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屆北京冬殘奧會心得體會(精選13篇)

第24屆北京冬殘奧會心得體會(精選13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第24屆北京冬殘奧會心得體會(精選1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24屆北京冬殘奧會心得體會1

  9月15日,在北京殘奧會主新聞中心的釋出會上,殘奧村鄧亞萍說,村裡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們,一直以奉獻精神和用心、關心、貼心的態度,為殘疾人運動員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讓他們感受家的溫暖。

  截至9月14日,北京殘奧村共接待來自147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和官員7379人,其中輪椅使用人士1736人。最高峰的一天9月5日共接待運動員和隨隊官員6884人,技術官員656人。儘管有這麼大的接待量,但在住宿服務、餐飲服務、交通服務以及宗教服務等諸多方面,相關工作人員都把工作做到了極致:降低了公寓內所有開關和掛鉤的高度,將浴室內的肥皂改為擠壓式洗手液;工作人員為坐輪椅的顧客解答諮詢或介紹商品時,會採取“蹲式服務”,甚至可根據需要提供全程陪同式服務;在交通服務方面,村內班車上專門為輪椅運動員配備了輪椅固定器,讓他們更安全放心地乘坐……

  在殘奧村之外,酒店裡印有盲文的選單,城市裡的無障礙設施,電視臺的手語主持……人們將更多關注投向需要幫助的殘疾人,將更多微笑送給需要鼓勵的殘疾人,將更多愛心獻給需要關愛的殘疾人。在“鳥巢”、“水立方”及其他比賽場館,不論這位運動員來自何方,不管他最終獲得第幾名,同樣都會得到支援的掌聲和熱情的鼓勵。不少比賽開始前,臺上臺下歡聲雷動,當志願者們在臺上打出“安靜”的牌子,整個場館瞬時寂靜下來。音樂停止,手機靜音,甚至連呼吸都小心翼翼。與其說,這是對比賽規則的遵守,倒不如說,這是對殘疾人運動員的無比關愛和最真誠的敬意,正因為這樣,我們才看到了真誠的關愛在殘奧會上到處流淌。

  當然,更多的時候,我們感受到的是來自殘疾人運動員身邊的最真誠最真切的關愛。射擊場上的斯克爾霍恩,每次參加比賽,總有母親和妹妹陪伴左右;獨臂泳王杜劍平曾在5個月大的時候被判了“死刑”,但媽媽含著淚抱著他到處尋醫看病,7歲那年,他終於扶著牆站了起來;在“水立方”訓練池中,當缺少左小臂的女孩沃娜克出水時,拄著雙柺的男友米哈爾斯基都會上前相扶,耳語幾句,親暱一下,然後目送她從出發臺上再次躍入水中……因為有愛,我們才看到了殘疾人運動員的那種不屈服於命運的堅韌和頑強,才看到了他們來自內心的那種開心的微笑。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殘疾人向世人詮釋了生命的偉大,是殘疾人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頑強,是殘疾人讓我們懂得了如何面對生活。

  然而,這些給我們健全人無數生活啟迪和生存力量的殘疾人,在某些方面註定需要我們給予理解、尊重和扶持,正因為這樣,關愛和幫助殘疾人,才更考驗著我們的文明程度,考驗著這個社會的和諧度。可喜的是,這次北京殘奧會,我們看到的是對殘疾人運動員、對殘疾人的無比尊重、關愛和真心的扶持,這次殘奧會,成為了一個充滿“愛”的盛會,正是這種“愛”,讓北京殘奧會更精彩、更可愛、更難忘。

  第24屆北京冬殘奧會心得體會2

  北京殘奧會開幕式盛況再現:聖火剛在“鳥巢”點燃,由衷的讚美之聲就響徹環球。世人不僅為這場“視覺盛宴”的“宏偉絢麗”、“夢幻詩意”所傾倒,更為其張揚的堅毅頑強、折射的人性光輝所震撼。如此精彩的開場,無疑將使殘奧會史上規模空前的這次盛會,得到空前的關注;無疑將激勵殘奧健兒們創造出空前的佳績,在今後的十幾天裡寫下輝煌的篇章。同時,也無疑會像北京奧運會那樣,給中國、給世界留下豐厚的遺產。

