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心得體會(精選8篇)

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心得體會(精選8篇)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心得體會(精選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心得體會1

  我認識了一個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養,並初步瞭解了核心素養及其在語文學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現談一下自己對核心素養的理解。

  一、對核心素養的認識

  我們以前一直提倡素質教育,強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培養學的特長髮展”。素質教育改變了“以分數論英雄”的教育方式,轉向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培養各種社會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進的作用。而素質的培養是在學生“有天分”的基礎上。“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更多的是關注學生在後天中、長期實踐中養成的能力,每個學生,都可以經過努力養成好的習慣、能力等。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從文化基礎可以看出,它更加關注學生知識積累的寬度和厚度,使學生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從而形成正確、科學、積極向上的人生觀,這也是一個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條件。自主發展方面更多的強調學生的學習發展意識,能夠自主學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追求健康、快樂、精彩的人生。社會參與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擔當能力,一個有擔當的人,才能愛國、愛集體、愛家,才能勇於為社會做貢獻,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

  二、作為教師的我們,以後在工作中怎麼做呢?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

  妙灌核心素養之田,對我們是一個很好的啟發。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求知慾激發出來,教學就成功了大半,學生學習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

  2、豐富資源,寓教於樂。

  豐富課堂資源,構建靈動課堂。啟迪我們,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只是代表著學生願意去學,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採用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字、廣泛閱讀、積累,最終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3、教學即人學,對話心靈。

  教學即人學,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教書育人的核心,重在育人,健全的人格,心靈的陶冶。更代表著一個人的素養的高低。

  4、藉助網路資源等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習作熱情,培養學生的素養。

  謹慎、合理、適時、巧妙作用網路資源,將品德課上活,上出特色。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一項長期的過程,而且還有待於我們去實踐和研究。我將不斷學習新理念,並付諸於教育教學實踐中,在學習中進步,在進步中學習。

  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心得體會2

  一、人的“核心素養”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業家、哲學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結果=能力×熱情×思維方式”。他認為能力是先天的,每個人相差不大,起決定作用的是熱情與思維方式。在他看來,熱情就是工作的幹勁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為誰”。思維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數;思維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單一利己的,它是負數。這才是決定人生結果的關鍵。若思維方式是負數,越熱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結果將越可怕。換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維方式是“核心素質”的首席,第二則是“熱情”,它包含了積極的態度、持久的興趣。其中積極的態度更為重要,它包含責任、進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認為,人的發展取決於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裡學常識告訴我們,智商在於先天遺傳,後天培養並不會有太大影響;情商、逆商則在於後天的歷練和培養。

  道德、人性的思維方式,積極的態度,持久的興趣,還有探究的學習素養,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養”,它們是“人的教育”的鋼筋混凝土。

  什麼是學習素養的核心呢?我們認為是“探究”。學習應該是“學會”,而不是“教會”,判斷“學會”還是“教會”的試金石,是學生會不會探究學習。

  知識、分數、作業和試題,並不能給人生好的路徑依賴;恰恰相反,它們提供是一條扭曲的依賴路徑。

  二、人的“核心素養”與“學科關鍵素養”

  學生的學習必須透過學科課程進行。學科教學,既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色調,也是教師教學生活的主色調。尊崇“素養為重”的育人價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條:學科教學必須“素養取向”。

  1、任何“學科素養”的形成都以“核心素養”為背景、底色。

  任何學科的學習,學習者只要有積極的態度、濃厚的興趣以及不屑的鑽研精神,知識和能力的獲得不僅沒有太大問題,還會有獨特的發現。換句話說,對於基礎教育而言,積極的學習態度、進取心、抗挫力,應該比知識教學、能力訓練更重要。一個人的知識可以不豐富,一個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進取心在,抗挫力強,這個人的未來發展依然充滿美好。

  2、學科素養的形成始終滲透人的“核心素養”的培育。

  學科教學必須要讓教學環境充滿人性與道德的關懷,學科能力才會成為積極情感、態度、價值的能力,即人的素養。今天看來,一個只知道教知識、練能力的教師,不一定是真正意義上的合格教師,只有懂得將“人性”和“道德”彌散在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日常行為中的教師,培養優秀學習品格的教師,才是一名真正的師者。

