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2021年度十大人物心得體會(精選20篇)

感動中國2021年度十大人物心得體會(精選20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感動中國2021年度十大人物心得體會(精選1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1

  看過《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內心彷彿受到了神聖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後,我收穫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這些讓我們的內心能為之震撼的感動事蹟。

  美麗的閃光燈遮不去他們奪目的光芒,他們不是巨星,不是領袖,但他們如寶石般璀璨的心靈會永遠照耀我們的心靈,成為我們精神上的支援與榜樣,成為我們心中又一個偉大的巔峰!他們不是生來美麗的玫瑰,他們是那一朵朵默默地辛勤奉獻的五月蘭,素雅的外表無法抹去他們的內心閃耀,他們將會永遠成為我們精神的橋樑!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2

  “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你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這是給予香港無線電視的主持人陳貝兒的頒獎詞。

  2021年春天,陳貝兒來到內地,帶著滿腹疑問,踏上了一條“無窮之路”。歷經3個月,陳貝兒一行5人,穿梭全國6個省份,10個脫貧地區,深入海南熱帶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嶺,拍攝製作了12集紀錄片,生動具體地見證了中國的脫貧之路。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3

  在節目中,蘇炳添直言:“一路走來,我最想感謝的是國家。是祖國的幫助,讓我一步一步走到了奧運百米決賽的跑道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運動健兒一次次突破極限,創造佳績。2014年仁川亞運會,中國隊勢如破竹,連續第九次高居金牌榜榜首;2016年裡約奧運會,中國隊奮勇拼搏,連續第五屆奧運會躋身金牌榜前三;2021年東京奧運會,金牌數、獎牌數均位居第二;2022年北京冬奧會,創造“成績”。

  歷史前行的每一步,無不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動。今天,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強,極大增強了志氣、骨氣、底氣,在歷史程序中積累的強大能量充分爆發出來,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精神、歷史創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書寫著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偉大歷史。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4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這是張順東、李國秀夫婦精神給我的感悟。作為黨員幹部,更要有這種精神帶領群眾致富,現在我們村面臨的情況,往往不是沒有事情幹,沒有好的創業專案,而是你願不願意幹得問題,部分村組的黨員幹部敢不敢帶領群眾幹得問題,所以我覺得今天的分享內容十分貼合實際,我們要學習的是他們的這種不屈的精神,他們都是些敢幹敢做,最後成功的人。

  作為一個村的支部書記,要當好這個當家人,就要有這種精神,要不村組的鄉村振興怎麼實現,還談什麼發展呢!各位黨員幹部首先要有的敢幹的精神,各個小組都要好好考慮一下,小組怎麼發展,向哪個方向發展,不要怕失敗,要行動起來;其次,我們要關心幫助弱勢群體,想想怎樣能帶領他們致富,小康的路上一個也不能丟,我們要在脫貧攻堅成果上,讓群眾在向前進一步;最後,我們大家要團結一致,努力向前,讓我們的鄉村變得更美更好。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5

  “生命於你不止一次,士兵於你不只是經歷。沒有屈服長津湖的冰雪,也沒有向困苦低頭。與自己抗爭,向貧窮宣戰,一直在戰鬥,一生都在堅守。人的生命應當像你這樣度過。”這是2021年度“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給予朱彥夫的頒獎詞。

  “父親在我眼中是一位自立自強的勇士,他一輩子就像一個軍人一樣。在戰場上打仗就豁上命去打,當村支書就豁上命去幹,寫書的時候就豁上命去寫。”朱彥夫的女兒這樣形容他。

  朱彥夫的事蹟並不是第一次進入《感動中國》的視線。“在朱彥夫老人身上,幾乎具備了中華民族全部的美德。在每一個階段,他都是一種傳奇,可以說早就應該登上感動中國舞臺了。”《感動中國》製片人告訴記者,雖然欄目組在很早以前就把朱彥夫列入了候選名單,然而《感動中國》畢竟是一個年度的節目,很多時候要有年度新聞性的考量。“但今年《長津湖》的上映讓觀眾對那段歷史有了更多的瞭解,我們也就借這個契機把老人推上了這個舞臺。”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6

