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6篇)
學習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6篇)
在平日裡,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習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習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1
從前我幾乎沒有讀過,現在卻覺得像尚方寶劍一樣的,就是《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沒有讀《課標》,怎麼能知道給學生教什麼呢?帶著這樣的認識,我認真讀了《課標》。這段時間對新課標的`學習,使我對語文教學的新要求,有了比較直觀的理解,也為下一步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什麼才對學生終身有益呢最全面的網站?除了聽說讀寫、探究思索等心理能力外,文化素養應是一種更加可以讓人終身受益的東西。文化可以深入到學生的靈魂,建構世界觀,重塑心靈。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層結構,是個體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我們的語文教學應當有這樣的理念,應當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精神底蘊,才能真正實現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
都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與其他學科有著本質區別的地方。但是如果把一篇文章的解讀把“工具性”無限制的放大,那勢必上成了自然科學,抹煞了語文文字的深刻內涵,摒棄了優秀文化對學生的薰陶感染,再也談不上提高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同樣的道理,如果單單著眼於“人文性”,只注意分析作品裡的思想情感,而不顧語言文字運用的方法技巧,只注重文字內容對學生的影響,那又上成了思想品德課和道德講堂,丟棄了“語文課程也是實踐性課程”這一基本理念。
所以,我們的語文課必須上出語文味來。它要培養人在思想情感方面的發展,培養學生提高人文素養這方面的價值,當然它也要讓學生在語文課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最近在準備賽教,特別害怕文言文的教學,當時唐老師告訴我,無論哪一種文體,都必須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既要讓學生思想情感受到薰陶感染,又要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這種對教師的引領、導向,是完全順應新課標的精神的。於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熱門思想彙報我將文言文的“文言並重”和“誦讀為主”作為主線來設計教學,完成對文言文的教學任務,落實雙性目標。鼓勵學生自主閱讀、鼓勵他們自由表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教師只是適時的點撥引導,透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這樣的課堂無疑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
然而我的解讀只在淺層,還有很多的內容等待我去挖掘,只要我們領悟了新課標的內涵、精髓、實質,然後在課堂中堅定不移的貫徹實施,那我們的語文課一定會上出語文味!
學習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2
暑期,我榮幸地參加了初中語文新課標培訓,感受頗深。作為一線的初中語文教師,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目標更明確了。就語文學科而言,原來的《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上,曾出現過兩種不良傾向:一是過分強調思想性;二是過分強調文學性。滔滔不絕一堂課,到頭來,學生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收效甚微。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那麼,在實施新課程標準時,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學應注意些什麼呢?
首先我認為就是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合轉變,弘揚人文精神。
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
第二,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轉變,喚醒主體意識。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力大致可以由三個同心圓所組成:最外一層,是知識,對於語文學科而言,包含著字詞句篇、語言篇章等基礎知識和相關知識;第二層,是讀寫聽說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裡面的核心層,包含著學習動機、興趣、習慣和方法,也就是“知學、樂學、善學”。這是現代語文教學理論重心的轉移,是喚醒學生主體學習意識的重要標誌。
第三,還應注意,學法指導不應只看作是簡單的傳授方法,而應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只有驅動學生自己去主動介入,歷經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創造等心理體驗,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養成習慣,形成學力。而且,課堂設計要變“教”為“導”,形成教與學的互動推進。教師應充分了解“學情”,營造使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訓練,提高學法指導的自覺性;適時引導學生自悟學法,有意識地強化活用,加強能力遷移。
第四,我認為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如(七~九年級)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背誦優秀詩文80篇。但同時又要求,基礎知識的學習應該充分結合社會實際和學生實際。如錯別字改正和病句的訂正,可以從廣告、招牌、標語、報刊文章中選取新鮮活潑的材料進行命題,使學生透過考試真正體會到語文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
第五,我認為必須繼續由封閉向開放轉變,堅持生活化、社會化、資訊化的大語文教育觀。
語文課本的選文是一部小百科全書,無所不有,無所不包,要把教材作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範例,堅持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教學方式;同時以課堂教學為主,開闢第二課堂,挖掘隱性課程,融通學校、社會、家庭多種語文教育渠道,形成立體式、網路化的語文教育環境。語文教師應像導演、像領航員,課外閱讀、社會調查、書法訓練、日記撰寫、詩歌背誦等等都可成為教學內容。就課堂而言,“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而教學手段更應該是“語言+普通教具+現代媒體”。
第六,課程標準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塊就是課程的評價。
長期以來,語文課程的評價主要側重在考查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而評價的方式又大都採用試卷考核的方法,這種以“分”為本的評價嚴重地扭曲了語文教學的價值取向,使語文教學蒙上了強烈的功利色彩。其實,語文學科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可以說它最能影響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部分,就對語文課程的評價提出了新的實施原則、方法和策略,併為實施留下了一定的創造空間。
第七,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
也就是說,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說“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才沒有出問題。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一個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尋、處理資訊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總之,一切的革新,必須在實踐中提高,在探索中前進,希望初中語文教學在新課程改革中越來越好!
