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小學數學新課標感悟的心得體會(精選20篇)
2022小學數學新課標感悟的心得體會(精選20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可以透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小學數學新課標感悟的心得體會(精選2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新課標感悟的心得體會 篇1
最近,我又認真的學習了一遍《數學課程標準》,透過學習更加使我認識到我們教師必須更新原有的教學觀念,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不斷鑽研教材,學習新理念、新方法,全面瞭解自己的學生,切實地完成好教學任務,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
一、教師必須要對教材重新認識,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
生活即數學。《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強調了大眾數學學習的內容的應用價值——能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除了系統的數學知識的教學外,還應密切聯絡生活實際,調整相應的數學內容,做到生活需要什麼樣的數學內容,就教學什麼樣的數學知識,讓生活中人們所必須的知識與技能成為數學教學的目標與追求。如過去我們數學內容中計算有些難,而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計算器、計算機的全面普及,計算難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計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變了課程過去“繁、難、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了課程內容與數學學習生活以及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二、教師必須改變過去的教學模式
以往的教學,教師往往照本宣科。課堂往往成為教師唱獨角戲的舞臺,不管學生有無興趣,仍按陳舊的教學手段、思想強求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教師往往是課堂的核心、組織者,學生必須跟著教師的腳步走。而新課程明確指出,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指導者轉變為組織者、參與者和合作夥伴。教學結構也發生相應變化。應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由被動學變為我要學、我想學;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發現問題,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規律。總之,要在一堂課中讓學生體驗整個數學過程,實現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三、教師必須改變舊的評價體系
以往的應試教育注重的是學生學業成績的好壞,以考試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評價體系不僅包括對學生的評價,而且還提出了對教師和學校的評價,不以學期和學年的一次性考試來評定學生,強調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展情況的評價,強調對學生能力與自信心的建立,參與活動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精神進行評價。
四、轉變教學方法
1、注意創設教學情境。
2、注意知識探究過程。
3、注意運用現代資訊科技輔助教學。
4、注意在教學中要體現討論、合作、交流,讓學生參與。
5、注意佈置生活化的作業。因為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作業佈置應當儘量與生活聯絡起來。
6、評價方式要多樣化,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和學習水平,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我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每天接受大量的資訊,電視、報刊、網路等都是學習數學的場所。這要求我們打破課堂侷限,把周圍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生學習的大課堂。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並引導學生運用各類資訊,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質得到全面提高,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正如新課標指出的: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就“數學教學應關注學生的情感”提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研究認識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知情統一規律,是具有現實意義的。他們從創設情境,驅動探究數學現象的好奇心;調動情緒,產生探究數學規律的樂趣;交流情意,形成樂學數學知識的態勢幾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力圖真正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葉聖陶說過:“習慣的養成在於教師的訓練和指導”。 “指引”能使學生養成善思考的好習慣,隨時關注周圍事態的變化,明白事物之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已定的事隨時會在形態上或本質上產生新的狀況,事物的形式或內容隨時會換成另外的一種。好習慣應該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訓練和培養。與之相對應的,不管是人還是動物,如果“抱著”就會養成一種依賴情緒,什麼事都不去考慮,也不想考慮。因為他知道會有人來指導他怎麼做,至於做的方式,做的效果,那不是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產生,要想別具一格更是無從談起。因此,我們要“指引”學生學習,而不是“抱著”學生學習。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科的快樂”且快樂地學數學。
小學數學新課標感悟的心得體會 篇2
教科研活動月開展以來,我校又進一步加強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透過學習新課程標準,我感覺受益匪淺,對數學課程標準有了更新的認識,對今後的工作有更大的幫助,下面簡要談一下我的體會。 透過學習,掌握了新課程下數學教學的特點。
一、注重理論聯絡實際。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結合具體內容,儘量採取 “ 問題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釋 ——應用與擴充套件 ” 的模式展開,教學中要創設按這種模式教學的情景,使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新課程中的數學問題應力求源於現實生活,使學生從上學的第一天起,就從心中建立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天然聯絡,感受數學的力量,體驗數學的有用性與挑戰性。
二、把學生放在了首要位置。
現代教育觀念 —— 邁向學習化社會,提倡終身學習 —— 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 —— 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與人共事。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努力讓學生做一做,從做中探索並發現規律,與同伴交流,達到學習經驗共享,並培養合作的意識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鍛鍊自己,把思想表達清楚,並聽懂、理解同伴的描述,從而提高表達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都需要學生動手實踐,觀察思考,然後探究出結論。
三、 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學生。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 這是新課程標準努力倡導的目標,要求教師要及時瞭解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承認差異;要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為此,我想教師應該先了解所教學生的情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水平、學習態度、意志強弱、智力和能力、平時成績等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可以分成按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按照略高於基本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按較高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選擇合適的策略,由此來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思維水平。同時幫助後進生樹立信心。
四、倡導合作學習與自主探究。
《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總之,透過本次的學習,使我受益很大,必將對我今後的工作起著重要作用。
小學數學新課標感悟的心得體會 篇3
在當前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學數學的新課標有了巨大的變化,現在的小學數學對於學生來說,到底是一門怎樣的課程呢?這次透過參加王儒校長對新課標的講讀,我對小學數學新課標有了更深的理解,現結合具體的工作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對比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靈活使用教學方法
我認為正確理解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學的關鍵,因為基本理念是教學的導航。強調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注重的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和思想教育。這就更加要求教師注意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靈活採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不同的發展。
二、抓好“四基”是發展學生數學的關鍵
以前在卷面分析時,我們經常提到雙基的落實情況,現在可要說四基了,新加進來的兩基我覺得很有時代氣息。我覺得抓好“四基”是發展學生數學的關鍵。因為,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在實際操作中去體會數學,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為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注意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的習慣
