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師教學心得感悟

高中教師教學心得感悟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我們時常會因某些事或人產生新的想法,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寫一篇感悟,把自己的感觸都記錄下來。那麼,到底應該要怎樣去寫感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教師教學心得感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教師教學心得感悟1

  一、依靠集體智慧,營造良好的教研氣氛,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班的成績突出,不能代表整體水平,整體水平高,才能真正打得出去。我們數學組是一個團結奮進的集體,其中的8位老師榮辱與共,相互支援和鼓勵,課組活動進行得有聲有色,保質保量,大家毫無保留,廣泛地進行學術上的交流和研討,互幫互學,取長補短,有效保證了教研的質量。我們在團結協作的基礎上,也強調個人的工作責任制,避免吃“大鍋飯”,根據各人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訂出了相應的奮鬥目標。在我們的心目中,只有打團體戰的概念,沒有單獨冒進的念頭。“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才是春”。

  二、抓住學生心理,營造良好的教與學環境

  高考競爭的殘酷,帶來中考形勢的嚴峻。由此帶來的各種壓力,使學生的“厭學”情緒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不管優生和學困生,他們的學習都是被動型的。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體能動性沒有調動起來,我們教師的工作怎樣努力也沒用,這就迫使我們去研究學生的心理,找出適合學生心理特徵的教法。

  我們把學生分為三個層次,並確定我們工作的重點和工作措施:優生———拓展;中等生———狠抓;學困生———輔導。優生有較好的思維習慣,上課前我們先把問題佈置給他們,讓他們自已先研究,提高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上課時則採用討論式教學方式,讓他們舒展自己的見解,然後老師加以歸納總結,並進行深化、類比和提高,從高、嚴、難三個方面要求他們;中等生是一個大的群體,在普通班是學習的主流,上課時我們以他們為主,力求在課堂上消化所有的知識點,作業和練習題也以基礎題為主,強化訓練,普遍提高。對於差生,我們本著提高一個算一個的心理,用愛心從思想上感化他們,用耐心從學習上幫助他們,在課堂上編出讓這部分學生能夠完成的題目,力求使他們每節課有事可做,每節課有收穫,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

  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要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重視與學生的情感溝通。比如給學生及時的輔導;給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及時的提醒;給有好的解法的學生及時表揚;給失去信心的學生及時的心理安慰;給學有餘力的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和發揮潛能的機會。只有教師與學生有充分足夠的情感交流,才能在教學中在一種愉悅、競爭、合作的環境下完成。

  三、加強對教材的研究,營造課堂教學高效益

  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每節課的高效益。中考要取勝,必須從初一開始抓起,打好基礎很重要。學校給我們的教學時間與別的學科一樣,時間緊,任務重,要做到“精講”,對教師來講,要求是非常高的。我們注意引導學生對概念、定理、公式、規律的消化;注意針對學生的知識缺陷和疑難問題作重點講述;注意新舊知識、新題舊題的對比,把複雜抽象的問題作連貫解決;注意解題方法的延伸,摸索解決的規律;注意一題多解的研究和條件多變的問題的對付方法;注意富有思考性的新問題,與學生一起探索研究。

  “練”這一環也是我們後一階段的工作重點,基本上保證每節課有30分鐘以上的練習時間,而練習題必須是經過我們精雕細啄的、與中考接近的、有代表性的題目:理解概念、鞏固定理的基礎題;運用知識的能力題;一題多解的思維題;易出錯的常見題;綜合分析的提高題等等。透過一系列的強化練習,學生的解題準確度,應變能力,及技能會有很大的提高。

  中考是一場硬仗,要打好這場硬仗,不能強攻,只能智取。我們只有不斷去面對、去解決客觀存在的問題,切實遵循教育教學的方針辦事,團體智慧+個人努力=成功。

  一學期以來,透過不懈努力,我所任教的班在學校的同科比拼中始終名列前茅。但成績已成為歷史,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從零開始,不斷研究新形勢、新特徵,不斷努力,向各校學習,向各學科學習,向同行學習,為我們的教育工作作出應有的貢獻。

