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新課標2022解讀的心得體會(精選10篇)

小學語文新課標2022解讀的心得體會(精選10篇)

  在平日裡,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新課標2022解讀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新課標解讀的心得體會 篇1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頒佈實施,給語文教師在教學上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要求。在本次培訓中,我較系統地學習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找出了和以往課程標準的異同,明確了今後的教學側重,為自己的教學指明瞭方向。在教學實踐中,我將主要採取以下幾點作法:

  一、以學生為中心,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說說寫寫。“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最好評價嗎?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小學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提高閱讀、背誦的地位

  我國有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的俗語,古聖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後融會貫通,化為已有。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閱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後實質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正如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僅是“到此一遊”而已。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朱熹曾經說過: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三、引導學生自悟探究

  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

  四、樹立大語文觀

  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為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以兒童的自我體驗為契機、引發兒童和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生活即課堂。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覆歷練,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累積起來,才會形成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裡,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小學語文新課標解讀的心得體會 篇2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目標更明確了。新課標更加註重保護學生的個性。學生是獨立的有思想、有主見的行為個體,我們語文教學務必要重視避免千篇一律的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和選擇,是課程改革倡導的新觀念。

  新課標中,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膽量,只要敢於站起來發言,就給予肯定,至於發言內容是否精彩我們暫且不要求,把學生的膽量鍛煉出來了,發言內容是可以在不斷訓練中越來越切中要害的,說白了,有膽量的孩子,以後成功的機率都大許多。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實踐中,我將採取以下幾點作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切實轉變觀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呈現出開放性。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語文教學的開放性是指開發和利用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語文教學的大課堂。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活動。教學的開放性應體現在:一是學習空間的開放。學生的學習不再受教室的限制,大自然和社會生活、圖書館、因特網等也應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二是學習內容的開放。要打破封閉的學科知識體系,學生和教師都有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對教材的內容可根據實際進行改換、增刪,使學生從豐富的教學資源中獲取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三是學習方式的開放。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傾向,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絡、意圖和著力點。突出小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中的體驗性。體驗是伴隨著積極的心理活動,形成學習能力,喚起創造潛能的基本途徑。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生自由學習、思考、體驗的時空,崇尚個性化的理解,注重體現學生認知、思維等心理的活動過程。體驗性學習應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不僅要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品質的差異性、因此,反映在學習結果上差異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學生的差異有多大,只要是積極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4、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一個人知識的獲取主要靠的是閱讀。語文教學一方面要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的樂趣;二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兒童是否能培養起閱讀的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校第一學年的教學活動。如果老師能發現、獎勵和發展學生在閱讀中所表現出來的每一個優點,那麼他們就會以樂觀的態度去對待老師的教學活動,愛上這門課程。我想低年級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培養學生喜歡上語文課。教學應儘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動中、在遊戲中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應用語文,使學生品嚐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進行閱讀教學,一定要多讀少講,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讀書,讓學生主要透過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讀,讀懂課文,有所感悟;並透過朗讀的實踐,逐步提高朗讀的水平。

  5、引導學生學會“讀書”。小學階段特別要加強朗讀和默讀的指導。要重視指導朗讀和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的方法,用培養語感和感悟力的方法來理解課文。默讀,要指導學生學會一邊讀,一邊想,知道在什麼地方想,想什麼。怎麼想。學過的詩文,要提倡多背誦。背誦是語言和文化的儲存、積累,學生不僅得益於當前,而且受益於一生。

  另外,我覺得把握新的課程評價標準,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也就是說,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說“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才沒有出問題。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一個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尋、處理資訊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我會努力學習,適應潮流!

