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通用7篇)
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通用7篇)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
從前我幾乎沒有讀過,現在卻覺得像尚方寶劍一樣的,就是《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沒有讀《課標》,怎麼能知道給學生教什麼呢?帶著這樣的認識,我認真讀了《課標》。這段時間對新課標的`學習,使我對語文教學的新要求,有了比較直觀的理解,也為下一步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什麼才對學生終身有益呢最全面的網站?除了聽說讀寫、探究思索等心理能力外,文化素養應是一種更加可以讓人終身受益的東西。文化可以深入到學生的靈魂,建構世界觀,重塑心靈。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層結構,是個體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我們的語文教學應當有這樣的理念,應當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精神底蘊,才能真正實現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
都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與其他學科有著本質區別的地方。但是如果把一篇文章的解讀把“工具性”無限制的放大,那勢必上成了自然科學,抹煞了語文文字的深刻內涵,摒棄了優秀文化對學生的薰陶感染,再也談不上提高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同樣的道理,如果單單著眼於“人文性”,只注意分析作品裡的思想情感,而不顧語言文字運用的方法技巧,只注重文字內容對學生的影響,那又上成了思想品德課和道德講堂,丟棄了“語文課程也是實踐性課程”這一基本理念。
所以,我們的語文課必須上出語文味來。它要培養人在思想情感方面的發展,培養學生提高人文素養這方面的價值,當然它也要讓學生在語文課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最近在準備賽教,特別害怕文言文的教學,當時唐老師告訴我,無論哪一種文體,都必須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既要讓學生思想情感受到薰陶感染,又要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這種對教師的引領、導向,是完全順應新課標的精神的。於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熱門思想彙報我將文言文的“文言並重”和“誦讀為主”作為主線來設計教學,完成對文言文的教學任務,落實雙性目標。鼓勵學生自主閱讀、鼓勵他們自由表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教師只是適時的點撥引導,透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這樣的課堂無疑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
然而我的解讀只在淺層,還有很多的內容等待我去挖掘,只要我們領悟了新課標的內涵、精髓、實質,然後在課堂中堅定不移的貫徹實施,那我們的語文課一定會上出語文味!
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2
這次有幸參加了小學語文教師新課標的培訓活動,對於一名執教於農村小學教師的我來說真是受益匪淺。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對我的教學和認識都有很大的提高,使我更進一步瞭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朱老師以鮮活的例項和豐富的知識內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使我的教育教學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以下是我對這次學習活動的總結:
一、識字寫字教學
首先我們教師有三個方面要去解決,一是錯別字情況嚴重,二是書寫質量普遍偏低,三是有些地區小學低年級學生寫字負擔過重。在低段要讓學生認寫分開,多認少寫。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也是第一學段的重點,漢字書寫的教學應引起我們教師的重視。按照規範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性情、態度、審美、養成的過程。
二、閱讀教學
低年級閱讀教學主要內容是識字、寫字、讀文、理解少量重點詞語和句子,積累語言,要用更多的時間識字寫字。中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一定要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上下功夫,實現“理解閱讀”向“表達閱讀”華麗轉身。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不應代替學生分析閱讀,應該讓學生自己多讀。在理解課文上教師要提倡多角度有創意閱讀,利用閱讀期待,反思。除此以外,還要認真抓好讀書這根本環節,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和養成好的閱讀習慣。
三、寫作教學
一、二年級佈置作文不合適,經修訂後一、二年級的定位是“寫話”,三年級是“習作”,初中才是“作文”。在教學建議上引導學生要寫真話,不套話,不抄襲,不寫假話。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善於觀察與思考、表達和創新的能力,善於將讀與說,說與寫相結合,進一步突出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也可以合理的利用資訊科技與網路的優勢豐富寫作形式,讓學生能展示交流與相互評價的機會,互相促進。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裡,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3
透過六年短暫的小學生活,我學到了許多的知識,也領悟了許多道理。在六年的小學生活中,我學到了漢語拼音、漢字、詞語、句子、標點符號等等的一些基礎知識,我現在終於體會到了它的重要性,後來,我們又漸漸地認識古詩文、百科知識,並會背、會默,古詩文成了有知識人的口頭語。閱讀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有許多的高考生都是在閱讀上失的分,寫作也是一個難點,難就難在審題立意上,只要你圍繞著一個事物的中心寫就行。在這六年的學習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學習拼音、漢字的那一段時光,是多麼的美好又是多麼的艱苦。
