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微電影心得體會(精選11篇)

拍攝微電影心得體會(精選11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拍攝微電影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拍攝微電影心得體會 篇1

  所謂實習,就是把我們在課堂中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客觀實際中去,是自己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有用武之地,只學不實踐,那麼所學的就等於零。理論應該與時間相結合。中國社會地飛速發展,在擁有越來越多的機會的同時,也有了更多的挑戰。這篇心得醞釀了很久,不知道如何去寫,或者應該是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講述,這是我們的實習作品,並不像以前拍攝的作品那樣簡單,我們的每一部作品跟前一部作品比較起來都是在不斷地跨越,都是在努力的突破自己。

  作為攝影,在這部戲裡,難點還是在夜晚的戲,這次實習作品中,演員的動作戲份增加了不少,鏡頭切換的頻率很高,而且很多動作戲份是在晚上,要捕捉好演員的每一個動作細節,並且控制好構圖,曝光,焦點,是相當的有難度,正因如此,一個鏡頭的拍攝花費的時間就長了,對拍攝進度影響還是很多的,不過還好的是劇本是導演和我們合理創作,對於每個鏡頭的需求還是互相瞭解的

  第二是燈光和攝影的配合,在夜晚的戲份中,單反和燈光的除錯配合,導演所要鏡頭的構圖,場面的排程。動作戲,對於攝像機的運動位置和焦點準確要求很高。當然,在幾次的微電影拍攝也總結了不少經驗,特別是在注意一些構圖中人物所佔比例,這次失敗的地方在於很多動作戲份沒法準確的對焦,而重拍的難度也是很大,復原場景的燈光,演員的動作,所以每次都小心的注意焦點,但還是出現了不少鏡頭虛焦,這是以後要提高的地方。

  這次劇本創作,我們修改了多次,雖然艱辛,但收穫是有的,電影不能忽略的是劇本,假如在劇本上草草了事,當你在拍攝過程中才發現劇本的漏洞,那彌補的難度就是很大的,最壞的情況就是前邊部分的拍攝全部白費,所以這次劇本創作所花的時間,和拍攝後期的時間不相上下,所以這次幾乎沒有出現拍攝過程中需要修改的部分很少。

  劇本完成後,最重要的就是選取演員,演員是一個影片成功的“靈魂”。一個好的演員可以決定一個影片的好壞,所以試鏡很重要,很多演員在沒有鏡頭在的情況下演得很開,可是一看到鏡頭就心虛了,也有一部分演員,形象很好,但在鏡頭裡就是不上鏡,作為影片的攝影,我有義務要找到一個人物最好的拍攝角度,展現其最好的一面。

  在距離交作業還有五天,我們開拍了。為了能夠拍出更好的效果,拍攝之前,我們必須選擇好合適的畫面背景,不能太亂、過雜,要與主題的顏色協調。結合環境光線,調節感光度及拍攝模式。再根據拍攝模式適當調節光圈、快門速度、測光情況等。或許,最難辦的是保證畫面曝光正常,在其中遇到的最困難的事情就是燈光的問題。我們每次在拍攝中都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去除錯燈光。

  拍攝中,演員如何排程,攝影機如何排程都在考慮的範圍之內,我不斷地跟導演溝通怎麼樣使畫面看起來更有美感,哪個鏡頭讓演員看起來更加有喜感,我的腦海中每天都在浮現不同的鏡頭畫面,透過攝像機反映思想的過程主要在於視角的把握而不在於技術的操作,一個合適的觀察角度和觀察狀態決定了我們的關注程度,而不是是否在拍攝中運用了各種技術手段使一部作品顯得花裡胡哨但是內容流於空洞。

  透過攝像反映思想的過程主要在於視角的把握而不在於技術的操作,一個合適的觀察角度和觀察狀態決定了你的關注程度,而不是是否在拍攝中運用了各種技術手段使一部作品顯得花裡胡哨但是內容流於空洞。在這裡,我並不是反對技術的進步,而只是提出一點值得注意的地方,我希望我們的作品內容永遠應該大於形式,內涵永遠應該大於外表。

  每個場景對於我來說都很難拍,我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呈現給看的觀眾,所以每個鏡頭我都很認真的在拍攝。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夜戲,我們拍攝了將近12個小時拍完那天的鏡頭時,已經是凌晨四點,劇組的每個人都很辛苦,最值得感謝的是王家東老師,給我們指導鏡頭的拍攝,或許沒有他的指導,我們的影片可能要遜色很多。雖然辛苦但是我們拍攝的鏡頭讓我都很滿意。我們的影片也接近尾聲。

  後期製作同樣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我們的素材很多,需要整理的東西也很多,慶幸的是我們在拍攝過程中是邊拍邊剪,這樣也可以及時發現漏拍的鏡頭。很多氣氛的烘托、特技的加入都是依靠後期製作完成的,但在我們影片中用到的特效並不多。剪輯的作用更多的是從大量素材總選擇需要的素材,然後拼接成段子,用來支援和反映主題。