  小學語文新課標解讀的心得體會 篇3

  一、識字寫字教學

  看了《新課標》之後,我對小學語文的識字寫字教學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和認識。同時也讓我明白我們所說的識字寫字教學不僅僅是識字教學,應該貫穿小學甚至初中、高中各年段語文教學的始終。在識字中、在閱讀中、在習作中體現著字詞教學。字詞教學體現的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教學。

  識字寫字教學的第一步是識字教學,得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正確認讀字詞。

  而識字寫字教學不僅僅是認讀,正確的理解也相當重要,對於字詞的理解的方法有很多,如:利用工具書理解字詞;根據具體的語境來理解詞語;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抓重點字理解詞語;聯絡生活實際理解詞語;利用找近義詞或者反義詞來理解詞語;拆字、組詞法來理解詞語等等。

  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字詞的教學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具有發散性。我們可以讓學生來做一個詞語遊戲——生字開花。即:根據生字的特點,鼓勵學生多組幾次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髮散思維,去思考由這個生字詞可以想到哪些成語、哪些古詩句、哪些俗語警句等等,這樣孩子們由一個生字可以積累好多新詞語,認識好多成語、俗語、古詩、名言、警句。這樣的字詞教學,大大豐富了孩子們的詞彙。

  識字寫字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運用。所以,在字詞教學中,不僅應該讓學生正確認讀,正確理解,豐富積累,更重要的是能靈活運用,為了培養學生的運用意識,我們可以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如:能用一個詞說一句話;能連用兩個詞寫幾句話;能用更多的詞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甚至用給定的幾個意思毫不相干的詞語、句子等寫一篇小練筆等等。

  二、閱讀教學

  語文學科不同於其它學科,它不僅蘊涵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蘊,還具有獨特的學科性質,即:工具性、綜合性、基礎性。所以,語文教學的本質任務就是讓學生透過閱讀,感知語言、理解語言、鑑賞語言、運用和發展語言,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

  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倡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用語文。重視透過課內的朗讀、默讀,逐漸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關鍵是讀出味道、讀出樂趣、讀出所得,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興趣”。

  而 “讀”是理解文章的一種有效手段,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更是體會語言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我認為閱讀教學的活動設計可

  以採用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讀,達到訓練的目的。採取示範讀、試讀、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等多種方式,使學生從讀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讀”這種行為與課文的內容,語言表達、能力訓練結合在一起,不是為讀而讀,而是用讀的方法訓練學生經歷一個由“自己讀——學習讀——練習讀——個性讀”的提高過程。

  所以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真正地把學生當作活動的主體,設定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情境,然後留給學生充足的自讀空間與時間,讓孩子去讀、去想、去悟,並引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在自我閱讀的活動過程中,及時圈畫出重點詞句,在書中空白處記下自己在自讀中的感受及認識,用不同符號標記出自己的疑惑之處,達到自動探究、主動發現的目的。啟發學生讀讀、想想、劃劃、議議、多讀多想多體會。剔除與重點無關緊要或易讀懂的部分,突出重點的教學,突出自學方法的點撥,使學生不但學到知識,而且智慧也得到快速的發展。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擁有新的頭腦,新的思維,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為培養擁有新頭腦、新思維的個性學生而努力。

  三、口語交際教學

  學習和使用語言是一種能力,它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訓練。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無論是語文課程還是數學課程,甚至是音樂美術課程,處處都有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值得探討、交流的內容,這就為學生的語言鍛鍊提供了實踐平臺。以口語交際課程訓練為關鍵.從《聽說訓練》到《口語交際》,儘管形式與內容都有大角度的轉變,但它們的根本宗旨都是培養學生能聆聽他人表達、清晰表達自己想法的習慣。它要求教師要認真上好生動有趣的口語交際課,為培養學生的個性表達提供紮實有效的基礎。於是在語文課堂中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有著它得天獨厚的優勢。利用語文教材訓練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是很有效的辦法。教材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訓練提供了較廣泛的內容和多種形式。同時,教材在閱讀課文及基礎訓練題中,也都編排了人物對話交際的訓練內容。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儘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表達實踐。所以我覺得我們應憑藉語文教材,加強語言表達訓練,以課堂教學為平臺,訓練學生規範表達。

