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通用14篇)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通用14篇)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1

  20xx年11月11日在管老師的帶領下,我們有幸去蘭陵參加了臨沂市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活動。本次活動分為觀摩教學活動及互動研討活動兩種形式。會上由全市選拔推薦的優秀教師進行了精彩的展示,純正的發音、嫻熟的教學技巧、精緻的板書、親切的教態、良好的素質,令人歎為觀止。

  透過本次活動,使我感觸很多,現將自己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對法治教學活動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本次觀摩活動涵蓋兩個年齡階段,有四年級的《父母默默的愛》和六年級的《我們受特殊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兩節法律知識課。對於難懂的法律知識,兩位老師講起來卻清晰明瞭。比如第一課《我們受特殊保護》,張老師能引導學生學習和理解我國保護未成年人的專門法律,培養學生學法、知法和守法觀念,幫助學生自覺地用法律法規來約束自己、保護自己,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上課伊始,張老師透過課前交流讓學生說說未成年人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特殊之處,引入“我們受特殊保護”。正是因為未成年人的特殊性,他們的權益容易受到侵害,怎樣避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呢?引入新課《專門法律來保護》。這節課張老師設計了兩個活動,活動一:專門法律有哪些。讓生從課本中找找專門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並請學生思考為什麼透過專門的法律保護未成年人。師講解出發點和立足點。活動二:專門法律我瞭解。張老師先借助教材中“知識窗”,讓生明確相關法律的內容、特點和價值。學生明確後,教師在藉助闖關小遊戲加深學生對法律的認識。最後,教師發放法律條文資料,生配樂讀法律條文,鞏固對法律知識的認識。課後踐行環節,讓生繼續瞭解《兒童權利公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豐富學生的法律知識。

  二、課堂活動的設計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學習任務參與。

  課程標準提出,課程活動的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的學習都能得到發展。但是每個學生在學習上表現的興趣、天分和能力以及學習方法都是不同的,在學習能力上也有不同,應該注意。

  三、讓學生自由的發言,在討論的時候不去限制學生。

  張老師在執教《公民的基本權利》這課中,讓學生自己去摸索,鼓勵學生以聊天形式來上課,讓學生能夠發散自己的思維,成立一個個學習的小組,讓學生在其中互相交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的過程後課堂上小組之間進行搶答,讓其配合完成,不做太多的干預。

  四、存在不足與今後打算:

  1、我的教學還是以傳統方法為主,缺少創新意識,學生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不足。

  2、課堂中我講的太多,學生交流的時間略短,總感覺孩子不會、不懂,沒有真正放手給孩子們。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的教育教學工作能力和水平還有待更進一步提高,需跟上時代的發展,適應時代的需要。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學習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要不斷總結經驗,努力創新,開拓進取,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逐漸創造出自己的教學風格,為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2

  道德是衡量行為準則的標準,而法治則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道德與法治之間相互關聯,可以說道德就是心中的法律,而法律就是成文的道德。

  道德不是生來就有的,需要後天的教育與學習。法律也不是一開始就全部知曉的,需要師長的告知。師者,傳道受業解惑。對於小學生而言,單純的文化課本是遠遠不夠的。孩童時代是思想最單純的時候,也是最容易被影響的時候。就好像一張白紙,沾了墨水便是黑的。所以,他們需要在道德路上的引路人。因此作為師者,首先應當以身作則,愛崗敬業,尊重學生,在點滴小事當中為學生做好榜樣。既要言教,更應身教。

  所以,教師應當將道德與法治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將道德與法治相結合,以學生的學習生活為基礎,進行更高層次的昇華。也就是所說的由淺及深,由表及裡。還有在教育的過程中,應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講授知識的同時,透過一些小活動加強學生對於道德與法治的認知。

  道德與法治的教育不是將一張張知識點發給學生後死記硬背,更不是一張答卷進行選擇、填空、判斷題的檢測。我們應當注重學生對於道德的理解。”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不應當只是記憶,而是應該貫穿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因此對於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首先要將課堂生動化,有趣的事情才會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此外抓住孩子希望被誇讚表揚的心理,進行課堂學習過後的小活動,加強學生學習過後對知識的強化。此外道德與法治不同於文化課程,比如遵守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過馬路走人行線,單純的記憶沒有多少價值,真正貫徹到自己的生活當中,作為自己的日常行為準則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教學之後關注學習的效益,以及學生的收穫也是格外重要的。