  探索無垠的太空是航天人永無止境的事業,學習航天精神是我們接班人的任務。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我們是祖國的希望,我們承載著民族復興的重大責任,更應該把所學到的航天精神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好好學習是我們偉大的使命,建設祖國是我們永遠的目標,任重道遠。團結是力量,刻苦是精神,科學是基石。

  首先,我們要學習他們那頑強的意志。航天員在做超重耐力實驗時那浮腫變形的臉,呼吸困難時緊咬的牙關,噪音環境下強制入眠,那超常的心理素質,無一不讓人震撼!這是向人類極限能力發出的挑戰。他們應當是我們心中的英雄!

  其次,我們要學習他們那廣博的知識。作為一名航天員必須經過近乎苛刻的選拔,算得上萬裡挑一。更難的是,要掌握涉及30門學科的理論知識。沒有刻苦的學習是不可能成功的。正是七年磨一劍。他們應當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7

  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人如其名,顧誦芬院士投入航空事業70年,在我國航天事業仍處於“一張白紙”的背景下,直接組織、領導和參與了低、中、高三代飛機中的多種飛機氣動佈局和全機的設計,為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70載風雨兼程,從青絲到白髮,他將畢生獻給了祖國的航天事業,用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日日行不怕千萬裡的不懈追求。廣大青年幹部應以榜樣為標杆,學習榜樣事蹟,傳承榜樣精神,立志做“請黨放心”的優秀共產黨員。

  信念堅定,傳承一片丹心為祖國的愛國情懷,做青春追夢者。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幼年時,從小小的航模開始立下了“一定要搞出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飛機!”的錚錚誓言,從青蔥年少到意氣風發再到如今年逾九旬,在一項項難題、一次次試驗中,他一直踐行著自己的誓言,無畏前行,如利劍出鞘般執著而無畏,絲毫不顧高速飛行對身體帶來的影響和潛在的墜機風險,毅然親自帶著望遠鏡、照相機,在萬米高空觀察,拍攝飛機的.動態,解決了一個個飛機技術難題,在科研一線上奮鬥不止。他的眼裡有星辰大海的遼闊藍圖,腳下更有不畏征途坎坷的勇氣和毅力,踐行心中不變的'理念,保持著迎難而上、不怕艱辛的衝鋒姿態,為航天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信念如磐,一脈相承。作為黨員幹部要以“蕩胸生層雲”的曠達,以“謂我不愧君,青鳥明丹心”的赤誠,凝練堅韌的信念支撐,多打打算盤、算大賬,少打小算盤、算小賬,做到既為一域爭光,又為全域性添彩,讓信念照亮前行的路。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8

  在吳天一身後,是許許多多跟他一樣立足本職、默默奉獻的黨員醫務工作者。他們有的一生紮根在艱苦偏遠的邊疆、山村,默默守護當地百姓的健康平安;有的日夜奮戰在寂靜的實驗室裡,在技術攻關和藥械研發路上披荊斬棘;有的常年與蚊蟲、釘螺、病毒打交道,用堅韌與汗水築起防控疾病的銅牆鐵壁……他們心中裝著人民、工作為了人民,在各自崗位上頑強拼搏,不計較個人得失,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崇高情懷。他們都是可愛可敬、值得銘記的平凡英雄。榮光,同樣屬於他們。

  致敬英雄,的方式就是向他看齊。這些優秀的共產黨員就在我們身邊,他們的事蹟可學可做,他們的精神可追可及。他們用行動證明,每名黨員都能夠在民族復興的偉業中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今天,衛生健康事業在迎來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各種風險挑戰,需要黨員醫務工作者以先進典型為榜樣,繼續錘鍊堅強黨性,牢記初心使命,用忠誠與堅韌,用專業與仁心,為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在平凡崗位上鑄就醫者的光榮與夢想。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9