  但是這個剪輯同樣是有講究的,我的實踐經驗就是挑核心內容,儘量保持簡潔。很多時候自己拍攝的素材會難以取捨,結果是自己陶醉的很而旁人不厭其煩,在這個時候我們呢就應該更加註意對於主題的把握,點明主題。

  拍攝微電影心得體會 篇2

  實習是每個大學生必須擁有的一段經歷,它是我在實踐中瞭解社會,讓我學到了很多課堂上根本就學不到的知識,為我以後進一步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每一次我們都做出嘗試,期初是想拍我們拿手的懸疑劇,這樣出來的效果可能會好。

  但在大學期間,如果不做出一點嘗試,總是保守,那我覺得人生就沒有意義,這部作品無論最終效果是否達到水平,都是一種新的嘗試,學到一種新的影片型別的拍攝手法,從中獲得的價值,或許比拿到獎項更為有意義,大三了,能在一起拍片的日子不多了,我很是珍惜這段拍片的記憶,雖然拍攝和後期階段都遇到各種困難,直到最後,都堅持著,每個劇組人員都是不易,所有的矛盾都可以化解,只要你有一個原則,你之所以和導演合作,是因為你相信他的決定。

  我們可以提出更好的建議,但決定權在導演身上,無論他做出怎麼的決定,你都不要與其發生衝突,如果你覺得導演不夠好,那也是你的選擇,因為你已經是劇組的一份子,沒有團隊精神的組員,無論去哪裡,都是無用的,實習學到很多那是必須的,這將是我人生中難忘的一段經歷。

  我們的微電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已經落下帷幕。本次微電影拍攝收穫頗豐。在最開始確定好分組後,我們開始商量確定主題,大家各抒己見。主題的確定經過一番波折,由於大家商討出的第一個主題不合適,於是我們又重新確定主題。這過程中大家一起出力,也在網上查找了相似的事例,最後確定了主題。主題確定了之後,我們幾個女生開始編寫劇本。劇本編寫經過了幾次的修改,存在著各種不足,如內容太繁瑣,場景太大,效果拍攝不出來,甚至編寫的時候還出現了脫了主題。但最後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經過幾次修改最終完成劇本。雖然開頭就讓我覺得困難重重,但是團隊的力量很強大,有的時候也會出現意見不合,但最後都能融洽解決。

  我在這次的微電影拍攝中擔任的是總導演和後期製作的工作。因為是第二次與我們的拍攝小組一起拍攝微電影了,默契配合程度相較於上一次也有所提升。小組成員配合度非常高,這也使得我的導演工作完成的非常順利,我想要他們表達出來的情感都能很好地抒發出來,整個拍攝過程幾乎都是一條過,這也為整個微電影程序很好的節省了時間。

  拍攝完畢之後,還要對拍攝的片段進行整合和拼接,這次用來剪輯電影的軟體是一個全新的軟體,對我來說,也是個不小的挑戰。畫面的切換,音樂的切入,場景的慢放,影片的每一處細節都是經過仔細推敲與琢磨的。功夫不負有心人,努力的拍攝加上認真細緻的編輯,總的效果還不錯,觀看的時候常常會想,這真的是我們完成的嗎。如此效果,確實慰籍了我們心靈不少。大家最後一起觀看時所流露出來的成就感,是我大學四年最難忘的珍貴回憶。

  透過這次拍攝我們知道了我的不足之處是:我只是掌握了最基本的簡單的拍攝,對攝像技巧僅僅是用了推拉和移,對技巧的綜合運用還很生疏。由於經費和時間的種種限制,我們的作品顯得有些倉促,不過,我對這次拍攝總體上還是比較滿意的,因為基本達到了老師以及我自己要求的效果,雖然不夠好,但對我們來說已經是最完美的了。以後再有機會拍攝微電影,我相信我們會努力做得更好!

  一部短小的影片,不僅僅是結果,其過程往往一樣可貴,同時,在其間所學到的知識,也是受益匪淺的,相信這於我們而言,一定是一部難忘的影片。

  拍攝微電影心得體會 篇3

  20xx年寒假的小學期我們接觸了思想政治實踐課,經過小組的討論,最終選擇微電影系列,我們選擇的主題是《手機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這與我們的大學生活息息相關。據調查,77%的人每天開手機12小時以上,34%的人24小時開機。94%的人使用手機在5年以上。

  而近幾年智慧手機和3G網路的普及,使得手機更是成為隨身必備之務,特別是年輕人,幾乎時時刻刻都離不開微信、QQ、微博之類的社交通訊工具。過度依賴手機等科技裝置,對身邊人的忽視程度就越嚴重。在網路上活躍的人,現實中反而更孤獨。建議晚餐時少用手機,多和家人交談。外出社交時,也避免過多使用手機,以免冷落他人,這正是我們拍這部微電影的原因。

  經過我們小組的努力準備,寫劇本,終於成功開拍。小組活動的工作有條不紊的分配到個人,而我就榮幸地擔任了攝影師兼演員。猶豫缺乏拍攝經驗,於是我上網查了一些拍微影片的注意事項,在實際工作中也明白了,做好每件事都是要認真負責的。由此我總結了三點經驗。

  第一,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全面,比如,提前準備好拍攝時需要的道具,檢查攝像機是否充滿電,記憶體是否充足。