  除此之外,生動、逼真的情境創設極富感染性,能夠調動學生內在真實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表達的強烈慾望。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在課內外給學生創設多種多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語言表達。這是語言表達訓練的一條重要途徑。課堂教學中,針對教材實際,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參與,引起學生語言交際的慾望,激發他們語言交際的熱情。以校園活動為平臺,創設交際情境,促進

  學生表達個性化,由於依託教材的口語交際訓練,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思想與見解造成一定的限制,致使學生的表達只能停留於一般的口齒清楚階段。因此,學校、班級、教師、學生之間應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形成學生個性表達的大舞臺。還可以開展讀書活動。由班委商議制定活動時間與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內容 。

  四、教師的心理素養

  其實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必須首先承認自己的身分,按照自己的身分進行專業活動。教師只有在思想上承認自己的職業身分,按教師的標準去要求自己,才能對教師工作充滿信心,才能約束自己,不參與有失教師身分的不良活動,自覺抵制外界對教師工作的不良刺激。

  一個教師具有樂觀積極的自身心理環境,就會對教育工作充滿信心,對教育學生有興趣,以工作的勞苦為歡樂,教學效果會越來越好;反之,當一個教師的教育心理環境不良,有教育偏見,厭煩學生,他的情緒、教育行為都會有異常表現,對教育教學工作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要努力加強學習,改善自身心理環境,適應社會大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要求教師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鎮靜,能接受困難和挫折的考驗。如果教師毫無承受能力,一遇到困難就不知所措,稍有不如意就灰心喪氣,那是無法搞好教學工作的。在工作中缺乏魄力,遇事縮手縮腳,不願管和不想管學生,怕引起麻煩,怕承擔責任;或者對學生方法簡單,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衝動,都是不利於教學的。所以,要主動承擔難度較大的教學工作、管理工作或擔任班主任工作等,透過大量的.教育教學實踐,磨練自己的耐性。隨著一個個困難的克服,承受挫折的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總之,對工作、對生活始終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克服負性情緒對自己的困擾,要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經常進行自我調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忠誠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積極樂觀地生活,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工作與生活。

  小學語文新課標解讀的心得體會 篇4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以: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透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絡,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

  另一點體會是,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

  我覺得把握新的課程評價標準,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尋,處理資訊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小學語文新課標解讀的心得體會 篇5

  一、關於語文學科的性質。

  20xx版作出如下描述: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由此可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是“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而不是“學會”,甚或“完全學會”,教學中,我們需合理把握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度”,切忌拔苗助長,以免違背學生成長規律造成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

  二、關於課程目標與內容。

  1、識字與寫字

  新課標規定,中小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九年裡,要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不過,和老版語文課程標準相比,新課標對小學生會寫漢字的要求有所降低。

  一至二年級的學生要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在老課標中,一至二年級學生會寫漢字的要求是800到1000字。

  三至四年級學生要求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1600個左右會寫。事實上,在老課標中,要求這一年級段學生會寫2000個左右漢字,在會寫字數量上,“新課標”減少了400個。

  雖然低年級和中年級在會寫字數量上的要求降低了,但對於中低年級小學生來說,多識少寫更合適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雖然會寫字量減少了,但“新課標”對寫字的質量要求提高了。一至二年級要求,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寫字規範、端正、整潔。三至四年級就要求學生能用硬筆熟練書寫正楷字,並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到了五六年級,則要求硬筆書寫楷書整齊美觀,並有一定速度,同時能用毛筆寫正楷字。對於初中生,則在硬筆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會寫規範通行的行楷字,並能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之美。

  為了能讓各個學段的學生達到書寫的要求,語文“新課標”還在第三部分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求,要指導學生掌握基本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量,小學1-6年級,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提高書寫效果。

