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通用26篇)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通用26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1
一、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例如在觀摩學習中,授課的三位老師都採用了自主探究學習模式。在學習活動中,每一個同學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學習中,有的看書,有的同學之間相互探討問題和研究問題。在同學們對問題進行探究並形成幾點共識之後,再由幾個同學代表大家發言,提出對問題的認識和解決方案。課堂上同學們再對集中提出的共識進行探究,找出各自的不足之處,進而最後形成一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課堂上不可能將每一個同學的認識都展現出來,但透過自主探究學習和同學間的合作探究相結合,在一併行的時間上,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可將同學們各自的認識達到統一、分化、再統一。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以往,教師向學生展示的知識世界具有嚴格的確定性和簡約性,使教育、課程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這種對於書本知識的熱衷追求使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厭學情緒不斷加重。新課程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不再單純以學科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不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嚴密性、完整性、邏輯性,注重與學生的經驗結合在一起,使新知識、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學生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切實反映學生生活經驗,努力體現時代特點。
二、交往、互動、發展
例如在觀摩學習中,老師講授《磁是什麼》中的磁場的性質時,在同學們自主探究,並形成自己的初步認識後,並沒有馬上進行講評,而是又向同學們提出老師自己的方案,讓同學們比較自己的方案,找出差別在哪裡,有哪些不足,進而使同學的認識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不僅讓同學們學到了知識,也學到了科學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教學是課程創新與開發的過程,是對課程改革的呼應。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我們的教學方式單一,學生被動學習,個性受到壓抑等頑疾均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有效的醫治;課改下,學生活了,課堂活了,教師的觀念轉變了。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把教學本質定位於交往,它是對“把教學看成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品德的過程”這一傳統觀點的重大突破。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三、重視過程,促進發展
老師在講授《力》時,在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時,不僅利用課件演示,在同學得出結論後,馬上針對得出的結論,讓同學們舉出身邊發生的例項,分析說明哪些適用於剛剛得出的結論。使同學們理論與實踐能緊密相結合,使學習到的理論轉化成形象的、可感知的知識。
新課程改革,更關注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突出激勵和調控的功能,激發學生,教師,學校,課程的內在發展動力,促進其不斷進步,實現自身價值。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去探究和感知新知識。而不是單純地學習一點膚淺的理論,而是更注重於理論的應用,使之成為能促進同學不斷進行探究和發展的活的知識。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2
八月份,新課程改革培訓在網上展開,經過學習,使我受益匪淺。在專家的講解以及課改區教師的現身說法中,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我對課改的渴望,同時也感受到了一份來自未來的壓力,新課程目標向教師提出了基礎教育下全面素質教育的實質性資料和具體要求。在知識、經濟高度發展的今日,沒有知識和本事是不夠的,那麼如何推動社會不斷提高,應從基礎作起,從學生的教育做起,從課改作起。課改不改課就行!
經過網路上一些教師具體的課堂案例學習、專家的經典剖析,使我們認識到應當怎樣突破教材的重點難點;怎樣才能深入淺出;怎樣才能順利打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掌握必須的學習要領,構成良好的數學素養;怎樣才能將一根根主線貫穿於我們的日常教學過程之中。
經過培訓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整體把握數學新課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體把握高中數學新課程不僅僅能夠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高中數學的主要脈絡,並且能夠使我們站在更高層次上以一覽眾山小的姿態來應對高中數學新課程。整體把握高中數學新課程不僅僅能夠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經過培訓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高中數學新課程資料的增減與知識的分佈;怎樣把握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即專家們所提醒的在對學生講解時應當把握的尺度;新的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僅僅要從思想上認識到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並且也要從自身的知識儲備上為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作好充分的準備。
一、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進取性:
應對新課程,教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對於教學課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那種追求“能夠教好一節課”或“教出了幾個能考高分的學生”為目的的教學已經不貼合課改精神了。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本事應成為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
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進取性、創造性,為學生供給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靈活使用挖掘教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
二、追求形式和效果統一的課堂:
對於課堂教學,首先問題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動資料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讓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讓他們帶著自己的觀點去充分地討論研究,發現自己的不足,構建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還有對不一樣層次的學生要有不一樣的要求,允許學生有不一樣的方法和觀點,讓學生在交流、探究、比較的過程中將知。
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髮展供給了更廣闊的空間,我認為,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絕不暗示,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儘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
總之,21世紀的教育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是越來越高。數學教師除了在新形勢、新環境下要注意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及規律外,還應更深入進行體育教學實踐,不斷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才能成為實施創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質的重新型的教師。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3
自20xx年參加“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我們一路走得很辛苦。然而有付出就會有收穫,在學習和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收穫的更多。除了各級教師培訓中接觸最新觀念和了解學科前沿,觀摩其他老師研究成果外,學校組織的每週一次的教研活動,也為我們的常規教學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指導著我們每一次的教學活動。我們也因此能取人之長,補已之短,不斷豐富自身的教育教學經驗,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在此談談自己的幾點感想和收穫,希望能夠引起老師們共鳴。
一、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提高
新課程改革,給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開發自身潛力,發揮自己能力的機遇。每一位教師在這場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認識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改進自己的教學。為了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老師們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尋求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我是學英語的,擔任地理教學,在知識水平以及地理的教學經驗方面有很多不足,但透過每週的教研活動以及自已的不斷學習,地理教育教學水平提高了很多,感覺已經能基本勝任地理教學了。
二、教師是活動的指導者,學生是活動的主體
因材施教是一項古老的教育教學原則,全面、深入地瞭解每一個學生,是實施因材施教,進行有效教學的基礎。教師需要透過多種多樣的課堂和課外活動,關心關注每一個學生,瞭解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才能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和指導。傳統的教學,課堂是教師預設好的課堂,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學生根據教師的思路一步一步來掌握知識,教學過程基本忽略了學生的存在,是學生適應教師的過程。而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重在學生怎麼學而不是老師怎麼教,活動過程要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活動成功與否,關鍵取決於是否讓學生主動參與了學習的過程,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各種能力。例如,在講解地球公轉時,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引起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如果教師只是憑空講理論,學生聽得雲裡霧裡,總是認為很難很難。我在課前準備了一個簡單的道具,就能讓學生直觀地分析出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用兩根細鉛絲綁成垂直狀態,一根表示晨昏線,另一根用紅線繞起來且可上下移動,表示直射光線。教師演示給學生看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引起晨昏線的相應移動。讓所有學生隨意拿兩支筆就可做同樣的演示。演示過程中學生就能看出:晨昏線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相應移動,而晨昏線的移動引起全球晝夜長短的變化;同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引起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如此輕而易舉就能讓學生領悟地球公轉的意義。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動手動嘴動腦,全部精力集中於學習中,一次性就能帶動學生掌握重點難點知識,在迎刃而解的基礎上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三、教師與學生的和諧關係
師生關係的和諧,首先在於教師對學生的愛。老師對學生的那份愛是溢於言表的,是沒有對學生的隔閡,也沒有偏愛。這種愛是無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是平等、民主、合作的。馬斯洛健康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健康人心裡都有一些需要,當滿足了基本需要,一個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現。當學生滿足了師生間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學生才會因此發展了自尊、自重。當學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滿足,在和諧的學習環境裡,感到自身的價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認,才會輕鬆地、愉快地投入學習,避免了無謂的爭端、煩惱以及恐懼。
四、團結協作,培養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
“很難想象一個不會與人相處的人在當今的社會將如何生存。”美國商界某知名人士的這一感嘆,無疑給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題:必須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會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協作的合作練習,不僅增長了學生的技能,提高了課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潛意識裡教會學生如何與人相處,促進了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開展合作學習,讓他們並肩作戰,一起完成任務,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認識到對方的重要性,體會到集體智慧的力量,從而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團結互助的好品德,讓他們樂於與人交往,善於與人交往。
五、在欣賞中引導學生學習彼此的長處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著以下三層含義:第一,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和牽掛;第二,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我們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段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第三,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我們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幫助學生建立愛心、同情心、責任感。在新課程“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欣賞可以是組織學生看展覽,也可以是同學的優秀作業的相互觀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欣賞同學的優秀作業更有價值。因為對於初一學生來說,模仿同學更勝於模仿老師。這是因為他們的水平接近,更易於模仿。我們在課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賞,讓他們一起討論、評價,取長補短,這樣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這種欣賞有的是課前的,也有課後的。我們更多的是在課堂中間組織學生觀摩,因為這樣可以學習到別人的繪製過程和技巧,利於學生及時地對自己的實踐進行調整,從而取百家之長,釀自家特釀。這對拓寬思路以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極有意義的。
總之,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透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它既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評價的方式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這才是課改的最終目標。
以後的路還長,我的教學經驗還是很不夠的,為全面提升學生的水平,我會繼續探索、繼續努力。著名教師李鎮西曾經說過,教師“首先是認清自己的教育活動的目標,不是一張張的成績單,不是一堆分數,不是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我會以此為鑑的。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4
高中語文新課程實施至今已接近一個學期,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已經歷了第一模組的教學和學分認定,而今,第二模組的教學也已完成過半,要說這課程實驗,可謂喜憂交集,感觸良多。
在暑假參加高中語文新課標培訓的時候,聽了倪文錦教授、方智範教授等人的報告,很振奮,也很受啟發,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此次課改的力度及決心之大,我想:還教師按教育規律和學科規律教學的春天終於來臨了。多少年來,我們不得不“考什麼教什麼”,教師是考綱和教材的傀儡,而今,我們聽到了“過去考什麼教什麼,考綱權威高於教綱,是不正常的”,“新課標強呼叫教材而不是講教材”這樣的聲音,傀儡終於有了自主權,能不振奮嗎?我們聽到了“寧願有所為而做錯,也不要冷眼旁觀”這樣的指示,我們能不躍躍欲試嗎?新學年開始,我們投入到新課程實施中,在教材整合、活動單元設計與實施、評價方式改革和學分認定方案等方面做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點初步的成效,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教訓。
不過,在新課程實施中我們感受更多的是無奈。我們的阻力和壓力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行政對教學的干預太多,給老師的壓力太大,使老師不敢大膽嘗試。我們這裡是很看重分數的,每一次測驗都要全級統計,教師排名、學生排名,科與科之間比較,校長組織召開月考質量分析會,學期中段考、期末考則要把每科每個老師的成績上報教辦。我們校長說:“改革是難免失敗的,但我們是承受不起失敗的。”我們校長說的是實話,我們很理解校長。在第一模組第一次單元測試中,我們在命題中嘗試加大主觀表述題的比重,增加選做題和開放題,由於學生不適應題型,測試成績不理想,校長在質量分析會上點名批評了我們,至今想來,仍心有餘悸。是什麼絆住了老師探索的步伐?是什麼讓學校放不開手腳?
