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創新中國》心得體會

觀看《創新中國》心得體會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觀看《創新中國》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觀看《創新中國》心得體會1

  從物流無人機到無人車、人工智慧、智慧城市,從量子力學到量子計算機、量子通訊、量子衛星,從超薄玻璃到大飛機、一體成型鈦鋁葉片、時速超1000公里/小時的高溫超導磁懸浮,從3D列印到蚊子免疫、生命科學……《創新中國》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最前沿科技和創新以及背後的努力,震撼人心也振奮人心,思想和視覺的衝擊是前所未有的,為科學家的執著和拼搏而感動,為中國的強大而驕傲。

  創新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題,任何一個國家想要發展,就必須要發展科技和實施技術創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是不可能真正強大起來的,只能是大而不強”,“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是國之重器、國之利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須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同時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觀看《創新中國》心得體會2

  都說創新引領夢想、塑造超越,也帶來自豪與信心。近幾周來,在我們部門學習並觀看《創新中國》後,大家對創新頗有感觸。六集的紀錄片總體講述了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它將我國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一一展示,同時還涉及到大量的最新科研成就,比如光量子計算機、中國空間站計劃、智慧製造、基因編輯技術、世界首例3D列印距骨植入手術等等。本紀錄片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科技領域的飛速發展與世界的距離,同時也讓我們普通人瞭解到了我們國家在大眾未知領域一直未有的成就與驕傲。

  本片借用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記錄了在現今中國發生著充滿激情活力、才思不竭的創意,看到聞雞起舞的幹勁和永無止境的追求。比如順豐快遞員學習無人駕駛技術、中石化開發的新型能源--生物航空燃料;華大自主研發的基因測序儀打破國外壟斷、幾百位志願者體驗"天宮一號"6個月等;從航天航海到生命科學,從中科院的院士到企業從業人員,在每一個或陌生或熟悉的領域,無論誰置身於這個時代,他們用實際行動和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主動接受新鮮思想並且敢於創新勇於開拓,才能更加自信的面向未來。

  在大家驚歎於高科技帶來的便利同時也不禁有了憂患意識。作為社會中存在的人們,如果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終究是要被淘汰的。

  這算是創新帶給我們的啟示?我想如此。創新讓我們有了方向,在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時代,事物都是在不斷更替變化,只有把握住時代的發展和脈搏,找準方向,走在前列,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創新還要求我們必須緊跟時代潮流,保持敏銳的洞察力,順應發展。與此同時,創新讓我們有了更大地底氣。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個國家或個人更應如此,如果固步自封,思維固化,感覺良好就不去前進,那麼只有捱打的份。

  古往今來,創新是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稟賦,只有敢於創新才有話語權,這是歷史的經驗教訓。新的時代賦予一個國家和人民更多的責任和使命,在我們為之自豪的同時,應當繼續前進,在薄弱的環節奮起直追。人說,探索者無畏,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觀看《創新中國》心得體會3

  連續幾周,在黨校的統一安排下,觀看了《創新中國》大型紀錄片,總共6集,分別是:資訊、能源、製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紀錄片聚焦資訊科技、新型能源、中國製造、生命科學、航空航天與海洋探索等前沿領域,如:“奈米發電”、“火箭發動機”、“人造太陽”、“鹽鹼地改造”、“人工智慧”、“空間站”等等,不但畫面感強,故事性也強,科技混合著人情味,緩緩講述了中國人的創新道路。每看一集都有不一樣的感觸,現總結如下:

  一、創新是發展的靈魂。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發展離不開創新。一個人,如果喜歡創新,那麼這個人肯定是聰慧的,肯定是朝氣蓬勃的,肯定是積極向上的。這個人在當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獲得成功的機率必定遠遠高於其他人。一個企業,如果善於創新,難麼這個企業必將是一個好企業,無論其規模大小;古往今來,國內國外,有太多的例子來證明,創新型企業的壽命,必將遠遠高於其他企業。善於創新的企業,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也是毋庸置疑的。有的企業一些關鍵領域和關鍵產品的創新,甚至能影響歷史的程序,改變世界的格局。一個國家,如果勇於創新,那麼這個國家遲早會屹立在世界強國的序列內。即使現在還不是,但隨著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以後肯定會發展成為一個文明、富強的國度。

