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課程心得體會(通用5篇)
幼小銜接課程心得體會(通用5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小銜接課程心得體會(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幼小銜接課程心得體會1
上週五的“幼小銜接”講座順利地結束了,活動的順利結束不僅給我帶來輕鬆,也帶來許多感想,有感於“幼小銜接”講座。
講座很精彩,家長們聽得很專心,很多家長還認真地做著筆記,我不禁佩服主講者的口才魅力,能吸引這麼多的家長專心致志地聽講。家長們的專心,我想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的因素,那應該是講述的內容很實際,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是家長在實際的“幼小銜接”工作中能用得到的。所以家長們喜歡聽,還認真聽。
這讓我聯想到我們的日常教學,為什麼在上課時,會有很多孩子游離於老師的視線,我想除了孩子本身學習習慣不良的因素以外,我想關鍵因素在教師自身。教師缺乏教學魅力,教學內容沒有意義或孩子不感興趣等原因,這都是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
聽了講座,還讓我想到,這樣的講座對家長固有的比較陳舊的教育觀念有一個很大的衝擊,也就是說,在聽了這樣的講座後,能有效地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這也是舉行“幼小銜接”講座的作用。
我對講座中的許多觀點持相同意見,這或許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教育理念吧。比如對於家長對孩子的拼音教學問題等等,主講者都做了精彩的講解,我也深有同感。
1、關於拼音這個熱點問題。很多家長怕自己的孩子跟不上,紛紛提前學習,甚至要求幼兒園就開始教學。其實,這是一個惡性迴圈。從小學老師的角度來說,他的教學進度一般會在學校整體安排的前提下,根據大多數孩子的學習情況來適當調整。如果每個孩子都是從零開始,那麼教學也就會從零開始,完整安排,但是如果大多數孩子都已經學會的情況下,老師很可能也會加快進度,幼教之友《有感於“幼小銜接”講座》。這就導致了一部分有潛力但是沒有學過拼音的孩子的壓力加重。可是這些不良後果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甚至有很多家長還大聲吶喊:一定要提前去學拼音啊!於是惡性迴圈始終迴圈。所以呼籲大家,小學就是小學,小學的東西就一定讓孩子到了小學的年齡去學。不然適得其反。
2、關於坐姿。一直在想假如始終必恭必敬地坐著一定會很累,所以當看到孩子坐在椅子上東倒西歪的時候,有時候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算了,但是在當聽了講座後,其實在幼小銜接階段,有時候也是要狠狠心,至少在集體活動中的15到20分鐘裡一定要要求孩子好好坐,認真聽。,尤其是即將要入小學的孩子。
3、舉手。幼兒園老師也在強調回答問題要舉手,但是很多時候,很多孩子回答問題會“脫口而出”,甚至有時候他們的無意識插話,老師也能容忍,於是,很多孩子就形成了隨便插話的習慣。於是到了小學,老師遇到這樣的情況就狠狠批評。現在看來,我們幼兒園老師一定要對“回答問題要舉手”,一定要常抓不懈。
4、生活問題。上廁所,吃飯,吃藥等。幼兒園的課時較短,對於上課去廁所也能容忍,吃飯,有老師督促,吃藥有醫生來喂。但是小學裡一切都要自己打理了。課間要準備學習用品,要喝水,要上廁所,該在課間解決的問題都要在課間解決。吃藥,雖然老師也會提醒,但是要自己記住藥量和吃法。總之一句話:一切都需要自己來做主了。
5、學習用品。前一天晚上都要準備好了,比如5支鉛筆,1塊橡皮:鉛筆都要削好,學習用品不能太花俏的。因為太花俏反而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將那些華僑的學習用具成為玩具。
6、做事速度。儘量改變拖拉習慣。小學以後,每節課中的內容比較多,而且一定要弄懂掌握,因為第二天馬上又有新的教學內容,如果昨天的內容不掌握,不懂的東西就會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一點和幼兒園有非常大的區別,在幼兒園,即使有個別孩子沒有掌握的,也能渾水摸魚,畢竟幼兒園沒有系統地考試。所以,該學習的時候認真學習,學習完了再放鬆地玩,這個學習習慣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
看來“幼小銜接”工作的確有很多內容需要我們用心去做。
幼小銜接課程心得體會2
今天上午的幼小銜接講座,園長主要講了幼兒園階段與小學階段的不同以及家長和孩子需要在家裡準備的相關工作,聽了以後覺得非常接地氣,受益匪淺。
幼兒園與小學階段完全不同,幼兒園教養並重,主題遊戲較多,小夥伴固定,朝夕相處,老師像媽媽一樣照顧孩子的起居,且整天陪伴,上學時間彈性,有加餐,有午休,相對較寬鬆;而小學以學科學習為主,規範學科,限時課堂,格式作業,老師相對較多且不是一直陪伴,沒有午睡,沒有加餐,相對較嚴格,所以在幼小銜接階段,各項習慣和意識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麼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培養呢?
