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
讀《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1
我校王主任給我們帶來了幾本書,我有幸讀了其中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受益匪淺。書中關於課堂有效教學,餘教授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為老師們進行剖析和策略講解。可以說,當下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如何構建有效課堂?如何打造“有效課堂”?有效課堂教師應該關注什麼?結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下面就談談我的一點感悟:
一、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覺得這句話對老師也同樣適用,每一堂教學效果良好的課都來教師的認真備課。在實施新課程的實踐中,我們較多的關注了教學方式方法等課堂形式上的改進,而相應的忽視了對教材和學生的研究。從《有效教學十講》中我明白了學生獲得知識,主要在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於備課。要提高中學語文的課堂教學質量,必須改進現行備課形式,著力提高備課的實效性。
首先是緊抓落實課前預習。我在學生預習的時候,有嚴格的規定,設計了導學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①字(包括生字和多音字的讀音,組詞,辨析形近字等),②詞語(抄寫,理解,成語的收集等),③自己感悟最深的重點句子或者段落(包括修辭句,含義深刻的句子,精彩的描寫等),④初讀感悟,⑤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即提出幾個問題)。這些內容看似繁雜,可是,它可以迫使學生去靜心讀書,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預習。這樣學生學校的效率就提高了。
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就必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就是準確和明確。目標的制定既要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制定三維目標。對於三維目標要求我們應該既關注知識技能,又關注過程方法,還滲透了情感態度價值觀。要知道我們強調三維目標,不是三種目標,我們在教學的各個過程、各個階段當中應該始終如一地貫穿三維目標整合的理念。其次,目標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層次。可以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學習動機等差異,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要想使課堂真正有效,設計精益求精的課堂檢測是教師課前必備的環節。因此,對於教師來說,就必須要精心設計導學案中的訓練檢測,而且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來設計。通常第一課時,老師在課堂上都要檢查生字詞的預習情況,然後再進行整體感知。那麼,我們在設計導學案的時候就可以將以上兩項內容設計進去。到了課堂上,我們就可以利用導學案來進行獨立作業。以這樣的方式來落實生字詞,不僅節省時間,而且效率很高。另外,由於我們已經將課堂上要講的內容作為預設,那麼我們在課堂上講課的速度必然加快,效率就自然提高了。另外,就課堂上的重點和難點,我們還可以把它們設計成多元互動合作探究,讓學生在課堂上透過同學合作解決了。這樣,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明確,學生的課後學習有目標,教學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二、要以學生為本,用真愛構築課堂
在討論教師的態度對學生成長的影響中,主要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對其影響。教師對學生的態度的核心就是對學生的關愛和尊重。態度主要表現在:語言、動作方式、眼神方式。要知道教師對學生的不良態度,是對學生的一種“心靈施暴”或者“情感敲詐”,即為支配或冷漠。新一輪課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則就是要在教學全過程中真正貫徹“民主和諧”、“師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能夠不斷的獲得美好的心靈體驗。引用餘教授的話:“成功的體驗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願望。”課堂中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環境,營造一種尊重學生的觀點、問題,鼓勵學生提問、概括、假設和陳述的課堂氛圍,高度鼓勵和評價學生的積極參與。從《有效教學十講》中明白了我今後更要努力實現課堂教學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改變以往以單純傳授知識為手段的做法,對學生的感情、態度、價值觀給予更大的關注,創造一種別具一格的教學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更富人性化,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情境的主要型別:藉助實物和影象創設的教學情境;藉助動作或活動創設的教學情境;藉助語言創設的教學情境;藉助新舊知識和觀念的教學情境;藉助背景創設的教學情境;藉助問題創設的教學情境。
創設教學情境的原因和情境的價值中,作者利用一個比喻來說明情境的價值。書中是這麼說到德國一位學者說過這麼一個比喻。他說,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嚥,但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就會在享用佳餚時,不知不覺地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於知識,猶如湯之於鹽,鹽需要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吸收。這就是情境的價值。情境有兩個要素:一個是“情”,一個是“境”。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境就是用一種直觀的方式,再現書本知識所表徵的實際事物或者實際事物。用情景教學,可以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
