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精選22篇)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精選22篇)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1

  社會和家長對教育的期望越來越高,對教師專業技能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對孩子成才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我們的孩子卻還處在無知的狀態中,一切都是一付無所謂的樣子。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該怎樣根據社會和家長的需求,根據孩子現階段的身心特點,使我們的教育走在社會、家庭、未來的前面呢?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結合近來讀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專著《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給了我作好老師的信心,現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第一,我們要做一名專業知識紮實而有博學多才的老師。這就是說,教師要讀書。古人說:“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就是指書籍。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蘇霍姆林斯基也只有說:“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這24小時意味著你要上課、備課,你要批改作業,甚至還要處理班級裡的事務,學生之間的小矛盾,哪裡有時間讀書呢?我想起了魯迅的那句話:“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意擠,總還是有的。”睡前十分鐘或二十分鐘並不影響睡眠的效果。該怎樣進行呢?把有感觸的教育隨筆或設計獨特的教學案例多看幾遍,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摘錄下來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這就是讀書,每日不間斷地讀書,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多姿多彩的,才能像那位歷史老師那樣“用終生的時間備課”用大約15分鐘的時間現場準備,只有這樣才能使聽課的老師入了迷,才能給學生的永遠是新鮮的營養,這才是讀書的關鍵———讀以致用,這樣才能做一名專業紮實而又博學的老師。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的。

  第二,做一名寬容的老師。“寬容”是作為教師的基本要求之一。作為孩子難免犯錯,記得誰說過這樣一句話:“不犯錯的孩子那就不是正常的孩子”,連上帝都能原諒孩子犯錯更何況是身為教育專業崗位的我們?因為犯錯所以更應該有改錯的機會,這個機會需要教師的寬容,因為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作為教師一定要善待學生的失誤,善待犯錯的學生,給他們改正的機會。不斷犯錯,不斷改錯才是一個兒童的成長。針對犯錯的學生,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如果色厲內荏的批評,孩子可能會嚇哭也可能會採取抵抗不說,不如我們先平心靜氣之後再與之交談。其次,是讓孩子改正錯誤。找準原因,瞭解想法之後,就要讓他明白犯錯就要改錯,這是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只有這樣才能重新獲得別人的認可和肯定。一顆寬容的心就能減少學生否定自己、膽小自卑、信心不足等教育遺憾。只要從言行上耐心教育,幫助學生認識錯誤,改正缺點,才能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品德的養成。正如文章中所講的:“寬容不僅是一種方法和手段,更是一中精神”,只有把這種精神貫穿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才能培養良好品的人,這是我從中體會到的。

  第三,要謹記知識的最終目的———運用。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談到:“知識——這就意味著能夠運用。只有當知識成為精神生活的因素,佔據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興趣時,才能稱之為知識”,這裡就為知識做了一個準確的定位:學的目的就是運用,只有用才能體現學會,只有善用才顯靈活,那麼作為老師我們應該謹記:"請你努力做到,使學生的知識不要成為手段,不要讓知識變成不動的、死的行裝,而要使它們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在集體精神生活中,在學生的相互關係中,在精神財富的交流生動中,不斷過程活期來。沒有這種交流就不可能設想與完滿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緒的、審美的發展”,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的。

  第四,教師要敞開心扉,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

  教師應該徹底地深入到教育學以及心理學的研究中,深刻地把握前輩留下的經驗和教訓,處理日常教學中的普遍情況,還要善於把握對個別事件的處理和時間。一顆慈愛包容的心,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是一個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這樣才會使學生認識到我是一位可信賴的,可依靠的親人。對於學生的教育,除了平時的教育教學外,主要還是照顧後進生的成長,安慰、扶正他們幼小的心靈,不至於幼小的心靈變得枯萎和凋謝。他們常常在心靈的門口設了一個警戒的哨兵,不把自己的真實的內心世界流露出來。這時需要教師用自己的細心、愛心、耐心感化他們,突破這一崗哨,師生之間搭起一座心靈的橋樑。

  第五,做一個真實的人。

  記得一位教育家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小時候有一次去廁所,遇到了自己敬畏的數學老師,才知道原來老師也是要上廁所的。這件事給我很大的啟示,一位嚴厲的教師,學生可能敬畏你,卻很難親近你、愛戴你。我們和幾十個學生相比,不知道的地方很多。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假裝什麼都懂,反而給學生以假的印象,降低學生對你的信任和敬重。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沒有完美無缺的人,沒有一成不變的人。我們有自己的缺點、優點,優勢、劣勢,這是十分正常的,我們沒必要遮遮掩掩。我們可能五音不全,我們可能畫畫的不好,我們可能舞跳的不好,我們可能沒有運動天賦……沒關係,我們依然秀給孩子們,讓他們看到一個真實的你,一個有血有肉的你,一個和他們一樣在許多方面有著這樣或是那樣不足的你,這樣孩子們和你的心理距離一下就拉近了許多。

  教師職業之所以神聖,就是因為他放飛著每個孩子的夢想,成就著每個孩子的夢想,創新著每個孩子的夢想。我今後要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主動地探索自己教育教學中的得失;關注自己,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提高生命質量,做一名有情趣、有思想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2

  早就聽說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細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後,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對我們教師很有借鑑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下面就簡單地談談自己的一些膚淺的體會:

  在第二條建議“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二十四小時”中,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如果你還要擁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中你才能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你不會將你的工作當成一種負擔。看到這條建議,我回想一下自身,畢業後參加工作到現在,自己真正讀過幾本書呢?除了教學必備的幾本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外,其他的書可以說是屈指可數......

  在第三條建議裡,蘇霍姆林斯基反覆強調學會觀察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他說,觀察對學生來說的重要就像空氣、陽光、水分對於植物生長一樣不可或缺,他說觀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還形象的將觀察比作是思考知識和識記知識之母。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往往發現,個別學生之所以學習跟不上別人,就是缺乏觀察或者不會觀察的緣故。比如我們的物理,很多的題目就來源於生活實際,如果每個學生都學會留心觀察,注意思考,那麼很多題目就會顯得非常簡單,而恰恰在這方面,許多學生過不了關。這裡面固然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還是教師缺乏有效的指導。

  實際上樂於觀察世界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們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發現我們許多成年人沒有看到的細節,他們會為花的無聲開放而欣喜,會為雨後躺在地上的一條蚯蚓而擔憂。可隨著年齡的慢慢長大,卻逐漸失去了這種興趣。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善於觀察,注意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多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

  第二十一條建議“興趣的秘密何在”是談興趣的,關於興趣,我們當老師的,有太多的話要說,誰都知道,興趣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而看看我們現在實際的教學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自己教課也提不起興趣。那麼如何解決這個現實的根本問題。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主要從上課的角度向我們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我們要將課上得有趣,何為有趣?就是: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種對課的描述很令人嚮往,說實話,要想使每一節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也是不可能的。那麼,這樣說有什麼意義呢,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裡還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學生沒有興趣,我想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自問一下,你自己對所講的知識有興趣嗎,你有沒有想過辦法去創設情景去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這裡面我引用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這裡,我想到這一條建議更多地是促使我們思考,教師如何保持對知識的興趣,並且有強烈的責任感,只有我們首先做到了,才會去激發學生的興趣,才會不去做傷害學生心靈的事,才不會對任何事情漠不關心。