學習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3
透過學習新課程標準,我對語文課程標準有了新的認識,為了在教學過程中能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社會性的發展,讓每個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們教師必須依據新課程理念對每一堂課認真思考,精心準備,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
在已往的教學中,有部分教師將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課堂就成為了一潭死水。而《新課程標準》則強調: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創造性的活動。因此我們要把學生的大腦看成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想方設法點燃這把火,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充分地活動起來。讓學生透過自身的活動,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真正體現在樂中學、趣中學、動中學、做中學,讓每一堂課都充滿活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做好如下準備:
一、深鑽課程標準,領會課改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語文素養內涵豐富,它以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因此本次課改不再將學生掌握系統知識放在首位,而是將學生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培養、激發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放在首位。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學生感覺觀察、體驗、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這就是要求教師在活動設計的時候,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愛上這門課,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和參與欲。在活動中,讓學生自覺去獲取知識。
二、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
為了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資訊,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提供直觀的教學材料,僅憑教師的語言和行為動作是無法完全達到效果的。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能夠給學生以具體形象,有聲有色的情境感受,還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時空的資訊量,都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抽象教學形象具體化,使學生在體會、感悟中獲取新知。
三、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素養。
傳統的課程體系偏重於書本知識傳授,課程綜合化,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用他們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導他們,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綜合實踐課的開設,對於傳統應試教育的教育觀,也是一個挑戰。課改力圖在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等方面全面體現知識與技能,從而促進學校教育重心的轉移。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樹立遠大理想,這種過程將深刻地影響他們思想道德的形成,影響他們人生的抉擇。
我深知,實施新課程標準任重道遠。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更新觀念,創新思想,總結經驗,開拓進取,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而不懈努力。
學習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4
近日,我對《語文課程標準》進行了學習。透過學習,我對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地位;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及實施建議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在學習中我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觀點,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學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學設想寫出做為下步語文教學繼續努力的方向。
一、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著上述課程理念,我在教學中努力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每一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我都會以這樣的教學環節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課內探究、課後鞏固、課外拓展。課前預習具體讓學生做到:
1、畫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不理解的字詞藉助手中的工具書或用聯絡上下文的方法提前解決。
2、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
3、熟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想一想自己讀懂了什麼,思考自己那些地方還沒有讀懂。
課內探究過程中做到具體解決學生沒有解決的問題,在學生問題解決的前提下,再解決老師提出的學生尚未想到的問題。此環節的實施,關鍵要做到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為主,合作探究學習為輔,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從而做到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課後鞏固就是要求學生做到對當天學到的內容進行及時鞏固複習,在教學中我採用課堂隨堂檢測卡的形式。課外拓展就即咱們平常所說的以一篇帶多篇,透過學習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發學生去閱讀這位作者的其它文章;透過學習一篇文章推薦、激發學生閱讀其它相似的文章等。
二、擴充套件學生的閱讀,以名言警句、優秀詩文、中外經典等引領學生的成長。
《語文課程標準》課程階段目標中指出第三學段的學生在閱讀中要做到“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透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利用圖書館、網路等資訊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充套件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對於我們有59人的這個大班怎樣完成課程目標中的這些要求呢?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名言警句背誦、古詩文誦讀、中外經典品讀三管齊下的辦法。具體操作如下:
1、名言警句背誦
名言警句用簡短的話語向我們昭示了許多學習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等。因為它比較短,容易背誦,而且蘊含的道理讓人一讀就懂,所以深受同學們的喜愛。鑑於此,我在班裡組織了進行名言警句積累的活動,上課鈴一響,同學們便依次站起來背名人名言,全部背過後,再進行新課的學習,此活動從我接這個班開始已經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2、古詩文誦讀