數學來源實際生活,教師要培養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教師除了讓學生將書本中的知識與生活聯絡外,還要經常引導學生去發現身邊的數學,記下身邊的數學,靈活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去思考問題,養成應用數學的習慣。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正確、深入理解新課標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在學習數學中享受數學的樂趣。
小學數學新課標感悟的心得體會 篇4
透過學習,讓我感受到了新課程標準制定的完善,課標從基本理念、課程目標、核心概念、課程內容、實施建議等方面都進行了修訂。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第一、學習新課標,正確定位教師角色
從新的課標來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數學活動不是老師在臺上自說自演,而是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更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使學生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發展。
第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是被動裝填知識的“容器”;學生是由活生生、有個性的個體組成,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學生正在成長的過程中,可塑性極大,教師應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多一些自由的體驗。
2、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給孩子一雙數學的眼睛,讓他們以數學的意識,主動地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世界,體驗生活。
第三、創設求異情境,感悟計算方法,體現演算法多樣化。
新教材體現的是演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用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發現,有所創新讓學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問題的過程,發表獨特地見解。
總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實施,對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們能更好的踐行課標新理念,我們的教學舞臺將是精彩的,我們教育成果將是豐碩的。
小學數學新課標感悟的心得體會 篇5
開學前,我參加了縣裡組織的學習培訓活動,感到收穫甚多。現就這次的培訓活動談談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改變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理念之二是“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基本理念之三是“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深入、全面地學習課程標準,理解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掌握課程標準的思想內涵,通曉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才能目的明確、方向集中地鑽研教材,具體、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從而得心應手地駕教材,靈活自如地選擇教法。
二、學習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
自主學習就是自己作為學習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自控性,關注學習者的興趣和責任,有助於弘揚主體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相互性學習。它強調學習的交往性、互動性、分享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透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問題性、過程性、開放性,有助於形成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機,批判的思維品質和思考問題的習慣。
三、健全新的評價機制。
不但有終結性的評價,還要有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評價應該側重的是一個階段後,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進步發展,在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等多元領域的綜合評價,其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制訂改進計劃,促進更好的發展,這樣,評價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才會有始有終科學的。
總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為我們教師提供了更寬廣的舞臺,也對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願我們每位教師都能踐行課標理念,還原數學本色。
小學數學新課標感悟的心得體會 篇6
面對課程改革,我們怎樣能讓學生從小就喜歡數學,不怕數學,親近數學,進而願意研究數學呢?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有效的數學學習來自於學生對數學活動的參與,而參與的程度與學生學習時產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關。教師應當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的數學學習環境,創設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課堂情境,使得他們能夠在其中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數學理解,並透過相互合作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讓學生喜歡數學”是新課標所倡導的目標之一。這麼一句很樸素的話,卻是我夢寐以求的境界。如何讓學生喜歡數學呢?以下是我對新課標學習的一些感悟:
一、讓學生享受生動有趣的數學
小學生自控能力差,上課總有一部分學生的思緒還在“閒逛”,靠純粹的課堂組織效果不理想。因此,新課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有意義的、富有情趣的引入能馬上吸引學生的目光,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理,扣住學生的求知心絃,從而喚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之很自然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寓數學知識教學於遊戲活動之中,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有趣,學得輕鬆、學得主動、學得深刻。在遊戲活動中,學生不知不覺學會了新知,鞏固了新知識。在這裡,學生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交流,經驗得到了很好的豐富,思維得到了更大的拓展。這樣使學生越來越喜歡數學也使學生越學越有趣,更使學生越學越聰明。
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數學
成功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學習上的成功,能夠滿足學生成就動機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獲得成就感,產生強烈的新的內驅力,給學習帶來興趣和動力。因此,教師要注意鼓勵學生嘗試、探索,體驗成功。要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善於發現和鼓勵每一個學生進步。讓學生人人都有機會獲得成功,人人都能體驗到不同層次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三、在多元化的評價中體驗成功
新課標指出:“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勵性評語。要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指責,允許學生犯錯。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每個學生的基礎是有差異的,學習數學的程序也會有差別,如果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評價學生的學習,必然要製造出許多的失敗者。因此,評價要因人而異,不要用“同一把尺”,要注重評價個體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幫其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記得有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我們時時刻刻把學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實自己,讓學生愛學、樂學,必定會獲得教學上的進步。
小學數學新課標感悟的心得體會 篇7
透過新課程標準的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等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感觸最深的是新課標課程目標的變化,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雙基”的基礎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由原來過多地關注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真正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下面就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談點體會:
一、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而實踐證明,小組合作互動學習更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透過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學到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方法,進而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充分體驗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悅。學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滿足了他們的成功欲,從而讓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二、動手實驗操作