  第二十二條建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大量的事實證明: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方向或者發展,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那麼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說,在教學的過程中,你首先要有這個意識,希望老師們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他還指出,你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有你所教的學生,例如一個班,兩個班等,還應該有“你自己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當成自己將來所從事研究的方向,當成一門科學來攻讀。對這一類學生,教師要採取要善於動腦筋需要採取一系列的方法來保持他們的興趣,來促使他們在這門學科上更深入的思考。但不管怎樣說,我們總會碰到在教學中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經常會聽到老教師講這樣的話: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後、考不及格,這並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態度。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種無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行的途徑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作為教師碰到這樣的學生首先就要思考,是什麼促使學生變成了這個樣子。有什麼方法才能改變這一現狀呢?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一個觀念:要使一個人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感和規律性的心情。

  第三十三條建議是寫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年青教師的。歸納一下大概有三點:

  1、必須點滴地積累起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

  2、要培養自己有一顆敏感的心靈。

  3、要積累起一定的習題集。

  這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給我一種強烈的感覺,就是特別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在這條建議裡,他又提出了讀書對於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年青教師的意義。他建議大家每個月要買三本書,一種是關於自己學科的,一種是關於人物傳記的,還有一種是關於心理諮詢學方面的書。這三種書對於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買書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讀,那麼讀又是為了什麼呢,除了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之處,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智力大廈。讀到這裡,我有些慚愧,也有些後悔,參加工作以後我買了幾本書,又真正讀了幾本書呢?如果從參加工作以來都像蘇霍姆林斯基說得那樣去做的話,那麼,現在我的書架上也應該有近百本的書了。

  第四十三條建議“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這個問題不論是對於剛參加工作的教師還是其它教師都是應該掌握的。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們應該像哪些教師學習的問題,對於我們這些剛參加工作的教師,在不熟悉、不瞭解的情況下,應該選擇哪些老教師呢?他給了我們一條非常好的建議,那就是,你先看看學生的練習本。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學生練習本里的作業都完成的很好,那麼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在這個班裡可以學到許多東西。學生的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3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是說出我們幼教姐妹的心聲的一本好書,第一塊內容: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第二塊內容:讓孩子愛我們,第三塊內容:聽孩子的話,第四塊內容:擠一點兒時間來反思,第五塊內容:做一個有協調能力的班主任,第六塊內容:理解家長對孩子的愛,第七塊內容:像熱愛工作一樣熱愛生活。

  以前接觸過的學前教育類書籍,不是內容複雜深奧,就是有點紙上談兵的感覺,但是這本書卻是幼兒教師們深受老師們喜愛。但對教師的知識能力提升與發展幫助不大,甚至有可能束縛了幼兒教師的創新和反思的動力,出現了照搬照抄的侷限性。《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是一本介於這純理論類讀物和純實用類讀物兩者之間的學前教育類書籍,對於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更有益,更切合其需要。以“建議”的形式讓老師們感到親切可讀,能引起幼兒教師的共鳴,充實幼兒教師的知識面。內容涵蓋了幼兒教師的方方面面,詳盡而又不拖沓。

  我讀了這本書後感觸很深,我做幼兒教師已經有許多年了,自認為從事幼教行業這麼久了,對如何做一個讓孩子喜歡讓家長放心的幼兒教師,已經不用再去閱讀書籍也能詳細回答了。但這本書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學習是無止境的,不管哪個行業你的經驗再豐富,也要不斷的學習和充電。這本書讓我最喜歡的內容是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做一個孩子眼中最美麗的老師,幼兒教師的一切也應該是美麗的。如何做一名孩子眼中美麗的幼兒教師呢,暫且不管你的外貌美不美,不管你的年齡有多大,只要你塑造一個完美的教師形象,你就是一個美麗的老師。教師的形象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無不具有教育性,在與幼兒接觸的過程中,對其產生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響。幼兒也透過與教師的接觸,從細節中學到很多東西,幼兒教師不僅要儀表美,還要語言美、行為美、心靈美。當旁人在尋求周圍美的事物時,其實幼兒教師就是一道實實在在的美麗的風景線。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4

  早就聽說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細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後,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對我們教師很有借鑑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裡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5

  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完此書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初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 而到了初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 "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因為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 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 特別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物件,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說說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考著同樣的試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於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著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閱讀呢 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完此書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初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 而到了初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 "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因為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 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 特別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物件,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說說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考著同樣的試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於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著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閱讀呢 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6

  教育就是培養人,就應該以人為本,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我們的家長和一些老師卻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種功利。這種功利,讓教師和家長忘記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試考得怎樣。其實,正像書中所說的那樣,考個90分對有些孩子來說可能是一種退步,但對有些孩子來說就會是一種大進步。總之,尊重差異,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觀。

  我們先來聽聽“巴甫裡克”的故事吧。在入學後的最初幾個星期裡,巴甫裡克就感到,他和別的孩子有些不同……老師給他做的鑑定是:思維遲鈍的兒童,應當花更的時間來學習。所以在校給他儘量補課,也給巴甫裡克的母親提出同樣的忠告……然而,在一次參觀生物室的時候,巴甫裡克面前展現了一個新奇的、從未見過的世界。西紅柿的莖不是直長的,洋蔥頭長得像西瓜那麼大,大黃瓜卻生長在瓶子裡。看到這裡,巴甫裡克睜大雙眼在想:這一切都是怎麼搞出來的呢?他想象著,要是在學校的室外園地裡,培育出這樣西紅柿,該有多好呀!可是他算術不及格能去幻想這些事情嗎?就這樣,巴甫裡克面對教科書十分艱難地渡過了小學階段的四年時間。在五年級的一段時間裡,學習方面與前四年相差無幾,為了他的成績先後有八位老師找過他母親談話。說實在,他母親也已經見怪不怪了。唯有讓他感到快樂的是植物課,植物學教師不像其它老師所說的“掌握教材”,而是讓學生去自己獲取知識。他要每個學生縫一個布袋,做幾個紙袋,以便裝各種各樣的“生物材料”,準備上課使用。這可樂壞了巴甫裡克,他的袋裡面裝著各種枝、葉、根、莖、花和種子。所有這些,都讓學生用放大的鏡仔細觀看,加以比較,並且畫下來。直到這時,全體老師才第一次聽說,原來巴甫裡克是一個非常聰明好學的學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學科教師的話來說是“表現在手指尖上”的。後來巴甫裡克做了一個培育樹苗的試驗,居然成功了。從這件事上,開始了甫裡克巴的轉變。老師們把巴甫裡克發展中的這一變化稱為“思維的覺醒”。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閱讀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的分析是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事實證明,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對一點,其實我也有深刻的體會,我們所教的一些學生,還確實是這樣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後馬上能流利讀下來的同學就是成績比較好的,而等課文學好後也不能流利讀下來的就是學習成績不行的幾位同學,其中幾個,我想可能到現在為止,幾乎是沒有一篇文章能通順讀下來的,不過這些同學一般也不喜歡學習,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對我自己也有啟發,我自己同樣要加強閱讀,否則會越來越落後,記憶力越來越差。