  3、關注“學科關鍵能力”與“學科素養”。學科能力的“點”很多,“關鍵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學科關鍵能力”,教師才能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建構起自己的“師本課程”。“學科關鍵能力”清晰了、明瞭了、簡化了,教師才能更從容地將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將佝僂的腰從無邊的知識、無盡的訓練中挺立起來。

  三、“素養統整”下的課程與教學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業特徵。課堂教學要四“本”:學生為本、能力為本、道德為本、評價為本。

  “素養為重”下的課程與教學,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和角色,迴歸職業素養,人性和道德將成為課堂自覺。人性關懷和道德示範將成為課程建設和教學實踐的前提和基礎。

  人的“核心素養”下的課程統整,每個學科的教學首先考慮的不再是本學科知識,而是學生作為“人”的發展的核心素養。每個學科都有作業,對於“核心素養”來講,作業裡的責任、抗挫、時間觀、效率觀,比作業本身更重要,而這些“素養”,可以統整所有的學科;課堂、集會中的自控和自律,討論、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統整所有的學科;學校運動會上的拼搏、包容、團結、意志,也可以統整所有學科。關鍵是教師的職業素養要回歸,回到“育人教書”,先“育人”再“教書”。

  因此提升教師專業能力重要,支撐教師專業能力的非專業素養——即人性與道德、熱情與堅持——更重要。

  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心得體會3

  前幾天,有幸參加了培育核心素養、提升關鍵能力的一個培訓,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第一次接觸到核心素養,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方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師的使命。核心素養,是小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習慣以及認識能力和人文素養等方面的綜合體現。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維品質、品德修養、思想觀念等內容。這是小學語文學科的基本素養。它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它直接關係到學生與社會溝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下面談談我對教學的一點反思,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透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字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透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裡……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裡有資源,心裡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透過圖片、錄影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絡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心得體會4

  “11月9日,學校領導人侯校長召開《培育核心素養,塑造美好人生》的講座,對“核心素養”做出了深入、細緻的解讀,讓這個寬泛宏大的定義接上了“地氣兒”。聽過講座後,我明白“核心素養”切實存在於我們的教育生活中,針對“核心素養”,侯校長也指明我們立項課題的研究方向。透過對講座的學習並結合網上所學習的內容,現將我的心得體會如下:

  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是關於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體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其發展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可教可學,最初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隨後在一生之中不斷完善。從這裡可以看出,核心素養強調的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獲得知識的能力,由此也更加強調能力與態度。我想,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積極的真正的轉變我們的課堂角色,從教授轉變為引授,將“關鍵的能力”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其實這和我們學校一直在實施的“少將多學、精講多練”、“小組合作,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教育理念相符,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一直是所有教師追求的教育目標。而在培育學生必備品格的方面,則要求我們在德育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在講座中乍一聽到“核心素養”時,我首先想到的是“素質教育”,這二者聽起來似像非像。講座中也指出“素養”與“素質”的關係和不同之處。素質通常指的是個體前天稟賦和後天環境教育互相作用在個體身上所體現出的結果。而素養更多是指後天習得的,透過教育可以培養的,可以更加凸顯教育的價值。在我看來,“核心素養”就是“素質教育”優秀經驗的繼承和更為細化、具體、系統性的發展。

  今年我們所立課題的題目是《在課堂教學中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方面是自主發展中的學會學習。其中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樂學善學,二是勤於反思,三是資訊意識。這三項內容與我們的教學工作有緊密的聯絡,我們教師應該講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在教學中我也對自己所任教的學科制定了一些目標:

  1、寓遊戲於教學中,將遊戲用於識字,拼音,課文學習中,充分利用孩子的年齡特性,分層次的組織遊戲,透過遊戲環節激發孩子樂學。

  2、對語文的知識課後有一個延伸,不僅教知識,知識背後更是人文的東西,簡單的字、詞、句、複雜的文章、兒歌,要讓孩子理解知識背後的中華文化的魅力;多教給孩子正能量,積極評價文中人物和觀點,學會學習他人的優點,我覺得每節課後幾分鐘時間讓孩子說說這節課學到了什麼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更可以是人文方面的一些正能量的做法或者做人的道理。