我又具備了寫字的能力,人人都會寫字,我也就不例外了。除此之外,我又具有了默讀的能力,默讀其實非常的簡單,人人都會,但是能一目十行的人就不多了。我還具有寫作的能力,因為我覺得作文特別好寫,很容易。我想到什麼我就寫什麼,始終不離題。這些能力,我想大部分的人好像都具有,我還應該具有口語交際這個能力,有了口語交際這個能力,也有利於我的寫作和朗讀。對了,我還具有聽課的能力,我認真聽老師講課,認真的做筆記,但是有時候沒有做筆記。我還受到了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薰陶,這些文化教育,對我真是終生受益無窮。
我學習語文有一些好的方法,如果要是讓背一些古詩文或課文的話,可以選擇晚上或早上來背,背的時候要一句一句的背,背課文可以把一個長句子中,一些重要的詞語記下來。也可以縮句,背會了之後,再擴句,這樣也比較好背一些。預習和複習,可以讓你在課堂上聽課時,不坐暈車,不迷糊。課後複習,可以讓你記的更牢,掌握了這兩點,再加上背古詩文,學習語文一定很輕鬆。寫作時,可以多看課外書或者多參考別的同學寫的例文,再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結合再一起,用上一些優美的詞語,作文也就好寫的多了。
我個人認為,語文教師不應該只做一個教書匠,而應該作為一個雜家。什麼都要知道一些,什麼都要懂一些,什麼都要關注一些。
只有這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隨時給學生補充各種知識、隨時引導學生對事件的看法、隨時指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我當年上語文課的時候,學生都喜歡聽,原因之一就在於不止侷限於課文的內容,教師的心態和語言才是引導學生興趣的利器。
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4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以: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透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絡,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
另一點體會是,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
我覺得把握新的課程評價標準,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尋,處理資訊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5
透過學習《新課標》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認識到小學語文,首先姓“語”,其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其次,小學語文姓“小”,是兒童的語文教育,是兒童學習母語、運用母語為主的教育。我們的語文課應上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體現“語文味”
所謂的語文味即是語文的文學蘊味,包括語文、文學、形象、構思、意境、哲學、情趣等蘊味,也即是語文美。所以,語文課就要應有濃厚的語文味。而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對語文作品反覆涵詠體味。給學生創造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大量閱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反覆涵詠體味,讓學生領會語言文字之美,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圍繞“語文字體”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甚至是有創意地去理解、欣賞作品,產生對文字的情感美、語言美、形象美、構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認同與讚賞,併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創作欲,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二、體現兒童味
小學的語文是兒童的語文。語文教師的任務,主要不是教導學生和控制學生,而是透過文字向出國留學學生提供一個更活躍、更開闊的語文實踐平臺。在“還”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自起至終、自覺自願地成為學生實踐的組織者、服務者和幫助者。激發學生的閱讀願望和激情;洞察學生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誘發學生作為一名讀者的發展和創見;帶領學生經由語文課走向一片新的語文天地。要在語文課體現“兒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現兒童的主體地位,把兒童的精神融入語文課,讓童聲、童心、童趣在老師的喚醒、激勵和鼓舞中真實體現。在教學中兒童自有兒童的感動,兒童自有兒童的詮釋,兒童自有兒童的情懷,兒童自有兒童的夢想。語文的主人是兒童,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原始表達,要體會語言的真意,要讓兒童真情流露,語文課就要體現兒童味。
三、體現個人味
語文課的語文味,一般是說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手段、運用教學語言以及教師的儀表風度等諸種因素,凝聚之後顯示出來的審美風貌,審美風貌表現為真(真實可信)、誠(誠摯深沉)、新(新穎獨特)。這種審美風貌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併為學生所品評體驗,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地吸引著學生。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說:上課如作文。可見“課如其人”的說法也合乎邏輯,正如大自然裡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個性絕對相同的教師,因為即使他們的年齡、學歷相同,但每個人的性格、氣質、感情、特長等總是千差萬別的。那如何使語文課富有個人味呢?
