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感動中國》節目頒獎儀式學習心得體會(通用7篇)

《2021年度感動中國》節目頒獎儀式學習心得體會(通用7篇)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21年度感動中國》節目頒獎儀式學習心得體會(通用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021年度感動中國》節目頒獎儀式學習心得體會1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摘自《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這些融入年輪的人,我們在他們身上感受到了從容,彷徨的時候,我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堅定,懷疑的時候,他們告訴我們什麼叫相信。

  2018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評選頒獎盛典已於2019年2月18日20:00在CCTV-1綜合頻道播出,從2002到2018,感動中國走過17個年頭。時代在變,感動不變,人們對善的嚮往不變,對美好的渴望不變。

  《感動中國》是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打造的一個“給人以力量,給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欄目,多年來堅持鮮明的價值導向,彰顯了深切的人文關懷,在這個精緻的利己主義盛行的年代,在這個道德感、責任感、使命感缺失的年代,有這樣一部精神史詩洗滌心靈,實屬大幸。

  每每看到這個節目不知你們如何,反正我是止不住我的眼淚。我們經常說,好人就在身邊。感動中國的人物,也都來自你們我們他們的身邊。它是中國人的好人觀,行善觀的一種傳遞。“勿以善小而不為"。感動中國,正是這種精神與力量的傳遞,他給了我們希望,讓我們相信,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會有一片未曾喚醒的春天。感動中國,讓我們知道的是,人應該有一顆感恩的心,要堅信世間的美好,人的心靈不能被負面情緒所佔據,這樣你可能會永久的迷失,感動中國激勵我們向著美好出發,以每個人的閃光點照亮你身邊的美好,哪怕很微弱,但匯聚一起便是萬丈光芒,千言萬語,也行只有一句話:感動就在你我他每個人的身邊,感動中國的精神與魅力一直在傳遞和發揚,相信和期待更多的愛和夢想被新一代人點亮。

  《感動中國》是一種呼應,它呼應的是人們心裡本來就有的向善之心。兩個多小時,對於普通的觀眾來說,可能意味著無法被擦乾的淚水,或者是心靈的一次淨化。但對於這個社會與時代來說,《感動中國》的走紅意味著什麼?

  在感動的同時,我們有時是不是也該有點兒憤怒。我們要做的和該做的事還很多,只有感動、憤怒都不夠,我們必須擦乾眼淚後行動,站到一個又一個曾經感動過我們的人身後,然後憤怒才會真正減少。

  《2021年度感動中國》節目頒獎儀式學習心得體會2

  “還是這個季節,還是這個時間。還是對溫暖的渴望裡,還是您期待的目光。在這個極具變化的時代裡,總要有些不變的東西,讓我們在向前走的時候會更踏實。”雖然言辭不是那麼的華麗,但是卻讓人聽著很舒服。

  看完這個欄目,心裡有說不完的感動。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如此的平凡,如此的普通,可是他們的事蹟卻是那麼地不平凡、那麼地令人震撼。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從事不同的行業,但他們卻又有著同樣的精神,而這種精神用一兩句話是無法表達的。

  有時候常在想,是什麼力量致使他們有如此廣闊的胸懷?他們的壯舉,讓有著十幾億的人口的大國動容。

  在這次的評選人物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被評為雷鋒傳人的郭明義。他的故事從鋼鐵城傳到全國,作為新時期的道德模範,郭明義的愛心源自於平凡,雖然看起來只是一件件的小事,但是當量達到一定的時候,就成了質的改變。可能對我們來說,獻一次血,沒什麼的,可是他堅持了20年,累計達6萬升血,是自身血液的6倍之多。他的血液流動在無數需要人的血管裡。

  在被他幫助的人裡,有一個叫楊思雯的女孩。楊思雯上小學的時候郭明義就開始贊助她上學,並且資助她和奶奶的生活。在沒見到郭明義之前,她奶奶想這個人肯定是西裝革履,皮鞋鋥亮,至少從外表看起來是一個有錢人。可是當她看到這個默默資助她們的人,竟然是一個身上穿著勞動服、腳穿大頭鞋、褲子上還有補丁的平凡工人時,她的眼淚就忍不住留下來。

  郭明義以他的實際行動詮釋著雷鋒精神,他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其實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動著別人。也許作為一個平凡的人,無力去做一些感天動地的事情,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

  為別人做些什麼,為集體做些什麼,為家庭做些什麼,那我們會成為一個讓別人感動的人。而我們的家庭、集體、祖國也就越來越好了。就像《愛的奉獻》裡面的歌詞一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2021年度感動中國》節目頒獎儀式學習心得體會3