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規定結合文教局對我們五年級古詩文誦讀篇目的要求,怎樣讓學生的古詩文誦讀做到紮實有效,為此我想盡了辦法,因為我班人數比較多,如果在課堂上依次檢查學生們的積累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的。最後,我採取了運用古詩文積累過關卡的形式。即在課堂上隨機抽取人員背誦,發放過關卡,有他們再去檢查他們組其他成員的背誦,並且負責發放過關卡。過關卡積累到30張就可以評選為古詩文積累小學士,積累到40張可以評選為古詩文積累小院士,積累到50張就可以評選為古詩文積累小博士,積累到70張則被評選為古詩文積累博士後。為了激發學生的誦讀積極性,我還採取了與學生共同背誦的形式,收到了不錯的效果,目前,此種活動的方法還在積極探索之中。
3、中外經典品讀
對於擴充套件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我則主要利用學校圖書室的資源,分期分主題向我校的圖書室借閱圖書,並且保證每本書抽出兩課時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內閱讀,其餘部分在課外進行閱讀,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會,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加強綜合性學習,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是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為此在教學活動中,我經常有意識地佈置一些綜合性學習活動,在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1、開展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為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在平常的教學中,我經常和同學們一起開展課題研究作業,如:挖掘傳統節日課題研究;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課題研究;單元整體推進課題研究、主題學習實驗、經典誦讀實驗等,在研究過程中,我透過調查、分析,明瞭了實行這些課題研究的可行性,分組撰寫了課題研究實施方案,並且根據各個課題的特點,開展了不同形式的研究活動。例如,在挖掘傳統節日方面,我根據各個節日的特點,每次活動的開展,主要分以下幾步進行:
1)查閱有關節日的資料;
2)圍繞節日的特點開展一次活動,寫出活動日記;
3)看有關和活動節日的文章,根據年級特點摘抄或寫讀後感;
4)蒐集與該節日有關的名言或俗語等;
5)寫出節日活動感悟。並且,每次活動之前,我都以他們居住的遠近劃分成各個組,選出組長,組長帶領組員寫出詳實的活動計劃,活動結束之後,寫出詳實的活動總結。
活動開展以來,我們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進行了充分挖掘、探究,孩子們對這些節日的由來、意義有了充分的認識與瞭解,並且我們以挖掘傳統節日為契機,對平常的節假日進行了拓展探究。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學生的內功,學生的綜合素養有了很大的提高。
2、佈置主題教育作業,讓學生在感悟中學會做人。
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確實是,有時一味的說教,講大道理,不如讓學生親自去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學會感悟,不失為一種好的學習方法。為此在平常的作業中我經常佈置一些體驗性的綜合性作業,例如:今天我當家,我被冤枉了,考試時我的鋼筆沒色了,透過這些作業的完成,學生體驗到了父母的艱辛,體驗到了應該學會包容……並且做到了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一舉兩得。
3、鼓勵學生熱心參加校園、社群活動。
在活動中,教會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審美,結合活動,學會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
透過學習,我想到的還有很多,中華語文博大精深,怎樣在有效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學習方法,把學生培養成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人?對於《語文課程標準》,我還需繼續學習,切實地做到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學習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5
新課程的改革,為今後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更規範的要求,在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的同時,確立良好的教學情境,注重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正確評價學生,做到與學生共成長,是今後初中語文教學的工作重點。要在教學中體現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充分考慮初中語文的學科特點,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發展應用意識和創新思維,提高初中語文素養,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為未來發展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透過學習,我的評價觀也得到了更新: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應該把分數和聽話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而是要進行多元化、全面化的評價,使學生能從老師公正的評價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對學生的點滴進步,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讚揚,從而增強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積極性,使學生對學習感到雖苦尤樂,最終成為學習創新的主人。
為了儘快提高學生的初中語文水平,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在今後教學工作中努力做到:
一、樹立標準理念,深刻領會初中語文課程的要求
按照新的教改目標要求,認真學習有關檔案精神,準確把握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目標和內容,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研究初中語文教學的規律,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需要以及當地客觀條件,有創造性地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同時加強對中外文化的瞭解,拓寬知識面,加強自身修養,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並能在自己的繼續學習和實際教學之中加以運用。
二、採用目標思路,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設計並結合學生的個體特點,按照教學內容,以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情趣愛好為出發點,儘量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有內容和有方式的教學實踐,促使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資訊,用初中語文與他人交流,發展用初中語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透過思考、討論、查閱、交流和互動等方式,學習並使用初中語文,積極鼓勵學生把活動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之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最終使學生受益終生。
三、關注學生情感,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把初中語文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
