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培訓課心得體會範文集合7篇

心理培訓課心得體會範文集合7篇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心理培訓課心得體會範文集合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心理培訓課心得體會範文集合7篇1

  20xx年的某月某日至某月某月我有幸參加了國家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培訓,透過十天培訓,我學到了許多關於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受益匪淺,收穫頗多。透過一粒沙子,我們可以看到整個世界。本次培訓時間雖然極其短暫,卻撬開了我們廣大教師的心靈之門,為我們教師提供了一個瞭解自身,完善自我的平臺。我將本次學習的感悟為如下幾點:

  (一)教師心理健康學習意義深遠

  本次學習讓我更深刻的意識到教師心理健康學習刻不容緩。無論是從教師自身,還是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我們教師都有必要去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其實每個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只是有些心理問題影響不大而忽視了它的存在,或者有意識的否認它的存在。所以我們每一個正常的人都需要學習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更何況我們這些被稱為靈魂的工程師的教師呢?教育是心與心的溝通,我們面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著複雜情感的人。有句話說得很好,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對學生身心造成的危害,遠遠超過其教學能力低下對學生學業所產生的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更是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學業成就和人格發展。而從另一方面說,教師的社會壓力和其他一些因素使教師心理健康受到很大影響.因此,教師心理健康是培養兒童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維護教師心理健康對於培養合格人才促進教育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課程學習中的收穫以及不足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對發展性心理問題、適應性心理問題、障礙性心理問題這三種教師心理問題有所瞭解。同時根據學習和訓練,我對自卑,自負,焦慮,抑鬱,衝動等教師心理問題有了更全面的瞭解,並且學習到了許多實用的調適方法。透過對教師職業倦怠心理調適的學習。我對教師這一行業的職業特點以及教師職業倦怠有了更多得了解。這將有助於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進行自我調節,遠離倦怠,做一名樂觀、積極向上、陽光的教師。此外,透過學習我覺得還有許多地方值得繼續學習,比如教師課堂行為問題,學生課堂行為問題等。這些內容需要我們結合已有的心理學知識並透過自己查閱資料後繼續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吧我們所學的心理學知識更好的糅合到我們的課堂之中去。

  (三)教師學會情緒管理的必要性

  學習教師情緒管理這一課,我意識到了情緒管理的重要性,等老師把教師如何管理好自身情緒的一些方法介紹完之後,我不得不也打心底裡感謝國培帶給我們這樣的學習機會。老師說:“情緒沒有對錯,它只是症狀而不是問題,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管理情緒如何處理情緒。”這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開始對情緒有了一個正確的瞭解。同時我也能坦然的承認並接納自己的一些情緒,並努力採取正面的方法來處理一些負面情緒。

  總之,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說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儘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此外,教學的目的就是教書育人。為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氣質、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薰陶與教化作用,真正作到為人師表。只有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的心理健康教育網路,齊抓共管,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心理培訓課心得體會範文集合7篇2

  心理輔導活動課是開放性的課堂,以解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為主,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幫助學生獲得自我成長。

  心理課的問題設計有別於一般學科。

  其問題的導向不要求統一答案,不糾纏正確與錯誤,注重的是學生真實的情感、實際的需求和發自內心的話語。

  筆者根據平時的觀課、教研活動發現,心理課堂問題設定的有效性和藝術性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引起注意並有效改進。

  一、心理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誤區例項(一)過於簡單,問題封閉“你覺得這樣做對嗎

