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心得體會(通用15篇)

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心得體會(通用15篇)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1

  我國已經擁有五千年的歷史了,但真正能穿越歷史的就只有生態文明瞭。

  如今,黨的十八大生態文明建設又進行全面的開展。從原來的四體變成了現在的五體:“生態文明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而其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又是最重要,這不就又給予我們更深的忠告。

  生態文明是一種形態,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存的成果。人與自然是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們應當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觀點,讓我們尊重和愛護自然,進行“綠色發展,低碳發展,迴圈發展”的活動。讓自然遠離破壞,遠離威脅。曾經有人說過:“熱愛自然,親近自然,融入自然為最大快樂,是人類追求的志趣。”對待自然就應該公平,友好。

  與生態相聯絡的就是文明,現在,人類對文明的瞭解有很多,文明從遠古到現在一共有三個階段,一:原始文明,是石器時代;二:農業文明,有大量農耕技術;三:工業文明,也就是現在,利用資源生活。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象徵。

  可是,文明講究的是節約能源,生態講究的是保護壞境,對於人類社會的一步步改革,地球上區域性的資源已經接近尾聲,一些不再生資源也可能將消失在地球上,僅僅是區域性受破壞,但也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地球上的沙漠化越來越廣泛,植物越來越少。人均淡水資源佔有量僅為世界的14,是少之又少。可別讓我們的眼淚成為地球上的最後一滴水,全球氣候變暖,天然氣。石油。煤礦物質等資源急速枯竭,這些都是需要救援的,我們應該儘量少開發,多迴圈;要節約,少浪費,用生態理性代經濟理性,建設制度,制定標準。一棵樹好栽,一片森林卻難養,我們要同舟共濟建立小康社會,不能等到地球上的資源都枯竭了,你才知道後悔,世上是沒有後悔藥的,等到那個時候,河水乾涸,樹木枯萎,大片大片的沙漠就在眼前,但那是人們的自作自受。要想走的更久。更遠,就得從這一分一秒做起,一起保護環境。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想可大可小,可遠可近,都取決於你自己。在我的心中一直有個願望,就是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的時間還能比現在久幾千幾萬倍,不讓人類變成下個滅絕的生物!

  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2

  週五的生態文明教育課讓我痛心疾首、感慨萬千: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代替了原來的青山綠水;一場場演唱會過後垃圾遍地,狂歡之後丟棄了文明;張牙舞爪的濃煙使天空不再像以前一樣碧空如洗了;肆無忌憚的汙水使河水不再像以前那樣清澈見底了……

  大氣汙染、水汙染、亂砍亂伐、亂捕亂殺……這一切已使生態平衡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霧霾、沙塵暴、泥石流、地球變暖、冰川融化、物種滅絕接踵而至,這是大自然向我們發出了最後通牒,提醒我們破壞大自然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至今讓我記憶猶新,村民們用斧頭得到的一切終被大水吞噬,失去一切!難道這個教訓還不夠慘痛嗎?因此。我認為:綠色環保,人人有責!

  我們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成為綠的使者,讓“綠色環保”這四個大字深入到每一個人的心中。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親人,長大後教育我們的子孫後代:綠色環保,人人有責。

  隨著社會的進步,小汽車幾乎成為每一個家庭的代步工具,而汽車尾氣也已經成為大氣汙染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出行,從我做起。我們外出時可以和家人一起步行、坐公交車和新能源車;能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們應該從點點滴滴做起:節約每一度電,每一滴水,每一粒糧;植樹造林,好處多多,不僅可以防止沙塵暴和泥石流的發生,還可以製造氧氣、淨化空氣。

  我相信,只要我們人人努力、綠水青山、碧草藍天、鳥語花香都將不是夢。

  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3

  小到一個家大到一個國,再怎麼重視生態文明都不為過,從十七大的“四位一體”到十八大的“五位一體”,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到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我們要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我們要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社會;我們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中去;我們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文明的建設關乎人民大眾的幸福,關乎中國發展的未來,關乎我們的子孫後代,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奉獻自己的力量。