  所以說道德與法治的教育需要打破常規的文化課程教育方式,注重創新,把理論與實踐真正結合起來。不斷加強自身的素質修養,進一步影響到學生的日常生活,成為他們人生道德路上的真正的引導者。做一名有長遠目光,有情懷的教育者,用德浸潤兒童的內心,用法呵護兒童的成長。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3

  20xx年8月24日, 我參加了《道德與法治》的培訓活動。雖然只有一天的時間,但培訓所給予我的啟發和經驗卻是一筆永久的財富。聆聽李老師的講解,讓我對新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有了一個更新的認識,從而讓我懂得了怎麼才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的去教,下面就談談幾點我的學習體會。

  一、把握課程基本理念

  1、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關心、積極探究是課程的核心。

  2、珍視學生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學生的權利。

  3、道德存在於學生的生活中,德育離不開學生的生活。

  4、讓教與學植根於學生的生活。

  二、理解《道德與法治》的性質

  在《道德與法治》低年段,我們需要摒棄那種認為法治教育就是講法條、講案例的觀念,把傳播法的理念、精神、價值貫穿於學生日常的生活當中。李老師總結了該學科教學的三大性質: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

  1、生活性

  珍視學生的生活為寶貴的課程資源。課程學習本身是學生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真實體驗生活、主動參與生活、創造生活的過程。本課程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點。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為課程的基本追求。

  2、活動性

  超越單一的書本知識的傳遞和接受,以活動為教和學的基本形式。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學生直接參與的各種主題活動、遊戲或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透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來實現學習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課程設計與實施注重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2、開放性

  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課堂從教室擴充套件到家庭、社群以及學生的其他生活空間。教學時間在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靈活而彈性地延展。內容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有彈性地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群擴充套件。

  三、新教材四個方面的突破

  1、將涵養實踐智慧作為“學習做人”的核心。

  道德與法治課的中心任務是教孩子“學習做人”,但這不是一個單純的知識學習過程,而是在綜合、整體、深入的意義上實現“對生活的洞察”,是一種實踐智慧的獲得過程。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意義與價值內涵,使知識成為人的實踐智慧的生長因子。

  2、新教材借鑑生存論的思路和中國“天人合一”的觀念,引導學生實現對自然與人的關係的理解。新教材注重文化共同體的節日、習俗教育,注重引導學生與“過去”對話,使學生成為文化傳統的承載者,並且注重引導學生透過“回望”過去品出生活的文化與道德的意蘊。

  3、超越技術主義和狹隘的功利思維。

  新編教材特別強調,教學的重點不是學會書上範例中包含的(如果有)操作性的知識與技能,而是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發現對於自己的世界而言的整體上的好辦法。

  4、挖掘生活事件的意義與價值內涵。

  做人的關鍵不是技術,而是智慧,而智慧來自於對生活意義的領會。新教材重在引導學生對生活事件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瞭解,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關愛的領悟,從而感受生活當中的意義與價值,進而懂得感恩。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4

  用“心”教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

  首先,用“心”研究“學情”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針對我校實際,把握課程的“學情”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就學生而言,長期應試教育下的學生缺乏對社會生活的深刻了解和切身體會,對很多思想道德和法律問題只能停留在淺層認識水平上,而且隨著我校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不同院系、專業、班級的學生之間的差異日益突出。第二,就教學內容而言,該門課程以往的教學過多地強調對國家和社會價值的評價,政治化傾向嚴重,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學政治課教學內容重複,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產生逆反心理。第三,學校有關部門和部分任課老師對該門課程重視程度不足,責任心不強,考核評價體系有待於進一步最佳化。以上問題的存在都為我們的教學帶來了難度,任課老師只有在用“心”研究“學情”的基礎上,才能使該門課程真正走進學生的頭腦,穩步提高教學質量。

  其次,用“心”鑽研教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第一,堅持“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學生的思想現實,使學生想聽、愛聽;貼近學生的專業學習,提高學生對理論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工作,使學生產生共鳴,使其能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高的心理素質。第二,堅持客觀辯證的原則,力求理順學生的心。對那些“老事”、“老理”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不斷求新,爭取做到“意新理透”,幫助學生消除不健康的情緒,把學生的心理順,以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第三,語言表達要生動得體,打動學生的心。要採用更易於學生接受的語言,切忌蒼白無力,照本宣科。總的來說,我認為教學語言要根據當代學生的特點,做到樸實無華、生動形象、言簡意賅,以達到啟發良知、提高覺悟的目的,增加教學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再次,用“心”改革考核方式,突出實際道德水準的考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因此該門課程的考核應從實際出發,知行考核相結合。第一堂課,我就把考核方式、考核重點、考核要求詳細告訴學生,強調考核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注重日常評價、階段性評價與期末評價的有機結合。在考核評定方式上,變以期末為主的單一卷面考試為貫穿在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多項考核。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使學生加深對問題的理解,鍛鍊學生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臨場發揮能力,受到學生的歡迎。