重視學生學習初中語文興趣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要提倡“樂”的觀念,情緒越好,越樂觀,對所學內容便會發生濃厚的興趣,學習效果也將越好。要注重過程,區別對待,特別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儘可能多地為他們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學生只有對自己、對初中語文及其文化、對初中語文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初中語文學習的動力並取得成績。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該自始至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努力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融洽、民主的師生交流渠道,經常和學生一起反思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互相鼓勵和幫助,做到教學相長。
四、加強策略指導,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制訂階段性學習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引導學生結合語境,採用推測、查閱或詢問等方法進行學習;設計探究式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引導學生運用觀察、發現、歸納和實踐等方法,學習語言知識,感悟語言功能;設計提問的活動,讓學生們先討論,再解決,共性問題全班解決,個別問題個別解決,以求做到共性統一,個性張揚。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並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五、體現課改理念,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我們應在新課程基礎上科學地整合並使用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當今社會對老師的要求較高,老師們應不斷提高自己,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幫助我們的初中語文思維教學,用淺易的初中語文來表達,提高培養學生的初中語文思維,發展學生用初中語文獲取資訊、處理資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允許學生有錯誤,鼓勵學生開口。創造真實、有趣的環境讓學生樂於學習初中語文。
六、合理使用教材,做到教師與教材的和諧統一
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主要工具,也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資訊媒介。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地、有創造性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取捨,對教材建議的教學方法做適當的調整。幾節優秀課例給了我極大的啟示: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做到認真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內涵。現行的教材極富德育意義,它圖文並茂,每課時無不滲透著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助人為樂、熱愛勞動、勤奮學習、養成良好習慣等教育。初中語文教師要本著教書育人的原則,寓德於教,引導學生在逐步掌握語言知識技能的同是受到潛移默化的情操陶冶,使學生在語言交際中學會做人的道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教師應該對學生抱有期望,應該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創新潛能,都能透過努力學習獲得成功。所以應該設法創設民主自由、和諧寬鬆的學習環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勵的微笑、溫和的目光、親切的話語,將自己殷切的期望傳遞給學生,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他們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從而能自由表達思想,消除害怕出錯的膽怯心理,樹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學習熱情。
總之,透過學習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新課程的實施,為我們樹立了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我們遵循的應該是掌握工具與人文教育相統一的原則,一方面為學生終身學習打好聽說讀寫的基礎,另一方面重視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培養,使每一課的教學都能讓學生完成一次心靈的裝備,讓多彩而悠久的祖國文化、正義和愛心這些永恆的東西根植於心靈深處,讓語文教學成為受益終生的教育。
學習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6
近日,透過觀摩學習廣東省教育研究院《義務教育課程語文標準》(2022年版)解讀培訓系列活動,我對新課標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設計與方法有了深刻的駁辨和新的調整。
王湛部長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結合。在我們常規的語文課堂裡,為了省時省力和趕課程進度,教師更多用的是單一的目標導向或問題導向,教學設計以活動完成為目的,或者達到簡單的課程內容目標。當然,在一定程度上透過簡單的遊戲活動、小組合作等教學設計確實實現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原學習主體地位,但對於刺激他們的求知慾和想象力以及拓展語言運用能力是遠遠不夠的。
語文課堂也是培根鑄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的載體,但一個老師的設計力量是有限的。那麼在今後的教研活動、教學設計中,我們是否可以探索更加合理地合作分工,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不僅關注學科知識的傳授,也更注重對學生思維和人格的塑造,和對其思辨能力、文化意識、分析應用等綜合能力的培養。
學科核心素養和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已是當前的研究潮流和推行重點,我們如何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著力精選和整合單元學習內容,充分挖掘單元主題的育人價值,真正的將其融合進課堂教學中,而不是為了應對教學要求而生硬地“搬”進課程尾聲,這需要我們一線教師的思考和創新。同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判斷,符合認知邏輯,滿足學習需求,也是我們要持之努力的重點和方向。
另外,在倡導多元教學評價這方面,也是我要為之改進的一部分。評價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對老師教學過程有著重要的影響。根據國家政策規定,一二年級不能有筆試。那麼我們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掌握和評價方式就要有對應的調整了。沒有了單元考試、期中期末考試,我們要如何把控學生的學習情況呢?其實我們一直都被引導,評價主體要多元化、評價方式要多樣化;評價關注結果但更關注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學習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7
2022年4月21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終於頒佈了。與2011年版的課程標準比較,修訂的力度變化之大,是教育界全體有目共睹的。在認真聽取了核心專家對該課程標準的權威解讀之後,我的解讀心得與思考如下。
一、義教新課標修訂變化
