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心得體會(精選13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心得體會(精選13篇)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心得體會(精選1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1

  前往山區支教,是周秀芳心中一直以來的願望。這也與她的成長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十歲時,周秀芳因家貧面臨輟學,她的老師主動承擔了周秀芳的學費。之後,周秀芳半工半讀完成了初中學業。初中畢業後,周秀芳參加了工作,憑著勤奮刻苦的勁頭,又完成了高中和師範專業的學業。“當時有一位老師告訴我,你這麼喜歡看書,又對孩子有愛心,你以後當老師的話,肯定是一位好老師!”在周秀芳的學習生涯中,幾位老師的幫助和鼓勵,是她前進的動力和立志成為老師教書育人的初衷。

  已經退休12年的周秀芳偶然得知湖南漵浦山區有不少貧困學生,童年時的親身經歷讓她做出決定,前往漵浦山區支教並發動身邊的愛心人士捐款捐物。

  從周秀芳開始支教到現在,她已經發動愛心人士籌建了22所希望小學,將價值2000多萬的物資運往漵浦山區。周秀芳介紹,大部分的捐助,來自她曾經的學生。

  周秀芳和在場的“未來教師”們分享了自己的育人心得。她說:“在教育中,我以鼓勵為主,引導學生髮揮他的長處。我曾經有一位學生是從別的學校被退學後轉來的,我時常鼓勵他,還讓他擔任班幹部增加信心。如今他也是一位事業有成的人了。”

  “現在的支教工作,很缺乏教師。”周秀芳說:“現在,不少支教教師一週要上二十多節課,很辛苦。今後,我想透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瞭解偏遠山區的教育情況,吸引更多的專業學生加入到支教隊伍中去。”周秀芳還表示,現在的學習教育學的同學們,知識儲備與技能更為豐富,能夠為需要支教地區的孩子帶去更多的教育形式和理念。

  今年暑假,有三位周秀芳曾經的幫扶物件從貴州來到了寧波交流。最讓周秀芳感到欣慰的是,這三位學生目前都就讀於貴州師範學院,將成為教師反哺故鄉。

  “周老師,如果我們也想為支教事業盡一份力,該怎麼做呢?”現場,一位教育學專業的大一學生問道。周秀芳笑著:“你儘管來找我!”說著便拿出了手機要和場下的同學加微信。

  “知足、感恩、樂於奉獻,這些品質是支教帶給我的最大收穫。希望同學們能在支教過程中,有所獲益。”分享的最後,周秀芳說。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2

  在這個社會上,總有一些不能改變的道理。有公德心,並且幫助過人們的人,總會被人所記住,並給予回報;但沒有公德心,有傷害過人們的人,總會被人唾棄,最後傷害的還是自己。所以中央電視臺每年都要舉辦“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就是在為這些曾經奉獻過的人送上一束鮮花,端上一杯清茶。雖然已經舉辦了十年了,但這才是我看的第一次,對我有很大的感觸。

  在這個簡單卻又美麗的舞臺上,走上的人的事蹟各不相同。有的是為國家、人民奉獻;有的是對貧窮的人幫助;有的是熱愛自己的工作所奉獻?

  吳孟超是一名醫生,但他卻是世界上90歲高齡仍然工作在手術檯前的唯一一位醫生。50年間,吳孟超推動中國的肝臟醫學從無到有,從有到精。1999年,他推動建立了中國的肝膽外科專科醫院,併成為國內最大、國際唯一的肝膽外科疾病診療和研究中心。北外女生甜甜肝臟上長了個腫瘤,其餘醫生都認為應該為其做肝移植,但是吳孟超卻本著為患者考慮的角度,寧願冒著毀滅一身榮耀的危險,為其做了腫瘤切除手術,在手術室裡的九個小時都沒有喝一口水,終於成功完成了甜甜的手術。他認為應該用最便宜、最簡單而又最有效的方法來治療病人,並治好病人。這樣一位真心為患者著想的醫生,世上能找到幾個呢?

  現在的社會都主張“扶貧濟困”,可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水平也是越來越高,所以這個專案只有經濟水平較好的人們,或國家來實現。你曾想過,一個生活簡陋,一個普普通通靠賣羊肉串生活,連真正屬於自己的房子都沒有的人,為了積攢更多的錢來幫助貧困學生,寧願自己過得苦一點。你可以問他為什麼要用自己的血汗錢去幫助別人,可是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叫——阿里木。看完他的事蹟後,我一直在想:如果社會上再多一些這樣的好心人會怎樣?如果社會上再少一些對貧窮的歧視會怎樣?

  用自己的血汗錢資助學生已然很偉大,可曾經是成都一所學校的教師的胡忠,寧願放棄城市的舒適生活,也要背景離鄉來到高原為那些沒有爸爸媽媽的孤兒們做“爸爸”,並且還帶動了同樣是老師的老婆謝曉君帶著女兒來到高原支教。胡忠從一名普通教師做到校長,可他仍然是那裡的一名志願者,只拿著300塊錢的工資。他們夫婦不圖名,也不圖利,只是想幫助更多的孤兒們成長,做他們的“爸爸媽媽”。他們的事蹟讓我感覺奉獻精神超過了一切物質生活帶來的滿足感。

  小時候因雷電擊斷了雙臂的劉偉,承受的痛苦是無人能想象的,可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抱怨,反而認為自己幸運地活了下來,是上天要磨練自己。他克服一切困難學習游泳,得了中國殘疾人游泳冠軍,可就在他正準備向2008年殘奧會進軍的時候,老天又給他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他再也不能游泳了。如果換做是別人,肯定沮喪得心灰意冷,但他卻轉向學習鋼琴。他又克服了別人所不能做到的困難,再一次成功地學習了用腳彈鋼琴,並且達到正常人用雙手彈的鋼琴七級。劉偉就像有一對隱形的翅膀,總能朝著他期望的方向飛翔。作為一個正常人,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一定能實現我們的夢想。

