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與孩子有效溝通心得體會(精選14篇)
家長與孩子有效溝通心得體會(精選14篇)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透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長與孩子有效溝通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家長與孩子有效溝通心得體會 篇1
孩子教育,聽誰的都有道理。可是到了具體的事情上,又都對不上號。道理上講,還是我們學習不夠,可是我們的學習短時間裡也就這樣,能不能有一種方式,讓我們只要照做就能基本正確吶。
就我個人的體會,簡單一點的方式還是有的。只是照做,一點不用想的方法,當然不現實。還是需要儘量少的理念配合我們的行動的。這些理念是:
1、孩子的任何感覺對他來說都是真實的,也就是他認為是有道理的。我們不能簡單地說你不對來講道理。
2、孩子的許多不對是我們的判斷,客觀上我們也不一定對。
3、很多時候,我們和孩子對問題的不同看法是可以並存的,不需要分個對錯的。
4、孩子的行為只要:
1.不傷害自己,
2.不傷害他人,
3.不與環境有大的衝突。都是可以接受的。
以上四條理念解決一個問題,我們不去強迫孩子接受我們的說教,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就是我們雖然不能理解,但我們承認對方有對方的道理,不把自己的理當作是唯一正確的。
尊重孩子只是教育孩子的基礎,僅有尊重是不夠的。雖然孩子的感覺是真實的,但孩子憑感覺成長,不是最有效的成長途徑。
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就是孩子的最有效的成長途徑了。
首先,我理解引導並不是要孩子簡單的聽我們的,而是要引匯出孩子的想法和看法。如果孩子的想法和看法和家長的一致,那自然就是聽了話了,一切沒問題。如果孩子的想法、看法和我們的不一致,是不是就要引導孩子像我們的靠攏呢?這其實是明天要說的,這裡暫且先用。就是對於那些基本的、普遍的、已有社會認可的對錯結論的事情,我們是需要做這樣的引導。比如:三種傷害。而那些我們自認為是對是錯的事情,可以暫且放一放,不急於將我們的認識透過引導的方式,灌輸到孩子的思想中。因為我們的灌輸,會是孩子的認知受到限制,孩子自身適應環境的有自由發展的機會就會受限。實際上我們會發現有些事情回頭想想是不必要的,甚至是錯的。這種情況不僅孩子成人了回頭會發現,就是孩子還小,也時常會有的。所以引導什麼,也就要細心選擇了。要簡化又簡化。這樣你的引導就會更有效率,又儘可能少的影響孩子的自由空間。
引導的唯一途徑是溝通,你要讓孩子的所有想法呈現在你面前,儘管這些想法在你看來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這就是完整的孩子,你只有讓孩子完整的呈現在那裡,你才有機會胸有成竹。任何對孩子的訓斥、打斷、等否定行為,都會讓孩子退縮和隱瞞。你對他的瞭解就會打折,你對他的教育也就是隻見一斑了。所以在和孩子溝通時,要鼓勵和肯定孩子,至少他說了就很好。對其中你贊同的,給與鼓勵和誇獎。對於你認為不妥的,你不認可的,不能簡單的給與批評和否定,更不能訓斥和懲罰。下次孩子哪裡還敢跟你說啊。這樣你就和孩子失去了心靈的聯絡,你就很多時候看不懂他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按照孩子的思路,引領他多走幾步,或者退回幾步,讓他自己看到結果,並且由他自己去選擇堅持還是改變。可以用它熟悉的事情引領,也可以是某個故事,某個動畫片等等一切他能感受的事情來引導他。這樣我們就不會陷在自以為是的說教之中了。也許一次兩次都達不到你想要的效果,那也得慢慢來。說不定還有其他結果。堅持這樣做,就會迎來簡單的教育,至少家長和孩子關係融洽,思想上保持溝通,情緒上沒有負擔。孩子是快樂的,孩子始終完整的呈現在你面前。
我們有時候缺乏和孩子溝通的耐心,是因為我們認為這樣就是為孩子好,這樣就是對的。當你的為孩子好,是要孩子吃東西時,你會問孩子想不想吃。如果孩子說不想吃,你會尊重孩子,不吃就算了。總不會是為孩子好就強迫他吧。如果你還是想讓他吃點,你會進一步詢問原因,直到搞清楚了,與孩子達成一致。
當你的為孩子好,是一個對孩子來說是長遠的事情時。孩子一定沒有你想得遠,那你就得從近處著手,一件件的心平氣和的溝通到孩子願意為止,想解決吃東西的事情那樣。假如孩子不願意,就是你的想法同孩子的實際連線不上。如果這時候強迫孩子,事情是簡單了,但這種連線是假的,在以後的日子裡總會斷的。這就是很多家長抱怨的,孩子大了,我管不了了的原因。實在溝通不了,我暫時就這個水平了,怎麼辦?那還有一條路就是尊重孩子!
因文字表達能力有限,以上所述還有很多不能達意的地方,敬請諒解。
家長與孩子有效溝通心得體會 篇2
孩子上小學一年級了,作為我們這些年輕的家長如何教育好孩子其實也是一門課程。以前總覺得孩子長大一些就好了,現在才覺得“萬里長征”才開始。下面就談談一學期來我們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點體會。
1、注重發揮家庭的教育功能。教育子女的責任,要由父母共同承擔,哪一位都不能放棄自己的責任;同時,父親和母親要為對方承擔教育責任創造條件,在教育孩子上有分工有合作,不應單方獨攬“大權”;只有在父母共同承擔教育責任、對子女的教育影響力和諧互補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全方位發揮家庭的教育功能。
2、多給孩子一些表揚和鼓勵。多給孩子欣賞的目光,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品質,有利於增強父母對孩子的信任。多給孩子以欣賞的目光,就會看到孩子與眾不同的長處和優點,看到她的一點點進步,肯定她,堅持鼓勵她,耐心引導她,平和看待她,並以實際行動支援她,孩子就會把自己的優點發揚光大,這一點是很必要的。
3、加強與班主任及老師的溝通和聯絡。主動向班主任介紹孩子的情況。比如我們在剛開學時就向班主任重點表明:孩子膽小、老實,請老師給予關照。之後,經常向班主任及老師瞭解情況,堅持每天看一看聯絡本、並簽字,將孩子的點點進步向班主任及老師彙報,這樣便於和班主任及時溝通。衡量一個老師的能力不單單是她的教學質量,更應該看她是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及與學生和家長的溝通方式。孩子是否能順利成長,家長很重要,老師是關鍵。這一學期來,孩子進步很大,已經能自覺地積極主動舉手發言,發言的聲音也變得響亮了。孩子透過班主任及老師的培養,變得自信、開朗了,也在學校交了幾個朋友。在這方面,作為家長感到十分欣慰。
4、注重與孩子日常交流,幫助孩子克服缺點。我們非常注重與孩子的交流,讓她說同學的優缺點,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改進。比如我們的女兒好犯粗心大意的毛病,總是把加法當減法,減法當加法。我們就設計一些作業,其中有許多粗心大意的錯誤,故意請她當“老師”批改。反覆訓練幾次,在這方面的錯誤明顯減少了。針對她吃飯慢的不良習慣,我們就想辦法培養她做事快的習慣,給她講明道理:只有把自己的事儘快做好了,才有時間玩或學別的東西。
5、不要輕易對孩子發火。我們覺得,經常對孩子發火。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她已經習以為常了,覺得你發火沒什麼大不了的事,二是會因為她膽小而懼怕你,使她對你望而卻。如果經常發火,她就會報喜不報憂,家長就瞭解不到孩子的真實情況,這樣教育起來就會被動。教育孩子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只能慢慢來。
6、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並培養她學會休息和調整。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和爭強好勝是孩子成長的三大要素。因為一年級的孩子都比較小,天性好玩,在這方面就要保證孩子有充裕的機動時間去玩和放鬆,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同時,孩子每天要上六節課,非常辛苦,每天回家都很累。在這方面,作為家長,一是為她做好各種後勤服務工作,加強補充營養,幫她解乏;二是教她自己學會休息和調整。比如聽聽音樂,閉目養養神、輕鬆活動一會兒等等(當然,最好是學校每個星期三下午讓低年級的學生在家學習,藉此機會適當調整一下)。等疲憊過後馬上是一個智力的高峰,在這個時段內,再要求她完成作業和閱讀課外書籍。