1、首先要給孩子一種期待感,讓孩子覺得我馬上就要變成一個小學生了,這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因為長大本身就是一件超級驕傲的事情。
2、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包括起居時間,遊戲時間,閱讀時間,做家務時間,與家人共處時間,作業時間。有句話說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首先先變成那樣的人,所以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時間表,父母也早睡早起,這樣就以身作則的幫助孩子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是自律,良好的作息習慣可以幫助孩子培養自律。
3、家庭環境:在家裡爸爸媽媽要做好環境建設,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書桌,父母以身作則,平時也多看書學習,變陪讀為共讀;在家裡家庭成員之間要經常說謝謝,你好等文明語,和睦相處,關愛彼此就是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4、學習習慣:八個力的培養: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維力,閱讀能力,說的能力,做的能力。培養觀察力,可以多觀察身邊的細小事物,找不同,擺積木,報些興趣班如音樂,多做家務,培養孩子的忍耐力堅持力,多讀書。
5、其他能力培養:如獨立自主的能力,獨立完成作業,面對挫折的能力,時間管理的能力,精神專注能力,能坐的住,鍛鍊身體,有固定的體能訓練,負責任的意識,社會公德意識,辨別是非的能力等等。
聽完真心覺得家長的責任重大,育兒就是一場修行,期待我們都變得更好,再次謝謝幼兒園舉辦的這場活動!
幼小銜接課程心得體會3
今年5月20日至6月20日是第x個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主題是“幼小協同、科學銜接”。為深入貫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導家長為幼兒做好生活常規、學習品質、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入學準備,宣傳提前學習、片面準備的危害,緩解家長“跟不上”的擔憂,我園按照縣學前教育科的要求,於20xx年5月19日向全體家長髮放了《寧陽縣20xx年學前教育宣傳月活動宣傳材料》。
此次縣學前教育宣傳月材料圍繞宣傳月的主題,從教育性質、課程設定、教學方式等方面介紹了幼兒園和小學的不同。強調了幼小銜接的必要性,同時提供瞭如何幫助孩子度過“幼升小”的“斷奶期”的具體做法,最後請家長、幼兒園要共同努力,重視幼小銜接,要做到“孩子就是孩子;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長的力量;積極的態度會幫助我們,也會幫助孩子們;適應是一個過程,要允許孩子入學有個適應過程”。
我園將以此次發放宣傳材料為契機,圍繞宣傳活動的主題,透過家長會、家長園地、致家長的一封信等為家長提供一些幼小銜接的注意事項、策略、方法等。在園內可透過主題教育活動幫助幼兒認識文具、整理小書包,同時組織幼兒參觀小學,舉行幼兒園、小學聯誼活動,激發幼兒上小學的願望。相信我們的愛心接力會讓孩子們從各方面做好準備,順利適應小學生活。
幼小銜接課程心得體會4
幼小銜接教育,光靠幼兒園是難以實現的,必須實行家園聯絡,採取家園共育的措施。即幼兒園與家庭、教師與家長經常性的雙向溝通,相互配合,共同促進幼兒發展,家長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視了。《綱要》中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援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援、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1、情感銜接——家園合作激發孩子對校園的嚮往之情
孩子在進入小學前,既有對小學生活的嚮往,為馬上成為小學生而感到興奮,同時也擔心上了小學後老師要求嚴、受拘束、有作業任務而產生恐懼畏難心理,家長和老師都要注意保護和放大兒童前一種心理,讓孩子在興奮與期待中開始小學生活。
