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小學作業管理心得體會(精選6篇)

教師小學作業管理心得體會(精選6篇)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師小學作業管理心得體會(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師小學作業管理心得體會1

  教師這個職業,面對的是一個又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要應付和處理的事實在太多,太雜,來得也很突然。

  開學第二週,我上一個七年級的班,是下午的第一節課,因為之前學校分了一間專門的音樂教室上音樂課,所以我帶著學生去了教室,這正好是剛開學沒多久,之前學生們都沒到過這個教室。拉了第一次鈴,我帶學生進了教室。剛進去,就發現之前打掃過的教室外的走廊上扔了一些垃圾,心裡想著在這樣的環境裡學習也不好,然後臨時決定抽五個學生用幾分鐘的時間打掃一下。人抽了。學生們也很快的在打掃,沒有抽到的學生們因為覺得灰塵大,所以都不進教室,還在一邊小聲小聲的笑被抽中的同學。其中有一個小男生,個子不算高,人長得黑黑的,一看就是性格有點倔的那種。他聽著聽著就跟另一個掃地的同學說:“你心裡舒服啊,他們都耍!”又掃了兩下,還有人在笑他們,他停了下來,自己不掃了,然後順手把旁邊另一個學生手裡的掃把也奪下來甩在過道里:“我們才第一次來,就掃地,你才幹呢!”然後很快有學生過來跟我說,說是一個不但不掃,還把另一個正在掃的同學的工具都奪過去扔了。我當時聽了火冒三丈的找到奪工具的學生,問了二分鐘他都沒說一句話,我只問過程是怎麼樣的,因為什麼原因不掃,最主要為什麼奪別人的工具。後來實在大部分學生都在等上課,我也來不及再花時間在這個事情上,但大家都看出來問題的原因。我就告訴那個學生,讓他到政教處去談這個事情,我下了課再過去。沒想到,他還是不講話,一動不動的站在那兒,我很耐心的告訴了他:“你先過去,一會兒我下了課再來談。”他還不動。最後我實在沒法,就叫班長送他過去,正在這時,我轉身正準備回教室上課,沒想他突然踢了我一腳。我問他為什麼,他居然告訴我不小心的!很勉強的理由。我告訴他,下了課在辦公室等我。等下課的時候,我憋了一肚子的話要去跟這個學生講道理,準備讓他請家長來談話。

  剛進辦公室,一個同事就跟我說:“你之前叫來的那個學生在這兒站著站著就出去了,問他做什麼,他一句話都沒說,走了。”我心裡納悶了,你做錯了還跑了?!窩火。然後我開始找他,找不到人。我問門衛的同事,也說沒學生出去過。然後好幾個同事,學生都幫我找,學校里根本沒這個人,廣播通知也還是沒找到。最後政教處的同事跟我說:“也許他翻牆出去了。”哎。心裡從窩火變成了擔心,這才十一二歲的小孩,招呼都沒打一個就跑出去了,萬一出了什麼問題~~~~

  後來聯絡上了家長,也說沒回家,然後還告訴我們,這個小孩在家裡也是,兩句話不對,老離家出走,一走三兩天是經常的事!問了家庭情況,爸媽常年在外打工,回家和孩子溝通得很少,感覺不知道說些什麼,後來他就不怎麼跟大人說話講事,性格很暴躁,內向。原來他長期的壓抑,心靈上孤獨造成了今天的局面。心裡很是為留守的孩子心酸。如果有個老師能像長輩,像親人,像朋友一樣關心他,至於到今天嗎?

  教學生們寫人很好寫,但做人呢?很難。做為一個老師,要機對的東西太多太多了。關係到別人的一輩子,哪個人敢說不重要呢?!