家長如何教育和培養好自己的子女是當今社會的焦點問題。孩子們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小學到初中、高中,最後上大學,都是人們談論的中心話題。父母們、祖輩們往往圍繞著某一個孩子來安排全家人的生活,這已是不足為奇的事了。
家長與孩子有效溝通心得體會 篇3
時代變了,生活環境優越了,加上計劃生育,一家只有一個孩子,誰不呵護,誰不疼愛呢?這也無形地讓孩子們產生了自己優越感,哪怕有些家長並不嬌慣孩子,但社會這種現象也會影響到他們,孩子們也非常清楚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根據這些現象分析,當今孩子們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下:娛樂的專案多了,對學習不敢興趣;生活的條件好了,不願多吃苦;疼愛的人多了,聽不進相反意見等等。因此,教育與培養子女是一件相當頭疼的事。在此,我簡單的談談我在這方面的成功與失敗所帶來的經驗與教訓,也給其它家長們一個參考資料。
一、相互溝通
教育和培養子女的問題不是很快就能說明白的,它需要一個相當艱難、複雜、漫長的階段,然後透過這個階段不斷地總結出經驗教訓,採取措施等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只要你一直不斷努力、不斷的付出心血與代價,正確地對待每一件事情,它就會有好的結果產生。
我並沒有刻意把孩子培養得如何如何,但必要的關愛和教育並沒有省略。首先是學會相互溝通,學會如何培養父子之間的感情,學會如何跟他談心。不一定要談大道理,在這點上有的家長誤認為把大道理講給孩子聽就會有好的收效,其實未見得!孩子生下來天真無邪,高興的事就愛聽,不高興的事就會引起反感,甚至對你產生隔閡,以致無法溝通。這一點非常重要。我認為我的孩子如果喜歡我、貼近我甚至崇拜我了,這就獲得了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偶爾講點道理他聽不是不可以的,當然也不要得寸進尺,否則會全功盡棄。道理要講得通俗易懂,只要他懂了就立即停止,若不然再重要的理也要捨棄。另外,孩子和父母融洽後,自然要提出許多問題讓家長解答。凡是能解答的,家長一定要認真解答,如果讓孩子失望了,他將越來越少提問,這時,隔閡開始產生,危機也就開始潛伏了。
所有的孩子都有天生貪玩的毛病,我的措施是參入一起,陪他玩。無論是玩什麼遊戲,在玩的過程當中尋找機會達到教育和培養的目的。過去我很少打球,為了達到目的,我經常和孩子一起打足球、籃球、乒乓球等等。小孩與大人打球畢竟有一定差距,因此,當他快要失去信心時我常故意放他一馬;但當他開始得意時我又毫不手軟地擊敗他。他至少可以從中體會到勝利和失敗的滋味。這也是一種教育方式,不講大道理,讓他親身體會一些人生哲理。如果你單純去滿足他的高興他會認為勝利得來很容易;反過來老是讓他失敗他會失去競爭意識。從宏觀的角度來講,小小球場與人生這個大“球場”的道理是一致的,簡而言之,凡是孩子感興趣的,哪怕對他沒有明顯幫助的事情,千萬不能輕易反對,做家長的一定要學會如何“順風扯旗”。當然,大道理誰都會說,做起來可就不是那麼容易。我自己煩躁時也常顧不上了。
二、善於發現
教育與培養是彼此不能分割的兩個部分。因此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特長和興趣。我是一個很愛音樂的母親,很希望孩子將來能夠和我一樣這麼喜歡音樂,因此從他五歲時我就讓他開始彈鋼琴。在彈琴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他的長處,他具有與眾不同的音樂天賦。看來要著重;培養,首先不能讓他對鋼琴產生厭倦,更不能按我的一廂情願去強求他。所以當他不想彈琴的時候我並不批評他,只是找機會對他講述一些有關音樂的趣聞與故事,這時,“引導”應該是主要手段,一旦他對某個問題產生了興趣就馬上抓住不放,對他進行鼓勵與讚揚。雖說他彈鋼琴的進度非常慢,主要原因是停止的時間過長,最長達到半年以上,但他從來沒有產生過厭煩情緒。這也是一種成功。以後,他對音樂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了,我敢肯定,目前音樂已成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了。
關於對孩子的興趣培養我沒少費心機,學鋼琴、打擊樂、羽毛球,包括語文、數學課外補習班等等,這些就省去不談罷了。
除了發現孩子的長處外,還要善於發現孩子的不足。我的孩子有很多不足之處,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膽小,不敢接觸人,特別是接觸老師,這是一個很致命的缺點。人的一生中主要是與人打交道,不然你就會孤立,引起性格反常。再說一個人再有本領,如果不與人接觸就施展不了你的本領,你也就成了廢品。因此我必須設法培養和鍛鍊他。所有能鍛鍊他的大小場合,我都盡最大的努力跟他做工作,讓他去經受鍛鍊。談到這個問題上我要感謝學校的領導和老師們,他們為我的孩子提供了不少機會,如“六一”兒童節的表演、班集體聯歡會表演,都沒少讓他參加。作為家長更是盡心盡力,為他借樂器、租車、搬東西、輔導等等,讓孩子得到了充分的鍛鍊。雖然不能與其他膽大的孩子比,但比起過去來大有進步。
其次,孩子在做數學作業時顯示出了邏輯思維的不足,因此我在輔導的過程中反對死記硬背,強調過程的思維,哪怕結果是錯誤的,但方法一定要正確,思考問題首先要合乎邏輯。在小學的中,幾乎每個假期我都對他進行了這方面的誘導。同樣,比他人不足,比自己卻大有提高。
當然,培養孩子不一定都是如此模式,要根據他的自身條件、個性、愛好,正卻作出各重不同的教育方式,這就是它餓複雜性。
三、正確對待
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但又都難免出現缺點與錯誤。如何對待孩子的每一點成績與每一個錯誤,是做家長要考慮的關鍵問題。
取得了成績應該表揚,犯了錯誤也應該批評,但表揚與批評的尺度很難把握。不鼓勵不批評是不行的,可鼓勵與批評過急了孩子的心態往往出現反常,究竟如何對待幾句話很難講清楚,我這裡只說說具體事例僅供參考。
有一陣子,孩子的學習成績不錯,每次作業幾乎都是A+,為了鼓勵他,我們不僅讚揚了他,還買了很多他喜歡吃的、玩的、穿的,甚至還滿足了他提出稍過分的要求。結果期中考試令人很不滿意。透過這件事,我們逐漸學會了如何把握好分寸,該讚揚的還是要讚揚,但決不過分。
有一回我們無意發現他的作業本上有很多B,當時我很氣憤,但我冷靜一想,先別急躁,以免刺傷他的自尊心,效果相反。於是我很平靜地問他:“你的作業哪來那麼多的B呀,是不是又馬馬虎虎地做作業?”他作了一些解釋,儘管他的解釋明顯有點牽強,我也不必去揭穿,至少他知道自己是錯誤的,稍帶點指責也就算了,關鍵看他本人怎樣認識。我覺得成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習態度和學習過程,注重態度和過程最後必然會有好的成績。
可能有人認為我對孩子的要求太鬆,其實不然,關鍵時該嚴厲的還得嚴厲。有一次我打聽到他們課外補習班連續三次被取消了,他卻撒謊說去上課,其實是打球去了。這次我毫不客氣,回家後我大發脾氣,惡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打球並不是壞事,主要針對他的撒謊方式。他很少見我發脾氣,因此覺得自己的錯誤可能犯得很大,有點害怕,我抓住這個機會,跟他談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他自然而然地都聽進去了,達那以後再也沒發現他犯類似的錯誤了。
總之,孩子有了一點成績家長不要過於高興;犯了錯誤也不要輕易發火,一方面要給孩子留有餘地,另一方面在他知錯時要抓住時機,理智地對他進行教育,具體如何正確對待還得看當時的情況而論。
四、尋找出路
提前給孩子指出將來的去向也會對孩子有一定幫助,讓孩子有一個奮鬥目標,知道自己該怎麼做。這方面我為孩子作了很大的努力。
前面已經介紹過,孩子在音樂方面有特殊的天賦,因此必須把道理跟他說清楚,幹別的事恐怕不是你的所長,你會失敗的。比方說你愛好體育,這我不反對,但當你打算從事體育職業時,會有什麼結果你自己非常清楚。孩子也有自知之明,一提到此事他從不反駁,他深知大人指出的道路是正確的,這個目標是不會改變的,只是怎樣落實到行動上而已。
與普通的孩子相比起來,我的孩子每天要多做很多事情。利用每天中午、晚上和週末的時間練鋼琴、練打擊樂、學識譜、練視唱、聽音、記譜等等。雖說他感覺到壓太大,有時顯得很被動,但沒有找任何理由要求放鬆一點。其實我看在眼裡,同情在心裡,嚴厲依然掛在嘴邊。最後只能在週末的兩天中適當作一點調劑,帶他參加一點他所喜愛的活動,這樣他也不會感到那麼乏味了。