  生態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要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處理好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的關係。眾所周知,經濟建設是社會建設的中心,對於處在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經濟建設是重中之重,說到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不得不提到“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思想,它是一種辯證的思想,五大建設之間是有普遍聯絡的。在“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障,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這五個方面是相互影響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為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提供和諧的生態環境。經濟的發展不單單只是經濟的增長,簡單的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對資源、環境的保護,忽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是對經濟發展的片面理解,我們必須轉變傳統的發展模式,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問題,比如說:霧霾、土地沙塵化、水土流失嚴重、空氣汙染嚴重、湖泊面積縮減巨大、森林銳減、土地退化等等,這些都是出現在我們身邊的逆生態文明建設的現象,並且已經明顯直接的影響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由於利益的驅使,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疏忽了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平衡,在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中不注重對環境的愛護,這樣的發展下去的後果會很嚴重的,我們不能把生態文明建設從經濟建設中隔離出來,我們需要做到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又在經濟建設中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只有樹立全面的、科學的、正確的發展觀,才能更好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使自然資源得以長期有效地運用和愛護,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

  生態文明的建設要合規律性合目的性,必須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我國的能源各種各樣非常的豐富,但我們也不能只注重當下的經濟利益,肆意揮霍各種能源,破壞自然環境來換取暫時的發展,國家的繁榮富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高速的發展讓環境的承載能力到達極限,我們不能先發展後治理,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一出生就處在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中,生態環境問題不像經濟危機那樣週期性爆發,它是一個長期累積的結果,一旦出現就很難恢復到原來的樣子,所以我們更應該像珍惜生命那樣去愛護去關心我們的生態文明。

  究竟怎樣才能更好的建設生態文明,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迴圈、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生態文明的構成是: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文化、生態制度。在生態經濟方面,要調整產業結構、減少汙染物排放、合理利用資源與節約資源等;在生態環境方面,要提高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土壤質量,擴大綠化和環境基礎設施等;在生態文化方面,普及環保知識、宣傳生態文明知識、提高生態素質、開展生態建立活動等。在生態制度方面,應該投入保障、科學執政、資訊公開。

  作為新時代的研究生,我們更應該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先驅者,我們在學校裡學習了生態文明的先進理念,我們要深刻認識到生態文明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所起的作用,主動把先進的生態文明理念運用到實際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不僅要要認真學習生態文明的理論知識,還要在實際的生活中積極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活動中去。平時要學會垃圾分類並且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實現資源的回收和迴圈利用,真正地做到珍惜資源。平時生活中也要節約用水,如關緊水龍頭。再著就是要節約用電,離開教室,宿舍的時候要隨手關燈,及時切斷電源等。這些事情看起來貌似很小也很瑣碎,但是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認真做到的話,對生態文明的建設真的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時,平時在學校還可以多做一些環保的宣傳工作,增強同學們的環保意識。其實,建設生態文明,只要我們每一個人用心並且堅持去做,一定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養成保護生態環境的好習慣,讓藍天、綠水、青山重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

  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4

  如今,“綠色”成為時尚,綠色食品、綠色發展…。我們須意識到,全球惡化的生態環境形勢已不是單純的科學技術就可挽救的,要靠政策、靠政治,更要靠全社會覺悟的生態道德文化觀。否則,如何拯救“瀕臨失衡的地球”。透過對十八大報告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深入學習,結合保護區工作,就生態文明中的生態道德教育談點體會。

  加強生態道德教育,作為一名老師,我認為認為要以“綠色通道”中特殊先行的“綠”來為生態道德教育開道。

  一、生態道德教育意識的“綠”

  人類對社會的依賴性與其對自然的依賴性,構成了自己生存與發展的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生態的破壞、環境的汙染、沙塵暴、霧霾天氣、經濟發展中的透支等現象,並非主要出自科學上的無知或技術上的缺失,而是與人們的道德水平直接相關。確立新型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是生態道德這一觸及人類的道德規範的必然要求。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的德育教育特別是學校德育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圍繞如何處理自己與他人、集體、社會、國家的關係而展開,相對忽略瞭如何處理人與自然,包括人類與其他生命之間關係的教育,沒有把生態道德教育作為其中的重點來進行。針對目前我國生態道德教育的現狀,提高全民對生態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很是必要。

  二、生態道德教育制度的“綠”

  學校在“生態教育”的統領下,用生態教育思想關注每一位孩子,關注孩子的每一個方面。學校透過建立並完善相關的制度將生態道德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及管理結為一體,利用制度來約束學生的行為,促進學生形成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的意識,從外部環境促進學生把接受的生態教育內化為自己所認可的價值觀,再外化為學生的生態行為。

  三、生態道德教育目標的“綠”