  第二,要認真負責。拍攝完成後及時把影片儲存到電腦裡,處理好以後再做一個備份,以免發意外。儘自己所能,把工作做到。

  第三,要學會隨機應變。要聽取他人的建議,與團隊做好配合,盡力讓影片的效果達到。

  手機依賴症是一種新型的心理疾病,尤其青睞青年白領女性、業務擔子重的中年男人和學生三類人。手機作為一種現代化的通訊工具,由於它的方便快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隨著“手機一族”隊伍的不斷壯大,一種由於對手機過分依賴而形成的現代心理疾病——手機依賴症也悄然現身了。希望這部電影能夠產生一些影響,同學們可以放下手機,多一些面對面的交流,一些心靈的溝通,告別手機依賴症。

  拍攝微電影心得體會 篇4

  喜歡攝影,很簡單的是因為它能記錄下動人的瞬間,能在以後的日子久久回味當時按下快門的情景、心境。但是攝影並不等於照相,攝影是傾注你的情感於照片上,每按一下快門都應該思考為什麼要拍下這張照片,它的'意義,如何運用手中僅有的工具去表達你心中想表現的東西。

  用美學構圖對攝影來說是創作的第一步。

  從創作角度來說,構圖本身不能成為目的,攝影構圖應最大可能的闡述藝術家的原始構思,更好的表現照片的主題內容,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使作品更有藝術感染力,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它的基本要求是鮮明、易懂、有視覺衝擊力。一副傑出構圖的產生和攝影者不畏艱險、冷靜果敢的品質是分不開的。作為一名攝影師,還應該具備一種能力,即當我們觀察生活中的具體的物象,無論是人是樹、是建築還是花卉,往往需要撇開他們的一般性的屬性,而僅僅把他們看作是各類形態的組合,即點、線、面、肌理、明暗、色調等諸多元素的組合體。這有助於攝影者運用各種造型手段,在畫面上透過對純形式的分析,冷靜的組織和安排畫面,竭力使之契合人們的視覺感受和審美口味。只有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併為觀賞者所真切感受時,才能取得滿意的視覺效果。

  對於攝影來說用光絕對是很重要的技術因素。

  首要的是你要提高戶外對光線的敏銳感覺,憑經驗能預見到照片出來的效果。當你培養起這種敏銳感覺後,你就知道什麼時候的光線是你想要的,什麼時候應該收起相機去吃午飯。你拍攝的主題越小就越容易用光。肖像,昆蟲和花卉攝影基本上都要佈置光線;拍風景的時候就只能等合適的光線來拍。在山嶽攝影中要等到合適的光線往往要等到合適的季節、合適的日子、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天氣。

  用藝術構思完成攝影創作。

  所謂藝術構思,即以藝術的視角表現主題思想,這要求攝影者在拍攝之前或是在拍攝期間就要做好構思,如何使畫面表現的更加完美。審美能力是攝影師或者說出色的攝影師必須具備的素質。在攝影創作的過程中,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能在自然的環境中發現美,在眼前的攝影過程中找到美,這是彌足珍貴的。對於攝影人而言,創作慾望和創作熱情更加可貴。我認為這和愛好或者說對攝影的認識和重視的程度有很大的關係。攝影創作要能吃苦,要經常出去採風,就像畫家要經常出去寫生一樣。坐在家裡是不能進行攝影創作的,更不會有藝術作品的產生。

  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是執著,攝影也是。一份執著的熱情,不斷觀察練習積累,我在這條路上收穫喜悅,付出更多精神。

  拍攝微電影心得體會 篇5

  在這次微電影中我負責的是演員和製片。對於一個幾乎一點攝影經驗的沒有的我,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為此,我努力的學習,跌跌撞撞中,我堅持了過來,隨著拍攝的深入,我開始進入狀態,完成了拍攝。

  我們的微電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已經落下帷幕。本次微電影拍攝收穫頗豐。在最開始確定好分組後,我們開始商量確定主題,大家各抒己見。主題的確定經過一番波折我們終於確定下來了主題。我們幾個男生開始編寫劇本。劇本編寫經過了幾次的修改。透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最終完成劇本。雖然開頭就讓我覺得困難重重,但是團隊的力量很強大,有的時候也會出現意見不合,但最後都能融洽解決。

  我們這次劇本講述的主要是大學生活的墮落和改變,制定好了劇本,接著就是定演員,根據我們小組成員每個人的性格情況,盟友們統一分配了角色。經過一段時間的熟悉臺詞與醞釀角色之後,利用課餘時間,我們加快了作品拍攝的進度。剛開始的時候,演員們都有一點點青澀,但隨著一次次的經驗,也都越來越熟悉,並且越來越好。一幕幕的場景拍攝接連完成,總的感覺還不錯。