  二、創新是執著的追求。這麼多的創新成果,來源於一幫對創新執著追求的人,他們是:“天眼之父”南仁東,裴端卿從尿液裡發現“長生不老”的奧秘;吳甘沙正在製造一輛真正的無人駕駛汽車;王堅透過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為城市裝上“大腦”;張弓讓衛星照進農田,用大資料解決中國農業發展難題……,既有從NASA 回來的科研團隊,有研究量子、光子的科學家,有知名企業的著名科研者,也有平凡的創業者等,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對創新執著的追求,他們能取得今天的成果,已經研究了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三、創新永遠在路上。這次看創新中國更多的是驚訝於中國在這麼多領域的創新能力,有些是對自己認識的一種顛覆,不過相對於上半年我看了《厲害了,我的國》後內心激情澎湃的感受,這次更加理性,冷靜很多,這也許和中興事件的影響,或最近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有關。看片能感觸到,在很多領域,由於國際走在前列的公司或國家的技術封鎖,我們都要靠自我摸索,並且有些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中國人自己製造的大飛機C919,對於電傳飛行控制律,我們自行設計,對於買不到的“瘋狂”材料,我們自主研發,克服種種困難,終於實現了我們中國人的大飛機夢,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但是在驕傲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其中的三個百分比數,即10%,60%和100%,這是大飛機的國產化率。C919專案啟動之初,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內部保守估計,C919的國產化率大於10%即可;交付下線後,這架一出生就能與波音、空客兩大名牌客機相媲美的中國大飛機,實現了近60%的國產化率,並拿到570架的訂單,這是令人驚喜的成果,但C919最終是要實現100%國產化的。那麼在這60%到100%之間,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C919大飛機只是舉個例子,包括中興事件的晶片受制於人,我們單獨搞空間站研發就是歐美的國際空間站拒絕我們加入等等,雖然我們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我們在有些領域也要認識到差距,創新永遠在路上。

觀看《創新中國》心得體會4

  《論語》記載,子夏向孔子請教《詩經》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的涵義,孔子從繪畫角度將這句話解釋為“繪事後素”,即先鋪白底,再繪圖畫。子夏深受啟發,繼而進一步從修身的維度作出闡釋:“禮後乎?”意即先修仁心、再學禮樂,贏得孔子的讚許。

  對比諸子典籍不難發現,《論語》並非全是孔子一人之言。不少發人深省之言,往往出自弟子口中。正如上面這個故事,弟子之所以能在討論中暢所欲言,與孔子教學中倡導的創新意識密不可分。他不止一次鼓勵弟子從不同角度展開思考,一旦有新觀點湧現便大加讚賞。鼓勵創新、肯定創新的導向,營造開放、平等的創新氛圍,激盪許多啟迪人心的思想。

  教育離不開創新精神,經濟社會發展又何嘗不需要創新文化的滋養?20世紀初,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提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式”,以實現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創新可以促進發展,那麼創新又靠誰來推動?某管理諮詢公司曾對1000家創新公司做過長期調查,發現企業的財務業績與創新投入之間並無必然的聯絡,真正決定企業創新能力強弱的是軟性因素,即企業自身是否擁有培育創新文化的土壤。實踐證明,推動創新,關鍵在於以創新文化去激勵企業與個人的創造活力。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的不凡征程深刻地說明: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不僅僅體現於經濟發展不斷創造奇蹟,其本質乃是發展理念的嬗變、社會文化的躍遷。40年思想解放,創新精神、創新文化已經內蘊於國家的發展道路,正在釋放著日益強勁的動能。

  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大個頭”也有“阿喀琉斯之踵”。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面對科技創新的短板,亟待我們進一步培育勇於探索、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更好激發蘊藏在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及億萬人民之中的創新能量。展望未來,隨著創新日益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必須邁出大力培育創新文化的堅實步伐