  在實際教學中,我也曾想去這樣去嘗試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試圖用閱讀來帶動他們的學習狀態,只不過這種教育行為不能維持太長的時間。因此,在每個年級段,我們的教師都不得不放棄一些學生,大家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我要為大多數學生負責。今天,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尊重學生,把學生看作完整的個體,所以我們應該讓我們的課堂面對所有的學生,堅決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服務,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也才能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在《給教師的建議》第二條建議《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中,分析了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帥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其實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氏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說起這裡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麼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蘇氏在提出問題後,直截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幾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現在的教育教學中也是常提不斷的。應該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非常熟悉的。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說,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可看看我們周圍:不同型別的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考著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一張試卷,既有幾乎滿分的優秀學生,又有成績在個位數的學困生。試想,這樣下去,怎會去個別對待,怎會不產生差生呢這也難怪有些教師不停地抱怨他的課堂上學生不聽話,搗亂紀律了,也難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難怪每天被學生折騰得心浮氣躁、精疲力盡了。

  人們常言: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已要備一桶水,而教師的這桶水必須是不斷更新的水。可我們都在說著“教師的時間哪裡來?教師和所有人一樣,要做家務,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著只讀教材和教參的老師,即使讀書也是疲於應付,以至自己在教學中筋疲力盡,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種負擔。蘇氏在書中就給我們指明瞭方向: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加強自己的學識修養,對任教學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識結構的內涵。教學時要能擴充套件學生的視野,揭示人生的真諦,成為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先行者,成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會生活的引路人。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7

  不管任教哪個班,總會有優秀生和後進生,優秀生對學習具有極大的興趣,有著非常好的學習;那些後進生對學習缺少熱情,不感興趣,對自己的學習成績抱著某種消極的、漠不關心的態度,於是老師苦口婆心地勸解,家長用物質獎勵做誘餌,但都無濟於事。我們也經常發現,有的孩子不講學習,他什麼都好,愛勞動,禮貌好等,說起學習,讓人頭痛。其實,每個孩子在入學前,都是羨慕著哥哥姐姐能揹著書包上學,自己也會揹著小書包學哥哥姐姐的樣子,非常想進入學校讀書。那為什麼有孩子會從一開始的無限嚮往學習到後來開始對學習不感興趣甚至厭學呢?我覺得除了孩子的自身、家庭原因外,作為老師的我們恐怕也要找找問題。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之五十三條建議——學習願望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使我受到了不少啟發。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這樣說到:“掌握知識和獲得實際技巧是兒童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一種複雜的認識活動。強烈的學習願望、掌握知識的願望,是這一活動的重要動因。”動因就是產生動力動機的原因,學生投入學習活動中的動力原因,最重要是來自於他自身的願望和興趣。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教學目標之第三大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這樣說到:“在培養學生學習和取得更大成績的持久而牢固的願望方面,教師在課堂上創造一種精神振奮的、生氣勃勃的”情調“,具有重大的意義。”我對“情調”理解就是我們的數學課堂,要尊重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起點,學生已有經驗中就激發他自身的願望;我們要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就是要引導學生對學習活動自然而然產生想親近想投入的願望。我們數學課要創設情境,讓孩子感受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課堂中要讓每個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每個孩子養成聆聽別人的回答。我在課堂上給孩子“智慧論戰”的機會,我始終把握的是讓他們在交流中思維碰撞,最終形成正確的認識,並及時反思。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這樣說到:“教師工作中的另外一個重大缺點,就是教師對學生的知識抱著冷淡的、缺乏熱情的態度。學生的不好的回答沒有觸動教師,沒有迫使他去認真地思考學生知識薄弱的原因。教師帶著同樣冷漠的心情給學生打‘五分’、‘三分’和‘二分’,因此,學生也並不把優異的分數看成是頑強勞動的結果,而認為是碰巧;對不及格的分數並不認為是失敗,而認為是‘正好碰上了難的問題’。”教師要對學生任何一種表現,都要認真思考,分析原因,對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要肯定他。對孩子來說,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個常常有挫敗感的孩子,基本上不會產生奮發向上的動力,因為他們的道德品質還處在發展階段,他們的自信得不到滿足,內心會產生不良情緒,對學習活動產生不了自然而然想親近的願望。其實,就算一個大人也大多如此,很多成功的人,就是因為一些些小成功,而更用心的向上伸展。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這樣說到:“我們研究了學生的知識和教師的提問方式,看出教師總是有意無意地給最差的學生提些比較容易的問題,而對較強的學生提出的總是難問題。這套‘辦法’造成的結果是,當學生一聽完教師面向全班提出的問題後,就能大致估猜出它是要求誰來回答的。有一些學生已經形成了自己‘在學習上沒能力的牢固概念。既然教師平時很少向這些學生提問較難的問題,那麼他們怎麼會不形成這種想法呢?”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我也經常是這樣做的。我總是會把難的問題讓優秀生回答。在我心裡一直這樣認為反正後進學生不會的,叫他們回答浪費課堂的寶貴時間。讓後進學生回答最簡單的問題。我還一直認為自己的做法非常正確。我卻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扣上一頂無形的,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的帽子。因為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一片葉子都美麗,每一個綠兒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獨特的,孩子都是最棒的自己。有時候,不用老師說,周圍的環境,已經讓孩子們無形中感受到了這頂帽子的存在。作為老師,要在平時的一言一行中要消除孩子們的這種想法,建立班級平等的同學觀,讓每個孩子都自信輕鬆的環境中進步、成長。

  當然,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離不開激情的課堂,關愛的眼神,鼓勵的話語,肯定的表揚和。但要解除學生學習態度上的“寒冰”自然也不是一日之事,這可能需要所有老師付出長期不斷的努力。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8

  《給青年教師的建議》主要講了三個層次的內容:守住心靈的寧靜,享受盡責的快樂,養成健身的習慣。

  第一個層次:守住心靈的寧靜。總的來說就是心平氣和地看待一切,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的本份,要有愛。

  第二個層次:享受盡責的快樂。在守住了心靈的寧靜的基礎上,要不斷地拓展陣地,不斷地從新的角度看待教育事業。

  把學生看作一個宏大的世界。的確,老師面對的是特殊的教育物件,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孩子,他們是發展中的人,又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在之前,我一直認為:“要搞好教學,必須抓兩頭:一個是吃透教材,一個是鑽研學生。”對於步入教師行列不久的我更是如此。細細想來,學生的世界真是個宏大的世界,總也研究不完,研究不透。研究學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孩子當做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有時候不妨設身處地的把自己當做孩子,走進孩子的隊伍裡去,“不失其赤子之心”。只有走近孩子,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才有可能真正的瞭解孩子。正如魏書生老師所說,孩子作業本沒帶,難道是孩子不想帶嗎?孩子做錯題,是孩子不想做對嗎?作為老師,我覺得首先要幫孩子分析原因,為什麼沒有帶,為什麼做錯,接下來應該採取什麼措施幫助孩子。總之,堅守住孩子內心深處積極的、美好的、向善的東西,老師指引、幫助孩子拓展、拓展、再拓展,教育就是要讓孩子過得更幸福。