二是學生缺少自主讀書的時間。現在學校的課程安排學生基本上是白天上滿8節課,沒有自習課;晚上3個鐘頭晚自習用來做作業,有時作業還做不完,根本沒時間進行課外閱讀。我們知道閱讀量上不去語文是很難提高的,要學生有一定的文化積澱也是很難做到的。我們語文科組也想了一些辦法,比如設立學生課外閱讀手冊,每週定期檢查,但是我們發現學生還是應付的多,認真的少。各科的作業堆積如山,學生捨不得把時間花在閱讀上。
在這次課改中,我們深深體會到一線教師的卑微與被動,假如對學校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的改革不迅速跟上,我們恐怕還要彷徨一段時間。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5
比如這次我選學的語文學科——《新課程實施中的問題與策略》。它細緻而全面地向我們描述了我們在教學中遇到的許多問題及相應的解決策略。學後有如醍醐灌頂,大開茅塞。從中領悟到了許多的真諦,為我今後的工作指明瞭方向。
“新課程實施的問題與對策”課程一共 14 個專題。 探討了與教師實施新課程密切相關 的問題和對策,特別是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問題與對策。現將學習《新課程實施中的問題與策略》後的一些收穫與感受作一簡要彙報。
一、自主學習專題方面:
自主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和亮點就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自主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對於我們一線教師,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無數的卓有成效的、創造性的成功的案例。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新課程自主學習中的主要問題是:自主變自流;自主怕“講授”;自主變他主;對自主學習的茫然與牴觸。
其實平時中我也犯類似的毛病。比如學生朗讀課文時,為了突出學生的自主性,我就像案例中的某位老師一樣,一般不敢對學生作出過多評價。大多時都予以表揚,鼓勵。如,“你讀得真棒!”“太好了”“太有感情了!”這樣學生天天活在表揚中,老師活在虛偽當中。
這次網路學習讓我找到了誤區。其實這樣做有害而無益,純屬“自主變自流”的典型。非但沒有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反而成了學生課堂學習的 “召集者”和課堂交流活動的“旁聽者”,每次只做“壁上觀”,嚴重地喪失了教師的主導地位。這種方法,只能導致教學效益低下。既坑害了學生,又衍生了錯誤。
二、合作學習專題方面:
教育網指出:當前有一個普遍現象:為了突出合作學習,教室的桌子全都要重新拼一遍,有時兩兩相拼,有時三張桌子相拼,學生依次坐好,這就是合作學習開始的前奏。再看,不管問題有沒有被討論的價值,教師一聲令下,學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投入熱烈的討論之中……
說的真好啊!我也經常組織這樣的“合作學習”。 其實自己也很清楚,這樣的小組合作,其實就是“擺樣子”、“走過場”的形式主義。學習效果根本達不到預期目標。但又苦於不知道合作學習的本質是什麼,不知道到底怎樣進行合作學習。我只是盲目地效仿著。
這次學習我很認真地研究了這個方面,才瞭解了合作學習的內涵。以後再進行合作學習就有了依據,有了方向,就不能再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了。
三、探究學習專題方面:
探究學習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 (或科學 )研究的情境,透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資訊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說到這,倒讓我想起一次我的講課經歷。那次我校為迎接市裡的聽課活動,讓我準備一節數學課。我要講的是《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我準備採用探究式學習方式。我精心地做了準備。課上我先是激發學生找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的慾望,接著又讓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假設,再讓學生舉了一大堆的數字來驗證這個假設,最後水到渠成推匯出這個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按照激趣—假設—驗證——推理這4個步驟,這堂課最後在我的滿意中結束了。
誰知課後,教研員對我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個特徵前人早就推匯出來了,你忙活了一大圈,把自己和學生累得夠嗆,又轉回來了,有必要嗎?……”當時說真的,我並不服氣,我心裡想,那不也是鍛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了嗎?
事隔多年,直到今天,我才承認人家教研員說得一點沒錯。你看,教育網上說了:“實際上,並不是說所有的學科知識都適用於探究性的學習方式,那種體現事物名稱、概念、事實等方面的陳述性知識就不需要學生花時間去探究,靠聽講、閱讀、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無需探究的問題卻硬要去探究,只能導致探究的淺層化和庸俗化。” 啊,前兩年,我就是幹了一次沒用的事,浪費了多少寶貴的時間啊!
當然這次學習還有許多方面如課堂教學,課後反思,多媒體的運用等,都需要我詳細地進行探究,認真地進行思考吸納。
我相信透過這次的學習,我一定會認真改正自身存在的許多缺點與不足,一定會在教學上有一個質的飛躍。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6
我有幸拜讀了朱慕菊教授的有關新課程改革的《走進新課程 ——與課程實施者對話》一書,受益匪淺,我更新了教育理念,領會新課改精神,對我的課堂教學是有很大幫助的。
一、新課改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
使素質教育能真正得到落實,體現時代的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育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這是時代發展需要。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為培養一代新人服務,現在,我們要改變過與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要把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全能發展的一代新人。
二、新課改要求我們身為教師
必須成為學習者,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只有再度成為學生,才能不斷以全新的觀點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識得者。
三、新課改體現出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課改倡導學習方式多元化。傳統的學習,學生都是被動的、在教學中我們教師忽視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引導,在做法上大多習慣於“我說你聽”的理論指導,學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其他生動活潑的學習方式;教師以講授為主,很少讓學生透過自己的自主學習獲得知識、發展能力。我們教師最重要的應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教給學生知識,因此課堂中的學習方式也必然轉變為以學生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才符合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四、新課程所蘊含的新理念
新方法以及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出現和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都是過去的經驗和理論都難於解釋和應付的。因此,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們青年教師更應該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與教育科研有機地結合起來,改變過去那種片面的錯誤認識,認為自己的任務只是教書育人,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規範好學生的行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從不參與教育科研,造成教育與研究的脫節。
五、新課程十分重視語文實踐活動
要求我們做一個 “社群型”開放的教師,新課程特別強調學校與社群的互動,重視挖掘社群的教育資源。教師要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參與社群的一些社會活動,尤其是教育活動。我們教師的教育工作不能僅僅侷限於學校、課堂了。
總之,我讀了朱教授這本書認識到教師除了在新形勢、新環境下要注意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及規律外,應不斷自我提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努力實現角色的轉變,在新課程的實施中重心由傳授固有知識轉向塑造學習者的新型的人格,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如何工作、如何合作以及如何生存。時代的發展對教師的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我要繼續努力學習,爭取做一名新時代合格的基礎教育工作者。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7
校長不是廠長,而是教育改革的探索者。以教科研為興校之本,帶領全體教師積極主支投身與教育改革之國,勇於進取、勇於創新,認真研究新課程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培養合格加特長的人才。
學校培養的是多樣型的人才,不是一個模式,沒有統一標準,因為學校培養的是人,而工廠生產是一個模子加工產品,要求規格、型號、重量絕對標準。因他加工的是物。在企業管理中,工人工資實行工時計件制,工人的加班點是經常的。超工時越多,工廠獲得的利潤就越多,工人的工資就高。工廠的效益能在當日當月就能計算出來,而學校的效益是隱形的、是長期的、是無法用數量計算的。所以學校的管理不是工廠管理。如果把校長當成了廠長,那就當然把學校按工廠去辦。急功近利,培養物件追求一個標準,嚴重出現片面追求升學率。白天黑夜無節假日的加班加點,把學生當生產原料去加工,當知識的容器來灌輸,把學生當物去管理,培養的學生那裡會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嚴重違背教育方針的。把教師當僱員(打工的)你給我幹活,我給你付錢,使教師心靈受到創傷,教師勞動是一個特殊的勞動,是一個良心活,實行工時計制是違背教育規律的一種管理。這樣的校長在實施新課程改革過程中,表面上是搞新生課程,但在實際中是舊觀念,死管理,老教法,不接受新課程,繼續逼迫教師死守課本,幹不好就下崗,不管學生明天如何,只管今天有個好分數,不管教師心情怎樣,只管學校升學率再上檔,還是“片面追求升學率”。校長不是家長,而是全體教師的服務者。
校長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為教師服務,教師才能為學生服務,校長於教師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校長要尊重教師,信任教師,成為教師的朋友,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教師,用寬容的態度對待他們的缺點,在政治上要愛護教師,在業務上要培養教師,在生活上要關心教師,在社會上要保護教師,在辦學中依靠教師,充分調動廣大教師工作積極性,學校才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教師才能熱愛學校,熱愛學生,把自己當成學校的主人。新課程在這種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之中實施,一定能達到國家課改的預期目標。校長不是首長,而是言傳身教的帶頭人。是老師的朋友,是教育家。校長工作是特殊的,既要出辦學思想、又要決策、更要帶領教師實踐操作。校長是師生的楷模,是言傳身教的師者之師。
校長既要協調好各種關係,又要凝聚班子力量,要創造性的開展工作,使學校有一個明確的辦學目標、辦學思想、辦學氛圍、辦學特色和辦學精神。李嵐清說:“一個好校長帶領一批好教師,就能辦出一所好學校。”所有,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校長有先進的辦學思想、科學的工作態度、嚴謹的工作作風,帶領教師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的研究應對新生課程實施中出現的各種新生問題,切實推進新生課程改革的的深入發展。如把校長當成了“首長”,認為校長職務是官,思想上產生了校長與教師成為上下級關係,等級明顯拉大,過分看重了權力管理,忽視了情感管理。工作作風也將隨之發生變化。出現臺上命令多、臺下帶領少,虛事多、實事少,守舊多、創新少。校長就不能積極的帶領教師搞課改,教師無心研課改,致使課改沒氛圍,缺實效。校長要轉變舊教育觀念,正確使用校長權力,明確校長職責,把握好校長角色定位,必須加強政治業務素質,改進管理方法,才能提高管理水平。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8
在語文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感到新課程的實施在教學中的重要性,而感觸最深的是“對話式”的教學。我認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對話式”的教學,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轉變教學觀念,促進師生平等“對話
以往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往往是為了考試而教,為了分數而學。認為教學過程就是教師教,學生學的一個過程而已,這樣的教學對學生而言,也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成績,但這種教法很難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轉變教學觀念是新課改下做好語文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
以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知識處於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但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應該是以”平等“的方式進行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把自己的角色從”權威教學“轉變為”共同探討“,把自己當成是學生學習的助手,學生的引路人,與學生共建一種平等、互教互學的師生關係。讓學生進入平等的對話氛圍,享有平等對話的權利,這是”對話式“教學的.前提條件。
在對話的過程中,對同一篇課文或同一個問題學生常常有不同的理解,有時學生的理解相互之間是對立的,有時甚至是教師備課時所沒有想到的。此時教師就應放棄”權威“的表決權,避免終止對話的結束,及時抓住理解上的不同,讓真知在分析辯論中展現。比如我在教學必修一第二單元的《”布衣總統“孫中山》一課時,讓同學們對孫中山的精神進行點評賞析,本意讓同學們瞭解孫中山的以天下為公、甘於淡泊的精神,從而將這種精神貫穿到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沒想到一位同學卻說:”老師,我認為孫中山的某些精神在今天是有些不合時宜的。“當時大家都一楞,我並沒有當場否定他的發言,而是讓他繼續,他說:”老師,比如他的甘於淡泊的精神,在今天來看,用在生活上還是適合的,但用在學習上、工作上就不行了,尤其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如果一味的甘於淡泊,我想很難在這個社會上生存。“我聽完,帶頭為他精彩而富有時代精神的發言鼓掌,並讓其他學生即興發言展開對話,同時因勢利導地指出對文學作品中人物進行點評賞析時,要一分為二,要用辯證的觀點。這種對話,不僅體現了對課文理解的多元化,而且讓學生在平等的精神氛圍中學習提高,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二、靈活多變組織課堂教學