  透過這次微電影的拍攝讓我們在親身實踐中,一點點體驗到了,每一部作品之後的辛勞,確實感受到了,認真付出的價值,以及和大家一起完成作業時的快樂與辛酸。

  我們的作品顯得有些倉促,不過,我對這次拍攝總體上還是比較滿意的,因為基本達到了老師以及我自己要求的效果,雖然不夠專業,但對我們來說已經是最完美的了。以後再有機會拍攝微電影,我相信我們會努力做得更好!一部短小的影片,不僅僅是結果,其過程往往一樣可貴,同時,在其間所學到的知識,也是受益匪淺的,相信這於我們而言,一定是一部難忘的影片。

  拍攝微電影心得體會 篇6

  首先拍攝前要有準備工作。可以多利用身邊的景物,選擇方便取景的地方,不是高富帥或白富美的平平小輩還是會考慮成本問題的,可以多選擇免費現成的,節約成本。要觀察環境攝像前要先注意周邊的狀況,如果是馬路邊上要注意車輛來往,小心路況,注意交通安全,要小心腳下,一面踩空或絆倒,不要只顧著拍攝而忽略了周遭的狀況,在移動的過程中發生意外。

  當相機畫素不太高的時候,可在拍攝中適當提高照明亮度,應用自然光。那好一點相機劃分多區域布光,多機種明暗影調變化。

  當拍不下全景時,可以採用移動拍攝,就是攝像機機位不動,透過變動攝像機光軸來拍攝的方法。當然在拍攝過程中的移動問題也要注意,要及時跟上和跟準,鏡頭不要變動太大,因為大幅度的搖晃會導致觀眾產生視覺疲勞,更加影響微電影的拍攝效果。

  一般來說,要表現一個人或物體曲線輪廓,那就打逆光,在室內的話,就使室內光強與外界平衡,但要以室內光為基準調節白平衡。

  後期處理很重要,聲音的錄製和畫面的處理和連線是很耗功夫的,所以,後期上更要多花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和學習。

  拍攝微電影心得體會 篇7

  這次微電影是基於現在大學生生活學習的普遍現象而拍攝的;它反映的是當代大學生更多的沉迷於遊戲,娛樂;而對知識基本沒有學習跟了解的想法。

  因為我們這組全是男生的緣故吧,這個微電影主要介紹的是男生從踏入大學的那一刻開始,因為周圍宿舍成員的影響,從一個有著理想,有著抱負的新時代大學生逐步演變為一個只知道遊戲,娛樂,逃課,談戀愛的墮落青年。但這並不影響它不能代表新一代大學生普遍的思想觀念的轉變與現狀。美韓文化在中國的體現更多的是表現在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學生;他們處於理想與幻想的時期,美韓文化的更加能夠影響他們,這已經成為現在大學生的潮流。在拍攝的過程中,讓我知道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每一個場景,每一句臺詞,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不僅要做出來我就是主人還要配合同伴以達到效果是多麼的重要,每一部微電影的成功不是偶然。不僅需要好的電影題材,還需要演員精湛的演技跟高效的配合。我們這一群連三流都算不上的演員,沒有精湛的演技,只能以自己理解跟隨性來演繹。對於後期剪接的工作,讓我知道知識跟技能總是越多越好的,你所掌握的技能跟知識越多,你的能力就越高,你所能做的事情就越多,吳子豪同學能力高,後期的工作他包攬了很多,讓我們知道得提高自己能力。

  再剛開始設定這一主題的時候,當時的我並沒有什麼感悟,但是當拍攝過程中讓我感到了彆扭與苦悶,當看到最後的微電影的時候讓我們感覺這兩年來我的大學生活是這樣的虛度,大學生活本應該是學習,快樂,激情,勞累的,可是我們呢,現在只剩下娛樂與頹廢。就像前兩天某位老師對我們說的:你們計算機專業的本應該務實,沉著,沉穩的學生;可是你們現在都是浮躁,每天渾渾噩噩,不知所云的的人,你們這樣怎麼能將專業知識學好。感謝老師們設定的這一作業,不僅讓我們參與團隊合作,還讓我們認識到現在自己所處的環境與自身的不足,我們都是新一代的大學生,肩負著祖國發展的責任。雖然說得有的空大,但如果我們再墮落頹廢下次,那我們這一代有何人能挑大樑,我們這一代的風氣是否也影響了下一代。

  學習是很重要的,加油吧,且學且珍惜!

  拍攝微電影心得體會 篇8

  我參加了學校舉辦的科技實踐活動,並且是由我來拍攝整個活動的過程。一直以來我對拍攝DV就很有興趣,這回有機會可以表現一下了,老師把DV和說明書交到我手上讓我先熟悉一下,然後會在整個過程指導我,看著這小小的DV,心裡還是有點緊張,害怕自己拍不好。老師就和我說讓我不用擔心,慢慢拍就可以了,不行可以多拍幾次,後期再做剪輯。於是我也就放下心來專心研究DV了。

  經過兩週的練習,自己對拍攝有了些初步的想法,就約好了兩個同學把定了拍攝時間也定下來了,結果到了拍攝當天,天氣灰濛濛的,光線也不好,不是很適合拍攝,也就只有改時間再拍了。

  老師和我說過,雨後的晴天拍攝最好,空氣通透很多,所以我們都在等著這個雨後晴天的到來。又經過了一週,頭一天晚上剛下過雨,第二天一早就出了太陽,空氣也覺得特別清新,我和同學商量就定在今天拍攝了。