  把課堂教學看作一個宏大的世界。魏老師指出青年教師應當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並提出十條要求。教案。魏老師主張青年教師的教案寫得簡一點,過於詳細會束縛自己的課堂教學。我想魏老師應該比較注重課堂上生成的東西。我自己在寫教案時,要做好必要的預設,做到心中有數,上課時也要做到隨機應變,關注學生的生成,當然是和達成教學目標有關的生成。數學課上,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回答,而我在恰當的處理上還很欠缺。總的來說,不管教案怎樣寫,一條原則不變——圍繞教學目標。學習目標。我覺得魏老師這點提得很好,40分鐘幹什麼?魏老師分成了三類目標:最好的別聽課,最後進的別跟,中等的聽。之前,我也很頭疼怎樣才能很好的照顧到班裡不同層次的孩子,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雖不能照搬魏老師的方法,但是他的觀點啟示我:因材施教,量力而行,所有的孩子在40分鐘都應有所得。現在上課,根據教學內容會適當補充一些內容,有的是針對學生易錯的,有的是提高的,孩子還是比較喜歡的。在課堂回答問題和作業設計上,魏老師也提出要求,哪個學生回答哪個問題,作業至少留三類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學習的。

  第三個層次:養成健身的習慣。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生病的滋味不好受。為了自己少受折騰,為了減少父母的擔心,更是為了對學生負責,鍛鍊起來吧!享受一步步超越自己所帶來的快樂。

  “我們一定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態,高高興興的情緒,快節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實實在在的事情。”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9

  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所提高。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受益匪淺,從中選出這幾個“建議”談談我的想法。

  一、教師,珍惜兒童對你的信任

  “教師面對的是兒童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裡裝進另一個頭腦裡,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其實,師生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師應該學會蹲下來看學生,使他們感覺到你對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可貴之處,在教師的眼裡學生沒有好壞之分。在學生做得好的時候,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在學生做得不好的時候,我們更要關心和指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使他們在認識的道路上更進一步。不要加以指責,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樣。其實他們也很痛苦,作為教師就是要時刻給他們啟發和鼓舞,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使他們有自豪感和尊嚴感。

  二、教學相長,取長補短

  “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兒童練習本的字跡端正秀麗,錯別字很少,那麼這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在這個班級裡學生可以學到許多東西。”

  想一想,我這幾個月的教學其實真是這樣的,“練習本”就是學生習慣養成的一面鏡子,也反映著一名教師的教學效果。對於新教師而言,學生習慣的養成是今後有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我所缺乏的也就是這一點,要時刻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得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得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對同事們的經驗加以研究和觀察,並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學習優秀經驗,並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

  三、教師的教育素養

  “關於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說,應當只是他的知識的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可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其實,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想想自己,在這方面做得確實不好,每天不停地忙於備課、上課、批改,管理班級,總是抱怨沒有時間讀書,但閒暇時又懶得動,而那些教育書籍卻安安靜靜地躺在書架上,早已落滿了灰塵。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此時,想一想實在是可悲!可憐!現在覺得自己還年輕,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還足以能“應付”小孩子,然而面對飛速發展的今天,可以說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了,我們不得不時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麼惟有讀書才能武裝我們的頭腦,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而讀書的這種意識更應該是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

  年輕的我對於教師這個行業還存在著比較稚嫩的想法,而學習對於我來說是補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個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斷地學習,積累經驗,使自己能成為一名稱職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10

  有人曾把幼兒教育比喻成高樓大廈的地基,因為幼兒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就像高樓大廈,只有把地基打好了才能建造出又高又穩的樓房。讀完了《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後,讓我對剛剛的說法又有了新的認識,所有的高樓都有地基,那選擇什麼材料,用什麼方法,怎樣搭建才能讓高樓更穩呢?幼兒教育也是,老師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更好?老師怎樣才能提高自身專業水平?作為幼兒教師要有怎樣的教學心態?閱讀此書後,讓我對幼兒教育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

  一、學方法、思經驗

  閱讀了“和幼兒進行有效的互動”這一章節,讓我不禁想起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我們會經常會有一些討論的環節,我會讓孩子們與周圍的好夥伴一起討論,而在書中作者建議教師要擴大互動的人數、將“一對一”的形式變成“多對多”,是的,我們為什麼要把孩子們的“朋友圈”縮小,應該擴大孩子們的討論範圍,這樣孩子們會獲得更多的知識,也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別讓孩子產生不良的感覺”,看到這個小標題,我有些詫異,日常教學中會有什麼事情會讓孩子產生不良感覺呢?透過閱讀作者舉出的例子,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對孩子們都會產生不一樣的感覺,看了該章節讓我想起有一個故事叫“開啟另一扇窗”孩子就像一扇窗戶,一面窗戶前的風景並不代表外面的整個世界,教師要試圖開啟孩子的另一扇窗,看到孩子的優點,採用正面教育方式,才能避免孩子產生不良感覺。

  二、研教學、悟道理

  “擠一點時間來反思”一文,讓我想到任何事情都是要反思,只有反思了才能有提高。在日常活動中,總會覺得自己忙來忙去,沒時間反思更多的東西,而在本書該章節中作者從提出三點“見縫插針、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和關鍵詞”反思方法,讓我們能夠正確的處理時間和反思的關係,只有我們經常反思了,才能找出優缺點,才能更好的進步,才能讓自己獲得更多的知識。

  在“品讀‘職業幸福’”這個章節中有這樣一句話:幼兒教師“站起來是老師,蹲下來是媽媽。”作者告訴我們,要學會熱愛、學會奉獻,應該將幼兒快樂成長的過程視為自身生命增值的過程,從中享受奮鬥與收穫的感動。是呀,想一想我們的生命中總能與一群祖國的花朵一起走過,和他們共同演繹著不老的童話,這就是我們的“職業幸福”。

  透過閱讀《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讓我深深體會到,作為老師我們要在問、思、行中成長,並不斷地去進行嘗試和思考,從而習得經驗,提高技能,樹立自信心!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11