  我只是舉了幾個簡簡單單的例子,像這樣令人感動的事例感動的人物還有很多,他們是社會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為有了他們,良好的風氣就會蔓延,希望我們也做這樣的人——無私奉獻。

  其實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動著別人,也感動著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逐漸富強起來,也是因為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質的中國人。

  也許作為一個平凡的人,無力去做一些感天動地的事情,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為別人做些什麼,為集體做些什麼,為家庭做些什麼,那我們會成為一個感動中國的人。而我們的家庭,集體,祖國也就越來越好了。

  相信每個看了感動中國的人都會有有一種真實的清潔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時,走路的腳也更結實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電,一個缺點的電池再度內心充實,於是,又可以支撐自己,也希望可以幫助別人。這,正是感動中國的一種力量。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3

  她沒有生兒育女,卻是女子高中近500名學生和華坪兒童福利院50多名她是黨的十七大代表,集“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十大女傑”等榮譽於一身,多次受中央、省、市、縣表彰,但是她沒有驕傲自滿,始終視自己為一個平凡的人,把崇高的人生價值追求銘刻在了平凡的工作崗位和繁瑣的工作中。孤兒的“校園媽媽”、她30年如一日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平凡事業中,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堅守三尺講臺。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盡職盡責的精神,鑽研學校教學和管理,身體力行,教學成績突出。

  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事蹟平凡而偉大,思想樸實而閃光,在她身上集中體現了偉大的時代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展現了新時期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和共產黨員的時代風采。

  張桂梅同志的精神充分體現了知識分子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體現了一名普通人民教師把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具體落實到了自己的事業和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恪盡職守、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和執著追求。她不是英雄,但是她用樸實、真實、感人的事蹟贏得了人們對她的敬重。她在以下幾個方面所彰顯的精神內涵,深刻地感動了我。

  用她的話說就是“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她熱愛黨,熱愛人民,更熱愛貧困山區的人民,為了辦好女子高中,她鍥而不捨,歷盡艱辛,但始終堅信,依靠共產黨就能辦成事,就能成就她的夢,辦一所女子高中的夢,讓無數個貧窮的女孩子圓大學的夢,她要透過培養女大學生來促進我們貧困山區脫貧,促進現代文明建設,讓孩子們透過讀書改變命運、改變人生。

  她不僅是一個優秀的黨員幹部,她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黨,奉獻給了人民,奉獻給了她熱愛的教育工作和學生。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懷著心繫群眾、服務人民的公僕情懷,發揚銳意改革、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端正紮根基層、勤奮敬業的務實作風,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4

  秋意漸濃,群山環抱的山城村,山頭層林盡染,田間金黃一片。

  “山城一隊北部灣,當年就是爛泥灘。一遇水澇就不收,如今變成米糧川。”山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邱大鵬感慨地說,這首流傳下來的順口溜,是鄉親們對孫景坤帶領大夥改天換地最好的感念。

  1955年,復員的孫景坤放棄到城裡工作的機會,選擇回鄉務農。“咱沒多少文化,還是回家本本分分做個農民。”孫景坤回憶。

  回鄉後,孫景坤把各種獎章獎狀精心包好放到箱底,扛起鋤頭下地種田。很快,正直能幹的他被選為生產一隊隊長,帶領村民們向著貧困這個“敵人”發起新的衝鋒。

  村裡有條河,經常氾濫引發水災。孫景坤的倔勁上來了:“還能讓條小河欺負了?”他帶領村民開山碎石、肩扛手提,築起一座堤壩,自此河水安瀾。

  “他是軍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嚴勁兒,從不強迫鄉親們幹這幹那。”86歲的村民劉振山回憶,“他在前邊幹,我們在後邊學,大家心服口服。”

  山城村是有名的蔬菜村,市裡曾劃分一片公廁供村裡挑糞施肥用,村民都不願意去挑糞。正犯胃病的孫景坤第一個站出來:“沒有好的肥,菜怎麼能長好,我來挑。”挑著100多斤糞,走七八里的山路,他硬是挑了回來。看他忍著胃痛滿頭大汗顫巍巍的樣子,村民們紛紛挑起了糞桶。

  靠著孫景坤的帶動引領,山城村把上百畝爛泥灘改造成良田,在數百畝荒山上種植板栗、落葉松等經濟林,一躍成為十里八鄉有名的富裕村。

  村民劉玉慧說:“我們現在過上好日子,都得感謝這個老爺子。”

  老兵心語:“我是在替戰友活著”

  英雄,在驚濤駭浪中向死而生,也在平凡的日子裡甘守寂寞清貧。

  許多年後,孫景坤的赫赫戰功才被村民們瞭解。65歲的村民張德勝回憶起最早發現孫景坤的“秘密”時,仍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當年我從廢紙堆裡撿回一本舊書,翻書時,我看到裡面講一位戰鬥英雄叫孫景坤,還有他的照片,我一看這不是孫大爺嗎?”