最佳化教學情境,激發興趣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先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就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興趣之上。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在“智力發展最佳狀態”中學習,才能使學生獲取更多的有效知識。所以教學中我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熱情,帶著興趣學習是教學的一個最簡單的有效法則。在教學實際中,可根據教材內容選擇性地組織一些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醜小鴨》這一課時,可在班上組織分角色表演課文,先在每個小組練習,然後全班學生參加,你喜歡哪個角色,你就演哪個角色,一次一次進行交換,使每個孩子對課文內容都有了瞭解,並透過自己的朗讀表演理解了課文內容,無需教師在課堂上進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課文內容了。
四、課堂有效教學需要反思和探究。
有效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將教學實踐和反思緊密結合。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無論是行家裡手,還是年輕教師,在各自的認識層面上都會發現不足,都會留有遺憾因此我們就要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看完《有效教學十講》後我明白了應該留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自己像過電影似的再現課堂教學的情景,及時捕捉問題,記下得失。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我的教學有效嗎,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好的教學?如果不及時反思,很多感覺稍縱即逝,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還會出現類似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認為我們要像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素養一樣不斷地提高我們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我國傳統文化中注重道德的君子,一日三省吾身。教師也要像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一樣,為了自己的事業和信仰,一日三省吾身。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是教學研究的一個永恆課題。在教學的過程,我一定要好好總結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用更好的教學方式、方法來完善自己的不足,同時我還要加強教育教學理論的系統學習,把我們的教學過程用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要不斷加強學習,特別教育教學理論上的學習,爭取在學科教研方面有所發展,在備課、上課、導學案等各個環節上下功夫,在專業發展上下功夫,真正提高教育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質。
讀《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2
說來慚愧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其實真的不知道余文森教授是誰,也不知道他在教育界的成就,《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是我在昆明雲師大培訓時,學校幫我買的,說實話我沒有想認真去思考的學習這本書過,就是那麼一瞬間同事跟我說,你讀讀這本書,要寫反思的哦!我帶著“任務”去看了這本書,但是後來我發現我“喜歡”上這本書了,也深深的對余文森教授產生了傾慕之情,他是偉大的教育者,他的思想是那麼的精闢,給了我心靈很大的震撼!
說著說著,我發現我偏離了主題,我今天要總結的是《有效教學十講》的內容,可是我覺得,要想理解一個人的思想前提是你對這個人要有興趣,有想去了解他的慾望。好吧,那我說說讀了這本具有教育指導意義的書後的心得,我將會以餘教授的思路為主線分成10個方面進行總結。
一、教學的有效性。
每一個敬業的教育者首先考慮的就是:我的教學有效嗎?可以說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學改革的共同追求。要想知道是否有效,你得有一個標準,那麼標準是什麼呢?餘教授提出有3個指標,分別是學習速度、學習結果和學習體驗。
(1)學習速度就是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學生的時間分為學習時間和非學習時間,其中學習時間又分為課程學習時間和課外個人學習時間。一個高明的校領導、一個了不起的老師,應該考慮到
這一點:你不能佔據學生學習的全部時間,一定要“解放兒童”!確立節約時間的意識,提高學習效率,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兒童。
(2)學習結果不僅表現在學業成績上,還應該考慮成績具有的智慧含金量,成績它本身是否含有智慧的價值很重要,如果沒有智慧的價值再高的成績也不能說明你學習到什麼。
(3)學習體驗,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才能夠養成學習的習慣,才能夠確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真正的有效學習是在學習這個過程後把“最近發展水平”變為“現有發展水平”,把“預設性的發展”與“生成性的發展”結合,學生從“被學習”到“養成良好習慣”一直到“個性化的學習”。總結的說做到了學生髮展與教師成長共同進步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學。
二、教學的生成性。
教學的成功在於高水平預設加上精彩生成。以預設為基礎,提高生成的質量和水平;以生成為導向,提高預設的針對性、開放性和可變性。
三、三維目標。
首先必須知道的是三維目標不是三種目標,要始終如一地貫穿三維目標整合的理念。“雙基”指的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三維目標要以雙基作為載體和依託,在實施三維目標時把雙基放入三維目標中,才能真正培養出優秀的學生。
教學結論相對來說是單一、封閉、簡潔的,過程相對來說是多樣、開放、複雜的。我們要把知識技能當成學科的軀體,把過程方法當成
學科的思維方法,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學科的靈魂,在教學過程中用整合的理念進行教學,才能得到好的“結論”。
四、教學情境。
知識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和吸收。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慾。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我深知創設生物教學情境很重要。好的情境可以快速吸引學生進入生物知識的海洋,帶著興趣和快樂去探究未知世界。我們老師可以藉助實物和影象、藉助動作或者活動、藉助語言創設、藉助新舊知識和觀念與矛盾、藉助背景、藉助問題等方法來創設的教學情境。生物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必須要基於日常的生活、形象的、要能體現生物學科特點、融入師生可以共鳴的情感、提出有內涵的問題,這樣才能創設出有價值的教學情境。