近兩年來,孩子在不影響學習成績的前提下,掌握了一定的一技之長,這是用他的勤奮換來的一技之長。換句話說,他是用現在的痛苦去換取將來的幸福,這個道理他早已明白。他曾經對別的孩子說:你現在少玩就是為了將來能夠多玩。他這種意識的形成,家長肯定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因此大人的行為確實會給子女造成極大影響。由此可見:教育與培養是我們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家長與孩子有效溝通心得體會 篇4
小時侯,我們對父母依附、崇拜、進入青春期後,我們有了自己的思想,開始獨立行事,渴望從家長那裡拿到"解放證書",渴望父母像對待大人那樣對待我們,甚至挑戰父母的權威。而在父母的眼裡,我們總是長不大的孩子,沒有生活經驗,沒有豐富的閱歷,卻有自己的主意。父母責怪我們越來越不服管教,越來越不懂事,而懷念我們小時侯的乖樣子。他們對我們的關愛之心沒有變,只是要求更加嚴格,免不了多叮囑幾句,在我們聽不進時,就覺得家長嘮叨、羅嗦。於是,我們與父母之間就產生了矛盾。 望子成龍、望女成風,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願。我們與父母的衝突,往往基於父母對我們的高期待、嚴要求。這種在我們看來有些苛求的"嚴",反映出父母對於我們的愛。我們要理解、體諒父母的一片苦心。 與父母發生衝突,如果以強硬的態度頂撞,以粗暴的舉止反抗,或者對他們不理不睬。冷淡相對,或者由對某事的分歧遷移到對父母本人的惡感,甚至採用極端的辦法來處理,都是錯誤的,會造成極大的危害。
在家中,父母與我們之間容易產生矛盾和代溝,對此不能否認,不能漠視,但也不能誇大。積極的做法是從中架起溝通的橋樑。溝通是雙方的事。我們做子女的,要走近父母,親近父母,努力跨越代溝,與父母攜手同行。
爸爸媽媽,我會做一個好孩子,我會認真的做每件事情,我會好好的孝敬你們,只是爸爸媽媽,我希望你們對我多一點的信任,給我多一些機會,有足夠的時間讓我證明給你們看,讓你們看看你們的孩子是多麼的精彩……
家長與孩子有效溝通心得體會 篇5
最近在讀《怎樣和孩子溝通》這本書,細細品讀其書中內涵,讀《怎樣和孩子溝通》有感。
書如題名,主要圍繞著如何與孩子平等和氣的交流,其中介紹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書中不僅從文化角度上對親子關係進行深入而具體的闡述,而且從溝通的技術和內容上進行了詳細分解。無數多的事實證明,親子之間保持親密的的關係,是勝過許多教育的。
書中第一章就講到了尊重,可見與孩子互相尊重是多麼重要的事情,只有為人父母的能夠尊重孩子,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瞭解孩子的與眾不同的想法。
其次便是懂得賞識孩子。“真笨,這都不會”“你看看別人,考多少分,你呢。”這些話無疑是刀,會無情地刺傷孩子的心。作為家長,要看得到孩子的閃光點,能適當稱讚他,所有孩子心靈深處最強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樣,人性中最本質的渴求——渴望得到別人的賞識。而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瞭解、欣賞、讚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讓孩子更有信心走接下來的坎坷路。
最後是身教重於言教。口說遠遠比不上一次親身行動,家長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樹立自己的威信。一個不愛學習只顧自己吃喝玩樂的家長,一問三不知的家長,品行惡劣、行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長是不會培養出好孩子的。
而我認為最重要的無疑是無條件的信任自己的孩子,若父母與孩子之間連基本的信任都蕩然無存了的話,交流亦或是談心根本就是妄想。試想想,孩子一邊和你說著話,一邊懷疑父母會不會為此輕視自己,擔心明天父母就會把自己的話轉說給別人聽。這樣的交流,又有何意義,只不過是掛著“談心”的虛名罷了。父母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孩子大了,自然有了他自己的思想,即使孩子的想法千奇百怪、聞所未聞,作為家長父母,理應當相信自己的孩子,讓他自己決定該做的事,這樣孩子才會成為更有做為的人。
無論是家長與孩子,老師與學生,或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應該做到以上幾點。口說無憑,我只希望我在以後漫長的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能做到以上一點也好,哪怕是隻有一點,我們的教育也會更加成功。
怎麼和孩子溝通
幾乎每個人都會問這樣的問題:“我是誰?”“為什麼我在這裡?”我們必須明白,孩子們也在試圖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孩子的理解能力可能還不成熟,但是有一種內在的力量驅動他們去探尋世界的奧秘和自身存在的原因。交談能夠給予孩子分享內心世界的機會,幫助他滿足這種心靈的渴求。
家裡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透過交流,你可以“解讀”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在生活點滴中,形成著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作為父母,我們有義務去幫助他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經驗,並聆聽他對於周遭世界的看法。
與孩子交談時的注意事項
第一,時間的準備。孩子們需要時間去整理思路,也可能需要一些細心的提示。當你沒有認真傾聽或者試圖敷衍時,他們會分辨出來。你必須真心願意花時間去陪他,聽聽他要說些什麼。交談時,請和你的孩子坐下來,看著他的眼睛,並不斷地用點頭或微笑給他回應。
第二,要記住,孩子是在表達他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你的。不要去糾正、說服孩子,或者轉變話題。孩子開始向你吐露內心深處的想法時,如果他們認為你沒有在聽,那麼無論他們可能是多麼不成熟,都會關閉心門,不再和你分享。
第三,交談是雙向的,不應只讓孩子一個人滔滔不絕,而應該輪流分享。如果是你發起交談,你就要先分享心裡的真情實感,然後讓孩子分享他的想法。雙方都要有機會聆聽和傾訴。如果孩子想說的有很多,那就讓他多說一些,但你也必須說些什麼。再次提醒父母們,如果你只是假裝感興趣或胡亂編故事,你的孩子是會知道的,並且,這樣的談話也就毫無意義了。
怎樣和孩子交談
先要和你的孩子坐下來。如果你們從未一起分享過心裡話,那麼最好由父親或母親發起對話。給孩子講述一個你童年的故事,要講得聲情並茂,並且內容要與孩子的生活有關係。談論你小時候祖父母做的事情,你曾經去過的地方,你第一次吃的特別的食物,你第一次看見火車或飛機的經歷,你去上學的情形,你在夏日的作為,你的家庭怎麼慶祝春節,等等。
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興趣,調整分享的細節。例如,你分享了第一次吃生日蛋糕的故事,然後問你的孩子,“你記得吃生日蛋糕的事情嗎?”如果他們第一次回憶的時候有點兒困難,用提問去幫助他們回憶,“你還記得我們準備了一個蛋糕慶祝你的生日嗎?那是個什麼樣的蛋糕呢?”如果孩子的思想從生日蛋糕跑到了當時收到的生日禮物或在場的人物,那你就要開始問有關這些事情的問題了。讓你的孩子來主導整個交談。你的提問不是審問,要親切柔和。
在交談中,只有在一種情況下,需要打斷孩子的講話,那就是孩子開始進行不切實際的幻想了。允許孩子繼續沉浸於幻想之中,就不再是和孩子交談了。想像和幻想是不同的,想像基於現實,而幻想則是基於現實生活中不會發生的虛構情節。例如,人不會變成狗,卡通形象永遠不會變成真人。
當孩子缺少有意義的交談
一個朋友帶著他四歲的兒子來我家裡玩。我丈夫發現這個小男孩需要些關注,就開始和他交談,“薩姆,你長大了想做什麼?老師、警察,還是醫生?”“醫生!”薩姆答到。
“噢,真的?”我丈夫說,“那你想做哪一種醫生呢?”他開始給他講解醫生的不同種類:兒科醫生、外科醫生、內科醫生,等等。“你想做哪一種醫生?”