  教師小學作業管理心得體會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的數學教學必須關注每一個有差異的個體,適應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最大限度地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然而教學發展到今天,在班級授課制的前提下,一個班的人數動輒五、六十人,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因材施教是擺在我們每一位教師面前的難題,如何讓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這就決定了現行的教育必須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實行分層教學。為了讓學生都喜歡上數學課,讓優秀學生更優秀,讓學困生想學數學,會學數學,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分層”教學法進行了大膽嘗試。

  做數學老師的都有這樣的經驗,對全班學生布置相同的書面作業,如果容易吧,基礎好的學生一會兒就完成了,而且由於這種作業對他們講太“小兒科”了,所以他們沒有什麼興趣去多動腦筋和檢驗,總是相互之間比誰先做好,誰先給老師批,至於說錯個個把題目也只是一笑而過——我只是粗心而已嗎!而不良後果不僅是這些學生錯了個把題目,更嚴重的是他們的這種不講質量只求速度的行為,直接影響了後面學生的解題心理,也想著快點完成,根本不考慮自身的基礎,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養成求快不求質的浮躁解題習慣,作業質量無法保證,直接影響數學教學質量。如果作業難度大點吧,基礎好,有能力的學生是感興趣了,肯花心思了,就會比誰能正確解答了,但這種題目對於基礎差的學生來講,特別是班中的學困生來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是錯,自信心就會受到嚴重的打擊,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學好數學的信心,數學成績肯定一蹶不振,這樣肯定也不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

  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的,每個學生由於受思維速度、智力因素等諸方面的影響,學習數學,解答數學習題的能力是不同的,數學新課程標準在前言中的基本理念中首先就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我們在設計、佈置數學作業時,不能一棍子打死——按同一要求、標準來佈置,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差異,佈置有層次性的作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和標準。

  一般來講,對於基礎好的學生,在其掌握了書本內容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佈置一些有深度或綜合性強的作業,充分挖掘其學習潛力,進一步發展其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提升其數學品質,增強其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對於基礎一般的學生,除了掌握書本知識外,也要適當穿插一些稍有難度的題目,使其也能有所提高。而對於基礎差的學生,則應佈置基礎性的知識,讓其經常體會作業成功的喜悅,建立能學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數學成績。 分層教學首先應承認學生的差異,可分成不同的層次,這一步也是最關鍵的。假如在分層中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那你的分層教學將註定是失敗的,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用優、中、差來分層,我在我們班實行的是“雄鷹計劃”。讓學生明白經過努力就會成功以及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才能形成一個快樂、健康、向上的班集體。剛開始我對每一位學生還不瞭解時都定位於小鷹,要想成為老鷹與雄鷹,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和開動自己的小腦筋。經過一個月左右的瞭解,對照標準,對符合要求的學生提升為老鷹,再過一個月後,對一批最優秀的學生提升為雄鷹,“雄鷹計劃”初具雛形。並宣佈這是一個榮譽稱號,是靠你的智慧與努力去爭取的,得到後並不是終生制的,對不符合的將被降級。從而形成了一個可進可退的競爭機制,實際中看到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調動了每一層次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習目標的分層設定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益的表現,其目的是要同時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學生的發展需要。在考慮大多數學生的普遍性發展需要之外,既要考慮學習水平相對較低的學生“吃不了”的問題,也要考慮學習水平相對較高的學生“吃不飽”的問題。目標具有方向作用,會給學生的心理活動以深遠的影響,它像一盞燈塔,起著方向性的照明作用。沒有目標的學習,就好像航行在大海中的船沒有羅盤一樣。我讓學生明白了目標的重要性後,請每位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是老鷹還是雄鷹。並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個小鷹、老鷹、雄鷹的標準:

  1、學習方面:小鷹:會做基礎題;老鷹:會做基礎題並理解;雄鷹:會做題、理解並會講思路。

  2、發言和提問方面:小鷹:一節課能舉一、二次手;老鷹:一節課能舉三、五次手;雄鷹:一節課能舉五次以上的手。

  3、成績測試方面:小鷹:能及格;老鷹:良好;雄鷹:優秀。

  4、幫助別人方面:老鷹:能經常幫助小鷹;雄鷹:能帶小鷹,並經常幫助別人。

  5、遵守紀律方面:能遵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

  雄鷹計劃就是由雄鷹帶領老鷹、小鷹,一起成長的過程,所以為了學習的需要還應分成四人小組。搭配型別通常是:一名雄鷹、一名小鷹,加兩名老鷹。先確定雄鷹組長,再優先讓小鷹申請喜歡加入哪一小組,以感情為主線,使每隻鷹找到合適的小組。最後根據身高與性別再微調一下,從而組成一個和諧的團隊。

  這樣透過分層次教學,學生學習積極性更高,學習氛圍更加濃厚。同時也避免了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有利於發揮學生自身的潛力,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教師分層指導和個別輔導,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於提高教師的素質。使學生能從繁重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到課外活動中去,能更多的體驗數學的無窮魅力。

  總之,數學作業應由單一書面機械重複的多層次、多形式、開放型、自主性的方向轉變。作業過程要真正體現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生成。

  我經過一段時期的探索和實踐,學生明顯感到數學作業有了非常大的改變。其中成績好的同學在實踐、能力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後進的同學對今後的學習增加了信心。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情感和態度。

  教師小學作業管理心得體會3

  新理念下的小學數學作業必須積極設計形式多樣、具有童心童趣、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徵和生活實際的數學作業形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創新意識,讓學生“願做”、“愛做”、“樂做”,成為作業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從而達到逐步改善學生學習方式的目標。如何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呢?我以我的教學實踐和學習體會,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選擇性作業,讓學生體會成功。

  人的身心發展存在個別差異性,這直接導致了人的能力的層次差異。因而,在教學中,我們要發現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佈置作業時,我將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類,必做題是基礎知識,要求全體同學都會,而選做題則根據實際情況,課堂時間等,精選設計作業題,在數量上有彈性,不搞一刀切,給學生一個自主選擇,協調發展的空間,由學生自主選擇完成。例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時,透過剪開長方體和正方體盒子,理解“表面積”的定義後,呈現兩個例題分別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對優秀生來說該知識在認識了長、寬、高的時候就已經能獨立解決了。因此我在設計作業時分為以下三層:學困生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的計算基本圖形就可以了,如課本的第2、3題,中等生要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能夠正確能計算魚缸、手提袋等的用料,直接進入課本4、5題的練習,優等生要解決如粉刷教室牆面、貼游泳池磁轉之類的問題,並嘗試計算雨水管、火柴盒之類的特殊物體的表面積。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練習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自己需要的作業。注意了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所以設計作業時,不但要使智力水平相對較差的學生也能著手解決,品嚐成功的喜悅,而且要為智力水平較好的學生提供充分施展才華的空間,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水平都得到相應的提高。

  二、童趣性作業,激發學生的參與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作業設計時,我們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童趣性的數學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一種飽滿的熱情,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

  三、生活化作業,引導學生參與實踐。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又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場所,也是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用武之地。為此,在進行作業設計時,創設生活化的情境,結合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促使學生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並逐步培養用學生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製作性作業,使學生成為創新者。

  數學作業不應受學科的限制,應加強學科間的聯絡。因此作業時可讓學生動手進行一些小製作,作一些小研究,以此引導學生探索。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之前,佈置學生如下作業:請你能給家中的長方體物品穿上漂亮的外衣好嗎?學生會動手進行大量的操作,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了表面積的含義。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再如:在學習了《軸對稱圖形》一課後,組織學生收集了大量的葉子,並要求學生自行設計,創作一幅美麗的軸對稱樹葉貼畫。這樣的作業給了學生一個展示自我才能的空間,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審美能力。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當然,數學作業的設計除以上情形外,還有很多的型別,如準備性作業,資料收集性作業,數學日記的撰寫,小調查報告等,同時各型別的作業也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彼此包蘊的,只有善於佈置形式多樣的作業,才能使課內、課外融為一個整體,使預習、鞏固、拓展三段式作業的佈置渾然一體,自然天成,使作業不再是單一枯燥的文字,而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的花樣複合體。使它能夠最大限度的使學生在愉悅合理的情境中獲取知識,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並積累大量的愉快而豐富的經歷,使學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協調發展,數學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教師小學作業管理心得體會4