  在農村從教已有九年的時間了,可網路走進我的生活就是這幾年,後來我進入了教育線上,發現這裡正在開發新教育精神園地,我也就在這裡安了家,建了博。常常在一些論壇中大發論調,也得到了好多同行的支援,也從中認識了一批在教學上追隨蘇霍姆林斯基多年的網友。他們在解讀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吸取蘇氏的教育思想,從而在實際教學上運用蘇氏的教育實踐。蘇聯雖然在歷史上存在了70多年而解體了,這不能說明蘇聯教育的失敗,因為教育任何時候都受到社會的政治、經濟所制約的。而恰恰相反的是,蘇聯的教育在好多一批批著名的教育家的指導下,建立了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在很短的時間內普及了教育,提高了全體國民的素質,也及時地粉碎了德國法西斯的進攻,應該說蘇聯70多年的教育為社會主義提供了豐富的經驗。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是主張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眾所周知,中國的教育受蘇聯教育的影響很深,出於這樣的心理需要,還有目前中國的教育形勢,在我的腦海中,慢慢地產生了這樣一個念頭,渴望閱讀這部教育經典。那是一個晚上,在溫州閒得無事,逛逛溫州書城,無意中發現了《給教師的建議》,象是久違的朋友一樣,便把它請回了家,天天閱讀之。第一次讀這本書,竟然有點看不懂,時而讀之,時而棄之,都說這本書是教育名著,我當時以為會很快地會吸引我,想不到漸漸地對這本書失去了興趣。後來,在教育線上的論壇中,發現與我有相同的體會也有好多的人,原來這本書要細讀慢嚼的,抱著心急的態度,是讀不懂的,網上發起了共讀《建議》的專貼。就這樣我又重新捧起這本書,慢慢地細讀起來,堅持寫一些讀書心得體會。

  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裡,讀書是一個重複次數最多的詞語,這也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他認為:沒有書,便沒有了教育;一個學校可以什麼都沒有,但不能沒有書。他認為教育應從閱讀開始,會閱讀的人也是會學習的人,他強調邊閱讀邊思考,這一點我現在很有體會,讀書使我告別了過去哪些浮躁的生活,漸漸地心也靜了,思想也成熟了,讀書能使人明理,讀書能使人聰明。不過蘇氏所說的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教科書,而是教科書以外的影響師生成長的各方面的書籍。發現蘇霍姆林斯基對“閱讀”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在教育教學生涯中,如果說學生第一,那麼閱讀則數第二了。同時蘇氏在書中從各方面論述了讀書的作用。

  關於教師讀書,蘇老說,這是教師創造性勞動的基礎,也是教師幸福工作的保證。他說,要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教學變成單調乏味的事,就要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不會閱讀的教師是不稱職的,教師應該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教師是閱讀的引導者,帶領學生走進閱讀的精神世界,也是書香校園的建設者,在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能聞到書的香味。教師的閱讀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教師的每一節備課應該是一生讀書的結晶,而不是明天的課就是今天所備的。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裡就變得越來越小。教師不僅要讀所教學科前沿的雜誌,更要讀教育學術著作、兒童心理研究著作及其它鼓勵人奮進、引導學生成長的相關書籍。可惜的是在我們農村學校有多少教師能捧著書安心地讀呢?我們很失落,開始迷失方向,漸漸地感到教書是很無味苦燥的,職業的倦怠感隨時可以產生,那麼如何提高教師的工作熱情,如何解決教育的茫然,蘇氏在書中給予我們最好的建議:讀書無疑是最好的途徑。

  對於學生的閱讀,蘇老講得更加詳細。他說,要想讓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就讓他讀書。一個教師,最大的優勢不是講解,是讓學生喜歡你所教的學科,要讓學生喜歡你教的學科,就要想方設法讓學生走進與你所教學科相關的書籍中去。在我們現在的教育中,我們過於重視教師的講,過於重視考試分數,造成了孩子們與書籍的距離越來越大,甚至與書籍沒有任何的關係,這樣直接造成孩子成長過程的單調、殘缺、不和諧、不幸福等不良後果。在帕夫雷什中學,有兩套教學大綱,一套是課內的,另上套則是課外閱讀方面的。這樣的教育,孩子們表面看是“浪費”了不少時間,其實,孩子們會因為讀書激發了學習的興趣,擴大了智力背景,他們的學習成績也只會更好,而且這樣也讓孩子從小學會了自學。對於差生或者說是學習困難的學生,如何讓他們熱愛學習,蘇老的做法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他說,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就是這些學生的學習興趣差,是他們頭腦裡的問題少、是他們缺乏思考、是他們沒有體驗過知識帶給自己的驚喜,而讀書正好解決了這些問題。“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蘇氏很重視邊思考邊閱讀,哪種眼睛一刻都離不開書本的閱讀,這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將遇良才。所以,對待學習困難的學生,“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

  關於農村教育,不能沒有圖書室,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創造一種學生在其中進行學習的氣氛。應當使書籍在家庭和學校裡佔統治的地位,應當使農村生活的世界成為思考、書籍、閱讀、深深地尊重知識、科學和文化的王國。我們面對的現實是,越是農村的學校,書籍越少,孩子們的閱讀量越小、知識量越小,教學效果也越差。農村的學生從小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後來的學習能力越來越下降,他們也沒有更好的條件提供他們閱讀,這樣造成今天的局面,教育上的不公平,農村教育與城鎮教育的差距越來越大,看來要改變農村的教育狀況,最重要的不是“兩免一補”、不是硬體建設、不是師資培訓,應當是在圖書方面的投入,是孩子閱讀時間上的增加,是孩子邊讀邊思考的習慣的養成。“再窮不能窮教育”,也可以這樣說,“再窮也不能讓教育窮得沒書”;“再苦不能苦孩子”,也可以說成“再苦也不能讓孩子沒書讀”。

  讓讀書成為生活,應該是這個時代的主題。現在,有許多專家都在提倡讀書,採取有力措施推進書香社會的程序。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社會將是一個尊重書籍、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尊重文化的社會,那是一個和諧的社會,那是一個美妙的社會。讓我們共同努力,創造一個全社會讀書的氣氛,迎接書香社會的到來。

  親愛的教師們,讀吧,慢慢地讀吧,靜靜地讀吧。艱難地讀吧,終有一天會讀懂的!就像泰戈爾的詩句:“不是錘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12

  有句名言說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錯,的確是這樣。

  在看過《給教師的100建議》這本書之後,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例如:《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一文中,鮮明而生動地指出:有些學生很長時間都沒有對任何事情表現出特別的興趣,如果學校裡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學校裡這種對學習無動於衷沒有為自己找到感興趣的學生越多,那麼,教師們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學生,那很難把酷愛知識的火花從自己心裡移植到學生心裡。,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於衷的精神狀態。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後,考不及格,這倒並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態度。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教師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是學生真正成為“自己的學生”,使課堂成為學習知識的樂園。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師的語言是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養成的符合教育教學需要、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語言。

  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非常輕鬆,學生聽的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語言能力差,就會耽誤許多時間。

  總之,讀過這本書後,帶給我極大的啟示和教育,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藝術,以後還要多看此類的書籍以增強業務水平和師德修養。名教師,閱讀是必不可少的!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13

  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需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腦力勞動中起著重要的決定性的作用。

  閱讀能挽救某些學生免於考試不及格,而且在於藉助閱讀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讀書也越多,他的思考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

  侄女現在的二年級了,她就是那些很艱難、很緩慢、感知、理解和識記所學教材的“學習困難的”的學生,讀書是一個字一個字的讀,讀完了問她整篇課文講的什麼人做什麼事?一概不知道。簡單的用“美麗”說一句話都說不出來。數學只能做已經列好的算式題,對於文字題目,怎麼都理解不進去。比如:3個2角+2個2角=()角,她說:3+2=5角。一個麵包2元錢,3個這樣的麵包多少錢?再怎麼舉例子都理解不過來這樣的題目怎麼列式,哪怕舉得例子只把數字變一下,教會她怎麼做,再來做這道題,她都列不出來。

  這學期開學,回到家除了完成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外。我就讓她多課外書《女孩故事屋》,讀完一篇就讓她講講故事的情節,一個月已經過去了,讀書還是一個字一個字的讀......蘇霍姆林斯基說:周密考慮地、有預見性地、有組織地讓學習較差的學生閱讀一些科普讀物,這是教師關心的一件大事。蘇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師有組織地組織學習困難的學生讀一些科普讀物,這對一個二年級的孩子來說,能行得通嗎?對於一個連讀都讀不懂的孩子來說能挽救她免於考試不及格嗎?