學生對數學的體驗主要是透過動手操作,動手操作能促進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它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重要方式。教師要從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的認識規律來設計、組織操作活動,並擔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要讓每個學生都必須經歷每一個操作活動。還要引導學生把直觀形象與抽象概括相結合,採取邊說邊操作,邊討論邊操作等方式,讓手、腦、口並用,在操作和直觀教學的基礎上及時對概念、規律等進行抽象概括。
三、注意運用現代資訊科技輔助教學。
因為運用資訊科技,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輕鬆愉快的學數學。
四、最後,透過對“十大核概念:
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資料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的解讀,使我進一步瞭解學習了新課標。在教學中要特別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透過學習,使我瞭解新課標數學教學的特點,課堂不再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單邊的教學活動,而是師生雙向交流,交往互動,相互溝通,相互補充的過程;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要更多關注學生、尊重學生,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
小學數學新課標感悟的心得體會 篇8
我學習數學新課標,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新教材的編排意圖有了更全新的熟悉,知道了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取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真正熟悉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會嚴格依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有益益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下面就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的一些感受。
一、聯絡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數感一、聯絡生活實際,匯入新知教學。
數學知識的構成源於實際的需要和數學內部的需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的大量知識均來源於生活實際,這就為我們努力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引入新知識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學“熟悉分數”時,結合平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經歷,讓學生根據本身的生活經驗可以把4個蘋果均勻分成2份,每份是2個;2瓶礦泉水均勻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1個蛋糕均勻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依照習慣的說法是叫做半個。生活中常會碰到分東西或物品不是整數的情況,在學生學過的數小哪個數可以剛來表示半個,學生找不到這樣的數,那末半個該用甚麼數來表示呢?此時就要學習新的數——分數,這個數又該怎樣寫,怎樣讀呢?學生對學習分數有了一種需求和願望,感遭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於自己熟習的現實生活中。
二、設計題目情境,增強利用情趣。
人的思惟起始於題目。題目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輕易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尋求題目的答案。教育家贊可夫說過:“凡是沒有發自內心求知慾和愛好而學來的東西,是很輕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奇妙的設計題目情境,重視存疑,把問號裝進學生的頭腦,讓學生從數學角度去描寫客觀的事物與現象,尋覓與數學有關的因素,主動的應用數學知識和方法。
三、蒐集利用事例,體會利用價值。
在實際的教學程序中,一方面,教師可以自己蒐集有關資料並先容給學生,例如,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與使用、輿圖用四種不同色採辨別地區、飛機設計等都和數學有著密切的關係,現代社會已進入“數字化”的世界。另外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自己透過量種渠道蒐集數學利用的具體案例,並相互交換。例如,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時,可讓學生課前蒐集關於百分數的資料,像商品標籤各種成份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學“熟悉千米”時,到圖書館或網上查詢世界最長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透過查閱資料,蒐集數學利用的事例,可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廣泛利用,進一步瞭解數學的發展,感受數學的文化魅力,體會數學利用價值。
四、創造利用機會,展開實踐活動。
實踐對知識的理解、把握和熟練應用起側重要的作用,只有親身體驗過的知識才會更深入的理解和熟練的應用。美國數學家彼得?克萊恩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可見培養學生利意圖識的最有效的辦法應當是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實踐。例如,教學“百分數”後,做小會計師,在父母的帶領下把自己積攢的錢存起來,根據銀行的利率算——算,怎樣存更合算,熟習、把握存款的方法和計算利率的方法,或到商場購買打折商品,計算打折商品的總價。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利用到現實中去,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利意圖識,構成初步的實踐能力。
透過對《數學課程標準》的再次學習新課標的學習,我更深層地體會到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深切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應當以學生髮展為本,指導學生公道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進步對數學的整體熟悉,發展學生的能力和利意圖識,重視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絡,重視數學的文化價值,增進學生的科學觀的構成。新課標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
小學數學新課標感悟的心得體會 篇9
今年我有幸參加了新課程標準的學習,透過學習,使我越來越感受到這次課改絕對不僅僅是改變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學生學習方式的徹底改革,更是我們教師教學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傳統的教學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忽視學生思維水平的發展,制約學生多方面的發展:新課程著眼於學生的發展,著眼於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發展。我們廣大的教師也應該徹底地洗腦,改變我們現有的課堂教學的模式,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下面我就談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改變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理念之二是“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基本理念之三是“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深入、全面地學習課程標準,理解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掌握課程標準的思想內涵,通曉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才能目的明確、方向集中地鑽研教材,具體、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分散難點、突破疑點,從而得心應手地駕弩教材,靈活自如地選擇教法。
二、教學中教師要正確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從新的課程標準來看: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透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它實際上是一種探究性的學習,教師是探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在學習中對學生提供經驗和幫助,做好組織協調工作。教師要想方設法開闊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的思維,要善於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適當地給予一些建議,老師要向學生提供經驗,幫助他們進行判斷、檢查自己想法的正確性,提醒他們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要深思熟慮地、周全地統籌學生活動。教學中可讓學生充分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會變得開闊,富有獨特性和創造性,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認識水平和口頭表達能力,逐步由過去的“學會”向“會學”轉變。例如《三角形的面積》這節課我就採用了先猜想~論證~歸納教學過程。這樣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知識,發展思維,培養合作精神,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
三、健全新的評價機制。
評價不但有終結性的評價,還要有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評價應該側重的是一個階段後,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進步發展,在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等多元領域的綜合評價,其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制訂改進計劃,促進更好的發展,這樣,評價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才會有始有終科學的發揮,學生的發展才能進入良性迴圈。同時評價的主體從單一轉向多元化、互動化,繼續堅持擴大評價主體,引導學生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對待他人,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長。