  晚霞染紅了天空,我漫步在放學路上。同學們七嘴八舌地交談著,我卻無心交談。剛剛看完《感動中國2012》年度頒獎典禮,我的心仍在震動著,久久不能平息。片中的十大人物,每一個都使我深有感觸,有給一百三十多個孩子當母親的高淑珍、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羅陽等。

  何玥,一個我從沒聽說過的小學生,今日卻讓我的心銘記著她的名字。儘管她已經不在,但她的故事仍然感動著我。

  患了腦瘤的何玥從父親與醫生的交談中得知自己只剩三個月時間。而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知道可以捐獻器官時,便不顧一切的提出要捐獻器官,然而卻幾番遭到了家人的拒絕。鄉里人都說,人都已經死了,還要在身上動刀子,那該有多痛苦啊!可是何玥再三要求要捐獻器官。要知道,何玥的大腦此時已經長滿了瘤,那樣子一定疼極了。儘管如此,何玥的裡仍裝著別人。何玥再也撐不住了,終於,她永遠的閉上了雙眼。何玥的父親為了完成女兒最大的心願,狠了狠心,為女兒填寫了一張捐獻器官的單子。何玥的腎臟成功的捐給兩位患有尿毒症的西藏小夥和桂林小夥。何玥不在了嗎?不,她的生命仍在延續,此刻的她一定笑得很燦爛。

  正值花容時節,你卻悄然離去,你似從天而來的小天使,為世界撇下光輝。想一想,何玥,一個與我年齡相仿的小學生,儘管年紀小,可是她的心胸卻比天空還要寬廣。十大人物中,我最敬佩的是一位女教師,她的事蹟同樣感人肺腑。

  張麗莉,一位年輕的女教師,在一次交通意外中失去了雙腿。

  一天放學,校門口到處是人。有位小同學面目緊張,眼看一輛車就要撞到他了,這時,一位老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把那位小同學推到一旁,自己被壓在了車下。

  從此,老師落下了殘疾,儘管她失去了雙腿,卻仍堅持教育學生。沒錯.故事中的老師就是張麗莉。她用雙腿換取了一個生命,她是多麼的偉大,受人敬仰啊!

  十大人物,每個人物都是美麗的。不管他們是已經不在的,還是健在的,我都應該好好地向你們學習。在此,我以一名“少先隊員”的身份,向你們鼓掌致敬!

  《2021年度感動中國》節目頒獎儀式學習心得體會4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昨晚落下了帷幕。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蹟敲擊著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出動人的感動之聲。

  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甘心做沉默的砥柱;高齡孤寡“五保”老人劉盛蘭,殘年風燭,拖著病弱的身軀,拾荒助學子,高貴的心靈在人間寫下大愛;只為風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守住誓言的陳俊貴;帶領村民致富,甘做老百姓貼心人的段愛平;35年培育出產量高的油菜品種的沈昌健;為了讓雅魯藏布江邊、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門巴族孩子有學上的格桑德吉;xx年來堅持每週出診6天的百歲仁醫胡佩蘭;為孩子留學費耗時3年繡出《清明上河圖》的絕症母親姚厚芝;在輪椅上度過青春,卻固執地相信善良,絲毫不悔的方俊明;從青春歲月到耄耋之年,一生追隨革命、愛情和信仰,輾轉於戰場、田野、課堂的龔全珍

  獲得殊榮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可以說,沒有人是為了今天的獎臺而選擇自己獨特的生活。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只是因為忠於自己的內心,緣於愛。

  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疲於張開發現美的眼睛。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眼前,就在處理中心,處處都有令人感動的人和事。有默默奉獻、踏實嚴謹的老前輩,也有積極進取、鑽研努力的年輕人,有關懷體恤員工的領導、也有相互關愛的同事,無論是精誠合作,永不言敗的團隊精神,還是拔得頭籌,閃耀著獨特的個人魅力,在一點一滴中都流淌著感動,撞擊著我們的心靈。張開眼睛,去發現身邊小細節中隱藏的,被忽略的感動吧! 愛需要傳承。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溫暖,它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詩人曾經說過:看一眼鳥兒的飛翔,就可以減輕心靈的重壓,能啟用潛藏在內心的某種渴望。感動,是我們內心被開啟時的那一道優美的弧線。