  剛才,讓她講一遍《白雪公主》,只說了幾句,就忘記了。我看了她一眼,說是看還不如說是恨了一眼吧,讓她在讀一遍,她拿著書坐在哪兒又開始了一個字一個字的讀.....捫心自問,我做到了真正的愛她了嗎?

  愛一個學習困難的孩子,真難!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14

  3月24日學校組織全體教師觀看了魏書生老師《給青年教師的建議》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從中更深刻的理解了“蠟炬成灰淚始幹,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真正含義,也從內心深處重新審視了人民教師這份神聖偉大的職業。

  這次講座分為三個方面:

  一、守住心靈的寧靜。魏書生老師反覆述說自己喜歡教書,他可以守住心靈的寧靜,面對世界形形色色的誘惑,他知足常樂;面對人世間紛紛擾擾的衝擊,他心如止水;面對勞勞碌碌的工作,他忙中求閒。我們應該學習他的這些精神。

  二、享受盡責的快樂。他把學生、班級、學科、課堂、都看成一個宏大的世界,在這個宏大的世界中,完成自己的責任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在生活和工作中會有許多的不盡人意的事情,一味的抱怨,發牢騷,怨天尤人,又有什麼用呢?人生中能有幾件事實自己改變得了的,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的心態,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少生氣,少抱怨,快快樂樂地去面對,努力適應環境,適應社會。

  三、養成健身的習慣。課閒之餘,多進行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同樣也可以與學生之間進行一些積極向上的互動,更好的拉攏身與心之間的距離,以最飽滿的精神狀態去面對生活,面對工作,從生活中尋求快樂,在快樂中認真工作。

  剛剛經歷了學生與老師角色轉變的我,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向老師學習。我也很清楚自己肩上的擔子。今後應該像魏書生老師一樣,以樂觀的心態堅持不懈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守住這份對教育事業的愛,盡情的享受盡責的快樂。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15

  在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和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活動中,我首先學習了魏書生老師的《給青年教師的建議》一書,透過學習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許多教學中的疑難困惑得到了解決,為我掃清了成長道路中專業成長、與學生相處、與同事相處等障礙。

  魏書生老師不愧為一位教育專家,他的境界深深的打動了我,他認為任何一種平凡的工作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鑽進去就會享受其中,快樂忘我;鑽進去才能靜下心來,達到“寧靜以致遠”的境界。的確,任何一份平凡的工作當你全身心去做的時候,它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都有無窮無盡的學問。

  魏老師一共從三個方面談了自己對教育的真情實感:守住心靈的寧靜;享受盡責的快樂;堅持養成健身的習慣。每個方面都有著非常深刻的內容,都給我們青年教師以啟迪,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還非常多,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守住心靈的寧靜,守住自己快樂的陣地”堅守堅守再堅守,告誡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但不可以越位工作,做好自己的事情,盡到自己的責任,並把自己快樂的陣地闊大,組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魏老師達到了一種寧靜以致遠的境界,在他的教育教學中,學生永遠是第一位的,學生是一個宏大的世界。如馬克思所說“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每一個學生都是不一樣的,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人的責任就在於堅守住內心深處的那一塊空地。對每類學生都要同等對待,不僅僅在乎好學生,更要多關注差的學生,把教育差學生看做自己提高教育能力的資源。魏老師還對課堂教學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如教師教授時間不超過15分鐘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學生回答問題不少於10人/次、作業佈置要分類佈置、課堂教學目標設定要分三類、處理偶發事件時間不超過20秒、課間10分鐘不離開學生和學生活動、談心等,實在而中肯,很受啟發,很有幫助。

  另外,魏老師非常提倡要有一顆平常心,認為我們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態、高高興興的情緒、快節奏、高效率地做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的事情,身體要保持放鬆,心理上要保持安靜,時刻抵禦外界的干擾,使自己保持放鬆狀態,心情要舒暢、快樂,在工作中享受到生活的快樂,享受盡到責任的快樂。不要怕吃虧,要把工作看作是一種享受。大事做不了,我們就從小事做起,選擇積極角色進入生活,多享受,少批判。我們如果不是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生活,去對待工作,那麼生活和工作給我們的便是無盡的煩惱。

  最後,魏老師談到了教師要養成健身的好習慣,他認為最好的健身方法是跑步,在我們看來跑步是一件多麼枯燥無聊的事情啊,可魏老師不這麼看,他認為透過跑步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一步一步超越自我的自豪和自信,既鍛鍊了我們的身體,又可使我們心情舒暢,非常有趣。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讓我再一次深刻感受到,魏老師愛自己的事業,更愛自己的學生,所以他把教書育人工作看作是一種享受。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除可領略到魏先生的班級管理藝術,也領悟到魏先生的為人處世的道理。“用平常的心態,高興的情緒,快節奏、高效率地去做實在的事情。”

  現在我覺得作為一個教師只有愛自己的職業,愛自己的事業,才會自覺的去充實自我,去發展自我,去超越自我,去奉獻自我,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我們既要學習魏老師愛崗敬業的工作精神,又要學習魏老師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守住心靈的寧靜,守住自己快樂的陣地,用一顆平常心幹好我們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工作。

  總之,這次學習是我學到了很多,作為一位年輕教師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道路也很長,我要抓緊時間積累,不斷吸取知識營養,多給自己充電,儘快成長。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16

  亞里斯多德說過,優秀不但應該是一種行為,更應該成為一種習慣,作為一名老師,我時常在想,這種優秀的魅力在哪裡呢,我想,應該在於平時知識的積累,而這種積累,應該建立在平時大量的閱讀上,而這種閱讀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瀏覽,而是一種內心的互動,比如蘇霍姆林斯基,我們應該對他以鞠躬的態度,虔誠的態度,開啟自己的心靈的天窗,讓智慧的陽光照射進來,給我們自己以心靈的啟迪。

  曾經有位教育家說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讀書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蘊”。“有人說‘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我完全贊成這句話,並深有同感,因為我就屬於這種型別。因為我老是想:“老師也是人,老師的壓力也是相當大的,應付學校各種各樣的檢查,做課題,搞教研、進修、培訓、評職稱、提高教學質量、早上要帶學生訓練,晚上還要訓練……忙了一天,只想坐下來看看電視、聊聊天,放鬆放鬆,哪有精力讀書?”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反覆盯著蘇的這句話,我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自己,那就是“汗”。大概算上從小學開始所讀的書,可能200本還是有的,不過大概這不是蘇這句話的本意吧?他所指的應該是你工作後吧?在這點上我應該好好向我們的校長學習。