  其實,不須待北京殘奧會的大幕落下,這筆巨大的“遺產”已然鋪陳在我們面前,已然在造福千家萬戶。

  殘奧會已進入奧林匹克大家庭近50年,在殘奧賽場上,殘疾人運動員像身體健全的運動員一樣,品味競爭之烈,欣賞體育之美,點亮理想之光,分享運動之樂,用攝人心魄的勇氣極大地豐富了奧林匹克重在參與的平等精神。但由於對比賽設施要求不同等原因,同年同城舉辦的兩個奧運會,一直採用各自籌辦的方式。北京是第一個執行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殘奧委會協議的舉辦城市,不僅開一個組委會同時籌辦兩個奧運會之先河,而且響亮地提出“兩個奧運,同樣精彩”的口號,從而在“奧運會歷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國際殘奧委會主席克雷文語)上鐫刻了令人振奮的內容。

  7年來,正是“兩個奧運”的同時籌辦,極大地推進了北京乃至全中國城市的無障礙設施建設,使殘疾人出行更加便利。這期間,北京市出臺了《無障礙設施建設和管理條例》,新建城市道路、公共設施普遍配套建設了無障礙設施;無障礙設施重點改造專案達6000多項,投入資金6億多元。據統計,2001年以來,北京市共實施了1.4萬多項無障礙改造專案,無障礙設施建設總量相當於過去20年的總和。

  “兩個奧運”的同時籌辦,不僅讓北京市的無障礙設施建設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也讓全北京乃至全國人民對殘疾人的生活和保障關注度持續“升溫”。根據中國殘聯公佈的數字,2007年,全國透過實施一批重點康復工程,使535。9萬殘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復;順利完成中國殘聯專項彩票公益金殘疾人康復專案任務,19萬貧困殘疾人受益;全國已竣工並投入使用的各級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共計2125個,在建專案共計285個,籌建專案共計318個。在鼓勵促進殘疾人就業方面,去年7月起又對政策作出調整,大幅度擴充套件了享受稅收優惠的單位,明確規定了“國家實行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制度”。當年,全國城鎮新安排39.2萬殘疾人就業,農村殘疾人就業達到1696.5萬人。

  由此可見,中國傾力奉獻的“兩個奧運,同樣精彩”,就是要以生命的名義,創造出真正平等、完整的人類盛會,讓高貴的人性在世界暢行無阻。

  而這一舉措,在過去的7年裡,已經帶動中國社會對殘疾人和殘疾人事業予以更多的關注和支援,提升了中國社會人文關懷的整體水平,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

  如今,北京殘奧會比賽已全面展開,可以肯定地說,4000餘殘奧選手的奮勇拼搏,將帶來一場自強不息、引發人們深化對生命思考的“精神盛會”,必將對更多的殘疾人產生巨大的激勵作用,對全社會關愛殘疾人的文明新風產生更強勁的促進作用。

  第24屆北京冬殘奧會心得體會3

  北京殘奧會是殘疾人運動員享受體育的節日。從這幾天的比賽情況來看,殘疾人運動員的競技水平提高了,參與範圍拓寬了,殘疾人體育越來越得到社會的重視和認可。

  賽場上,選手們爭金奪銀,精彩異常;賽場外,運動員們的故事讓無數殘疾人朋友深受鼓舞。北京殘奧會不僅僅是殘疾人運動員為國爭光的舞臺,更是擴大殘疾人體育影響的絕好時機。

  9月13日女子200米T36級別比賽中,德國姑娘尼科萊齊克奪得了一枚銀牌。年僅19歲的她跑出了個人本賽季的最好成績。她在接受採訪時特別提到:“體育有助於我身體的康復,提升了我對未來的自信心。”

  9月11日男子鐵餅F35/36級別比賽結束後,銅牌獲得者雷金納德·貝內德講述了他對體育的感情:“很小的時候,當醫生告訴我,我的腿將慢慢萎縮並無法站立時,我很絕望。是體育救了我的腿,救了我的命。”類似的感受還能聽到許多許多。

  在生活中,時常可以聽到有人在受傷後透過鍛鍊幫助恢復的事例,其實對於殘疾人來說也是如此。尼科萊齊克和貝內德都是先天性殘疾,他們說:“家人和朋友總是鼓勵我們接觸體育,他們把我們‘趕’出家門。透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後,動作協調多了,心情也愉快多了。”

  有專家研究表明,體育有利於殘疾人增強適應力,防止或降低抑鬱,增加自信心,減少隱居式生活,獲得樂趣等。在對一些殘疾人運動員的調查中發現,有90%左右的殘疾人運動員認為體育活動和鍛鍊使身體能力知覺有比較大的提高;93.1%的人認為體育活動使他們的心理產生了一定的積極變化;93.4%的人認為活動後與活動前相比,自信心有所提高。