  社會在發展變化,教育物件也在不斷變化,只量要我們有“心”、留“心”、用“心”,緊緊抓住學生變化的“心”,有針對性地教學,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聽之有趣,學之有味,就能不斷提高教學質,取得良好的效果。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5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以下簡稱“思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對於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做好思修課的教學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體驗和感受,談談如何做好思修課程教學工作。

  一、瞭解分析學情,做到有的放矢

  學情分析是教學策略選擇和教學活動設計的落腳點,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策略往往是教師一廂情願的自我表演。瞭解和分析學情,是做好思修課教學的首要條件。原因在於教師教學的物件是學生,每個學生的情況有差異,每個專業班級同樣也有自己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情。特別是所帶專業班級較多的時候,要根據專業班級的特點對教學設計、教學內容做相應的調整。特別忌諱採用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去教授所有的專業班級,否則往往會出現老師講得累,學生睡得也累的奇葩現象。

  因此,第一課的時候不要急於上課,可以和學生聊聊對思修課的認識以及班級學生的特點和對老師有什麼認可的教學方法等。而後教師在以後的教學中採取投其所好的教學方式,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立“雙主體”課堂,發揮師生的主體互動作用

  “雙主體”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參與教學的雙邊活動,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作用。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積極主動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透過雙方互動,才能真正實現主體性教育。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強調的往往是要求建立以教師為中心或者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單方面的教學主體,實際上是換湯不換藥,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就某個社會現象進行討論時,既要善於點評和總結,同時又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對待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教師須注意從主流角度上來引導。

  總而言之,在思修課堂,學生可以積極參與討論,發揮百家爭鳴式的主體作用。同時老師也要有萬眾歸一的控制力來實現自己的主體引導作用。這樣的課堂,既發揮了互動的作用,又實現了教育目的。

  三、注重案例匯入教學,理論聯絡實際

  案例教學是一種利用現實案例作為教學工具的教學方法,也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樑。即教師利用案例作為講課的題材,以案例教材的.具體事實與經驗作為討論的依據,由師生的互動來探討和評價案例事件的行為與緣由,發掘潛在性的問題。

  案例教學的價值在於既促成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努力拓寬自己的專業視野,不斷地學習、創新。同時也使學生具有一定積極向上的心態,敢於表達自己不同的見解,促進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案例教學對於師生來說都有現實價值,因為思修課畢竟是一門融政治性、思想性、知識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為一體的課程。因此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這就需匯入具有實踐性的案例。

  比如,在講授理想和信念的知識時,可以引入美國紐約州第一位黑人州長羅爾羅傑斯不斷堅守信念的成功案例;再如講授依法治國時,可以選入陳滿殺人放火案歷時23年終於獲得重審的案例組織討論和教學;又如在講授有才無德是毒品時,可以引入商紂王和德國教父希特勒的行為來進行佐證。

  四、創新教學模式,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興趣。”

  然而,如何激發和引起學生積極性呢?一支粉筆、一本教案、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模式已收不住現在的學生的心。而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教學課件鮮明的色彩、直觀的影象、逼真的音響效果,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心理效應,吸引他們的眼球,從而激發學生興趣。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也要恰如其分的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總而言之,搞好思修課的教學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師不斷更新理念、創新方法,以更多的、靈活的教學手段來駕馭、活躍課堂,使課堂成為教師和學生共同演繹的舞臺。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6

  20XX年8月1日我參加了小學《道德與法制》新教材教師培訓會。此次培訓會有兩個內容:一是彭燕芬老師的對《道德與法制》教材培訓的分享,二是彭燕芬老師對新教材《道德與法制》教學內容進行系統解讀。透過這次的培訓學習,我收穫頗多: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特色

  一是堅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關注兒童的經驗,激發學習興趣,貼近兒童的學習特點和發展需求,改進教材的呈現方式,低年級教材還適當採用兒童繪本的形式,引導兒童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