薩姆想了一會兒答到:“我要做專門遞送大雞蛋盒子給不同家庭的醫生,當他們開啟那個雞蛋盒子的時候,盒子就爆炸了!”
我丈夫停下來,試圖去理解他所說的,但是沒有結果。“你想遞送會爆炸的雞蛋盒?但是,醫生是不做這些事情的。”薩姆接著解釋,他在一個卡通片裡看到一個醫生做這樣的事情。薩姆是在想像還是幻想?毋庸置疑,他是在幻想。醫生是不會遞送會爆炸的雞蛋盒子的,醫生治病救人。薩姆可能花了大量的時間坐在電視機前,而非真實地與人交談。
交談要有實質
孩子需要時間和他人,尤其是和父母,分享他們的想法。交談不只是圍繞基本需求,如食物、水和睡眠等;交談也不是他們告訴你想玩玩具時,你給他們拿出玩具,讓他們自己玩。交談是讓他們能夠分享內心的想法;交談是瞭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交談是愛孩子,給孩子時間去表達自己、分享感悟;交談是加深關係。開始和你的孩子進行有意義的交談吧,你將看到親子關係的增進!
家長與孩子有效溝通心得體會 篇6
1、閱讀
從3歲開始,就買了很多故事書,帶畫的那種,每天晚上給她講故事,經過半年左右變成一塊看書,慢慢讓她自己看。
從生活中教她認字,小孩模仿能力很強。很快就能學會,用了一個星期教了有幾百個常用字。
這樣她基本就能很順利地自己把故事看完整。(不用纏著我老給她講故事了)
閱讀課外書是她最大的愛好。琴拉得再苦,中間休息放鬆就是看書。有時喜歡的書能看好幾遍。(現在是個小哈迷)
語文沒有報過課外班,大部分知識都是從課外書上獲取(孩子的課外書家長一定要有選擇性的給孩子看)有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語文成績想差都難。
2、數學
在幼兒園時,就接觸一個叫“蒙特梭利數學”那時就對數學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後來又買了幾本關於數學的故事書,
既學了數學知識又不枯燥,一直到現在,數學是我最放心的。從4年級開始我想是否要給孩子報個奧數班呢,當時反對的聲音也很多,
我心想著,去試試吧,不給她要求什麼,瞭解下奧數怎麼回事就行,由於出去旅遊,8次大課少上兩次。但是孩子還是考出了相當優秀的.成績。
搖擺不定中我們又堅持了一直到現在。真的很慶幸自己和孩子的堅持!
3、英語
英語從幼兒園開始的。最開始買的光碟,迪斯尼神奇英語,看著動畫聽英語。
就這麼放給她聽,玩的時候也放,不刻意的教,只想讓她對英語不陌生。(這是我當初的真實想法)
報課外班是一年級下學期,因為離家近就選了陽光外語(我就是個懶人)來來回回接送方便
在家把老師佈置的作業完成,早上起來吃過飯後20到30分鐘的英語讀背,其他時間就沒摸過英語。
有一點,每天起床後先打開復讀機播放英語,開始洗臉刷牙吃早餐,這一二十分鐘真的很重要,
每每期末拿回獎學金,(前三獲10%學費獎勵)讓我這個當媽的開始對這小傢伙刮目相看了!
4、學習習慣
培養孩子的集中注意力。注意力不集中是導致孩子學習困難的最大障礙。直接影響到學習成績。
培養孩子的獨立學習能力。剛入學孩子書寫能力較差,我就每天像監工一樣的站在孩子後面,要求書寫工整
(為此還撕掉了好幾個本子,孩子大哭道,媽媽我好不容易才寫了這麼半頁,你怎麼就把它撕掉了,你還我本子)現在想想當初我真狠心哪!
三年級後開始植入作文,孩子一會兒跑過來問媽媽這個字兒怎麼寫,那個字兒怎麼寫
剛開始我總是拿筆認真地寫給她看,到最後一有不會就來問,自己懶的翻字典,動腦子
對策------再來問字兒的時候我就不寫了。答媽媽也不能確定怎麼寫,字典才是最好的老師,以後有不會的字兒要去找你的字典老師了!
當孩子透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問題時,及時加以讚賞,從而增強了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做完作業後,自己檢查,即使發現了錯誤,也不急於指出,提醒孩子檢查下你的作業
慢慢孩子就養成了獨立學習和仔細認真的能力。
還有一個就是堅持。
其實上面囉囉嗦嗦說了一大堆爸爸媽媽們都知道,但是孩子有很多不定性的,
把一個好的習慣堅持下來卻不是一朝一夕需要我們和孩子的共同努力
有位教育學家總結說:家長輔導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啟發孩子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每個孩子的特質不同,所以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是因人而異。
資訊來源請我和孩子共度的時光
最後,預祝同學們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進入理想的中學!