  文化的發展變遷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形成濃郁的創新文化氛圍,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創新文化不是無根之木,它的成長,既需要涵養崇尚創新的“制度水源”,也需要充盈鼓勵創新的“制度空氣”,更需要打造支撐創新的環境載體。“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把對創新文化的追求融入日常生活,將不利於創新的絆腳石一一搬走,孜孜以求、不懈奮鬥,我們就能推動創新文化蔚然成風,以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鋪展高質量發展的美麗畫卷。

觀看《創新中國》心得體會5

  根據課程安排,我們觀看了《創新中國》這部主旋律節目記錄片,整部記錄片共分為資訊、能源、製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六個部分,不但畫面感強,故事性也強,科技混合著人情味,緩緩講述了中國人的創新道路。

  有句話叫敵人是永遠不會希望對手強大的,所有的國家都不可能將最核心的技術與你分享。創新中國這部記錄篇展示了當今中國各個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強大的科技實力,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經過漫長摸索,艱苦努力得來的,它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的腳步在慢慢前進,中國科技技術正在前行。

  就像記錄片的介紹的,中國人自己製造的大飛機C919,對於電傳飛行控制律,我們自行設計,但是一些特殊材料,國外對我們保密,我們只能經過長期的努力自主研發,在我們的C919大型客機試飛成功後,我感覺到了所有研發人員的激動,透過電視螢幕我感受到了中國人的驕傲。祖國,我們中國人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大飛機夢,這是多麼值得驕傲的事情。

  這是個飛速變遷的時代,只有把握時代脈搏、跟上時代發展,才能找準方向,走在前列,從而立於不敗之地。我們在前進,別人也在進步,未來是撐握在擁有核心技術的人手裡的,而核心技術仍是我們很大的短板,所以我們始終要堅持一句話: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我們不是科學家,不是科研人員。但是我覺得我們要立足自身,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想所有的工作都不應該馬馬虎虎,所有的成就不是隨隨便便的。 我們要像創新中國紀錄片的所有專家和科研人員一樣,有一份愛國情懷,一份為國爭光的信念,要學習他們孜孜不倦的專研精神,不畏艱難的吃苦精神,腳踏實地的老黃牛精神。

觀看《創新中國》心得體會6

  看完紀錄片《創新中國》,其中“製造”篇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近年來,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為製造業巨頭,“中國製造”席捲全球,然而片中作者講述的第一個關於玻璃行業的故事就點出了目前中國製造的難以迴避痛點。玻璃這種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件背後,居然隱藏著一個“一直以來中國缺少製造高品質玻璃的能力”的辛酸。一邊是低端玻璃產能的過剩,一邊是高品質玻璃不得不依靠進口來維持生產。

  “這幾年的超薄玻璃的發展一直是在創新,每一個厚度都不是最薄的,就是因為,現在人們生活需要的這些產品,它在輕薄化上,它的追求是無止境的。”資訊顯示材料工程師任紅燦介紹,那些從事低端玻璃生產的企業往往由於經營成本相對較低,還能夠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這種依靠低價競爭的企業,終將被掌握核心技術的所淘汰。正如紀錄片中所講的那般,玻璃的厚度從20xx年的2毫米不斷進行輕薄化創新,在20xx年即突破0.15毫米的極限。每一次的創新,每一毫米的突破,都意味對止步不前者的一次次淘汰。

  對我市企業來說,與先進地區和先進企業相比,我市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投入還遠遠不夠,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精準發力加以提升:一是政策扶持,建立良好創新環境。制定如《科技新政三十條》等專門的技術創新扶持政策,在機器換人、技術改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最大限度的讓企業享受政策紅利,激發企業的技術創新熱情。二是提高素質,培育企業家創新精神。透過“走出去,引進來”,帶企業家去國外先進地區和企業考察新興製造技術,同時引入先進的智慧製造模式、協同製造等先進模式加以推廣,引導企業樹立強烈的創新意識。三是多方參與,促進創新平臺搭建。加強與國內外科研院校、溫嶺籍專家教授的深度合作,建立如浙工大溫嶺研究院等產學研合作平臺,幫助企業攻克生產中的實際技術問題,同時提高創新成果轉化率,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在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帷幕拉開之際,唯有創新,才能在在競爭中立於不敗。相信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企業創新力必將上一個新的的臺階。