高中教師教學心得感悟2

  很多教師在進行作文訓練時都有這樣的體會:一方面許多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往往感覺到寫作素材匱乏;另一方面進行作文構思時,對那些選入教材的內容豐富,內涵深刻的文章視而不見。如果想化解這種尷尬,最好的辦法是將寫作訓練和閱讀教學合為一體,相互激發。正如葉聖陶所講"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一個很特殊的例子。它是重要的素材性資源,如果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累作文資料,學習寫作方法,豐富情感體驗,並將此落實在寫作訓練當中,那麼教材不僅僅可以幫學生掌握閱讀的知識,提高閱讀能力,還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提高寫作素養。筆者認為作文寫作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以教材為基礎,從積累教材中的寫作資源開始,真正使學生學以致用。

  其實積累和利用教材中寫作資源並不是一個新話題,很多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會應用到課文素材,很多教師也在引導學生關注這些材料,但我們應看到這種積累和利用還處於一種無意識、無系統的狀態,因為無意識,所以教學沒有針對性。因為無系統,所以缺少作文訓練之間的內在聯絡。所以要想更好的積累利用教材中的寫作資源,教師必須要潛心鑽研,創造性地發揮,將課文解讀和作文訓練有機的聯絡在一起。

  一、積累教材中的寫作資源要向有意識引導過渡。

  如何使教材中的寫作資源得到更好的積累利用呢?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將學生的無意識應用向教師的有意識引導過渡,所以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有意識的將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結合起來。

  在學生利用課文素材進行寫作時,常會出現內容生疏或是立意膚淺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夾生"。原因是學生的無意識應用,學生只是從一篇課文去認識一個問題或體會作家的人生感悟,自然會很單薄,不夠深入。所以教師如果有意識打破教材的編寫,能將一個作家的多部作品作為專題教學,如杜甫、李白詩歌專題探究。或者選取主題想近或相反的一系列課內外的文章一起探討,如儒家義利觀的探究。學生對作者的創作思想,人生信念會理解得更深,更容易就某一話題產生自身的理解認識。

  其實教材中作文資源的積累利用,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教師需要仔細研讀課文,去發現有作文訓練價值的文章,將一些有共同探討價值的課文,透過教學活動的設計而結合起來。如《氓》和《孔雀東南飛》都反映了古代女性婚姻觀和愛情觀,它也給予今人以很多的啟示,再加上兩篇文章同處在一個單元,寫作手法相似,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透過教學設計將兩篇課文聯絡在一起,提出相應的探討話題:古代婚姻對女子有哪些要求,為什麼最初相愛的`兩個人步入婚姻後卻不能相守一生,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所以教師應以新課程所倡導的專題教學為契機,有意識地由一篇文章輻射到與之相關文章或觀點的學習,這樣既可以提升學生的認識,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學生有感而發,必能言之有物,避免作文"夾生"情況的出現,也使課文素材煥發新的價值。

  二、積累教材中的寫作資源要講方法有體系。

  從小學到高中,學生接觸到的課文數量可觀,特別是高中實行新課程之後從必修到選修的多本教材中就蘊藏著豐富的寫作素材,但是為什麼學生在需要作文素材的時候,卻想不起來用這些材料呢?要如何讓學生能夠得心應手的應用這些教材資源進行寫作呢?筆者認為教師要想指導學生深入挖掘這些"個個心中有"但又"人人筆下無"的寫作資源,就必須為學生提供一條開掘寫作資源的有效途徑。

  第一條有效的途徑就是——寫讀後感,激發學生的思維。

  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那麼我們怎麼才能將兩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呢?佈置讀後感就是最好的方法。例如學習了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後,可以讓學生圍繞著"平等""夢想"或自己更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合理的聯想,寫作讀後感。學生寫讀後感的過程,就是藉助聯想將課文、現實、自身聯絡起來的過程,是一個激發的過程,只要對選文理解深入,教師的引導恰當,我們會發現學生也有如此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廣博的知識。教師更應鼓勵學生在讀後感中去表現自己看問題的獨特視角,勇於表達他們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認識,這是對於學生寫作思維的最好的訓練途徑。

