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減負增效心得體會精選模板

學生減負增效心得體會精選模板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學生減負增效心得體會精選模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生減負增效心得體會精選模板1

  我是x景芳中學的一名初一學生,進入初中才不到三個月時間,對我來說卻是一個非常大的跨越。在小學裡,我可以睡到早上七點鐘,現在我一般都在六點前起床,睡覺不到八小時;在小學裡,我揹著不到五斤重的書包,現在每天揹著個超過二十斤重的書包還有作業本;在小學裡,我可以七點五十分到校,現在必須六點五十分到校;在小學裡,我可以在不上課的時候去操場上跑跑跳跳,現在除了體育課和大課間時間,我只能坐在教室裡為下一堂課做準備,甚至連上廁所也被規定不能跑步;在小學裡,我可以在下午四點十五分放學回家運動一下,現在學校規定五點二十分放學,而我們初一學生很少有班級能夠在五點半之前走出校門的,經常是回到家已經超過六點了。現在是冬天啊,回到家,天也黑了,飯菜也涼了;在小學裡,我的回家作業八點半之前就能完成,九點鐘肯定能睡覺,現在一般都要到十點鐘才能結束。注意哦,是結束,而不是完成。因為父母覺得十點鐘必須睡覺了,留下的作業只能早上早起加油了。為了節約時間,我的早飯從來都是在上學路上吃的。作業做多了,當然有好處,每一種型別都做過了,考試當然遊刃有餘。但是,我已經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做作業上了,根本沒時間進行身體鍛鍊。

  在小學我可是體育鍛煉先進分子,曾被請上講臺傳授家庭體育鍛煉經驗呢;所有的興趣愛好都已經割捨而去,體音美全面發展曾是我的理想,或許這世間因此而少了一位優秀的運動員、音樂家、美術家;對於做不完的作業心生厭惡,只是為完成作業而完成作業;由於不交作業是不能進教室的,部分同學不是抄襲就是湊數字。美國教學問題專家哈里斯·庫帕對家庭作業與學業成績的關係進行了研究,他透過對比研究,得出了令人深思的結論:家庭作業對高中生成績有重要的積極的影響,對初中生也有用,但功效大約只有一半,對小學生來說,就算作業對他們的成績真的有效,那也是微不足道的。澳大利亞教育專家說家庭作業沒有太大作用,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的家庭作業,並不會讓孩子的成績在班裡有所提升。事實上情況恰恰相反——花在家庭作業上的時間越多,學習效果越差。據最近x市中小學體質健康情況公佈表瞭解到,景芳中學的近視率達到88。37%,我們班就有三分之二的同學戴上了近視眼鏡。處在生長髮育關鍵時刻的我們,已經過早的被教育制度綁架了,考一個好分數已成為我們唯一的人生目標。

  梁啟超曰: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少年急功近利只為考個好分數,則國家急功近利只為增加個GDP。都市快報評論員徐迅雷說:在今天,對於越來越弱不禁風的學生們來講,“開動雙腿”,已經比“開動腦筋”更重要了。聽說某大學取消了5000米長跑專案;某大學軍訓6000人暈倒;甚至有升旗儀式上站幾分鐘就有人暈倒的。這種“四體不勤”是瘋狂的應試教育所帶來的。這樣下去,怎麼行?奧運會拿金牌的水平上去了,全民的體能卻明顯下降了。“心欲遠而身須強”,這是一個基本道理。去運動場所越多去醫院就越少。強身健體,需要一種傳統,需要從小就養成一種習慣。這在最根本上還是教育者的理念問題。如果總是把升學率看得天一樣大,如果總是拿應試成績來壓倒一切,那麼我們必然會被澆灌成溫室裡的弱苗。教育教育,“教”而不“育”,真是一種本末倒置。

  最近都市快報報道了《夏令營中的較量》,描述了中日少年們的生存能力對比,中國少年完敗。報道用了一個振聾發聵的標題:“東亞病夫”的帽子將要回來了?報道說:日本中小學每天都有體育課,學生放學後,還規定得鍛鍊1小時——這才是硬碰硬的“家庭作業”,日本每天鍛鍊兩個小時以上的學生佔總數四成多。而我們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從早到晚都是瘋狂地做習題寫作業。日本幼兒園的孩子經常在大冬天裡光著上身跑步,而我們則有許許多多學校田徑運動會取消了長跑比賽,根本原因是我們已經“跑不動”了。這就是差距,這就是差別。不僅僅與日本是這樣的區別,與歐美等國家相比也一樣。