五、教學關係。
教學,就是教師跟學生、教跟學。
學生具有向師性和獨立性。學生都具有學生感,都希望有一個好老師,希望得到老師的注意。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學生思想多數是不會以老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學生都有相當強的學習能力,所以老師要以學生的“向師性”為基礎,又要以學生的獨立為導向,教師只能引導、鼓勵學生去學習、思考、觀察,但是不能代替他學習、思考、觀察。只有正確認識和對待學生的向師性和獨立性以及兩者的關係,才能取得良好教育教學效果。
一個優秀的老師會把學生當成課堂的主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導
作用,從教到學最終使學生具有獨立性。其次態度對學生成長起很大的作用,一位合格的教師對學生最基本的態度一定是關愛和尊重,慎重利用“冷漠”這一種態度。
六、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
每個教育者,都會使用各自特有的教學方式對自己的學生進行教育,但是要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有效教學、優質教學,都離不開三條“鐵律”。
(1)在依賴期,使用“先教後學”——以教導學。
(2)相對獨立期,使用“先學後教”——以學定教。
(3)各個時期都要“溫故而知新”——學會才有興趣。
七、新課程教學改革成績與問題反思。
新課程教學中出現諸多問題,如把三維目標和教學目標虛化、課程資源開發與教學內容泛化、學生主體的凸顯與教師使命的缺失、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與教學過程的形式化等等。
上述的問題對新課程改革來說是一種阻礙,作為老師要明確(1)目標的確立必須符合實際,真實可行的。(2)知道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於教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對文字的學習,過早、過多的補充內容甚至偏離文字大談其它都是不對的。(3)重視學生自主性的同時不能推掉老師的引導作用,一味的強調和表揚學生的個性見解,不做有價值的引導,出現忽視對文字的基本尊重現象是教育者的失敗。(4)教學方式多種多樣,但是都離不開“有價值”的教學。
八、新課程學習方式的基本特徵。
新課程學習方式以弘揚人的主體性為宗旨,以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有許多具體方式構成的多維度、具體不同層次結構的開放系統。新的學習方式具有八大特徵,(1)主動性。學生由於對知識的興趣和對學習的責任感,產生從“要我學”到“我想學”的現象。(2)獨立性。每個學生除了特殊情況外基本都有相當強的獨立學習能力,常常表現為“我能學”。(3)獨特性。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表現為其獨特個性,存在著差異。(4)意義性。學生透過將新舊知識相互聯絡即透過“同化”學會處理新情況和學習新知識,也就是以思維為核心進行理解性學習。(5)交往性。師生、學生、師師間透過交往,分享知識使自己知識增值,同時也能滿足自己的歸屬感和影響力的需要。(6)體驗性。每個人都要親身參與活動,從中得到經驗,重視這些經驗,並把感性因素與理性因素融合,使學習活動成為完整的活動。(7)問題性。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問題可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之後學生才會深入思考,得出新知識同時產生新問題,不斷的產生不斷解決,達到探究未知的目的。(8)創新性。學習就是要不斷的突破和超越,帶著懷疑、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不滿足現狀、執著追求。
只有把這八個特徵相互聯絡起來,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從傳統轉變成適應時代變遷的新學習方式。
九、校本研究的三個基本要素。
校本研究是以學校為研究基地,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教師在教
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真實問題為研究物件的研究。校本研究中,教師個人、教師集體、專業研究人員是三個核心要素,它包括三個基本要素。
(1)自我反思。教師要對自己的職業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存在的問題。我們學校每週一反思,對自己的教法、教學有效性等進行反思並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措施。
(2)同伴互助。教師的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標誌和靈魂,是同事之間以專業發展為指向、透過多種手段發展,旨在實現教師可持續主動的自我提升、相互合作並共同進步的教學研究活動。互助可以貫穿教學活動的所有環節,是教師在自我反思的同時開放自己的過程,我們學校教研組的教研活動、聽評課、觀摩課以及讀書交流等等都是屬於互助的過程,這些互助活動有助於充分發揮了教師的集體力量與智慧,更好的探究新的教育教學規律和改進教育實踐的質量,更好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
(3)專業引領。專家為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提供的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如:我剛剛結束的脫產置換學習還有各種各樣的遠端培訓、權威專家給我們上的觀摩課等,我們從中可以學習到好多有關教育的教學技能和育人技巧等。
十、校本研究的三個基本型別。
校本研究有三種基本型別,教學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學習型教研。教學型教研體現的是教師作為教育者角色的教學;研究型教研體
現的是教師作為研究者角色的教學;學習型教研體現的是教師作為學習者角色的教學。教師只有積極參與校本研究,處於好教育者、研究者、學習者這三種角色,全面發展,才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總的來說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把握學科發展最新動態,積極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具有終身學習的理念,永保與時俱進的思想,主動最佳化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我想我還會再看一遍《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讓自己溫故而知新。
讀《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3