  拿著這本書,張德勝跑到孫景坤家。孫景坤不識字,張德勝就把文章讀了一遍,聽到支全勝等戰友的名字,孫景坤點了點頭:“是,寫的是我。”

  至此,孫景坤的英雄事蹟才被外界瞭解。

  越是豐功偉績,越是低調樸實。一直以來,孫景坤住在低矮的平房裡,從不向組織開口、伸手。

  為什麼對自己的功勞不提不念?為什麼不向組織要求應得的待遇?外界不理解,孫景坤的7個兒女也不理解。

  在大女兒孫美麗看來,父親對自己嚴苛,對孩子們也幾近“無情”:小時候家裡窮,交不起學費,老師說你爸是生產隊長,開個證明來,學費就可以免了。孫景坤卻火了:“就因為我是隊長,才不能這樣做。”孫美麗被迫輟學。在生產隊幹活時,她幹得好,別人評3分工,生產組長給她評了7分工,孫景坤知道後,把組長批評了,硬逼著把多的工分給拿下去……

  大兒子孫福貴也遭遇了類似的境況。不少好的工作機會都被父親逼著讓給了別人,他一咬牙,參軍入伍。這一次,孫景坤沒有阻攔,拿出珍藏多年的抗美援朝時用過的茶缸和毛巾送給兒子。

  “到部隊後,首長看到我的茶缸上寫著‘贈給最可愛的人’,他舉著茶缸給戰友們說,孫福貴同志是革命戰士的後代,我們為有這樣的戰友感到自豪!在戰友們的掌聲裡,那一刻,我突然理解父親了。”孫福貴說到這裡,眼中淚光閃爍。

  摩挲著舊軍裝上的軍功章,老人說出心底的想法:“當年村裡10個年輕人一起參軍入伍,回鄉的只有3個。和犧牲的戰友比,我做這點事算得了啥?條件再艱苦,能比戰場上苦?我活著,是替戰友們活,我要把他們想幹卻來不及乾的工作幹好,才對得起他們。”

  溫煦的秋陽照在老人珍藏多年的泛黃的報功書上:“孫景坤同志在朝鮮守備戰鬥中,創立功績,業經批准記一等功一次,這不僅是個人的光榮,全軍的光榮,也是人民的光榮,祖國的光榮……”光線明麗而柔和,為這張歷久彌新的報功書鑲上了一層金邊。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5

  七月中下旬,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下起了暴雨。7月22日,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政治教導員陳陸在搜救被困群眾時,突遇破圩決口後的激流漩渦,不幸被洪水沖走,英勇犧牲,年僅36歲。面對生與死的嚴峻考驗,陳陸用生命詮釋了人民至上。

  7月中下旬,合肥市廬江縣普降暴雨,多條河流水位超過歷史峰值。

  7月22日早上,廬江縣石大圩漫堤決口,洪水像“脫韁的野馬”湧出缺口,周邊4個行政村全部被淹,情況危急。接到指令後,陳陸顧不上休息,再次登艇出發。而此時,他已經在防洪一線連續奮戰了4個晝夜。合肥市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大隊長方銳說:“(陳陸)整個腿都是腫起來的,兩條腿腫得褲子都脫不了,是戰士們幫他脫的。到22日早上,第二次下去的時候,我說,‘你趕快上來吧,先休息休息’。他說,‘沒事,我熟悉環境’。”

  2名被困群眾很快被救出,合肥藍天救援隊隊長蘇琴回憶說,救援中,陳陸所在的橡皮艇始終行駛在最前面。“當時是5艘船,消防是第一艘,他們衝在第一,給大家引路,我們跟在後面。”

  當得知村內還有1名殘疾群眾被困時,陳陸領著救援隊伍再次出發。洪水上漲的速度讓所有人始料未及。決口擴大,水流湍急,水位陡然從0。4米猛漲到3米多。船隻遇到了最難自救、最容易發生亡人事故的險情——“滾水壩”。合肥市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廬城站副站長常青回憶說:“當時水流比較急,等我們看到有落差的地方的時候,已經來不及掉頭了,專業術語講叫‘沸騰線’‘滾水壩’,如果人不幸被捲進去,很難出來。”

  頃刻間,陳陸所在的橡皮艇被捲入激流漩渦,艇上3名消防指戰員僥倖脫險,陳陸和村幹部王松被洪水沖走。緊隨其後的橡皮艇迅速調轉船頭,大馬力衝出危險區域。合肥市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廬城站特勤班副班長李順說:“我們的船想往回走,但是水一直往前推動著我們的船,所以就翻下去了。”

  經過49個小時不間斷地搜尋,直到24日13時50分,在距離當時落水點下游2。3公里處,陳陸的遺體才被找到。36歲的消防指揮員,生命永遠定格在了滾滾洪流中。聽說自己的救命恩人犧牲的訊息後,廬江縣鮑井新村的居民解啟霞泣不成聲:“感覺他們很偉大,沒有他們的幫助,我也沒辦法出去。”

  陳陸出生在軍人家庭,父親是第一代安徽邊防軍人,外公是抗美援朝的老兵。小時候,他經常聽外公講部隊的故事,不禁心生嚮往。2001年,陳陸如願以償穿上了軍裝,加入了消防部隊。

  消防員救人於水火之間,隨時都會面臨生死考驗。陳陸總是衝鋒在前,敢打頭陣。

  參與汶川地震救援時,陳陸全身起水泡,雙腿被毒蟲叮咬起泡流膿,揹著60餘斤重的破拆裝置,在險境裡拯救生命。合肥市肥西消防救援大隊代理教導員吳勝平回憶:“他不止一次地說,‘我這個腿堅持不住了’,我問要不要停下來休息一會兒,但他說,‘我要堅持下去’。他一直衝在最前沿,手指頭被廢墟劃出了血也沒有退縮。”