  生態道德建設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要使其目標得以實現,就必須選擇和運用與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相適應的方法和途徑。生態道德意識教育的目的,在於使生態道德思想轉化為人們的生態道德實踐,並且使其真正成為公民的一種素質,其中,開展自然價值和生態美意識的教育,進行綠色消費和適度消費意識的教育,以及實施生態保護和生態創造意識的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幾個方面。從生態道德規範教育的作用來看,主要在於使人們尊重生命、尊重生態系統和生態過程,正確處理控制人口與合理消費、適度發展與維護生態平衡、消除貧困與反對奢侈之間的相互關係。只有持續、有效地提高人的生態道德素質,才能使人擁有保護自然和生命的道德意識、道德能力與道德習慣,才能自覺遵循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

  四、生態教育行動的“綠”

  生態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幫助人們樹立綠色的消費理念,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可持續的消費方式。學校要讓同學們從利用身邊的廢物做起,從而提高資源的使用率。在手工製作中,要引導同學利用廢棄物製作精緻的小作品。

  五、生態道德教育心靈的“綠”

  在進行生態道德教育時,要透過繼承傳統美德教育的合理核心,透過創設情景、誘發道德體驗、引導反思等方式,以心理體驗的形式促進德行的生成和發展,比單純的說教或灌輸要更有效。學校的“環境愛護,從我做起”活動讓學生走進大自然,感悟大自然,欣賞大自然,培養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感與欣賞之情,來消除人與自然對抗的情緒,從而積極地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努力營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環境,培養起人與自然積極健康的生態道德情感。學校透過各種途徑:如環保講座、知識競賽、徵文等來傳授生態和環保知識,並注重校園的綠色環境和綠色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接受綠色環保教育的氛圍。還要透過組織學生野外實地參觀考察及在“地球日”“愛鳥周”“世界環境日”等特殊日子裡參加校內外環保宣傳和環保行動等方式開展環境教育。

  六、國家生態安全教育中的“綠”

  要把國家生態安全作為生態道德教育的重點。全球環境的變化,國民生產、生活方式的狀況,跨越國境的汙染,生物的入侵以及軍事衝突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國家的生態安全。如今我國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為嚴峻的生態安全問題,如果對國家生態安全不及時予以高度重視並採取相應的嚴厲措施,就會給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帶來難以預料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積極建立國家生態安全預警與防範體系,改變經濟增長和資源利用方式,開展國家生態安全的國際合作,形成區域性和全球性的生態補償機制,實施環境戰略影響的評價等;另一方面,要把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相關舉措作為全民生態道德教育的重點,並且透過各種現代傳媒對有關案例適時加以披露,使人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極端重要性,對一切導致生態惡化現象的危害性引起高度警覺,進而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化為全體國民的自覺行動。

  保護區應充分發揮生態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以學校為主陣地;積極有效地開展生態道德教育,引導人們運用科學理性和道德規範來指導、約束自己的需要,提升公民的綠色發展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協調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5

  這次十八大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學習,我們是以問卷調查形式為主的實踐活動,為此我們小組的成員在採訪了校內同學,留學生和老師,在問卷中涵蓋個人關於環保節約的行為習慣,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常識,瞭解到大家對這一熱點的理解和環保意識。

  透過這次學習,我們獲益匪淺,我們知道大自然提供給人類可利用的資源是相對有限的。就我國來說,我們的家底並不厚,“老本”並不多。面對近二三十年內面臨包括石油和天然氣在內的各種資源嚴重短缺狀況,一些人大聲疾呼:中國“地大物博”的觀念該改改了。必須把合理開發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樹立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惟一家園的理念,熱愛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

  目前我國面臨的日益嚴峻的生態狀況告訴我們:必須擺正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萬物是唇齒相依,息息相關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統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員。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必須走出天人對立的誤區,迴歸和諧。

  “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我們想要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就必須要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而且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而所謂自然恢復為主,就是強調要求我們尊重自然界的規律,不要再發展的同時忘了自然界的規律,必須順其自然,儘可能恢復原有生態的面貌與功能。

  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6

  轉眼間培訓班的課程已經接近結束,經過這幾天的學習,對於我個人而言,我認為這次培訓班舉辦的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必要,因為它不僅讓我充實了更多的理論知識,更讓我開闊了視野,解放了思想,打動了內心。我透過網路影片傾聽了兩個主題的講座,新時期廣東生態文明建設和資訊化建設與資訊保安。以下是這些天的幾點體會:

  在看了新時期廣東生態文明建設後,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生態文明體現了人們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形態。它是一種千古傳承的優秀文化。建設生態經濟區就是以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生態安全為基本理念,以迴圈經濟、綠色發展為核心價值,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為載體,就是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在看了《資訊化建設與資訊保安》的講授影片後,由衷地感慨:資訊化是社會發展的趨勢,資訊化的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準,機關資訊化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大力促進各級機關資訊化建設,已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迫切需要。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應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把握現代化資訊科技,是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7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持續快速發展,我國逐漸出現了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一系列問題,若不及時加以制止,我國未來經濟的發展必將受到制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五位一體總佈局,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進行部署,體現了我黨的生謀遠慮、高瞻遠矚,也為我黨今後的工作指明瞭方向。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關係到可持續發展戰略能否實施的長遠大計,我們要重視之,並把這一思想體現於政策制定中,貫徹在實際行動下。透過本次公需課學習,心得體會如下:

  一是加大環境保護力度。

  在社會公眾層面,在全區大力倡導“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觀念;在決策管理層面,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在專案審批建設中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從建設生態文明全域性著眼,將保稅區打造成適合商建、適合人居的生態文明品質之區。

  二是鼓勵發展綠色環保產業。

  建設生態文明,既要保持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又要毫不放鬆節能減排。以綠色、環保、低能耗為發展主流,堅定不移走生態型、環保型發展路子。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積極引導投資進一步向社會公共服務事業、新興科技創新、生態環保、資源節約等領域轉移。努力運用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新裝置,改善過度依賴資源環境的現狀,堅決淘汰落後產能。

  三是最佳化生態環境。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們就沒有未來。首先要改變以往先發展後治理的觀念,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逐步推進河道汙染,水土流失等相關問題的綜合治理工作;同時努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向集約型轉變,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

  四要健全生態文明制度。

  人少靠道德,人多靠制度。根據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健全體現生態文明要求、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在政府工作中,以考核體系為指引,逐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在民生工作方面,繼續實施政府節能補貼工程,大力發揮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的引導作用;在企業管理中,加大監管力度,有效遏制浪費資源現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保護賠償制度,並嚴格執行,對於破壞環境的單位或行為人嚴懲不怠。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必須堅持的偉大工程,關係到我國經濟能否持續健康發展,關係到可持續發展戰略能否繼續實施,更關係到我們中華民族能否延續。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你我共同參與。

  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8

  祖國大地哺育著我們。我們在這兒世世代代生長、繁衍,建設著我們美好的家園。

  現如今環境關係到我們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關係到子孫後代的生長於繁衍;關係到人類文明的未來……可是,我們大家又有誰去關心這個問題呢?大家一味的認為我們美好的家園就是綠色的,給人一種清新、安靜的狀態。對,可誰又會想到現在的環境是怎樣的呢?若是你沿著河邊散步,一陣微風輕輕吹來,陣陣惡臭頓時向你撲面而來。若你向水中望去,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大雜燴呀!看!水面上飄著垃圾袋、飲料瓶……水中的.魚都被燻的露出了白肚皮。談到這兒,就沒人會設想一下嗎?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我們的生活會如何?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地球會如何?趁現在還來得及,我們應該保護環境!它關係到人們未來的生存危機!

  現如今科技發達,經濟市場更是如雨後春筍一般,一夜之間爆發。國家的許多資源被眾多企業們不是破壞了就是浪費了。我國的資源也是有限的,部分也需要以進口作為補充。許多河流湖泊也被工廠所排放的汙水嚴重汙染,導致周邊的人無法飲用!

  這些問題在人們眼中已是十分嚴重,可現在有一個最嚴重、最值得令人們談討的問題——霧霾。

  幸福的生活已經起航。如今家家戶戶基本上有了小汽車,無論是出門遊玩還是上班,走到哪兒都離不開車。再加上工業將大量的工業汙染物排放於大氣中,二者一結合,嚴重的汙染了空氣中的環境,使霧霾的嚴重性再一次加深……資源的破壞,河流的汙染,霧霾的加重,祖國母親身上的負擔越來越重了。為了祖國母親,應該努力的改變這一切,使這一切變得更加生機勃勃,煥發活力。空氣是心臟的動力,也是我們的呼吸機,我們都為了心臟的動力都應該去保護空氣,不要讓它蒙上一層灰色的面紗。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哺育我們中華兒女的乳汁,保護生命的源泉,不要讓清澈的河流不再流動……

  我要讓天變得更藍,水變得更清,樹變得更綠,空氣變得更清新,陽光變得更燦爛,大地變得更生機……一切都是繽紛的世界!

  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美好家園,要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積極保護生態資源,使地球母親恢復它原本的樣貌!努力建立美麗中國,美好家園!為了祖國的明天,不懈努力!