學習《有效教學十講》,不由得使我想到了我們教學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然而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學習了《有效教學》,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原來是自己的教學不是高效的。要想使孩子願學,就必須讓孩子專注於課堂、專注於學習、專注于思考、專注於創新。
書中關於課堂有效教學,餘教授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為老師們進行剖析和策略指導,感受頗多。可以說,當下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如何構建有效課堂?如何打造“有效課堂”?有效課堂教師應該關注什麼?結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下面就談談我的一點感悟:
一、課堂關注要全面化
每一堂教學效果良好的課都來源教師的認真備課。在實施新課程的實踐中,我們較多的關注了教學方式方法等課堂形式上的改進,而相應的忽視了對教材和學生的研究。從《有效教學十講》中我明白了學生獲得知識,主要在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於備課。要提高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質量,必須改進現行備課形式,著力提高備課的實效性。教師在進行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而且要備學生;除了考慮採用哪些形式完成教學任務,還要考慮學生學習時的情感、態度和原有的知識水平,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法,在課堂上滲透學法的指導;在注意教材中關鍵的字、詞、句的同時,更要全面合理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並注意開發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中學好,並進行遷移運用,使課堂成為師生情感獲得共鳴的樂園,洋溢著歡笑和幸福。另外教師在課堂上要儘量關注到所有的學生,不能因為自己注意力或掌控力所能到達的固定範圍的影響,而使哪些在課堂有限時間內教師無暇顧及到的學生被逐漸邊緣化。所以,教師應該注意不同學情層次的學生,讓更多的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並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合理的評價,要順學而導,重過程,重學生的發展,給予足夠的鼓勵,堅持鼓勵與糾正相結合的原則,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換言之,教師決不能因為無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就此放棄或把注意力轉向更多地關注自己的設計和教學環節,應該對學生參與教學的總體情況進行關注和掌控,還要及時加以調整,切不能置之不管,放任自由。
二、要以學生為本,用真愛構築課堂
新一輪課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則就是要在教學全過程中真正貫徹“民主和諧”、“師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能夠不斷的獲得美好的心靈體驗。引用餘教授的話:“成功的體驗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願望。”課堂中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環境,營造一種尊重學生的觀點、問題,鼓勵學生提問、概括、假設和陳述的課堂氛圍,高度鼓勵和評價學生的積極參與。從《有效教學十講》中明白了我今後更要努力實現課堂教學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改變以往以單純傳授知識為手段的做法,對學生的感情、態度、價值觀給予更大的關注,創造一種別具一格的教學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更富人性化,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還學生自由創造的空間
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真正落實,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被壓抑,這是當前師生業務關係上最突出的問題。為此,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展開,應努力體現開放性。應在教學活動中提倡探索,鼓勵創新,保護學生的求知慾望。課堂教學中可採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等等。應改變傳統的聽話就是好學生、教師的話就是真理的觀念和做法,提倡真理面前師生平等,使學生敢於各抒己見,逐漸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沒有教師的教育創新,沒有教師創造力量的充分釋放,也很難談得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教師創造帶動學生創造的過程,因此,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性,並透過教師的創造帶動和提升學生的主體性,才是正確的道路。
四、課堂有效教學需要反思和探究。
有效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將教學實踐和反思緊密結合。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無論是行家裡手,還是年輕教師,在各自的認識層面上都會發現不足,都會留有遺憾因此我們就要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看完《有效教學十講》後我明白了應該留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自己像過電影似的再現課堂教學的情景,及時捕捉問題,記下得失。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我的教學有效嗎,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好的教學?如果不及時反思,很多感覺稍縱即逝,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還會出現類似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認為我們要像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素養一樣不斷地提高我們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我國傳統文化中注重道德的君子,一日三省其身。教師也要像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一樣,為了自己的事業和信仰,一日三省其身。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是教學研究的一個永恆課題。看完了《有效教學十講》我受益匪淺。在教學的過程,我一定要好好總結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用更好的教學方式、方法來完善自己的不足,同時我還要加強教育教學理論的系統學習,把我們的教學過程用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要不斷加強學習,特別教育教學理論上的學習,爭取在學科教研方面有所發展,在備課、上課、作業等各個環節上下功夫,在專業發展上下功夫,真正提高教育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質。