  3、在學生回答問題後,評價他人說法等方面加強核心素養培養,這不僅僅是對學習規範訓練,更是價值觀引領。

  4、教師以身作則,多表揚優點,給學生一個導向作用。

  5、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解決困難思維方式,多想辦法,少抱怨。

  6、“品格”素養的培養應滲透在說話,讀書方方面面。

  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讓核心素養真正落實在學校離不開教師的自我提高與努力學習。正如講座最後侯校長所說:“一項新的東西出臺,需要我們去探索,不管路怎麼走,我一定要走下去,相信只要行動就會有收穫,只要堅持就會有奇蹟發生。”透過此次學習,我會提高自身素質,積極接受新的教育理論,努力做一名與時俱進的新型教師!

  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心得體會5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10個核心素養,即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資料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在平時的工作中也曾認真學習了《標準》,但總對所謂的“核心素養”一知半解。一個偶然的機會在網上接觸到了吳正憲老師帶領的名師工作坊,觀看了由吳正憲老師主持的小學數學核心素養高研班系列講座中的有關“核心素養”的教學影片,感受很深!

  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必須遵循數學學科特性,透過不斷地分析、綜合、運算、判斷推理來完成。因此,整個學習過程就是一個數學知識的積累、方法的掌握、運用和內化的過程,同時又是數學思維品質不斷培養強化的過程。吳正憲老師展示的示範課主要以數學核心素質的培養為主,著重在培養學生基本的數學素養,為學生提供基本的數學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以數學的思維方式分析解決問題。但是我也有困惑:教師抓住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但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完成不了怎麼辦?吳正憲老師認為:“數學核心素質與教不完的內容比較,數學核心素質的培養更為重要,教不完的內容下節課接著教。”如果每節新課都這樣,難道真的不影響嗎?

  個人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注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與重視知識培養不矛盾,都應該切實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培養數學意識,形成良好數感。數學意識的培養有利於數學思維的發展,良好數感則有利於形成科學的直覺。個人的數學意識和數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數學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數學素養水平。具備良好數學意識和數感的人應該具有對數和運算的敏銳感受力和適應性,能夠有意識地用數學知識去觀察、解釋和表現客觀事物的數量關係、資料特徵和空間形式,並善於捕捉生活中諸多問題中所包含的潛在數學特徵。所以應將生活與數學緊密相連,讓學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數學,這樣才能逐漸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2、加強數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形成學生數學探究能力。數學探究能力是數學素養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質的特徵,數學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透過數學思維方法的訓練來完成的。

  3、培養估算能力,形成科學的直覺。估算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估算能力有著廣泛的作用。如果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積極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這將有助於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有助於數學方法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有助於學生對日常數量關係的靈活處理,形成各種解題策路,進而形成科學的數學視覺。

  4、注重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對於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十分有益的。教師要想培養學生實際的本領,必須帶領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長知識、長才幹,學會識別、學會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5、培養數學的情感體驗。數學,其獨特的科學價值與文化價值對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情感態度具有潛在的陶冶作用,包括思想品德和情感體驗兩個方面。具體內容有以下四個方面。

  (1)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愛國主義、愛科學的教育。

  (2)培養學生對數學、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和動機。包括好奇心、求知慾以及對數學學習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等。

  (3)自信心和意志力。

  (4)學習數學的態度和習慣。包括:探索創新、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與實事求是態度及習慣。

  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是關係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素質的一件大事。對這項工作的落實,我們應該從小學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我們的日常工作做起。

  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心得體會6

  7月中旬,作為省張黎輝名師工作室的成員,我有幸參加了在北戴河舉辦的為期5天的"指向學科核心素養骨幹教師教學創新研討會",在此非常感謝工作室主持人張黎輝老師給我提供了本次學習的機會。

  與劉德武、錢守旺、王君等幾位名師大咖零距離靠近,使我漸學漸長,在一天天的學習中,使我深深地認識到在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太缺少"思考"、缺少"研究"了。