家長與孩子有效溝通心得體會 篇7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離不開溝通,教師與家長作為孩子成長的重要的引路人,教師與家長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雙方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的目的,按說,家長與教師在大方向上,是沒有矛盾的。但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都有各自特點,
所以,教師在與家長交往與溝通中,也會出現家長與教師產生矛盾的現象,最明顯的一方面是在溝通方面產生誤解。那麼,我們教師應該怎麼樣才能儘量保持與班上的幾十名家長協調一致,良好地與家長進行溝通,達到家園共育的目的呢?我認為以下幾點很重要:
第一、溝通之本為愛心
教師首先要用自己寬闊的心胸來欣賞、包容、熱愛孩子。欣賞每一個孩子的長處,包容每一個孩子的短處。本著全心全意為孩子的目的,來與家長進行交流孩子在園的表現,並且在交流中把自己的這種愛傳遞給家長、感染家長。讓家長感覺到老師在愛他的孩子,盡心盡責為孩子們的教育而工作。那麼家長自然會信任教師,並且持積極的態度來與教師溝通,熱心支援、配合教師的工作。
第二、先鼓勵在提意見的溝通方式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心目中的寶貝,每一個家長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往好的方向發展,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都喜歡聽到別人誇獎自己的孩子,不喜歡聽到別人對自己孩子的完全否定。所以,教師在與家長交流孩子在園情況時,要多抓住孩子的閃光點來表揚孩子的優點、肯定孩子的進步。在肯定孩子的同時,與家長一起共同來探討孩子存在的小缺點,雙方形成一致的教育目標、教育方式。這樣,家長就會很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我們、支援我們。如:我班的覃琅小朋友是個很安靜、學習很認真的孩子,但她的性格比較內向、與小朋友一直不怎麼玩的來,也比較少與老師溝通。在媽媽接孩子的時候,我首先向覃琅媽媽肯定孩子的懂事與乖巧,然後把她比較少與人交往的情況反映給她媽媽聽,雙方一起探討孩子形成這一性格特點的原因,尋找幫助孩子改進的方法及家長和老師在今後的教育方式上需要注意的地方。這樣,既達到了家園同育的目的,而家長也不會因自己孩子有缺點或者在園表現不好而心情不愉快。
第三、及時反饋的溝通策略
一個班的孩子,有些比較文靜,有些比較淘氣。針對個性不同的孩子,教師的教育方法應該有所不同,那麼對於他們的家長,溝通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對於懂事、乖巧的一類孩子,教師不需要費那麼的心思來管教,家長對孩子在園的學習、生活也比較放心。對於這類孩子,我們除了向家長反映孩子在園的情況外,還可以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偶爾也要提醒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該注意的地方。而對於比較淘氣、容易傷害到別人的一些孩子,教師需要花更多的心思來關注他們,對他們的要求也會嚴格一些。那麼,教師就要在觀察到孩子的頑皮後,把自己的這種教育想法告訴家長,取得家長的支援,與這一類孩子的家長達成教育理念上的共識。當孩子在園做錯事情時,教師除了嚴格要求孩子,向孩子講清楚教師嚴格要求的原因,讓孩子明白事理,在接受教師教育的同時,也應在家長接孩子的時候,及時對家長說明事情的情況。一來,可以起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同時也會避免出現個別幼兒不能領會教師的意思,回家對家長表述不清楚事實原由,讓家長對老師引起不必要的誤會與矛盾。記得剛來南外的第一學期,有一天,我比較嚴厲地批評了一位上課玩耍、並影響到別人學習的孩子。孩子回家後,向家長訴說他在園所受的委屈,結果,第二天家長來園詢問孩子昨天的情況。雖然沒有引起太大的誤會,但這種家長上前詢問的方式確實讓我尷尬了一番。那麼,針對目前班上一些因淘氣影響別人利益或者犯小錯誤的幼兒,在堅持我的教育原則的同時,我會想方設法讓這些孩子懂得教師對他教育的良苦用心與原因。同時,及時向家長反映情況,以取得家長的支援與幫助。
第四、因人而異的溝通藝術
一個班的家長,性格、受教育程度、職業等都有許多不同。所以,我們在與他們溝通的時候,也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對於性格直爽、心胸開闊的家長,可以採用直接的方式與家長溝通,如:今天寶寶上體育課把球打到別人了,我們要一起提醒他以後玩球時注意安全;而對於脾氣急躁、比較沒耐心的家長,教師又要運用循循善誘、多表揚、婉轉提醒的溝通方式;對於缺乏主動與教師溝通的家長,教師要積極、主動向家長反映孩子在園的表現。這些都需要教師根據平時的觀察,分析各類家長的特點,採取恰當的溝通方式。
總之,教師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要懷著一顆一切為了孩子的愛心、熱心地向家長介紹園內活動、教學狀況;誠心地幫助家長解決一些孩子生活上、學習上的問題;虛心地接受家長的建議;耐心地解答家長的疑問等等。有了愛,我想,所有的工作也就會迎刃而解,我們當老師的也會做到問心無愧。
家長與孩子有效溝通心得體會 篇8
我的兒子現在六歲多了,上小學二年級,從他剛一出生起怎樣教育他長大,就是讓我很憂慮的事,作為媽媽理論上的東西我懂,閉眼抹殺孩子的權利,知道不行,但實際上孩子淘氣時偶爾也不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用一些野蠻的方法去對付他,想著孩子受過的體罰和叱責,我的心酸溜溜的,人性也許真的是二元的,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的心像鐘擺似的來去,無比矛盾。為此,我有空時就會跟其他家長聊天聽取一些好的建議,再買一些這方面的書籍看,事實證明,有些方法用在孩子身上確實有效果,下面我從幾個方面與大家一起分享我教育孩子的一些粗淺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一、父母要給孩子帶好樣,要言行一致。
家庭的生活環境、家長的榜樣作用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家長要嚴以律已,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切不可表面一套,背後一套,家裡家外都要一個樣。如果你在給孩子講得頭頭是道,而實際行動卻是另一回事,孩子自然就不會信服,就難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例如,孩子的爸爸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機,但他自己沒事就拿著手機玩,你在教育他時他就會反駁說:“為什麼你們大人可以玩,而我就不能玩?”爭取在孩子面前做到:不玩遊戲、不網聊、不打牌。夫妻之間的相互尊重,長幼之間的關愛互敬,家庭成員的和睦相處,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你可以把沒做完的工作帶回家但不要把工作中的煩惱和不愉快帶進家。不要隨意向孩子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答應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從小培養孩子做一個誠實守信用的人。孔子講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父母自身的行為就是命令,是真正的權威。
二、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和行為習慣。
我的孩子一歲多時就學會了自己吃飯,一開始他對自己吃飯充滿興趣時,我就讓他自己吃,雖然孩子一開始在做這件事時,完成的並不好,吃的到處都是,但我還是堅持讓他自己吃,並加以鼓勵他說:“崽崽真棒,今天掉的飯比昨天的少了,加油!”慢慢的就養成了吃飯不掉飯的習慣了。而且我要求他每次吃飯都必須把碗裡的飯菜吃乾淨不許剩飯,如果飯菜裝多了吃不完要提前告訴我們,請求我們幫助,不允許剩飯。所以孩子上幼兒園的表現比一般的孩子都要強,牆上的紅花總是最多的。
記得有一次帶孩子出去旅遊,早餐是自助餐,我看見他盤子裡打來的東西沒有其他孩子多,我就故意問他:“為什麼崽崽只打這麼一點啊?”他說:“我怕吃不完浪費,那裡還有好多好吃的,我想都嘗一下,我吃完這個再去打一點其他的。”我當時心裡有一股很強的成就感,平時要求他吃乾淨碗裡的每一滴飯不準浪費的習慣養成了。從一生下來我就堅持讓他和我分床睡,後來,五歲多的時候,我就提出要他獨自睡一個房間,他開始有些不願意,說他怕黑,我就跟他講:“崽崽,你現在已經是大孩子了,媽媽幫你在客廳留一盞小夜燈你的房間就不黑了。”他還是同意了,頭幾個晚上,半夜裡我總是要起來看好幾次,偶爾也會踢被子,但是大多數時候都是蓋好的。後來,我就比較放心了一般不會特地起來檢視他是否蓋好被子。