  2020年12月17日凌晨,一顆明亮的“流星”劃過夜空,這是剛剛從38萬公里外的月球帶回月球樣品的嫦娥五號返回器。1時59分,嫦娥五號帶著1731克月球樣品順利返回地球,中國人終於實現了千百年來“上九天攬月”的夢想。

  至此,中國探月工程實現“六戰六捷”,“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圓滿收官。

  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實現了我國首次地外行星著陸。5月22日,祝融號火星車駛上火星表面,留下了中國人在火星上的第一條印記。

  2021年,神舟十二號和神舟十三號乘組,已完成太空出艙等多項任務,並在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進行了首次太空授課。

  30年來,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太空行走,從短期停留到中期駐留,中國人正一步一個腳印走進屬於自己的太空家園——空間站。伴隨著一次又一次起飛,中國人在太空中走得越來越遠,而我們的夢想卻越來越近。

  隨著北斗三號最後一顆衛星升空,我國終於建成了獨立自主、開放相容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近三十年間,幾代北斗人堅守建設中國人自己衛星導航系統的初心使命,建成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奔向新時代,北斗人將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繼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北斗力量。

  嫦娥探月、天問問天、神舟逐夢、北斗環宇。幾十年來,中國航天人從未停下對宇宙探索的腳步,探索宇宙,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不變的情懷與浪漫!未來,中國航天必將走得更穩、更遠!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10

  本次,感動中國特別緻敬中國航天人。載人航天工程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業,為了實現上天航天器研製的“零缺陷、零故障、零疑點”,航天人把“成功是硬道理”的理念融入實際工程實踐中,把“嚴慎細實”刻進了骨子裡。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我們要有釘釘子的精神,釘釘子往往不是一錘子就能釘好的,而是要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把釘子釘實釘牢,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不斷釘下去,必然大有成效。”新時代繼承和發揚載人航天精神,要充分發揚“釘釘子”的精神,一張藍圖一干到底,保持力度、保持韌勁,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以“特別能戰鬥”的姿態,持之以恆做到工作一流、過程一流、成果一流,從全域性著眼,把小事做好,不斷以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發展,加速推動航天強國建設。

  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創新。當今世界科技強國的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的`力量。“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僅是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是中國發展的戰略基石。無論是“天和核心艙”上的機械臂,還是“長征五號”的一飛沖天,它們都見證著中國創新爬坡過坎的頑強拼搏,見證著航天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不斷攻關創新的韌勁。征程漫漫,唯有奮鬥。新時代繼承和發揚載人航天精神,要堅持目標導向,瞄準瓶頸短板,以“排雷兵”的行動,努力突破更多核心關鍵技術,全面提升自主創新和自主可控水平,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

  在無私奉獻中赤心為國。心懷“國之大者”方能為民族復興立身立行。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航天人心中祖國的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為了成就載人航天飛行的偉大事業,中國航天人無私奉獻、默默耕耘,他們不求名利地位,不計個人得失,慷慨地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聰明才智、甚至寶貴生命。愛國,是中國航天人的精神底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青年是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負重任。廣大青年要愛國愛民,從黨史的學習中激發信仰、獲得啟發、汲取力量,不斷堅定‘四個自信’,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樹立為祖國為人民永久奮鬥、赤誠奉獻的堅定理想。”

  築夢太空,任重道遠,站在開啟“十四五”規劃新徵程的重要節點,我們要繼續發揚航天精神,以高昂鬥志闊步前行,不斷建設現代化的航天強國、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助力添彩。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11

  “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中國核動力事業能夠從無到有、由弱變強,中華民族能夠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離不開一大批像彭士祿院士這樣忠於黨、忠於人民、熱愛祖國、熱愛科技事業的科學家。