  二是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合理佈局,整體安排,在開發教育資源、豐富德育內涵、改進道德與法治融入方式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所採用的“內隱”與“外顯”相結合的融入方式,真實自然。

  三是研究並遵循兒童道德自主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透過設計,給兒童留下自主思考的學習空間,較好地處理了道德認知必要合理的傳授與道德能力自主建構之間的關係,促進兒童在自主學習中提高道德水平、增強法治意識。

  四是針對兒童探究精神不足的現實,在全面體現課程核心理念和目標的同時,突出了“樂於探究”的要求,創造性地設計了一些較有特色的活動,引導兒童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努力培養兒童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道德與法治》教材框架及說明

  這一版的教材從一年級開始就把道德與法治結合起來,讓學生從小學階段就初步瞭解憲法中的相關規定,是他們樹立遵紀守法的思想觀念,有利於學生的成長。在編寫時用兒童的童言童語進行編寫,展開兒童自己的世界,為學生上課創設情境,更方便他們的理解和學習。最後採用教學和一的理念,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採用多樣化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學會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是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接下來彭燕芬老師又詳細的就一年級各單元的教學目標以及在教學中容易出現的教學誤區或教學關鍵點進行了介紹,使我對教材的把握更準確,更清楚。在教學中容易出現的教學誤區是,老師規定學生在介紹自己時必須怎樣說,給出固定的格式,讓學生進行填空,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允許學生的個性表達,杜絕填空現象。在教學中的關鍵點是,教師要在課堂進行中關注弱勢,對於表達能力或動手能力較弱的學生給予鼓勵,給他們更多的關注。我相信透過彭燕芬老師的詳細解說,我一定能更好的開展教學工作,把教學工作做好。

  這次新教材培訓,雖然培訓只有短短的一天,但透過專家深入淺出的講解,使參訓者把握了教材的編寫意圖、框架結構,更深刻地理解了教材包含的教育理念,幫助我們更好的做好《道德與法制》課程的教學工作,並以此作為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充分認識《道德與法制》課程的重要意義,改變教學方法,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道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透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為他們成長為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7

  自學院提出要進行教學改革以來,我們部將此事視為教學改革中的一件大事。全體思政教師對此項工作投入了很大的熱情和精力,對我們高職院來說,如果做得好,這是一次顛覆性的改革,是耳目一新的改革,是符合高職教育特色的要求。經過努力,我們對該門課在總體設計和單元設計上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心得和想法,不知是否妥切,羅列如下請專家吝教!

  一、應集中全體教研室教師的智慧和力量,群策群力。經過這半年多的預操作,我們一致認為,進行這一教學改革,一個人的力量是很微小的,一個人的智慧也是有限的,而一門課程的整體設計和單元設計涉及到教學模組的分割、課程總專案和許多的單元子專案設計,這就需要大家共同來思考、來定奪。

  二、在把握了課程的整體內容的基礎之上,設計課程的總專案以及各個小專案時,總專案與各個小專案之間要有包容的邏輯關係。

  三、對我們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進行專案設計之時,由於這類課程教育內容和教育效果的隱性性質,我們可以運用聽、看、想、體驗、感悟等手段,讓學生透過演講、辯論、撰寫材料、小組研討、做規劃等方式來設計案例,從而實現專案的內容和目標。

  四、在設計專案時,要注意可操作性,避免假、大、空。

  五、在運用這類教案進行教學時,上課的內容不是灌輸,而是透過專案進行引導,讓學生自己透過看、聽、想對教學內容和能力目標的獲得,也就是說老師說的要少,學生應該做的、說的多。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8

  我在週三早上第三節上了一節《道德與法治》,感觸良多,以下為我的反思。

  1.第一次上課有些緊張,忘記寫板書。板書是課堂的體現,是一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我上課的重大失誤。

  2.上課速度過快,30分鐘完成整節課堂。我覺得主要是自己講解太多,學生說得太少,沒有把課堂還給學生。尤其是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道德行為,應該以學生感受為主,而不是老師的一味灌輸。要做一個讓學生多說話的老師,做一個學生愛說話的課堂。

  3.上課評價過少。上課時對學生評價單一。比如“你真聰明”“說的真好”,不能夠根據學生的回答給予有效評價。這應該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不能讓學生覺得自己的思考沒有受到讚賞。