  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9

  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經濟快速增長中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嚴峻現實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戰略任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和把握這一重要精神,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十分突出的戰略位置,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贏的發展模式。環境與經濟之間相互影響,反映出事物普遍聯絡之中的共同性和統一性。恩格斯說過,“勞動與自然界一起才是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為財富。”處於工業化階段的國家和地區,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作保證,自然環境是衡量一個地區“軟實力”的重要標誌,在區域競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誰的環境好,誰就能讓更多的生產要素匯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同時,經濟發展也為環境保護提供了物質條件。

  聯合國釋出的《只有一個地球》報告中指出:“貧窮是一切汙染中最壞的汙染”,因為環境不可能在貧困的條件下得到改善。保護需要資金,資金需要透過發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開發資源才能有效保護生態,尤其是可以透過使用新工藝、新技術儘量減少甚至避免工業化階段的汙染。由此可見,發展方式以人對自然的支配為前提,總量增長取決於對資源的開發以及有效配置,有賴於人類智慧不斷地認識、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講,環境與經濟二者統一於發展,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

  綠色發展是經濟轉型的趨勢,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的標誌。時勢所趨,經濟欠發達地區迫切需要從“非此即彼”的“對抗性”思維中解脫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共贏”。

  科技和制度創新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強大支撐。由於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資源豐裕的經濟體更願意透過傳統的要素投入獲得增長,對技術創新意願不如資源缺乏的經濟體強烈。

  總體來看,當前欠發達地區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驅動發展的模式還沒有根本改變。應當看到,造成欠發達地區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約束,制度安排與推動綠色發展不相匹配,出現了一面是不斷加強生態保護設施建設,一面是不斷破壞生態環境,且破壞的速度比建設的速度還快。一些欠發達地區為擺脫貧窮,盲目追求增長,許多生態資源被濫採濫伐直至耗竭,資源浪費極其嚴重。這種任由稀缺資源繼續免費使用、廉價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決不能持續下去。

  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江西省透過實施戰略性新型產業和“六個一工程”戰略,大力發展風電能源、高效農業等生態、清潔、迴圈經濟,形成了以礦產資源深加工、勞動密集型產業、現代農業以及生態綠色產業為主導的環保型產業體系,並透過生態市場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態市場執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還積極探索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考評機制,加快推進水、電、礦產等資源型產品及要素價格改革,開展排汙費改環境稅試點,探索建立水權交易制度,推進生態合作、產業共建等多種方式的生態補償等。20xx年以來開展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僅有力地促進了林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還對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經驗表明,科技和制度創新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強大支撐。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就要根據資源稟賦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態經濟規劃和相關政策,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建設區域性優質農產品生產等傳統產業基地,積極發展生態旅遊、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將生態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銜接,利用迴圈經濟的理念使生態經濟的“涓滴效應”擴散開來,把發展生態經濟與發揮傳統要素優勢相互結合。這樣既可以賦予傳統要素以新的內涵,也可以讓生態經濟在可持續發展的程序中限度地發揮作用。

  在制度建設上,要建立健全產權制度和價格機制,因為產權制度有效地促使人們保護稀缺資源,價格機制靈活地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變化。

  此外,還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積極鼓勵人們尋找替代資源、節約使用最稀缺的資源,透過推動技術創新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推進綠色發展是轉變發展方式的“路線圖”。欠發達地區往往蘊藏著較豐富的原生態資源,同時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貧困人口,面臨著加快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雙重任務。一方面,我們不能用停止發展的方式來保護環境;另一方面,發展又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重蹈“先汙染、再治理、難治理”的覆轍。

  新世紀以來,江西依靠區位優勢和要素優勢,成為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區產業的低端環節,賺一些微薄的辛苦錢。江西要實現科學發展、人民富裕、社會和諧,必須要有新的發展模式。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作為引領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龍頭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經濟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勢,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兩年多來,全面啟動了“十二項重大生態經濟工程”建設,包括以生態保護、汙染治理為主要內容的6大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和以保護“一湖清水”為重點、最佳化能源結構的6大基礎設施工程。

  再以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為例,這是江西有史以來投資的水利建設專案,被譽為江西的“三峽工程”,具有防洪、灌溉、發電和航運等重大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該水利工程建成後,將對江西經濟核心區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達7.5億元。在防洪的同時,每年還可增加電量11.4億千瓦時清潔電能,有效緩解江西電力供需緊張狀況。另外,萍鄉、德興等資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繼透過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地下”轉向“地上”、從“黑色”轉向“綠色”。

