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虎年元宵晚會心得體會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虎年元宵晚會心得體會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虎年元宵晚會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虎年元宵晚會心得體會1
說起中國的傳統文化,你可有細細品味過?你可曾欣賞過那入木三分大氣磅礴的書法,可曾品味過那耐人尋味的詩詞歌賦,可曾遊覽過那古色古香的建築,可曾聽過那聲情並茂的戲曲?那傳統而古老的節日你真的瞭解嗎?我們都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事實的確如此,但他們都有著共同的根源,我認為這“根源”有兩個部分,其一是“形象”上的,是漢字;其二是“抽象”上的,是信仰與追求。而文字正是用來表達思想與情感的工具,它體現出來的,是獨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
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下來的。上古便有倉頡造字的傳說,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人們便開始使用統一的文字——小篆。統一文字的出現便利了人們的交流,使不同地域間的風俗文化有了交往,而中華文化也開始變得繁榮。到了漢武帝時期,司馬遷編寫的《史記》第一次將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的歷史連線起來,而文化也在那一片片刻了字的竹木片上儲存了下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造紙術,印刷術的出現為文化傳播創造了更好的條件,而漢字的字形也在悄然變化著。不算上秦朝前的甲骨文和金文,漢字大體經歷了從篆書到隸書再到楷書的變化過程,流傳至今,而我大華夏的文明也乘著漢字這艘船在歷史的長河裡乘風破浪,一直向前。
漢字強大的生命力也透過民俗文化表現出來。“猜燈謎”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文化。一些傳統節日像元宵節總少不了這一活動。所謂“燈謎”,就是寫在燈上的字謎,因為想猜出謎底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彷彿林中射虎,於是又有著“燈虎”的別稱。這種活動出現的原因與漢字獨特的構成是分不開的。像象形字、形聲字、指事字、會意字都是漢字的構字法,根據這種特點,人們有了進一步的思考與探索,透過拆字等方式讓答案藏於字裡行間,可謂是妙不可言。就算原來看不太懂,經由旁人稍稍點撥,細細一想便能豁然開朗,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對聯也是漢字一大特色,和漢字中的多音字結合起來竟別有一般風味!昔日有人作了一副有趣的對聯:“一杯清茶解解解元之渴;半支雅曲樂樂樂師之心”。你看這對聯構思精妙,對仗工整,是不是很有趣?這得益於漢字獨特的發音與不同讀音的表意,若將英文比作條形碼,那麼中文就是二維碼,它較之於英文顯得更為複雜。
但我認為漢字最為獨特的地方在於它的書寫。少有的文字書寫能成為一門藝術,而漢字卻自成一派。它的應用廣泛,碑帖、篆刻、牌匾、尺幅、扇面……樣樣精妙絕倫!一筆一劃,起承轉合,無不體現著先民的智慧和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在漢字的構造中時隱時現。從春聯、倒“福”到招財進寶,甚至洞房裡的“囍”字,靈堂前的“奠”字都反映出我國古代的民俗文化,漢字就像中國古代文明的密碼,是活“化石”,所以我認為了解漢字的演變就像在瞭解中國的歷史,古老的象形文字,被鐫刻在一塊塊古樸的龜甲獸骨上,一個字可以說就是一幅畫,而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漢字可以看作是“抽象的簡筆畫”,研究漢字的演變不但有趣還能從中加深對它的理解。總之,書法將實用、藝術、哲學融為一體的形式就是書法獨特的魅力所在。
不管你信不信,但我想告訴你的是,我們的漢字來頭可不簡單。它誕生在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是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到了今天也仍充滿活力,歷久彌新。漢字有很強的包容性。任何外國的詩歌,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翻譯成中文都不只一個版本,像什麼“直譯版”、“意譯版”、“文言版”比比皆是,而且譯為中文後,既符合原意,又有著一絲韻味。與之不同的是,中國的詩詞歌賦很難準確譯為英文或是其他語言,翻譯後的往往過於直白,以至於失了原有意境。中國古詩詞講究押韻,常用意象來對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行渲染與烘托,有些還講究對仗,對結構和字數都有著明確的要求,所以人讀起來會有獨特的美的享受,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營造出一種“海闊憑魚躍”的境界,水天一色間,有落霞的餘暉,也有孤雁遨遊其間,顯得如詩如畫,這是何等的逍遙,又是何等的孤寂?