讀《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4
師生關係對教學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在師生這一教學關係師、生各起什麼作用?如何建立有效的師生共同發展的教學關係?帶著這些問題翻開余文森教授著的《有效教學十講》書本,覺得收穫不少。
文中用了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觀點,概括了學生具備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心理特性:第一個是“向師性”,第二個是獨特性,其中“向師性”是學生的本質屬性。學生的“向師性”心理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只要教師不是有意無意的.在學生中降低在學生中的威信,教師在學生中的地位永遠是高大的。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做到以身作則,教師對學生要尊重、關心,努力幫助他們,不辜負學生對自己的依賴和期望,使師生間建立起深厚的情誼。這樣,才能樹立在學生中的威信,充分發揮學生向師性的作用,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好的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當然過分強調向師性,有時會僵化學生的思維。作為教師,不能懼怕學生的獨立性,不能代替學生感知和分析。教師必須非常珍視學生的"獨立性“並給以合適的引導。塑造出一個個有獨立性個體的學生。為此,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要以學生的向師性為基礎,又要以學生的獨立性為導向。正確地認識和對待學生的向師性和獨立性及其兩者的關係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學效果的基本保證。
文中引用了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古諾特博士一段話,來闡述教師態度對學生影響的重要性。學校是學生生活的第二家庭,在學生眼裡,教師具有無可懷疑的威信,教師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和可供效仿的榜樣,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的言行、對每一個現象的態度,都透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對學生的各個方面產生影響。因此,作為教師不僅要在自己講授的課程中學識淵博、循循善誘,更要透過言傳身教,透過榜樣、無言的力量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教師要以自己健康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走在時代前列的學識來感化學生。讓我們更好地審視自己的態度行為,從平時的細節做起,做一個對學生成長有幫助的教師。
文中再次引用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用動態的觀點來闡述教學關係,這是論述教學關係的精髓。根據這一觀點,學生在校學習的過程也是漸進的,學習某一章節往往也要經歷幾個階段。每個教學階段對教學方式方法也要遵循一定規律:如開始階段教學方式可教一點,學一點,練一點;最後階段的教學方式可完全由學生自學。教師運用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符合或超前於教學過程的發展階段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否則就會嚴重阻礙教學階段的發展和學習能力的發展。
文中提出一種能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有效手段“對話”。“對話”能使學生的全部潛能在對話關係中得以釋放和發展,有助於學生個性的健全成長;“對話”可以恢復教育的人本主義性質,有利於人性的昇華,有助於防止教育的異化現象;“對話”有利於人們在交往中形成一種不同於傳統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和對話意識。對話教學的前提是師生平等和教學民主,離開了生命體的平等,離開了民主的教學氛圍,就不能實現真正的對話教學。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教師必須學會傾聽、欣賞、評價——架起師生平等對話的橋樑。
總之,教師要根據學生基本心理特性來建立師生共同發展的教學關係。要以良好的師德師風和崇高的敬業精神來教育和影響學生,要根據不同的學習階段來選擇適應於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方式方法來組織教學,要利用“對話”等有效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個性的成長和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教學中建立師生共同發展的教學關係,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讀《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5
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學生服務,所以學生學習的幸福指數很重要。如果學生能快樂生活在學習樂園,那麼他們一定在享受幸福的學習生活的同時也會有很大的收穫,學生幸福學習我認為應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重點。
一、營造愉快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要滿懷激情面對學生,用慈愛、欣賞的眼神去充分的調動起學生的情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微笑、讚賞帶給學生,把鼓勵和支援、關愛和愛護、尊重和相信帶給學生,蹲下去和學生交流,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和藹可親的形象,喚起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慾望,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要精心為學生創造一個學習的環境,讓學生在動手、探索、討論、交流、遊戲中讓學生體驗快樂學習的氛圍,使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激勵起學生的強烈的學習興趣,這時學生的注意力也特別集中,思維也特別活躍,學生的頭腦才能反應靈活,思維敏捷,在創設情境中教學,學生才能有效的學習新知。