  陳陸犧牲後,他生前的好友以及廬江縣群眾自發建了一個“我有一個兄弟叫陳陸”溝通群,大家商議著要在陳陸犧牲的地方為他豎立一座紀念碑。當合肥市廬江縣司法局副局長劉書虎帶著材料找到陳陸的家人時,卻被這個軍人家庭斷然拒絕。劉書虎告訴記者:“我到他家裡去了,不愧是英雄的家庭,老爺子說得很清楚,‘很感謝,但是當前洪水還沒有退,不能再給組織上添麻煩,這些事情以後再去看能不能做’。”

  陳陸同志犧牲後,被應急管理部批准為烈士,追授“全國消防救援隊伍優秀共產黨員”,被安徽省委追授為“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6

  領導組織全體教師觀看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演講,他們都是像我們一樣平凡的人,可他們用不平凡的事蹟告訴了我們每個人,感動無處不在,深深地打動了我們每個人的心,一件件感人的事蹟讓我深受感動與鼓舞, 觸發了我更多的感想與體會。

  一件件的事蹟,一陣陣的流淚,一次次的鼓掌,一次又一次的洗禮我們內心深處,十大人物堅持他們的理想與信念,用他們偉大事蹟傳遞著一個難能可貴的道理,那就是人應該學會用感恩的心去生活,去面對,當道德模範們不平凡的事蹟震撼著我們,“感動”這個詞變得那麼清晰,感動中國就像一面旗幟,高高的飄揚在中華民族美德的高地,指引著我們向道德楷模們學習。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用自己一言一行詮釋著中華民族“仁義禮智信”的傳統美德,用自己的堅持信念忠誠奉獻無怨無悔的付出和滿腔熱情的濃濃愛意為我們書寫出中華民族美德的壯麗畫卷,讓我們沉浸在深深的感動裡,也我們的靈魂接受了一次美德的洗禮,讓我們反思自己的言行。

  伴著感動的淚水,相信每個人都會陷入沉思,是什麼力量讓道德模範們做出這些不平凡的壯舉。我想,應該是愛吧。對祖國對民族的愛、對生活對美德對正義的愛、對父母對子女親人的愛、對工作對戰

  友同事的愛等等,這些滿含真情的愛就像一盞盞明燈,讓文明的天空更加明亮。 讓我們心中充滿愛,長懷感恩的心,擎起美德的大旗,以道德模範為榜樣,從日常點滴做起,在工作生活中於一言一行裡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美德的光和熱溫暖我們,也照亮我們未來的路。其實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動著別人,也感動著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逐漸富強起來,也是因為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質的中國人。也許作為一個平凡的人,無力去做一些感天動地的事情,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為別人做些什麼,為集體做些什麼,為家庭做些什麼,那我們會成為一個感動中國的人。而我們的家庭,集體,祖國也就越來越好了。

  相信每個看了感動中國的人都會有有一種真實的清潔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時,走路的腳也更結實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電,一個缺點的電池再度內心充實,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7

  九月十日教師節,南開大學舉辦《掬水月在手》影片首映式。葉嘉瑩先生是國際儒聯榮譽顧問,我銜命陪同王念寧副會長專程赴南開致賀,有幸在南開禮堂聆聽九十六歲高齡的迦陵先生與白巖松共話詩意人生。迦陵先生坐在輪椅上娓娓道來,鬢髮皤然,聲如洪鐘,風華絕代。

  首先,“弱德之美”是一個詞體美學的概念。葉嘉瑩先生將此種美感定義為:“在強大之外勢壓力下,所表現的不得不採取約束和收斂的屬於隱曲之狀態的一種美”。詞體美學的“弱德之美”,是一種敬畏、節制、內斂、隱忍的美感,是“感情上那種承受”,是“在承受的.壓抑之中自己的堅持”。

  再者,“弱德之美”不僅是詞體美學的意蘊,更有人格風骨的美感,是一種在承受壓力時堅持理想、堅韌不拔、外圓內方、一以貫之的美,是代表儒家至大氣象的美。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言:“弱德是我們儒家的傳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是我在承受壓抑之時堅持我的理想、我的持守,堅持而不改變。”

  進而,追問“弱德之美”因何而生?乃是因為詞人追求理想境界而受挫不得,曲筆敘說“難言之處”。面對壓力,詞人可以保持沉默,但卻選擇了用折筆言之——蘇軾、辛棄疾、朱彝尊莫不如是,那是因為他們皆受內心生髮的理想情懷、美好情感所驅使。從這個意義而言,“弱德之美”追求的是天池、蓬山、瑤臺這樣的詩意勝境,是陳寅恪先生筆下“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

  研讀《迦陵詩詞稿》,我發現葉先生詩詞中經常出現的五種意象:荷花、柔蠶、藍鯨、鯤鵬、妙音鳥,皆能體現“弱德之美”的意蘊。

  葉嘉瑩先生是在農曆六月出生的,六月又稱為荷月,葉先生的小名就叫小荷。也正因此,荷花在迦陵詩詞中出現的頻率是最高的。葉先生十六歲時初學作詩,就寫了一首《詠蓮》:“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來原是幻,何以度蒼生。”自此,荷花的意象伴隨葉先生的詩詞人生。“花開蓮現蓮落成,蓮月新荷是小名”“昨夜西池涼露滿,獨陪明月看荷花”“一任流年似水東,蓮華凋處孕蓮蓬”“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痴”……

  柔蠶的意象出現在兩首迦陵詩詞當中。二〇〇〇年,葉先生作《鷓鴣天》一闋:“似水年光去不停,長河如聽逝波聲。梧桐已分經霜死,么鳳誰傳浴火生。花謝後,月偏明,夜涼深處露華凝。柔蠶枉自絲難盡,可有天孫織錦成。”二〇〇七年,葉先生用此闋詞韻作七言絕句:“不向人間怨不平,相期浴火鳳凰生。柔蠶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從“柔蠶枉自絲難盡,可有天孫織錦成”,到“柔蠶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相隔七年光景,迦陵詩詞同樣的意象,風格一變,由戚婉到豪健,由憂思惆悵到雄心萬丈,彷彿杜甫筆下“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迦陵心態可見一斑。

