教學氛圍,變課堂的主宰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變知識的容器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再次,轉變以往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指導思想,切實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創造一定的空間,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與終身體育觀緊密結合起來。最後,要真正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促進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

  《新課程標準》還要求教師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注重評價的激勵作用。表揚是體育教師的一門教學藝術,體育教學過程也離不開表揚的教育方法,在整個教學中,會時刻注意課堂上的變化,細心觀察每個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善於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鼓勵、指導,對部分素質差的學生,不應過於苛責,不應使其喪失信心,及時進行評價激勵,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特別是不安全因素要及時排除,促進學生健康的身心發展,更好地上好體育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