  江西在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質量在鞏固提高中保持全國前列。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3.1%,設區城建區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均列全國第一位,林業產值突破千億,上升為全國第六。

  當前,世界範圍內產業變革正在蓬勃興起,與我國的轉型發展形成了歷史性交匯,為欠發達地區推進綠色發展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歷史機遇。探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路徑,形成面向未來的新型產業發展格局和經濟增長模式,才能帶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才能在擴總量、上水平與轉方式、調結構的有機統一中贏得主動。

  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10

  我們所在的地球正遭到我們的破壞。如還不制止,繼續毀滅美麗的家園,那麼後果可想而知。所以我們要倡導植樹造林、低碳生活、節約用電等都是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文明和美好。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少用一次性筷子、多多植樹、節約用水等等。

  自從我們有了大大小小的工廠,這些工廠嚴重的向外排放那些汙水,臭氣從而破壞了那清澈的溪水,藍色的天空,讓魚兒沒了自己的家,讓鳥兒沒有了翱翔的天空。自從我們學會了造紙,造一次性用品,就不顧後果的砍伐森林,誰知道那些與我們一同生存的動物朋友們還無家可歸……

  看看這些!這些就是我們對地球母親的回報嗎?這時我們是否對自己的所做作為進行反省呢!是的,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態度,應該有自己心中明確的選擇,應該去改變這個被我們所破壞的環境!去保護這裡的生態平衡,把原本屬於它的色彩,恢復它的本來面貌!

  當然,我們雖然只是人海茫茫中的一個,是不可能做出那麼多的發明去節約能源,也沒有那麼多的能力去種植森林,但是我們可以從生活中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我們自己做起!我們種一棵小樹,讓一隻小鳥有了它的家,我們可以不用一次性用品,讓動物們有它的"家,我們可以少開一天的車,減少碳排放,讓低碳的城市可以還小鳥一片遨遊的藍天!而這樣一個簡單的行動雖然不能有很大的改變,可是如果每人種一棵樹,少開一天車,這樣一來的改變可能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而我們自己的力量雖小,可是成千上萬的人呢!所以我們只需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說不定又一天能有所改變,只需從我做起就一定會有美麗的星球!

  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11

  黨的十九大作出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決策部署,在“三農”發展進和中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行動綱領和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根本遵循。隨著我國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要求,為深入美麗鄉村建設,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

  不忘初心,就要首先用“同理心”走好家鄉振新發展的“路”。從全面建設小康的戰略來看,沒有我們家鄉這一個地方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立足於我們家鄉的實際情況,組好規劃,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大作出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決策部署,立志建設好自己的家鄉。

  不忘初心,還要打造家鄉人才的“向心力”。著力農村創業創新,走人才強農之路,例如政府出臺各類優惠措施,吸引人才迴流,鼓勵和支援本地人才回鄉就業和創業,為家鄉建設出力。也可以採取技能培訓為主的專業化培訓,培養和造就一批專業小組,帶動老百姓,主要是家鄉中的中青年,利用所學技能,深挖發展潛力,全民都是“人才”。

  不忘初心,以“樹立良好家風”為引領,用“責任心”塑清廉家鄉。把廉政文化中“家風”建設作為宣傳的主要部分,積極培育和挖掘優秀家風家訓文化,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廉潔文明家風”簽名承諾、“廉潔文明家風”家訪等系列活動,推進文明廉潔家鄉,走提升美麗家鄉發展內涵之路。

  不忘初心,以“赤誠之心”堅守綠水青山,不為盲目發展斷未來。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守住了綠水青山,才是守住了我們的金山銀山。以前的發展多多少少都為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建設綠色生態環境刻不容緩。轉變發展思路,利用自然風光,打造旅遊業等等,不能為了發展提前消耗家鄉的“青山綠水”,讓綠色成為美麗家鄉的保護衣。

  不忘初心,牢記為“家鄉”發展建設貢獻力量的使命,從多個“心”出發,為建設美麗家鄉“添磚加瓦”,讓家鄉更加美好,未來的藍天越來越遼闊。

  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12

  一、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生態文明建設體會。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是互為依存、互為促進的。社會的發展必須依賴於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同時要注意保護好環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但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只講發展而忽視合理的開發和充分利用資源,不重視對環境的保護,不重視生態建設的問題還比較突出,這樣的發展必將導致嚴重的後果。當然,也不能片面地講生態而不講發展,把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對立起來。要做到既在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中求發展,又在發展中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實現人與自然的共榮共存。