  2.閱讀與寫作

  除了對漢字的識記和讀寫做出新的要求外,此次修訂的語文“新課標”更加強調學生學習語文的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能力的培養。關於閱讀教學,更加突出地強調閱讀是個性化行為,要尊重學生閱讀的感受,教師應加強指導,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與思考。重視給學生提供閱讀各種各樣型別的文章和材料的機會,並強調閱讀材料一定不僅僅侷限在文學性文章,新聞報道、隨筆、雜談、圖表、宣傳手冊,包括各種說明性、論說性的文章等在內的廣泛的多樣化的讀物,只要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經常用到的都應成為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予以重視。

  對比舊課標,語文科目在小學和初中階段都增加了背誦篇目。其中小學階段增加了6篇,初中階段增加了14篇。課程標準的這一調整並非增加了“死記硬背”的內容,而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傳承傳統文化。

  課程標準將一二年級寫作定位為“寫話”,三年級開始是“習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強調作文教學一定要減少對學生習作的束縛,注意引導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寫真話、實話、心裡話,不寫假話、空話、套話。

  3.關於語文知識的問題。

  現在教師還受制於應試教育,很注重做題,注重講授和操練所謂系統性的語法修辭知識,這並不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發展個性,而且容易讓學生厭煩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擺脫對語法修辭等概念定義的死板記憶,必要的語文知識的。

  小學語文新課標解讀的心得體會 篇6

  《新課程標準》正如旭日東昇,陽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經驗、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新課標”的實施確實給當今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在一次次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們的學生學習興趣越來越濃,越發變的活潑、可愛了,更多表現在對生活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同時也感受著知識的滋養。

  對於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 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第一、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透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第二、講授新課程時應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絡,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比較新課程與舊教材的區別和聯絡,有哪些改進,教法上有哪些變化,有哪些獨到的進步和收穫,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第三、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聽說讀寫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師生互動等新的教學模式;溝通課堂內外,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新語文課程標準》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小學語文新課標解讀的心得體會 篇7

  透過學習新課程標準,我對語文課程標準有了新的認識,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而且,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因此,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

  一、吃透課標,領會課改。

  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語文素養內涵豐富,它以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因此本次課改不再將學生掌握系統知識放在首位,而是將學生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培養、激發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放在首位。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學生感覺觀察、體驗、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這就是要求教師在活動設計的時候,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愛上這門課,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和參與欲。在活動中,讓學生自覺去獲取知識。

  二、運用媒體,輔助教學。

  為了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資訊,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提供直觀的教學材料,僅憑教師的語言和行為動作是無法完全達到效果的。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能夠給學生以具體形象,有聲有色的情境感受,還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時空的資訊量,都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抽象教學形象具體化,使學生在體會、感悟中獲取新知。

  三、提高素養,與時俱進。

  傳統的課程體系偏重於書本知識傳授,課程綜合化,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用他們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導他們,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綜合實踐課的開設,對於傳統“應試教育”的教育觀,也是一個挑戰。課改力圖在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等方面全面體現知識與技能,從而促進學校教育重心的轉移。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樹立遠大理想,這種過程將深刻地影響他們思想道德的形成,影響他們人生的抉擇。

  在進行語文新課程的教學中,不必每節課都要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能結合當地學校和學生的實際,用好黑板和粉筆也是很不錯的。不能錯誤地認為多媒體教學就是啟發式教學,也不能錯誤地認為課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動才能體現新課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選用應基於以下幾點來考慮:看看能不能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是否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是否有利於充分利用當地的教學資源,是否有利於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小學語文新課標解讀的心得體會 篇8