  ”“這樣處理好不好

  ”“是不是

  ”類似這樣封閉式的提問,表面上會得到學生們積極整齊的回應,看似熱烈,但根本沒有任何思考的價值。

  更有的教師一節課要問十幾個“是不是”,有的根本不需要學生回答,只是老師的口頭禪罷了。

  有些教師習慣單刀直入,開門見山。

  如,一節題為“當幸福來敲門”的課上,一開始教師就問:“同學們,你們覺得幸福嗎

  ”沒有任何匯入,沒有任何課前熱身,學生回答幸福也不是,回答不幸福也不是,結果學生啞口無言,只有寥寥幾人回應,師生皆處於尷尬局面。

  (二)重複羅嗦,問題繁瑣同一環境下對同一情境提問的絕對數量多,不但會帶給學生過重的思維負荷,還會影響學生對問題核心的把握和感知。

  “我寬容我快樂”一課中,教師首先展示了情境“善待他人”,然後向學生丟擲了一系列問題:“如果你是小剛,為什麼聽了小麗的話你覺得不快樂

  小麗自己快樂嗎

  如果你是小剛,為什麼聽了小圓的話你覺得快樂呢

  小圓自己快樂嗎

  ”不要說是學生,即便是聽課的教師也會感覺眼花繚亂,該問題的核心在哪

  這樣細碎的問題,學生以一般的經驗和知識便能解決,並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成分,思維自然不能得到有效的激發和提升。

  (三)價值模糊,問題歧義心理活動課堂雖然不是專業心理知識的講授,但也離不開心理知識的融合和滲透,授課教師必須有過硬的心理學基礎,在處理一些價值判斷的問題時要科學,不能讓學生產生誤解。

  如,“情緒紅綠燈”一課的“心理透視”環節,教師設定了以下四個情境:你被人冤枉時、與人吵架時、上臺演講時、考試取得好成績時。

  接著讓學生根據情境畫出情緒臉譜。

  然後丟擲問題:“你認為哪些情緒反應是合適的

  哪些情緒反應是不合適的

  為合適的情緒反應開綠燈,為不合適的情緒反應開紅燈。

  ”由於問題本身的歧義,學生為了配合教師,紛紛把“憤怒、氣惱、憤憤不平、慌亂、痛心”等情緒反應劃為不合適的,而“開心、興奮、激動”等情緒反應才是合適的。

  教師此時也並沒有其他引導,默認了學生的發言。

  其實,這一問題的設計是有問題的。

  情緒本來就沒有合適不合適之分,也沒有對與錯之分,只是情緒管理上需要適度控制。

  由於授課教師的理念錯誤,導致課後有學生提出疑惑,“難道被人冤枉時感覺氣憤不正常嗎

  難道與人吵架感覺憤懣不可以嗎

  ”所以,授課教師在問題的設計上要科學,價值取向要正確。

  (四)脫離實際,問題偏難一般情況下,心理課堂的提問要富有啟發性。

  但有時候問題過難,或者過於讓學生自我暴露,會使學生感到厭煩或產生阻抗現象。

  筆者曾聽過“學會放棄”一課,教師列舉了四個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如何選擇。

  其中一個是“父母離異,選擇跟爸爸經濟無憂,但媽媽更懂得關心你。

  ”其餘三個問題均有學生髮言,唯獨這一問題沒有一個學生願意回答,問題就在於問題本身設計的偏頗。

  像這種情況大多數學生不會遇到,脫離了學生實際。

  有真實情況的學生也絕對不願意回答此類問題,害怕再次受到傷害。

  因此,教師對問題要有預見性,可能對學生造成心理傷害的問題,要慎重處理。

  二、心理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誤區分析(一)教師問題設計的依據把握不足有一項調查發現,很多教師都會在課前進行問題設計,但設計問題的依據卻各有不同。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的比例最高,佔%,遠遠超過了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也超過了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

  無可厚非,一節課要成功,問題設計上要結合本課目標。

  但過度照本宣科,忽視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就相當於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情分析。

  當學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師對問題本身的預期,教師又不善運用現場知識的生成,被學生牽著鼻子走,課上得很被動,自然也就談不上目標達成。

  因此,教師要善於總結實際教學經驗,依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問得有效,答得生動。