  首先按照老師和我說過的思路,拍攝東西一定要有完整性,所以我就定了幾個場景來拍攝,讓拍攝出來的東西能連慣一些,不至於無頭無尾的。

  我安排兩位同學坐在樹蔭下以聊天的形式開始故事,然後再一起走向實驗室,再做實驗。開始拍攝的時候,發現陽光總是射在其中一位同學的臉上,一晃一晃的很是影響效果,加上我們也沒有專業補光的燈光和反光板,就改成她們從走道慢慢走來,邊走邊聊天的形式來拍,剛開始拍第一段,有位同學有點緊張,忘詞了,只能重新拍,光是第一段我拍了好幾次,現在覺得攝影師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啊,得有好大的耐心才行呢,在第一段重拍了第四次,才免強算成功,然後就開始拍第二段,走進實驗室的畫面,這一段比較簡單,不需要對白,只需要我拍的時候穩定就可以了,所以這段只拍了兩次就拍完了。到了最關鍵的這一段,因為我也要參於實驗,所以這一段只能用腳架把DV固定好,我把畫面調好後就開始拍了,在這段裡不好控制的就是畫面裡的人物位置,所以拍了幾次都會有人物走出畫面的鏡頭,還有一個難點就是沒有拍到溫度計和兩種燈亮度的對比細節,所以細節畫面是補拍的,溫度計的引數也是按拍攝時的溫度來拍,不然不準確了就不行了,經過幾次被拍,鏡頭總算補完了,補拍完了鏡頭,最關鍵的就是把影片匯入電腦去編輯了,這個我還真是沒怎麼接觸過,只能請教老師和我一起製作。

  老師在電腦上安裝好AdobePremiere軟體,然後拉出一條線插在DV的一個小介面上,老師說這個叫做1394介面,要電腦安裝有這種採集卡才可以連線DV把影片採集出來,然後再插入到影片編輯軟體裡編輯,剪掉一些不好的畫面,加入字幕,音樂以及對畫面色彩的調整等等。這個片我和老師一起做了幾天才做出來,很是辛苦呢。

  經過這次活動,對拍攝DV我學會以下幾點:

  1、移動鏡頭要平穩;

  2、合理使用對焦;

  3、圍繞中心人物拍攝;

  4、移動鏡頭一定要有規律;

  5、儘量順光拍攝;

  6、保持畫面構圖平衡

  當然,我也還只能算初學,在拍攝的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多學習,多拍攝才能拍得更好,感謝老師給我這個學習的機會!

  拍攝微電影心得體會 篇9

  這次攝像拍攝是我第一次拍攝。雖然在整個拍攝過程中我一共才拍攝了大約三十分鐘,但是我覺得,在短短的三十分鐘裡,我掌握了攝像的一些基本操作,以及劇本的分鏡頭指令碼創作。對於這次攝像,我的心得體會如下:

  1、在拍攝前一定要選好主題,有一定創意,否則吸引不了觀眾的眼球。我們這次在選材上特意選擇《雜交棉雜交技術》主題,雖然我們的的操作還存在一定不足,但在主題的選擇上較別的主題有了很大的突破。

  2、關於拍攝時使用攝像機的技巧。托住攝像機的姿勢要正確,拍攝時儘量讓攝像機放平在水平狀態。那樣,畫面才會端正。如果機沒有放平,畫面可能會左右傾斜,這樣在觀看的時候很容易給觀眾頭暈眼花的感覺,所以在拍攝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對攝像機的把握,要保持鏡頭的穩定,不要頻繁移動鏡頭。如果拍攝時沒託穩機或是頻繁的移動鏡頭,都會造成畫面不穩定。

  3、換拍攝鏡頭前要停留數秒。為方便觀眾瞭解畫面,轉拍另一畫面前最好讓鏡頭停留幾秒鐘的時間。但是,如果拍攝同一主體時間太長的話,錄象也會流於呆滯和沉悶。所以,不要拍時間太長和太短的鏡頭,5秒鐘或者10秒鐘是拍攝每個鏡頭的理想長度。

  4、開始拍攝第一個鏡頭時應用全鏡方式。這樣畫面影像比較穩定,更容易讓觀眾瞭解畫面的整體環境。接下來再拍攝操作步驟,這樣會更容易突出主體,也符合觀眾的視角習慣。

  5、最後是關於剪輯和編輯的問題,在剪輯的過程中對於軟體的熟悉度還遠遠不夠,沒有花心思的研究和學習上面,關鍵還是拍攝的過程中出問題,導致對剪輯的信心不是很大,沒有很大的興趣。在剪輯的問題上以後還要加倍的補回來,虛心學習。

  透過這次微電影製作,我們知道了我的不足之處是:我只是掌握了最基本的簡單的拍攝操作,對攝像技巧僅僅是用了推拉和移,還未敢操作運用搖、跟和甩,對技巧的綜合運用也還很生疏。

  不過,我對這次製作總體上還是比較滿意的,因為基本達到了製作效果。以後再有機會攝像,我相信我會努力。

  拍攝微電影心得體會 篇10

  通過了一學期的課程學習,以及老師給予的幫助,我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組成一個團隊,嘗試著拍攝了一部屬於我們自己的微電影——《救犢》。