有的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喜歡事先設計好話題,讓課堂教學按照自己設計好的思路走下去,我認為這樣反而會束縛學生的思維發展。俗話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預先設定固定模式,可在實施過程中開放地納入源於個人的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臨場體驗,鼓勵學生即興發揮。也就是說教師可以靈活多變地授課,不受教材、課本、課時的限制,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和老師平等”對話“,這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會比較活躍,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積極。
三、珍視學生的感悟體驗
珍視學生閱讀的感悟和體驗,倡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是新課標閱讀教學的核心理念。但是,反思我們的閱讀教學,大多情況下我們都是按自己對文字的理解來牽著學生的閱讀理解,導致學生在閱讀課上表現出了興趣不高、參與面小的窘況。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實現教師和文字、學生和文字、教師和學生的真正對話。這樣,學生才能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提升語文素養。
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要讓學生體會到被認可的情感體驗,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教學中,應針對不同的學生設定不同層次的問題,應注意挖掘學生潛在的優點、長處並及時予以鼓勵,學生對語文學習信心的提升,才是是語文教學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學生在學習中,每取得一點成績,教師如能及時加以肯定和鼓勵,就會使學生有一種成就感,使他們從成功中體驗喜悅,從而增強自信心和進取心,教師還要不斷地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他們更多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來,更好地與老師進行”對話“
總之,”對話式“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它使學生在對話中豐富知識、增長見識、體現自我,成長為具有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有合作精神的學生。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9
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作文教學的課程目標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因此,在我們平常的習作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作文內容要言之有物,有切實的具體內容,切忌言之無物,空話連篇。
敘事:要說明一定得道理。記人:要說明這個人的性格、品質,而人又離不開事,他做了什麼事、怎麼做,給讀者留下什麼印象。寫景、狀物:要抒發自己的某種思想情感。文章不講究長、短,但要具體,內容實在。
二、作文要有真情實感。
寫文章一定要有真實的感受,要抒發自己內心的真情,有了真情實感,寫出來的文章才會生動感人,事真才能情真,情真才能辭切,真情實感是文章的靈魂。因此,要想寫出有質量的作文,就要求我們選擇那些真實感受的內容來寫,寫出自己的真情感受,決不可生編硬造。
三、作文要有突出的重點。
文章只有詳略得當、主次分明、重點突出,才能更有力地表現中心。例如第一單元的習作訓練《我的課餘生活》就要求:文章要有詳有略,跟中心思想有關的內容要寫得詳細些,跟中心思想關係不大的,可以寫得簡略些。
當然首先要學生樂寫。如:習作訓練(一)是記一項自己喜愛的活動,反映自己課餘生活的習作。豐富多彩的課間大活動為他們提供了寫作的素材,大家有話可說, 寫得順手, 把自己活動的過程具體敘述 , 學生將自已活動中的感受巧妙地融於饒有趣味的活動之中, 使學生在玩中學, 學中玩,它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 學生會覺得寫作是一件快樂的事, 萌發“我要寫”的想法是我們作文教學的宗旨和追求的目標。
其次要學生樂改。好作文是修改出來的。怎樣修改作文呢?看全文,看內容是否具體實在,中心是否明確,重點是否突出,語言是否通順,想象是否合理。看詞句。修改文章不僅修改一句話,一段話,還要注意不多字、不丟字,不寫錯別字,乃至一個標點符號的運用是否妥當,也要認真檢查修改。修改可以是自改,也可以是互改互批,把批改權還給學生,學生很有新鮮感,他們懷著好奇心,以主人翁的態度當小老師,格外認真投入,這樣進一步訓練了自改作文的能力。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10
透過這學期對創新思維課的學習,感觸非常深刻。我瞭解到創新思維不僅僅教會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如何去思考、發現問題這樣一個過程。只有當你瞭解了這個過程,並不斷的反覆去訓練,你才有可能真正領悟到創新思維的神奇,真正獲取靈感。因此不得不說,創新思維這種科學的思維方法,在我們生活中有著何等重要地位。
我瞭解到創新思維不僅僅教會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如何去思考、發現問題這樣一個過程。只有當你瞭解了這個過程,並不斷的反覆去訓練,你才有可能真正領悟到創新思維的神奇,真正獲取靈感。因此不得不說,創新思維這種科學的思維方法,在我們生活中有著何等重要地位。二十一世紀擁有知識和資訊的越來越多,這就意味著知識和資訊量的價值正在呈下降趨勢,而相反擁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人,價值正在上升,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有一個公式:創造力=人×(資訊+知識),所以我們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開發,同時,我們更應加強在生活中對創新思維的應用。
創新思維可以拆分為二,即創新和思維。那麼什麼是思維呢?思維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極為複雜的心理和生理現象,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和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規律。而思維的概括性就是指人們透過思維把同一種事物所具有的本質屬性抽取出來,得到一個普遍結論。在思維的過程中,根據思維的方式不同,還可以將思維分為直觀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辯證思維和靈感思維。對於創新,它的含義即“拋棄舊的、創立新的”,在已有的基礎上,提出獨特的、新穎的且富於成效的見解與思維。創新的型別可分為兩大類: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創新、創造的主體是我們每一個人。每個人都有潛在的創新能力,並且創新能力是可以後天激發的,可以透過培訓提高的。創新無時不在、無處不有。
在創新的過程中,我們也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實現的。那麼,我們要怎麼樣實現創新呢?首先,我們要加強學習,加強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只有基礎知識學得越牢,越紮實,在舉一反三的過程中,我們就越能觸類旁通。同時,在學習的基礎上,注意加強思維方面的訓練,開發自己的智力。平時,在工作當中遇到問題,要養成經常問自己“到底應該怎麼辦?”的習慣,從而給自己思維施加壓力,使思維保持在靈活狀態,一旦注入要素,就能確保正常運轉。
其次,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擺脫過去的思維定勢。對自己的工作要經常系統思考。系統思考是指從全域性性、層次性、動態性、互動性等方面綜合考慮問題的一種方法,系統思考將引導人們產生一種新的思路,使人們從複雜細節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最後,對照古今,借鑑比較,尋找啟發。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絡的,沒有孤立存在著的事物。我們要善於從此事物聯想到彼事物,在歷史和現實之間移位,在時間和空間上轉換,在物與物之間尋找橋樑,在事與事之間搜尋紐帶。找到了聯絡,認識了共性,我們就要結合本職工作實際,啟發自己的思路,去創新求解。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11
本學期,透過對管理創新課程學習,感受頗多。在一學期的課程中,我們對中環華祥公司進行了校企聯合專案,為天路出版社做出了管理與營銷的改善方案。
在其中,我作為低碳運營的組長,參與了中環華祥的運營小組,進行了資料的收集,圖紙的描繪,新改造佈局的設計等工作,並帶領2個本科學生進行了中環華祥的碳排放計算,並設計出企業碳排放計算器,同時做出了華翔低碳的改善建議;在關於天路出版社的改善過程中,參與了營銷方案的設計與總結。
在不斷參與的過程之中,有以下幾點心得,用幾個字來形容就是:實、難、練、會。實是指我們這次是一次實實在在的把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踐的改革之中。難,在調研和總結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之前預想不到的種種難題,最後透過努力才一一克服。練,在調研過程中,我們把所有的反面,包括交流,溝通,文件處理,圖形設計,理論應用,都練習了一遍,尤其是幾位做演講的同學,透過鍛鍊,他們有了很大的提高。會,最後這是個比較理想的結果,透過管理創新課程的學習,我們的團隊真正的學會了知識的應用,對以後在企業中從事管理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以下是我參與這次校企聯合的`一些體會和建議:
一、校企聯合的模式很值得借鑑,學生應該積極參與並努力發揮自己的能力,重視實踐。
此次與兩個企業的合作,收穫最多的就在於實踐。很多大學生沒有進過企業,沒有進行過對企業的調查,在校內所學習到的東西,完全沒有地方施展,畢業之後也只能紙上談兵,不能真正的把自己的思想和理論放置於真正的實際之中。透過本學期的學習,我們積累了很多的經驗,比如,如何高效的進行資料的收集,如何能得到有效的資訊。比如,在交流過程中,如何正確擺正企業與我們的位置,進行有效的溝通,保證資訊的真實性,很重要的問題。在初到華翔,經理們在介紹的時候,LED的能耗在普通白熾燈的十分之一,然而在現場的調查之中,生產人員的介紹卻是4—5分之一。這樣的資料如何處理,如何對我們的調研有效,是一個難題。因此,校企結合的資訊對稱問題與地位問題很鮮明的顯現出來。
二、如何有效的進行高效的調研,並且獲得真實的資訊。
我在進行中環華翔的碳排放調查的過程中,對公司進行了多次調研,然後最有效果的,也是唯一有效果的就是最後一次,之前去過了4次,所收集到的資訊,對自己調研的題目沒有任何幫助。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於,企業的人根本不重視我們的調查,根本不相信我們的研究能為他們帶來效益的改善。很多工作人員,在總經理分派接待學生之後,找出各種理由不配合我們的工作,有的卻是很熱心。最後在我硬著頭皮,一個一個的虛心請教,好說歹說之後,才得到了一份比較嚴謹的資料。我們的調研是為了他們好,為什麼企業不重視,不利用學校的資源,產生雙贏,這又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
三、管理是什麼,運營是什麼,營銷是什麼,HR是什麼,我們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之前的我們一直認為,管理是一門很空洞的學科,但是透過這次的調研活動,我們在各方面的總結和分析中,運用了各種所謂“空洞”的知識,最後形成了實際的有效的報告。這就是實踐檢驗真知的魅力,我們透過實踐,把這些空洞的東西變成了現實,應用到了真正的管理之中,這就是校企結合真正的作用。最後,我要對本學期管理創新的老師和夥伴進行感謝,是透過大家的齊心合作,才能完成看似龐大的任務,這些實踐對我們日後的求職和工作必然會產生很積極的影響。感謝張院長,感謝霍老師,凌老師的無私奉獻,以及各位同學的通力合作。
今天,非常有幸,我們聽到了來自南京師範大學的許教授,和來自江蘇教育學院談教授的精彩講座。兩位教授各具風格,許教授談吐幽默,她的關於《構建和創新優質音樂課程》的講座,讓我們耳目一新。許教授沒有泛泛而談,而是根據我們的問題,展開討論,並一一做了解答。讓我們對於音樂教育的概況,以及課堂教學、遊戲設計等有了一個全面深刻的瞭解。她毫不保留的,將一些實用的小遊戲傳授給我們,感覺既實用,又很有創意。為我們以後對幼兒實施特色教育活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許老師60出頭的模樣,但她眼神犀利,始終閃爍著教育的智慧,一種灑脫、睿智的感覺油然而生。講座中,她不時地給我們示範性的語言,那種對孩子的喜愛,對教育的熱愛讓我們不得不佩服。聽許教授的講座,讓我們真正明白了教育的智慧,明白了與孩子更加親近的好方法,明白了自己不論在什麼時候都要府下身來,瞭解孩子們的真正需要,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充分體驗遊戲的快樂,從而產生自主學習的慾望。
與許教授不同,談老師氣質優雅、她的講座始終閃耀著她較高的音樂素養。講座開始,在給我們講一音樂案例的時候,她清唱著歌曲的優美旋律,嗓音清澈,悅耳,如執教教師一般,熟悉活動內容。這充分顯示了談老師在理論導師的前提下,更是一位深入教育一線研究的研究型教授。她的講座讓我們瞭解了音樂教育中的實際障礙,由於理論加實際,對我們的工作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具有一定的實效性。她從教具的合理運用,到教材的大膽改進,讓我們瞭解了科學運用教學具的重要性。這與園長跟我們談得“靈活使用教材”相一致。
談老師的講座,讓我充分體驗到了音樂教育的美,和諧的旋律不能打破,和諧的師幼關係可以促進幼兒的自主學習性的提高;要合理的運用教材、教學具,充分發揮教材、教具的作用,掌握好“有效”二字,才是提高音樂教學的前提。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12
新課程改革讓我體會到了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方法及教學過程。
一、注重學習、轉變觀念、以推動新課改的順利進行。
新的課程、新的標準、新的教學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來支撐,而這些理論的實踐者,就是教師,可見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師對課改的認識是實施課程改革的關鍵。先後召開了“課改的意義”、“課改中教師角色怎樣轉變”的交流會。使全體教師掌握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論,並依據這些理論進行課堂教學,實施課程改革的教師也實現了舊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開展課改實驗、走進新課改