  (二)教師問題設計的能力不足有的課學生有話可講,課堂氣氛熱烈;有的課學生沉默是金,課堂氣氛壓抑。

  這裡的關鍵在於教師對問題設計的契合程度和提出問題的時機。

  如果問題脫離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漫無邊際;問題超出學生的理解能力;問題提得並不契合時機;問題並不能幫助知識的展開……這節課再怎麼設計也是徒勞。

  所以,授課教師務必加強問題設計的能力,認真思考學生對課堂的期待是什麼、什麼樣的問題值得提、用什麼樣的方式問比較妥當、提出的問題能否幫助達成教學目標。

  從而避免盲目性,使課堂有深度、有啟發。

  (三)教師問題設計的專業理念模糊有些教師可能對某些新興的心理學理論不夠了解,教育理念缺乏更新,導致問題設計理念有偏差。

  就拿剛剛進行完的以“積極心理學之積極情緒”為主題的初中青年教師優質課評比來說,幾乎絕大多數教師都運用了情緒ABC理論,因此,所有的課聽起來大同小異,問題設計都圍繞如何轉換想法“B”。

  這樣的課、這樣的問題設計,只停留在表面,並沒有真正領會積極心理學的內涵,缺乏合理的選題和設計,千篇一律,乏善可陳。

  三、心理課堂教學中問題的有效設計策略(一)問題設計內容準,學生有話可說“準”是指課堂提問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經驗水平和認知特點來設計,問題太多、思考時間太長、偏難、深澀等,都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懈怠等心理。

  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其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均有所差異,設計問題時,要體現年齡特點。

  1.小學課堂,宜動不宜靜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絡,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

  ”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好動,好奇心強,容易被新事物吸引,設計問題時,教師適合以生動的語言、形象直觀的手段,輔以動手操作解決問題的活動為主,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與積極性。

  在小學心理課“聆聽你我他”中,為了踐行“積極傾聽和熱情有禮”,教師讓學生帶著“怎樣做到熱情有禮和積極傾聽”的問題,邀請在座的聽課教師一同加入自己小組的話題討論中。

  學生們紛紛熱情、主動地到聽課席邀請教師,並且饒有興致地聆聽教師提出的建議。

  討論一結束,學生們就積極地舉手分享自己是如何做到熱情有禮和認真聆聽的。

  因此,對於小學生而言,問題設計不宜“思考”太多,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操作、去實驗,效果會超出預期。

  2.初中課堂,宜動靜結合初中生抽象邏輯思維開始占主導地位,他們善於思辯,但很大程度上還屬於經驗型。

  初一學生剛從小學升上來,思維特點與小學五、六年級學生更有類似之處,需要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援。

  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切忌機械、封閉,應該形象、生動、逐步推進、層層深入,激起學生回答的慾望和無限的興趣,而問題設計的遞進性就好比“跳一跳,摘桃子”,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從而使問題圓滿解決。

  “當怒火來到時”一課,教師首先展示了一段關於“憤怒”的影片,根據影片設計了以下五個問題,然後把問題分配到不同的小組中進行討論分享。

  問題一:故事主要表現了哪種情緒,從誰開始,經過了哪些人,最後又到了誰那裡

  這個故事讓你想到了什麼

  問題二:價值澄清——一個人有憤怒情緒正常嗎

  當憤怒來臨時,是壓抑好,還是及時處理好

  問題三:管理有術——小欣可以怎麼想,讓自己沒那麼氣憤

  問題四:管理有術——(角色扮演)你對小欣表達憤怒的方式有什麼看法

  你認為怎樣的表達更好

  問題五:管理有術——(製作“情緒魔方”)你對小濤以踹桌子、踢凳子的方式來宣洩憤怒情緒有什麼看法

  像小濤這樣火氣特別大,特別容易激動的同學,當怒火來臨的時候,他們可以做些什麼,把怒氣消解掉呢

  以上五個問題貫穿於整節課,問題情境的挖掘利用做到了最大化。

  問題的設計嚴密周全,具有較強的啟發性。

  從不同的角度,由淺入深,由易到難。

  既有思辨的過程,引導學生開啟思維主動探索;也有形象思維的活動過程,充分調動學生聯絡實際生活的經驗,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3.高中課堂,以思辯為主高中生抽象邏輯思維進一步發展,處在由經驗型水平向理論型水平的急劇轉化的時期。