  能否搞好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關鍵在於各級黨政幹部是否樹立了正確的政績觀。只有樹立全面的、科學的、正確的政績觀,才能更好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使自然資源得以長期有效地利用和保護,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

  二、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現代農業的關係。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農業的前提和基礎,而發展農業必須符合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使農業在良好的生態中發展,生態環境在發展農業中得到保護和最佳化。我們結合新農村建設,充分發揮安澤良好的生態優勢,以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特色農業、現代農業為主攻方向,從人、自然、經濟的高層迴圈出發,突出產業化經營,堅持種植——養殖——沼氣——種植的迴圈利用模式,大力發展生態綠色迴圈農業,全縣農業發展逐步走上了生態化、有機化、規模化的良性軌道。

  三、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工業的關係。

  生態文明建設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內在統一的關係。發展迴圈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具體體現。因此,在發展工業經濟上,必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使之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13

  自從會議召開以來,生態文明,美麗中國,這些會議中提出來的詞語便迅速吸引了人們的眼球。

  從往年的建設的:“三位一體”;到後來的“四位一體”;再到20xx年召開的會議中提出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的總體格局中,不難看出,國家近些年來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增加了不少。這不禁引起了我們的思考:生態文明是什麼?它和美麗中國有什麼樣的聯絡呢?為什麼要建設生態文明,怎樣建設?

  生態文明,這兩個詞彙我到是不陌生,可是當它們結合到一起,變成“生態文明”時,是什麼意思呢?保護環境是它的同義詞嗎?這裡我要告訴大家的是,他們不是同一個意思。生態文明的含義要比保護環境深一個層次,生態文明是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它和傳統的工業文明、農業文明有很大的不同,它倡導的是人和自然和諧相處,互愛互助。

  生態文明、美麗中國之間是條件關係:只有建設好生態文明,才可以創造出美麗中國。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工業發展迅猛,一躍成為了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工業強國,然而,當我國的經濟在迅速增長時,也同樣在面臨著資源緊缺、環境汙染、生態系統被破壞等一系列的困擾。試想一下:一個水資源被汙染、空氣被汙染、土地被汙染的中國,能被稱之為美麗富饒嗎?

  當中國基本上擺脫了貧窮與落後時,當國人的錢包越來越鼓時,人們是不是也開始意識到:物質生活的好壞,並不能衡量生活質量的優劣。並不是說人們過上好日子了,就幸福了。清新的空氣、乾淨的水、適宜居住的環境以及安全的食品,都是生活幸福的必需品。

  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14

  黨的十七大報告將“建設生態文明”定義為中國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之一,並明確提出“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近段時間透過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大報告,我對生態文明建設有了幾點更深的認識。

  一、建設生態文明要轉變重物輕人的發展機制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摒棄傳統觀念。要辯證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轉變單純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觀念;要辯證地認識物質財富的增長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關係,轉變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發展應該始終把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為出發點和歸宿。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生態文明建設,是速度與結構、質量與效益相統一的;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以有利於而不是有損於人的全面發展為標準的。在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尊重經濟規律,更要加倍尊重自然規律,充分考慮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要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要求,切實把建設和發展生態文明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並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

  二、建設生態文明要改革幹部政績考核體制要建立新的發展觀與政績觀,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幹部政績考核體系,綜合考核投入和產出、速度和效益、經濟和社會、發展和環境等方面的指標,力求將經濟增長、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使用三者結合起來,作為地方政績的考核指標,不斷完善幹部考核和選拔任用制度。

  三、建設生態文明要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機制和環保稅收制度要建設生態文明,建立節地、節能、節水、節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必須積極推進生產要素和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政府要逐步培育形成對土地、礦產資源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使價格能夠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建設生態文明,環保要加強徵稅的力度。

  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15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發展物質文明過程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成果,它表現為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進步和人們生態文明觀念的增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多次鄭重提出,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時,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搞好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應搞清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幾個層面。

  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

  生態文明具有豐富的內容。就其內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態意識文明、生態制度文明和生態行為文明三個方面。

  生態意識文明。它是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觀念形態,包括進步的生態意識、進步的生態心理、進步的生態道德以及體現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價值取向。

  生態制度文明。它是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制度形態,包括生態制度、法律和規範。其中,特別強調健全和完善與生態文明建設標準相關的法制體系,重點突出強制性生態技術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態行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態文明觀和生態文明意識指導下,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推動生態文明進步發展的活動,包括清潔生產、迴圈經濟、環保產業、綠化建設以及一切具有生態文明意義的參與和管理活動,同時還包括人們的生態意識和行為能力的培育。生態文明建設的幾個層面建設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汙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包括人類在生態問題上所有積極的、進步的思想觀念建設,而且包括生態意識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設。