  第二條有效的途徑——一材多用,培養學生髮散思維。

  這裡講的"一材多用"可以分兩個角度理解,第一是:引導學生將一篇課文素材在多個話題上加以應用,例如學習《項鍊》之後,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誠信""幸福""虛榮"等不同話題進行片斷訓練,透過這種方式來培養學生恰當使用課文材料的能力。透過練習,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可以在材料與話題之間做到遊刃有餘。第二是:多角度利用課文素材,培養學生在應用課文素材時做到推陳出新。其實很多課文素材已經被學生無意識的應用過,大多數在使用的過程中千篇一律,乏善可陳。甚至有的老師看到司馬遷三個字便猜到後面學生要寫的內容,這說明什麼?說明學生對於課文材料的應用需要引導,需要出新,需要多角度去開發教材的功用。

  第三條有效的途徑——從仿寫到續寫、改寫,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作為高中學生,經過多年的閱讀訓練和培養,對文章的結構,具體的寫作手法都有一定的瞭解,但是為什麼開始動筆寫作文時,卻不能將這些方法思路加以應用呢?因為從認知到實踐還有一件必須要做的事——轉化,將這些好的內容和方法,內化為自己的認知和能力。所以仿寫是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

  訪寫可以從兩方面入手,第一種方式是取形,即模仿範文結構、表現手法和句式特點等形式來寫自己的內容。

  如引導學生欣賞《我有一個夢想》中作者應用的排比句式,讓學生訪寫,一個學生寫到:

  我有一個夢想,希望穿上綠軍裝,像《國殤》中的將士一樣奔赴沙場。我有一個夢想,希望世界上沒有寒冷飢餓和憂傷。我有一個夢想,希望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充滿陽光,讓每個人的臉上出現燦爛的笑容。

  安排學生訪寫《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細節描寫和第二人稱的應用,有的學生寫到:

  媽媽,在你拖著疲憊的身子趕回家為我做飯時候,在你將切好水果默默地放在我書桌旁的時候,在你深夜一次次為我拉好踢翻的被子的時候,我怎麼還能對你喊出:你根本不關心我!您的女兒怎麼可以讓您如此傷心?

  其實仿寫的範圍很廣,如句式、結構、開頭、結尾、描寫、抒情、議論等等,各種手法都可取其一點而仿之。只要能夠寫得樸實自然,"舊瓶裝新酒",也會煥發新意。

  第二種方法是取意,即模仿範文內容或立意來寫文章,如在學習了《故都的秋》後安排學生寫《秋思》,這樣的設計,既可以反映學生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也可以幫助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聯絡現實生活進行思考。

  在仿寫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明白,仿寫不是簡單的依樣畫葫蘆,是在模仿的基礎上掌握文章的各種寫作方法,而最終目的還是逐漸有所創新。另外我們還可以在仿寫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改寫,續寫。如為《項鍊》續寫:你認為,還清債務,發現了項鍊的真正價值之後,瑪蒂爾德現在的生活將會是什麼樣子的?給這個故事寫一個續集,解釋她是怎樣向命運妥協的。這樣的訓練可以幫助學生以課文為基礎,自由聯想,引導他們去認識自我,去關注更廣闊的世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如果教師能將這些融在閱讀教學中的寫作訓練與必修教材中的表達交流單元中的寫作訓練相結合,就可以使教材真正服務於作文訓練的體系,既有針對性,又可以避免教師將大部分時間消耗在對課外寫作資源的開發上。