  二〇〇〇年,葉先生讀到美國作家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作《鯨背月色》(The Moon by WhaleLight),說遠古時期海洋未被汙染以前,藍鯨可以隔洋傳語,受此意象感發,創作一闋《鷓鴣天》:“廣樂鈞天世莫知。伶倫吹竹自成痴。郢中白雪無人和,域外藍鯨有夢思。明月下,夜潮遲,微波迢遞送微辭。遺音滄海如能會,便是千秋共此時。”時隔十七年後,葉先生又受此意象感發,創作絕句:“來日難知更幾多,剩將餘力付吟哦。遙天如有藍鯨在,好送餘音入遠波。”

  鯤鵬是《莊子·逍遙遊》中出現的意象。葉先生年少時即熟讀《莊子》,生平所作第一首詩作《秋蝶》,就有“三秋一覺莊生夢”之語。鯤鵬的意象在迦陵詩詞中多有顯現:“鵬飛誰與話雲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託餘生。”“一朝鯤化欲鵬飛,天風吹動狂波起。天池若有人相待,何懼扶搖九萬風。”……

  葉先生少年時從伯父習詩詞,始知清代詞人陳維崧別號“迦陵”、郭麐別號“頻迦”,迦陵與頻迦合起來,迦陵頻迦就是一種鳥的名字。後來葉先生在輔仁大學從顧隨先生學詩,選擇與“嘉瑩”發音相似的“迦陵”作為別號。迦陵頻迦是佛經中描繪的一種棲息在雪山或極樂淨土的人首鳥身的神鳥,向人間傳遞美妙聲音,又被稱為妙音鳥,在梵文中稱為Kalavinka。迦陵頻迦經常作為樂舞的形象,出現在各種講經說法盛會上。在敦煌莫高窟的多幅唐代壁畫上,在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柱頭斗拱上,在正定隆興寺大悲閣觀音基座上,甚至在法門寺地宮金銀器和日本正倉院漆器上,都能看到迦陵頻迦的婀娜身姿。妙音鳥的意象在迦陵詩詞稿中也出現了兩處:“妙音聲鳥號迦陵,慚愧平生負此稱。偶往佛廬話陶令,但尊德性未依僧。”“迦陵從此得所棲,讀書講學兩相宜。學舍主人心感激,喜題短歌樂無極。”

  荷花、柔蠶、藍鯨、鯤鵬、妙音鳥,是迦陵詩詞中出現頻率很高的五種意象。柔蠶雖然纖小,但卻是堅韌不拔、九死不悔的精魂。小荷與妙音鳥,一為先生乳名,一為先生別號,此二者身形小巧,甚至不失柔弱,卻亭亭玉立、卓爾不群。藍鯨與鯤鵬,身形不復嬌弱,但卻遺世高蹈,雍容華瞻,是天國人間美妙高潔的象徵。此五種意象在某種意義上皆為迦陵自況,具有不折不扣的“弱德之美”。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8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高領老人拾荒助學子—劉盛蘭;守墓老兵—陳俊貴;老百姓的貼心人—段愛平;“油菜花父子”35年追夢路—沈家父子;懸崖邊上護夢人—格桑德吉;20年來堅持每週出診6天的百歲仁醫—胡佩蘭;絕症母親為孩子留學費耗時3年繡出《清明上河圖》—姚厚芝;遲到的榮譽,不悔的信念—方俊明;將軍夢,守護情—龔全珍看到這10個“感動中國”人物,又想到了“感動中國”十幾年來伴隨在我們身邊的這些可歌可泣的人們,他們崇高的人格,為國為民的偉大理想和讓人淚不能止的事蹟值得我去學習和深思。正是有了他們捨己為人的無私奉獻精神,才使我們現在過上了幸福安穩的生活,

  一個撿破爛為生的古稀老人,能省吃儉用數年來捐出十幾萬元錢,資助那些上不起學的學生。一個九十多歲的老將軍夫人,放棄安逸,回到艱苦的農村生活,用他一生的付出實現了自己的崇高理想!一個拋家舍業,隱姓埋名,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卻把名利看的淡如水的中國知識分子最優秀的一員!還有身患絕症的母親用幾年的時間繡出清明上河圖,用生命詮釋偉大的母愛!還有義字當先為犧牲的戰友守墓三十年的守墓人等等!他們的事蹟從個體看大都是那麼的普通,人物出身平凡,在平凡中堅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動了華夏兒女。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崗位上,他們堅守著一個信念,‘愛祖國,愛他人。’這種愛在他們的堅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時一事,而是幾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愛。用他們的話說,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輩子做好事就不那麼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這就是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善良,正直,樂於助人,堅強,奉獻,吃苦耐勞!