  體育已經被擠壓到近乎可以忽略不計;學校組織的鍛鍊大抵形同虛設。應試教育,不僅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而且會把下一代壓迫成新的“東亞病夫”。這真的是輸了。如果硬是要說有什麼“起跑線”,那麼這才真的叫“輸在起跑線上”。輸在孩子,錯在成人。這錯,錯在教育本身,錯在教育體制,錯在人和人才培養的根本理念上。學校急功近利,不比拼體質,只比拼分數,拼得個個都弱不禁風,拼得人人都苦不堪言。所有這些都有悖於我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這樣的教育註定是沒有前途沒有希望的。這基本道理就在於:體制錯,體質錯。我們一股腦兒全都擠錯了路、上錯了船,可是,從學校到家長到社會,卻一直認為這樣方式是對的——這才叫全社會的悲劇、全民族的悲劇。這不是學校的問題,這是政府部門的大事。希望人大會的領導對於教育制度的改革多多關照。

  此刻,我覺得很有必要重溫這段話:“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你看看,這裡所說的“更好的教育”、“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哪個與健康教育沒有關係?“更好的教育”能不包括健康教育嗎?離開了身體健康,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嗎?被分數榨乾了所有業餘時間的學生還有快樂可言嗎?回顧一下樑啟超的話: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於地球,則國弱於地球。

學生減負增效心得體會精選模板2

  "減負增效"就是要把孩子從繁重的學習負擔中解放出來,合理安排他們的課業負擔,從興趣入手,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努力培養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可見"減負增效"的核心是減輕孩子過重的課業負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其內涵是減少課內外那些機械重複、低效的活動,提高孩子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我們是減輕孩子課業負擔的主角,應該消除思想上的模糊認識,進一步確立科學的質量觀,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毫不動搖地抓好日常教學工作,認真上好每一節課,以學生為本,真正把學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真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減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用減負這個手段,最終達到讓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目標。

  下面談談我對"減負增效"的一些心得體會:

  1、精心備課,精心選擇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效率。

  如何在更短的時間裡學到更多的東西,讓學生學得充實快樂,這就要求老師花更多的時間來鑽研教材,打造簡潔高效的課堂!孩子的減負,無疑是對老師的加負。我們要把一節課的時間利用到極致,壓縮孩子的學習時間,但不減少知識量,這是對老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挑戰!

  2、精心設計練習,認真批改作業,及時講評、輔導。

  課堂作業我儘量讓孩子當堂完成,保證他們有足夠的休息時間。當堂作業是減負增效的重要措施。此外,我及時批改課堂作業,決不拖拉,以獲得及時資訊進行評講和糾正典型錯誤。對於存在問題多的個別學生,我進行個別輔導,讓他們真正搞清課堂上應掌握的內容。

  3、注重學生思維過程和自主學習。

  為什麼外國人一直嘲笑我們中國的孩子太呆板,只會死讀書,那都是因為我們的學習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結果固然重要,但過程更重要,過程需要活躍的思維,需要探索的勇氣,如果你喜歡讓孩子探索著學習知識,那你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為他們會變得愛思考,還能學到靈活的知識。

  4、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能力,為高效率的課堂打下基礎。

  現在,知識資訊高速發展,教育系統的新事物層出不窮,如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利用,課件的製作等等。我們得不斷學習充電,吸取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能力,為高效率的教學創造自身條件。孩子們在學習,我也要不斷學習,這樣才不會成為一名落伍的老師。

  總之,"減負"不僅僅是減一些作業,減一些教輔,重要的是我們要提高自身素質,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落實"減負增效"任重道遠,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實踐,使學生健康成長!

學生減負增效心得體會精選模板3

  中小學生負擔過重已引起了教育部及省市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減負”成了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減負”並不是不要教學質量,在“減負”的同時還要設法增效,這就對每一個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下面是本人在英語教學中關於“減負”增效的一些成功做法。

  一、明確如何“減負”

  首先,應該明確減什麼。“減負”是減去超出學生承受能力的學習任務,減去學習活動中機械重複而又對發展學生能力無用的作業,去掉落後、煩瑣或對培養學生能力和發展學生智力毫無益處的教學內容,放棄“滿堂灌”、“題海戰術”等違反教育規律的教學方法。其次,正確把握“減”與“加”的關係。英語老師動輒就讓學生抄寫單詞、背育課文的做法要堅決摒棄。《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指出:“要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不僅要加強對學生的文化知識教育,而且要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這說明“減負”並不是只減不加。引導和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方面的教育要加強;養成刻苦拼博、博聞強記、勤學好問、持之以恆的學習品質,這方面的教育要加強;形成禮貌、文雅、友愛、自尊、自重的交際習慣和健全健康的人格品德的教育也要加強。

  二、明確如何增效

  “減負”不能以犧牲學生的學業成績為代價。“減負”的真正目的是在減少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進素質教育向前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學得輕鬆,讓每一個學生都學得愉快,讓每一個學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發展。下面是本人“減負”的具體做法。

  1、改革英語課堂教學結構,保證教學效益

  改革課堂教學結構,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是進行素質教育的必要手段。具體做法是:

  (1)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能讓學生自己說出的知識點就決不從教師口中說出;能讓學生自己總結的結論就一定不要教師包辦;能讓學生對話表演的課文,老師堅決創造讓學生動嘴的機會。

  (2)對於英語單詞,本人放棄了過去領讀若干遍讓學生死記詞的方法,變為教給學生拼讀單詞的方法和記憶記單詞的規律,並讓學生回去聽錄音5分鐘左右,大大縮短了對單詞的講解時間,也縮短了學生對單詞的記憶時間。

  (3)對於課文和“reading”部分,做到精選要背的內容,不必要的內容做到堅決不背,大大減少了學生的讀背任務。

  (4)課堂活動多,讓學生對話、表演、學會交流是我常用的手法,學生樂於參與。

  (5)講課詳略得當,重點內容多訓練多講解,一般內容少講解,超過大綱要求的內容堅決不講解,句型、時代多變化,涉及的詞彙多與新學內容有關,讓學生能得到及時鞏固。(6)不讓英語課堂學習枯燥無味,發現學生犯困、打盹時及時活躍課堂氣氛,尋找學生熟悉而又感興趣的事例,與這堂課的知識和教學目標整合,生動有趣而又能達成教學目標。這些做法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學生都喜歡上英語課。

  2、利用多種教學手段

  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認真學習,樂於訓練。每節課學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單一的教學方法或手段,學生很容易出現感官疲勞,注意力分散,這就要求我們精心組織課堂教學,採用多種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常的做法有:

  (1)用對比或比較的方法將有關的新舊知識點結合起來。

  (2)特地準備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小故事。

  (3)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豐富學生的視聽。幾乎每節課都有與之對應的課件,有時到網上下載一些生動形象的圖片,有時擷取一段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影片,有時尋找一篇與課文相關的文字資料。

  3、作業壓縮到最少

  作業總量堅決控制在30分鐘以內,每天的讀背任務不多於15分鐘,每天精選兩篇有時代氣息、學生感興趣的英語閱讀材料,閱讀時間不超過15分鐘,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週末除佈置一張雙休日作業外,佈置一些有彈性(視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強行劃定範圍)的英語課外閱讀任務,以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每兩週佈置一次錯題訂正任務,讓學生及時回顧所學內容。

  做好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工作,直接關係到素質教育的成敗問題,關係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關係到中華民族未來的主人應對複雜國際競爭的能力。在“減負”的同時,創造優異的教學實績,讓過去學習英語嫌苦嫌累的學生真正體會到:“英語不過如此。”

學生減負增效心得體會精選模板4

  “課堂作業”顧名思義課堂中完成、並得以反饋的作業,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當前數學課堂,作業不能做到當堂完成當場反饋的現象,仍普遍存在。不少教師把課堂作業變成課外作業,剝奪了學生活動時間的同時,也增加了教師的負擔,事倍功半直接影響教學效率的提高。

  存在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老師。有些教師認為,教師課堂講授時間與教學效果成正比,認為教師課堂講,學生課外練,既充分利用了課堂時間,又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課外時間。因此不惜擠掉學生獨立作業與反饋的時間,用於講授,認為這樣就能提高教學效果,就能取得好成績。殊不知學

  生構建新的認知結構,鞏固知識,形成技能均離不開自身的獨立活動,單*教師講授和師生共同活動,充其量只能使學生“懂”,而達不到“會”。

  更有些教師認為儘早把書本教完,儘早開始總複習效果較好,因此,他們砍掉學生課堂作業與反饋的時間用於敢進度。應試教育觀念指導下,強抓分數的教學嚴重違反了資訊接受原理與學生認知規律,結果適得其反,不利於學生知識的獲取,技能的形成和認知結構的構建。

  課堂獨立作業是學生課堂獨立作業的一項重要活動,它一方面能促使學生將剛剛理解的知識加以應用,在應用中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暴露學生對新知識應用上的不足。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共同活動,必能獲得一定成效,這些成效若得到及時反饋,就能成為進一步調整教與學的新資訊。對學生來說,及時瞭解學習的結果,可以很快得獲得矯正性資訊,進一步調整自己的學習,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及時的、恰當的評價,是一種很重要的反饋形式,是推動學習,提高學習效果的有利因素。因此,在設計練習時,教師要充分估計學生每次聯絡中困難出現的情況,在教學時,還要不斷從學生的練習中,及時,全面的獲得反饋資訊,調整教學程序,促進學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當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幫助和指導下解決問題後,教師就應該對他們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教師的評價特別是對學生個體的評價,應使學生生產一種“學習成功”的情緒體驗,這有助於學生形成“樂學”的心態。教師對學生評價時使用的“個性色彩”語言,應是幫助學生對自己為什麼能夠取得練習成果進行合理歸因。實踐證明,有歸因的評價要比那種“公式化語言”評價更有效,能使學生始終處於信心十足,情緒高漲的心理狀態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培養學生探索、創新意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