  作業是反饋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每天老師的書桌上都擺放著學生的作業,有時收上來的作業有課堂的、課外的,還有作文等等,一摞又一摞。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來批改,發下去的作業,有些學生會看一看,有些學生卻理都不理,所以我覺得作業批改的方法要改變一下。

  通常情況下,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業時,答案正確的用“√”表示,錯誤的用“×”表示。有一次,我偶然在報刊上看了一篇關於《批改作業的評價》的文章後感觸很深。因此我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在批改作業時,我想:對學生寫錯的地方不要用“×”,而用“?”,等學生改正過來後就獎給他一個“√”,這樣效果會不會好些呢?

  其實,憑直覺,“√”像進取的階梯,“×”像剪刀,是“此路不通”的意思,將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剪”去不少。老師批改完作業,學生拿到作業本後,如果看到“√”號感覺還不錯,但是看到“×”號就直皺眉頭。特別是作業中佈滿了“×”號,到處都有此路不通的標記,學生此時的感覺就真的是無路可走。所以我在批改作業的`時候,用“O”號圈畫出具體的錯誤,如錯別字等;用“?”號代替“×”號則可以代表書寫潦草不清或是空白的作業等。而 “О”號或“?”號則像循循善誘的老師,學生看到它,就不會因為做錯了題目而喪失學習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當學生(特別是寫鉛筆字的低年級學生)擦去錯誤的答案並訂正過來後,老師先前畫的那個“×”號仍留在那。這就會讓人產生這樣的誤解:這老師批改作業太不認真,竟將對的答案判錯了。這樣的結果是我們老師不願看到的。看來,老師在批改中發現學生的錯誤後,不一定要用“×”表示,用“?”代替“×”就十分可行。想想當學生拿到作業本,看到了問號就會自覺地細心地檢查,發現錯誤然後改正過來,改對了老師還會給他一個“√”。這樣的結果,學生高興,老師暗喜。假如學生沒有改正過來,那個問號就會一直留在上面,等待著給它一個滿意的答案。如此看來,老師在批改作業時,遇到學生寫錯的地方得多用“?”,少用或不用“×”。再是在批改作文時我用一些簡單但又具有激勵性的評語進行批改,激發他們的興趣和信心,只要他們有進步,我就會在旁邊寫上“xx,你進步了,加油哦”,“xx,看著你的進步,老師真替你高興”------因人而異,根據學生能力的大小,適時的誇誇他們,讓學生感受到了教師如泉水般涓涓細流的關愛,這樣一來既降低他們做作業時的枯燥感,又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事實證明,我的方法是可行的,一個小小的問號,對學生的學習有如此的幫助,我們是應該好好利用的。它能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孩子們養成認真檢查作業、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

  教師小學作業管理心得體會5

  4月8日 ,我很榮幸的在縣教研室朱老師的帶領下參加了臨沂市小學高效課堂構建暨作業評價改革經驗交流會。8日下午我們觀摩了莒南縣一小常文萍老師執教的《普羅米修斯》、臨沂高都小學陳冰冰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整體單元教學、臨沂四小馮浩老師執教的《再見了親人》。三節不同的課型分別體現出了三位老師在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方面的新理念。特別是馮浩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語言積累的訓練是比較到位的。馮浩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了一個主題(圍繞親人)、兩項訓練(積累語言的訓練和運用語言的訓練)和三個拋卻(繁瑣的分析、無謂的煽情、高密度的課堂)。馮浩老師圍繞著講親人、誦親人、別親人三方面進行授課的。在教學朝鮮大娘送別志願軍一段時,讓學生先用請求的語氣,再用懇求的語氣、最後用哀求的語氣去讀,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送別時朝鮮人民與志願軍之間深刻的感情和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友誼。總之馮浩老師整堂課真正的做到了“五個貫穿”。

