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課堂教學的心得體會
聚焦課堂教學的心得體會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就可以透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聚焦課堂教學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聚焦課堂教學的心得體會1
英語作為一門新興的綜合性課程,走進了小學課堂,要學習它就如同幼兒學習母語一樣,一切要從頭開始。教師不僅要懂得課堂教學規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還必須關注每一位學生,運用一定的組織藝術,努力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愉快、輕鬆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課堂上,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良好的課前準備習慣。上課前,要求學生把課堂上要用的東西如教科書、練習本、筆、紙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預備鈴響就自覺地安靜下來,收心,唱唱英文歌或chant,造成英文氣氛。
2、課堂儘量英語化。
儘量避免用母語進行教學,是進行外語課堂教學的原則之一。語言是思維的工具。為了使小學生的思維儘快地與英語聯絡起來,在英語課堂組織教學中要儘可能使用英語,做到課堂英語化,以排除對母語的依賴和母語的干擾。小學階段是學習英語的關鍵期之一。儘管他們剛涉及英語,掌握的單詞和句型甚少,但我們應該從第一節課起,堅持用英語組織教學。由於這時所學一般都是詞義具體的單詞和簡單句子,教師完全可以藉助於直觀手段來教,幫助學生儘快對內容的理解。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眼神、手勢、動作、表情等形式。以此來培養學生直接理解、直接學習和直接應用英語的習慣,初步形成直接用英語的思維能力。
3、教學做到情景化。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必須盡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用英語進行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運用所學語言成功地達到某種目的後的愉快。這是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英語學科的特殊性所決定的。要使小學生能夠在40分鐘的時間內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教師必須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各種情景,做到教學情景化。
首先,堅持用英語組織教學活動,教師應有計劃地向學生傳授課堂用語和日常用語,如:“who’s on duty today?” “good morning/afternoon。” “how are you?i’m fine,thanks。 and you?”。建立如daily talk或2 — 4人一組的“pair work/group work。”的make dialogues等制度,來加強英語課的語言氛圍。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儘量利用實物、圖片、幻燈、簡筆畫、課文插圖等輔助手段創設情景。根據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分角色進行模擬性交際,讓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教學內容。
再次,透過遊戲活動來表現情景。因為遊戲是小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小學生都喜歡課堂教學遊戲,遊戲會令他們動起來給學習帶來快樂,是機械的句型操練起來變得生動、活潑、有趣味。遊戲活動能使抽象語言內容變成一種具體、形象的情景,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和競爭性等特點,能有效地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在教學模式和方法上,重體驗、重實踐、重參與、重創造。要求教學設計貼近生活,符合小學生興趣的需求;教學內容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韻律詩歌、寓言故事、會話表演、遊戲等;教學的語言材料要真實、實用。學生在課上透過用中學、學中用,反覆實踐,學用結合。功能、結構、話題、任務做到有機結合;以話題為核心,以功能和結構為主線,以任務型活動為目標安排各單元或各課的教學;透過視、聽、說、玩、唱、畫、遊、讀、寫、譯等饒有趣味的活動,讓學生接觸足夠量的語言材料,保證輸入量,“習得”與“學得”結合,使學生逐步培養起初步的語感;透過大量語言材料的輸入,特別是聲像材料的示範,學生模仿,教師指導,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語音、語調、書寫、拼讀的習慣。