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形式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政治教學採取了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引導思考——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的實驗教學法。傳統的教師泛泛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已被生動活潑的討論式,合作學習的方式所代替,教師的關注由單一的學習效果轉為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具體做法是:
1、確立一個思想,即“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做準備”的思想。
學生的發展,我們主要強調應該是全體學生;而不是部分學生,應該是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而不是重智力輕其他;應該是個性發展
而不是同一模式,應該是可持續發展,而不是限於當前的發展,教師的每節施教必須從這點做起,這是我們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
2、落實兩個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當一個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準備付諸行動時,他才有動力,有激情,而當他想到的事情準備付諸行動時,那就啟用他創新,所以在課改中我們創設情境讓學生們去想,鼓勵學生動腦、動手去做。
3、進行三個轉變
(1)、教師角色的轉變;
(2)、學生地位的轉變;
(3)、教學手段的轉變;
4、採取四種方法
(1)、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教會學生學習、發展學生的自主性。
(3)、營造創新教育氛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4)、面向全體,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
三、 新課程給我帶來的思考
1、 教師的教育觀念開始發生變化,教師認識到教材只是教學的載體,教師不再是隻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計地利用教材啟發拓展。課堂教學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能把平時積累的知識有機地融進課堂,重視研究性學習。
2、教師意識到課改形勢逼人,教師自身知識水平,業務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現代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師的自我學習提高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教師們都能積極主動地參加在職進修,業務培訓或加強教師基本功的自我訓練。教師們能積極地開動腦筋,進行富有創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課件,集體備課等,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熱情。
3、課堂教學氛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更注重師生的交流、互動。教師從重知識的掌握轉變到更注重學習方法、研究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
4、但強調在課堂教學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同時,不能忽視教師在系統教材體系下落實“雙基”的主導性作用。 隨著課改的深入,學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發展,在獲得知識、增加技能的同時,思維活躍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在新課程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新課程已不僅僅是新課標、新理念,它已經與協作、創新、探究、激情、希望、未來這些滾燙的字眼緊緊
聯絡在一起,讓我們與新課程一起成長,為孩子們每一天的成長而快樂著,願我們的課堂呈現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與展現,成為情不自禁的從心靈深處,淌出不斷滋潤精神之園的絲絲甘泉。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13
新一輪課程改革如浪潮般滾滾而來,我和同事們一起搭上這艘巨輪,參加了新學年語文新課程培訓。
我個人感覺新課程有這它突出優點:現在教師的職責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激勵學生學會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地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創造性的活動,讓每個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必須依據新課程理念對每一堂課認真思考,精心準備,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以下是我學習新課程的心得體會:
一、認真學習新的課程標準,領會課程改革精神
《新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既包括精神的充實,情感的完善與人格的提升,也包括讀、寫、聽、說能力的養成。教材應儘可能與社會生活中的語文學習資源整合起來,在更廣闊的範圍內學習語文、運用語文、享受語文。語文新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因此應將學生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培養、激發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放在首位。這就要求教師在活動設計的時候,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愛上這門課,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和參與欲。在活動中,讓學生自覺去獲取知識。
二、教師務必轉變教學觀念,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一堂語文課,學生不僅在閱讀課本,還在閱讀教師。這對教師來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教師樹立新的學生觀。我們教師首先轉變角色,重新認識師生關係。過去,我們教師把自己作為中心,要學生圍著自己轉。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而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這都是學生不喜歡的。而新課改的精神則要求我們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情感、個性,需要和發展的願望。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和引路人。教師和學生在探求知識上應該是平等的,我們教師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平等相處。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有人把它概括為三個方面:首先,承認並且尊重學生的自主能力鼓勵他們的創新精神;其次,要採用以學生為中心有利於發揮主體作用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再次,在每個教學環節上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同時,尊重學生中的個體差異,儘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只有教師做到教學觀念的根本改變,才能真正激發學生上課的學習熱情。
三、新課程實施的核心是讓學生參與教學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的第四點明確指出:“參與是個體投身認識與實踐活動的過程和基本形式。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是教學中主體地位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學生參與教學蘊含著重要的現代課程理念:活動、民主、自由。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為本,讓學生參與教學是課程實施的核心。學生參與應該是積極參與和有效參與的統一。在學生的積極參與有效參與的統一之中,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能夠全部落實。”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教師要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性的、支援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
總之,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教育專業工作者的要求,我們只有作好充分的準備,進行精心地設計,才會在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地動起來,才會使他們感到無限快樂,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長,才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新課程改革為老師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一切為了學生”,這將是老師心中為之奮鬥的目標;賦予學生自由,也將是老師教學中的唯一規範。愉快教學,將令老師與學生在教學共同成長,並使學生在學習中既獲得知識又得到個性的培養與健康發展。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14
讀了朱慕菊主編的《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一書,深受啟發,感觸很深,特別是覺得作為一位數學教師,在推進課程改革中擔負的責任。新課改的實施給學生教師和學校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始調動起來了,學習中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敢於超越教材、超越教師,學生的個性和綜合素質得到了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轉變角色,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把學習變成學生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藉助發展性的評價,讓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從而發展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新課改實施以來, 學生開始嘗試自主合作與主動探究所帶來的愉悅和成功感。學習行為開始由“被動”轉向“主動”,學習情感開始由“厭學”轉向“樂學”。接受式學習不再獨唱主旋律,探究式學習、研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的介入,與接受性學習交相呼應、相輔相成,奏響了一曲美妙的和聲。更值得欣喜的是,在新課改理念的影響下,學生已經開始學會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學習的快樂,敢於展現與眾不同的想象與創造,這也是新課改賦予學生的嶄新面貌。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正在進人資訊化時代,這些正在改變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衝擊著原來的教學模式。如數的計算是原來教學的重中之重,而現在這方面的內容,已有所減弱。原來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要變為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教學模式的綜合運用。
因此,老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針對教學的目標和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儲備、創設問題情境和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思維,讓學生積極主動,自然而然地走入問題的探究中, 要從學生身心特點、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出發,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設計、操作、觀察、探索、歸納、類比和質疑。老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體驗知識產生髮展的過程,幫助和促進學生自己構建知識。
課程改革要求學習方式轉變,的確是看到了當今學校教育中學生學習方式存在的缺陷。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任務和理念之一。教師應努力在師生之間創造親、助、樂的人際情境,激勵學生平等和諧地質疑問難,思想上相互交流和撞擊,使學生在有思想張力的氛圍中爆發出智慧的火花、創新思維的亮點,從而使師生在互動互進中達成教學目標。
為了實現素質教育改革的理念,必需構建旨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創設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獲取基礎知識和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個性化發展,培養學生初步解決現實問題能力。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
因而,構建和諧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有利於學生主體精神的發揮、主體人格的完善、主動學習習慣的養成,有利於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學習方式。這樣學生爭先恐後發言,他們將自己的觀點、見解都說出來。這樣的氣氛很有利於學生創造精神的發揮。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15
在我們翹首期盼中,在我們的聲聲呼喚下,新課改終於走進了我們的校園,邁入了我們的課堂,與我們朝夕相伴了。雖然我和同學們與課改同行的日子並不長,但我們正感受著課改帶給我們的希望,正領略著課改帶給我們的激情,正品著課改帶給我們的喜悅!
回首走過幾月的課改之路,也有過困惑,有過焦慮,有過徘徊,在完成新課標提出的重任時,我總是手忙腳亂;在實現新課標倡導的即要體現生活活潑的課堂氛圍,又要保證秩序井然的課堂紀律的目標時,我總是顧此失彼。但我仍要感謝課改給了我一個成長的空間。感謝它使我逐漸懂得自己再也不能居高臨下地審視同學,而應蹲下身子和他們交朋友;感謝它使我逐漸認識到自己再也不能滿堂灌輸,而應引導同學自主探究。感覺它還使我逐漸學會了和同事分享課改的點點滴滴,並使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 在我和同學們共同編織的課堂上,我常常會被他們那一個個彰顯個性的精彩發言所吸引,被那一串串富有童趣的奇思妙想所陶醉,被那一次次充滿自信的展示所感動。而這一切,都是新課改賦予我們的,在此,我想代同學們道一聲--感謝課改!
感謝課改給同學一個餓展現才藝小舞臺。聽,百靈唱歌了,娓娓動聽;播音員朗誦了,字正腔圓;詩人呤詩了,搖頭晃腦;音樂家譜曲了,有模有樣的;還有一群評論家們正振振有辭的表述他們看法呢。課堂上多熱鬧啊,同學們是那麼的躍躍欲試,他
們的眼裡充滿了自信和喜悅!