  “學然後知不足”,透過這次小學語文新課標培訓,我從中獲得許多感悟,深有體會,現總結如下: 在語文教學中,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首先,必須使學生在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中學習。為此,教師要善於調控自己在課堂上的情緒表現。教師的情緒表現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其情緒良好,可以使全體學生心曠神怡,使課堂氣氛輕鬆愉快;而不良情緒卻使學生產生心理壓力,導致教學中學生角色的附庸化。所以教師一進課堂,必須拋棄雜念,甩開煩惱,集中精力進入角色,在這樣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產生情感的遷移,從而使學生“ 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

  其次,靈活運用教法,激發學生想學。學生對某門學科有了興趣,才會自覺地動腦筋,積極地學習。有了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地進行學習,才能在學習中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為此,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年齡特徵和個性特點,以教材為載體,以訓練語言為主要內容,以靈活運用教法為手段,以教更好地為學服務為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可化靜為動。根據小學生好動的特點,教師利用教材提供的資訊,進行動態處理,變靜為動,讓學生畫一畫、做一做、聽一聽、看一看、演一演、想一想等,積極參與,主動獲知。

  最後,注重學法傳授,讓學生會學。加強學法指導,幫助學生“ 學會學習” 是當代一種全新的教育觀。古人也曾指出:“ 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 為此,教師只有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並能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有效的學習,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法指導一般有:注重學習過程,概括學法;教師典型示範,展示學法;舉一反三,遷移學法;緊扣教材特點,指點學法等。就教材和學生而言,學法的傳授要因課而異,因人而異。不同體裁內容的課文有不同的學習方法,教師應從教材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年級的要求和學習語文的方法體系,制定一個有系統、有層次、有重點的學法指導計劃,把學法變成學習過程中可供學生實際操作的具體步驟,切不可機械、隨意、圖形式。如:學習同類課文和段落相似的課文可用遷移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學習方法,主動求知,讓學生自己會學。

  小學語文新課標解讀的心得體會 篇9

  今天是研修的第一天,我先認真學習了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受益匪淺,提出自己的學習心得。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儘管主要任務是要頑強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但是課改是一項綜合性改革。因此,在語文學科實施新課標,進行課改中,不論是思想觀念上,還是具體操作層面上都發生巨大轉變。大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樹立與新課程相適應、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增強教師的服務意識。新課標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變“一言堂”為群言堂,不少時候會把教師請下講臺,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服務。與此同時,還要接受學生對教師服務質量的評判。這種角色意識和授課方式的轉變是實施新課標的基礎。

  二、圍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堅持實踐性教學原則,著重培養學生8種習慣:(1)默讀和“速讀”習慣;

  (2)圈點批註和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3)置疑和發問習慣;

  (4)使用工具書和看書下注釋的習慣;

  (5)按照先指明X頁X段X行再回答問題的習慣;

  (6)分析字結構記憶生字的習慣;

  (7)寫完作文先讀一遍和修改文章的習慣;

  (8)集體討論的習慣。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閱讀、探索、思考、質疑等過程。

  三、走出單一的課堂授課模式,堅持多元化教學形式。“新課標”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這將打破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外出參觀、考察、實地測量、現場製作、模擬面試、辯論會、排練節目、座談會、賽詩會和“上網”蒐集有關資料等都將成為語文教學的形式。

  四、教師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談創作過程和站在讀者角度談學習過程和學習體會,給學生以示範。新課標 要求 “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能聯絡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能說出自己的體驗”,這將使教師再不能以學生大腦為容器——————一味地灌輸知識,一味地把學生的認識和體驗歸攏到教學參考書的答案上,甚至強迫學生背答案;而應該以教師自己學習的過程為示範,使學生透過一次次模仿形成學習能力。

  五、突出教與學的互動,教學由實施預案向增加準備如何回答學生現場提出的問題轉變。課上學生會主動提出的問題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這種

  現場發散式提出的問題是教師始料不及的,這就需要師生間互相尊重、欣賞,相互交流、溝通、理解和補充。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在幫助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相長。