  其概括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命題能力和推理能力走向成熟。

  因此,高中課堂問題設計應更傾向於啟發式和探究式的提問為主。

  透過啟發式提問,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

  透過探究性提問,讓學生不受思維定勢的束縛,產生獨到的見解,提出新穎的想法。

  在“‘秘密’引發友誼危機”一課上,教師出示了情境:“靜靜和朗朗是一對好朋友,她們每天一起上學,一起放學,一起吃飯,形影不離,大家都稱她倆是姐妹花。

  但是,最近靜靜和朗朗鬧矛盾了,因為朗朗把靜靜的秘密洩漏了。

  ”接著讓學生探討兩個問題:“靜靜要和朗朗絕交,是誰的錯

  錯在哪裡

  所有的秘密都不能洩漏或分享嗎

  為什麼

  ”看似簡單的兩個問題,卻包含了讓學生判斷、分析、探究的過程。

  學生需要探究秘密的級別(輕度、重度、特殊秘密),判斷哪些可以分享,哪些需要保密;還要了解分享秘密的物件;最後還要學會正確分析情況,為自己的秘密負責。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此問題設計的精妙之處在於符合高中學生的思維特點,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心理,調動了學生的質辯思維,從而明確是非,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問題設計啟發巧,學生主動去說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有些教師喜歡直截了當,單刀直入,這種開門見山式的直接提問,實在難以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我們不妨採用啟發式提問。

  “當幸福來敲門”一課,直接提問學生“什麼是幸福”,不如把問題稍作變換,“知足常樂是一種幸福;每天品嚐到媽媽為自己準備的可口飯菜是一種幸福……對於你來說,你的幸福體現在哪裡呢

  ”學生自然而然會受到啟發,寫下最真實的幸福體驗。

  (三)問題設計變化妙,學生願意去說相信不少一線心理教師都有這樣的體驗,當話題比較敏感,涉及學生的隱私或者需要學生作適當的自我暴露時,學生往往不敢或者不願意說。

  當然,這可能跟課堂的安全性和開放性氛圍的營造有關。

  此時,我們不直接提問,可以採用迂迴戰術,嘗試著變一個角度提問,打破僵局,讓學生願意表達。

  如,“當花季來到時”一課,教師首先透過圖片呈現了一些性意識覺醒的表現,然後提問:“除了這些,你認為性意識的覺醒還有哪些

  你是如何看待性意識活動的

  ”問題一出,大部分學生都羞於啟齒,或不好意思,或怕被同學笑話,課堂似乎處於膠著狀態。

  教師與其鼓勵學生說“沒關係,大膽地說”,還不如一開始就改變問題的設計。

  其實,教師可以編一個情境,我們暫且把情境的主角稱為“小明”,問題就變成了:“小明表現出哪些性意識覺醒的行為

  你覺得可能還會有哪些

  你如何看待小明的性意識覺醒

  ”問題從暴露自己迂迴變成了討論別人,學生的心理防線自然會降低,況且透過他人同樣能反思自己,教學效果一樣達成。

  (四)問題設計追問到位,學生樂於去說課堂上免不了教師的追問和對回答進行評價。

  評價更直接作用於學生的情感層面。

  教師追問合理,評價到位,可以很好給予學生激勵、期待和安撫,從而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和積極性。

  當學生回答得比較完美的時候,教師不妨說:“你回答得很到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你是怎麼想到的嗎