  總之,新課程語文教材是一個豐富多彩的資源庫,教材的內容情感內涵豐厚,有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教材語言優美而豐實,這為當代教師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同時,我們更應當明白,教師是最為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了課程資源的識別範圍、利用的程度以及發揮效益的水平。所以教師一定要認真細緻地備課,多角度地利用教材,從經典到現實,從閱讀到寫作,從模仿到創造,培養學生寫好語段、寫好文章,在教學當中培養學生去學習、思考、借鑑、創造,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高中教師教學心得感悟3

  新課程改革從去年新學期開始到現在已將近一個學年,在教學工作中,我通讀教材,查資料,聽課,請教,精心編寫教案,落實教學目標,上好每一節課,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可是新課上下來,常感覺效率比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過頭教高一,翻開以前的教案,反思當初的教育教學方式,感觸頗深。

  高中的物理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同時高校要求選考物理學科的專業佔的比例相對較多固然是個有力條件,但是“物理難學”的印象可能會使不少學生望而卻步。客觀地分析,教學的起點過高,“一步到位”的教學思路是導致學生“物理難學”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級的物理教學首先是要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順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這個大的臺階,其次是要讓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物理知識基礎,然後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提高。

  例如,關於“力的正交分解”這一基本方法的教學就是透過分期滲透,逐步提高的。這不僅是一個遵循認知規律的需要,其意義還在於不要因為抽象的模型、繁瑣的數學計算沖淡物理學科的主題,透過降低臺階,減少障礙,真正能夠把學生吸引過來,而不是把學生嚇跑了,或者教師一味的強調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學生就硬著頭皮學,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甚至變成了物理學習的“奴隸”。如果我們老師有意識地降低門檻,一旦學生順利的跨上的這個臺階,形成了對物理學科的興趣再提高並不晚。

  可是,一般新老師並沒有很快領會這種意圖,因而在實際教學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圖文並茂的課本,不注意加強實驗教學,不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只靠生硬的講解,只重視告訴結論,講解題目,這怎麼能怪學生對物理產生畏難情緒呢?學生如果對物理失去興趣,對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對知識掌握不牢也就不足為怪了!我們不妨再舉一個例子,有的老師在教完“力的分解”後,馬山就去講解大量的靜力學問題,甚至去講動態平衡問題,試想這時學生對合力的幾個效果尚難以完全理解,對平行四邊形法則的應用還不夠熟練,學生解決這類問題的困難就可想而知了,這種由於教師的引導方法不當,導致學生一開始就覺得物理如此之難,怎麼能怪學生認為物理難學呢?我們教師不應該把教學目標選擇不當的責任推向學校的考試,推向市場上的參考書,這實際上是站不住腳的,應該多從自身的教學思想以及從對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們作為引路者有意識的降低高中物理學習的門檻,先將學生引進門,哪怕先是讓學生感覺到“物理好學”的假象,我們都是成功的。

  首先,知識、能力、情意三類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透徹,分析要細膩,否則直接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紮實,併為以後的繼續學習埋下禍根。譬如,教師在講解“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滑動的方向相反”時,如果對“相對”講解的不透徹,例題訓練不到位,學生在後來的學習中就經常出現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判斷錯誤的現象;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意識要加強,為了增加課堂容量,教師往往注重自己一個人總是在滔滔不絕的講,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引導訓練,導致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下降;還有一個就是要善於創設物理情景,做好各種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發揮想象地空間。

  如果僅僅侷限與對物理概念的生硬講解,一方面讓學生感覺到物理離生活很遠,另一方面導致學生對物理學習能力的下降。課堂上要也給學生創設暴露思維過程的情境,使他們大膽地想、充分的問、多方位的交流,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從一個知識的傳播者自覺轉變為與學生一起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所以教師要科學地、系統地、合理地組織物理教學,正確認識學生地內部條件,採用良好地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地觀察,實驗,思維等實踐活動,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一體的課堂教學。