  我們相信,透過北京殘奧會,體育運動將會在殘疾人中間進一步得到普及,今後將會有更多的殘疾人參與運動,殘奧會比賽將會越來越精彩。

  第24屆北京冬殘奧會心得體會4

  北京殘奧會聖火2008年8月28日點燃,這標誌著北京殘奧會大幕徐徐拉開。

  經歷過奧運會的輝煌和激烈競爭以及色彩紛呈的畫面,有些人對殘奧會或許會覺得比賽的觀賞性要降低不少。殘疾人和正常人的體育競技自然有所區別,但是相同的是,他們也在追求“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崇高目標。

  其實,你只要稍微瞭解一些殘疾人運動員的經歷,瞭解他們比正常人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淚水,你的心頭就會不由自主地發顫,你的眼淚就會奪眶而出,你就會由衷的承認,他們,就是生活中的強者。

  每一個參加殘奧會的運動員,都有一段刻骨銘心的人生坎坷。他們中有些人是先天殘疾,有些人是後天不幸遭遇各種各樣從天而降的災難,在經歷過生命的低谷之後,他們無一例外地選擇了站起來,迎接生命的挑戰。殘疾人運動員,幾乎百分之百的都不是職業選手。因此,他們一沒有充裕的時間去進行訓練,二缺乏資金的保障去購置訓練器材和服裝等必需用品。他們付出的努力除了身體上與正常運動員的差距外,還有許許多多令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但是,他們堅持了下來,並走到今天,走到奧運會的賽場。

  “鳥巢”、“水立方”,因為有殘奧運動員,而同樣精彩。對待殘疾人運動員,我們應該付出更多的愛,他們不僅是我們的兄弟姐妹,而且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的自強不息,他們敢於做生活中的強者,都奏出了一曲高亢激越的生命交響曲的宏偉樂章。

  殘奧會,除了精彩的比賽,我們還能讀到無數催人淚下、催人奮進的故事。我們更深地體會到:愛,應該獻給每一個人;愛,時時刻刻在我們心裡;愛,溫暖著生活的每一天。只要有愛,我們這個世界,我們人類的生活,一定會更美好。

  第24屆北京冬殘奧會心得體會5

  東京殘奧會即將於24日開幕,中國代表團分批陸續抵達東京。251名中國殘奧健兒將在殘奧會的舞臺上展示自己,他們不為打敗對手而來,而是為超越自我而來。

  超越自我需要夢想來點燃。殘奧會是殘疾人運動員實現夢想的舞臺,有人的夢想是奪冠,有人的夢想是破紀錄,而有人的夢想只是站在賽場上。54歲的輪椅乒乓球運動員張巖已是第五次參加殘奧會,曾奪得過兩枚金牌。儘管巔峰狀態已過,但他沒有放棄,這五年他更加努力,為的就是能再次站在殘奧會的舞臺上。失去雙臂的游泳運動員王金剛,在倫敦殘奧會和里約殘奧會上獲得兩枚銅牌,這一次,他渴望新的突破。

  超越自我需要有拼搏精神。在奧運會的舞臺上,只有頑強拼搏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許多殘疾人運動員說,他們拼搏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登上領獎臺,更是為了戰勝自己、超越自我。大部分殘奧運動員都經歷過人生的低谷,是體育為他們插上了翅膀,讓他們找到了方向,只有不斷地拼搏,才能將這雙翅膀鍛造得更加強壯。

  超越自我需要有堅持的韌性。參加東京殘奧會的中國選手中,年齡的56歲,有些運動員已經為此堅持了20多年。張巖從2000年開始進行輪椅乒乓球的正規訓練,21年來他從未鬆懈,轉動輪椅的左手上佈滿老繭,而這些老繭也是換了一層又一層。張巖說,年輕的時候就是一門心思衝擊金牌,現在是享受比賽,享受乒乓球給他帶來的自信和快樂。

  超越自我需要熱愛來加持。生命因熱愛而精彩,許多殘疾人因為愛上了一項運動而改變命運。短跑運動員李露從小熱愛跑步,儘管缺了一側小臂,但與同齡人相比,她依然跑得很快。小學六年級時,當地殘聯找到她,讓她成為一名運動員。從此,奔跑為李露插上了翅膀,她不斷突破自我,獲得亞洲冠軍、世界冠軍,終於在2016年奪得殘奧會金牌。這一次,她向衛冕發起衝擊。李露說,她熱愛跑步,是奔跑讓她這個農村小姑娘走向了世界舞臺。