觀看《創新中國》心得體會7

  最近看了這一部《創新中國》,感覺現在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了。而作為泱泱大國中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感到驕傲和自豪。曾幾何時,彷彿中國的產品被稱作山寨的代名詞,而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越來越多的高階技術、自主品牌、以及專利技術,都步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從民用的超薄玻璃製造、無人機物流開發、到高鐵高速發展並走出國門,再到尖端的航空航天、核動力等,一項項技術和發明創新讓人看的心血澎湃,激動不已。

  就像在第三集《製造》裡的,中國人自己製造的大飛機C919,對於電傳飛行控制律,我們自行設計,對於買不到的“瘋狂”材料,我們自主研發,克服種種困難,終於實現了我們中國人的大飛機夢,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但是在驕傲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其中的三個百分比數,即10%,60%和100%,這是大飛機的國產化率。C919專案啟動之初,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內部保守估計,C919的國產化率大於10%即可;交付下線後,這架一出生就能與波音、空客兩大名牌客機相媲美的中國大飛機,實現了近60%的國產化率,並拿到570架的訂單,這是令人驚喜的成果,但C919最終是要實現100%國產化的。那麼在這60%到100%之間,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據我所知C919的發動機為LEAP-X1C發動機,而LEAP-X1C型發動機是由國際公司美國通用電氣與法國SNECMA各以50%資金比例合資建立的大型客機發動機生產商CF國際公司研製的大型噴氣客機發動機,也就是說作為大飛機心臟的發動機它是進口的。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水平和中國航空整體水平相比還是比較低的,這是影響我國整個航空工業實力的一個短板,也是需要我們要繼續攻克的一個難題。

  《創新中國》作為最新的一部記錄片,他和《厲害了我的國》類似,節目基調明確,是一個正統的主旋律節目。整部記錄片共六集,分別是:資訊、能源、製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不但畫面感強,故事性也強,科技混合著人情味,緩緩講述了中國人的創新道路。如果沒有中興事件的梗,我想我會抱著一種無比驕傲的心境看完,然後熱血沸騰地感嘆一下:啊,我們的祖國,擁有了很多的世界第一,已經成為了世界的領航者。很可惜,中興在前,觀影在後,所以在整個過程中,除了感慨還會很自然地帶了更多的問題和思考。

  作為國人,我覺得對於自己的祖國認識也要全面客觀的去看待,即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一方面我們要看到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做到制度自信,發展自信,但同時也要承認我們和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並奮起直追,經濟全面發展才能真正厲害了我的國。

觀看《創新中國》心得體會8

  《創新中國》作為一部關注前沿科學的'紀錄片,用鮮活的故事生動地講述了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記錄了當下中國偉大的創新實踐。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有聞名世界的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為中華民族創造璀璨的中華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縱觀人類歷史,唯有科技的發展以及科技所帶來的工業革命、產業革命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立於不敗之地的根基。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xx年5月,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20國青年評選出了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掃碼支付、共享經濟和網購。新四大發明確實大大方便了我們了生活,中國智造正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但對比西方發達國家,我國在科技領域還有許多差距,切忌沾沾自喜。

  1、科技創新永無止境。誠然,我們在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量子通訊等等熱點領域的探索正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一個“中興晶片”事件就看到我們很多方面還技不如人,我們的軟肋還沒有得到很好保護,被人一擊就中。航空發動機的研發亦是如此。作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大國,我們必須正視問題,而不是躺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光環中怡然自得、忘乎所以。科技創新永無止境,只有奮起直追、迎頭趕上,才能逐步拉近距離。

  2、勇於探索前沿科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國科技界要堅定創新自信,堅定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勇於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提出更多原創理論,做出更多原創發現,力爭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所以,我們必須依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制定好規劃、瞄準目標,勇於探索前沿科技,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3、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強大的基礎科學研究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對於科技創新發展,我們不光要著眼於量子科學、腦科學、合成生物學、空間科學、深海科學等重大前沿科學問題,更要堅持從教育抓起,潛心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對數學、物理等重點基礎學科給予更多傾斜。在農業、材料、能源、網路資訊、製造與工程等領域和行業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長期制約我們發展的科學瓶頸,夯實科學技術長遠可繼續發展的的基礎。