  (一)經濟層面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層面,是指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要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產業和其他經濟活動的“綠色化”、無害化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化。這就要求我們:

  大力發展迴圈經濟。資源是有限的。要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在全社會倡導節約資源的觀念,努力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汙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應大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迴圈利用資源和治理汙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現代化發展戰略的重要位置,並具體落實到單位、家庭、個人。實施清潔生產。清潔生產,不僅指生產過程要節約原材料、能源並減少排放物,同時也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整個生產週期對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態的損害。“預防汙染”是清潔生產的本質特徵,它適宜於包括工業生產在內的第一、二、三產業。傳統生產是一種只強調物質生產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改變這種生產方式,需要不斷進行清潔生產意識教育,引導人們轉變傳統生產觀念,讓清潔生產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採用清潔能源、預防和減少汙染成為政府、企業、社會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增強環保產業的職業責任意識。環保產業作為專門為改善生態環境而開發提供實用技術、商品和服務的產業,不僅是一種實體、一種市場行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會責任。因此,在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的基礎上,應進一步透過廣泛開展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不斷提高環保產業單位和從業人員的生態職業責任意識。

  (二)政治層面

  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層面,是指黨和政府要重視生態問題,把解決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我們:

  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一項重要任務,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各級政府應發揮主導和主體作用,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製度基礎、社會基礎以及相應的設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領導幹部的政績考核體系,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

  加強生態法制建設。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建設法治國家程序的加快,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應調動人民群眾主動自覺地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積極性,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職責、權利和義務,學會運用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來維護自身的生態環境權益,並敢於對汙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同時,要透過建立和實施生態環境違法違規責任追究制度,激發和強化各級領導幹部、環保執法人員、環保產業單位及其從業人員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意識。

  重視生態行政建設。正確引導各級領導幹部深刻認識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辯證關係,瞭解經濟活動對生態變化的影響及其變化規律,提高對生態質量變化的識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推進生態民主建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沒有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和主體作用的發揮,生態文明建設將一事無成。應保證人民群眾生態文明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讓人民群眾從生態文明建設中深切體會和明確認識自己的利益所在,從而激發其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

  (三)文化層面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層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動包括指導我們進行生態環境創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組織、規劃等意識和行為都必須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樹立生態文化意識。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化。新世紀新階段,人類已逐漸認識到長期對自然進行掠奪性索取、破壞必將遭受懲罰,一個從征服自然、破壞自然到迴歸自然、珍愛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態意識覺醒之日,就是我國生態環境改善之時。因此,進行生態教育,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認同,增強人們對自然生態環境行為的自律,牢固樹立生態文化意識,是解決生態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

  注重生態道德教育。生態與道德不可割裂。生態環境的優劣,反映著人們生態道德水準的高低;同時,人們生態道德水準的高低,也極大地影響著生態環境的優劣。生態道德驅動著人們的生態意識和行為的自覺性、自律性與責任感。加強生態道德教育,可以使人們自覺地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同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作鬥爭。應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參與多種形式的生態道德實踐活動,努力形成防止汙染、保護生態、美化家園、綠化祖國的社會文明新風尚。加強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摒棄了人類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要求賦予文化以生態建設的含義。具體說來,生態文化大致包括生態哲學文化、生態倫理文化、生態科技文化、生態教育文化、生態文藝文化、生態美學文化、生態傳播學等幾個方面。

  (四)社會層面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層面,是指重視和加強社會事業建設,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革新。這就要求我們:創造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團結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會管理體系,形成以生態文化意識為主導的社會潮流,樹立以文明、健康、科學、和諧生活方式為主導的社會風氣。

  最佳化“人居”生活環境。“人居”生活環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質量。保持和最佳化“人居”生活環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慮農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內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社群,使城市內部與城市外部周圍地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良性迴圈區域。要加強生態型社會建設,努力滿足城市居民對居住環境品質愈來愈高的追求。就農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態示範區”建設的同時,重點發展一批“綠色居住區”,建設包括文化、教育、醫療以及各種服務在內的配套設施。

  實現人口良性發展。繼續貫徹優生優育的方針,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負擔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

  實現消費方式的生態化。逐步形成有利於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節約型消費,改變“一次性消費”和“類一次性消費”。反對自私的享樂觀,拒絕揮霍鋪張、浮華擺闊等消費行為。鼓勵從點點滴滴做起,減少或杜絕生態破壞、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