這也是我和他最值得驕傲的地方,當很多家長在為孩子分房睡的問題苦惱時,我就會很自豪地說我的孩子一直都是自己睡的,他也會經常跟小朋友說:他早就一個人睡一個房間了。我平時會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吃飯後堅持讓他自己把碗收到廚房、幫助擇菜、收拾自己的書包、洗碗、收拾整理自己的東西等,做不好時,我就偷偷再翻工,但是我還是會適當地鼓勵和讚賞。我們家長平時多看孩子的優點少看他的缺點,久而久之,他就能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好。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並非一朝一日就能形成,它需要我們家長不斷地督促和引導,需要孩子長期的努力,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三、設立“貼蘋果本”。
設立“貼蘋果本”對我孩子來說是個很好的辦法,從他上幼兒園開始,我就給他專門用一個本子來貼蘋果,並設立多少個蘋果兌換一個他想要的商品。根據商品價格的高低來規定兌換蘋果的數量。例如“收好玩具”、“不亂扔垃圾”、“作業完成得好”、“字寫好”等等,每天都去發現他做的好的地方,然後給他貼一個蘋果,每次給他貼蘋果時他都非常高興,隔一段時間就會拿出來數一數自己得了多少蘋果。所以,孩子的玩具、課外書籍、學習用品90%以上都是他用貼的蘋果換來的,他為了多得蘋果,就會努力表現好,長期以往好的習慣也就養成了,學會寫字後,我就讓他在貼蘋果處記錄這些小事,例如:“羽毛球打得好”、“主動跟別人問好”、“坐姿端正”等等。與此同時也學會了寫不少字。
我想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應該是因人而異、因勢利導,不能一概而論,我想在孩子身上多花點精力、多動腦筋,總比不管要好,記得有一次跟一位家長閒聊,她告訴我她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管孩子,輔導孩子學習更是花了不少精力,但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是不夠理想,這位家長的情況跟我很像,但我不這麼認為,假設我們不去管自己的孩子,結果會怎麼樣呢?那情況可能比現在更糟。我不指望我的孩子能成名成家,只希望他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快樂的身心,能把他教育成一個自食其力、不為社會所累、對社會有用的人。好在孩子還小,將來的事且等將來吧。目前所能做的,只是培養他的基本的力量——良好的習慣、胸襟與眼光;孩子始終還是孩子,自然說不上高的遠的,慢慢從近處小處下手。我想只要堅持了就會勝利。
家長與孩子有效溝通心得體會 篇9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壯,才能枝葉茂盛,開花結果。”我國有一句古語:“合抱之木,生於毫木;人生之路,起於孩提。”這就是說,人的教育起始於家庭,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終身老師。家長素質和家庭教育狀況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
古往今來,做父母的都望子成龍,恨不得把自己的心都掏出來給孩子。但是,子女是不是都教得很好了呢?這可難說了。有的孩子在父母、老師等人的教育下成人成才;也有的庸庸碌碌,無所作為;也有的走向了人民的反面,與父母的希望相反,甚至遺臭萬年。做家長的都強烈地愛著自己的孩子,要使孩子成才,教育方法就顯得格外的重要了。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一般都較高,但是,孩子的情況往往並不那麼理想。當看到孩子這樣那樣的缺點和不足後,急躁情緒產生了,也不講究什麼教育方法了。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和特點。美國著名教育家布盧姆說過:“每個孩子都有可能取得好成績。”女兒落地,雖然我也希望將來她能出人頭地,但我更明白,高尚的品格、良好的性格更是她人生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因此,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特別注意了以下幾點:
長輩對晚輩的愛,不是所有的愛都能使子女成人的。有的家長竟出現教子偷盜,教子賭博的現象,甚至是痴迷邪教帶孩子自焚,這樣的家長對孩子的愛是不正確的愛。我認為家長要用高尚的情操去愛孩子。女兒一直很乖,不闖禍。有一次,和同學在小操坪裡玩,玩到開心時,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玻璃。女兒找到我,低著頭,從嗓子眼裡擠出話來:“媽媽,我不小心打碎玻璃了。”我聽了,沒有馬上責備她,而是問她:“你說該怎麼辦呢?”她望著我說:“賠……”我毫不猶豫地回答:“好!”其實我自己是學校的老師,打個招呼也就沒事了,但考慮到這會影響孩子今後的成長,我就毫不猶豫地帶著她量尺寸,配玻璃,並親手將玻璃裝上。雖然花了錢,花費了時間,但我知道,我給了孩子真正的愛。
我覺得,家長對孩子的疼愛,應表現在對孩子的教育、管理上,表現在養成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上、學習習慣上,不應簡單地流露在表情和行為上,也就是說心疼在心裡。現在,孩子是家庭的中心,特別是獨生子女。如果不注重自己愛的表達方式,孩子要麼目中無人、自私、固執,要麼沒有自理能力,無論大事小事都需要別人幫忙。我不能讓自己的女兒成為這樣的孩子。從她剛會邁步開始,我就放手讓她自己走,她摔過,哭過,我沒有扶她,大聲對她說:“沒關係,自己爬起來。”當她要求我抱時,我告訴她要自己走。旁人指責我:“你真夠狠心。”其實,作為母親的我,何嘗不想扶女兒一把,抱女兒一段,但我忍住內心的衝動,我知道女兒是要自己走路的。到上幼兒園,到上小學,女兒一直自己照顧自己,有時還會反過來照顧我。看著自理能力強、獨立的女兒,我由衷地感到高興。
對孩子的教育要嚴。俗話說:“嚴是愛,松是害。”對孩子的嚴格教育是一種真正的愛,正確的愛。可能因為自己的媽媽是學校的老師,女兒的心裡總有點莫名的優越感。有什麼話想告訴老師,總想透過我去轉告;和同學發生衝突,也推到我這兒來解決。有一次,女兒和同桌產生衝突,哭著來找我。當時我又是心疼又是氣,我完全可以憑自己是老師,叫來那個男孩子臭罵一頓,我沒那麼做。我對女兒說:“去找班主任,班主任會解決的。”事後,我瞭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批評了女兒,雖然她有理,但我還是要求她寬容待人。
對孩子的教育不僅要嚴,而且要嚴得適當。作為家長,應對孩子有明確的原則要求,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應有限度,不能對孩子要求過高,管得過死。如果要求過高,孩子難以達到,父母可能由望子成龍變成“逼子成龍”,使孩子在思想上受到無法承受的壓力,結果只能有悖於父母的初衷。如果管得過死,他就會感到在家裡沒有自己應有的地位,因而產生對抗心理,導致孩子任性。家長要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度”,只要孩子不做危害他人或不安全的事,讓孩子有自由思考、自由活動、自由發洩其不滿情緒的餘地。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如果能處處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嚴於律己,平等待人,和藹可親,以理服人,那麼,在子女心目中,就可以樹立起一個可敬可信的學習榜樣。這樣無聲的教育,就會大大優於那些只說教的教育。
我教育女兒不能說粗痞話,我自己就做到這一點,從不說一句粗痞話;我教育女兒尊敬長輩,孝敬老人,我就善待自己的父母,善待公公婆婆,和公婆和睦相處;要求女兒不挑食,我就首先什麼都吃……
除此之外,我平時總是懷著濃厚的興趣詢問女兒學了什麼課程,上了什麼課,今天發生了什麼趣事,耐心地聽孩子講;當著眾人表揚她,當她有錯時,不當別人的面批評她,總是私下找她談心,低聲調地、心平氣和地和她談話。當女兒考試成績不理想時,我沒有一味地指責她,而是鼓勵她,找原因,爭取進步。女兒心地善良,天真可愛,懂事,獨立,有愛心。我會繼續不懈地努力,用自己愛的力量支援、幫助女兒走得更遠,更好。
家長與孩子有效溝通心得體會 篇10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成了一個問題,兩代人之間不再暢所欲言,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嘮叨”、“囉嗦”和“指責”,而孩子對父母也從無話不談,轉向“迴避”、“抗拒”,溝通的橋樑斷裂。心理精神科專家認為,感覺和行為之間有直接的聯絡,只有孩子感覺好了,自然會通情達理。而父母常犯的錯誤是忽略孩子的感受,甚至加重了孩子的消極情緒。時間久了,父母和孩子的隔閡越來越大,直到沒法溝通了。專家表示,解決兩代人之間的溝通問題其實很簡單:承認並接納孩子的感受!
4步幫孩子克服消極情緒
每個人都有脾氣,孩子也一樣。當孩子在幼兒園、學校、朋友那兒遇到“鬱悶”的事時,他就想找一個人傾訴一下,比如孩子在學校弄丟了鉛筆,回來就告訴媽媽:“今天我的紅色鉛筆弄丟了。上廁所之前,它還明明在桌子上,等我回來的時候,它就不見了。”此時,媽媽開始嘮叨:“我早就告訴過你,自己的東西要保管好,你還真是笨,連自己的東西都保管不好。”原本孩子只是想要告訴媽媽自己丟了鉛筆,發洩一下自己失望的心情,不料還被媽媽罵了一頓,心情更加糟糕!你想,這孩子以後再遇到事情還願意告訴媽媽嗎?