感謝課改給同學一個發揮想象的五彩池。記得有一次外面正下著小雨,同學們閉上眼睛感受斜織細雨的靜縊,聽外面是什麼聲音?這時一雙雙小手拉住我的衣服,有的笑咪咪的說:“那是秋姐姐撒花瓣的聲音。”有的甜甜地告訴我:‘那是彩虹慶祝豐收的聲音’有的歡快的說:“那是天使在唱歌的聲音”還有的輕輕的說:“那是蝴蝶跳舞的聲音”是怕跑美麗的蝴蝶吧?我告訴同學們我聽到的是他們詩一樣的聲音,同學們可樂壞了。他們正用自己指揮給我們描繪出一個豐富多姿的世界!
課改驅走舊陳俗,教育迎來豔陽春。遙望今後的課改之路,或許我們扔象剛走路的同學一樣步履蹣跚;或許我們仍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意想不到的困難,但親愛的老師們,請別忘記課改給我們帶來的一份份驚喜與感動吧!他正和我們一起奏響動聽的樂章;它正和我們一道描繪多彩的畫卷;它正和我一同譜寫壯麗的詩篇。讓我們滿懷信心、滿懷激情、滿懷憧憬,將課改進行到底!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16
一、學生角色的轉變,進行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具有幾方面的特徵,對小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習過程,學生能從學習內容入手、在教學中堅持兩個原則、即學生能自己說出來的,教師不引導;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課堂上教師將方法交給學生,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學。如二年級的乘、除法計算中,都是先出現學生熟悉的、有意義的實際問題的場景,提出數學問題,接著組織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和經驗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組織相互間的交流找到演算法,然後出現類似的數學問題,讓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去解決,談出自己的觀點後,並作出自己的解釋,教師再進行點撥。這樣,教師從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轉變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種學習過程,學生充滿成就感,有了信心,這一切又激發他們投入到新的學習生活中。
二、教師角色的轉變,成為引導者和組織者。
以前的數學教師總是給人們一種沉悶古板的形象,因為以前的數學教師總是給予學生無窮無盡的練習題和單調乏味的公式定理,教師的工作也僅僅是在抄教案、上課、改作業之間迴圈重複。新課程中提到,教師應該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促進者,開發者。如,在二年級的“認識鐘錶”這一內容的教學中,許多老師不再滿足於簡單地講授課本的內容,有的教師讓學生從生活中收集各式各樣的鐘表,豐富對時鐘的認識;而新課程中強調要讓教師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老師指引學生去探究數學規律,在學生的小組合作和討論交流中,與學生平等對話。
三、開發和利用教育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尊重差異。作為教師,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要尊重個性化,不搞填平補充一刀切。要創造促進每個學生得到長足發展的數學教育。演算法多樣化是針對過去計算教學中往往只有一種演算法的弊端提出來的。例如某一種題目,只要求筆算,另一種題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種思路,這樣很容易忽略個別差異,遏止了學生的創造性,何況有不少題目本來就可以有多種演算法的。應該明確“演算法多樣化”與“一題多解”是有區別的。“一題多解”是面向個體,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學生,遇到同一道題可有多種思路多種解法,目的是為了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而“多樣化”是面向群體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歡或最能理解的一種演算法,同時在群體多樣化時,透過交流、評價可以吸取或改變自己原有的演算法。因此,在教學中不應該也不能要求學生對同一題說出幾種演算法,否則只是增加學生不必要的負擔。
在與課改同行的道路上,我深知任重而道遠,但是教學改革引發我們深思,使我們蛻變,為課堂帶來了新的生機,也引領我走進新的天地。總之在數學課堂中,我要想方設法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其主體能力,儘可能的為學生創造一種自由和民主的氛圍,儘可能的增加學生髮展思想和方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思維,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觀點,表現自己的慾望,使他們各自的潛能最大限度的釋放出來。
《標準》在評價建議中貫穿著評價觀念的轉變。強調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因此,課程評價應由注重甄別和選拔轉變為注重激勵和過程。這樣的評價體系應做到評價目標多維性,評價主體多元性,評價方法多樣性,評價結果激勵性。
新一輪基礎刻育改革給我們每一位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
本次課程改革,不僅要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而且要改變老師們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於教師的素質能否適應要求。因此,當務之急是加深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17
寒假裡我認真學習了《數學新課標》瞭解了新課標主題內容為小學數學的“兩基變四基,六個核心詞變十個核心詞”,“小學數學新課標(一至六年級)”的解說等。透過假期的學習研究這本書。我感到應該是很有收穫的。使我對新課標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感受到新課程體現著素質教育的新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對於教材的改革也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它不僅讓我們對學生的基礎性學習、發展創新性思維和創造性學習培養外,最終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性探究學習。
“兩基”變“四基”,“六個核心詞”變“十個核心詞”。利用圖文並茂,詳例項子說明,案例分析的方式,幫助我們瞭解和記下了,“四基”就是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十個核心詞”就是數感、符號意識、空間概念、幾何直觀、資料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創新意識。我瞭解到新舊教材的產生對比,新課標完成實施一輪改革的總結情況,以及新一輪的新課標教學理念。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斷衝擊著站在課改上的教師們。透過學習更加使我認識到我們教師必須更新原有的教學觀念,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不斷鑽研教材,學習新理念、新方法,全面瞭解自己的學生,切實地完成好教學任務,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因此,本人透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轉變育人理念變“備教材”為“備學生”
刻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如語言應簡明扼要、準確、生動等),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範、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如板書編寫有序、圖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但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強調小學生學習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到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持續發展的教育環境。在教學中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
二、使用新的教學方法。
1、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變“聽數學”為“做數學”。學生對數學的體驗主要是透過動手操作,動手操作能促進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它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重要方式。
2、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從形式走向實質。教師要有目的地選擇這些重演或再現的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等數學活動。自主探索是在教師引導下的探索,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關注學生探索的過程和方法。學之道在於“悟”,教之道在於“度”,教師要處理好自主與引導、放與收、過程與結果之間的辨證關係。對於那些估計學生透過努力能探索求得解決的問題,應大膽地放,放得真心、實在,收要收得及時、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熱鬧,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師有價值的引導,學生的主體性也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抓好“四基”是發展學生數學的關鍵。
以前在卷面分析時,我們經常提到雙基的落實情況,現在可要說四基了,新加進來的兩基我覺得很有時代氣息。我覺得抓好“四基”是發展學生數學的關鍵。因為,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在實際操作中去體會數學,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為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注意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的習慣。
數學來源實際生活,教師要培養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教師除了讓學生將書本中的知識與生活聯絡外,還要經常引導學生去發現身邊的數學,記下身邊的數學,靈活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去思考問題,養成應用數學的習慣。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輕愉快的學數學。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18
一.面對周課時少,教材內容多,初高中知識在銜接上存在問題的現狀,首先要使教學行為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變。
語文人教版必修模組教材容量大,僅是閱讀部分,每冊就有四個單元共16篇文章,還有表達交流5個專題,梳理探究3個專題。一個模組實際的上課時間為9周共36學時,其中至少需要8──10個學時的作文課時間,還有梳理探究的內容,這樣僅閱讀教學最多剩下20個學時,加之相當多的選文有一定難度,一篇課文(尤其是文言文)按傳統教學就需3──4個學時,教學上時間非常緊,就是在早晚課並用的情況下,按常規操作一般也完不成教學任務。
分析起來,教材的容量增加是客觀事實(至少是將以前三年語文學習的內容安排到了一年零半個學期裡),而主要的問題在於教師的教材觀有待更新,處理教材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
高中新課程的實施必須更新觀念,尤其是教材觀。解決了教材觀才能談改善教學,才能談有效教學。長期以來我們“教教材”教慣了,教學只停留在“教”的層面上,不嘗試“用教材教”。教材僅僅是個例子,雖說是老師們人人能說的一個道理,但在操作中卻不敢擅加取捨。以傳統經驗和傳統方法,“教”不完高中新教材是正常的,但並非是學生“學”不完。教學中,我們是以書本為本,不敢越雷池一步,還是從學生實情出發,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靈活自主地處理教材?是以“教”完教材內容為重,還是以“學”到多少為本?是從教師個人預設的教學任務出發,從教材內容出發,還是從學生實際、學習過程狀況出發?是堅持統一要求、統一步驟,還是尊重學習個性和學習差異?是過於依賴教師個人,還是不對學生放心?這些問題其實都是老問題,是“以教定學”還是“以學定教”的觀念衝撞的結果。“教”不完可能客觀存在,但學生“學”完是完全可能的。“教會”和“學會”孰輕孰重值得認真思考
所謂“教教材”,就是依據教學大綱,忠實傳授教材內容的教學行為,其特點是對教材內容做細緻地梳理,到位地傳授,儘可能做到“滴水不漏”,教材的觀點就是“真理”、“權威”。雖然教師在教學中也講究啟發、討論,也講究師生活動,但當學生的觀點與教材的觀點不一致時,只能以教材的觀點為標準觀點,甚至對某個問題的表述都要以教材的文字表述為依據,即所謂“以本為本”,其實質是壓抑了師生的創新精神。目前,全國大多數地區仍然使用統一的教材,仍然與考試大綱一道成為高考命題的依據,故此種知識立意的教學行為仍然佔據主流地位。
所謂“用教材教”,就是依據課標、基於學情,藉助教材的學習素材,忠實地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發展目標的教學行為。在此種教學行為中,教材只是一種學習工具,教材內容只是幫助學生實現三維發展目標的一種載體,並不是要求學生將教材內容全部掌握,教材也不能成為高考命題的依據。隨著高中新課程實驗的推開,各種版本的高中教材紛紛上市,為各地市、各學校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同時,伴隨著高中教學使用教材版本的多樣化,高考只能依據課程標準而不是某個版本的教材來命題。
就“教教材”與“用教材教”的區別而言,從知識容量看,教學大綱的目標主要是“雙基”的目標,重在知識點的規範,課標的目標則是包含“雙基”在內的三維目標;教學大綱規範的學習內容沒有賦予學生選擇的權力,在其指導下的教學行為很容易導致“教教材”的教學行為,而課標中的學習內容的總量大大超過了教學大綱所規範的知識容量,其中大量的選修模組和新教材(無論是必修教材或是選修教材)中呈現的大量學習素材(如豐富的案例),賦予了學生極大的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力。從知識的呈現方式看,原來的統一教材更多地是以學科為中心的編寫思路,知識體系比較完整,前後章節的邏輯性較強,文字表述多以結論性的表述為特徵。在課程標準指導下的新編教材,以學科理論為背景,以課標“三維發展目標”為核心來編寫,體現“問題解決”特色,很少或沒有直接給出現成的結論性知識,試圖引導學生透過學習素材自己悟出隱含其中的基本原理。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教科書與其說是“教材”,不如說是“學材”。由此,教師如果不加選擇地用“教教材”的教學行為去實施,必然出現“課時不足”的尖銳矛盾,同時也就不可能實現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的。所以,在課程標準指導下的教學行為必須是“用教材教”。
為了實現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實質性轉變,我們考慮了兩個問題。其一是“教”什麼,其二是怎樣“教”。
作為教師,應教給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必備的基礎內容(包括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態度),並將這些基礎內容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已有經驗緊密聯絡起來,應深入思考“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深刻涵義,認真分析課標中規定的內容及其所達到的要求在教材中是如何體現的?還可補充哪些內容?同時應將哪些內容從課堂教學中刪減去?