  “感動中國”的人物帶給國家、社會多麼大的正能量。“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有“感動中國”精神加上我們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奮鬥,中國的富強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定是希望大道。我們需要這樣的人物,來引領我們走向新的輝煌,他們是我們的楷模和榜樣。我一定會就像他們講的那樣去做:“永不停息為社會做事,力所能及就好。”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9

  張桂梅覺得,貧困山區的落後,主要是教育落後,其中女孩的受教育程度更低,由此形成了“低素質女孩一一低素質母親——低素質下一代”惡性迴圈。張桂梅認為,只要母親的素質高,孩子的素質就高。要解決偏遠山區的貧困問題,就必須從提高婦女素質入手。由此,她萌發了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夢想。2002年起,她就開始為這個看來“根本無法實現”的夢想而四處奔走。

  “要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神經病?”張桂梅的“宏偉藍圖”招來的是許多人的質疑和辱罵。但張桂梅並沒有放棄,為此飽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

  為籌集資金辦學,張桂梅求過很多人。一次,張桂梅到某企業尋求幫助,未等她把辦女子高中的構想說完,該企業的領導就叫保安趕她走,“見我不走,保安就放狗咬我,很多工人還出來看笑話。”看著被狗撕破的褲腿和流血的腳,想著自己的委屈,張桂梅坐在地上放聲大哭。更多的時候,疲憊、無助至極的她坐在街頭,靠著牆根睡了過去,醒來時已是萬家燈火......

  “2008年1月7號,姐姐從哈爾濱打來電話,說哥哥病危,一直喊著我的名字,盼著見我最後一面。”“恰好當時宣傳部通知我9號到中央電視臺錄製節目。我想北京離哈爾濱近,可以去看看哥哥了”。但到了中央電視臺後,熱情的編導找了個企業家和她對話,爭取幫她解決點女子高中的困難。一邊是山裡的娃,一邊是彌留的兄,張桂梅艱難抉擇。當她把節目錄完,等來這位企業家承諾給女子高中50至100萬元資助的同時,也等來了哥哥已經火化的訊息。那種錐心之痛,張桂梅至今難忘。

  籌建學校的日子,張桂梅異常艱難、身心疲憊,但她始終義無反顧,矢志不渝,在省、市、縣各級黨委的支援和社會各界的捐助下,她的辦學夢想最終實現了。2008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階中學建成。9月1日,來自麗江市華坪、永勝、寧蒗等深度貧困縣的94名貧困女孩走進了女子高中的校園。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10

  她,是一名敬業奉獻的人民教師,是一位心繫群眾的教育扶貧工作者,更是一名信念堅定的共產黨員,她就是華坪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原本擁有幸福家庭的她突遭命運的打擊,在失去相濡以沫多年的丈夫後,她用柔弱的雙肩扛起生活的重擔,此時,她面臨著工作崗位的抉擇,她沒有選擇到條件優越的學校任教,而是毅然隻身前往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條件艱苦的華坪縣投身教育扶貧。雖然疾病纏身,被病痛折磨的苦痛難言,她也沒有停下教書育人的腳步,憑藉著頑強的毅力,她忍著病痛一次次站在熱愛的講臺上。

  一枚黨徽,她始終都把黨徽佩戴在身上,昂首挺胸的展現共產黨員的風采,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黨徽在閃爍。

  一面旗幟,她埋頭苦幹、灑播大愛,是黨員幹部心中一面先鋒模範的旗幟,哪裡有艱苦哪裡就有旗幟在飄揚。

  一個榜樣,她堅守共產黨人的“初心”,是各行各業奮鬥者爭相看齊的榜樣,哪裡挫折有哪裡就有榜樣的力量。

  情繫群眾,小喇叭聲音更響亮。平日裡,華坪女子高中校園內隨處可見張桂梅老師手持小喇叭督促學生跑步、早讀的身影,有了小喇叭的陪伴,學生心裡都很踏實。她始終把學生當做親人,當遇到學生生病,她帶著他們徹夜奔波到醫院,一直守護在學生身旁。她心裡始終記掛著群眾,設身處地為百姓著想,用一次次感人的事蹟踐行著共產黨人為民服務的宗旨。基層工作中,我們每天都會面對著很多前來諮詢問題、辦理業務、反映情況的群眾,也常常會深入農戶家裡給群眾做政策宣傳,在面對群眾時,我們是不是應該以張桂梅同志的精神風貌要求自己?對待群眾,我們態度要好一點,笑容要多一點,講解要清楚一點,多站在群眾角度考慮問題,做好政策“翻譯”工作,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切實把群眾的事當做自己的事。

  頑強拼搏,三尺講臺折射溫暖。華坪女子高中建校初期,身為校長的張桂梅遇到各類棘手的問題,籌集建校資金困難、教師隊伍人員流失,以及疾病的痛苦折磨,但是對教育扶貧的堅持和對講臺的熱愛支撐著她一步一步走下去,張桂梅同志的頑強拼搏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工作中,面對急難險重等困難時,部分人會出現躲避推脫、敷衍塞責的情況,這既不利於任務的完成,也會使政府工作者的形象在群眾心裡大打折扣。我們要學習張桂梅同志精神,不僅要會“做事”,還要能“扛事”,面對“硬骨頭”,不繞彎、不敷衍,用理論完善決斷力,用實踐強化行動力,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以釘釘子精神將任務落實,見行見效。

  無私奉獻,一盞明燈照亮前方。張桂梅老師雖飽受病痛折磨,卻依然堅持為教育事業奉獻所有的光和熱,她無私奉獻,為校園建設拿出了所有的積蓄,她如細雨般潤物細無聲,不計功名,告誡學生要時刻銘記黨和國家的栽培,她用實際行動展現出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本色,是我們黨員幹部的指路明燈。基層工作中,我們常常會因為緊急任務而犧牲個人的時間,或由於一些特殊情況被百姓誤解,此時,我們更要要沉下心來做實事,不抱怨、不消極,學習張桂梅同志“舍小我、顧大家”的精神,用優秀共產黨員標準要求自己,做事不計回報,功成不必在我,把群眾的認可當做衡量自己工作成效的一把標尺,時刻謹記共產黨員的“初心”,在時代的新徵程中腳踏實地、奮勇向前,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輝煌!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11