中華上下五千年,湧現出許多傑出的人,也有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從文字中,我們可以窺見古人的世界,也不由驚歎於古人的智慧。上古有神話,傳說著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洞,嫦娥奔廣寒,后羿射九日,常羊山上有刑天執干鏚而舞,也有巨人追逐那僅存的`太陽直到生命盡頭……那時的人們有著這些奇異想象,是源於他們對自然的敬畏和想與之抗爭的意志。這是他們對世界的認識,而他們的精神也一直深深紮根在我們的血液中。尤記昔時的竹林裡有個怪異的青年,名為嵇康,他在臨刑前,一曲《廣陵散》成為絕響。他以雅的姿態平靜的面對死亡;也記得大唐的詩仙,仗劍天涯,明月相伴,與詩酒度過年華,唱著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們這種瀟灑這種風骨正是我一直不懈追求的。不畏死亡,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不怕困境,因為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老莊講著道法自然,孔子說著有教無類,古人教予我人生的境界,從“上善若水”到“厚德載物”,也告訴我們“大道至簡”“大智若愚”的道理。這些思想對於我們現代人的為人處世都是有啟發的。古人還說過,君子應自強不息,天道酬勤,行成於思。從中我們也就不難發現,古人所不懈追求的“大道”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了。
漢字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它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成長,也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它是民族的瑰寶,也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更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認為,它無愧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虎年元宵晚會心得體會2
聽媽媽講,傳說在很久以前,世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老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突然災難降臨、城內洪水氾濫,城外田地乾旱,原來是王母娘娘請玉帝去赴宴,玉帝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宴會後餘地回宮辦事,於是把雨簿寫錯了,本應是城外雨五分,城內雨三分,玉帝給寫反了。青龍得知原因,便偷偷地裡溜到天宮,改了雨簿,這樣世上又慢慢恢復了本來面目。玉帝酒醒後,也發現寫錯了雨簿,但本想改正,又怕重臣說自己做事不慎重,只好將錯就錯。後來玉帝發現自己的雨簿被改過,不由心中大怒,派丞相來到人間殺了青龍,丞相照做了。青龍被丞相殺了後,變成一隻神鳥,在玉帝殿外喊冤,玉帝心中感到慚愧,便下書要黃帝向百姓傳令,要紀念為民除害的青龍。每年春節,人們都要敲鑼打鼓,耍龍舞獅幾年青龍,慶祝元宵節。
元宵節的習俗是吃湯圓,讓每家團團圓圓,所以今晚媽媽“權力下放”,把煮湯圓的重要任務交給我來執行。我把它看成一件十分重大的任務,生怕煮破了,所以心裡好像揣著一隻小兔子“怦怦”直跳。我利用以前看媽媽煮湯圓的經驗,先把水燒開,把湯圓小心翼翼地放進去。我焦急地等待著,等待著……白白胖胖的湯圓浮出水面,看著它們一個個膨脹,我興高采烈地喊道:“湯圓要出鍋了。”我慶幸,還好湯圓沒煮破。大家高興地品嚐了我煮的湯圓,“美食家”媽媽給我打了一個一百分,誇我長大了,懂事了。我興奮不已,第一次煮湯圓就得到這麼高的評價,我心裡美滋滋的。
晚上七點左右,我們全家一起下樓放焰火。正好碰上我的好朋友劉一凡,我倆一起去放焰火。我拿著一個最大的“金椰子”禮花,用香把禮花點著了,看見一朵朵美麗的“茶花”衝上天空綻放了,我和劉一凡拍手叫好。我又拿了一個超大型的“飛毛腿”,只見那好似流星劃過天際,放射出五彩光芒,飛遠了。接著又放了手搖花、花籃、降落傘……
最後我們全家津津有味地坐在沙發上看著元宵晚會,其樂融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