此時,老師應指導家長細心體察孩子的情緒和心態,和孩子一道,以滿腔熱情來迎接他們的新生活。比如,家長一起帶著孩子去挑選孩子自己喜歡的書包及文具,故意用羨慕的口吻對孩子說:“寶貝長大了,真了不起,馬上就要成為一名小學生了。”讓孩子產生當小學生的光榮感、自豪感。再如,利用節假日或散步的機會,帶著孩子到校園轉一轉,熟悉熟悉環境,乘機誘導孩子:“這所學校多美麗,多幹淨!這裡的老師可有學問啦,他們教小朋友認字、數數、唱歌、跳舞、學知識。在這裡讀書,你也會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樣變得更加聰明、能幹。”以此來培養孩子對學校的嚮往之情和渴望獲得知識的熱情。指導家長千萬不要隨便嚇唬孩子:“你再調皮,等上了學,讓老師好好整你!”等等,諸如此類的語言會使孩子未入學校就產生恐懼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礙。
2、作息銜接——家園協調適當改變孩子的作息制度
幼兒園和小學在作息時間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幼兒園的孩子每天早上入園的時間是很寬鬆的,一般在7:30—8:30之間;但到了小學,學生必須在規定時間到校;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大班一次活動是在25—30分鐘左右,而到了小學每一節課的時間是45分鐘;在幼兒園一般都能保證充足的午睡時間,而到了小學可能就沒有午睡時間或只有短暫的午休。上面種種差異就必然形成許多不適應,我們認為幼兒園應與家庭相互溝通,在作息時間上做出適當的調整。
(1)規定幼兒來園時間,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
為了使幼兒入學後能較快地適應小學生活節奏,在大班第二學期我園就對孩子來園時間作了調整,請家長配合務必讓孩子8:00前來園。在孩子來園時間的同時,教師引導他們對照活動室內鐘錶的時間,在“來園時鐘”記錄單上做好記錄;評選出“遵守時間的小明星”透過活動的開展,孩子們逐漸形成了時間觀念。
(2)逐步減少睡眠時間,適應小學生活
針對很多一年級老師反映部分孩子一到下午精神就難以集中的現象,適當減少了孩子午睡時間,有2小時調整為1。5小時以適應小學生活。我們利用減下來的時間組織一些安靜的區域活動,如:棋類遊戲、智力拼圖、搭積木、畫畫、做手工等一些操作性的遊戲,讓孩子能集中注意力,認真的進行各類活動。
3、“意識”銜接——家園互動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和規則意識
幼兒心理學表明4—5歲的幼兒已經具備完成指定任務的能力,因此,在幼兒入園初期我們就有意識的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及規則意識,幼兒可採取自選的方式學會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動,做活動的主人,瞭解活動與規則的關係。
我們還透過值日生安排小任務並設定情景的方法,讓幼兒完成各類任務,讓幼兒掌握完成任務的基本方法,記清小任務的要求,引導幼兒變被動完成為主動完成。同時還根據主題內容設計一些親子小任務,讓幼兒養成按時完成小任務的好習慣。剛升入大班的孩子沒有任務意識,時間觀念也是迷糊的。孩子常會把老師佈置的.任務忘記了,還說:“是爸爸忘給我做了。”現在,大班幼兒的責任感明顯增強,完成任務由老師提醒變成幼兒間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覺完成。還懂得了與同伴比較完成任務的情況好壞。另外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我們積極利用環境以及各個活動的準備環節,讓幼兒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如走路要靠右行,回答問題要舉手,別人發言不插嘴等等,慢慢地變練習為習慣。我們在設立學習內容時從幼兒感興趣的活動開始,逐漸延長活動時間,使幼兒注意的堅持性不斷提高,提高活動的堅持性以適應小學的生活。當然這一切都離不開家長的支援和配合。