  微電影的製作流程大概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微電影創作的前期的策劃,得確定主題,寫好劇本,由於我沒有參與到劇本寫作,所以,我這就沒有多少經驗可以提供分享。其次,由我們組內的寫劇本的人,將劇本按照分鏡頭指令碼打印出來,從而便於我們中期的拍攝以及為了後期的剪輯更加有條理,儘量細化,將同場景的鏡頭分出來,不管是拍攝還是最終的剪輯都更加省時省力。

  然後,就是準備器材和確定拍攝人員,演員基本都是我們自己上,由導演來決定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再者,進行拍攝,這是整部微電影製作比較重要的步驟,拍攝前,得做好拍攝日期安排和選擇好拍攝場地,才能保證拍攝過程中更加順暢。經過幾次拍攝心得,我們發現各種所需要的拍攝道具一定得面面俱到,缺一不可,對取景的地方進行踩點,不能臨時抱佛腳,那樣,只會耽誤或延遲拍攝的時間,一切要有計劃的進行。根據分鏡頭指令碼分場景來拍攝,而且每個場景我們小組都是拍了好幾遍,寧願苦點累點,這樣對後期剪輯選材取捨特別重要。最後,就是後期的剪輯製作,這也是我主要負責的任務。片子拍攝好後,要對已有的素材進行初剪、精剪、配音、配樂、字幕、特效等一系列的製作,讓整個片子有順利而不凌亂,並能夠帶給大家帶來視聽結合的效果。再好的畫面,如果沒有聽覺上的效果,會遜色不少,且觀眾無法透過畫面直接瞭解這個片子的所要表達的思想。

  最後,我根據前期的指令碼和後期導演的靈感剪輯,再加上後期特效,還製作了片頭和片尾,這樣為我們的微電影潤色了不少。

  從電影藝術語言角度來說,要使各種語言要素組合成完整的電影藝術整體,就必須按一定的藝術表現規則進行運作,這就涉及到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一種最重要的語言手段,它是處理鏡頭、畫面、聲音、色彩等語素之間的組合關係,透過各種各樣的組接,達到敘事、抒情、表意的藝術效果,併產生獨特的電影時間和電影空間的基本結構手段和敘述方式。可以這樣說,沒有蒙太奇就沒有電影藝術。

  蒙太奇是法語montage的譯音,原本是建築學上的用語,意為裝配、安裝,引申到電影藝術領域,指影片創作過程中的剪輯組合。電影創作同時也是一種物質生產,生產要講求成本,因此其情節場面的拍攝並不按劇情發展的次序,而是完全打亂的,最後要經過一道剪輯的程式,把打亂的東西重新組接起來。若要作全面準確的概括,它實際上包括了狹義和廣義的兩個方面的含義。狹義的蒙太奇是作為一種電影語言符號系統出現的,專指鏡頭畫面,聲音,色彩諸元素編排組合的手段。廣義的蒙太奇不僅僅指畫面、聲音及色彩間的組合方式,也指從劇作構思到作品完成過程中,藝術家的一種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因此,蒙太奇在藝術家的刻意經營下,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結構和體系。

  蒙太奇是把電影語言元素進行組合編排的一種規則和修辭方法。當聲音和色彩作為電影的構成元素進入電影以後,蒙太奇增加了對聲音、色彩諸元素的組合編排,說明它是一個不斷髮展豐富的藝術範疇。蒙太奇不僅指鏡頭畫面的組接方式,也指從劇作構思到作品完成過程中,創作者的一種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

  作為貫穿電影創作始終的一種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首先是因為蒙太奇符合人的視覺感受的規律。影片中兩個鏡頭的並立,同樣能使觀眾產生一種聯想。再次,蒙太奇符合藝術對生活進行概括的需要。任何藝術都不可能對生活原封不動的照搬,須進行必要的選擇,提煉和加工,透過強調和省略,達到高度概括的目的。在電影創作中,將事件發展中的一些不必要的過程刪除,也是一種視覺的節省。由於蒙太奇,使電影時間得以實現“非連續的連續”,和空間的“有限中的無限”,為電影的表現內容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為電影提供了巨大的想象自由。所以,蒙太奇是一個不斷髮展豐富著的藝術範疇。

  1、蒙太奇藝術手法在電影表現作用中的功用

  蒙太奇不但可以把漫長的時間濃縮在幾個鏡頭中,也可以把生活中一瞬間的事強大,放大,把時間延長。蒙太奇能夠逼真的創造空間。電影藝術的空間構成,除了透過攝影機再現生活的場景外,還能將零散拍攝的個別場景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場面。電影藝術的時空創造由此可見一斑,它在群眾眼裡是實現時空的真實再現,從而保證了觀眾對劇情的理解。

  2、蒙太奇創造電影的運動

  沒有臺詞的運用,單是這些單獨來看毫無意義的畫面組合在一起,卻產生了一種連續的運動感,但觀眾準確無誤的接受整個劇情發展的脈絡.例如著名錶演藝術家卓別林的《流浪漢》中,透過河邊游泳者衣服的丟失以及最後流浪漢穿著不合體衣服走在火車站的一幕,沒有很多修飾和解釋語言的使用,人們也能一目瞭然。