  電焊槍發出的刺眼藍光暈染著飄散的煙塵,已獲得“中華技能大獎”以及多項發明創新獎項的李萬君,如今依然手握焊槍活躍在生產一線,以精湛技能打造最安全可靠的中國製造高速列車。這位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自從拿起焊槍到現在,始終不懈地兢兢業業、孜孜以求。

  工人勞模懷抱熱愛與執著

  1987年8月,19歲的李萬君職高畢業,被分配到長春客車廠電焊車間水箱工段。焊槍噴射著2300度的烈焰,瞬間將鋼鐵融化。焊工們在炎熱的盛夏焊著客車上供水的水箱、制動的風缸,車間裡火星四濺,煙霧瀰漫;聲音刺耳,味道嗆鼻。

  披掛著厚重的帆布工作服,扣著封閉的焊帽,李萬君和工友們在煙熏火燎中淬鍊意志。一年後,當初和他一起入廠的28個夥伴,25個離了職。李萬君留了下來。師傅們都說這孩子黏人,問問題問得太細。廠裡要求每人每月焊100個水箱,他總會多焊20個;廠裡兩年發一套工作服,可他一年得磨破四五套。

  入廠第二年,李萬君在車間技能比賽中奪冠。1997年,他首次代表長客公司參加長春市焊工大賽,雖然是最年輕的選手,三種焊法、三個焊件、三個第一輕鬆收入囊中。此後,經常與不同單位焊接高手切磋的李萬君技藝越來越高,並順利考取了碳鋼、不鏽鋼焊接等6項國際焊工(技師)資格證書,成為全能型焊工。20米外,只要聽到焊接聲,李萬君就能判斷出電流電壓的大小、焊縫的寬窄、焊接質量如何,絕無差錯。

  很快,李萬君小有名氣了,廠裡的尖端活、關鍵活都找他。有一年,工廠水管凍裂了,水一直嘩嘩地流,生產無法正常進行。可修理的時候,帶壓焊接一焊就噗噗冒氣兒,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也沒了主意。車間主任找來了李萬君。他仔細觀察,反覆琢磨,在裂口處焊上了一個帶螺紋的管座,讓氣體從中排出,解決了難題。

  直到今天,李萬君還是常常提起當年廠裡流行的一句順口溜,“遠看像逃難的,近看像要飯的,仔細一看是水箱工段的”。李萬君說,焊工是非常苦非常累的工作,只有感興趣才能熱愛,熱愛才能敬業,才能豁出去,讓技術在手中昇華。

  首席技師傳承技能與精神

  在短短6年時間裡,中國高鐵完成了時速250公里、350公里、380公里的“三級跳”。高速度需要高技能人才隊伍支撐,李萬君主動請纓,傳技能,教絕活。2019年,長春市焊工比賽的前三名都出自李萬君門下。多名徒弟崗位成才,成為技師、高階技師和操作師,在高鐵生產中挑起大梁。

  2019年,長客公司引進德國西門子時速350公里高速動車組技術,但與之相匹配的大量高技能工人卻一時難求。德國人提供的轉向架焊接試驗片,只有李萬君一人能焊出來。為了新專案,公司成立了新產品車間,抽調高素質人員,還從技校招來了400多名學生讓李萬君培訓,要求短時間內迅速形成生產能力。

  德國的工藝標準是全新的,李萬君從頭學起,常常徹夜不眠,思考如何將複雜的工藝操作過程分解成具體的步驟教給學員。那時候李萬君上廁所都一路小跑,生了病就用藥頂著,體重掉了20多斤。最終,400多名學員全部提前半年考取了國際焊工資格證書。德國西門子的焊接權威布魯諾豎起了大拇指說:“李,你創造了奇蹟!”

  現在,這些經過李萬君培訓的員工已成為時速380公里動車組的生產主力,也使長客公司焊接技術整體水平和歐洲西門子實現同步。“李萬君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了,這裡既是傳承技術的培訓站,也是解決企業生產難題的攻關站。不僅培訓企業內部和吉林省內其他企業的焊工,李萬君還赴新疆阿勒泰地區對400多名技術工人進行培訓,把自己的技能變成社會財富。

  “我的技能傳給企業和社會才更有價值。”李萬君說,大國工匠就應該把本事總結出來,把技能傳承下去,把創新開展起來,為中國夢提速。

  大國工匠追求極致與創新

  2019年,作為全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的主力車型,時速250公里動車組在長客公司試製生產。列車轉向架橫樑與側梁間的接觸環口,是承載整車約50噸重量的關鍵受力點,按常規焊法焊接段數多,接頭易出現不熔合的缺陷,質量無法保證,一時間成為阻礙生產的攔路虎。

  “能否一槍把這個環口焊下來呢?”李萬君提出這個想法,來自阿爾斯通的法國專家認為不可能。經過1個月的反覆鑽研摸索,李萬君總結出“構架環口焊接七步操作法”,一槍焊完整個環口。這連最先進的焊接機械手也無法完成的操作,讓倨傲的法國專家也對中國工人豎起了大拇指。

  中國高鐵搭載著中國夢提速,而高速度更要有高質量做保證,李萬君在質量管理創新上大顯身手。“原來我們生產的列車時速80公里,只要焊結實就行,外面的焊碴都不用清理。”李萬君說,現在時速300公里的高鐵,掉一個焊渣都可能造成重大事故,所有焊件必須表裡如一、沒有瑕疵,每一個焊件都得是藝術品。