新的基礎教育課程基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及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作為教師,一定要解放思想,改變舊的教學觀念,勇於探索,勇於創新,實現課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小學數學新課標感悟的心得體會 篇10
學習《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其中“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數學新課程標準》給我最深的感觸。我想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趣味,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從而真正享受到數學帶來的快樂。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所以在教學中要努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挖掘培養學習興趣的優質因素。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廣大教師共同探求的一個問題。
第一步: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生動有趣的情境能吸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努力創設有趣的情境,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感興趣的東西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讓學生產生一種新奇的感覺,從而產生一種主動探索的慾望。
第二步:動手操作,發展興趣
玩是人的天性,更是兒童的最愛。記得一位教育專家說過:教育的成功在於活動,沒有活動就沒有教育。實踐也證明:通常自己讀過的能記住10%,自己聽過的能記住20%,自己看過的能記住30%,自己說過的能記住70%,而自己做過的能記住90%。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多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多種感官投入學習活動,更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第三步:成就體驗.保持興趣
每個人都願意聽到別人的讚揚,渴望獲得成功,小學生更是如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鼓勵、表揚學生,讓其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愉悅,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對學習產生源源不斷的興趣。特別是對學困生,老師必須想方設法,使他(她)有成功的可能,對學困生的點滴進步,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可以是一句讚揚的話,也可以是同學的掌聲或是一朵小紅花,都能讓他(她)獲得成功的體驗。
第四步:聯絡生活,增添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其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儘管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中也蘊藏著豐富的數學知識,但學生往往把學習知識與生活實際相分離。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多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親自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實用價值,那麼他學習數學的興趣會更加濃厚。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才會感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而不是負擔,才會有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教學的質量。
小學數學新課標感悟的心得體會 篇11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權利,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久而久之,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對數學的好奇心、求知慾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覺得數學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計算、數字,從思想上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了。例如教學“因數與倍數”時,給每一位同學都編了一個號,然後根據因數與倍數的特點組織遊戲,大家很快就掌握了。同學們學習興趣非常濃,上課發言也非常積極。
我班有一批學困生,他們的學習習慣非常差,如:好動、淘氣、惡作劇等。應培養他們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培養學生專心傾聽的習慣
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因此,要培養學生上課專心傾聽的習慣。
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習慣
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於思考,勤于思考,善於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的習慣。
三、培養他們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的習慣
數學來源實際生活,教師要培養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教師除了讓學生將書本中的知識與生活聯絡外,還要經常引導學生去發現身邊的數學,記下身邊的數學.
四、培養他們認真書寫的習慣
認真書寫不僅能提高作業的準確率,而且對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養成認真負責的習慣有積極的意義。書寫美觀、工整是學生的基本功。做數學作業一般要求學生書寫格式規範,阿拉伯數字和符號的書寫也要規範。對於作業的書寫情況,教師要經常講評,要以典型示範,以表揚為主。應要求小組同學共同督促,使學生認真地完成作業。
雖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於學生的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師引導得法,訓練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的速度加快,並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紮根、結果。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透過這些天的學習,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會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掩卷沉思,這次再學習讓我真正懂得了為什麼要進行新課改。
小學數學新課標感悟的心得體會 篇12
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推崇“數學應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大眾化數學’的理想”。因此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透過近期的學習和實踐,我對課標的理解更加深入了,真正懂得了進行新課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 促進數學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對於小學數學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 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確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教育的新理念,透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注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數學能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絡,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的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數學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識的掌握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數學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知識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數學基礎;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整體提高。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以老師應儘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把“主宰”權還給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而不是單純地為了考試,為了升學,因此,作為教師確實有必要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新課標的要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裡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
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較自由的學習空間,有了與老師平等對話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膽,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地表現自我。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質得到全面提高,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正如課標指出的: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小學數學新課標感悟的心得體會 篇13
今天再次學習《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因此,本人透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備課:變“備教材”為“備學生”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如語言應簡明扼要、準確、生動等),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範、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如板書編寫有序、圖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但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上課:變“走教案”為“生成性課堂”