  前概念是學生在接觸科學知識前,對現實生活現象所形成的經驗型概念。而由於中學生的知識經驗有限,辯證思維還不發達,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還不成熟,考慮問題容易產生表面性,且往往會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質。所以易形成一些錯誤的前概念。這些錯誤概念對物理概念的正確形成極為不利,它排斥了科學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學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頓以前,人們對生活經驗缺乏科學分析,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一個錯誤命題: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運動,沒有力作用,物體就會停下來。這個錯誤一直延續了20xx多年,由此可見前概念對人們認識影響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大腦中形成的前概念,對正確的應加以利用,對錯誤的要認真引導消除,否則正確概念難以形成。

  中學生的抽象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屬經驗型,需要感性經驗支援。因此教學中應瞭解學生的實際,透過實物演示消除錯誤概念。

  太陽曝曬下的木塊和金屬塊的溫度如何?學生最容易根據自己的感覺,認為金屬塊溫度高,形成錯誤認識。所以只有透過實驗測定後,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感覺的錯誤,才能消除錯誤前概念,否則任何講授都是蒼白無力的。

  由於學生思維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們往往以物質外部的非本質的屬性作為依據,形成錯誤認識。如學生認為馬拉車前進是馬拉車的力大於車拉馬的力,從而對牛頓第三定律產生懷疑。所以教學中針對這種問題設計一個實驗:2個滑塊,2個輕質彈簧秤,使一個彈簧秤兩端分別固定在兩滑塊上,用另一彈簧秤拉動連在一起的木塊,去演示使一物塊前進時,另一物塊同時前進,透過彈簧秤顯示兩物塊之間相互作用力,這樣就可以排除學生形成的錯誤認識,進一步理解牛頓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體”一節教學中,學生對任何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從同一高度豎直落下時,不同的物體將同時落地很難想象。因此教學中應強調“自由落體運動”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豎直下落運動,但在實驗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氣等阻力影響,結果當然不會完美。當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實驗也就是要重複“伽利略斜塔實驗”,使學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體在空氣中,從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幾乎一樣的事實,然後對自由落體運動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學生學習物理的思維特點,充分利用實物演示及創造條件進行實物演示,積極消除學生的錯誤前概念,對提高物理學習效果是重要的。

  物理模型是物理學中對實際問題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經過科學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透過運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點,抓住本質特徵和屬性,可以消除學生思維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和創造性,從而使學生能夠對自己從生活中形成的樸素物理概念分析區別,拋棄錯誤概念,形成科學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運動的原因並指出,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時,設想的“理想實驗”就是建立了一個沒有摩擦的光滑軌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後,問題便簡潔多了。

  這是我在新教材教學工作中對以上三點的一點教學反思。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還要繼續堅持與寫好課後小結與反思筆記,把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或困惑及時記錄下來,以便重新稽核自己的教學行為。透過這半年的教學實踐我感悟到在新課程下,平常物理教學中需要教師課後小結、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還要繼往開來,做好教學反思,寫好課後心得,促使自己成長為新時期研究型、複合型的物理教師。

高中教師教學心得感悟4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體現。但對於作文批改究竟採用什麼方式,人們莫衷一是。我校近十年來在語文組開展的師生互動作文批改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我認為學生互動作文批改法,切合了新課標對作文教學的要求:"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同時又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也能把老師從繁重而效微的作文批改中解脫出來,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轉變了寫作觀念,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尊重了學生的人格,發展了學生的人格。傳統的寫作是被動的寫作,是為別人(老師)而寫。而傳統的作文批改更是一種以成人(老師)的眼光來審視學生的習作,這就多了些世故,少了些天真;多了些功利,少了些淳樸。老師高高在上,審視著一切,主宰著一切,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老師最終的評定。這種作文批改法恰恰是作文教學中的大忌。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曾對作文批改作過精闢的闡述:"於批改則但為詞句之修正,不為情意之增損。","批改乃修正學生所作意義及字句也。其意義不謬誤而尚有不完全者,不必為之增;字句已通順而尚欠凝練高古者,不必為之改。

  一、生活實踐

  傳統作文教學存在許多弊端,生活是寫作的泉源,已成為眾人的共識。然而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在分數這根指揮棒的淫威下,學生們個個埋頭於書山題海之中,有如何去接觸生活,體驗生活!