  陳科長的講座讓我更加明白了什麼是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高效課堂的標準是什麼(即: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三動,身動、心動、神動。三量,思維量、資訊量、訓練量。三特點,立體式、快節奏、大容量。四學,學生肯學、想學、會學、學會。減負,輕負擔、高質量、低耗時、高效益)。陳科長的講話引起了我們入會者對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深思。高效課堂的建設是在規範辦學行為的前提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此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初中化學資源網的有效手段,只有課堂高效了才能將學生負擔降下來,將時間還給學生、將能力還給學生、將健康還給學生。

  莒南縣澇坡的作業評價經驗,讓我體會到了 曹佃江 老師這種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對教育事業孜孜最求的精神,令人欽佩,值得深思。一條簡短的批語,也許只是一滴晶瑩的露珠,但眾多的露珠集合在一起卻組成了一條真愛的河流。

  總之,雖然學習安排的時間比較短,但是學習的內容非常充實,“學習著,快樂著”。

  教師小學作業管理心得體會6

  我們學校屬於農村學校,有的孩子是父母在家帶的成績還不錯;爺爺奶奶在家就不能及時督促其完成作業,我考慮到學生學生成績存在的差異程度,綜合考慮每個學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區別對待地制定分層教學目標,採取分層施教、進行分層評價,並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指導,從而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1、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促使每個學生在不同基礎上得到提高與發展。

  2、形成一種便於操作的分層區別教學的模式。

  3、透過好、中生的相互協作,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創新能力。透過對學困生的直接教學和個別輔導,消滅“陪讀”現象,更好地補差、防差,實現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素質教育要求。透過分組區別教學的教改實驗,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改變以往教學目標要求統一的狀況,針對同一班內不同層次,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有時我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使教學目標指向每一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具體可分為:

  a、最低限度的課程標準,教材要求。 b、標準、教材的全部基本要求。

  c、對課程標準、教材基本要求的適當提高、加深。鼓勵不同層次學生在達成本學習領域共同性目標後,選擇高一層次的目標進行學習,用不斷遞進的分層目標來引導和要求學生,使教學要求和學生可能性的關係,始終處於動態協調之中。

  4、教學分層過程

  改變傳統班級授課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採用“合——分”式教學結構,既有面向全體的“合”,雙有兼顧各組的“分”。保證在一節課內既有統一的講解、答疑、矯正、小結,也有分組的教學、自學、合作學,還有分層次的練習和個別指導。其基本模式是“合”(激趣入題、明確目標)——“分”(學習新知、鞏固練習)——“合“(反饋口授,課堂小結)——“分”(課內作業,巡視指導)。“分”學的結構,可借鑑複式教學的經驗,採用動、靜交替的形式進行,要注意“分”而不“離”,“合”而不“死”。

  5、練習作業分層次

  不同組別完成不同程度的作業。 a組學生完成基本題。

  b組學生完成基本題加綜合題。

  c組學生在此基礎上再加上一些有利於思維發展,培養能力的提高題。對同一道題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練習中,教師要鼓勵並創造條件讓低層次學生向高層次突破,體現彈性,激發學生求知慾。在此同時,教師要不斷巡視,把握資訊,並作個別點撥和矯正。

  6、評估測試分層

  為了反映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充分發揮考試的評價功能,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幫助各層次的學生,特別是學困生體驗成功的喜悅,使之以學為樂,不斷進取,積小成為大成。要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在考查中,學困生做基礎知識題,中等生加試綜合運用題,優等生再加試分析拓展題,讓各組學生在考查中充分發揮各自的水平和能力。允許在測驗中未達標的學生在一星期內再進行第二次平行性達標測試,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