設計任務型活動,開放空間,啟用學生的思維,培養創造思維。自始至終引導學生透過完成具體任務活動來學習語言,讓學生為了特定的學習目的去進行特定的語言活動,透過完成特定的交際任務來獲得和積累相應的學習經驗。教學方法要多樣,且生動活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課文創設栩栩如生的情景,為學生提供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機會。實踐中,我們發現每當孩子們進入角色,成功地做成一件事,他們便情不自禁,喜形於色,因此興趣倍增、信心加強,動機和情意受到了很大的激勵。同時要求佈置的練習形式要多種多樣,做到手、腦、口、耳、眼、肢、體並用,靜態、動態相結合,基本操練與自由練習相結合,單項和綜合練習相結合。透過大量的實踐,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語音、語調、書寫和拼讀的基礎,並能用英語表情達意,開展簡單的交流活動。
4、在教學中可以利用某些技巧來組織英語課堂教學。
在英語單詞或課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人物名字作主語進行造句或創設情境,以加強學生對所學單詞或課文的理解。如姓名舉例法:如在上課時發現有的同學走神、做小動作、低頭或看其它書籍等,教師可以抓住時機,運用這位學生的名字作為主語造句或創設情境。這樣既可以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增加英語教學的真實性,又可以起到提醒學生的作用,真可謂妙趣橫生、一箭雙鵰。
5、在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
隨著教學觀念的更新,英語教學方法也要有所改變,這就要求進一步最佳化教學方法的組合。課堂上教師採用什麼教學方法,學生就往往採用相應的學習方法,它直接影響著的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應努力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圍繞學生能力素質的發展進行教學。可採用“知識技能,學習能力,學習態度”來作為確定學習狀態的特徵變數,從而為促進學習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服務。由於教學大綱要求的教學內容本身就是根據知識技能、順序、結構和學生的初始能力的特點做出安排的,所以可以直接拿來使用,在此基礎上,按照知識技能的相對完整性,可將教學知識技能發展序列分成幾個教學環節。一般來說,除了第一節課以外,每一課教師所要進行教學的內容不外乎三個部分:①複習已教過的語言材料;②教學新的語言專案如詞彙、語音、語法和句型等;③進行各種形式的聽、說、讀、寫訓練活動。為此,一般採用“五步教學法”;即:複習、介紹、操練、練習、鞏固。在每一個步驟當中,教師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如採用口、筆頭練習、測試、聽寫、提問等複習方式;利用實物、圖片、藉助動作、猜謎、接龍式提問、簡筆畫等介紹新的語言專案;透過分排或分行、兩人、小組等進行操練;透過做遊戲、扮演角色等方式提高運用語言能力;充分利用和“複習要點”,練習冊中的練習,口、筆頭練習等加強學習運用的能力,以加深印象,鞏固記憶。教師要在教學中自始至終觀察全班學生的反應,要隨時根據情況變換自己的角色,保證所教的內容大家都能接受,達到完成課堂的整體教學任務。採用多種媒體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和充分的語言實踐機會,最佳化教學過程。利用英語教學音像資源——圖畫、圖表、投影、錄音、錄影、cd、vcd、dvd等多媒體軟體,不僅能為學生提供規範的語音、語調,還可以提供真實自然的語言使用的示範,即語言使用的場合、時間、物件等,而且還有體態語——手勢、動作、表情等的示範。多種媒體的運用使教學變得生動、形象、活潑,感染力強,容易激發學生興趣,引起有意注意,加深印象,幫助學生持久記憶。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學生置身於以英語為母語的環境中,體驗英語的實際運用。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可以使教學過程程式化,大大提高教學的效率,這一點對我們課時少的小學英語課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小學英語教學,教師應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充分享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讓學生在“樂”中學,“樂”中練,變苦學為樂學真正做到“樂而好學”
聚焦課堂教學的心得體會2