  第24屆北京冬殘奧會心得體會6

  北京時間8月24日,東京殘奧會的開幕式成功舉行,作為每次奧運會之後又一項大型賽事,殘奧會的舉辦讓更多人對於“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有了新的認識。而與奧運會開幕式相比,殘奧會的開幕式也有很多亮點,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此次開幕式是以一段節奏十分明快的短片作為開場,其中的羽毛元素恰恰對應了本次殘奧會的主題“我們擁有翅膀”,隨後100位身穿藍色服裝的舞者歡快地起舞,隨後出現的聲光電效果十足的現場倒數畫面相當震撼。

  本次開幕式的主題地點設定在“帕拉機場”,每一段表演都是以這座象徵著殘奧會主題的機場來延伸的。隨著一聲令下,身穿藍色制服的員工開始工作,複雜的啟動模式之後,身著“機關人偶”服飾的演員翩翩起舞。一名身穿義肢的運動員在場地中央奔跑,而他的奔跑形成的光圈推動著各個“機關”的執行。

  在介紹比賽專案的短片中同樣顯示了明快的特點,電子音樂作為背景導致的迅速切換和快節奏的鏡頭感十分具有日本代表性。而在運動員入場儀式中,也是由DJ現場打出的電子音樂作為背景,讓現場的氣氛非常輕鬆活躍。在運動員入場儀式中,每個國家的運動員入場式,現場場地大型LED螢幕都會顯示該國家國旗顏色的特效,科技感十足。

  在運動員入場結束後,帕拉機場再度出現,各種不同形狀的飛機代表著各類運動員面臨著各種挫折,以一架獨翼小飛機的視角來闡釋如何面對逆境鼓足勇氣展翅飛翔。這段表演十分勵志,就像一幕舞臺劇一般,而肢體殘障的演員貢獻的演出讓這一幕更為動人。

  這一幕演出分上下兩個部分,小飛機雖然面對很多鼓勵,但始終未能邁出關鍵的一步。在宣誓環節結束後,下半部分表演開始,小飛機依舊未能飛行,此後一輛大卡車入場並與小飛機進行對話。各種不同境遇的舞者紛紛鼓勵小飛機,最後小飛機在大家的掌聲鼓勵中一飛沖天!“我們擁有翅膀”,正是這場演出的主題!

  最後的聖火點燃儀式相對更為簡單,也沿用了奧運會的花瓣模式,不過這更加凸顯了聖火點燃的神聖感。開幕式在聖火點燃之後隨即結束,這也意味著東京殘奧會正式拉開帷幕,未來的12天裡,我們將見證殘奧會運動員一次次向著更高的目標衝擊的精彩時刻。東京殘奧會,我們共同期待吧!

  第24屆北京冬殘奧會心得體會7

  相對於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雖是一樣的氣勢恢宏,一樣的精彩絕倫,一樣的和諧融合,北京殘奧會開幕式還多了些感動,多了些關愛,多了些堅韌。

  太陽鳥遨遊天空,雖然有些人無法看見光亮,但卻能與所有人一起感受到溫暖。無論你是健全人,還是殘疾人,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世界,有著同一個夢想。有夢就有希望,於是,我們和夢一起飛翔。

  無論是近在咫尺,還是遠在天涯,無數殘疾人的事蹟讓我們感動和敬佩。他們雖然沒有了一隻手,但也能獨臂擎天,即使雙手皆無,但也能用智慧開啟美好的生活。他們雖然沒有了一隻腳,但也能穩站如金雞獨立,即使雙腳皆無,但也能逍遙於人生的征程。他們雖然沒有了一隻眼睛,但也能一目瞭然,即使雙眼失明,但也能心裝大千世界。

  身殘不可怕,拼搏最重要。伴著數屆殘奧會一路走來,我們也從一個側面看到了殘疾人健全樂觀的心態和不懈追求的精神。當我們的眼光追逐著他們在競技場上生龍活虎的身影,當他們於賽場上每一次舉手投足的精彩帶給我們由衷的讚歎,此刻,他們就是勇氣和夢想的化身。

  北京2008年殘奧會,他們來了,帶著微笑,帶著信心。自尊自愛,自立自強,勇氣和信念鼓勵著所有的殘疾人。4000多名參賽健兒相聚一堂,這不僅是包括中國8000多萬殘疾人在內的世界6億多殘疾人最開心難忘的時刻,也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人民最開心難忘的時刻。激情點燃,夢想放飛,關愛昇華。透過殘奧會這個大舞臺,讓我們看到了殘疾人的若干不易,同時也提醒我們給予他們更多關愛和幫助。