  六、講讀和閱讀教學以課文為單位和與 “教學單元”為單位相結合”設計、施教。目前七年級上冊(原初一第一冊)課本有30篇課文和6個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單元,儘管有15篇略讀課文,但還要加上自讀篇目。如果再沿襲原有教學方法是完不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新教材中每個單元的課文間有較明顯的內在聯絡,可按照教學單元組織學生進行 “求同與求異”的合作、探究式學習。

  七、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強調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和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學生將圍繞自己對課文中最感興趣的部分和知識深入探討、思考和學習。因此,教師分析課文要突破由“從頭到尾撫摩一遍”的教學習慣。要注重學科間的聯絡和知識結構的綜合性,透過指導學生首先尋找、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其寫作手法,並強調學生個體的需求和體驗指導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提高學生的語文水

  小學語文新課標解讀的心得體會 篇10

  只有在不斷學習中才能進步,這正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我參加此次培訓學習後再次深刻領悟到的真理。

  首先,我的教育理念又有新的發展,教學思想有了進一步的更新。 聽了各位專家的報告和講座,我明白了現代教育對教師成長髮展提出的新的、適應時代的發展的要求,而我對教學技能和方法的探索又有了新的理解和發展。各位專家的專題講座和優質課,新穎獨特的教學理念,嫻熟實用的教學技巧,適合當代初中學生的教育、教學方式,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透過背景介紹、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機智點撥等,讓學生體驗到了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專家們對議論文、散文、小說、說明文的教學建構思想,無疑是給我們在一線從事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教學方面的新的思路和要求,為我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不竭的活水。

  我深深地感到:作為老師,不能只停留在知識傳授的層面上,應是一個教育科學的研究者,不斷研究學生,研究教材,關注社會,關注學科的發展;要不斷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和評價,經常進行案例研究,把教學看成是一種藝術,一種追求,讓自己擁有先進的課改理念,新的教學方法,豐富的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結合自身的教育實踐,運用講座中的科學方法指導自身的教學工作,爭取學有所得,學以致用。

  其次,經典課例分析,開闊了我的視野。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應該具備的就應該是全面系統的語文學科本位知識。在學習中,每一天都有感觸,每一天都有收穫,每一天都有驚喜,聆聽了專家的一場場精彩講座,我獲得了思想的重生和心靈的洗禮。透過專家引領,我進一步領會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對初中語文教學有了深入的理解與思考;透過參與學習、反思體會,我準確地把握了小說,散文,議論文,說明文等各類課文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的重難點,認識並掌握了語文教學的新方法、新手段,並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在這個平臺上,我們相互交流,共同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尤其是在大家共同討論和交流的環節上,讓我知道了現在語文這門課在全國大背景下的現狀和發展。專家透過教學的課例,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認識與把握,極大地開闊了視野。

  第三,專家講座,使我把握教材和設計教學的能力有了提升。 以前的我,對教材研究不夠,教學設計不精,課堂教學的方法有待改進,對課堂教學改革建議中的課堂教學基本流程理解片面,致使有的課堂教學環節安排不科學;舊的教學方法仍然存在,教學過程注重於教而學的重視不夠;結果學生的語文思維訓練不夠,能力提高緩慢,情感薰陶不深入。

  透過專家講解,我真正瞭解了現行教材在內容體系、活動方式、組織形式和考核評價等方面留給教師較大的空間,教師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下,更需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只有進行個性化的整合與重組,才能使教材的使用得心應手。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要認真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學習目標,根據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科學探究能力、繼續學習的能力要求進行教學設計;注意知識的內在聯絡,學習環節完整,聯絡緊密,銜接自然。課堂教學要能將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完整地呈現出來,讓學生明確“學什麼?怎麼學?解決什麼問題”,注意對學生加強訓練,數量要合理、梯度恰當,要注意學生之間的差異性。

  總之,透過本次培訓,更加堅定了自己立足課堂教學,積極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與研究的信念,讓我明確了自己今後課堂教學中需要改進與努力的方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