本次新課標修訂中最亮眼也是最鮮明的改變就是強化了課程教育中的育人導向,首次點明瞭語文教育學科的“核心素養”。相較於傳統的“三維目標”,該新課標修正則主要圍繞著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四個方面進行闡述。此外,新課標在課程內容結構上進行了修正,將語文教學能力作為核心,把其它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實踐活動推到了輔助或者附加的地位,並且設定了與此相配的六個不同的任務群,分別是基礎型學習任務群(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發展型學習任務群(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和拓展型學習任務群(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最後,新課標之中加入了對學業質量的評價,具體闡述了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後應該達到的學業成就。
二、新課標解讀心得和思考
作為小學教師,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認識到此次的《新課標》在語文課程的設定以及教學等方面,相較於以往更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培養。所以我們不僅應該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還要能能夠和諧地把讀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既能讓學生充分閱讀,又能有效發揮教師的指導閱讀的作用。
我們首先要依託新課標中的課程結構和育人目標,明確學習任務群的定位和功能,準確理解每個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提示,圍繞學習主題,以學習任務為導向,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資源,設計基於大任務、大單元、真實情境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絡,加強內容學習和思維發展的整合,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語文學習經驗,統籌安排教學活動;注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礎性,培養學生未來學習、生活和發展所需的基本素養。
學習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8
跟著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吳欣歆教授一起解讀義務教育新課標,不難發現語文的課時佔比達到了20%-22%,絕對重中之重。在識字量、課外閱讀量、古詩文背誦篇目等量化要求方面,新課標都沒有增加,主要變化在在知識點的呈現方式、出現的先後順序上等方面,語文的廣度和難度有所提升。作為高年段的一線語文教師,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量從思想上高度重視,併為之付出實踐,提出了學習任務群的構建,以便我們更好的開展活動。
一、“整本書閱讀”經驗積累
“引導學生了解閱讀的多種策略,運用瀏覽、略讀、精讀等不同閱讀方法;通讀整本書,瞭解主要內容,關注整體與區域性、區域性與區域性之間的關係;重視序言、目錄等在整本書閱讀中的作用。設計、組織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師生共讀、同伴共讀,朗誦會、故事會、戲劇節,建立讀書共同體,交流讀書心得,分享閱讀經驗。”
語文其實是滲透到各個學科中的,包括理科。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閱讀和理解。理解概念、定理和定義,閱讀明白題意,才能談解題。語文在各學科中的地位,就像一座大廈的地基一樣,地基穩了,才能穩固支撐起整座大廈。在“整本書閱讀”中,學生積累各式各樣的閱讀經驗,倡導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注重培養學生讀書興趣,提高讀書品位,是核心中的核心。我們談的經驗則是具體的操作方法和策略。《西遊記》精讀與跳讀、《昆蟲記》科普作品的閱讀、《駱駝祥子》圈點與批註,諸如此類,皆屬於閱讀經驗的積累。
二、“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構建
2022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最重要的變化,是在“課程內容”中增加了長達十幾頁的“內容組織與呈現形式”部分,提出了“學習任務群”這個概念。“整本書閱讀”屬於拓展型學習任務群:“本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根據閱讀目的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圖書,制訂閱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藉助多種方式分享閱讀心得,交流研討閱讀中的問題,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
例如,《紅星照耀中國》是一部“用事實說話”的傑出作品。閱讀紀實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寫的事實,要求學生完成整本書的閱讀,一定要帶著任務去閱讀。
胡適先生說:“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針對2022版《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志之所趨,無遠弗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站在語文教學新的發展起點,過去和未來接替承續,機遇與挑戰並存同行。面對2022版《語文課程標準》,只要我們保持學習定力,增強自身教學能力,一定可以“積矽步而至千里,匯細流始成江河”。
學習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9
5月6日下午,我認真觀看了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吳欣歆老師關於《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的線上講座,透過這次講座,我再次樹立語文的核心素養理念的價值觀,明確了義務教育各學習任務群的關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與普通高中的銜接以及學業質量重點關注的問題。
新課標與舊版課程標準在課程方案上面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完善了培養目標,優化了課程的設定以及細化了具體的實施要求。這就更加凸顯了語文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和實用性。在新課標中也首次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方式,提出了六個學習任務群,在這次講座中,我認識到這6個學習任務群和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多重對應的關係,或者說是整體對應的關係,每個學習任務群都指向核心素養的整體提升,同時各具特色的育人功能,整體推進與側重發展相結合。這給我在教學中也有了很大的啟示,在課程的設計上要有梯度,層層遞進,在教學設計中要以螺旋式上升結構,同時在課程內容的講授中,要體現學科的綜合性,將語文的知識學習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融合。根據學生的認識特點和身心發展的特點,有的放矢的選擇課程內容,有針對性的加以引導。
在這次講座中,也明確指出了,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習任務群與普通高中的銜接,義務教育階段一到四年級的語文學習任務群分別是:語文文字積累與梳理、實用性文字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普通高中階段分別是,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實用性閱讀與交流、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寫作、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當代文化參與。將語文的,聽、說、讀、寫,融入到學習群中,並且對每一個階段的任務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教學建議,這對我們做好。小初高的銜接有了更加明確的方向。