觀看《創新中國》心得體會9

  一項項核心技術的發明,一件件創新產品的出現,正在方便我們的生活、豐厚我們的財富、加速我們的發展。“創新”兩字,讓“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改變,也詮釋著未來發展的方向

  無論是國家層面的高鐵、大飛機專案,還是企業層面的無人機、超薄玻璃專案,都是創新中國的典型表現。在我看來,創新無價,只有創新,才能擁有未來。一個人也好、一個企業也罷、一個國家更不用說。

  一個人,如果喜歡創新,那麼這個人肯定是聰慧的,肯定是朝氣蓬勃的,肯定是積極向上的。這個人在當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獲得成功的機率必定遠遠高於其他人。

  一個企業,如果善於創新,難麼這個企業必將是一個好企業,無論其規模大小;古往今來,國內國外,有太多的例子來證明,創新型企業的壽命,必將遠遠高於其他企業。善於創新的企業,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也是毋庸置疑的。有的企業一些關鍵領域和關鍵產品的創新,甚至能影響歷史的程序,改變世界的格局。

  一個國家,如果勇於創新,那麼這個國家遲早會屹立在世界強國的序列內。即使現在還不是,但隨著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以後肯定會發展成為一個文明、富強的國度。一個國家,如果守舊不前,那麼距離亡國就為期不遠了。清朝末期,大清帝國採取閉關鎖國政策,整個國家死氣沉沉,最終導致各種喪權辱國現象的發生,直至被推翻政權。

  創新,是一種變革的過程,是一種多樣的選擇,也是一種開拓的精神。遇山開山、逢河搭橋,是一種創新。遇山繞道、逢河填土,也是一種創新。那麼,如何創新,才是最正確的呢?才能取得效益最大化呢?才能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呢?這裡面,我個人認為,創新成功與否要靠常理去判斷,要讓時間來檢驗,要靠結果論英雄。就像條條大道通羅馬,但是不同的道路遠近不一,往來成本就成為檢驗選擇正確與否的標準。選擇最短、最安全的道路,這就是最佳的創新舉措,不是嗎?

  創新,還需要有精神層面的支撐。個人、企業甚至一個國家,都需要一種創新精神。沒有這一股兒勁,就會死氣沉沉的,幹啥都會照搬照抄,不去思考和謀劃,也不會深入研究,往往停留在曾經或者當前的功績簿上沾沾自喜,自認為老子天下第一了。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創新之路,就是改革之路,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的奮進之路。

觀看《創新中國》心得體會10

  月斜窗外動青竹,一點春心雨水足,

  畫殿雙燕閒說柳,雪山鴻雁在歸途,

  蘆笙一曲禾苗綠,遍地耕牛駕馭熟,

  秒懂航拍達曠野,創新華夏繪藍圖。

  晚上細雨濛濛,開啟電視首選央視的記錄片頻道,剛好是一個記錄片的開始《創新中國》第一集資訊,主要展示資訊科技的發展,開篇就提到了無人機,最吸引眼球的是無人機在農業園的應用。在蘋果園滿園花香的春天,無人機記錄的航拍資料,會測算出花朵的數量,來推算蘋果的產量,並且水分、溫度、肥料等土壤資料透過感測裝置被收集應用。

  高科技在農業上的應用,超出想象,雖然這不是可以普及的大資料,真正的大資料還是存在於耕種者的內心。高科技農業也只能說明科技到達的高峰,或許有的區域會因此而改變靠天吃飯的境遇。

  《創新中國》可以說是科技成果的展示,那些密集的資料是資訊時代的符號,這些高科技系統曾出現在中學時代優秀的作文裡,現在想來那些富有想象的同學們現在是不是正在從事著富有想象的科技創新呢?

  幅員遼闊的華夏,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更有科技領域的創新。創新可以有,也應如耕種之初華夏民族發明農機具和選育可種的糧食品種一樣,需要一段時間,可能是很長的時間去更新去駕馭,駕輕就熟是理想的到達。人類想象力是科技創新的動力,希望科技成果的轉化就在不遠的未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