三、開啟思維,在創新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有難度的能引起趣味的問題,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一)、激趣引入激發學生濃厚的創造興趣和慾望,引導學生自學自悟,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首要工作。在教學中,興趣又往往表現為一種好奇心,有好奇心才會有深刻而獨特的思維方式,才會有發明創造。教師鼓勵學生的這種好奇心。
(二)、激趣設疑
“大疑大進,小疑小進,不疑不進”質疑是人類思維的精華,擁有創新能力的人必須具備敢於質疑的思維品質。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質疑問難,激起探求新知的慾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既是教師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地方。所以,教師要將課堂40分鐘都放在教學設計上,要將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變得有聲有色,將生活中與課堂有關聯的樂事、趣事、知識穿插在教學中,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這樣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達到了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之,我認為《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它確實給我帶來了一些觀念和方法上的啟示,讓我們不僅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更要成為一名有效教師。
讀《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6
“有效教學”是課程改革深入推進過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命題,我認真學習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書中關於課堂有效教學,餘教授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為老師們進行剖析和策略指導,我們看到了餘教授敏銳精闢的觀點,看到了他關注教育現實狀況的求真精神。書中所寫並沒有停留在運用深奧理論進行繁瑣分析的層面上,而是更多的配合一些生動的比喻,經典的案例,來分析有效教學的概念、規律和改進的方法,讓我們一點一點展開思考。其中的第一講《教學的有效性》讓我對有效教學感受頗多。結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下面就談談我的一點感悟:
一、“過玉米地”的啟示
什麼是有效教學?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但新課程賦予有效教學新的含義。餘教授講的“過玉米地”的故事,形象生動地闡釋了這個問題。
在過玉米地的比賽中,有的的人跑得最快,先到目的地,但兩手空空,一個玉米棒都沒有掰到;有的人掰了很多玉米,但走得太慢,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有的人跑得快,也掰得多,但渾身是傷;還有的人,既跑得快,又掰得多,還沒受傷,所以感覺很快樂。在這些穿越玉米地掰玉米的人中,誰是最有收穫的?第一個人跑得快卻一無所獲;第二個人得到的多,卻很費時;第三個人跑得快,獲得多,可傷了身體,代價也很重;第四個人跑得快,得到的多,還很快樂。答案很明顯,最後一個是也。
過玉米地掰玉米的結果是以是否跑得快、掰得多、不受傷且快樂幾項指標綜合衡量的,最後一個過玉米地的人才是最有效的。那麼教學呢?教學是否也要考慮學習的速度、獲得的結果和學習的過程各項指標呢?很明顯,無所獲的學習,無論多麼快樂,是不能稱為有效的,因為獲得知識是學習的第一要務;花費大量時間獲得的知識是低效的,因為它往往以犧牲學生大量的休息時間為代價,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獲取知識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被看1做是一種沉重負擔的學習不但無趣,還隨時會終止的,現在的很多孩子一旦考上大學,便再也沒有學習的熱望,為完成學業而歡呼雀躍的人不是少數的,因為,他們認為學習的痛苦是難以言喻的,解脫的辦法就是不再痛苦地學習。這樣的學習因為沒有樂趣,也就沒有了生命力,是過早夭折的。因此,有效教學不得不考慮獲得知識的時間、結果和過程三個要素,速度、結果和體驗是有效教學的三個關鍵指標。
有一定的速度,獲得必須的結果,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充分的體驗,是考量新課程有效教學的綜合指標。
學習的有效性三個方面指標:
一、學習速度;
二、學習結果;
三、學習體驗。
首先,學習速度實際指的就是學習效率,即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要有“學習時間是有限的”意識,還要有非學習時間,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兒童的健康,更不能以犧牲兒童的天性和品性來獲得所謂的有效性、獲得學業成績。
中國內地排第一名,第二名是韓國,但我們就比韓國多一分左右,而我國學生課後花在數學學習上的時間是韓國學生的三倍,這一分成本就太高。
第三,學習體驗,這是一個內隱性指標,即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是一種享受,才能夠養成學習習慣,才能夠確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一直以來我們對這方面關注太少了。
以上是關於有效的學,學生學的是否有效,關鍵在老師。長久以來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導向將我們帶向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學生花了很多的時間、很大的精力而取得的成績卻不大或者說取得的成績都在表面,學生沒有從根本上獲得提高。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對於我們老師來說就存在一個有效的教的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綜合性得以發展;其次發展應該著力於“最近發展水平”;第三發展的機制有兩種,預設性的發展和生成性的發展,兩者都要關注;第四發展的時間,要樹立一種為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教育理念;第五在教的過程中,教師本人也應該得到發展。
二、“陳松泉老師”的啟示
陳松泉,一個年輕且富有創意的老師,改變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由學生自己選擇學習內容並自主擬定學習目標,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安排學習。想想,他的學生會是多麼的幸福,而他的教學,又要接受怎樣的挑戰?
