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法總比問題多>學習心得體會
<辦法總比問題多>學習心得體會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就可以透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辦法總比問題多>學習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看到一篇文章,說西方某大學招研究生時出了這樣一個題目:世界上問題多還是辦法多?答案眾說紛紜,不外乎一問題多,二辦法多,三問題和辦法同樣多,說理都很充分。據說得滿分的是問題和辦法同樣多,理由是問題和辦法就象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一樣。
考官給誰滿分姑且不論,只要說理充分,一切皆有可能,畢竟是紙上談兵,見仁見智的事。然而,問題和辦法同樣多的觀點我卻不敢苟同。
任何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辦法總比問題多。我們看到書上的、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常有上、中、下策可供選擇。可能有人會說有的辦法根本就是亂來,算不上解決問題的.辦法。有的問題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辦法去試一試,有的我們只能選擇一種辦法。前者好辦,即如我們拿一串鑰匙去開一把鎖,每把鑰匙試一試,總能開啟。後者就難了,三國赤壁之戰前,曹操大兵壓境,東吳是戰是和只能擇一。孫權廣泛徵求意見,集思廣益,反覆權衡,最後下定決心,抗擊曹操,最終戰勝了曹軍。從結果看,這個辦法是正確的。唐朝詩人杜牧卻說“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誰說談和一定不行?
西漢及清入關之初,統治者需要手下人打天下、鎮撫各地,就分封藩王。到和平年代,為鞏固、強化自己的統治,則實行削藩。漢景帝時出現七國之亂,清康熙時爆發了三藩之亂,無論是三個月平定的七國之亂,還是八年平定的三藩之亂,老百姓是顛沛流離,國家哀鴻遍野,生產力遭到極大的破壞,然而後人的評定是“文景之治”和“康乾盛世”,特別是康熙,被認為是雄才大略的明君聖主。從結果(平定了xx)和後人的評價來看,無疑他們採取的辦法是正確的。且慢!漢武帝時,同姓藩王仍然尾大不掉,影響皇權統治,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兵不血刃地解決了問題。主父偃認為:藩王、諸侯封地過大不易控制,而“疆弱之形易制”,“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如果削藩,他們可能造反。怎麼辦?主父偃提出,藩王、諸侯“子弟甚多”,但能繼承爵位和封地的只有嫡嗣一人,“餘雖骨肉,無尺寸地封”,不如“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主父偃的意思是讓藩王們安自己的意願把封地分封給很多子弟,大的封國自然變小了,“不削而稍弱矣”。這樣各隨所願,皆大歡喜。這個辦法顯然比漢景帝和清康熙的辦法高明得多。
可見,辦法總比問題多。我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請別擔心,這些問題總能解決;當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後,還應問問自己,還有更好的辦法嗎?其實,我們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