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數學思維與文化的心得體會

關於數學思維與文化的心得體會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於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數學思維與文化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觀看完數學影片,尤其是圖形與空間、數與代數、釐米、統計圖等相關知識的學習後,我逐漸意識到數學教學並不只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做題,如何記牢公式定理等,這樣教給學生的指示去頭去尾的“片段”,留給學生的指示冰冷乏味、枯燥的數學,這種過分強調數學的工具作用弱化數學的文化價值,忽視數學對其他學科的影響,是非常不利於學生視野的拓展與數學素養的提高,就更談不上創造性了。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以豐富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性體驗,應像歷史課那樣,講一段“數學故事、數學家逸事”,使數學知識折射出人的意志和智慧,讓學生在感悟中更好的理解數學知識,產生學習數學的迫切心情及學生數學的價值,感知數學的和諧和美好。這些來龍去脈、數學故事、數學家逸事等都是數學文化。

  學習了這些知識之後,對數學思維和文化有了更全面細緻的理解,也引導我之後的數學教學要更加註重數學背景知識,深層次理解數學文化,把這些數學文化更好的傳遞給學生,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科學價值、人文價值、開拓視野,尋求數學進步的歷史軌跡,收到優秀文化的薰陶,領會數學的美。下面談談我的心得體會:

  一、對數學的理解

  數學史是一位合格數學教師必備的素養。數學史分為顯性數學史和隱形數學史,顯性數學史如數學家肖像、生平事蹟;數學史事件、概念、公式等內容;而隱形數學史包括根據數學史改編或歷史教材編制的數學問題以及借鑑、重構、歷史順序的概念發生發展過程。數學課本中典型的數學例子是平行四邊形透過“割補法”轉化為長方形,增加這部分內容能夠讓學生更完整清楚的瞭解“割補法”的歷史淵源,併為之後用“割補法”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打下基礎,也能勾起學生興趣。

  數學與現實生活分為個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如學習面積時可以展示一些我國著名景點的面積圖片,可以進一步增加情境真實、貼近學生個人生活的素材,儘可能涵蓋數學與生活的各個領域,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開闊學生視野。

  數學與科技及數學與人文藝術在數學課本里如頤和園和杭州西湖的面積、圓周率等,這些知識不僅避免了枯燥的學習,又能引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對我國數學歷史的探索。數學文化在教材中的功能分為:提供背景性情境、提供應用性情境、拓展數學思維與方法、促進數學與文化交融、體驗文化實踐。

  二、數學思維及文化及其課堂運用

  數學是文化,教育的本質是過程,根本上來說,數學教育是一個文化過程。因此,數學知識並不是孤立的、靜態的。將數學知識蘊含於科學與自然中。教師在教學中充分開展數學文化的教學,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幫助學生認識數學、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同時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有積極的作用。

  近幾年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我們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我們在自己的教學中要格外重視,要時刻意識到:教材的研究是沒有盡頭的,每一輪材料的修改都意味著提升。只有源源不斷的對教材進行細微的剖析,才能發現教材裡蘊含的無限數學文化,才能將這些寶貴的數學文化更加清晰準確的傳遞給學生;也能更加豐富我們的課堂,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這樣我們的教育改革才能往縱深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