什麼是“有效教學”,“歸根結底離不開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學生的全面發展又是以有效地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提升教師的專業水準為前提的”。(鍾啟泉)那麼該如何實施有助於學生成長的有效教學,我校以課題研究為抓手,聚焦課堂,研究課堂行為,開展一系列的校本研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最佳化課堂生活質量,促進學生的最大發展和教師的專業成長。我們認為課堂教學是由課前預設、教學過程、課後反思構成的。所以我們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作了實踐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的成長。
(一)指向課堂,提高對文字的把握和預設能力。
由於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真實想法是教師難以預計的。教師只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預設,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游刃有餘地把握各種生成的資源。因此,我們教師應該課前深度研讀教材,把握文字,瞭解學情,做好完備的預案。
1、集體備課,讀深文字。我們在學科組中採用個體備課、集體共享、共同完善的備課方式,每位教師平均分擔精備若干篇目或單元的教案,然後資源共享,這樣人人就都有了整冊教案,教師對與他人的精備教案則結合自己學生的實際採用批註、增刪的方式自行調整。這種備課方式減輕了教師的負擔,使其有充足的時間分析教材、研究學生個性,在有效時間裡,實行個性化指導,同時便於學習別人的經驗,將集體的智慧發揮至極致,促進團隊內教師的專業發展。
2、專題探討,深研文字。專題探討指標對一個專題,由各個學段老師共同探討,這樣的教研活動以課例為載體,以研討為依託,進行橫向與縱向的比較,加深教師對年級教材的把握,加深教師對專題深入的認識。例如數學學科就“統計知識”這一專題進行了探討。三年級數學下冊“求平均數”,四年級數學下冊“單式折線統計圖”,五年級下冊“複式統計圖”,均以統計知識為主,滲透基本的統計知識和數學方法,對於尋找教學的共性與聯絡,做出了新的探索和思考。例如語文學科對“篇幅長的課文怎麼教?”“內容簡單的課文我們還教什麼?”等,挖掘文字資源,進行深度探討。這樣的專題探討,主要解決教師從事教學研究的能力、課堂教學的實踐智慧的提高問題。
3、專業引領,讀活文字。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加強自身的學習,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向書本學習,向同伴學習,向名師學習,並加強交流。名師的課堂充滿魅力,但是並不是照搬照抄就可以全部學來的。但聽了總有那麼幾個亮點讓你難忘,某個細節充滿智慧的處理,這些我們是可以學到的,於是就記下來,放在網路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我們把這個平臺叫作“難忘精彩細節”,為教師提供智慧教學的支援和幫助,引領教師創造出更多這樣的亮點,讓文字生動起來,讓課堂靈動起來。
(二)聚焦課堂,提高對生成性資源智慧調控的能力
預設的方案只是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正規化,提供了行走於課堂的思路。課堂是千變萬化的,充滿生命活力的,面對生成性資源,教師應該調整預設,機智地駕馭課堂,讓課堂呈現別樣的精彩。我們結合課題《小學互動—生成課堂教學的研究》,觀察課堂行為,咀嚼互動,回味生成,開展有效研究,提高教師對課堂生成性資源的智慧調控能力。
1、研課——三種組織形式。
同課異構。對同一內容採用不同的構思,不同教法,達到相同的教學目標。旨在創設一種開放多元的研究環境,追求“和而不同”教研品質;提供每一位教師展示自己研究思路的平臺,激發教師智慧的碰撞,形成殊途同歸的課例資源,使教師在思辨中長善救失、博採眾長,共同提高。我校一般開展校內或者校際聯合同課異構,對於教師的成長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課精構。指對同一內容的接力實踐,連環跟進,以追求教學最最佳化的一種教研方式。例如同一年級同一學科對同一內容進行教學,後面一位老師在聽了前面一位老師的課後對教案進行反思調整,對可能的生成進行二度預設,精益求精,然後進行實踐。這樣最後形成的往往是一份完備優秀的教學設計,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異課同構。對相同型別、相同題材或相同研究問題的課進行比較式教研,從中摸索出規律。例如蘇教版語文教材幾乎每個單元課文都有一個主題,這一組課文可以採取異課同構的方式,在比較中尋找教學的共通點,在遷移中探索習得的結合點。
2、議課——三個“關注”。
我們強調三種取向:第一,關注學生,從學生“學”的角度評議“教”的質量,這裡的學,一指學生是否學得有興趣,學得自主,二是學生有沒有學會,有沒有會學;第二,關注互動,課堂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在“首席”引領下的互動是否都有效;第三,關注生成,對於哪一些生成性資源應該進一步開掘,哪些應該放棄或者哪一些獲得了預約的精彩進行商討。我們倡導以“議”代“評”,議是圍繞著研究主題與課堂教學展開的自由研討,是觀點的陳述,是方法的探討甚至辯論,總之,我們是透過議來群策群力,共同剖析成敗,研究改進策略。
(三)反思課堂,昇華對互動生成的感悟和理解。