  一、讓"愛與尊重"成為教育的核心

  "賽課專業戶"王君老師,從西部偏遠的鄉村一步步走來,先被北京清華附中聘用為語文特級教師,又成為廣東清瀾山學校首席語文老師,這正是她多年來能"靜下心來思考、抬起頭來走路"經歷的詮釋,聽她的講座使我感觸頗深。

  1. 經營課堂 王君老師主張"得課堂者得天下",教師不單是要把教學任務放到課堂教學中,更要把育人工作貫穿到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讓教材牽著自己的鼻子走,教學的過程不是用教材引導教學、引導教師自身的過程,而應該換個角度,是教師指導教材、用教材為各種教育教學工作服務的過程,這是"愛"與"尊重"的體現,寓"育人"、"智學"為一體,不是隻教教材,而是以"發展"為理念、以"影響"為目的。

  2. 經營管理 王君老師還指出"教孩子的過程,就是一個放手的過程,也是自我成長的過程",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管住學生,而是為了幫助學生管住自己;"理"即是尊重、愛、認同、接納、相信;讓學生時刻體會到"你是吃飯長大的,讀書長大的,也是在愛中長大的",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相處的關係,教育不存在"強制"、"管制".

  二、讓"多向思考"成為教學的精髓

  德高望重的劉德武老師,今年都是七十多歲高齡了,但還在教學的第一線孜孜不倦的耕耘著,他對所聽、所講的課都用心記錄、用心分析,他的這種對工作持之以恆、認真負責的精神,無時無刻不感召著我。

  1. 分層設計 劉德武老師從他的教學例項和年輕教師的課堂實錄中,提煉和總結出,無論什麼題型在設計時,都不要單一化,要避免固定了學生的思考,形成思維定勢。比如"選擇題選項"出示時,要有4個層面,一是答案肯定的,二是具體結果雖不確定、但歸類是確定的,三是答案不確定、需要分析與推理,四是答案在指定條件之外的,特別是這第四種答案選項一定要呈現出來,不然會給學生造成認知誤區;另外在"解決問題"訓練時,千萬不要只出一道題,而是要出一組題,進行分層題組式練習,這樣可以打破學生順理成章的思維模式。

  2. 三步教學 劉德武老師特別強調,在一個新知學習探究過程中,一定要分成三步來完成。首先"要思考",讓學生透過摳字眼、閱讀等審題方式,把握知識學習的方向,實際上思考的過程就是思維上升的過程;其次"再交流",讓學生在自主需要的過程中,主動與同伴互動、討論,培養合作學習精神,也鍛鍊學生表達能力,同時也梳理了知識;最後"要驗證",有了先前的思考、交流,學生會產生迫切的驗證慾望,這樣,知識的理解、運用會水到渠成,於無形中自然天成,既鍛鍊了大腦,也發散了思維。

  三、讓"課堂革命"成為行動的旋律

  高瞻遠矚的錢守旺校長,雖然頭頂上有了那麼多的光環,取得了那麼多的成就,但在教育教學中從不故步自封,而是不分城鄉,深入學校傳經送寶;同時發揮群體意識,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建立了很多的"動感課堂"實驗校、實驗基地,他的這種"心繫教育"的情懷,使我備受鼓舞。

  1. 終身學習 錢守旺校長提出"生命中最值得投資的是自己,給自己最佳的投資就是學習,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抓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時代的不斷變遷,知識也在不斷的更新,過去的"給學生一碗水,老師要有一桶水"說法已經早就落伍,當今的社會在飛速發展,物質的衝擊、理念的刺激,要求"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必須是抽水機",這讓我深深的認識到,從古至今,作為一個教師首先要有與時俱進的理念,其次要有渴求知識的慾望,最後要有堅決的學習力、執行力,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2. 創新行動 錢守旺校長對核心素養有他精妙闡述,"主要指學生應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要"成為能夠健康發展、幸福生活、成功應對未來挑戰的人".而未來的課改走向是"立德樹人,少教多學",這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那作為一線的老師,就要深刻領會先進的教學理念,同時付諸到實踐教學中,並要具備開拓創新的精神,不斷自我總結、自我成長,努力做個錢校長提出的"德行品格——有正氣,理想信念——有志氣,膽識魄力——有勇氣,人格節操——有骨氣,文化修養——有底氣,思維品質——有靈氣,學習能力——有才氣,氣質情懷——有人氣"的人。