講座中也對學業質量重點關注的問題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列舉了例項分析,讓我知道如何對學生進行評估,新課標凸顯的人文價值越來越重要,應試教育中,過分追求分數,已經不能符合新時代的要求。在雙減背景下,學生的質量如何評估是我們需要長期探究的問題。我們應該在平常的教學中多運用過程性評價,完整描述核心素養的基本表現是否達成。對學生的評價要多方面綜合評價,用辯證發展的眼光去評價學生。同時在評價的過程中還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品質在教學影響下的積極變化。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將繼續學習,領悟其精神。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同時我也會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先要有一桶水,在今後的工作中我也會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踐行終身學習的理念。
透過聆聽吳教授對於語文新課標的解讀,全體語文老師們瞭解語文教學的發展趨勢,也讓教師們對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有了更完整而深刻的認識,明晰自己今後的教學方向。相信在新課標的指引下,老師們會不斷提升學習能力,保持學習定力,增強自身教學能力。老師們會踐行終身學習的理念,將新課標真正落實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學習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10
這段時間,透過學習新課標,我對新課標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新的課程觀正逐漸改變著師生傳統的教學觀念,呈現給人們新的教學視野,從單一的知識傳授到建構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體驗學習價值已勢在必行。在教學實踐中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和學生共同成長。
新課標要求我們把學生當作平等的活生生的人,教學應該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因此,我認為,新課標下教師既不能自己在前面引導著學生,學生在後面亦步亦趨,也不能自己站在一旁指揮他們如何走,而應該成為學生並肩前行的同路人,與學生一起商量著決定前行的方向和共同解決路途中的疑難,與學生一道成長。
二、注意評價多樣化。
我們提倡課堂評價多樣化,豐富多彩的口頭評價簡單易行,也能取得實效,如“這個同學很認真地聽別人的發言,他不重複別人的意見”,“這個同學的想法與眾不同,很會動腦筋”,“這組同學討論的很熱烈,合作得很好,希望其它組同學也能像他們那樣”。評價要有針對性,語言要豐富,不要總是一句“你真棒”。評價要真誠,對回答有錯誤的學生,應善意的指出。
三、變講堂為學堂。
傳統課型往往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老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老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從“講臺”“講課”等我們習慣性的叫法中就可見一般。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老師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因此,我們理應深刻領會課改的精神實質,變講堂為學堂,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導學生“學”上來,不能再本末倒置。
四、注重學生的閱讀背誦
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聖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後融會貫通,化為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
五、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還是顯而易見。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
六、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為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從兒童的經驗世界出發引導兒童進入課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兒童的自我體驗為契機、引發兒童和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既使是學生髮表了一些“異想天開”,有悖於常理的意見,也不要輕易否定。我們常常見到的是,恰恰是學生天真、幼稚毫無忌諱的“童言稚語”,表露了兒童純真的天性,閃爍著智慧的火花。
總之,語文課程標準是每個教師語文教學的指航標,把握目標,準確定位,並將新課標的精神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一定會從中感受和領悟到新課標真諦所帶來的喜悅。
學習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11
2022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深化了課程改革,強化了課程育人功能,邏輯嚴謹,重點突出,透過新課標學習,我有以下體會:
一是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核心素養是學生透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的集中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包括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第一個方面是文化自信;第二個方面是語言運用,運用是四個方面當中的核心內容;第三個方面,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最後一個方面是審美創造。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系。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並能夠活學活用,不是紙上談兵。
二是高度重視識字寫字。
按照規範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是學生情趣,態度,審美情趣養成的過程。對比以前減少了寫字數量,適當減輕了學生的識寫負擔,體現了多識少寫的思想。這樣,不但符合低中年跟孩子生理發育的特點。同時也便於提高寫字教學的質量。
在第一學段,新課標已將原來的“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一1000個會寫”改為“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將第二學段的“2000個左右會寫”減少為“1600個左右會寫”。減少了寫字數量,適當減輕了學生的識寫負擔,體現了多識少寫的思想。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把漢字轉化成學生生活中已知的圖畫,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把識字寫字教學由難變易。
三是“整本書閱讀”。
2022版《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課內外讀物的建議:“義務教育階段要激發學生讀書興趣,要求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積累整本書閱讀的經驗。’在附錄2中,《關於課內外讀物的建議》由原來的明確提出“9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改為:要求“積累整本書閱讀的經驗”。第一學段閱讀與鑑賞學習目標中提到,嘗試閱讀整本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他人介紹讀過的書,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第二學段則是閱讀整本書,初步理解主要內容,主動和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第三學段也是閱讀整本書,把握文字的主要內容,積極向同學推薦並說明理由。三個學段都提到整本書閱讀,每個學段的要求不同,閱讀能力不斷提升。
學習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12