自我反思是教師個人以自己的教學行為為思考物件,對自己的教學中所作出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自我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的對話,是教師研究的最基本方式,我們引導教師關注課堂,關注過程。既開展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教學行動前的反思,又開展具有監控型的.行動過程中的反思,更提倡開展具有批判性的行動後的反思。我們引導教師關注教學中有效互動,智慧生成的精彩,關注教學中那些不盡如人意的遺憾,還關注自己透過研究課、比賽前後的磨課變化。挖掘成功背後支撐的理念,分析缺失行為背後可能的歸因,然後或提煉或尋求新的策略以應對新的生成或後續的教學。同時學校開闢了《旺小教改》、《旺小論壇》、校園網路等宣傳平臺,為教師創設展示成果的空間,昇華對課題內涵的感悟和理解。
這些校本教研活動讓教師認識到充分的預設是課堂生成的前提,良好的師生關係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是課堂生成的基礎,教師有效的回應是課堂生成的關鍵。教師們在這些平臺上不斷地成長,在各項評比中捷報頻傳。近年來,教師研究論文在各項評比中獲獎層次與數量逐年提高,十五期間我校被評為市科研先進學校;骨幹教師人數逐年增加,這學期我校又新添兩位市教學能。新教師在區賽課中也嶄露頭角。本學期,有五位老師參加了新區不同學科的課堂教學賽課活動,四位老師獲得一等獎,一位獲得二等獎。成績的獲得更堅定了我們研究的信心,我們將一如既往聚焦課堂,研究課堂,精心預設,智慧生成,以最有效的教學促進學生的最大發展。
聚焦課堂教學的心得體會3
在寒假期間我認真的閱讀了《聚焦課堂教學》這一本書,現在我來談一談學習《聚焦課堂教學》所獲得的一些收穫和感悟。
一是我認為教學過程中的核心問題是“結論與過程”的關係問題從教學角度講,所謂教學的結論,就是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所需獲得的結果;所謂教學的過程中,就是達到教學目的或者獲得所需結論而必須經歷的活動程式。毋庸置疑,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所以必須重結論。但是,如果不經過學生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即如果沒有多樣化的思維過程和認知方式,沒有多種觀點的碰撞、論爭和比較,結論就難以獲得,也難以真正理解和鞏固。更重要的是,沒有以多樣性、豐富性為前提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創新思維就不可能培養起來,所以不僅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基於此,新課程把過程與方法本身作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從課程目標的高度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
二是我們應避免矯枉過正,由輕過程走向輕結論如上所述,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仍然是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事實上,其中還涉及一個如何看待知識在新課程實施中的功能及地位問題。因為知識構成了結論的核心,知識的科學性、正確性決定了結論的科學性、正確性。我們反對將知識作為現成的、僵化的結論生硬地灌輸給學生,但是這不等於說包含知識在內的正確教學結論在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已經沒有任何作用。我們更不能將問題簡化為新課程只要過程,不要結論,或者只顧教學過程的熱鬧,不顧結論的正確與否,甚至只講過程的推進,而完全無視對知識本身的理解與掌握。所有上述這些觀點和做法教是錯誤的。
三是科學地看,新課程提倡重視結論的同時更重視過程的真義在於仍應將理解和掌握知識當做重要的教學目標來看,所謂的正確結論中仍包含諸多知識目標。但是在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與掌握知識一點上,應當注重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聽講和記憶不是掌握知識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必要的和最好的方法,因為知識本身也需要思考、目標的侷限,以爭取實現新課程目標的多元化,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並重,因為過程本身就包含了促進學生體驗、感悟的因素,學生的聰明才智與獨特個性正是這一過程中成長起來。一句話,強調過程就意味著:掌握知識不是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之,透過學習使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抽象的知識與形象的東西聯絡起來,即將生澀的書本知識與生活經驗聯絡起來,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新知的體驗,從而使教學獲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