  回望歷史,他們為了國家富強,選擇上草原、進沙漠、蹲山溝、踏海浪,逆風而行,奔波於祖國大地,與炎炎烈日、凜冽風沙做伴,讓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回望歷史,他們為了理想信念,選擇隱姓埋名、風餐露宿、日夜兼程,把生命置於危險之中,把國家置於安全之地。

  歷史是的老師。全黨目前正集中開展黨史的學習教育,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科技部明確提出,緊抓三個結合點,把學習領會黨領導我國科技事業創造輝煌成就的歷程、我國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寶貴經驗和科技界創造的偉大精神融入學黨史的全過程,推動黨史的學習教育細化深化,切實增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科技創新工作的本領。可謂正當其時、針對性強、十分必要,必將為科技創新事業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走向未來。深切緬懷彭士祿院士,就要把他與祖國同行、與科學共進的科學家精神匯入到中國力量、中國夢想中,讓我們在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12

  作為中國短跑第一人蘇炳添,現年31歲的蘇炳添(2021年8月29日即將年滿32歲),雖然在很多人看來他已經度過了自己的巔峰年齡,但是在之前結束的2021年中國田徑分割槽邀請賽上,蘇炳添卻跑出了出人意料的9秒98,以絕對優勢拿到了第一名,第二名的謝震業足足有0.18秒,足以證明蘇炳添的實力有多強,逆風的情況下蘇炳添都能跑出這樣出色的成績,那麼換成順風,他的成績可能還會有進一步的提升!

  蘇炳添做到了!亞洲“飛人”蘇炳添憑藉著自己強悍的實力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速度,國人為之驕傲。

  奧運會是一項家喻戶曉的大型的受人歡迎的活動,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誕生100多年來,奧運會在延續,奧運精神也流傳至今,就像奧運聖火的火焰熊熊燃燒,生生不息,而世人的身上也都散發著拼搏的芳香。這次,我的思想主題則只有十六個字:“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礫志拼搏,走向成功。”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13

  顧誦芬,我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他在7歲時,曾親眼目睹日本的轟炸機從頭頂飛過,於是從小就立下了“保衛中國的藍天”的志願。長大後,他報考了浙大、清華、上交三所名校的航空系,皆被錄取。畢業後,他就投入了祖國航空事業的建設當中。1967年,顧誦芬擔任殲-8戰鬥機的總設計師,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他,瞞著愛人親自坐上飛機上天觀測。

  顧誦芬頒獎辭:像靜水深流,靜水裡湧動報國的火,似大象無形,無形中深藏著強國夢。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14

  相信,看了TVB《無窮之路》的朋友,都不得不向陳貝兒豎上大拇指!這部節目目前在豆瓣網上的評分高達9.5分,可以說算得上是一部滿分作品。

  在年初的TVB萬千星輝頒獎典禮上,陳貝兒就已經憑藉該節目收穫了最佳女主持這個獎項。而此次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也是對她更大的肯定。

  說《無窮之路》是一部節目,還不如說它是一部紀錄片!據瞭解,整檔節目的主創團隊就只有4個人,兩名攝影師,陳貝兒則擔當主持人。他們去到了我國最具代表性的10個貧困地區,去了解、去探尋,我國的扶貧政策以及扶貧結果,整檔節目可以說相當具有深義。

  外界都在說,最近這幾年TVB的劇集、節目越來越難看,演員老了,看來看去就那幾個人,拍攝手法也停滯不前,整體的發展已經落後,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但相信一直在關注T朋友就會發現,這幾年TVB也一直在默默努力做著改變,努力創新,而此次的口碑節目《無窮之路》似乎也就是TVB這些年不斷努力的一個縮影。

  又說回這檔節目的關鍵人物,陳貝兒。陳貝兒從2003年就開始在香港有線電視做主播,從事媒體行業已經近20年,身上的經驗自然也相當豐富。而她大概在10年前,才跟隨“伯樂”餘詠珊Sandy,以主持人、主播的身份,正式從香港有線電視過檔到無線電視,加入TVB大家庭。在餘詠珊的力捧下,陳貝兒很快在各大直播節目中做主持人,同時還在各類資訊和綜藝節目中擔當主持人。