  仔細讀了《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你會發現,儘管現在的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蘇霍姆林斯基那閃光的教育思想,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教育理論大師,本書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像與教師面對面地進行交流一樣。讀過此書後,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讓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是這些同學們太笨,還是他們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還是應該從我們教師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

  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孩子?特別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的個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施恩或者顯示個人魅力的物件,更不是被動等待我們去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份陽光,給那些“無藥可救”的“後進生”。蘇霍姆林斯基提到,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應走到這些學生的跟前去,看看他們遇到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好的作業題。有時候在課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給某個學生布置一點家庭作業,那麼有經驗的教師通常就當堂布置給他。學習較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千萬不要讓他光是聽別的學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東西抄下來。一定要設法讓他獨立思考,因為在思考的過程中就已經包含著運用知識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取得哪怕一點點的進步也好。

  說說容易做做難,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師,能做到這一點,反正我覺得我還沒有很好的做到。因為我給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考著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雖然有時也想改變,但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還是很難做到。我想,我做不到這些,大概就和我缺少教育素養有關吧?

  而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了,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多數時候都忙著批改作業、教育孩子、上課、聽課,有多少時間在煞有其事地捧著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在閱讀呢?只有在寫論文、寫計劃、總結或上公開課時,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相信大家肯定不會和我一樣吧?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這一定很可悲!

  蘇霍姆林斯基以教育家的大智慧,給我們教育工作者樹立了一個典範,那就是,這種對教育的熱愛,怎麼能轉化成我們前進的動力,是一種心靈方面的獨白,我想蘇霍姆林斯基也不是神,他是用心去發現教育中的一些細節,並且認真總結,他繼承了這種優秀的習慣,並且把他發揚光大,用心去幹教育,用心去體驗教育,用心去總結教育,真誠對待教育,讓每一朵鮮花都有盛開的理由,所謂大師,我想一個重要的法則,就是去發現教育工作中的細節,挖掘細節,光大細節,讓教育無處不在。

  向蘇霍姆林斯鞠躬,並不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盲目崇拜,而是一種心靈的靠近,這種靠近,讓我們以一個大師的心態,努力尋找教育工作中的那些共同點,閃亮點,我們可以是平凡的,但教育永遠都是神聖的,這種心靈上的與大師的靠近,讓我們時時保持緊迫感使命感和責任感,讓我們的勞動有了一定的目的,並且追尋先者的足跡,讓教育的精神在努力中不斷昇華。

  開啟心靈的天窗,我們也可以成為蘇霍姆林斯基,這在於我們平時的點滴積累,在於我們日常優秀的律動,在於我們把讀書成為習慣,把優秀成為準則,把奉獻作為一生的追求。作為一名老師,我想這也應該成為我們永生的追求。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17

  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作為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前一段時間,為了加強自己的專業化發展,讀了美國作家安奈特的《給教師的101條建議》,我感觸很深,受益匪淺。她用非常樸素的語言,說了一些我們每天都經歷的事情,講了許多我們恍然大悟卻又淺顯易懂的道理。

  書中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最新的教育改革理念,更沒有泛泛而談的教育理論。它透過實際的例子來闡述解決問題的技巧和建議。書中的建議簡單易學、易於實踐。書中的言語和比喻幽默、風趣。

  書中給教師提出了101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這些建議不論是對新教師還是老教師,在改善學生與老師的關係上產生迅速而有效的效果,使教學效果“立竿見影”。

  “課堂上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有紀律,而是缺乏規程。”這句話,我感觸頗深。課堂紀律問題一直是老師們比較頭痛的問題,如何課堂上讓學生遵守紀律,認真聽課,很多老師想了很多辦法,但效果怎樣呢?看這一章後,讓我明白了規程的重要性,“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確實在學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要教給他們規矩,立下制度,並嚴格按制度實施,讓學生明白在課堂上必須這麼做,違反了就要受到相應的處罰。

  好的書籍讓人看了愛不釋手、倍感受親切,《給教師的101條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這本書為我提供了最好的學習和實踐機會,是我在繼續教育中發展自我、提高自我和在反思中學會教育教學、學會成長的好教材。就像一道絢麗的七彩光,這本書帶著她特有的魅力,刺穿了重重迷霧,讓我們發現:原來,教師的生活可以如此精彩,教育的方式可以如此多姿!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18

  我讀了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在閱讀的過程中,令我受益匪淺。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它像一面鏡子,字裡行間都真誠地表述著作者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著。下面我結合本書,談談自己的幾點感受:

  1、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各方面的書籍。尤其對於資訊科技老師來說更為重要。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隨著時代的進步,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有時候上課你教她們word,她們急於自己玩flash。你給她們講qq,她們急著msn。尤其對資訊老師,你不能只是用會軟體,會講工具。你還得要跟學生能玩到一起,娃們都喜歡開通空間,寫部落格,寫日誌,寫微博,我們就得與時俱進,跟著她們“一起瘋”。資訊課堂上,有時候會遇到學生的操作方法比你更快捷。如果教師能退一步,放下面子,和學生一起探討,在這個過程中自己肯定也會學到許多。課堂上,當教師在傳授知識出現錯誤時,要勇於承認,及時改正。

  2、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要像愛護最寶貴的財富一樣愛護兒童這朵嬌嫩的花兒,它是很容易被催折的,被曬枯的,被不信任的毒藥摧殘致死的。教師必須熱愛自己的教育物件——學生。我們應該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她。要知道,在怎麼有缺點的學生,在媽媽的眼中,她都是個寶。家長能把自己最心愛的寶貝交給我們,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愛她,還要埋怨、職責她們的缺點呢!我們微機課經常是些學習一般的學生用得好,動手多,自己操作能力就高些。我的課堂上,只要她們有一點進步,我爭取多多的表揚她們。像今年初三二班的課代表周榮浩同學,在班裡可能學習成績一般,但是,在我的微機課上,他對同學很認真,課前檢查機子,發現同學電腦有問題及時幫助,我就不止一次在課堂上表揚他,看的出來,他越幹越有勁了!

