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研修心得體會(精選5篇)

幼小銜接研修心得體會(精選5篇)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小銜接研修心得體會(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小銜接研修心得體會1

  9月19日~27日,我有幸參加了20XX國培計劃----陝西省農村中小學數學教研組長培訓。在這次培訓中,聽了任院玲老師的講座《關於“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思考》,張啟哲老師的講座《我們今天怎樣當教師——幼小銜接研修》,劉豔麗老師的講座《落實20xx年版課標理念》和張雄老師的講座《二十一世紀數學觀》。使我受益匪淺,感觸良多。下面著重談一談自己參加這次培訓對張啟哲老師的講座《我們今天怎樣當教師——創造型教師的誕生和成長》的心得體會。

  張老師50歲左右,穿著樸素,面容和藹,還操一口地道的陝西話,咋一看很不起眼。然而接下來的學習,使我們大為折服,不僅折服其知識的淵博,語言的風趣,教法的靈活,還有他睿智的教育目光,清晰的教育理念,和來源與生活的教育啟發。課堂上大家一會暢懷大笑,一會又悄悄的抹淚,一會又陷入深深的思考。張老師的講座讓我們思考不斷,震撼不斷,感動不斷,創新不斷。比如:“清水揚波而顯五彩,隨心所欲不逾矩”最高教學境界的折服;還有“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哪怕是一聲嘆息”的震撼;還有“教育是靈魂塑造靈魂的活動”的思考;還有“世上沒有愛,太陽也會死”的感動;還有“新解揠苗助長”“剖析鬧洞房”的創新。真是讓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教育的魅力,思考的魅力,生活的魅力,大師的魅力!

  這次生動的講座讓我充分認識到:“老師不能只是一桶水,而應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流。”課程改革所涉及的課程是全新的,涉及到的知識是很廣泛的,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不斷地學習,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要增強自己的文化素養。從張老師的講座中,我詳細地知道了我們教育研究的方向,以及該如何從知識型教師變成能力型教師。

  下面是我聽了老師們講座的自我反思:

  (一)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本次培訓學習,讓我充分領略到專家與名師那份獨特的魅力——廣博的知識積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專家與名師都有一個共同的嗜好——讀書,他們充滿智慧和靈氣的課堂正是得益於他們讀書。這次培訓讓我覺得自身知識的貧乏。知之而改之,今後我努力的方向就是每天要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在思考中進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資訊化時代,只有堅持不斷的學習,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而不致於落伍。

  (二)讓反思成為一種習慣。

  刻師尤其是一線教師,重要的工作陣地就是課堂。但教師不能只是課堂教學的機械執行者,而必須是課堂實踐的自覺反思者。張老師的講座,讓我深深感受到,有效的數學課堂要以人為本、迴歸生活、注重發展,儘量創設生活化的的課堂情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化為具體的、摸得著的、看得見的、可操作的數學。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的數學現實出發,引領學生不斷經歷艱辛的自主探索學習過程,讓學生親歷數學的“再發現”“再創造”過程,不僅僅讓學生學會知識,更主要讓學生感受如何學習,實現數學課程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和諧發展的特點。其實平時教學我也會萌發許多的想法,閃現許多的靈感,但是事後總是沒有把這種思維的火花及時地記錄下來,成為自己的一種教育資源。這幾天集中學習讓我靜下心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發現了很多誤區,也總結了很多的經驗。所以不斷總結、及時反思這種優秀行為應成為一種堅持的習慣。

  幼小銜接研修心得體會2

  近日,各聯誼園在我園共同就幼兒園“互動牆”的創設進行了一場“幼小銜接”的教研研討活動,在會上王園長首先以北師大幼兒園為例,為大家詳細解讀了何為“互動牆”?“互動牆”對孩子發展的意義何在?我們該如何創設“互動牆”?並進行了看現場的觀摩形式,讓大家對我園的“互動牆”有了更加直觀的印象,也讓我重溫了我班“互動牆”的誕生過程。

  初見——牆還是那面牆

  對於“互動牆”的創設,說句心裡話,剛開始的時候真是“摸著石頭過河,不知深淺”,望著那面牆,怎麼看都覺著它很大,無從下手。我班的主題內容是《我的家鄉》,根據主題內容,我們將互動牆的內容定位為“地域風光”,如何能將“牆”以最好的方式呈現出來,我們班三位老師加班加點查資料、找方向,希望能碰出火花。根據已有經驗,我們發現孩子在區域活動中,“迷宮”一直都是孩子百玩不厭的遊戲之一,因此,透過和幼兒談話、商量和比較最終選用“走迷宮”的方式,將家鄉風景名聲隱藏在幼兒“迷宮”遊戲中,牆的雛形總算完成了。