  5天的學習時間雖然轉瞬即逝,但幾位教育大咖獨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卻在時刻衝擊著我的大腦,這是給予了我"一場知識盛宴"、"一場理念大餐",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我要在省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張黎輝老師的帶領下,始終以這些教育大咖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沉澱,精心思考,完善提高自身業務修為,努力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

  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心得體會7

  愛因斯坦在他的《論教育》中說過:“人們常常簡單地認為學校就是把儘可能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工具,這是錯誤的認識……學校的目標應是培養能夠獨立思考、獨立行為,又視對社會的奉獻為其人生第一要義的個人。”“教育就是忘記了在學校中所學的一切之後剩下的東西。”以往的'教育,人們只關注課程本身以及學生在學校所獲得的知識,而忽視了課程教學之外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其中就包括自主學習和發展的能力,以及社會參與的能力和意識,這些正是“核心素養”的要求。這些並不是課程本身的內容,但它確實在學校教學過程中植根於學生的生命並形成一種素質能力,對人一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愛因斯坦所強調的“剩下的”東西的價值,即教學的價值所在,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立體的“人”。

  身為語文老師,對語文學科教學中“核心素養”有較深的感受。語文核心素養,就是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他們貫穿於語文教育的方方面面,從學生剛入學接觸到漢字,到現在進入高中進行更高層次的語文學習,語文素養都伴隨著他們所有的學習活動,是一種隱性的存在。語文教育不可忽視的一個重點,就是語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語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情與理同步發展。

  就語文學科來說,語文關鍵能力就是語言能力,一個人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語言生動,感染力強,我們就可以說此人具有很強的語文素養。就像魯迅先生所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思維能力可整合到語言能力中,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如果一個人語言條理性強,語言深刻犀利,那麼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具有條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語言混亂,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後語,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混亂,沒有條理。語言是思維的表現,是思維的外在特徵,它們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可整合為人文修養。如果說語言能力是語文關鍵能力的話,那人文修養就是語文的必備品格。人文修養為語言能力導向,為語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身為語文老師,文化底蘊顯得格外重要。一位具有語文核心素養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是個大概念,就語文學科來說,所謂文化底蘊,就是一個人對古今中外一切經典文化的積累程度。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需要什麼文化底蘊呢?語文老師需要經典詩詞的底蘊。中國是詩的國度,是詩歌養育了中華民族。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詩,讓人溫柔敦厚,讓人文質彬彬,讓人腹有詩書氣自華。語文老師需要文學名著的底蘊。文學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靈魂代言人,我們的教材中就有大量的文學名著,也要求學生課外閱讀大量的文學名著,文學名著就是為學生的文化奠基,為學生的精神添上亮麗的底色。語文老師需要文哲史的底蘊。古人講,文哲史不分家。文學是人學,文學是人類社會的形象圖說。哲學是萬學之學,指導一切科學,充滿著好奇、疑問、探究與智慧。哲學就是追求智慧、熱愛智慧的學問。歷史充滿智慧,讀史使人明智;文學充滿智慧,文學給人靈感,給人想象,給人真善美的啟迪。當文哲史融為一體時,就讓我們的心靈充盈智慧的光芒。

  語文字就不是一門功利性很強的學科,更多的,是素養的培養和提升。當語文學科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佔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時,語文的核心素養也顯的越發重要。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以學生為出發點,立足課堂,結合語文教學實踐,將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貫穿於語文教學活動中,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也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

  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心得體會8

  透過這段時間查閱資料以及網上學習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相關資料,我收穫頗多。透過學習,我對核心素養的概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深刻地感受到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初步掌握了一些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方法。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要學以致用,把它落實到我的日常教學中。現就我的學習情況談談收穫。

  首先,我來說一說什麼是核心素養。《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有個詞引人關注: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註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