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場景發生,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教案”。
要促成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教師要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如果我們的課堂還是師道尊嚴,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馬上表現出不高興,不耐煩,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氣,師生關係一定要開放,教師要在教學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誠合作的民主關係。同時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一言一行,在教與學的平臺上,做到教學相長,因學而教,樹立隨時捕捉教學機會的意識,就必定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活潑有趣,更加充滿生機,也更能展示教師的無窮魅力。課堂提問注意開放性。
開放性的提問,沒有統一的思維模式與現成答案,學生回答完全是根據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會是豐富多彩,這可以作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資源。教師根據這些答案給予肯定、或給予引導,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在教師的肯定或引導中得到提高。要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還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智慧,教師對教育過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對這種動態生成的把握。
三、變“教學”為“共同探討”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即要求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過去由教師控制的教學活動的那種沉悶和嚴肅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真誠和激情。因而,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就會消遁。
四、變“教師說”為“學生多說”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透過數量關係,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滿足於學生說出是與非,或是多少,至於說話是否完整,說話的順序如何,教師不太注意。這樣無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數學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髮表見解,並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並讓儘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說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說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上好數學課應該儘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例如,口算,現在已經名不副實,多數用筆算代替,學生動手不動口。其實,過去不少教師創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級教學中,寓教學於遊戲、娛樂之中,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其它教材也可以這樣做。我們不能把數學課變成枯燥無味、讓學生學而生厭的課。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並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於最佳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小學數學新課標感悟的心得體會 篇14
學習了新課標,使我對新課標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使我感受到新課標洋溢著時代的氣息,體現著素質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而這次教育課程的改革,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因此,本人透過對新課標的學習,就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了如下幾方面的思考。
首先,開闊了我的視野。平時在教學第一線,忙於應付上課,我更多的是考慮如何把具體的教學任務完成,而無暇顧及其他。因此,視野相對比較狹窄。其次,進一步轉變了我的教學觀念。應該承認,對於目前仍然還在盛行的“應試教育”我們可以說是得心應手,對於課標中的重點難點以及相應的處理辦法上我們可以說是行家裡手。但正因為如此,我們的頭腦中已經不知不覺套上了舊觀念的枷鎖,而且這種“枷鎖,’制約著我們的教改。最後,豐富了我對全冊課標知識的認識。我已經有了二十幾年的教齡,平時繁忙的教學任務幾乎使我們不可能有上較集中的時間來更新知識,另一方面,我對新課標又有了新的體會。
一、教學目標的改變仍是主角
新課標的出臺是教學改革的必然,是時代的要求,“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修訂後的課程標準對“數學”概念的界定更加科學;對課程的基本理念表述得更加準確;對學生的培養目標進一步細化,由原來的“雙基”變“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特別突出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標價值取向;另外,在具體內容和表述方式上進行了必要的修改,總體說內容難度降低了。“六個核心詞”變“十個核心詞”即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資料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創新意識。
這要求廣大教師必須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注重體驗和感悟、注重能力的培養、編排體系新是新課標“新”的所在,我們要嚴格遵循新課標的編排體系、充分利用好課本,吃透課標,宏觀調控,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
二、抓住契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課標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廣大教師應抓住契機,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採用形式各異的激勵辦法和開展各項活動。從課堂到課外,從一堂課到一個單元再到一冊書,都要匠心獨運的設計一定的檢驗學習效果、推動學習動力的辦法。
三、要善於總結和回顧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有許多閃光的做法、獨具匠心的設計,但卻如過眼煙雲,沒有積累下來,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因此,教學中要善於積累經驗和總結教訓,最終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走近新課標,我已經明顯的感受到了每一個孩子、每一個老師、乃至每一個家長身上所發生的可喜的變化。但我認為還是不夠,真心的希望我們現在的教師能多一點創新,多一點務實,多一點奉獻,多一點眼光,多一點執著,多一點激情,讓教改之路更堅實、更寬闊、更精彩!
小學數學新課標感悟的心得體會 篇15
今年我有幸成為了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知道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數學老師,就必須對數學的課程標準完全瞭解。於是我認真學習了2011年的小學數學新課標,在現在的教學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的新課標有了巨大的變化,對於學生來說,到底是一門怎樣的課程呢?在這一輪小學數學遠端培訓中,透過學習小學數學新課標,再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我有了如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要成為終身學習者。
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教師要在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使自己不僅會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與風格。
二、注重生活數學,切實提高數學素養。
在應試教育面前,我們的數學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抓尖子生,忽視“學困生”的現象,這即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嚴重影響著整體數學素養提高,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重心下移,從最後一名學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漲船高”,學生智力存在著差異這是客觀的,我們要分層要求,使每位學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礎上提高,獲得成功。新課標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強調了大眾數學學習的內容的應用價值——能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生產實踐,所以數學教學除了系統的數學知識的教學外,還應密切聯絡生活實際,調整相應的數學內容,做到生活需要什麼樣的數學內容,就教學什麼樣的數學知識,讓生活中學生所必須的知識與技能成為數學教學的目標與追求,使學生感悟到數學就在日常生活中。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
小學數學新課標感悟的心得體會 篇16
透過學習《20xx年版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並與《20xx年版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對比,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我想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趣味,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從而真正享受到數學帶來的快樂。下面談一談本次學習的收穫:
一、關於數學觀的變化