廣東省人民醫院心理精神科副主任醫師戚元麗說,孩子的消極情緒最多來自父母的態度。當孩子遇到問題與父母溝通時,做家長的首先要幫助孩子克服消極情緒,接受其感受而不是指責和抱怨,其中有4個要點值得家長注意———
(1)認真傾聽孩子的話。作為父母,不用急著為孩子找解決辦法,也不用大聲訓斥,只要耐心地傾聽,就能贏得孩子的心。
(2)用“噢”、“嗯”、“我知道了”之類的話語認可孩子的感受。
(3)把孩子的感受用恰當的詞語表達出來,比如當孩子訴說自己的紅鉛筆丟了,媽媽可以說:“很可惜,那可是你很喜歡的鉛筆,你現在很失望吧?”
(4)藉助想象滿足孩子的願望。其實在訴說過程中,孩子自己就會平靜下來,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自己找到解決的辦法,更重要的是,他能意識到爸爸媽媽是自己的親密夥伴,是值得信賴的人。
以接納的語氣和孩子溝通
“媽媽,我要去同學家玩。”“不行,你作業還沒做完。”在孩子提要求、提想法的時候,家長可能早已給孩子安排好了“生活日程”。因此,在孩子不聽家長安排時,實際上是兩者之間在需求上存在矛盾。
戚元麗說,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父母自然會擺出“家長”的姿態:一切得聽我的安排,忽視孩子內在感受。於是,太多的“不”字從家長嘴裡說出來,這樣一來,溝通的效果自然不佳。那麼,家長如何既堅持自己的原則,又不帶來“衝突”呢?
戚元麗認為,合作首先是從尊重孩子開始,學會尊重他的想法。如果能以接納的語氣來溝通,少用“不”字,而是多提供一些資訊,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孩子要去同學家裡玩,媽媽可以說:“再過5分鐘就要吃晚飯了。”或者儘可能用“可以”來代替“不”,例如孩子要去玩滑梯,媽媽說,“可以,當然可以,吃了午飯再去。”這樣就明顯減少了矛盾和衝突,在心理上,孩子更容易接受。
當然,與孩子溝通需要父母有足夠的耐心,當家長忍不住發了脾氣,也要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比如說:“你這樣胡鬧,媽媽心裡很難過。”家長也要學會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少管孩子,鼓勵自立
“你今天在學校都做了什麼了?”“老師今天表揚你了嗎?”孩子一到家,家長就提一連串的問題問孩子。要不就是在寫作業的時候,爸媽開始嘮叨:“你坐直了寫作業啊!”,“你看你,又在東張西望、磨磨蹭蹭”。總之,孩子的一舉一動全在家長的眼皮底下,在家長的“監控”之中。面對這樣囉嗦又“包打聽”的家長,孩子自然反感。
實際上,家長完全可以當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鼓勵其自立。當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感降到最少時,才能使其成為具有責任感的人。
戚元麗提醒家長,更多的時候,要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尊重其付出的努力。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比如從同學、老師、朋友那裡得到幫助,只有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親身經歷各種問題帶來的滋味,孩子才能逐步成長。
家長與孩子有效溝通心得體會 篇11
小時侯,我們對父母依附、崇拜、進入青春期後,我們有了自己的思想,開始獨立行事,渴望從家長那裡拿到"解放證書",渴望父母像對待大人那樣對待我們,甚至挑戰父母的權威。而在父母的眼裡,我們總是長不大的孩子,沒有生活經驗,沒有豐富的閱歷,卻有自己的主意。父母責怪我們越來越不服管教,越來越不懂事,而懷念我們小時侯的乖樣子。他們對我們的關愛之心沒有變,只是要求更加嚴格,免不了多叮囑幾句,在我們聽不進時,就覺得家長嘮叨、羅嗦。於是,我們與父母之間就產生了矛盾。 望子成龍、望女成風,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願。我們與父母的衝突,往往基於父母對我們的高期待、嚴要求。這種在我們看來有些苛求的"嚴",反映出父母對於我們的愛。我們要理解、體諒父母的一片苦心。 與父母發生衝突,如果以強硬的態度頂撞,以粗暴的舉止反抗,或者對他們不理不睬。冷淡相對,或者由對某事的分歧遷移到對父母本人的惡感,甚至採用極端的辦法來處理,都是錯誤的,會造成極大的危害。
在家中,父母與我們之間容易產生矛盾和代溝,對此不能否認,不能漠視,但也不能誇大。積極的做法是從中架起溝通的橋樑。溝通是雙方的事。我們做子女的,要走近父母,親近父母,努力跨越代溝,與父母攜手同行。
爸爸媽媽,我會做一個好孩子,我會認真的做每件事情,我會好好的孝敬你們,只是爸爸媽媽,我希望你們對我多一點的信任,給我多一些機會,有足夠的時間讓我證明給你們看,讓你們看看你們的孩子是多麼的精彩……
家長與孩子有效溝通心得體會 篇12
教育孩子,是整個家庭的重任,教育孩子真的需要父母從“修身”走向“齊家”,才可能向著教育的目標邁進。我今年為此專門購置了MP3和一套音響功放,把網上的經典講解和誦讀下載到MP3中,然後透過功放播放,讓家中每一個人都接觸到這些資訊,同步學習。同時對家庭成員的生活行為進行一定的約束和規範,孩子教育需要家庭每一位成員的成長。同時,藉助MP3隨身聽的功能,也會加速我對古文的學習程序。我發現網路上有很多傳統文化的優秀資源,時間一長,我和孩子的文學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學習過程中也曾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有時候苦口婆心卻適得其反的現象並不少見,也曾為此苦惱過,過後細細思索:做父母的不應該只怪孩子,也應該反思反思,看看問題出在哪裡,能不能換種方式使孩子能夠更容易接受一些。其實,只要有心、有創意,家庭教育同樣也可以富有情趣。
孩子有了一些閱讀能力之後,我便開始嘗試著給孩子寫一些不同內容的小紙條,哪怕只是三言兩語。我把這些小紙條有時放在孩子的鉛筆盒裡,有時又悄悄放在孩子的玩具箱裡,甚至冰箱門上、鏡子上、枕頭上,只要是孩子能看到、能找到的地方都曾經是他的目標。當孩子意外地發現這些小紙條的時候帶給他的是一份驚喜,同時也讓他能夠真實地觸控到父母對他的關注和愛心。
文字和語言有著不同的特點,語言稍縱即逝,有時候說好幾遍也不一定留下多少印象,容易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而文字則克服了這個弱點,只要不把它毀掉,那麼無論什麼時候都可以拿出來看看,而且每看一次,感覺都在重溫一遍,印象自然比較深刻。這與暴風驟雨式的訓罵與呵斥相比,不僅考慮到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它不僅可以讓孩子對父母有更多的瞭解與尊重,堅持下去說不定可以逼著你同孩子一起進步。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紙條的內容將不再是單一的表揚啊、批評之類,逐漸會擴充套件到推薦一本書啊,介紹一篇好文章啊,留下一個需要動動腦筋才能回答的小問題啊,甚至包括對某個觀點的探討等等,內容開始五花八門,這對於他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訓練也是一種幫助。如此來來往往,家庭教育同樣可以增添不少樂趣。
在孩子的教育中怎麼做才是對的,怎麼做才是最好的,我也說不好,但對孩子的教育有的方面是共性的,有的東西又要應孩子的個性、特點而不同,在教育中既要順其自然,又要循循善誘,在管與不管中尋找平衡點。
“加油”!“別灰心,再試一次”“你做的這件事真棒!我為你感到高興!”……我們經常會給孩子這樣的鼓勵,孩子將會在我們的鼓勵聲中快步前進。孩子需要鼓勵,我們經常鼓勵孩子參加學校集體活動,回來後聽他講一講參加活動時發生的事情,還進一步問他一些問題:今天搞的什麼活動?跟誰在一起?有沒有興趣繼續參加這樣的活動?參加這項活動有什麼收穫和體會?為什麼?以引起孩子的興趣,發現問題並及時排除解決。所以說我們的每一次鼓勵都是他進步的催化劑。在學習和生活的很多方面,我們都給了孩子很多的鼓勵和讚賞,所以,孩子是自信的,讓他有這樣的積極的思想我認為是很可貴的。
家長與孩子有效溝通心得體會 篇13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標、內容和方法上表現是否一致,直接影響教育質量和效率的提高,關係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共同的願望和一致的社會責任,要求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必須合作和交流,建立一種和諧的友情關係,從而多角度、多層次地發揮教育的功能,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與家長怎樣才能達到有效的溝通呢?我覺得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 真誠交往,密切聯絡