第一、教學時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時也要研究學生,熟悉學生。
第二、突現優勢,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揚長避短,即突出“人無我有”,在語文課上顯出與眾不同的個性。
在新課程改革的程序裡,“有滋有味”的語文課,應能讓聽者如沐春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新課標提倡的自主、互助,在我的教學中也逐漸體現出來,並在課堂上不斷實踐著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涉及的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實踐能力幾個方面。
看完新課程標準,對於閱讀和寫作方面的體會自己頗有感觸。新的課程理念非常注重閱讀教學,閱讀是為了著重培養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語文訓練。它符合語言文字學習的特點,“讀”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忽視“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學生的學習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種見解,產生一個方案,策劃一項活動,注重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的內容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
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品質的差異性、因此,反映在學習結果上差異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學生的差異有多大,只要是積極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語文教學的過程性,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邊讀邊思,領悟語言表達之精妙,獲得情感體驗之愉悅。
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討論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或同桌研究,或分組討論,或自由組合交流,以期達到人人參與、各抒己見的目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尋求解決的途徑。
閱讀教學,首先要使文字開口“說話”。這就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地通讀課文,才能抓住重點,也才能與文字深入對話,因此,初讀是閱讀教學的基礎。但是想到自己過去一年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初讀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時間得不到保證,學生在課堂上匆匆地讀一遍就進入精讀,在家讀的時間也得不到保證,向我們農村學校,學生回去沒有家長的督促,很多學生就只完書面作業,不讀課文;二是初讀目標不明確,認為初讀就是讓學生有充分的讀書時間,於是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讀,多數學生是有“口”無“心”;三是缺乏教師的指導,就是一個“讀”字貫穿始終;四是反饋不及時,自己不知如何評價學生的讀,以至於學生應有的語文能力得不到訓練。
另外,感覺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孩子們課外閱讀書目的數量及程度鼓勵力度不夠,缺乏一定得評價方法,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努力改正,爭取提高自己的閱讀教學。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裡,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6
學習,反思,成長——小學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靜下心來,我再次閱讀了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的總目標和學段目標及教學建議,感受頗深,進一步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 要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縱觀語文教學中的名家,個個都注重了教會 “做人”的基本能力。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為主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今後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也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低的最好評價。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考試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小學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要加強學生的閱讀與背誦
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人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的道理,然後融會貫通,化為已有。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不能純粹“為講而講”,學生不能純粹“為學而學”,這樣的“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很熱鬧,可學生學完後遺忘很快。就像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僅是“到此一遊”而已。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六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1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朱熹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感官活動的'協同作用。因此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三、語文要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為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依託,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的問題。從而引發兒童和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既使是學生髮表一些與課堂毫無意義觀點,也不要輕易否定。我們常常見到的是,恰恰是學生天真、幼稚觀點,折射出了兒童純真的天性,閃爍的智慧。生活即課堂,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覆歷練,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累積起來,才會形成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四、要注重語文學習體驗,激發學習興趣。
體驗是伴隨著積極的心理活動,尋求未知的實踐過程,是獲取直接知識,形成學習能力,喚起創造潛能的基本途徑。課堂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生自主學習、思考、體驗的時空,提倡個性化的理解,注重學生認知、思維等心理的活動過程,把體驗性學習應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不僅要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巴說,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語文教材的內容十分豐富,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體驗的程式,讓學生在體驗感知、體驗積累、體驗情感、體驗合作、體驗創新、體驗挑戰、體驗成功的過程中,促進知識的感知和內化,陶冶情感,迪啟智慧。學生學習的真諦在於“自悟”,所以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但因為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品質的差異性、因此,反映在學習結果上差異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學生的差異有多大,只要是積極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新課程標準更加註重快樂教學,快樂學習,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學習是我們踐行的目標。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7
最近認真學習鑽研《語文新課標》,我受益匪淺,收穫頗豐,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與體會,以下是我的學習心得:
一、要靈活使用、挖掘教材。
我以前不管是讀書還是教書,總是認為老師是教課本,學生是學課本,老師是透過教課本教給學生知識,學生是透過學課本掌握所學知識。課本是“經”,老師和學生都是課本忠實的追隨者,這就導致上語文課對教材的每一篇課文教師都是不厭其煩的,詳詳細細、認認真真、方方面面的講解;但脫離生活實際,學生沒有興趣。
新課程觀認為“課程不僅是知識,同時也是經驗,是活動。課程不僅是文字課程,更是體驗課程。課程不再只是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課程是由教材、教師與學生、教學情景、教學環境構成的一種生態系統。”
比如對一篇課文的理解,如果由教師根據參考書的答案講出,那學生只能得到一種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學之間討論,師生共同交流,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那麼學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所以老師在教學當中要善於捕捉課程資源,不僅僅是課本,其實你身邊的一切都可以是傳授知識的載體。
二、 努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我們教學語文的目的不只是簡單的認識幾個字,會寫幾篇文章,而應從學生全方位的語文素養考慮。
三、注重學生的閱讀背誦
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聖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後融會貫通,化為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閱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後實質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正如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僅是“到此一遊”而已。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四、注重學生探究式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學生的引路人,我們不能喧賓奪主。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還是顯而易見。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我們要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而不是簡單的告訴學生答案而已。
五、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新課標突出了“語文味”,讓語文課更姓“文”了。教師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 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和“知識移植”的過程,真正的教學應該說是學習主體和教育主體互動作用的過程。在未來瞬息萬變的社會中的,併為此設計、組織相應的使學生成為活動主體的學習環境。教室和教師並非學習環境的全部,課堂教學也不再限於傳統的教科書、黑板、粉筆之類的媒體,而是有了多媒體系統乃至因特網的支撐。人們正步入學習化社會,一勞永逸獲取知識已成為過去。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迅速發展的機會現實,時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不斷創造成功的機會,與外部世界保持和諧與默契。
總之,對新課標的學習,給我的日常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要讓學生在一次次的動手實踐中、在一次次的探索與交流中,不覺之中感受到知識的滋養。
兩天的培訓,時間是短暫的,但是收穫是巨大的,課改工作任重道遠,我們要研究的問題還很多,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願全體語文教師著眼與學生的未來,認真反思,真正留給學生一片暢想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