  3、蒙太奇創造電影的含義

  蒙太奇除了創造時空,運動,從而保證了敘事的連續性外,還可以透過鏡頭的組接,使原來潛藏在各個鏡頭裡含義。例如日本電影《遠山的呼喚》中,農場主民子和僱傭工人的對話的鏡頭,透過一些穿插鏡頭的使用,例如民子向暖瓶中倒開水的幾個鏡頭的剪下,已經把最後民子挽留不成的結局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

  4、蒙太奇創造電影的節奏

  蒙太奇的使用使得電影具有了速度感和節奏感,使得原本正常表現速度的電影由於蒙太奇的使用而變得有了速度和節奏。鏡頭切換速度快,則會讓整個電影的節奏比較快,從而充滿了緊張感,而慢鏡頭的切換則會使整個電影的速度變的有些緩慢和沉重。電影的概念同蒙太奇的概念是緊密相連的。一般來說,景近、短鏡頭的組接能夠差生影片的快節奏和緊張感,而景遠、長鏡頭的組接則使影片的節奏緩慢、舒展,具有抒情的效果。

  5、蒙太奇可以激發觀眾的對比、聯想、積極參與電影藝術的再創作活動

  電影通過蒙太奇的組接,常常能使觀眾在鏡頭所傳達的原有的資訊基礎上,進行多種多樣的對比、聯想,在原有資訊儲存量的基礎上在觀眾自己的腦海中產生出新的想法,從而達到電影原有主題的進一步深化,以達到電影教育人和感化人的主觀目的。

  瞭解了電影中蒙太奇手法,對後期的剪輯也非常有幫助。從影片素材到一部完整的電影作品,在剪輯上往往要經過初剪、復剪、精剪乃至綜合剪等幾個步驟。初剪是根據分鏡頭劇本,把人物的動作、對話、相互交流的情景等鏡頭組接起來;復剪是在初剪的基礎上進一步修正;精剪是經過對畫面反覆推敲後,結合蒙太奇結構進行的更為細緻的剪輯;綜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場景都拍攝完畢,各片段都經過精剪之後對整體結構和節奏的調整。在整個剪輯過程中,既要保證鏡頭與鏡頭之間敘事的自然、流暢、連貫,又要突出鏡頭的內在表現,即達到敘事與表現雙重功能的統一。

  剪輯是一項既繁重又細緻的工作。一部故事影片往往少則幾百個、多則上千個鏡頭。畫面部分有內景、外景,有實景和搭制的景。同一景中的內容通常都是集中拍攝的,剪輯時要按照內容的順序重新編排;影片中的重要鏡頭因表演或技術上的原因,往往要反覆拍攝數次,需要剪輯時要進行選擇。大部分的鏡頭都拍得較長,須從中尋找最為理想的剪接點;有些要作長短鏡頭交叉出現的畫面,連續拍在了幾條膠片上,需要在剪輯時分切成很多的鏡頭,再按照最有效的鏡頭順序排列起來。聲音部分有先期、同期、後期3種錄音方法,對這3種錄音方法所錄下的聲帶,要以不同的工藝和方式進行處理。先期錄音大都是完整的唱段和樂段,須嚴格按照音樂的旋律和唱詞與畫面組合;同期錄音的聲帶多半是“對形”的對白和音響效果,通常都和相應的畫面同時剪輯;後期錄音的內容有“對形”的對白、內心獨白及旁白,有背景氣氛音樂,有“畫面”和“畫外”的音響效果等等,一般都在畫面剪定的基礎上錄音,這就要求剪輯時預先考慮到聲畫結合和聲音所能構成的一系列藝術效果。在影片沒有最後剪輯定稿之前,須妥善、有條理地儲存所剪下的畫面和各種聲帶,以便需要延長時再粘接上去。

  從鏡頭到場景、到段落、到完成片的組接,往往要經過初剪、復剪、精剪以至綜合剪等步驟。初剪一般是根據分鏡頭劇本、人物的形體動作、對話、反應等將鏡頭連線起來;復剪是在初剪的基礎上進行修正;精剪更為細緻、準確,對畫面反覆推敲;綜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場景的鏡頭都齊全、每個場景已基本剪好後,在對整個影片的結構和節奏做整體考慮的基礎上進行的調整和增減。有些片斷孤立地看是可行的,但與前後場景連線起來看,會感到太緊湊或太鬆弛,這就需要透過剪輯加以調節。這一關係到影片總體結構和節奏的調節工作,通常是導演和剪輯師共同研究決定的。剪輯既要保證鏡頭與鏡頭組成的動作事態外觀的自然、連貫、流暢,又要突出鏡頭並列賦予動作事態內在含義的表現性效果。敘事與表現雙重功能的辯證統一,是剪輯藝術技巧運用於電影創作的總則。為要實現上述雙重功能,需要掌握傳統的剪輯技法和創造性的剪輯藝術技巧。