  3、教師首先必須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教師的道德、品質和人格,對學生具有重要的影響。教師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教師,不僅要有好的師德,而且還要不斷樹立起吸引學生的人格魅力、淵博的學識和深厚的人文底蘊。“正人先正己”,“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用自身的榜樣作用和人格魅力,讓學生佩服,從而仿效。至今我都記得高中語文老師對我的深刻影響。她講課娓娓道來,像講故事一樣,更讓我們尊敬的是因為她對待每位學生都是那麼的有耐心。冬天裡,她把家裡做的好吃的,熱乎乎的飯菜帶給哪些不能回家的學生。有時候一句問話:最近要加強鍛鍊,常和家人溝通等話語就能溫暖我們的心田。好教師還應當學識淵博,教學精湛,他永遠都像海綿吸水一樣汲取社會的人文的科學的新鮮知識,為自己“充電”,改變老化的知識結構。一名教師對學生具有人格的魅力,就能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追求生活的真諦,探討人生的健康之路,教育教學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對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其中第七十五條中寫到:請你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裡裝進另一個頭腦裡,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作為教師,我們要讓學生體驗到尊嚴感:我在校是個好學生,在社會上是個好公民,在家是個好孩子。只有關心學生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透過學習而受到教育。蘇霍姆林斯基用真誠的筆調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來說,一點也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具有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或消失。在此,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點感受,其實它裡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反思,去聆聽!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19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的名言中講到:要讓兒童看見和體驗到他在學習上的成就,不要讓兒童由於功課上的落後而感到一種沒有出路的憂傷,感到自己好象低人一等。這也是我們在面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時應該做到的。在工作中我也儘量做到如下:

  一、關心後進生

  後進生不是天生的。他們中有的是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有的是父母離異,不正常的家庭教育造成的;有的是身心發展中各種消極因素惡性膨脹的結果。由於後進生存在不少的缺點和錯誤,因此經常受到老師們的批評,家長的指責,同學們的白眼。他們往往在同學中抬不起頭。他們需要的是老師的關心,家庭、集體的溫暖。實踐證明,要轉化後進生,只有使後進生動情。我們只有用心靈的溫暖去醫治他們心靈的創傷,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滌他們精神上的汙垢,只有消除了後進生對老師、家長、同學的對立情緒,才能開展轉化工作。首先,從各方面去關心他們:在學習上熱情地給予指導,遇到困難時給予真誠的幫助,有了點滴進步及時鼓勵,犯了錯誤進行耐心地教育,使他們時時感到老師的愛護與關心,使逐步改正錯誤和缺點。

  二、瞭解後進生形成的原因是轉化工作的先決條件。

  要做好轉化後進生的工作,就得深入瞭解,全面分析後進生的特點和形成原因,堅持在瞭解中教育,在教育中瞭解。每接一個新的班級,我首先了解的學生具體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實踐證明,只有全面瞭解後進生的情況,才能有的放矢,做好轉化後進生的工作。

  三、對後進生要因勢利導,堅持一分為二。

  後進生的缺點較多,也較突出,容易被大家發現。他們也有優點和長處,只不過不太明顯和突出,時常被大家忽視。往往這一點就不利於調動後進生自身的積極因素去克服消極因素。我認為,作為一個班主任就應該注意發現後進生的微小進步,堅持一分為二,優點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積極引導,可以創造條件讓他們施展自己的長處,以自身的長處逐步克服一些短處,從中讓他們看到希望,增強進步的信心。

  四、對後進生要做到嚴中有愛,愛中有嚴。

  對後進生的不良行為,不能掉以輕心,聽之任之。如果我們不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消除不良行為的苗頭,任其發展下去,必然導至從小到大,形成惡習,但是大張其鼓地批評教育,處理不當,也會損害他們的自尊心,做出事以願違的事。

  我堅信,終有一天,頑石是會點頭的。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20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為什麼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我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為我討厭這個老師。為什麼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

  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麼?”“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為什麼好呢?好在哪裡?”“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本資。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我要愛我的同事們,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要主動地與他們交流探討合作,我要始終有團隊精神。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是偉大的。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後,我還要適時的從學生那裡得到反饋,而且,我自己還要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為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於我的智慧、機智、應變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後,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並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為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鑽研。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21

  今年暑假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其中有條建議是怎樣使小學生願意學習,感觸頗深。當孩子們懷著無比渴望知識的心情走進校門,但很快隨著學校生活的簡單枯燥而慢慢的失去原有的新鮮感和好奇,變成令人憂慮的厭惡學習的狀態,怎麼樣安排班級和學校的全部教育和教學工作,才能使孩子的精神和智力都比昨天更聰明,更有活力和興趣去學寫呢?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給出了幾點建議。

  第一是看見。

  因為培養孩子獨立的思索能力首先讓孩子能感受到這些東西的存在,不至於空洞抽象使孩子失去了興趣。尤其是低年級的同學,必須讓他們覺的學習是多麼豐富和多彩和驚奇,當付出用心去看,去仔細的觀察,會思索會發現不一樣的東西,讓好奇使他們更有動力,但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並不是很強烈,所以有寫東西必須要看見,孩子們因為看見這些東西,多儀注意力自然轉移到這裡,而不會成為消極的接受者,於是就有了活動的思想。而思考是學習的最重要的內容。不斷的給孩子新奇的東西,更能讓孩子們去主動思考,即使很簡單的記憶知識,也能讓孩子明白每個記憶知識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培養他們這種善於觀察並得出結果的敏感性,比簡單的死記硬背要好的多,實際意義也強的多。若沒有了一些實際的看的見的東西和體會,小學生很難去體會那種感受,有時候即使記住了,也不會有很好的效果。總之,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用看見去激發孩子的學習的熱情確實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式之一。

  第二閱讀。

  用不斷閱讀來拓展孩子的思想,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怎麼樣去補充課本知識的侷限性呢。我想閱讀是最有利的手段,而且透過閱讀不同的書籍,可以讓孩子領略不同的新奇,而小學生的好奇是學習的最重要的動力,若沒有這些更談不上學習什麼科學文化知識了。只有閱讀了大量不同的書籍,知識才會由片段的會聚成一個汪洋的整體,而不至於支離破碎。而作為老師,要引導孩子去讀這種的書。小學生不一定要選太高深莫測的書籍,儘量選擇一些淺顯易懂的,首先一點原則,孩子們讀書為樂,若太枯燥,他們沒了樂趣,自然也就失去了讀下去的興趣了。而小學生的心理在萌芽的狀態,而一些英雄任務的書籍往往多讀一點會成為他們模仿的榜樣,也會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一些適當的自然讀本又讓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新奇,拓展了他們理性認知世界的能力。

  第三創造力。

  有了上面兩項的看見和閱讀做積澱,剩餘的便是這兩種積澱的結果,那就是創造力。而創造力和上面兩項既是延承的,又是平行的。創造是獨立思維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小學生認識到自己獨立思索的歡樂,體驗到一個創造者的滿足。

  總之,讀完了這條建議。想了很多,也聯絡了自己很多。而且從文字的背後,我看見了作者對孩子的真心和用心。我想這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根本吧。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22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專門為中小學教師寫的教育經典叢書。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與蘇霍姆林斯基寫書的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那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我們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就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和體驗。

  翻開書,一百條建議之首便是作者在反覆的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首先就要我們瞭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同的個體,在學校裡,教師不應該“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要個別對待。

  作者打了一個最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有的孩子卻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兒童的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想到一個一直困繞我的問題:為什麼在我所教授的學生中會有明顯的優差生等級?

  為什麼同時教授,有的學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我沒有在備課中考慮到孩子們的差異性,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沒有因人而異,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使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原來就因為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而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吧。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解決了我初為人師的困惑。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尋求答案。

  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

  讀到這些建議,突然很懊惱自己的消極,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曾經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己,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書是知識的源泉,聰明的殿堂!它會給人氣力,讀書可以改變人生。讀完了《給教師的建議》,我不時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應用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質,這是作為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