  ”當學生的回答有所欠缺時,可以引導:“這個同學給我們提供了一點不錯的建議,還有其他同學需要補充完善嗎

  ”當學生的回答完全偏離的時候,教師可以這樣引導:“看得出你經過了一番思考,可是能不能結合問題本身再從另外一個角度繼續考量呢

  ”當學生不願意回答的時候,教師可以鼓勵說:“我們在一起交流和分享,交換一種想法,我們就有兩種想法,這本身就是一件樂事,不是嗎

  ”積極的評價,合理的追問,學生定會樂於與教師一起享受課堂,深入課堂。

  教師要不斷最佳化課堂,從目標、方法、過程、內容等方面設計有效的問題。

  透過科學的課堂問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充分發揮課堂問題的有效價值,從而真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打造高效心理健康教育課堂。

心理培訓課心得體會範文集合7篇3

  透過對心理學的深入學習,讓我深刻的體會到學習心理學的重要性,心理學的發展正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能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業餘心理學家。四歲的寶寶已經能揣度別人的心思了,他知道怎樣把玩具藏起來讓其他小朋友找不到,還會提供錯誤的線索去誤導小朋友;孩子會從媽媽的神情和語氣上判斷她在生氣。所以乖乖地不敢胡鬧,等媽媽高興時,就會乘機提出要求;父母知道怎樣正確地運用獎勵和處罰來幫助孩子糾正不良行為、養成良好的習慣……這些都是建立在對他人心理進行觀察和推論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能對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感、所思和所為進行預測。這也正是心理學家想要努力說明的問題中的一部分。心理學的開設,不是為了讓人類去研究別人到底是怎麼回事。而是為了讓人類更瞭解自己,瞭解別人,理解別人,透過不斷的心理調整,讓人生達到更好的生活境界。社會進步,生產發展以及文化的締造,關鍵在於人本身。社會首先應該關注的是人心的嚮往和需求的發展。社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把人的願望與渴求引導到社會總目標的規範之下,這就需要認識人、瞭解人、認識人的心理活動。從這個角度來說,心理學研究的成果既可以直接服務於個人的成長髮展,同時也是社會整體發展的需要,使人不斷的自我完善,從而更好的適應這個社會,也是一種生活本能的方式。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猶如人們如影隨形的朋友一樣,心理學已不僅僅是生活的調味品,而是生活的必需品,它滲入了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對我們每一位開放教育學生來說,在職學習都是一段難以忘懷的人生體驗,在學校裡或工作中,當開放教育學生以極大的熱情去追尋自己的理想之夢時,會發現生活之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此時,以積極的心態、精心的準備去迎接新生活的挑戰,將會成就新的美好人生。現代社會,職業已不再是簡單的個人維持生計、養家餬口的手段,而是個人尋求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重要途徑。尤其是伴隨著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分工的日益精細、用工體制的變革,人們不再向往那種穩定而無創造性的職業,不再固執於那種從一而終的工作方式。崗位、職業的變動,不僅是人們實現工作理想的整個過程,更是人們不斷調整、不斷適應、不斷提高、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發展位置的過程。身在職場,要想獲得更多的成功,儘管會受到態度、細節的左右,但心理健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沒有對未來的規劃,沒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與角色認同,怨天尤人,成就不了職業發展。

  因此,開放教育學生應當保持健康的心理,以積極的生活態度去適應社會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闊步前進,做一個健康的、自知的、快樂的人!

  有人說:生活就是一團麻,不理自亂,理還亂。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精神壓力、心理疾病和亞健康正成為現代人最大的困擾。如何快樂健康的生活、如何提升生活的品質也前所未有地成為更多現代人的迫切心理需求。

  積極心理學的代表人物馬丁.塞利格曼認為,除了減少人們的消極情緒,心理學還應該增加人們的積極情緒;除了幫助病患過上正常生活,還應該幫助正常人過上更好的生活。這一理論生動詮釋了心理學和生活的關係,探尋了個人心理的正能量對其積極人生的重要作用。