  早前由她主持的《嫁到這世界邊端》系列,也相當之精彩。節目從2017年播到2019年,一共播出了三季,共計40集,綜合評分高達9分。而陳貝兒在節目中,也用她難得的主持經驗以及情緒把控,給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許多小夥伴,應該和小編有一樣的感受:陳貝兒可能第一眼看上去算不上是那種標準意義上的大美女,但是看了她的節目,就會慢慢發現她身上很多的氣質和特質都特別吸引人。去年上半年,隨著曾志偉的走馬上任,餘詠珊的“倒臺”。不少網友都在猜測曾經由余詠珊一手捧起來的“有線幫“藝人,在TVB的地位會大打折扣。畢竟他們的“靠山”已經離開,自然分不到好的資源。但從目前的形勢來看,陳貝兒在TVB的地位不降反升,當然這也是靠她自己的努力和專業所換來的。

  最近一段時間,陳貝兒一直留在內地發展。不僅受邀參觀了中央電視臺,同時還登上了央視的綜藝節目,代表中國香港地區演唱了歌曲。可以說是事業再度迎來了春天。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15

  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播出。以“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為核心主題,全面展現中國人所經歷的波瀾壯闊的2021年。

  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名單: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中國航天人、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江夢南。

  其中,蘇州籍兩院院士顧誦芬在列。91歲,飛機空氣動力學家,兩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顧誦芬生於書香門第,7歲時在北平時,目睹日軍轟炸城市,立志投身航空事業報國。自1956年起,顧誦芬先後參與、主持我國第一款自主設計的噴氣式機型的氣動佈局和全機的設計,並創造性解決了大超音速飛行的飛機方向安定性問題和跨音速的飛機抖振問題。顧誦芬的工作經歷與新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軌跡完全重合。他見證了中國航空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構建起現代航空產業體系的過程。

  顧誦芬父親顧廷龍和母親潘承圭都出身於蘇州名門望族,舊居在望星橋。顧廷龍逝世後,顧誦芬按照父親臨終前“將藏書一部分捐贈母校”的囑託,分兩次從北京專程到蘇州,把父親生前收藏的4000冊(套)珍本、孤本、善本藏書捐贈給蘇州一中。為此,蘇州一中專設“顧廷龍贈書珍藏室”。

  2019年8月,“清芬可挹:兩院院士顧誦芬”展在蘇州美術館舉辦,展出了顧廷龍、顧誦芬兩代名人的'手跡、圖紙手稿、工具儀器等90件實物原件,以及成績單、珍貴照片等66件文獻資料,真實再現了顧誦芬院士從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國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礪行程。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16

  TVB主持人陳貝兒在《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獲評“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去年陳貝兒憑紀錄片《無窮之路》深受歡迎,在《無》中,她每到一個拍攝地,都儘可能深入體驗當地生活,親身經歷各種職業,融入當地人生活。

  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陳貝兒的頒獎詞:“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以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對於獲評“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陳貝兒謙稱:“作為媒體人,透過鏡頭傳遞真實故事是份內事。2021年很難得有機會拍到《無窮之路》這部紀錄片,見證並展示了祖國脫貧攻堅成果,傳遞正能量給觀眾。未來將再接再厲,用心說好中國故事。”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17

  今年30歲的江夢南,出生於郴州宜章縣莽山瑤族鄉永安村,父母都是莽山民族學校的老師。在江夢南半歲時,因耳毒性藥物導致極重度神經性耳聾,聽力完全喪失。從此,她就一直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裡,在日常生活中都是靠看著口型讀唇語和別人進行交流。最開始,江夢南靠著反覆撫摸爸媽的喉嚨,來感受聲帶的震動並練習發聲,往往一個音節父母重複上1000次她才能學會。從字、詞到日常用語,她對著鏡子學口型、摸著父母喉嚨學發音,透過讀唇語學會了“聽”和“說”。在江夢南的印象裡,身為老師的父母都愛讀書、看報。正是學唇語這個決定,讓江夢南的求學之路走得越來越長遠。她不僅沒有失學,而且一路考出了偏遠的瑤族鄉鎮,直到考上了清華的博士。