  4.環節之間的過渡不夠。在升國旗到眼保健操之間過於生硬。這是目前我認為比較困難的一件事。備課時就想的不夠多。

  5.課堂語言要符合一年級學生特點。要用更簡易化、生動化的語言,才能使學生喜歡聽課,愛上課堂。

  6.課堂組織手段要多樣化。不能對學生一貫批評,要學會表揚,讚賞每一位學生。可以從學生坐姿、回答問題等提出表揚。還可以從小組合作和競爭入手,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7.提高自己的素養。自己的上課的動作、手勢、表情都值得再學習。自己的粉筆字還有欠缺。希望多修煉自己,做到更好。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9

  道德與法制課是初中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學科,它不僅是中考科目之一,而且對學生做“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在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我們反思如下,以供大家參考:

  一、指導預習,為課堂教學打下基礎

  預習是讓學生了解課堂內容非常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對於初一的學生,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大致瞭解,知道重點是什麼,疑難有哪些,問題在哪裡。帶著問題進入學習,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有效地進入課堂學習

  首先,教師必須在講授新課前,預留五分鐘的時間,指導學生統一進行預習。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課堂的主要內容,直接指出這節課的頁碼和段落。

  最後,預習將就的是指導方法,先給學生指出這節課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帶著書中要求的問題瀏覽通讀全文,梳理點出問題的答案,勾畫重點,並將問題與答案做讀書筆記。

  二、緊扣課標,展示課堂教學

  (一)生動的引出教學主題。

  第一、用故事匯入,引起學生興趣;第二、用周圍的新鮮事匯入,貼近生活;第三、用時事匯入,讓學生多瞭解時事,並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第四、用問題匯入,讓學生產生疑問,自主解決問題;第五、用名言警句匯入,啟發學生思考,合作探究。

  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多讀課外書,多看新聞,不斷的擴大自己的視野,這樣才能使課堂變得生動。

  (二)多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播放聲像資料鮮活、生動、真實、直觀,其作用是其他教學手段望塵莫及的。七年級的學生的所見的東西很少,有些東西說了以後他們根本不知道是什麼,只有親眼所見,這樣就有必要讓我們藉助一些現代教學手段來上好一節道德與法治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透過多媒體選擇切合教材內容的音像、圖片、文字材料,讓學生彷彿親臨現場,縮短距離感,激發瞭解事件原委的願望,及情感上的共鳴。如果在教學中再創設形象生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背景音樂,妙趣的益智遊戲等,把學生帶進寬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中,使其會學、願學和樂學。這樣,自然而然就會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師生互動,引導學生質疑問難。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句話說明了質疑問難的重要性。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大膽思考,質疑問難,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深入發展,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問題的提出、分析、解決,是教與學的全過程。我們必須要:第一、深刻把握教材,依據文字設計問題;第二、密切聯絡實際,認真分析解決。教師必須聯絡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學會提問、學會分析、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教師要注意從小處著手,從大處著眼,把學生學習、生活的“小環境”與社會的“大環境”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客觀看待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分析原因,探求解決途徑和辦法,擁有正確的情感態度、人生觀、價值觀。

  (四)指導學生學會總結歸納以及背誦。

  在教學過程中,每學完一節課內容後,都給學生留五分鐘,讓他們對本節的知識要點進行歸納總結。在下節課的時候再給予複習鞏固。

  學生最怕的就是背誦,枯燥無味,背了就忘。教師也可以讓背誦形式變的多樣。可以採用填空法,把學生需要記憶的內容“挖空”,讓學生當堂訓練和競賽。也可採用列知識樹的方法,讓學生創新思維,整合知識,理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

  總之,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效率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一名道德與法制課的教師只有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結合學生實際,從教育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上,符合學生的實際,使道德與法治課成為受學生歡迎的課,才能提高教學效益。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10

  《課間十分鐘》是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教學內容,內容淺顯易懂。我是這樣教學的:

  一、以視覺領先、以興趣入手

  “課間十分鐘”這一課,在開始匯入的部分,我原來以“寧靜的校園太安靜了”匯入,效果不太理想,後來我以“時光倒流”的遊戲領先、以興趣入手。在教室裡模擬課間活動場景,視覺中感受體驗歡快情緒;在看其他同學課間活動時,正符合了學生的興趣,他們迫不及待的想做自己喜歡的課間活動內容,從學生的表情中,可以真實的感受到他們是多麼的喜歡課間十分鐘。