20xx年版: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數學作為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有助於人們收集、整理、描述資訊,建立數學模型,進而解決問題,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20xx年版,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基本理念的變化
20xx年版“三句”變“兩句”。20xx年版“三句話”: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0xx年版,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明確提出了: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良好的數學教育,就是不僅懂得了知識,還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磨練;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課程必須立足於關注學生的一般發展,它應當是“為了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課程。
三、教學活動方面的變化
20xx版: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
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而20xx年版只強調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
四、新增教師的主體地位
20xx年版新增要求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這對教師的主導作用賦予了新的意義。
五、新增學生評價
20xx年版: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重視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而20xx版: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將更要改成也要,體現學生評價的重要性。
六、新增資訊科技的重要性
“資訊科技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資訊科技,要注意資訊科技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這充分考慮資訊科技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開發並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資訊科技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可能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七、 課程內容方面的變化
(一)課程內容變化
20xx版:在各學段中,安排了四個部分的課程內容:“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機率”“綜合與實踐”。 “綜合與實踐”內容設定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有關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積累學生的活動經驗,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而20xx版,原為“空間與圖形”現改為“圖形與幾何”;原為“實踐與綜合運用”改為“綜合與實踐”。
(二)具體的變化
20xx年版新增的要求:在數與代數中提出推理能力的培養。在數學課程中,應當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資料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要,數學課程還要特別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幾何直觀主要是指利用圖形描述和分析問題。藉助幾何直觀可以把複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有助於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預測結果。幾何直觀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數學,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運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夠根據法則和運算律正確地進行運算的能力。培養運算能力有助於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推理能力的發展應貫穿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合情推理是從已有的事實出發,憑藉經驗和直覺,透過歸納和類比等推斷某些結果;演繹推理是從已有的事實(包括定義、公理、定理等)和確定的規則(包括運算的定義、法則、順序等)出發,按照邏輯推理的法則證明和計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合情推理用於探索思路,發現結論;演繹推理用於證明結論。進一明確明確了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的涵義。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學生體會和理解數學與外部世界聯絡的基本途徑,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應用意識。
(三)學生評價的變化
每一學段的目標是該學段結束時學生應達到的要求,教師需要根據學習的進度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要求。例如,下表是對第一學段有關計算技能的基本要求,這些要求是在學段結束時應達到的,評價時應注意把握尺度,對計算速度不作過高要求。
例如:第一學段計算技能評價要求
學習內容 速度要求
20以內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口算 8~10題/分
百以內加減法口算 3~4題/分
三位數以內的加減法筆算 2~3題/分
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 1~2題/分
一位數除兩位或三位數的除法筆算 1~2題/分
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0xx版課標指出:學生能透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無意注意佔主導,觀察能力有限。他們最初的觀察是無目的、無順序的,只是對教材中的插圖、人物、顏色等感興趣,不能領悟其中蘊藏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們要尊重他們的興趣,先給他們一定的時間看,接著,再一步一步引導他們觀察,將他們的注意引入正題,按一定的規律去觀察,從而認識簡單的幾何體和平面圖形,感受簡單的幾何現象,進行簡單的測量,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九、培養學生做中學的習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提倡讓學生在做中學”。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力求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要求,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培養技能、技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透過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做一做等活動,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進行發現和創造。因此我教學時必須緊密聯絡實際,注重對數學事實的體驗,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中學習數學,從而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總之,面對20xx版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科的快樂”且快樂地學數學。
小學數學新課標感悟的心得體會 篇17
許多專家都認為:一個學生素質的高低最為重要的標誌是看他能否透過數學學習形成一定的思想方法,並運用它們去解決數學問題以及日常生活問題。而我在多年的數學教學經驗中,也得出一個類似的結論:對大多數學生而言,領悟數學思想方法比具體的數學知識更加重要,因為前者更具有普遍性,在他們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能派到用處。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適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對進一步深化數學課堂教學極其重要,這樣可避免“題海戰”,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學生數學能力,更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必要條件。
一、數學教學中的基本思想
在數學領域中數學思想方法不計其數,每一種數學思想方法都閃爍著人類智慧的火花。但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有些數學思想方法他們不易接受,而且要想把那麼多的數學思想方法都滲透給學生也不現實。因此,應該有選擇地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方法。
1.數形結合思想方法。
數和形是數學研究的兩個主要物件,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絡,一方面,抽象的數學概念和複雜的數量關係,藉助圖形使之形象化、直觀化、簡單化;另一方面,複雜的幾何形體可以用簡單的數量關係來表示。在數學教學中,由數想形,以形助數的數形結合思想,具有可以使問題直觀呈現的優點,有利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識記和理解;在解答數學問題時,數形結合,有利於學生分析題中數量之間的關係,豐富表象,引發聯想,啟迪思維,拓寬思路,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抓住數形結合思想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數形轉化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遷移思維能力。
2.集合思想方法。
集合是數學的重要理論和解題工具。小學數學教材中蘊涵著大量的集合思想,集合的思想和概念滲透於數學教學和各個階段,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集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愈來愈廣泛,其體現形式愈來愈豐富多彩。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不僅僅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要把含在教材中的集合思想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滲透,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於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採用直觀手段,利用圖形和實物滲透集合的思想方法。
3.化歸思想方法。