  鏡頭的轉換習慣用“切換”,但場面段落的轉換,一般用“漸隱、漸現”表現上一個場面段落的結束和下一個場面段落的開始;用“化”來表現一段省略掉的時間過程,劃分兩個不完整場面的段落;用“劃”來表現地點、場合、事件的變換,劃分兩個以上的不完整場面的段落;以上是利用洗印或攝影方法制作在膠片上的“光學技巧”。此外,還可以用很多方法來劃分段落,例如仍用切換方式,只是在前段落轉換時沿用最有代表性的人或景物鏡頭做為下段落的開頭。傳統的剪輯技法,遵循的是生活的邏輯,但又不是自然主義地再現生活中的一切過程。緊湊剪輯、省略剪輯也說明了鏡頭間動作純粹自然的連貫並非總是必要的,壓縮或延伸真正的時間,讓有意義的動作事件全部表現,把自然動作減少到最低限度,是連貫流暢剪輯技法的一條重要補充原則。

  綜上所述,經過這次實踐拍攝,對我們的實踐知識增強了很多。對以後的,拍攝學習很有幫助。

  拍攝微電影心得體會 篇11

  今年四月,由於未來大勢底定,而自己對於這樣的結果不太滿意,所以相對身邊各個朋友不斷的傳出好訊息,心中的失落感是更加明顯的。但待在原地自怨自艾畢竟不是我的性格,遂決定在畢業前要給自己兩個挑戰,而不是留在宿舍玩電子遊戲或到大陸各處和風景合照

  其中一挑戰是在畢業前要將一個故事拍成微電影。主要是為了一償以前參加廣告比賽的遺憾,當時因為和隊友對於廣告的尺度有不同意見,最後自己退讓,導致腦海中帶著一點挑逗性的廣告卻因各種妥協,變成慘不忍睹的東西

  因此這次的畢業之作找的合作伙伴,一定是要充分溝通,理解我想法的人。後來才碰上一群好夥伴,願意不計任何利益,純粹為了我個人的夢想而幫忙。最後在八月中旬,三集影片便會上傳完畢

  這一段經歷,有幾點心得如下:

  1、錢,有時候能讓事情變簡單

  在人員方面,這一次上至男女主角、群眾演員,下至攝影師、剪輯師,全都是不支薪,義務相助。因此在時間安排上首先就要讓位於他們的其他活動,亦即一直都是第二順位。甚至有時候會碰上緊急事件,導致他們無法完成微電影專案的工作

  而我,一方面礙於人家的人情相助,雖然專案進度受影響卻只能讓他們去做自己的事而不好說什麼。另一方面,自己能力不足,要是有誰臨時退出,攝影、剪輯等工作我無法勝任,也就是專案的風險承受力很低

  在場地、物資方面,則是四處奔走,詢問好心人士的相助。雖然最後得到允許,但加了諸多條件,比如時間上必須非常的早。

  種種,假如有一筆足夠的資金,對於對方的付出,支付合理報酬,雙方便都能對之後的工作有清楚的責任意識。我想,這便是“順手幫忙”和“工作”的感覺吧?

  2、有顆樂於助人的心,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時候會得到別人的幫助

  一開始為了攝影師、剪輯師的問題傷透腦筋,剛好收到人大臺生會的通知,有新聞學院的學弟們希望拍攝一部臺灣學生在大陸唸書的微電影,希望能採訪幾個臺生,瞭解他們在大陸的一些經歷以及想法

  抱持著多嘗試新東西的想法,我接受了採訪,也談了很多。沒想到採訪結束之後收到他們的資訊,表示希望能出演他們的微電影。因為有拍攝經驗,所以知道承接下去不是一件輕鬆的活,老實說當下想推掉,但又覺得多給自己壓力,也許能發現新東西,於是有了二次合作的機會

  正如所想,在配合拍攝的過程中,自己對於演員的工作有更深的體會,結交了新領域的朋友,除此之外,對於攝影的鏡頭、劇本的撰寫,都因為參與他們的拍攝而有了新的想法,還得到了他們新聞相關科系學生的指導,收益頗豐

  連剪輯師、攝影師的人都是有了他們才得以完成。要是當時怕麻煩而拒絕的話,不僅沒有這些經驗,連自己專案的工作人選,可能都要花費大番苦心四處尋找吧?

  3、沒有什麼東西拿不到,只看你是否足夠想要

  這次的經驗起始於自己想完成夢想的簡單想法,老實說,沒有各種器材、不具備各種攝影、剪輯、PS等硬效能力、更沒有登高一呼眾人響應的人脈,還是個窮逼。有的,只有一個想法,一部劇本

  但之後憑著一股信念,把人一個個談下來,場地、物件一步步跑到位,當然中間比較辛苦,但排除這些,會發現,只要有足夠想要的慾望,會驅使人去客服一切困難,更好的是,往往解決對方的困難,就能得到對方的幫助

  最後,在這次執行專案的經驗,發現沒有一定技術能力會是很痛苦的事情,不僅萬事拜託人,有時候一些極關鍵的東西也得交到他人手中去代為完成,弄得自己提心吊膽,自身能力還是關鍵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