  二、精講精示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精講。在指導學生觀察“投沙包”這一動作時,我引導學生思考:投沙包的活動在什麼地方進行?投沙包隊員們怎樣投沙包?圍觀的同學情緒怎樣?學生們透過想象思考,找有關的圖片,教師提問,直到學生對這一動作的特點已經瞭解掌握。進而我引導學生想想還有哪些課間活動的思路:先想在什麼地方做什麼?再想怎樣活動,如何在畫面中表現場上的觀眾。讓學生體會創作就是圍繞一個活動、按審美法則把活動內容表現具體的創作方法。

  三、用多媒體來輔助提高教學效果,

  用多媒體來輔助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樂學的精神狀態。在這節課中我用簡單的畫面幫助學生學習,雖不花哨,但非常實用,目的達到。學生在這過程中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從而加深了記憶。

  總之,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地主體發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建立了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在表演中讓學生自己去做,並適時地加以指導,只要他們能做、想做,使他們樂中學,學中樂。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11

  首先,教師需要明確教材的思想定位,把握教材的價值方向和教育基調。同樣的學習內容,新教材在思想立意和價值引導上多有新的設計,比如“七下”定位於青春生命成長,關於悅納青春期生理變化的內容,就不侷限於應對生理現象的煩惱,需要看到生命正向能量的表達,教師教學要關注並放大生理變化帶來的青春活力。

  其次,教師需要激發學生自己的、真實的表達。教材承認並尊重學生個體化的生活經驗,並暗含經驗表達、分享、交流、碰撞等線索,能否讓學生真實表達,將直接影響教師使用教材的水平與能力。如何讓學生願意說真心話?需要教師真正將教學的關注點從教材內容轉向每一位活潑潑的學生:從備課開始,真正關注學生個體化的經驗;在課堂教學中,跳出預設的教學環節,更多關注學生的生命狀態,營造安全、開放、尊重、相互傾聽的課堂氛圍。

  再次,教師需要有直面挑戰的教學勇氣,以及對話的意識和能力。教材直面學生在生活中的困惑、矛盾與衝突,學生的真實表達往往給教學帶來挑戰,教師如何接應與引導?教師需要有與學生共同探索的開放意識與心態,對問題求解的興趣會弱化被挑戰的恐懼;教師需要學會與自己對話,傾聽內在的聲音,同時提升課堂對話(而非簡單問答)的能力,以及導向生生對話的能力;教師還需要有非常明確的價值方向,能夠引導對話的大方向,在價值引導下進行課堂創造、實現教學生成。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12

  在起初備課時,介於本課知識點難度較低,因此更多的把重點放在小組討論環節,但在巡視指導的時候我發現學生討論問題有些根據問題找答案的習慣,有一部分學生完成了題目就暫停了討論,認為自己的學習已經完成,因此對“答案”的理解不夠,只流於表面,沒有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於是我在師生討論,教師點撥環節我提出了更加細緻的問題讓學生們自由發言,並繪製了關係圖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點。根據作業以及筆記情況這一問題也有所改善。

  經過這一課的教學使我意識到一個問題,教師在備課、教學的時候始終要保持一種謙虛的態度。可能你的專業知識過硬,吃透了教材,課堂調控能力也非常出色。但在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總有意料之外的情況,學習的主體始終是學生,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使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這樣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避免了“憑經驗”可能出現的問題。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13

  這學期本人擔任七年級四個班的道德與法治課科任教師,能夠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有計劃、組織的進行教學工作,放眼未來,為了讓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取得更大進步,我總結了本學期的一些工作細節,鞭策自己更加努力朝好的方向發展。

  一、深入鑽研教材,認真備課,精心選擇教法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和保證。在新課改教材面前仍然是新手,故在課前做到認真備課,多方面去搜集與教學相關的資料。我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堂教學,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在深入鑽研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認真寫出了切實可行的學案,使每一節課都能做到“有備而上”。透過培養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達到愉快教學的目的,在教學中注重學生活動,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二、精心組織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上好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課堂教學中我儘量做到講解清晰化、條理化;課堂語言力求準確化、情感化和生動化;教學思路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注意精講多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儘量少些,學生活動儘量多些;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努力實現思想品德課的趣味化。思想品德課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絡緊密,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與實際緊密聯絡,切實解決學生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透過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學生在日常行為習慣、思想素質等方面有了較大改變。