化歸是數學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種思想方法。它的核心是以可變的觀點對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變形,就是在解決數學問題時,不是對問題進行直接進攻,而是採取迂迴的戰術,透過變形把要解決的問題,化歸為某個已經解決的問題,從而求得原問題的解決。其基本思想是:將待解決的問題甲,透過某種轉化過程,歸結為一個已經解決或者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乙,然後透過乙問題的解答返回去求得原問題甲的解答。這種化歸思想不同於一般所講的“轉化”、“轉換”,它具有不可逆轉的單向性。它的基本形式有:化難為易,化生為熟,化繁為簡,化整為零,化曲為直等。在小學數學中蘊藏著各種可運用化歸的方法進行解答的內容,讓學生初步學會化歸的思想方法。如:教學圓面積的計算方法,這裡要推匯出圓面積公式,在推導過程中,採用把圓分成若干等份,然後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從而推匯出圓的面積公式。這裡把圓剪拼成近似長方形的過程,就是把曲線形化歸為直線形的過程。
4.分類思想方法。
分類是根據教學物件的本質屬性的異同按某種標準,將其劃分為不同種類,即根據教學物件的共同性與差異性,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歸入一類,把具有不同屬性的歸入另一類進行分析研究。分類是數學發現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如果對學過的知識恰當地進行分類,就可以使大量紛繁的知識具有條理性。一般分類時要求滿足互斥,無遺漏、最簡便的原則。如整數以能否被2整除為例,可分為奇數和偶數;若以自然數的約數個數來分類,則可分為質數、合數和1。幾何圖形中的分類更常見,如學習“角的分類”時,涉及到許多概念,而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滲透著量變到質變的規律。其中幾種角是按照度數的大小,從量變到質變來分類的,由此推理到在三角形中以最大一個角大於、等於和小於90°為分類標準,可分為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銳角三角形。而三角形以邊的長短關係為分類標準,又可分為不等邊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又可分為正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透過分類,建構了知識網路,不同的分類標準會有不同的分類結果,從而產生新的數學概念和數學知識的結構。
此外,還有類比思想、組合思想、極限思想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都應注意有目的、有選擇、適時地進行滲透。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策略。
1、在數學內容準備和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概念既是思維的基礎,又是思維的結果。恰當地展示其形成的過程,拉長被壓縮了的“知識鏈”,是對數學抽象與數學模型方法進行點悟的極好素材和契機。在概念的引進過程中,應注意:解釋概念產生的背景,讓學生了解定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揭示概念的形成過程,讓學生綜合概念定義的本質屬性;鞏固和加深概念理解,讓學生在變式和比較中活化思維。
2、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領悟和掌握數學思想方法
在平時教學中注重依據基本數學思想,在解題時注重與學生分析、探討解題思路與策略,在解題後帶領學生進行回顧,如本題應用哪些知識或概念,利用哪些基本技能,體現了哪些數學思想方法,還有哪些解法(一題多解)還有哪些題可藉助本題的解法(多題一解)。經過長期這樣的訓練,能大大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在探索過程中,重要的是讓學生真正領悟隱含於數學問題探索中的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掌握關於數學思想方法的知識,並對這樣的“知識”消化,並吸收具有“個性”的數學思想方法,逐步形成應用數學思想方法指導思想活動。這樣遇到問題時,學生才能胸有成竹,從容對待。
3、在知識的歸納總結和複習中概括數學思想方法
在平時教學複習中,要以思想方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將各個知識點,引導學生在解題訓練過程中以數學思想為主線,並進行知識點概括與歸納整理,從不同內容、不同角度、不同問題、不同方法中尋找同一思想。把數學思想方法納入教學計劃中,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練、概括的過程。對於習題的選擇不可以條塊分割、涇渭分明,應在知識網路的交匯處選題,有意識地設計隱含著數學思想方法的習題、高頻率再現,精心安排,恰到好處的點拔。特別是章節複習時,在對知識複習的同時,將統領知識的思想方法概括出來,增加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意識,從而有利於學生更透徹地理解所學知識,提高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中最精彩、最本質、最有價值的東西。正如日本著名數學家、教育家米山國藏指出:“科學工作者所需要的數學知識,相對地說是不夠的,而數學的精神、思想與方法卻是絕對必需的;數學知識可以記憶一時,但數學的精神、思想與方法卻永遠發揮作用,可以受益終生,是數學能力之所在,是數學教育根本目的之所在。”總之,數學教學必須著眼於現代化,以適應21世紀教學教育發展和社會的要求。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提煉數學思想方法,將數學知識真正建立在數學思想方法基礎之上,用現代數學的思想方法指導學生掌握數學的核心內容,並且能將知識和方法用於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小學數學新課標感悟的心得體會 篇18
數學教學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社會的聯絡,加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這幾年的時間裡我得到了一些教訓,認識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並且對小學教學工作有了一些體會。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這種教學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1、在教學中既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達到預先教學的效果。
2、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3、利用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群體作用,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二、積極提問,貫穿課堂始終
要想學生40分鐘內都會專心聽你的課那是不可能的,他們或多或少會開小差,他們有的可能連書本都不拿出來或不翻開,甚至還會說話打鬧。另外,提問要有均勻性,不能反覆提問某個學生,這樣會使其他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消退的。
三、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慾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鋪墊。
2、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3、在教學中提出質疑,讓學生透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4、教學中應創設符合學生邏輯思維方式的問題情境,遵循創造學習的規律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比較、綜合。
總之,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展。教師要轉變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與學生平等對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走出演講者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作者。教師在學生的學習討論交流過程中,只給予學生恰當的引導與幫助。要讓學生透過親身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來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小學數學新課標感悟的心得體會 篇19
我參加市教育局小學數學新教材、新課標學習培訓,這次學習,使我受益匪淺,感受很多。教師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接受繼續教育。透過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獲得了教材實驗操作上的一些寶貴經驗。
一、教師要成為終身學習者。
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教師要在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使自己不僅會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與風格。
二、學習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被認為是知識傳授者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朋友式的關係,營造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創設師生“對話”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慾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三、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
1、在思想品德課堂上,當學生在觀察、討論時,教師並不是清閒的,而是積極地看,積極地聽,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是智力發育低下的學生、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被孤立和拒絕的學生、有過錯的學生、有嚴重缺點和生理缺陷的學生,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激勵每一位學生,面對學生的活動成果,教師應喜出望外、讚歎不已:“科學的發現總是屬於孜孜不倦、頑強探索的人”;面對學生的創新想法,教師應不恥下問:“這麼新奇的想法你是怎麼想出來的?”面對學生的暫時失敗,教師應熱情引導:“換個角度想想,說不定會柳暗花明呢。”同時還特別應處理好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讚賞每一位學生對學習內容中的知識的質疑和對老師的超越。
3、新的課程標準完全改變了以往課標“知識能力情感”的梯級認知目標體系,而是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為首,兼顧能力目標、知識目標。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教師在使用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主要也應關注,如何利用各門學科所特有的優勢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個結論是否記住,記得是否準確?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項技能是否形成,並且運用起來是否得心應手?