  開幕式後,參賽殘疾健兒們給我們帶來精彩紛呈的比賽,所以,別忘了給他們加油喝彩。但由於他們身體的特殊緣故,我們的加油喝彩等語言和行為表達方式也應有所不同,需要我們按照殘奧會對觀眾的特殊要求而行。做好這些,也是對他們關心關愛的體現。

  北京殘奧會聖火一路走來。中華文明路線,讓殘疾人和我們看到了祖輩勤勞和智慧的結晶;時代風采路線,讓殘疾人和我們看到了自己雙手創造的財富和進步。當採自太陽的殘奧聖火,在開幕式上點燃“鳥巢”主火炬的那一刻,殘疾人朋友的心裡更亮敞了,我們的心裡更亮敞了,北京更亮敞了,世界也更亮敞了。

  “精神寓於運動”,這是殘奧運動的精神。“超越·融合·共享”,這是北京殘奧會的理念。開幕式將這些精神和理念,展示得淋漓盡致。我們期待,在接下來的比賽中,各國各地區的參賽體育健兒能有好的成績和收穫。

  兩個奧運,同樣精彩!

  第24屆北京冬殘奧會心得體會8

  相信很久以後,人們依然會記得——北京殘奧會開幕式上,最後一棒火炬手、坐在輪椅上的田徑運動員侯斌,握一條垂直於地面的繩索向上攀爬,攀爬……當主火炬熊熊燃燒,美麗聖火映亮夜空,全場沸騰……這一刻,人們看到了精神的力量;這一刻,人們再次讀到了:堅強。

  在殘奧會這個舞臺上,幾乎每個運動員都是一個堅強人生故事的持有者——種子未落沃土而落罅隙,當其不屈地穿過巖縫綻放綠色,一抹新綠足以輝映春天;身體雖已外在殘缺,但堅強的攀登讓生命如聖火般蓬勃熱烈。

  記得看過一篇文章寫一隻鷹飛翔的過程:一隻鷹,一步步向山的頂端爬去,翅膀被泥沙汙水刮擦,步履蹣跚,很是狼狽。但當它終於來至最高處的.一塊岩石時,展翅飛去,雄姿萬里……

  是啊,不管怎樣,鷹都要從高處起飛。恰如人,用堅強,成就生命的高度。

  而用生命詮釋什麼是堅強成就高度的例子太多太多:霍金輪椅上的美麗人生,海倫黑暗中尋求光明,司馬遷隱忍後重於泰山的鴻篇鉅製……而生活中對於堅強的呼喚與需要幾乎是普適性的:升學,事業,失戀,甚至生老病死等等。人們讚美這些如鷹一般有著堅強品格與意志的人,人們仰視號稱千年不死,死後千年不倒,倒後千年不朽的胡楊木一樣的堅強靈魂,這些讚美與仰視都是一種心甘情願的精神嚮往。

  記得前一陣採訪備戰本屆殘奧會的雅典殘奧冠軍李端時,他說:“奧運會比完了是逗號,殘奧會比完了是驚歎號。當一個人只有一條腿,還在奮力向前跑;坐在輪椅上還在向前衝,這不僅僅是一次比賽,更是一種精神。”這樣一次盛會,在比賽外更給了人們尋常生活外一個機會,可以更真切、直觀地感受什麼是堅強以及由此帶來的精神震撼與提升。這也許是比金牌更為可貴的。

  走過黑暗與沉重才更明白堅強的含義。在人們的常態人生中,堅強作為勵志的語詞,也許常掛嘴邊,但更多的是浮在人生表面。一場殘奧,將堅強的精神意義直觀外現,或可成為健全人心靈的雞湯甚至於心理不甚健全者一劑心靈補劑與良藥。正如聯合國衛生組織對人的健康的定義一樣: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即身體與精神的雙重健康。人們需要心靈的這些營養。所以,殘奧會,不僅是體育對人自身自然的改造,一種物化的物件性活動,而更應體現出一種人類靈魂的高貴、社會的人文關懷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事實上,堅強不僅是個人品性,文化特質,更是民族品格,國家脊樑。從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到改革開放後騰飛的新中國,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大寫著“堅強”。長征精神,抗洪精神……此次汶川地震中展現出的震不垮的民族精神都是中華民族堅強民族品性的依次展現。偉大的中國人民和偉大的中華民族共同彙集的堅強之力必將讓祖國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更加繁榮昌盛。

  第24屆北京冬殘奧會心得體會9

  第十五屆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巴西“足球聖殿”、里約的馬拉卡納體育場盛大開幕。且看殘奧會開幕式心得。