學生能夠自己選擇學習內容,自主擬定學習目標,根據自己的需要安排學習,這是一個多麼理想的自主學習的境界。這樣的教學境界不要說對小學生很難,就是對中學生來說,也是不容易實現的。所以,對於小學生來說,這樣的目標還比較遙遠,尤其是對於那些實效還沒有真正落實的課堂來說,還是海市蜃樓。小學階段的孩子,最關鍵的是學會,學會必要的知識技能,學會必要的學習方法,只有先學會,才有可能會學,學會是小學階段有效教學的第一指標。小學生年齡太小,知識和生活經驗比較缺乏,難以一下子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尤其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但教師的指導不是包辦。教師應合理引導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獲取知識的方法。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知識,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才有可能實現真正意義的自主學習,否則,自主就有可能導致自流,加劇無效學習。目前的課堂,教授知識的多,教給方法的少,學生無法擺脫對教師的依賴,難以實現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的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教師應在教學的各個階段適時、適當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第一學段,關鍵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第二學段,要重點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發展語感。這一時段是學生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轉化的關鍵時期,對於學生學會語文學習尤為重要。第三學段,應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適當弱化教師的指導作用,為學生進一步的學會學習創造條件。
三、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學生獲得知識,主要在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於備課。
1、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課堂教學就必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就是準確和明確。目標的制定既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
2、要想使課堂真正有效,精益求精的教學設計是必備的環節。因此,對於教師來說,就必須要精心設計課堂每一個環節,而且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來設計。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明確,學生的課後學習有目標,檢查又環環相扣,教學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四、要以學生為本,用真愛構築課堂
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能夠不斷的獲得美好的心靈體驗。引用餘教授的話:“成功的體驗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願望。”實現課堂教學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改變以往以單純傳授知識為手段的做法,對學生的感情、態度、價值觀給予更大的關注,創造一種別具一格的教學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更富人性化,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最佳化教學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就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興趣之上。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教學中我們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熱情,帶著興趣學習是教學的一個最簡單的有效法則。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是教學研究的一個永恆課題。《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透過簡明易懂的語言和深入淺出的案例向我們逐漸推開了如何使我們的教育更有效這扇大門,對於我們的日常教育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我將繼續深入研究,爭取更大的進步。
六、“學習的快樂”與“快樂學習”
有人提倡要快樂學習。因而,就有許多人不斷追求快樂學習的方式。快樂學習改變學習方式4的同時,也有許多不良元素一併產生,比如:降低了學習的速度,弱化學習的標準,以追求快樂。這樣的學習儘管有快樂,往往無實效。學習與玩耍不一樣,因為有特定的目標,是有壓力感的。有壓力必然有痛苦,絕對快樂的學習是難以真正存在的。“學習的快樂”與“快樂學習”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學習的快樂”不但追求學習過程的快樂體驗,更追求獲得結果實現目標的快樂體驗。“快樂學習”注重的是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快樂”既要關注學習過程的快樂體驗,更要注重學習成果帶來的快樂體驗。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透過個人努力,獲得必要的知識,獲得獲取知識的必要方法,強化學生實現目標時帶來的成就感,以成就感增加快樂體驗,再以學習的快樂體驗激發學生新的學習動力,學生才有可能把學習看做是一件快樂的事。“學習的快樂”不等於“快樂學習”。
總之,有效教學,教師的課堂實施是關鍵。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是教學研究的一個永恆課題。《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透過簡明易懂的語言和深入淺出的案例向我們逐漸推開了如何使我們的教育更有效這扇大門,對於我們的日常教育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我將繼續深入研究,爭取更大的進步。
讀《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7
今年暑假我認真學習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書中關於課堂有效教學,餘教授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為老師們進行剖析和策略指導,我們看到了餘教授敏銳精闢的觀點,看到了他關注教育現實狀況的求真精神。在書中用一些生動的比喻、經典的案例,來分析有效教學的概念、規律和改進的方法,讓我們一點一點展開思考。其中的第一講《教學的有效性》讓我對有效教學感受頗多。結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下面就談談我的一點感悟:
教學的有效性是本書的主題,把教學的有效性擺在第一講,勿庸置疑,教學有效性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共同追求。教師追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像我們每個人追求幸福一樣。餘教授把有效性看作是課程改革成敗存亡的命脈。透過過玉米地掰玉米這個隱喻形象地指出學習的有效性三個方面指標:
一、學習速度;
二、學習結果;
三、學習體驗。
首先,學習速度實際指的就是學習效率,即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要有“學習時間是有限的”意識,還要有非學習時間,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兒童的健康,更不能以犧牲兒童的天性和品性來獲得所謂的有效性、獲得學業成績。
其次,學習結果就是經過學習學生所發生的變化、進步和取得的成績,是有效性的一個核心指標。兩個指標更重要:A、智慧含金量,到底是靠時間、死記硬背、機械操練得來的,還是靠自己的思考、興趣、創造性的思維獲得的;B、學業成績本身內含的智慧價值,考的是知識性題目,還是必須經過創造性的思考才能解決的問題。
第三,學習體驗,這是一個內隱性指標,即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是一種享受,才能夠養成學習習慣,才能夠確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一直以來我們對這方面關注太少了。