教師要想與家長取得聯絡,主動熱情地與家長相交,在心理雙方架起彼此信任的橋樑,以爭取家長的有效合作,例如:我透過家園雙方互相訪問,電話聯絡;召開家長會;家長開放日;親子運動會等,透過這些活動拉近家長與老師的距離,密切孩子與父母的關係。還可定期開展家長個別諮詢活動,幫助家長解決實際問題。比如說:班上的嘉睿、戎騰、樂添、鄭佳等小朋友的生活獨立性較薄弱。那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獨立性呢?是這些家長們所關注的。因此在於家長的溝通中,我建議家長平時多給孩子一些處理事情的機會:如洗自己的手絹、襪子,自己洗漱,自己收拾玩具、作業本、小畫書等。隨著孩子常時間的鍛練和培養,相信孩子們會逐漸增強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獨立做事的能力。以上這些都是教師可以利用的與家長溝通的途徑。
二、 尊重家長,增進理解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和家長存在許多不合作現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教師對家長尊重不夠或雙方不理解而造成的,因此,在教師與家長的交往中,一是要尊重家長,尊重他們的感情,尊重他們的意見,尊重他們的人格。教師不可擺出一付教育權威的架子,或明或暗地對家長進行旁敲側擊,使家長不願接近。二是要理解家長,並讓家長也理解教師,作為家長,一般都期盼孩子成才,對孩子的成長十分關心,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就會覺得臉上無光,教師在與家長接觸,不宜總是向家長指出孩子的缺點、短處,向家長“告狀”,不要用刻薄的語言指責,挖苦學生,應從有利於學生髮展的角度客觀地交換意見,研究互相配合教育,培養孩子的對策與辦法。
三、激勵幫助,搞好配合
為了使家長與教師更好地配合,教師應激勵家長樹立教育信心,幫助家長提高教育素養,教師應多方面瞭解學生家長,根據學生家長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對於後進學生家長來說,應幫助家長指定教育計劃,明確教育方向。例如:我班的宇烽、雲逸、兆豐等常有發現在與小朋友交往中存在侵犯性行為。事後會推卸責任或接受批評表示以後不敢了,但大都不久就又犯了。針對這種情況,我與家長進行反饋和溝通,希望家園共同為幼兒提供一個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間,不要在孩子面前講有攻擊色彩的話語。並建議家長採用“轉移注意”法,給幼兒予較多的關注,比方說: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緒緊張或怒氣衝衝時,可以帶他去跑步打球或進行棋類活動;引導幼兒經常從事這類活動有助於恢復他們的心理平衡,逐漸轉移侵犯性行為。
四、以誠相待,摒棄功利
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交往,是教育學生,培養學生成長的需要,不是處於功利目的,例如:有的家長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就是希望獲得老師對孩子多一些照顧和偏愛。因此,百般討好老師,尋找哪一位是班裡的“主管”,哪一位比較好說話,就想辦法或利用節日給老師:“意思意思”。倘若事後沒有對他的孩子照顧好或存在誤解,家長便開始論頭品足,與其他家長結起伴來,言談中表示出不滿足或是做“最後發難”,使家長和老師不和諧的影子在童心中罩上陰影,本來很快樂的學習生活,隨著成人的議論紛紛而留下傷痕。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應堅決反對和杜絕利和交往直接或變相收學生家長的好處的行為,以維護人民教師的形象。
家長與孩子有效溝通心得體會 篇14
目前,一些家長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並不融洽,刨根究底,原因是什麼呢?我想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道出自己的心聲,分析一下大多數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的原因:
1.家長不瞭解、不理解孩子
我舉兩個例子:如果孩子想去生態園,家長卻帶孩子去廣場,孩子玩得不開心,家長卻說:“我帶你去玩,你卻頓著臉,真難伺候,我就應的嗎?”孩子在校學習已經很累了,回到家放鬆一下,家長卻說:“就明白玩。”孩子正在辯解,家長卻插話道:“誰不累?我每一天要工作,你看看×××,多努力……”有時候,家長難以準確理解孩子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是什麼,說白了,就是不明白孩子想要什麼,而部分家長認為教育孩子已經做得很好,至於親子關係不和諧,只是孩子單方面的錯誤,有時還振振有詞,所以孩子怎樣能和家長溝通順暢?
2.家長孩子溝通少,錯怪孩子
孩子有時出於善意會做一些“家長認為不合理”事情,想給予家長一些溫暖,而家長卻不領情,不明白孩子做這些事的初衷就嚴厲批評。周星馳小時候家窮,他的媽媽不捨得吃雞腿。有一天,周星馳故意把雞腿掉到了地上,因為這樣媽媽心疼,才會吃雞腿,但卻遭到了媽媽的`毒打。孩子這樣被誤解,就像社會中的“扶不扶”一樣,好心扶了老人,卻被訛詐,孩子會十分失落和難受。如果這時家長又不及時和孩子溝通,孩子可能會留下很深的心理陰影。
3.抓得太緊,不會放手
孩子就像家長手中的一隻螞蟻,如果非要用力握緊拳頭,從不給他留出自由的成長空間,螞蟻便會奮力反抗。“不打不成材”的思想也許在有些父母的腦子裡依舊存在,打罵孩子傷害著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滿情緒與逆反心理。發生在同學身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4.我都是對的,不講理
由於時代原因,大部分家長和孩子的精神與物質需求上是截然不同的,已經構成了代溝。有一些家長的思想並沒有進步,還用十年前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交流。當有衝突發生的時候,由於觀念的不同,常常會直接否定孩子的意見。難道家長必須是對的嗎,難道孩子就必須是錯的嗎?應對沖突,我認為更就應摒棄家長是就高高在上這樣的觀念,俯下身子認真聽聽孩子的心聲,以平等溝通來解決問題。
5.照搬方法
每個孩子天生都是不同的,有些家長從網上學習到一些方法,便會死搬硬套到孩子身上,就認為學霸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常常忽略孩子的實際狀況。為什麼中國不學習歐美強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而走社會主義道路,因為只有社會主義道路才貼閤中國國情,才能發展,才能救中國。再舉個例子,有的孩子適合晚上背書,而家長非要讓孩子早上背書,學習怎樣會有效率呢?所以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6.不尊重孩子,出爾反爾
當孩子和家長說話時,家長是否打斷過孩子?當家長生氣時,是不是把孩子當成了一個出氣筒?當家長答應好孩子一件事,孩子做到了,家長覺得到當時許下的諾言太草率時,家長是不是想方設法地應付,甚至偷樑換柱。
7.激將法
激將法用的次數不能過多。當孩子沒考好時,家長在一旁說我以後不指望你養活了;當孩子做錯一件事情時,家長在一旁說你就這樣了。家長都是恨鐵不成鋼,想激起孩子學習的熱情,但孩子往往會厭煩這些話。激將法對愛耍聰明但有些懶惰的孩子管用,因為人最害怕的是自己的價值被否定,但大多數孩子缺乏的是實現目標的方法。大部分的孩子並不是不努力,但家長的一句話就能把孩子定性為:就是你不努力,你學習不好,你以後就在家待著吧,你就是社會敗類。
8.家長不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來說是“真理的象徵”,是“正確的代名詞”,對孩子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如果家長一向闖紅燈,無可置疑,孩子也會闖紅燈;家長一向充滿正能量,雷厲風行,那孩子也會用心樂觀,做事講求效率。家長的“言傳身教”很重要。
家長們能夠根據以上資料捫心自問,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能夠放低身份平心靜氣地與孩子聊聊,且陪伴且珍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都是追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