4、學生正處於人格塑造和定化時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審美情趨等都會受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教育專業工作者的要求,我們只有作好充分的準備,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才會在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地動起來,經歷"與人合作,並與同伴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使學生善於傾聽他人發言,樂於陳述自己的想法,敢於修正他人的觀點,勇於接受他人的意見;這些都有利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有利於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才會使他們感到無限快樂,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長,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的發展。小學數學新課標和新教材培訓
小學數學新課標感悟的心得體會 篇20
教師職業註定就是要終身學習的。這些天陸陸續續翻看了《新課標》,也在網上看了一些專家對新課標的解讀,使我受益匪淺。《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動。作為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創設一個有利於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鬆、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學生生命的活力。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忽視了學生情感、想象、領悟等多方面的發展,我們過多地強調知識的記憶、模仿,制約了兒童的嘴巴、雙手、頭腦,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學生變得機械、沉悶、缺乏童心和靈性,缺乏生命活力。那麼,面對新的課程改革的挑戰,如何能讓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真正的活起來呢?
一、使學生能成為課堂的主人,去體驗數學、“玩”好數學。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玩”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去經歷數學。學生有了興趣,就會激發求知慾,形成積極的情緒,在數學中我們不斷創設與學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喚起學習熱情,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數學真好奇”!從而產生“我也想玩一玩、試一試!”的心理。這樣的課堂教學,除了知識的傳遞,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維的碰撞,使學生能萌發出一種數學真有趣,我要“玩”好數學的願望,從而更加樂意去學習數學,在數學世界裡翱翔。
二、增強學生自信、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意識、參與能力。
教師的教學任務要靠教學過程來完成,實現短時、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學效果,關鍵是要最佳化教學過程,要在教學過程中達到最佳化的教學效果。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必須正確地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以教導學、以教促學的新局面。
1、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人人都要動腦、動口、動手。需要教師們轉變教學思想,擺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地還給學生主人地位,充分發揚教學民主,處理師生之間主導與主體的關係,多給學生創造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像有些教學內容只要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抓住知識的生長點,透過啟發、引導,讓學生交流發現問題,自己探求規律歸納方法就能得出結論。從而使學生們感悟到新舊知識間的關係,滲透了思想教育,達到了全體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目的。
2、讓學生主動探求知識規律,悟出道理,得出結論。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讓學生去探求知識的過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之上,讓學生透過對新知識的探求——概括——應用去發現、掌握規律。這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能力的過程。比如“長方形、正方形周長”這一課,首先透過動手實踐摸一摸、描一描讓學生體會周長是求各邊長度的總和,然後啟發學生透過觀察和討論,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從長方形的特徵入手找尋長方形周長的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有許多演算法,得出結論。在教學中抓住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運用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口述過程、直觀演示等教學手段,達到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規律的目的。總之,要考慮怎樣才能讓學生去探求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發揚民主、強化訓練意識,多一些引導、點拔,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規律。
三、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讓學生能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教師都知道,對小學生來說,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的習慣是很重要的,根據《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教學,對學習新課程的學生,首先要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在這裡,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是要求學生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導學生學會合作交流、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出問題,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樂於與人合作等內在的學習品質和能力。作為老師還要明確,學生這些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學法中,不要急於求成,不要對學生過早的提出統一的、硬性的要求,把學生當成加工廠的“機器”,而應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讓學生學會討論、學會交流、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傾聽、學會質疑、學會分享,這些好的學習習慣,可以為學生今後學習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終生受益。
四、生活中充滿數學,讓學生體驗數學之樂。
實踐表明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讓數學從生活中走來,有目的地將數學問題提煉出來,再將數學知識迴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意識,又有利於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無疑是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的活力源泉。
1、生活中充滿數學。平時能讓學生把身邊的例項融入到數學課堂,讓教與學跳出教本,走到現實生活中,使數學課堂大起來,超市的價格標籤,銀行的利率,校園面積的估計及食堂菜譜的調查統計表等等,都可以成為學習數學的源素材,這樣的學習無疑是極大的激發學生求知慾的內驅力,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
2、數學問題迴歸生活。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對小學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因此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知識的鞏固理解。比如要教學完《相遇問題》例題後,教師問:“現實生活中只有例題這一種情況嗎?”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列舉出了現實生活中一些合情合理的實際情況後,教師可讓學生將提出的問題重新編成應用題,自己探究解決;又如《元、角、分》教學中,開展模擬購物活動,給你10元錢最多可以買幾樣文具?只有真正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既對數學內容進行了拓寬,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達到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
總而言之,新課改背景的小學數學課堂不再是封閉的知識集中訓練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遞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學習”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鏡子,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到激發,使我們的課堂越加變得春光燦爛,精彩紛呈,難道這不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課堂魅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