5月6日下午,線上學習了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吳欣歆教授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全新解讀,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與體會。
一、價值引領,以文化人
價值引領,以文化人。從課程標準可以看到繼承和弘揚優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樣的內容,無論是在我們的課程目標還是在我們的課程內容都得到了一種彰顯,在這裡可能老師們也一直在關注這個,實際上這裡非常重要的就是強調語文課程它的育人價值的一種體現,也是核心素養的這樣的一種體現。
二、素養為綱,任務導向
素養為綱,任務導向。在這個課程標準裡我們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兩個體現是素養型的課程目標和結構化的課程內容。那麼素養型的課程目標到底是和我們原來的課程目標有什麼大的差別或者是差異。結構化的這個課程內容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從課程標準裡做了很多的探索。那麼這樣的一些探索,我們到底怎麼來理解和認識?以及我們在未來如何落實?這是這次課標修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這個變化。
三、立足生活,實踐主線
課程標準當中可以看到就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我們立足於學生的生活,強調了實踐主線。那麼實踐的主線,大家可以看到,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做了一定的整合,強調的是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也就是語文實踐活動的一種表現。
四、主題統整,強調情境
主題統整和強調情境這方面,我們強調真實的語文情境,統整的學習主題,典型的實踐活動。那麼我剛才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20年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那義務教育的課程改革推進的過程當中,我們一直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由於我們的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和課程內容的呈現方式,在一定程度制約了我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真正的落實。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次課標修訂的過程當中,在這方面做了很大的探索和努力。
學習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13
學習了北京師範大學吳欣歆教授對《義教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解讀,讓我想起了11年前對20xx年版的解讀的學習,似曾相識,有頗具新意,深有感觸。其中對“課程目標”的“核心素養內涵”的解讀印象深刻。
課標明確了核心素養內涵為2022年版課程標準新增內容,明確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學生透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
核心素養包括四個方面:1.文化自信。2.語言運用。3.思維能力。4.審美創造。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語言發展的過程也是思維發展的過程,二者相互促進。語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審美物件,語言學習與運用也是培養審美能力和提升審美品位的重要途徑。語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文化積澱與發展的過程。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都以語言運用為基礎,並在學生個體語言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
核心素養中的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思維具有一定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慾,崇尚真知,勇於探索創新,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
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掌握語文能力的門徑之一,是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基礎。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每位小學語文教師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問題。
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在教學工作中,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兩點。
一、要善於開拓學生的思路
要開拓學生的思路,就必須重視誘發因素的選擇和運用。我們知道,不誘不發,誘導得好,就會思緒綿綿,言辭滔滔。誘因範圍廣泛,一書一畫等等,都可以用之誘發引導,開啟思路。情景教學是整合“形真、情切、意遠、理蘊”的特點,教師應在教學中有目的地創設情景教學,在情景中展開聯想的彩翼。語文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的特點,透過語言、實物、音樂、圖畫、表演、生活,把學生帶入教材描寫的情景中,激情引趣,啟發想象,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心理學家透過實踐證明,人們的思維有一種套用習慣的定式傾向,這種傾向愈強,思考問題的方式就越單調,思路就越狹隘、呆板、就不能進行靈活的創造性的思考。在教學中當學生一時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響,老師就要看準時機,巧妙地加以引導,挑起爭論,激起波瀾,讓他們從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開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樂趣無窮。
二、要引導啟發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文,去學知
由於學生知識少而有限。能夠真正理解一篇課文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理解課文的內涵尤為困難。所以,就需要我們老師巧妙設計問題,逐步由淺入深對課文進行探究。正好這個學期聽了幾堂公開課,我得到一點感觸,老師要上好一堂課除了熟悉教材、抓住重點,教師的教學方法很重要,課堂問題的設計也是能體現出這堂課上得成功與否的關鍵。巧妙設計問題,逐步由淺入深對課文進行探究。
學習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14
我有幸參加了高中新課程標準培訓,收穫很大。作為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師的職責和師德的重要性,努力踐行“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教師的基本準則。著力追求教師的“第三境界”,讓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真正實現教師“幸福的境界”。
我深深地懂得,教師要注意角色的轉換。要從知識的“壟斷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要想方設法從課程的“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研究者”和“開拓者”;同時,教師要由學習上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生的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和心理健康的“維護者”。由“教書匠”轉變為“研究者”。
作為教師,要淡泊名利。從學習中瞭解到,上海一位退休教師,把自己的一處住房以250萬元拍賣所得款項全部捐獻給四川汶川賑災。這是多麼偉大的教師啊,她淡泊名利,視錢財如糞土。她真正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實在值得我們後學仿效。