  對於開放教育學生來說,緊張的學習、忙碌的工作、生活的重擔,身心俱疲在所難免,關鍵是要獲取開啟生活的金鑰匙,全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不在乎出發地,也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風景……

  要在生活中保持心理健康,處理好人際關係,讓溝通更加和諧;要管好自己的情緒,讓內心更清明;要處理好戀愛、婚姻、家庭,讓愛變得充實、溫馨;要做到健康的休閒,讓生活更加精彩;要靈活應對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將壓力變成動力,讓人生更加精彩!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透過對心理學的學習,我對自己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了自身在為人處世方面存在的許多缺點與不足,今後,我將努力改掉自己身上的這些壞毛病,提高自己!我相信,我的人生之路將更加精彩!

心理培訓課心得體會範文集合7篇4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往往應對著各種心理壓力,種種心理壓力積壓在一齊,久而久之,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作為天子嬌子,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歡樂的基礎。所以,在大學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預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發生,及時為學生疏通心裡,排解壓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麼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如何來確定自我或者是周圍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項基本原則:首先,心理與社會環境是否趨於一致。其次,心理與行為行動是否趨於一致。最終,人的情緒在一個階段內是否穩定。

  如果一個人出現了與以上違背較大的情緒,那麼他就可能存在必須的心理障礙。那麼什麼叫心理障礙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出此刻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衝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終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它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主要表此刻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如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境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緒狀態,顯然不利於大學生的發展,所以大學生有必要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做到心理健康。我們能夠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1、增強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裡邀遊,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本事,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堅持心境的良好和樂觀向上的情緒,大學生應堅持進取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期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在有需要得時候主動進行心理諮詢。學校心理諮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最佳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諮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理解,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定心理諮詢機構。心理諮詢能夠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衝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忙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把握自我,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所以當我們心中感到壓抑時,就應當及時主動的與心理諮詢師進行溝通。

  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大學生有必要不斷提高心理素質,全面健康的發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質來迎接未來的種種挑戰,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我的力量。

心理培訓課心得體會範文集合7篇5

  今年x月份我參加了新田縣教育局和人社局組織的“心理健康培訓”,透過一週的學習,我學到了許多關於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使我對心理健康和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尤其是對學生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和理解,受益匪淺,感想頗多。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學校教育面臨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在現今的學校裡,如何看待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問題談談自己從這次培訓中獲得的體會。

  一、透過學習使我認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時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確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是: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諮詢和輔導,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們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師更新教育理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於提高德、智、體、美、勞教育的成果;有利於學生心理障礙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維護。因此說,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心理健康的內函。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狀態。心理健康這個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當然也代表著它的反面——心理問題。圍繞著心理健康開展的教育,我們稱之為為心理健康教育。從班主任的職責來看,班主任要當好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促使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這是因為心理健康是班級德育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

  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夠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全面素質。心理健康內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謂自尊是指學生中間,或者指某個個體中間,對自己或者對自我一種積極的肯定的評價,體驗或態度。老師們都很重視對學生自尊心的培養,因為學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為自強、自立、自信的年輕一代,因此自尊的問題最重要。