  再見——牆的華麗轉身

  牆的雛形已現,但這遠遠不是我們想要的最終結果。幼兒園牆面佈置雖然是有很強的裝飾性,但若只是純粹的擺設,則又是美中不足,應結合每一時期的教育內容和要求設計畫面,力求教育性、豐富性、互動性為一體。我們必須精益求精地將“互動牆”發揮出它最大的作用,能發揮孩子最大的潛能,讓孩子和牆不但能互動,更能從中學到知識,增長本領,提高各方面的發展水平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參考了其它班級的“互動牆”創設情況,例如大三班“小郵差”,整個設計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可以根據信封上的算式算出得數投放到相應的郵箱。

  2、根據郵箱的信的數量用統計圖的形式記錄下來。

  3、根據影子找一找與之對應的小朋友。

  三個內容由簡到難,層層遞進,這才是“互動牆”豐富性的體現。在各位同事的建議下,我對我班的迷宮除了單純走迷宮認識XX景區外,還增加了比賽的形式,讓孩子能自由探索從迷宮哪個入口到達景區的距離最近,以及設定“我是小小設計師”版塊讓能力強的孩子用吸管自由設計、拼擺迷宮。

  至此,一面平凡無奇的牆總算完成了它的華麗轉身。也許它還不算完美,但是它的誕生飽含我們的心血。

  預見——遇見更好的“牆”

  今天的研討活動,讓我對“互動牆”的認識和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參觀的老師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比如,在“小小設計師”版塊是不是可以增加孩子自己用筆來設計迷宮,並且邀請好朋友走出自己設計的迷宮的環節。景區的位置要更加規範化等等。這些建議讓我看到了大家集體的智慧,也看到了大家對“互動牆”的理解已經漸入佳境。

  我想,我們的下一步要讓我們的“互動牆”更加生動的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合作,讓孩子能以小主人的身份親自參與教育過程,這樣更能提高幼兒的興趣和創造力,同時幼兒在參與、玩的過程中也會給老師啟發、啟示,和老師之間產生積極、良好的互動效應。這樣“互動牆”的佈置就更能體現它的價值所在。到那時候的“互動牆”一定會成為我們和孩子之間親密聯絡的紐帶。

  在我們不斷學習、探索、研討的過程中,我相信我們會遇見更好的自己,我們也會遇見更好的“互動牆”。

  幼小銜接研修心得體會3

  從我參加工作以來,我擔任過兩年的幼兒教師,從去年看是回到小學,擔任小學主要科目教學,但是在3月21日,我有幸陪我們幼兒園教師參加了由呂河幼兒園承辦的.幼兒園南區聯片教研賽教活動,雖然在此次活動中,我沒有擔任主講,只是作為配班教師,但是我還是獲益頗多。

  在幼兒園這一塊,我帶過,所以我知道其中的艱辛以及不為人所理解的那種的心情。在我從教幼兒教育的時間裡,對幼兒的上課以及一日常規生活等理解的都比較膚淺。認為只要孩子平平安安,只要孩子快快樂樂,只要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好可以了,可是,透過這次活動以及對別校幼兒園的參觀,我才知道,自己以前是多麼的愚昧無知。看到人家幼兒園的校園佈置,看到別人幼兒園的規劃,以及人家課堂,感覺很慚愧。

  這一天,我參觀了呂河幼兒園,聆聽了南片其他幼兒園的優秀教師的示範課,以及聽他們講解了各自幼兒園的一切辦園理念,以及他們的辦園宗旨等等,突然覺得自己所在的幼兒園和人家相差太多。在觀摩示範課是:大家都是一幼兒園的語言變大能力為主,激發幼兒園的興趣為主,以幼兒園的健康成長為主,總之,一切都是以幼兒園為主,來培養他們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來促使他們對以後的學習產生興趣。對以後的學習給予美好的希望等等。

  同時他們的示範課還給我以如下體會:

  1、轉變教育觀念,落實綱要精神。《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係,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有安全感、信賴感。在傳統觀念上,我們習慣與整齊劃一,因為這樣便於管理。在很長時間內幼兒園的教育方式是以教師講解為主,教師總會要求小朋友“手背在背後,坐好不準動”,“小朋友跟我讀”然後就一遍一遍的重複。還有第二節趙凡老師得美術課,教師做了很充分得準備,做到了讓孩子動手,動眼,動腦,培養了孩子得觀察力和想象力,這給我們在上美術課時就準備一幅畫讓孩子們照著樣子去畫這樣得弊端讓我深深受到了很大得啟發,我們這種教育方式對於幼兒的身心發展造成了限制和束縛。以後要努力得更新觀念,隨著創新教學的不斷深入,幼兒園逐步屏棄了這種刻板的、不適應幼兒身心發展需要的教學方式,開始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允許幼兒自由自主地選擇活動的內容和活動的方式,允許自由選擇夥伴,允許有自己的見解,賞識每一個幼兒,儘量發現幼兒的閃光點並加以鼓勵,引導幼兒探索和創新。,使我園的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在傳統的觀念中,老師是權威的化身,老師總是對的。要求教師“蹲下來與幼兒說話”,轉變自己的幼兒觀和師幼觀,把幼兒當成真正具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的人,尊重幼兒的觀念和選擇。建構積極的師幼互動,真正實現教師與幼兒人格上的平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2、教學設計有創意。每一節課教師都經過精心的研究、每一個環節也都經過認真的考慮,什麼地方該說什麼?該提問那些問題,這些每一位老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