以上是關於有效的學,學生學的是否有效,關鍵在老師。學生花了很多的時間、很大的精力而取得的成績卻不大或者說取得的成績都在表面,學生沒有從根本上獲得提高。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對於我們老師來說就存在一個有效的教的問題。
有效的教指的是教促進學,一種是直接促進,另一種是間接促進。直接促講是指教師講完後,學生學得更快、更容易、更深層次。間接促進指透過教師教,學生從中慢慢悟出了學習的道理,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即教是為了不教,有效的教意味著透過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發展首先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綜合性得以發展;其次發展應該著力於“最近發展水平”;第三發展的機制有兩種,預設性的發展和生成性的發展,兩者都要關注;第四發展的時間,要樹立一種為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教育理念;第五在教的過程中,教師本人也應該得到發展。
對於有效的教,我的看法是:
一、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學生獲得知識,主要在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於備課。 1、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課堂教學就必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就是準確和明確。目標的制定既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2、要想使課堂真正有效,精益求精的教學設計是必備的環節。因此,對於教師來說,就必須要精心設計課堂每一個環節,而且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來設計。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明確,學生的課後學習有目標,檢查又環環相扣,教學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二、要以學生為本,用真愛構築課堂
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能夠不斷的獲得美好的心靈體驗。引用餘教授的話:“成功的體驗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願望。”實現課堂教學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改變以往以單純傳授知識為手段的做法,對學生的感情、態度、價值觀給予更大的關注,創造一種別具一格的教學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更富人性化,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最佳化教學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就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興趣之上。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教學中我們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熱情,帶著興趣學習是教學的一個最簡單的有效法則。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是教學研究的一個永恆課題。《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透過簡明易懂的語言和深入淺出的案例向我們逐漸推開了如何使我們的教育更有效這扇大門,對於我們的日常教育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我將繼續深入研究,爭取更大的進步。
讀《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8
我終於把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啃完,掩書思考,心中感慨良多,從教學的有效性到生成性,最後到校本研究的三種基本型別,每一講都是娓娓而談,如清泉流入我的心田。餘教授運用生動的案例把有效教學深奧理論化解成讓教師能接受的十講內容,引導教師如何從目前的無效、低效課堂到有效、高效課堂的發展,確實值得大家思考。現結合自己多年教學經驗和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學十講》,寫下幾點體會,起拋磚引玉,供老師們參考。
1.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是搞好有效教學的前提。
要努力讓良好的師生關係成為促進合作、激勵創新的催化劑,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產搞好有效教學的前提。作為一名教師,要儘量接近學生,要讓學生成為你的朋友而不是對手。教師不要感覺自己高高在上,把自己當成一個看管犯人的警察或專逮老鼠的貓,要讓學生喜歡你的課堂,要用同理心和學生進行交談(《師生間的溝通藝術》),要看到學生的長處,包容學生的缺點,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
2.構建有效課堂教學模式是提高課堂效益的關鍵。
由於不同學科在構建有效課堂模式的時候會因為學科特點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針對不同學科要構建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比如在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問題導引三段論”課堂教學模式來引導來開展課堂教學,首先是運用各種媒介與手段創設問題情境,比如運用時政評論問題方式匯入,提出與課堂教學相關問題。其次是學生根據課堂教學問題,開展自學生疑、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最後是教師解疑答疑,學生精練鞏固階段。
3.採用多種教學方法是提高有效課堂教學的途徑。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當學生處於依靠教師的學習階段時,必須先教後學,邊教邊學,教是為了不教。“洋思模式”、“杜朗口模式”就是“先學後教”的典型課改實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少講,講就有針對性,學生多練習,練就要有效性。練習一定要經過教師的經過精心的設計與準備,單一追求多講與題海式的多練都不是完美的,要把時間適當的還給學生,要想使學生有收穫,就必須讓學生的腦子動起來。現在包辦式的教師不給學生時間課前預習,他們認為現在上課要講的東西太多,教學
任務完不成,教學進度趕不快,講練習的時間太少,就加班加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但沒調動起來,反而學生們產生的厭學心理。我覺得教師應透過調查研究先了解學情,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適當的講與練,象我們生活中的主食與副食一樣合理搭配,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4.佈置有效作業是提高有效課堂教學的保障。
現在的學生課業負擔實在太重了,因此教師要“減負”,只有“減負”才能“提質”。按照余文森教授提出的就是時間、結果和體驗是考量學生有效學習的三個重要指標,保障有效課堂教學檢測結果。有效課堂過程是精彩的,結果同樣是重要的。
教師佈置作業時要做到:精選、先做、全批、及時反饋,對學生經常容易做錯的題目要彙編“錯題集”。學生做好作業是想當重要,很多學生做作業不認真,認為做作業就是為了向老師們交差,應付老師的檢查(持有這種心理的學生學習成績差的居多),學生間互相抄襲作業是常有的事。因此教師要不停的給學生灌輸做作業的思想,讓學生們知道,不經過深入研究每一題而盲目亂寫的做作業就是浪費時間。學生的作業要經過自己認真思考,只有這樣確定的每一個答案,才是有意義的,要本著對自己認真負責的態度去完成,要經過自己深思熟慮、最後工工整整的書寫;所寫的答案能橫向和自身比較,縱向和他人挑戰的經過自己大腦認真確定的答案,把作業中涉及的知識點弄清,要能給他人講解。
總之,新課改的形勢下,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休作用,以學定教,透過多種教學方法,以教導學,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課堂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