  再一次,馬拉卡納體育場被漫天焰火照亮,再一次,里約熱內盧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剛剛成功舉辦過奧運會的這座城市,在7日的夜晚為世界奉上了一場滿溢著溫情與勇氣,又體現了科技與關懷的殘奧會開幕式。

  輪椅飛躍馬拉卡納

  國際殘奧委會主席克雷文在全場的歡呼聲中出現在看臺上並啟動倒計時。15米高的巨大數字由10到1的順序從體育場頂端漸次落下,而在最後一刻,極限輪椅運動員阿倫·福瑟靈厄姆沿著場內的巨型斜坡,穿越代表著“零”的黃色圓圈,飛躍馬拉卡納體育場。據組委會介紹,阿倫是世界上唯一一名可以在輪椅上完成該動作的人,對他而言,輪椅並非是殘障人士的工具,他的夢想則是設計出最為動感的輪椅。

  這一舉動所包含的勇氣範文寫作,完美地詮釋了本次開幕式的主題“心無邊界”。

  機械手臂與我共舞

  組委會之前透露殘奧選手艾米·珀迪將在開幕式上登場,但在釋出會上所說的與珀迪互動的“神秘嘉賓”直到今晚才終於揭開面紗——名為庫卡的機械手臂突然出現在場地中央。珀迪翩翩起舞,手臂也隨之響應,雙方似乎扮演著對方的舞伴,卻又在舞蹈的動作上悄悄地較勁,隨著珀迪的動作愈發自由與寫意,庫卡似乎終於明白自己無法在與人類的“鬥舞”中取得勝利,低頭向珀迪致意。

  這一機械手臂由德國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庫卡生產,該公司在39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機器人、自動化與技術解決方案。庫卡作為該公司生產的機器人則應用於諸多工業領域。今晚出現在觀眾面前的庫卡機械手臂高2。15米,1。15米寬,2米長。儘管它的重量超過1。5噸,但動作仍相當靈活。

  親情支撐運動夢想

  足球幾乎是巴西的代名詞。在大街小巷,草坪海灘,隨處可見的是追逐著足球而揮灑著汗水的人們。而在這樣的一個國度,如果因行動不便而不能站在綠茵場上,對一個孩子而言是莫大的遺憾。

  現場大螢幕展示了一個動人的故事,一位巴西的父親法萊羅為自己殘疾的兒子設計了一款特殊的球鞋,爸爸與兒子的腳可以緊緊地綁在一起,孩子可以站在夢寐以求的足球場上。大螢幕上是皮球滾進球門時孩子們臉上驚喜的笑容,家長與他們一起在綠茵場上感受著歡樂;現實中,一束追光靜靜傾瀉下來,他們護衛著國際殘奧委會的旗幟出現在今晚的體育場內。

  這一發明廣受歡迎,也啟發了法萊羅在隨後將其發揚光大,到現在,一個以透過穿上此類球鞋罰點球決勝的錦標賽已經發展成熟,賽事參照世界盃賽制,擁有獎盃、個性化的球衣,還有開幕時的音樂表演。

  樓梯天塹亦變通途

  本屆殘奧會的火炬傳遞採取現實與虛擬相結合的方式,網路世界裡,聖火所經過的地區隨著人們的關注而變成一片火紅;而在現實中,於6日抵達里約熱內盧的聖火在經過了基督山、依帕內瑪海灘等著名景點的傳遞後到達馬拉卡納體育場,來到最後一位火炬手克洛多瓦爾多·席爾瓦手中。

  席爾瓦是巴西在殘奧會上獲得獎牌最多的選手,他曾收穫13枚獎牌,其中有6枚金牌,但在即將到達火炬面前時,輪椅上的席爾瓦卻被樓梯阻擋了去路。此時驟降大雨,全場觀眾的心也懸了起來,他們突然意識到自己平常使用的樓梯對於席爾瓦們來說彷彿天塹。就在此時,坡道從樓梯中緩緩伸出,席爾瓦驅動輪椅駛上平臺,點燃火炬,觀眾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同時燃放的焰火照亮了整個馬拉卡納體育場。

  組委會表示,這一環節旨在體現對世界的美好願景:每一個人都應平等地享有同樣便利的生活。

  第24屆北京冬殘奧會心得體會10

  有種說法:物慾橫流的年代,感動是一種奢侈品。

  也有種說法:感動像審美一樣,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北京奧運會和北京殘奧會,加起來才一個多月的時間,但是,場內場外,有多少“感動”存在!而其中又包括了多少感動的人、感動的事、感動的物——