作為教師,應創設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緊緊圍繞幫助學生實現“三維發展目標”這個核心來組織教學。
其次,合理利用時間,利用各種機會“教”語文,讓學生“學”語文。
(1)早、晚課的合理使用,課程的合理整合與分配。
(2)對學生成長記錄袋整理的參與
二.教學中動態生成的資訊多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教材上沒有一個標準,教學參考書上也沒有涉及,教師應依據新課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擴大學生知識面,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尤其每一位老師都要注意創設教學情境等要求,尊重每一個學生對文字的閱讀體驗。我們要做學生思維的呵護與引導者,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敏感性,激起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
下面是我們一位教師在教授《林黛玉進賈府》時的片段。
師:《林黛玉進賈府》中後人的兩首《西江月》似貶實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觀念批判賈寶玉,而實際上卻是賈寶玉叛逆性格的寫照。他不願受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厭棄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因此,被人們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他要求獨立不羈,個性解放,因此被人們看作是“行為偏僻性乖張”;他不順從封建統治者對他的要求,不安於他們所規定的本分,因此被人們看作是“富貴不知樂業”、“於國於家無望”的“不肖之子”。其實,這正是曹雪芹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對賈寶玉的讚頌。
我分析完後,學生們都在低頭做筆記,突然,一位學生舉起手來,我以為他可能聽得不太明白,叫他起來,他慢慢地站起來,看了我兩眼才說:“老師,我覺得我們的同學與賈寶玉有相似之處,比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愚頑怕讀文章’、‘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對於賈寶玉的這些,作者與世人大加讚賞,而我們卻得到老師與家長的批評,難道不可以說我們也是對傳統的一種反叛嗎?”
對於這位學生的提問,我愣住了,同學們也驚訝了。學生提出的這種問題還真出乎我的意料,但我知道這問題很牽強,可見學生對文章認識的錯誤。我剛想反駁,但又想,問題雖然是錯誤了,但在學習中能聯絡身邊的人和事來比較,並大膽提出疑問,畢竟他是思考了,這不是我們所提倡的嗎?或許他也知道自己提的問題不太妥當。於是,我決定換種方式,引導其正確理解。
師:這位同學提的問題很好,說明他在學習中懂得思考,是位有心人。同學們,你們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我先把問題拋給學生,看看他們的反應如何。果真有學生舉手,我指名回答。
生:老師,我覺得他講的有些道理,賈寶玉光有一幅漂亮臉蛋,只知在內幃廝混,又不喜歡學習,這樣的人能讚揚嗎?
生:對呀,我們現在有時也不喜歡學習,為什麼老被批評?
師:賈寶玉真的只在內幃廝混?真的不喜歡讀書?他不喜歡讀什麼書?他所處的生活環境與社會環境和我們的有什麼差別?
生:我知道賈寶玉為什麼不喜歡讀書了,因為他生活在封建社會中,當時他們學習的是八股文之類又長又臭的文章,沒有實在意義,只能死記硬背,那當然是怕讀文章了。
生:我記得《紅樓夢》中賈寶玉是喜歡看《西廂記》的。
生:大觀園大都是女人,賈寶玉接觸得最多的當然是她們了,其實他不是廝混,他經常與他們對詩作畫。
生:寶玉作為出生在貴族家庭中的貴公子哥兒,不僅不鬼混,而且對丫環們也平等對待,在封建社會中這種行為難道不值得稱讚嗎? 生7: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與賈寶玉的是不同的,我們學習的內容是與時俱進的,為了提高我們自身的素質,為了祖國美好的未來,我們能不學習嗎?
師:同學們,你們的說法是很正確的,要正確認識一個人物,就不能脫離他所生活的背景與環境。賈寶玉在封建社會中的這些表現,不能簡單地認為他是個貴公子哥兒不思進取,相反,他卻是一個敢於和封建制度、封建思想作抗爭的叛逆者。處在不同時代背景的我們更不能把自己等同於賈寶玉,要正確認識我們的學習目標與任務,祖國的明天需要我們在座的各位去建設,因而我們要努力學習,天天向上。
三.面對目前在教學上強調重視學生的體驗和活動,教材的練習與訓練題變少,高考又不知怎麼改的問題,要處理好教學中“實”與“虛”、“死”與“活”的關係。
儘管經過了培訓,有的是多輪培訓,但許多教師操作上的改觀不大。仍是重在講授和訓練,仍是把高考當作第一關注的話題,將教學過程納入高考的迴圈之中。他們是在擔心:課內學生活動多了,體驗多了,老師的講解少了,學生學不到東西、教學效果下降了怎麼辦?有的課堂有變化,但在追求熱鬧,學生具體收穫不多,花架子,不務實,知識與技能不能落實。有的仍以高考訓練的模式套新課改,處處以訓練為本,試題又深又難,題型沿襲高考樣題,過於追求考試分數。
有效教學首先需要解決狹隘的教學目標問題。如果將新課程定位在為高考服務,為學生成績提升服務上,那是極其狹隘的課程觀。我們不能讓高考指揮一切,讓教學只是圍著考試轉。學生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是多方面的發展,學業成績是其重要的方面,但不是我們的教學的終極目標和全部目標。如果改善了教學,真正將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和發揮起來,真正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師生共同合作,學生有了全面的素養,有了提高和發展,面對考試,即便是高考,學生也不會有困難。
由於語文界人文性與工具性的論爭塵埃落定,大家都較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於是在新課程實施中又出現另一種偏失,相當多的教師受弱化工具性觀念的影響,不恰當地認為要弱化知識教育,反對知識本位,加之實驗教材無論是課文前後,還是一本書的前後均將知識性內容作了弱化處理(這種做法及教材審查標準是否妥當尚待時間來檢驗),有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就不大重視文字的解讀和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不喜歡“死”,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透,就立馬跨過課文字身做許多引伸與發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並且極力地要把一節課做得熱熱鬧鬧,又好玩又好看──十分“活”。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的“死”東西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只把更多的目光聚焦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和一節課的“活躍”“活潑”上。這也是偏了人文性,又弱化了工具性,“虛”得沒有著落,是一個誤區。
我們也不能將教學效果僅侷限在知識與能力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內容也是重要的教學目標。這中間需要辯證的處理和科學的安排。課內各種活動必須要追求效果,雖然貌似熱鬧的形式主義不是課改的追求,但在教法上太實太“死”又不是語文課的特點。如果僅是為了追求“死”,而把重要的“過程”忽略了,其實是把重要的教學目標丟卻了。
許多人總認為我備好的課、確定的教學任務就是目標,一節課應該完成我定下的目標,把預設的任務完成才放心,如果學生活動的“過程”太長,討論、思考、體驗的時間太多,我的課沒上完,這節課目的就沒達到,就是失敗的課。於是在課堂中,許多熱鬧的討論場合、生機倍現的體驗過程被強令嘎然而止。教師怕時間不夠,不得不讓學生從“過程”中走下來,直奔預設“目的”,“過程”擱淺在任務面前。這是很煞風景,不大科學的。語文教學當然要有目標,只是在具體的一節課中目標過於單一刻板、過於集中明確、控得過死也不行,它應該是在具體與模糊、明顯與隱匿的交融互動之中。有些目標表面看來沒有馬上達到,但透過學生的多方位體驗,已深入其內心,對其思維方式的改善、情感的養育、知識領域的補充有很大效益,這不是狹隘明確的預設目標所能涵蓋得了的。急功近利不利於語文教學的長遠目標。所以說我們既要重視顯性、明確的目標,又不能忽視隱性、模糊的目標──教學目標和內容既要“死”、“實”,又不能太“死”太“實”,既要有一定的基礎(或重點),又不能完全為基礎(重點)而教,要有綜合效益(三維目標)的追求;教學方式上要“活”,不要把課上得太“死”、太“實”,要把“活”“虛”的過程給學生,但又不能太“活”太“虛”而沒有實效,以致流於“虛”……這大概是語文學科十分獨特的地方。語文課的特別處就在於“死”“活”並重,“實”“虛”相間。
四.對學生模組學習的過程評價要公正、靈活。
按新課程要求對學生平時作業、課堂表現、平時測驗等,教師都要給打出一定的過程綜合分。不說別的,單就作業而言,一個模組教學中,至少十多次作業,四篇作文,而每位教師必須面對100左右位學生,要對幾千份的作業逐一評價,恐怕是隻能走形式了,怎麼能給他打課堂表現分?教師的工作量有多大?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
1、評價主體要多元化,教師不能“獨霸話語權”。在課堂評學時,教師是主要的評價主體,但不是唯一的主體。除教師外,還可以讓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有助於避免單一的評價帶來的誤差,從不同的角度,不同側面,不同主體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可以更全面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也有助於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
2、評價結果的呈現應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應採用適合學生年齡階段的、鼓勵性的語言,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讓學生體會到只要你在某個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獲得公正的、客觀的評價。另外,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糾正學生有失偏頗的地方。評價的呈現方式一般包括評分或等級、評語等。
五.新課改實施一年以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對語文必修教材的整合處理還需進一步探討。
2、由於對學生學情調查估計不足,制定的教學目標有偏高現象,還需調整。
3、過程性評價還有待於完善。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19
在語文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感到新課程的實施在教學中的重要性,而感觸最深的是“對話式”的教學。我認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對話式”的教學,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轉變教學觀念,促進師生平等“對話
以往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往往是為了考試而教,為了分數而學。認為教學過程就是教師教,學生學的一個過程而已,這樣的教學對學生而言,也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成績,但這種教法很難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轉變教學觀念是新課改下做好語文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
以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知識處於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但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應該是以”平等“的方式進行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把自己的角色從”權威教學“轉變為”共同探討“,把自己當成是學生學習的助手,學生的引路人,與學生共建一種平等、互教互學的師生關係。讓學生進入平等的對話氛圍,享有平等對話的權利,這是”對話式“教學的前提條件。
在對話的過程中,對同一篇課文或同一個問題學生常常有不同的理解,有時學生的理解相互之間是對立的,有時甚至是教師備課時所沒有想到的。此時教師就應放棄”權威“的表決權,避免終止對話的結束,及時抓住理解上的不同,讓真知在分析辯論中展現。比如我在教學必修一第二單元的《”布衣總統“孫中山》一課時,讓同學們對孫中山的精神進行點評賞析,本意讓同學們瞭解孫中山的以天下為公、甘於淡泊的精神,從而將這種精神貫穿到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沒想到一位同學卻說:”老師,我認為孫中山的某些精神在今天是有些不合時宜的。“當時大家都一楞,我並沒有當場否定他的發言,而是讓他繼續,他說:”老師,比如他的甘於淡泊的精神,在今天來看,用在生活上還是適合的,但用在學習上、工作上就不行了,尤其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如果一味的甘於淡泊,我想很難在這個社會上生存。“我聽完,帶頭為他精彩而富有時代精神的發言鼓掌,並讓其他學生即興發言展開對話,同時因勢利導地指出對文學作品中人物進行點評賞析時,要一分為二,要用辯證的觀點。這種對話,不僅體現了對課文理解的多元化,而且讓學生在平等的精神氛圍中學習提高,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二、靈活多變組織課堂教學
有的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喜歡事先設計好話題,讓課堂教學按照自己設計好的思路走下去,我認為這樣反而會束縛學生的思維發展。俗話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預先設定固定模式,可在實施過程中開放地納入源於個人的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臨場體驗,鼓勵學生即興發揮。也就是說教師可以靈活多變地授課,不受教材、課本、課時的限制,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和老師平等”對話“,這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會比較活躍,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積極。
三、珍視學生的感悟體驗
珍視學生閱讀的感悟和體驗,倡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是新課標閱讀教學的核心理念。但是,反思我們的閱讀教學,大多情況下我們都是按自己對文字的理解來牽著學生的閱讀理解,導致學生在閱讀課上表現出了興趣不高、參與面小的窘況。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實現教師和文字、學生和文字、教師和學生的真正對話。這樣,學生才能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提升語文素養。