  為了做到這一點,李萬君編輯了圖文並茂的《焊接典型質量問題彙編》,制定了《轉向架鉚焊工標準操作手冊》,提煉出《焊接藝術化標準》,讓嚴謹的製造態度成為焊工標準規範的操作習慣。他隨時發現生產上的問題,創新工藝填補了我國氬弧焊焊接轉向架環口等方面的空白,以高超技能和實踐經驗完善大國製造。

  2019年以來,李萬君帶頭完成國家發明專利21項,革新70多項,重大技術創新10多項,取得五小成果150多項,獲獎104項。在打造中國高鐵金名片的路上,大國工匠李萬君們堅定前行。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12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盛典已然成為了國人一年一度洗滌思想糟粕,淨化心靈深處的隆重儀式。年復一年用深入骨髓的震撼感動著我們。開學初系裡再次組織了集體觀看,並號召大家擬寫心得,由於個人原因,經請示沒有在集中時段完成此項任務,但感動卻時刻儲藏在心中。

  此刻,並不想用回顧事蹟的方式去祭奠那份感動,也不想用歌頌與讚揚的形式去傳承那份感動。而是想談談今年的感動帶給我的啟示。從首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至今,震撼一直是這隆重儀式的主旋律,全力付出與不求回報成為了旋律中最重要的音符。走到今天,2011年的感動讓我更直接的感受到了堅韌的力量,堅持的必要,希望的重要。如果說堅韌貫穿了所有感動人物的事蹟,堅持則成為堅韌的具體表現,希望就伴隨著主旋演繹著屬於2011年的美妙音樂。

  朱老關注的是未來,胡忠夫婦關注著孤兒們的命運,吳老考慮的是病人的負擔,劉偉的活著就值得慶祝,楊老改造的荒山,阿里木的羊肉串助學,張平宜對麻風的病症兒的關懷,孟佩傑與養母的“相依為命”,吳菊萍的偉大母愛,以劉金國為代表的臨危不亂,白老的感人義舉。無不傳遞著可貴的希望,無論是給予別人的,給予自己的,亦或是別人給予的,希望都是支撐我們前行的必須動力。也正是因為希望的存在,堅韌得以無限延伸,堅持得以繼續。不平凡的人們成就大事離不開希望,平凡的人們維持生計也離不開希望。今天的感動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感動,也不是簡單的震撼,而是如何尋找我們自己的希望,探究我們能否給大家帶來希望,思考別人的希望是否也能成為我們的希望。

  當然,在我們感受震撼,體會感動,尋覓希望時,我們也應該期盼著朱老的事業後繼有人;吳老蘊含精湛技藝與真情的手術刀有更多的人接過;楊老改造的荒山無人破壞;更多的能人義士加入到白老、胡忠夫婦、阿里木、張平宜的隊伍之中;親情的維繫永不弱化,大愛的感召永不退化;公僕們的正氣長存,領導者能成為部下“赴湯蹈火”的軍旗與永不退縮的防火牆;無臂琴師能鞭策所有懶惰且懦弱的正常人。

  期望的實現需要每個個體的付出,感動如僅成為一時的淚水。陽光也只能成為過眼雲煙。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13

  鍾揚同志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他所選擇、所熱愛的科學事業,為我們留下了無限生機的一顆顆“種子”,也讓我們廣大奮鬥青年心中萌生了一顆信念之芽,更讓我對自己的基層成長之路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

  磨鍊是我們的青春選擇。三百六十行,偏愛這一行。重慶豐都選調生有四川、河南、山東、內蒙、江蘇、江西、甘肅等7個市外的小夥伴,克服語言不通、水土不服、人生地不熟等重重困難,在基層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不懈奮鬥中書寫人生華章。加班熬夜,卻樂在其中。加班在日常,熬夜是經常―這就是我們工作的真實狀態。不過黑夜讓人心靜、讓人思路開闊,熬完一篇明天用的講話稿,頭上壓著的山沒了、心裡懸著的石頭掉了、心情舒暢了,覺也睡不著了。偶有抱怨,仍無比自豪。有時感嘆事幹不完累不起、下鄉太苦傷不起,可是我們從群眾樸實自然的笑臉上看到了自身的價值所在,從自己一滴一點的變化中看到了自己的成長所獲。

  成長是我們的工作基調。成長是一場必經的苦旅,我們沿著成長的大道或是荊棘到達成長的目的地,背後隱忍了多少汗水和淚水,以致有時看到進步的步伐很慢,心中總有莫名的愧疚和忐忑。“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基層是幹事創業的大舞臺,也是提升能力的大課堂。因為年輕,所以我們經得起考驗,即使前面荊棘叢生,我們也無所畏懼,背起夢想的行囊,與夥伴攜手共行,一路引吭高歌,在基層翱翔,也可以泥土換成長,汗水寫華章。奮鬥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頭頂“選調生”的光環,我們要勇於在艱苦奮鬥中提升能力、堅定信念,不斷成長為知識型人才、業務型骨幹、種子型選手。

  奉獻是我們的人生價值。鍾揚用“奉獻”把他53歲的人生長度,鐫刻了無限的生命厚度,將獻身科學的口號變成了生活的真實寫照。無論我們身在什麼崗位、身處什麼樣的環境,我們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我們的價值就是為祖國奉獻。即使我們做的是應該做的,比如幫助貧困戶走低保程式、各種報表彙總等等,並沒有多的付出,卻能收穫超額的幸福與快樂。新時代呼籲我們奉獻,實現復興夢需要我們奉獻,甘於奉獻、樂於奉獻,在人生價值的天平上奉獻是永遠不變的砝碼。

  “鍾”情逐夢選擇,傳“揚”奉獻精神,那蘊含了不斷向上力量的“嫩芽”定將努力生長,開花結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