  大至大氣磅礴的開幕式,小至一條小小的導盲犬,微至志願者雪裡送炭遞上的一根絲線……

  大至“鳥巢”全場9萬名觀眾在不同的時間,為牙買加的博爾特、中國的王浩齊唱《祝你生日快樂》歌;小至兩名運動員,不因雙方國家的突然“敵視”而賽後相擁相祝;微至幼童撿起地上的一張廢紙,搖搖晃晃地跑去垃圾箱……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八、九月的北京(延伸至上海、青島、天津、秦皇島、瀋陽、香港),在時間、空間、行間的三維座標內,上演著源自體育運動而又展至社會生活的一部“感動”鴻篇鉅製。

  然而,在所有的章節中,有一種感動,應該是又有著深刻而獨特意義的,那就是民眾社會素質的改變與提升。

  沒有不散的筵席,兩個奧運再精彩,再讓我們留戀,也終究要遠離而去,一切將歸於平靜。唯有生活將衡久延續。運動員、志願者們脫下服裝,觀眾們放下手中的小旗,所有的人都要融回社會,非常態復歸常態。

  這個時候,以公民角色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芸芸眾生,還能不能繼續堅持並創造感動,也許則是最具價值,最有意義的。

  我不會忘記,奧運期間聽到、看到的一些感動細節——

  一次,偶聽北京廣播電臺的體育節目,一女觀眾情緒激動地說道:我昨天去看游泳比賽,周圍的人隔一會兒就互相提醒比賽時拍照別用閃光燈。臨走時還互相提醒帶走自己的垃圾,特讓人感動!

  媒體報道:北京奧組委場館管理部官員對記者表示,“此屆奧運會沒有在場館裡出現有些人所想象的垃圾遍地、場館環境被破壞的情況。許許多多觀眾離開時,將瓶子、食品包裝袋等都很自覺地帶離場館,放到指定的垃圾收容器裡。我們非常受感動!有的國際單項組織曾經表示說,應該給北京的市民及世界各地的觀眾發一塊大大的金牌!”

  筆者每天下夜班乘地鐵時也注意到,運行了一整天、成千上萬人流動的地鐵車廂地面,永遠都是乾乾淨淨,纖塵不染,比國外很多夜班收車時的地鐵都乾淨。

  法國大思想家盧梭說過:“民眾德行、教養的提升,才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才是市長最值得誇耀的”。

  聖火就要熄滅,奧運專用車道就要歸還,但我們的“感動”卻應該永遠在社會生活中延續下去。這是兩個奧運留給我們的重要遺產!

  第24屆北京冬殘奧會心得體會11

  很多關注殘奧會的人在為運動員的堅韌不拔而喝彩時會納悶,為什麼每個比賽專案中都會由一個英文字母和數字組合而成,比如女子50米自由泳S11級,代表什麼意思?

  瞭解這字母和數字組合的含義,更有助於瞭解殘奧會,也明白其中關於公平精神的傳遞。為了保證同一賽場運動員的公平性,必然需要對殘疾程度進行細化。其中,英文字母代表運動員所參加的專案,如F級為田賽(Field)、T級為徑賽(Track)等等,後面的數字則代表了殘障等級。每個殘奧會專案都有自己的分級,總體上分為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視覺障礙、脊椎神經損傷、學習障礙以及其他障礙,這些都需要透過數字來代表,雙位數字中的十位數值代表運動員的殘疾類別,“1”代表視障類別、“2”代表智障類別、“3”代表腦癱及大腦麻痺或後天性腦損傷類別、“4”代表截肢及身材矮小的類別、“5”代表脊髓損傷及部分輪椅組的類別。雙位數字中的個位數值則代表運動員在殘疾類別中的級別,數字越小代表殘疾情況越嚴重,比如視力障礙中的11級為全盲或接近全盲,而13則為符合最低視力殘障標準。具體到比賽中,視力障礙11級必須要有領跑員及戴上眼罩,12級和13級則不一定需要領跑員。

  這樣的規則等級制定非常細緻,目的在於確保對每一名運動員的公平性。為了確保這一公平性,運動員也是有級別區分的,比如PPS(殘奧會級別永久狀態)、PRS(殘奧會級別核查狀態)和PNS(殘奧會級別全新狀態)。其中PPS不需要再進行分級,因為他們曾多次參加殘奧會或者世錦賽,已有了準確分級。

  相比於健全人,殘疾人的賽事準備工作更多也更為細緻,最主要的是安全性和公平性。現代奧運創始人顧拜旦曾說“奧林匹克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戰鬥”。而殘奧會最能彰顯“戰鬥”二字,因為運動員們都是經過了難以想象的磨難才得以踏上賽場,他們身上所展現的精神才是賽事的精髓,所以公平安全的競賽環境對他們來說尤為重要,也是一種尊重。