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要讓學生體會到被認可的情感體驗,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教學中,應針對不同的學生設定不同層次的問題,應注意挖掘學生潛在的優點、長處並及時予以鼓勵,學生對語文學習信心的提升,才是是語文教學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學生在學習中,每取得一點成績,教師如能及時加以肯定和鼓勵,就會使學生有一種成就感,使他們從成功中體驗喜悅,從而增強自信心和進取心,教師還要不斷地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他們更多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來,更好地與老師進行”對話“
總之,”對話式“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它使學生在對話中豐富知識、增長見識、體現自我,成長為具有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有合作精神的學生。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20
經過近階段新課程改革培訓,聆聽幾位教育專家的講座,學習了幾位名師的典型示範案例。我受益匪淺,讓我更加深入的瞭解到新課程改革的精髓所在,它改變了以往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結合我自己近20年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新課程改革的科學性:
新課程標準改革了以往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更加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經驗總結,使之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被動掌握“雙基”為主動探究學習形成能力,這樣能讓學生更靈活的應用所學物理知識來解決相應的物理問題。
二、新課程改革的必然性:
新課程標準更加強調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更加註重經典與近代的融合,更能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更加關注科學技術社會觀念的滲透。它改革了以往教材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讓學生在題海戰術中接受“特種兵”式的訓練,以往教學方法,學生即使也能出點成績,但也只能講是“只懂招式而未得精髓”。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交流能力、團結協作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三、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
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探究式教學是使學生透過類似於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理解科學探究的本質,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它要求在老師的啟發、誘導、組織下透過學生自身參與,經過探究活動,由學生主動發現概念、規律。在這種形式的學習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到獲得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瞭解規律的熱情。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了,要叫他們學不好物理還真難。課堂上學生們認真探究,刻苦鑽研的情形,我似乎看到許許多多新的科學家正如雨後般的春筍那樣破土而出,我露出欣慰的笑容。
總之“格物永珍、究理天人:奧秘無處不在、探索無處不在、思維無處不在”。共和國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全民族素質的提升。身為物理教學工作者,我將一如既往地把物理新課程改革推向縱深。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21
本次參加學校組織的生物新課標及新教材培訓,經過老師們兩週的新課程培訓及自己在實際教學中的實踐,結合對新課標、新教材的重新學習和認真總結,本人感觸頗深,具體心得總結如下:
1、理解新課標的設計理念:
(1)面向全體學生
(2)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
(3)倡導探究性學習。
2、新課標凸顯核心概念:
生物新課標有四十七個核心概念。“突出核心概念”是為了幫助學生用重要概念構建起一個知識框架,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一些事實性知識有條理儲存在這個框架中,又可以為日後接受和建立新的科學概念提供平臺。由此可見,“突出重要概念”是為了幫助學生利用概念及概念之間的記憶體聯絡形成一個科學的知識體系,關注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發展性認識,保障了生物學知識在認識層次、範圍深度上的連續性,體現了生物的科學性和發展性。
3、新課標要求教師應該轉變教學理念:
新課標要求學生主動、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由過去“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如何實現這一轉變,關鍵是課堂是否能真正交給主體的學生,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統治者、演講者,而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教師應該轉變生物教學理念,加強生物理論的研究,不斷提高適應新教材能力,才能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在學習的激烈爭論分析中,既解決了問題,又學到了知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的藝術在於能激發出學生心靈的感情,而且這種工作做得愈細緻,愈有感情,從孩子心靈深處湧出的力量便愈大。
4、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探究能力
江澤民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迅速興起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教育必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擺在突出位置已是勢在必行。新課標和新教材注重學生的各種能力培養,特別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就必須努力為學生創設寬容、理解、和諧、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
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探究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不斷培養的過程。新課標的第一個內容就是科學探究,首先向科學家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及基本要求,接著嘗試探究水溫對金魚呼吸的影響,在探究水分對植物生存的影響讓學生科學探究的五個步驟內容,並知道怎樣設計對照實驗,逐步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意識,長期不斷的積累,學生的探究能力就會不斷提高。在以後探究過程中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後作出假設,並透過觀察、實驗和調查等手段獲得證據和事實。學生透過探究來體驗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與認識世界的過程。由於實驗過程由學生自己設計和操作,書上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因此,在探究實驗中突出學生的思維方法,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求異思維。
5、重視課堂教學和解決實際問題緊密聯絡
現在的課堂無論是學生提出問題,還是老師和學生合作學習,都離不開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至用,讓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實際中體會到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比如在學習“人體對資訊的感知”時:球場上的運動員是透過身體的哪些器官外界獲取資訊的?眼球的附屬結構分別對眼球的具有什麼作用?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傳染性眼病?這樣預防這些傳染性眼病?小孩翻“白眼”“白眼”是眼球的什麼結構呢?光線強時瞳孔怎麼變化?光線弱時瞳孔怎麼變化?黑眼睛和藍眼睛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外界一束光線在到達視網膜前,必須經過哪些結構?等問題,學生平時經常遇到的困惑問題,在課堂上經過討論、爭論、在老師幫助解決了,學生的那種成就感溢於言表。
6、對學生的評價要科學:
以前對學生的評價主要學習結果的評價,不注意過程的評價,不利於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評價過程要重視對學生的探究能力評價,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狀況進行評價,重視檢測學生的知識目標達成,倡導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檔案夾”的形式記錄形式的發展,肯定學生的點點滴滴成績,從而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綜合評價。
7、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
學校教學裝置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圖書館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利用社群課程資源,包括社群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動植物標本館、動物園、植物園、少年宮、科技館、高等學校、科研機構、良種站、養殖場等以及周圍的自然環境。學生的生活經驗是無形的課程資源。充分重視資訊化課程資源的利用,包括各種生物教學軟體、網路上的生物科學教育資源等。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新課程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探究,新課程將以創新為中心,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讓學生產生創造的慾望,勇於創新。新課改教師要先行。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充電,學習新知識,提高自身修養,貫徹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綜合評價,有利於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提高學習效率。在自己的教學崗位上認真努力貫徹落實新課標的指導思想,在平凡的崗位上,演繹出更加光彩奪目的人生。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22
這一場變革的核心任務是促進每一個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其根本途徑是透過轉變教師的教學模式來轉變學生的學x方式,為學生構建一個自主、體驗、探究、合作、交往的學x的平臺。這對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x慣、教學方式、現有的知識儲備、資訊科技等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因此,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模式,轉變傳統角色,否則,將會在課程改革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正發生著新的變化。學x了《走進新課程》這本書,對如何做新時期的教師進行了反覆思考,故有感而發,作以隨筆。
一、善於吸收
做學x型教師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科綜合,要求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每位老師都會體會到知識的睏乏。現在的課堂是開放的,無法預見的,面對學生的暢所欲問,怎樣對答如流?所以,新課改要求我們終身學x,做學x型的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充實自己,不斷超越自我,改變並完善教育教學行為。
二、長於研究
做反思型教師從先進的教育理念到課堂的實踐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一個不斷研究、不斷嘗試、不斷反思和不斷實踐的過程,
《走進新課程》讀書筆記》上完課後,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今天這節課,學生收穫了沒有,老師收穫了沒有,課的哪一個環節處理得特棒,哪一個環節還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實用就行。如果教師能做到長此以往、堅持不懈,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個性的教育教學風格,每節課都會有新意,有亮點。
三、勇於奉獻
做敬業教師敬業精神是對教師最重要的要求,我們不僅要把教育工作當作職業來看,更要把它當作事業從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態度,去奉獻著自己的愛心、真心、熱心,讓每個學生得到最好的發展,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這才不愧為人師。
四、敢於探索做創新型教師
(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作為一名創新型教師要能夠安貧樂教,甘於奉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歸國後,拒絕高官厚祿,創辦鄉村師範,他赤著腳,穿草鞋,與學生一起種菜、施肥,把每一分錢都用在教育事業上。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23
在今年的新課程培訓中,我們觀看了兩節全國優秀地理教師的比賽課,兩節課同課異構,均講的是新課程必修二中的一節課,但風格迥異,一節是典型的傳統教法,一節課則充分的關注到了學生的學,滲透了新的教學理念,帶給了大家耳目一新的衝擊。是啊,新課程,如果沒有新的教學理念做支撐,必將落得和上一輪的課程改革一樣,沒有多少變化,國家的課程改革又將流於形式。
聽了張海晨校長的報告,我更加堅定了上面的想法,也堅定了課改的決心。特別是張校長展示的那兩幅關於“學生對所教內容兩週以後記住的平均率”的塔形圖的對比,更留給我深刻的印象。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此時還不積極投身於課改,那怎麼對得起國家、人民對我們的信任呢?