  三、加強課後輔導,提高教學質量

  課後輔導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鞏固。耐心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對後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比如:多與他們談心;從讚美著手,善於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改變教師角色,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朋友,讓他們敢說話,說真話,這樣讓學生感到你與他是平等的,那麼他就能很好的去接受你的觀點,

  從而轉變自己的思想,改變自己的行為,從而真正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存在不足與今後打算

  (一)個人備課有時針對性不強,特別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是備好的課不得不進行必要調整。一方面,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較弱;另一方面,有的同學比較活躍,上課氣氛積極,但中等生,差生佔較大多數,尖子生相對較少。因此,講得太深,沒有照顧到整體,在備課時也沒有注意到這點。從而使教學效果不理想。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14

  在小學教育中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感受與體會,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好周邊情況。雖然這一階段學生在生活經驗與閱歷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但是透過在課堂教學中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好這一內容,同時也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

  一、保證理論知識上的生活化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髮展,《道德與法治》教育也開始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上來進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做好課堂的講述工作,主動將理論知識與生活結合在一起,保證教育的生活化。在開展課堂教學以前,教師也要及時進行備課工作,從這一階段學生的生活閱歷等方面出發,保證教育的針對性,並從學生的視角入手,注重開展體驗教學,減少說教教育。可以說只有真正將生活知識與教材結合在一起,才能培養好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也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升教育的質量。如學生在學習《我是小學生啦》這一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從教學的實際情況入手,綜合好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此基礎上來開展引導工作,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的活動。

  二、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幫助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目標

  對於教學工作者來說,要清楚認識到幫助學生學會學習要高於傳授知識。只有讓學生掌握好學習的方法,才能及時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促使學生主動進入到學習中去。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教師就要清楚認識到幫助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重要性,以此來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奠定基礎,幫助學生掌握好學習的方法與技巧,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也要及時更新教育觀念,給學生準備出充足的學習時間,將學生從被動的學習局面中解放出來。但是也應當要明確的是,在小學中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是存在著一定難度的,但是隻有讓學生可以理解好這一知識點,才能更好地對知識進行總結,同時也可以實現理想的教育目標[2]。

  三、最佳化教學方法

  想要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效果,實現教育傳播的目標,在教學中教師就要綜合分析好這一階段學生的特點,主動對現有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實現對教育的最佳化與完善,從而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慾望。對於小學生來說,在學習中進行知識的積累是極為重要的,只有讓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才能產生出主動探究的慾望,才能不斷產生出學習的興趣與新鮮感,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操作能力。在這一背景下,教學留白被提了出來,併成為了一種比較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過多的向學生講述知識,而是在教學中給學生充足的思考實踐,以此來促使學生主動對知識進行深入性的探究,從而培養好學生的探究能力,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運用這種教學設計方法,也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幫助學生在思考問題的同時發揮出自身的想象力,從傳統的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找出科學的答案,提升自身的實踐與探索能力。

  四、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創建出和諧的學習氛圍

  就現代化的教育理念來說,要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就要明確學生的地位與重要性,真正凸顯出學生的主體性,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因此,教師就要及時更新自身的思想理念,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主導位置,建立出良好的師生關係,加強自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效果或是可以藉助角色互換等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在教學中就要保證教學進度與方向上的合理性,在課堂中也要掌握好學生的學習動態與方法,採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來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當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時,教師就要及時分析中其中存在的原因,分析好學生的表現,同時還要擺正自身的位置,為學生營造出濃郁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新課改的發展下,道德與法治教育也要主動進行調整,構建出合理化的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思想,在分析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來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對策,實現對教學環節上的最佳化與創新,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最後,在教學中教師還要主動對教學內容與目標等進行分析,及時更新自身的思想與認識,研究出能夠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因素,從而做好教學準備與設計工作,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需求。

  五、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內容產生出興趣後,才能主動進入到學習中去。且針對這一階段的學生來說,如果教師採取說教方法是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目標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從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上入手,為學生創建出可以行互動遊戲的平臺,同時還要綜合利用好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學生在學習冬天類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藉助課前作業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學習,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在戶外活動中的照片分享出來。其次,就是要向其他同學講述自己的經歷,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認同感。最後教師就可以藉助多媒體等來為學生展示出我國的地域,透過為學生展示出不同地區中的冬季景色,以此來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慾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就要從培養學生學習慾望的角度上出發,為學生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育目標,同時還要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提高學習的效果,實現學習的目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