  3、教具的準備恰到好處:一堂課的成功與否,教具準備非常關鍵,如果你準備的教具,孩子感興趣,願意去了解它,認識它,那麼你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半。

  總之,這一天是收穫的一天,是自我反思的一天。只有如此走出自己的幼兒園,到別處看看,聽聽,才會有更大的進步,才會有更好的發展。雖然如今我已經從幼兒園撤離出來,但是那份學習的心還在。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不斷的學習,給自己充電,讓自己更好的服務於工作。

  幼小銜接研修心得體會4

  本學年我透過學習幼兒園教師專業化成長,認真落實《幼兒園教育綱要》、《3-6歲兒童發展指南》精神於教育行為,培養服務意識,強化質量觀念,依據園具體實際,以隊伍建設和園本課程建設為重點,深入實施新課程,加強園本培訓,堅持以教研組為主陣地,提高教師保教能力,穩中求進,推動幼兒園保教質量,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

  一、加強理論培訓

  1、我們繼續組織教師進新理念、新綱要的培訓,尤其關注外系統新引進教師的理論培訓,在培訓中真正把先進的理念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不斷充實了教師們的教學理念,提高了教師們的理論素養,轉變了教師們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

  2、定期組織教師學習《幼兒園教育綱要》、《新教師成長手冊》、《幼小銜接意見》等,對新老教師的保教工作指明瞭方向:《幼兒園教育綱要》讓我們對活動的評價有了新的認識,對自己在活動中的要求也就更清晰了;《新教師成長手冊》一書非常詳細、實用,書中的案例都是新教師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對新教師的成長起到了引領的作用;《幼小銜接意見》為大班活動開展提供了引領的空間。

  二、加強實踐活動培訓,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1、組織教師以十節優質課為引領,加強對新教材的實踐研究,採用參與式、開放式的學習機制,挖掘教師的'潛力,提高教師的思考能力。本學期將重點落在實踐教學行為,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然後,根據問題存在的普遍性進行大的研討,找出問題的所在,集合大家的力量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

  2、每位教師參與園內不同層面的展示活動,全體教師互聽互評。利用團小組,讓青年教師向大教研組長學習環境佈置、實踐展示等。讓青年教師先聽、再說、再做。有效地教研活動形式促進青年教師在評課中敢說、會說,促進經驗提升。透過活動,紮紮實實地提高了教師們的課堂教學能力,提升了青年教師聽課、評課、說課的能力,在活動中專業素養不斷得到提高。

  3、加強日常中對教師教學實踐行為的指導,促進教師上課水平、反思水平、評價水平的提高。園長、業務園長每次聽隨堂課時,總會叫空班老師一起去聽,有效開展聽課後的評價活動:執教老師的課後自評、園領導的當場反饋,給大家許多啟發與提高,教學能力在原有水平上有了新的提高。

  4、規範班級計劃、月周計劃、日計劃的制訂,根據幼兒園一日活動作息表、課程表和專用活動室安排表,靈活安排一日活動。每月末都要對老師制定的計劃表進行認真的檢查,進行認真地剖析,並能採取一對一的形式對老師進行具體的指導,幫助教師能認識到活動設計的不足,促使教師的反思記錄更加到位。並檢查計劃在實施過程中的落實情況,保證一日活動目標的達成度,使一日活動做到有序、科學、合理、有效。

  5、抓好新引進教師隊伍培訓工作。今年引進了多位非專業新教師,由於都是非幼師專業,雖然經過半年的指導進步較快,但在實際過程中還是缺乏實踐經驗。所以繼續開展師徒結對活動,安排經驗豐富的教師與新教師搭班,手把手地傳授班級管理、活動組織、幼兒保育、家長工作、環境佈置等各方面的要領。要求新教師自定的一年奮鬥目標,具體明確,讀書筆記、教養筆記、教學活動的反思的能力也有了教大進步。透過參加區教研室的新教師培訓班,她們苦練舞蹈、唱歌、繪畫等技能,並有所進步。

  6、骨幹教師多次向全體教師公開半日活動,老師們對公開活動進行了點評,讓骨幹老師的教學能力有了深一步的提高,同時還對全園的環境作了評價和指點,之後我們重新進行了環境佈置,做到更貼近幼兒實際,材料更豐富多樣,形式更新穎、幼兒參與性更多。