  三、正確區分學生不同的心理狀態。

  一般來說,人的心理狀態可以分為三種:正常狀態、不平衡狀態與亞健康狀態,與這三種心態相應,其社會行為方向也表現出十分重要的特點。在沒有較大困擾的情況下,學生的心理處於正常狀態之中。這種狀態之下,學生的行為基本上預期價值觀體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徵相一致,是一種健康或者優秀的狀態。第二種狀態是不平衡狀態。一旦發生了擾亂正常生活、引起人們消極情緒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滿足等,就會進入一種不平衡狀態,這裡指學生處於挫折、焦慮、壓抑、恐懼、擔憂、矛盾等狀態。一般來說,學生在生活過程中會不斷地經歷各種不平衡狀態,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積極主動而不是消極被動的面對不平衡狀態才會帶來發展或者成長的契機。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要不斷打破物件的平衡,促進其發展。對不平衡狀態的外在或內在的非建設性或傷害性處理,才會導致所謂的“病態、變態、或偏差”。異常行為是學生在心理不平衡的情況下發生的,是一種偶發性行為,這種行為在學生正常狀態下是不會發生的,它與常態行為不同,可以稱為“偏態行為”。班主任如果能及時鑑別學生的行為,採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學生擺脫心理的危機狀態,回覆到正常狀態,那麼,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違法行為、不道德行為以及意外事件就會大大減少。第三種狀態是不健康狀態,當學生處於不健康狀態時,往往會非線性地發生不適應行為,包括反社會行為和異常行為。所謂“非線性”地發生,是指這些行為的發生常常是沒有明確的、直接的原因,找不到其因果關係,其因果序列是不清晰的。例如,一位小學生突然害怕方格或類似方格的所有物體,這是一種異常行為,包括他自己在內,誰也弄不清他為什麼會怕方格。正是由於這種非線性的特點,我們對其不適應行為的產生就無法預測。學生在心理不健康狀態下所發生的反社會行為或異常行為既沒有

  直接的原因,也沒有明確的行為動機,因此,談不上是其價值觀、道德水準或人格特點的必然產物。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不適應行為的發生有不同的特點,作為班主任,我們要看到廣大學生的兩個主流,一是大部分的學生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學生由於學業、生活、環境的壓力產生暫時的心理不適,他們要求給予指導,以幫助他們正確應對遇到的問題。對於班主任,在面對學生髮展中所出現的心理偏差,應樹立正確的觀念,採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而針對極個別的出現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則要能夠及時甄別,並積極尋求專門機構予以解決。

  四、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結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特點,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一個學生要能與周圍人保持一種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因此,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積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平時維持其心理平和、積極、順暢等上面,營造好孩子們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長環境,為孩子們建設和諧平等的集體,儘量讓每一個孩子能夠在充滿關愛、溫暖、上進的學習環境之中,避免對於孩子們成長不利因素的出現。

  (二)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為了更好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要求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實施,如班主任工作團隊工作等等,同時也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去,每一個任課教師可以根據本學科教學內容與學習活動特點滲透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這樣就能夠形成眾多的非專門渠道,促進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注重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絕不是每週一、兩節課或者搞幾次轟轟烈烈的活動就能實現的。事實上,大量的研究與實踐經驗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樣需要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意識和觀念;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僅靠有限的時間、空間是難以實現的,同樣需要在點滴的生活實踐經驗中積累而成。因此,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內容滲透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將兩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實處。利用學科知識加強情感教育,使學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三)教師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說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儘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總之,教學的目的就是教書育人。為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氣質、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薰陶與教化作用,真正作到為人師表。

心理培訓課心得體會範文集合7篇6

  教以來,我一直明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嚴峻性,而全方位、多角度、近距離地觸控到心理健康輔導工作。這次培訓既有專家講座,又有同行的互動交流,讓我在觀念上、理論上都有很大地提升,可以說感觸頗多。

  現代社會紛紜複雜的社會現象,多元化的價值觀,帶來升學、就業、競爭等多方面的壓力,引發了學生心理疾患的上升。我們的老師也時常抱怨,“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從低效而勞神的教育工作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了當代學校教育面前的一個非常嚴峻的話題。在培訓中,聆聽專家們列舉的真實而又撼人的當今青少年中存在的心理健康疾病,我深深地意識到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身體力行,儘快地加入到這項工作中來。

  第一次接觸心理健康活動課,我腦中不禁浮現出這樣的疑問:心理健康活動課與思想品德課不是如出一轍嗎?透過培訓,讓我走出了這個誤區,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課和思想品德有很大的不同,說教和輔導有很大的不同。我明白了心理健康課不同於傳統意義的學科課程,它是學生進行自我探索的過程,認識自我、調節自我、完善(自我並解決自己成長中的各種問題,以互助和自助為機制,透過學生自己的體驗和感悟,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成長。