當然,對那些教師中的敗類,我們要堅決剷除。我學習中,瞭解到,有些教師,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做事不擇手段,做出種種出格的行為,如,一篇文章被抄襲25次,還有“公開課作秀”,考試作弊,複製論文等,這些行為,實質是師德的問題。為此,教師的確要加強教師的道德修養,確實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要時時處處警醒自己,一切名利都是“浮雲”。要著力提高教師的職業境界,加強自身修養,發揮教師的人格力量,對學生要真誠,要嚴格,要全面。要豐富教師的文化底蘊。作為教師,要不斷學習,尤其是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要拓寬學習的介面,從而更好地讓自己在教學中游刃有餘。教師也要開展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促進教師人格的昇華。
作為教師,要真正對得起教師這光榮的稱號,要在教育教學方面下大苦功,切實搞好教研活動。要向教研要質量。我們知道,教研對教師的成長有很大的作用。教師會在自己的教研中學到很多新的東西,同時也是對自己的不斷超越,而且,在不斷自我超越中,教師有很大的發展。
教師在教學研究中,要注意幾點:要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維,有利於學生的能力的發展,有利於學生構建知識結構,有利於學生掌握重點,難點,有利於強化學生的直觀印象。總之,有利於學生的素質全面提高。
總而言之,透過學習,從思想上,從教育教學理論上,從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我都有了全新的認識。相信在以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會力求活學活用,爭取在教育教學中創造更好的成績,以無愧於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
學習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15
今天,我學習了《初中語文新課標》,感受頗深。就其中的幾點,談談我淺薄的認識。
一、語文學科應重視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語文課標》中告訴我們,在語文課程中,應該逐漸改變“告訴式”的教學方式,積極引導學生學會探究,學習從習以為常的語言現象和事實中發現問題,努力擺脫模式化的套路,尋求語言運用的創新。
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時對學生就放不開手腳,心裡總想著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思維進行。比如,我在教學生仿句時,總覺得他們寫的不夠完美,不太盡人意,總想把自己認為所謂的標準答案展示給他們,唯恐他們特別是中下等生答不出來。其實我這麼做事沒啥太大的必要,學生有時思維的跳躍性很大,很有創新能力的。如學生在仿句中這樣寫到“當一個人垂頭喪氣的時候,他忘記了2希望是一種習慣”,“當一個人一無所知的時候,他忘記了學習知識是一種習慣”,“當一個人責怪別人的時候,他忘記了寬容他人是一種習慣”等等,而且有些中下等生寫的也還是相當不錯的。所以說,這個時候,老師就不要給學生記什麼所謂的標準答案了,而是順勢積極鼓勵學生,給他們創設一個生動、活潑、寬鬆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讓他們獲得充分展示自己語文學習成果的機會。
二、突出語文課標的核心目標——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
在語文教學中有時我們會脫離語言文字運用情況,而討論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問題。有時我也會注重這一點。對於文中難理解的語句,總是想方設法給學生講“深”講“透”,而忽視了對本文中語言文字的進一步掌握,結果是適得其反。學生不但沒聽懂,而且也不會運用。所以語文的閱讀教學可以從具體語言文字運用現象入手,透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品味、咀嚼,來探索文字的意蘊,或者是從整體閱讀的感悟出發,再到語言文字中找出依據。因此,在教學中,根據實際情況,對文中的美詞、美句、美段進行賞析,教會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感悟,在書上做好批註,各抒己見,教師對他們的見解以鼓勵為主,理論聯絡實際,落實到小練筆中,目的是讓學生學會運用或者是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
三、重視閱讀
讀書是語文學習的第一要務。《新課標》中也強調“讀書”在語文學習和思想文化修養中的關鍵作用,要求高度重視閱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應該貫穿始終。這樣就有必要對於不同年級段的學生推薦一些閱讀書目和閱讀篇目,引導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注重積累,注重感悟和整體把握,更要注重語言文字的運用。隨著年齡年級的增長,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所以,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下大功夫認真抓好“讀書”這一根本環節。
以上就是我對《初中語文新課標》學習的幾點淺薄的認識。
學習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16
從前我幾乎沒有讀過,現在卻覺得像尚方寶劍一樣的,就是《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沒有讀《課標》,怎麼能知道給學生教什麼呢?帶著這樣的認識,我認真讀了《課標》。這段時間對新課標的學習,使我對語文教學的新要求,有了比較直觀的理解,也為下一步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什麼才對學生終身有益呢?除了聽說讀寫、探究思索等心理能力外,文化素養應是一種更加可以讓人終身受益的東西。文化可以深入到學生的靈魂,建構世界觀,重塑心靈。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層結構,是個體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我們的語文教學應當有這樣的理念,應當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精神底蘊,才能真正實現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
都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與其他學科有著本質區別的地方。但是如果把一篇文章的解讀把“工具性”無限制的放大,那勢必上成了自然科學,抹煞了語文文字的深刻內涵,摒棄了優秀文化對學生的薰陶感染,再也談不上提高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同樣的道理,如果單單著眼於“人文性”,只注意分析作品裡的思想情感,而不顧語言文字運用的方法技巧,只注重文字內容對學生的影響,那又上成了思想品德課和道德講堂,丟棄了“語文課程也是實踐性課程”這一基本理念。
所以,我們的語文課必須上出語文味來。它要培養人在思想情感方面的發展,培養學生提高人文素養這方面的價值,當然它也要讓學生在語文課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最近在準備賽教,特別害怕文言文的教學,當時唐老師告訴我,無論哪一種文體,都必須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既要讓學生思想情感受到薰陶感染,又要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這種對教師的引領、導向,是完全順應新課標的精神的。於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將文言文的“文言並重”和“誦讀為主”作為主線來設計教學,完成對文言文的教學任務,落實雙性目標。鼓勵學生自主閱讀、鼓勵他們自由表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教師只是適時的點撥引導,透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這樣的課堂無疑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
然而我的解讀只在淺層,還有很多的內容等待我去挖掘,只要我們領悟了新課標的內涵、精髓、實質,然後在課堂中堅定不移的貫徹實施,那我們的語文課一定會上出語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