  三、深化園本課程

  園本課程的開發和形成是一個長期積澱的過程。兩年前,根據本園實際,圍繞我園確立的特色課程《3—6歲幼兒分享閱讀能力養成的實踐研究》,今年我們對課程進行合理設定、改進園本課程體系,經過全園共同努力,已形成了我園園本化課程,制定了適合我們幼兒園的課程計劃,明確了基礎課程、特色課程與選擇性課程之間的關係與比例,並針對不同年齡段的特徵重點建立和實施了適宜的分享合作特色課程,使之成為我們幼兒園一道亮麗的特色課程。在課程實施中不斷完善,及時發現課程不平衡等問題進行集體商討,教師發現有什麼問題隨時進行改進,隨時進行課程資訊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和實施方法,做到課程體系更加最佳化。

  四、加強科研培訓,開展園本特色的生命教育

  進一步強化教師教科研意識,充分業餘時間,開展園本培訓,定期組織教師學習科研理論知識,使每位教師都能以積極的態度參與教科研,以此帶動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特別是重視對引進教師的指導,鼓勵她們積極學習關於“幼兒分享合作”的專業知識,積極參與幼兒園的課題研究。不斷完善課題方案,開展教學研討活動。一年來,我園內的各項子課題組成員不斷完善課題方案,並進行科研活動探討。實施過程中,教師明確每一學期的不同要求及實施內容要點,目標分明。同時,教師還會積極指導家長配合開展“分享合作”親子游戲等。

  五、問題與思考

  現代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的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理論基礎,還要有創設和實踐運用的專業能力。近兩年幼兒園園本研修工作總結提要:進一步強化教師教科研意識,充分業餘時間,開展園本培訓,定期組織教師學習科研理論知識,使每位教師都能以積極的態度參與教科研究。教科研工作已擴充套件到每位教師,但如何更好的引領與指導教師走一條順暢的教科研捷徑還需要更多的理論學習與專家引領。繼續加強業務理論學習,轉變教師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在提高保教質量上再做文章。紮實提高新教師培訓力度與質量,使每位新教師在技能技巧與教育教學兩個方面都能做到人人過關。

  幼小銜接研修心得體會5

  由快樂音符課題組主辦的,“快樂音符音樂教育”也作為支援自媒體參與這一別開生面、精彩紛呈的活動中。這次#網路兒歌節主要透過兒歌這個主題,組織歌唱、律動,在家玩音樂學音樂,在家學樂器,舉辦線上親子音樂會,分享自己的“戰役”時光。此外,組委會還發布了#網路兒歌節“我喜愛的兒歌”徵文通知,徵集了兒歌相關的教案、感想和隨筆等。

  特別歡迎更多的人參與這項有意義的活動中來。

  20xx年的x月起,我們全園全體教師在一起繼續在藝術領域潛心鑽研,勤于思考,勇於實踐。在音樂活動中,我繼續認真學習並貫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並沿著海淀區第八互動小組音樂學科組的前進步伐,圍繞“如何設計與組織新歌教學活動”展開教研,使得我在音樂學科方面取得了一點新收穫,使自身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再提高。現將本階段的我的心得體會如下:

  變教師的“傳授”為主為幼兒的“自主”學習為主

  如何變孩子的被動學為主動學,帶著這一問題,我認真學習《指南》及有關教育理論,在教學中首先引發兒童對音樂作品反應的內部需要,激起兒童學習音樂的主動性。我在實踐中發現,在音樂活動中,幼兒能主動積極地去“聽”音樂,是帶幼兒步入音樂天地的首要條件。為了激發孩子“聽”的興趣和需要我設計了多種教學手段,讓孩子帶著問題聽,帶著故事懸念聽,看著畫面聽,聽不出沒關係,再聽一遍,並不斷激勵、表揚孩子長了一雙會聽音樂的耳朵,鼓勵他們表達聽後的感受。除了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聽的興趣外,還在一日生活中安排傾聽自然和生活中聲音(小河流水聲、小動物叫聲、雨聲、走路聲……)的各種機會。久而久之,孩子們聽音樂的興趣和主動性大大增強,我們班的孩子能分辨出“沉重的”、“輕柔的”、“跳躍的”音樂,能區分速度、力度、節奏的不同的變化。

  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的自主學習是讓孩子欣賞、感受、體驗在先,創造表現在前。如,我們在新歌教學時的歌曲《數高樓》時,在欣賞作品的同時,讓孩子運用自己的感知,充分討論數高樓的方式,並集體創作、設計數高樓的動作,作為教師我只是作適當的點撥和提示。幼兒從被動的接納者轉為積極主動的參與者,自信心大增,創造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