  第24屆北京冬殘奧會心得體會12

  從運動員障礙等級的劃分不難解釋為什麼殘奧會受關注度遠不及奧運會,如果以競技技術和人類運動美學為出發點去看待殘奧會或許你是失望的,出發點也是不對的。殘奧會的舉辦,著重點本身就不是極限挑戰,而是反映人類文明的進步,以及人類頑強不息的精神。這兩樣,需要健全人也需要殘疾人一起努力。

  對於殘疾人來說,殘奧會更是一個重要的自我展示平臺,是他們面對命運不公奮發圖強、努力拼搏的最佳精神展示舞臺。本屆殘奧會中國代表團共有251名運動員,年齡最大的56歲、最小的16歲,來自各行各業,有些運動員堅持體育訓練已20多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用超乎常人的意志與生命抗爭。殘疾人運動員需要付出比常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努力,在一次又一次與生理、心理的對抗中尋求突破,詮釋著生命的倔強。

  8月24日開賽以來,殘奧會每一天都有這樣的瞬間上演,閃耀著堅韌不拔、超越自我的精神光芒。同時,殘疾人運動員在賽場上展示的友愛和尊重同樣震撼著人們的心靈。28日的女子50米蝶泳S5級頒獎禮上,金牌得主、失去雙臂的盧冬兩旁是下肢殘疾需要坐輪椅的銀牌得主、西班牙選手瑪爾塔和隊友成姣。拍照時,站立的盧冬單膝跪地,為的只是與另外兩名獎牌得主顯得一樣高。盧冬“跪下”的一幕感動了無數人,也收穫了無數讚譽之聲。

  像盧冬這樣的例子,殘奧會還有很多很多,每次瀏覽殘奧會的新聞總會被殘疾人運動員積極向上的精神所感動,淚水總會在流淌的邊緣徘徊。殘疾人運動員給予我們遠比奧運會更多的感動,因為他們面對“逆風飛翔”的勇氣和意志比大多數健全人還要堅定。這或許是殘奧會給健全人最大的精神禮物。

  第24屆北京冬殘奧會心得體會13

  殘奧會之於殘疾人的意義,遠遠超越運動本身,展現了他們熱愛生活、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幾乎每一名運動員都有一個自強不息的奮鬥故事,每個人都有一段令他們難忘的前行經歷,也會有令自己都會感動的瞬間。

  28日,南寧姑娘劉翠青成功衛冕了殘奧會女子400米T11級冠軍,她和領跑員徐冬林慶祝勝利的照片火遍全國。然而,鮮有人知道劉翠青為了這一切付出的努力。

  1991年出生的劉翠青10歲時逐漸失去視力,前往特殊學校學習時年僅13歲。那個時候,劉翠青是迷茫的,不知道今後的日子該怎麼過。直到有一天接觸了體育練起了跑步,劉翠青才找到了方向。“青青能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這也是她多年來辛苦付出的結果,我們都非常佩服她的毅力。”說到劉翠青,她的啟蒙老師何成飛感慨萬千。

  如果劉翠青沒有頂著黑暗奔跑的決心、沒有排除萬難堅持訓練的毅力,今天的她又會是怎樣的?她的付出並不比健全人田徑運動員少,甚至更苦,但她都堅持了下來。記者曾經多次採訪劉翠青,每一次採訪都會被她的拼搏精神所感動,而這份拼搏扭轉了她的人生方向,沿著更好的軌跡發展。

  另一名令人感動的是來自埃及的乒乓球運動員易卜拉欣·哈麥德。48歲的易卜拉欣·哈麥德用嘴咬球拍用腳拋球的轉播畫面感動了無數人。因一場火車事故而失去了雙臂,一年後,他與乒乓球結緣。沒有雙手怎麼打乒乓球,易卜拉欣·哈麥德做到了,他用超乎常人的意志力戰勝了身體的缺陷,享受著運動的快樂、傳播著無畏的精神。就算輸了比賽,易卜拉欣·哈麥德依然激動不已,俯身親吻地面,能站到奧運賽場上,他已經證明了自己的成功。

  殘奧會的意義,不在於拿了多少塊金牌,破了多少紀錄,賽場內外殘疾人以不屈的毅力,挑戰和超越生命的極限,奏響了生命的最強音,以自我素質的提高和自身價值的實現,獲得人們的尊重,而不是同情和憐憫。同時,他們的故事也會給人以啟迪,讓困境中的人們找到精神支柱並以此前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