  新課程提出了"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關心生活,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的總目標,這無疑為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指明瞭方向,也為廣大語文教師消除了"應試教育"時代留下的一些顧慮。於是我一方面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觀、野遊,讓學生在活動中觀察大自然的一景一物,審視社會的種種現象,體察各行各業實情。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生活。

  只有留心觀察生活,發現事物的特點,發現生活中的閃光點、美的所在,才能培養學生敏銳的感悟能力,寫出蘊含豐富的文章。

  平時,我還注意讓學生看影視作品,引導他們懂得看門道,而不是看熱鬧,讓他們懂得看電視也能幫助學習,學到知識,這也就告訴了學生,作文可以是在生活實踐中的。

  二、閱讀積累

  "凡作文,須要胸中有萬卷書的跟柢"。綜觀古今中外文學大師,能在文章中縱橫捭闔,廣徵博引,顯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博覽、勤讀。大文豪魯迅說得好:"文章怎麼做,我說不出,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並無心得和方法。"新課程要求廣泛閱讀各類讀物,並加以量化"課外閱讀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書讀多了,胸中列書萬卷,視野隨之開闊,在寫作時,就會構思,就會遣詞造句,語言就會如"萬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擇而出"。

  為了提高閱讀質量,我讓每個學生學年初制定一個讀書計劃,並及時進行督促和指導;我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學會精讀、略讀、瀏覽、誦讀;鼓勵學生多記,記下名言佳句、精彩片段;指導學生多寫,寫自己的讀書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疑問。

  針對學生書籍少的現狀,我在班級搞了一個圖書箱,讓每位同學獻出自己喜愛的書與大家共同分享。我也拿出自己收藏的書。我還透過向學校圖書室借等方式,把圖書箱搞得小有規模,把讀書活動搞的紅紅火火。

  三、興趣愛好

  作文只有作自己感興趣的,才有話可說,做自己熟悉的,有真情實感的,才可以打動讀者,首先考慮作文是否與自己的喜好有聯絡,比如,形容某種感受或是經歷,某句歌詞,某一首歌,或是某一首詩,某一幅畫等等,或是某一種體驗就如體育專案給人的滿足與快感等等都可以用在作文中。

  語言方面,只要不違背語法習慣,寫自己的語言個性特點。

  四、合作交流

  "合作"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我在作文教學中也進行了嘗試。我特別重視課前動筆之前的孕育準備階段。提前公佈作文題目及要求,讓學生早作準備,積累寫作材料。在作文課上,我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將自己的課前觀察閱讀感受盡情地述說出來,把自己的感悟交流同伴,從而喚起同伴的體驗、認可或爭辯。在這裡,讓學生敞開心扉,大膽地說,自由地說,生與師、生與生的交流,讓資訊和情感在交流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從而使學生既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選擇,保留自己的個性,又不閉門造車,實現了優勢互補。使他們在合作中競爭,使學生的思維自由的遨遊,從而激發創新潛能,寫出高質量的作文。

  拿出課堂評選優秀文章,範讀,讓學生互相欣賞、學習、交流。

  五、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學習的情緒力量。"新課標也提出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在作文教學中,我儘可能的以滿腔熱情給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珍惜學生的寫作成果,讓學生看到勞動的價值。其途徑與方法主要有:

  (1)在評語和作文講評中以表揚鼓勵為主,學生作文有一點長處,一點進步,都及時予以肯定。

  (2)把好作文錄音後放給學生聽或透過校園廣播站播放。

  (3)辦手抄報、刊登好作文向全校發行。

  (4)把優秀作文推薦投稿,爭取發表機會;組織學生參加各級作文競賽。班裡學生的作文時有在縣級比賽中獲獎。

  這些做法更加激發了學生的寫作慾望。現在他們千方百計找素材,爭著寫,個個都想成為大作家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