  透過培訓,我認識到學生自己是心理發展的主體,教育的影響只有透過學生主體心理的自我矛盾運動,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師在心理活動課中,必須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思想、言行、需要、情感等因素,儘量滿足各類學生的心理需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處理自身面臨的各種困惑。在設計活動時,要創設寬鬆的心理環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組織互動時,要提供舞臺讓學生唱主角,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能說、有話敢說,能理直氣壯地傾述自己的心聲、宣洩情緒、發表觀點;教師以引導著、協助者的姿態出現,這正如杜威說的:“教師是一個引導者,他掌著舵,學生用力把船划向前方。”

  學習了這些知識之後,我突然發現自己在不經意中自覺地應用著現在所學的心理健康知識。雖然整個培訓只有短短几天,但我從中學到了心理健康知識和技巧,為以後的工作積累了一些經驗,感到受益匪淺。它填充了知識的盲點,在將來的工作中,我一定將學來的知識靈活運用到工作中,讓學生們能夠快樂學習,快樂成長!

心理培訓課心得體會範文集合7篇7

  經過本次心理健康教育學習,我更加深入地認識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這段時間來,我們全體學員克服種種困難,認真學習,按時完成作業,集中精力參加培訓的各項活動,順利完成了培訓預定的各項任務。

  在此期間,我們自學了網路課程,對心理健康有了初步的瞭解。之後的面授課程給我的印象最深。學習了專家的專題講座,讓我們更深入的瞭解到了學校心理健康發展的概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實施途徑和方法,為以後更好的開展工作打下紮實的基礎。在這次培訓中,我們全體學員和老師都普遍產生共識:這次培訓主題鮮明,重點突出,任務明確,安排得當,收穫很大,在思想認識上都有了新的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以及自身素質的提高都很有幫助。

  在這次培訓中,我有了很大的收穫,感受頗多。

  一、透過本次培訓,我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從無到有,從淺到深。使我認識到:健康不僅是身體上沒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確瞭解和接納自我,能正確地感知現實並適應現實,良好的適應及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平衡過去。在專家們的講課中,很多都是具有實際操作方法的,更多的注重了理論聯絡實際的培養。在這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中,我們不僅學習到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而且還學習到了老師的人格的力量。

  二、透過培訓,自身有了提高。我對心理調適的技能,提供維護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質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透過對個別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學習,對認識與識別心理異常現象有了認識,而且有了一定的輔導思路。教學活動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心理素質良好的教師,會憑藉自己的語言、行為和情緒,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感召下,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體驗到愉悅、滿足的情感,並流露出對教師的尊敬和愛戴。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緒的困擾,在不斷提高知識素養的基礎上,培養自信樂觀、豁達開朗的健康心理。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才幹,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效益。

  三、教師自己保持樂觀的心態

  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體實施者,一個成功的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師,能在課堂中創造一種和諧與溫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輕鬆愉快,反之則使學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師自身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非常重要。透過學習,我知道了教師要善於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及保健工作,瞭解自我,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

  (一)學習心理衛生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調整情緒,保持心理的平衡。

  (三)善於選擇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四)樂於為工作奉獻,併合理安排時間,張弛有度。

  (五)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

  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健康地工作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我覺得本次培訓的亮點就是突出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發現,在活動中成長。

  不足:時間短,專業知識和技能積累不夠,感覺在中心校實施心理健康課信心不足。

  最想說的一句話:“再聚會!”

  總之,透過培訓我的心開始了翻滾的情緒:欣喜,豁然開朗,平靜,學會面對。培訓的老師並沒有說什麼大道理,他讓我們感受的是情感,真實的自我。我要用真實的自我,感染學生,也讓學生了解自我,欣賞自我,在自我賞識的環境下生活,成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