  “核心素養是一種跨學科素養,它強調各學科都可以發展的、對學生最有用的東西。比如核心素養中語言素養的概念,已經不是語文學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語的概念。這裡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會低一點,但對它的特點可以說得非常清楚,它的特點是有效地表達和交流,其實是一種廣義的語言概念,作為有效地表達和交流,遠超了語文的範疇。核心素養也是知識、技能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它是知識、能力、態度或價值觀多方面的融合,既包括問題解決、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維等“認知性素養”,又包括自我管理、組織能力、人際交往等“非認知性素養”。並且,“素養”一詞的含義比“知識”和“技能”更廣。‘技能’更多地從能力角度講,我們所提的‘素養’。不僅僅包括能力,更多考慮人的綜合素養,特別是品德上的要求。這也符合我們的國情,落實起來更好一些。”劉恩山認為,核心素養提出後,“目標更明確,因為這些要素提得更鮮明,它會把國家的教育方針突出表現在核心素養上,我們就可以在這個框架內更明確地定位學科教育。每個學科把這件事情做好,就可以更好發揮出學科課程的價值”。他進一步解釋,“它可以清晰地提示你,生物學或者其他理科,在科學素養之外能做什麼,比如,生物學裡有沒有語言素養或數學素養的問題?過去很多人沒有去考慮,今天作為一種核心素養提出,語言素養、表達交流的能力也要落實到生物學習中,所以我們要組織學生去合作學習,去探究自主學習,這個過程中伴隨著語言、人際交往的目標”。

  在數學教學中應讓學生愛上“思考”。只有學生喜歡思考,他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才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提出理性的數學問題。教師應該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引入知識探討;在數學課堂上儘量滿足學生需求。如給學生表揚、稱讚等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教師要不吝對學生進行表揚,建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在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大自然中數學的美。在教學中,多給學生上臺展示的機會,培養學生自信、表達等能力。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問題,老師要更加有耐心。有一句話這麼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就是我們要多思考,只有讓學生自己思考過的東西,他們才能對問題有更深刻的記憶,他們才會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結論,從更深層次來講,這樣才有可能讓學生成為一個有想法,會創新,有能力而不僅僅會讀書的一個人。也就是培養了學生的素質,讓他們能夠快速地融入到社會。

  在積極提倡“核心素養”的同時,我們又應防止純粹的“口號操作”與“文字遊戲”。因為,口號的頻繁更替是教育領域的一個常見弊病,以至於一線教育工作者忙於應付,甚至感到無所適從,所以,我建議不管用什麼方法教學生,一定要堅持。我在學習過程中瞭解到一個例項:“在北京一所不起眼的小區配套學校裡,有一群教師,對“三維目標”的執著研究達8年之久,他們從學科知識走到了知識樹,從知識樹走到了能力,從能力走到了高位目標,並解決了一系列數學困惑和問題。無論課改形式發生了什麼變化,都沒有動搖他們的研究精神。10年過去了,這所普通的學校迅速成長為海淀區第一方陣的佼佼者……”所以,貴在堅持。

  數學教師還應該把握小學數學教學特點,知道小學數學教學要以“知識技能”為基礎和載體,逐步實現多層目標的達成。以“教學活動”為主體和主線,透過“再創造”建構起學生自己的“數學現實”;以“學會思維”為重點和核心,培養、發展學生的嚴謹意識和理性精神。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明確小學數學教學的特點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盡力讓我們的學生擁有一雙能用數學視覺觀察世間的眼睛;一個能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的頭腦;一種能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副能用數學思想改造世界的情懷。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基於核心概念發展核心素養是專家的共識。

  第一,核心概念是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誌。數學素養是透過數學的學習建立起來的一些思想、方法、以及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核心素養是基於認數、計算、測量、統計等具體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而形成的數學的思想與方法,以及對數學在現實社會與生活中的作用與價值的認識。課標中提出的10個核心概念,總體上反映了對學生數學素養的基本要求,是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誌。

  第二,核心概念體現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和總體目標。數學課程與教學要面向每一個學生,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既是基本的要求,也是必需的要求。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僅要讓學生理解和運用相關的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還應當包括使學生感悟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一些數學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的經驗。

  第三,核心概念反映了數學的本質和價值。數學內容中反映的數學知識所蘊涵的重要思想和方法,能提升具體的數學知識學習的質量,體現數學內容的本質特徵和真正價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