在我們學校的學導螺旋發展大課堂實踐中,我也存在很多的困惑,有的時候在課堂上我也會覺得彷徨,許多的地方在實際的操作中感覺不夠流暢,達不到我們預期的效果,這些都讓我難以平靜安心。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課堂時間不夠用,室展、簇展的關係未能很好協調,存在重複低效的現象,還有就是學生參與展示的積極性不高、或展示權老是集中在少數學生中的問題等。而在張校長的報告中,我受到了許多的啟發。
首先是簇展和室展的關係,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越來越認識到了簇展在一節課成敗中的關鍵性作用,只有簇展進行的充分,才能保證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在大多數同學中得到落實,保證新課堂的高效。而在實際的課堂實施中,往往我們的簇展、室展內容一致,導致許多同學對簇展的參與缺乏積極性,在簇展中常常置身事外,只是為了應付老師而站在一起。同時,簇展、室展的重複也是我們課堂時間緊張的主要原因,當然,這其中也暴露了我們教師還不夠相信學生,還不敢放手,總是擔心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準確、不夠到位,必須在室展中親自把關才行。聽了張校長的報告,我認為我們必須提高室展的針對性,使簇展、室展更靈活一些。室展我們應該展示的是學生簇展中普遍不能解決的問題,方式上可以是向我們以往的集中展示,也可以像李校長提到的真正放開、實施超市式的方式,即以黑板為載體,打破學簇的單位,學生根據自己的問題自選位置參與展示交流,由每簇確定一位題長來負責重點展示和組織展示。而如果簇展能夠把問題都解決了的話,我們完全可以不進行室展;又或者簇展困難重重,沒有明顯效果話,我們則可以將更多的時間用於室展,在室展的基礎上,再利用簇展的形式進行課堂檢測,深化學生的理解。
第二,是關於學情調查。張校長在報告中提到,每節課的實施中有三次學情調查,我認為這也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必要條件,也是我們今後在課堂實踐中要做到的基本要求。張校長介紹到的三查,一是在獨學階段,對學生自主探究結果的調查瞭解,二是在小展示環節,即我校的簇展環節,對學簇合作探究的結果的調查瞭解,三是在大展示即我校的室展環節之後的課堂檢測中,具體把握每位同學對當堂內容的掌握情況。在我們學校的課改中,也有對學情調查的要求,但是沒有張校長介紹的那樣理性、具體。三次學情調查,時間不同,我認為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我們在具體的實施中一定要靈活、高效。比如第三查,張校長介紹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學簇的力量,以學簇為單位對每位同學當堂存在的問題記錄整理,這樣的方式既節約時間,同時又將教學效果落實到每一位具體的物件,我覺得的就很好,很值得我們借鑑。
第三,是關於學生的預習。我們學校也曾提出獨學、對學(同層次)、群學的概念,但並沒有得到具體的落實。我認為在今後的預習課上,我們要逐步引入這樣的方式,可以將預習課進一步進行分割,第一階段由學生獨學,必須保持絕對的安靜,而第二階段則是學簇內的對學、群學,透過合作,提高預習課的效果。當然,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簇建設座位的編排要合理,以保證各層次的同學在簇內都有比較好的合作伙伴,形成和諧的合作探究的氛圍。
第四,是關於學道的編寫。我們學校的學道編寫雖說領導層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但始終沒有達到其應有的效果,沒有得到師生的一致認同,這已經成為制約我校學導螺旋發展大課堂的一大問題。在我們檢查學生的學道時,經常會發現對於學道中的有些欄目如學習目標,學生並沒有認真閱讀,或者有的欄目學生並不喜歡去做。甚至於我們有的教師不喜歡使用學道,自己就對學道不夠滿意。張校長在報告中提到:“一切問題從學生中來,一切答案從學生中找。”我認為我們在學道的編寫中,也應該引入學生的思想,我們要了解學生喜歡的學道是怎樣的,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引導等。在充分的瞭解學生的需求之後,我們教師再結合我們的思考,融入我們的思想,設計出有效的學道欄目和內容,以起到真正的導學的作用。同時,從教師層面,我們一定要精誠合作,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依據課程標準學情,充分參考不同版本的教材、多種資料等,精心設計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將知識問題化,一方面保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方面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提高高效的行動路線圖。
總之,在張校長的報告中,我深深的認識到,高效的課堂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鑄成的,他們的那些成功的經驗背後也蘊含著許多的汗水、許多的辛苦,“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要堅定課改的決心,要不斷的創新方法,積極實踐,認真反思、不斷提高,努力使我們的專業發展與學校的課堂改革相結合,創造出我們無悔的燦爛的教育人生。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24
有幸於4月13號參加了鳳陽縣小學新課程培訓。短短一天的培訓,使我受益匪淺,回味無窮。培訓會在縣教研室的組織下,首先觀看了兩節分別由鳳陽實小王慶江老師和江蘇省銅山縣驛城小學的李爭執教的六下《天遊峰的掃路人》,兩位老師不謀而合同課異構。他們都能從全面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理念出發,明確把“加強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放在首位,在聽說讀寫,不知不覺中達成了教學目標。最突出的特色是教師本人專業水平高,對教材的把握,對文字的解讀,對學生的點撥,對思維的訓練,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滲透幾乎達到了恰到好處。他們課堂上運籌帷幄,幽默的教學風格,說明教師的功底深厚。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成了學生的親密朋友,學生再也不是呆板、默默無聞的模範聽眾。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鍛鍊和展現,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這樣的教學,即源於教材,又不唯教材。課後由國家課程標準蘇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編委,語文特級教師張敬義做了點評,他結合兩位老師的教學就目前課堂存在的問題,詮釋了閱讀教學要“力求簡單,但不能更簡單”。
下午是張敬義老師的專題講座《突出“語文味”,練就語文功——對文字細讀,最佳化教學的思考》為我們獻上了一場生動、感人的講座。張主任的講座雖然沒能完整地呈現給我們,但僅僅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卻已經讓我們體會到了語文究竟該怎樣教。張主任從課前的備課指導到課中的上課指導,講得都非常詳細,讓我們這些一線教師真正學到了原來備課是這樣的。尤其是他在如何進行文字細讀上所支的招更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第一是從宏觀上“三問”,(即寫什麼?怎麼寫?為什麼這樣寫?)使文字解讀走向全面。第二,從微觀上聚焦關鍵詞句,使文字的解讀走向深刻。(談到此處,張老師還特意結合《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一具體課例對大家進行細緻地指導。針對文字內容,可以聚焦以下幾處關鍵點,繼而使文字解讀走向深入。首先,成語背後含故事。對於課後的成語,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先讀出成語的內涵,而後再講述談遷的故事;其次,數字背後知艱辛;而後是丟失《國榷》解心痛;再者,從頭再寫明痴心;最後是作者感言明思想。)第三,是要充分挖掘、尋覓文字的質性特徵。第四,積累遷移,揭示文字的質性規律。可以說,每講一處,張主任都會列舉相關課例,使所講所說均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這對我們一線教師來說,既解決了平時教學中的一些疑惑,又對今後的語文教學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我想,這也許正是講座為什麼深受大家歡迎的原因所在吧。
講座雖已暫告一段落,但我們的思考卻仍需繼續。透過這次培訓學習,我對新教材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對具體實施有了一定的思考。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真的應該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究竟如何從張主任的講座中汲取教學的方法,如何讓自己的語文課充滿語文味,又如何更好地提高我們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25
新頒佈的課標強調:“語文學習具有重感悟和情感體驗的特點,因此評價要尊重學生的主觀感受,要重視形成性評價,變重終結性評價輕形成性評價為關注學習結果更重視學習過程。要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做到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家長評價相結合。語文教學要徹底改變那種教師獨掌評價人權、評價方式單一、評價內容繁瑣機械的狀況,真正讓評價成為改進教師教、學生學,促進學生髮展的有效手段。”這是針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確定的評價目的。強調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突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新理念。
高中語文教學評價要關注每一位學生。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承載著傳授知識,訓育人才的重任。高中語文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全面。語文學習是一個複雜的場域,它包含許多學習方面,諸如聽、說、讀、寫。高中語文教學評價要求語文教育工作者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自己的語文實踐,打破以“讀、寫”為中心的語文評價體系,拓寬語文教育的視野。高中語文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生的發展。我們用現代的評價眼光關注學生的學業水平提高,又關注學生道德修養的提升,這才是關注學生髮展的全部。
全面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包括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綜合考察,學生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無疑是評價中的重點。獨立閱讀,主要立足於理解能力的培養。鑑賞閱讀,旨在“注重審美體驗”和發展“審美能力”,提高學生對文學類文字中“不同文體作品的閱讀鑑賞能力”。探究閱讀,立足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力求明確界定可以預期的學習結果,闡述學習的內容。要針對語文教學過程的前、中、後三個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在整個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把教學評價的重心放在能夠改進教學品質和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興趣的形成性評價上。語文教學目標的多重性必然要求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因為沒有一種評價方法可以用來評價學生所有的重要學習結果,任何評價方法都有其特殊功能和侷限性。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以及改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因此,獲得一個正確的診斷結果或提供正確的評價反饋資訊,對達到最終目的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在不同的情境中評價學生的表現,可以讓具有不同情趣和經歷的同學參與,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評價工作中來,保證充分客觀地判斷學生的學習是否產生了良好的改變。無論如何,教學總是在某種情境中的教學。語文教學要指導學生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讀寫聽說的語文能力,都離不開特定的情境。這就要求語文教學評價不能離開教學的情境。
對學生語文學習的合理評價,可以作為我們改進教學的參考,作為補救教與學的依據。根據學生語文學習的結果,教師可以明瞭自己在教學上的缺失,判斷教材的可用性,判斷教學方法的有效性。評價的結果,為我們教師改進教學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參考資訊。對學生語文學習的合理評價,還可以讓我們瞭解學生的學習型別,可以作為教師實施補救教學的依據,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學習型別的學習行為特性,以及不同認知結構缺陷的所在,有針對性地提出符合個別需要的補救教學的策略與措施,個別輔導,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實施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26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反對“應試教育,分數第一”為前提,以“面向全體、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培養學生能力為宗旨,拉開了課改的序幕。
《走進新課程》是朱慕菊教授主編的,是一本研究新課程方面的書籍,是一本對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思考的書,是一本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的反思。它告訴我們,對於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教師應該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來幫助學生解惑、答疑,而且在這個儲備裡知識還應該有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這說明教師要不斷的學習。它還告訴我們,作為一名教師,要擁有足夠的知識,但比知識更重要的是好的學習方法,有了好的學習方法才能學的快、學的好。掌握學習的方法,知道為何學習?從哪裡學習?怎樣學習?如果一個老師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即使他教的學生成績都很優異,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學習者。因為這對於處在終身學習的人來說,是一個極大的缺陷。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作為一名教師,應該認準自己的人生座標,找準自己的價值空間。並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潛移默化的把這些方向和價值觀傳給學生,才能會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一天愛讀書容易,一輩子愛讀書不易。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長,明日你就將停止教學。身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教師只有再度成為學生,才能不斷以全新的觀點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
《走進新課程》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實際工作中,把讀書和教書結合起來,創新教、創新讀、創新用,在用中創新。教書和讀書生活,我們要做創新型教師,應該具有無私奉獻的師魂,誠實正直的師德,全面發展的師觀,愛崗敬業的精神,教書育人的師能,嚴謹求實的師風,而且還應具有開拓進取的銳氣。
《走進新課程》要求我們教師要常讀書和常思考,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教育目標由原來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強調讓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其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他們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教師教學要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教學的重點要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需要我們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學依據;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中,放在揭示知識如何形成的規律上,從而使學生在教學程序中思維得到訓練,既長了知識,又增了才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採用以探究、研討為主的綜合交流方式,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勇於創新,形成教學特色。同時在新課程改革中,學生由單一的聽教師傳授知識轉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注重照本宣科的舊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用於現在的課堂了,回想我近幾年的教學方法,愕然發現填鴨式、灌輸式都不符合新課程理念。學生也不再僅滿足於聽老師講課了,他們在學習上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因此我們必須改變自己教師的角色,是該讓學生自己成為學習主導者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