  江夢南頒獎詞:你覺得,你和我們一樣,我們覺得,是的,但你又那麼不同尋常。從無聲裡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新時代裡,你有更堅定的方向。先飛的鳥,一定想飛得更遠。遲開的你,也鮮花般怒放。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18

  張順東6歲時被高壓電擊傷,失去右手,雙腳嚴重受傷;李國秀生來就沒有雙手。這樣一對身體殘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張順東說:“夫妻同心,黃土才能變成金”。為了美好生活,他們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張順東的雙腳也因過度勞累潰爛,不得不接受截肢。儘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難,但這對夫婦卻沒有向命運屈服,把日子過得像花兒一樣。

  張順東、李國秀頒獎辭:山對山來崖對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順風順水出山來。李家大姐人才好,張家大哥看上她。沒腳走出致富路,無手繡出幸福花。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19

  一幅厚重長卷被徐徐展開,紅底灑金紙上,啟功先生親題的“感動中國”四個字緩緩出現。緊接著,一個個閃光的名字,一張張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畫面,書頁猶如片片“龍鱗”,記錄了《感動中國》創辦以來留下的感動瞬間……這是《感動中國2021》宣傳片中的畫面。

  不知不覺間,這檔欄目已陪伴觀眾走過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蹟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開篇人物將目光聚焦在歸根清華、為中國科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百歲物理學家楊振寧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間長達20餘年的僵局,當美國剛釋出公告解除外國人訪問中國的禁令時,思鄉的楊振寧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歸途。在受到阻礙沒能回國的歲月裡,楊振寧用無可辯駁的學術實力取得了多項頂尖的科學成果,使他背後的“中國”二字越發熠熠生輝。回國定居後,楊振寧為吸引中國頂尖科學人才傾盡心血,始終關心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及科技決策,繼續用他的科學精神和學術人格,在中國科學界起著顯著的引領作用。

  從中華少年,到愛國遊子,到歸根老人,歲月須臾而過,楊振寧用50年的時間回應鄧稼先“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約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動容、引人落淚。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心得體會 篇20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等平臺播出。盛典以“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為核心主題,全面展現中國人所經歷的波瀾壯闊的2021年。其中,蘇州籍兩院院士顧誦芬當選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顧誦芬,男,1930年2月出生,江蘇蘇州人,195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現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高階顧問、中國航空研究院名譽院長。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榮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顧誦芬院士是著名的飛機空氣動力學家,是我國高空高速殲擊機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他主持建立了我國飛機設計體系,主持研製的型號開創了我國自行設計研製殲擊機的歷史,顧誦芬院士先後參與主持了殲教1、殲8和殲8Ⅱ等機型的設計研發,曾任殲8副總設計師、殲8Ⅱ總設計師。由於對殲8系列飛機的重大貢獻,顧誦芬院士被譽為“殲8之父”。199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顧誦芬父親顧廷龍和母親潘承圭都出身於蘇州名門望族,舊居在望星橋。顧廷龍逝世後,顧誦芬按照父親臨終前“將藏書一部分捐贈母校”的囑託,分兩次從北京專程到蘇州,把父親生前收藏的`4000冊(套)珍本、孤本、善本藏書捐贈給蘇州一中。為此,蘇州一中專設“顧廷龍贈書珍藏室”。2019年8月,“清芬可挹:兩院院士顧誦芬”展在蘇州美術館舉辦,展出了顧廷龍、顧誦芬兩代名人的手跡、圖紙手稿、工具儀器等90件實物原件,以及成績單、珍貴照片等66件文獻資料,真實再現了顧誦芬院士從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國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礪行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