4、習慣銜接——家園一致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幼兒生活學習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尤其在親人的關心、愛護、指導、鼓勵、教育和共同活動的影響下得到發展。為了鞏固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指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還可以開展以下一些活動:
(1)親子新聞快遞活動。
每天利用一點時間,請幼兒向家長講一個小新聞,並每次讓孩子按時看新聞,並堅持不懈。意圖在於引起幼兒對身邊事物的關注,培養其有意的觀察力、注意力和記憶力。也是從另一個角度為孩子入學後能主動按時地完成作業做準備。
(2)親子模擬作業活動。
讓孩子在指定的時間裡完成一些小任務,如畫一幅畫,聽一個故事後複述故事的內容,寫幾行數字。在完成小任務的過程中,孩子慢慢地知道了一定要完成作業的道理和怎樣快速完成作業的方法(抓緊時間,集中注意力,不能隨便玩耍)。提高孩子完成作業的興趣和完成任務的意識。
5、行為銜接——家園共同進行安全意識教育,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離開幼兒園,走進小學,孩子更多面對的是複雜的社會大環境,會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家長、老師就更應該教孩子很好地保護自己,例如告訴孩子,不隨便與陌生人說話,遇到困難如何求助等等。另外,還要教育他們懂得和遵守交通規則,注意自我安全。於是,幼兒園每週都會安排一次專門的安全教育活動,每次活動都有內容、目標、以及過程,平時的隨機教育就更不少。在指導家長時這方面的內容也不含糊。
幼小銜接課程心得體會5
幼小銜接問題,雖早已引起專家,教師的高度重視,並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總體來看,還存在不少問題。
1、表面性
不少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在幼兒園大班,課桌的擺放形式有所改變,課節時間延長,遊戲時間、活動數量減少,有些最多組織幼兒到小學參觀一下或請小學生回園介紹一下小學生活。而兒童的適應能力,有意注意的永續性,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2、片面性
幼小銜接工作往往出視片面性,重知識準備,輕能力培養,只關注兒童認識了多少字,會做多少算術題,不關心兒童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不關注孩子獨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關注兒童的生理健康,忽視了兒童的心理健康。
3、盲目超前性
有的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將小學部分學習內容提前教給幼兒,致使兒童在入學後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入學初感到學習很輕鬆,出現上課不專心、做作業不認真等現象,形成了不良的學習態度和習慣;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難度的增加,“儲備知識”用完,又缺乏認真學習的習慣,這時就出現了適應困難,導致學習“沒後勁”等問題。
4、單向性
不少幼兒園把幼小銜接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做,積極開展幼兒入學前的準備工作,無論是在教學要求、內容、方法還是作息時間方面都主動向小學靠攏,而小學卻無動於衷,不主動與幼兒園接觸,也很少考慮初入學兒童的身心特點,形成銜接工作的單向性。事實證明,雙向準備才是解決幼小銜接問題的有效途徑。
5、突擊性
有的小學在招收新生時,進行所謂的摸底測驗,內容包括識字、計算等方面,並以此為依據決定是否接受新生入學或給新生編班。摸底測驗的成績也成為小學教師、幼兒家長衡量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的標準。幼兒園則不得不在大班對幼兒進行相應的突擊訓練。
上述問題需要家長、幼兒園老師、小學教師在共同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共同解決,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順利渡過人生的第一過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