  看到那些人面對信仰和追求的義無反顧和淳樸,我們幾度眼淚汪汪。或許對今天習慣於功利也擅長於鑽營的我們大多數來說,他們很傻。的確,他們傻的讓我們為他們價值觀的單一感到不可思議(尤其文化多元的當下),因為我們習慣於對社會發牢騷、對他人無盡抱怨、也常常在對國家的指手畫腳中和麵對社會事件時那犀利的言辭中尋找存在感,其實,你有沒有想過(也包括我自己在內),就在你唾沫橫飛地做個憤青的時候,就在你以為世界都欠你的而你將所有的怨憤化為對社會的抱怨的時候,而有些人卻在為改善這個世界而努力,不單為了自己,更多的是為了將來的那些熟悉的和陌生的你我他,哪怕力量微小,但仍在堅守所以,請不要抱怨了,美好的社會不會因為袖手旁觀而變好,它需要我們指出不滿的同時還更需要我們行動,請相信好的建議和有聲的監督遲早會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請不要將一味犀利的批判當成自己獲得存在感的工具,真的,那隻能獲得一時的'口舌之快,我相信,在被吹捧和被轉發的虛榮心得到滿足之後,你也只能徒留一地無聊和滿心的空虛。而真正的高興,唯有發自內心的喜悅才給得起,接受和付出都是喜悅的來源,但付出後的喜悅更持久(想想自己獻過愛心和做志願者的經歷吧)。請相信,文明和道德也是可以“裝”出來的,裝得久了就是你的習慣,也會內化為你的氣質和品行,如果整個社會也跟著我們一起裝的話,那它們最終會成為一個民族的品質和精神!所以,請相信那些美好吧,相信它們,你和我也會變得更加美好!還有,請在可能的時候,做個理想主義者吧,既為我們自己也為了身邊的人,做個理想主義者,首先對自己而言,證明我們是活著的,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有繼續活下去和將會活得更好的希望和期待。

  其次對身邊的人而言,遠離現實和功利的我們會帶給他們更多陽光的生活態度;當然也會讓擔心我們的人兒夢裡不再有囈語,能睡個安詳踏實的覺如果我們還沒有那樣博大的胸襟,也沒有高尚的奉獻精神,請你(當然也有我)不要氣餒,真的,並不是每個人都要那麼高尚,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高尚,但是,在積極的道德和消極的道德里面,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和精力踐行積極的道德,那麼我們可以先從消極的道德開始,選擇不傷害、不破壞、不賤踏。所以,請做個溫暖的人吧,你溫暖,身邊的人就溫暖,世界也會有溫暖!這個社會需要理想主義者,也需要可敬的傻瓜,有些事兒從相反的角度看,會是另一種結果,有些傻瓜就是忠誠和毅力的代言人,不是嗎?

  《2021年度感動中國》節目頒獎儀式學習心得體會5

  茫茫宇宙,大千世界,每個人都是如此的渺小,就如同天空中的一粒粒浮塵。

  從出生到死亡,我來過,我走了,悄無聲息,就如同我不曾來過,這是大多數人的一生。可是,總有些人輕輕悄悄地來了,又走了,卻又像是從未走遠。

  事實上,感動中國中的大多數人都只是和我們一樣的平凡人,而不同的是他們生命所承載的重量。

  放眼浩渺天地間這芸芸眾生,我們總感嘆自己太過於微不足道,但可曾知道,當生命有了重量,它就不再輕如塵埃?

  12歲的小女孩何玥,她想到的不是如何儘可能多地爭取時間在這人世間哪怕多留一分鐘,而是首先考慮到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自己還能做些什麼來給自己這稚嫩的生命畫上一個無悔的句號。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損毀,但關鍵的問題是,有太多的人為了活下來而不得不損毀自己的身體,而還有那麼多已經逝去的生命要帶著完好的身體一併離去!當生命終結的時候,一切皆化為烏有,身體對她來說已經毫無用處,那麼,為什麼不讓它們在別人的身上讓它們的作用得以延續呢?在此之前,何玥與我們一樣,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生命也和我們一樣輕微,但她生命的重量體現在在生命的最後她所作出的選擇,讓自己的生命延續在別人的身上,彷彿她不曾離開!那麼,我們自己呢?當我們不得不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是否有勇氣也把自己的器官捐獻給需要它們的人,讓它們融入別人的身體,讓另一個生命更加健全呢?

  周月華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讓我們一直深受折服的身殘志堅、為夢執著的形象了,她平凡甚至殘缺的生命在二十年由艾起揹著翻山越嶺中已經走向了崇高與偉大!身體的缺陷,她不在乎,她在乎的是自己活著能為別人做些什麼。這兩個人的愛情,只有相濡以沫,而沒有波瀾壯闊,卻以彼此為支撐相互攜手走過

  了二十年,為彼此增加著生命的分量!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周月華並不完美的生命劃過的那完美的弧線以及它沉沉的分量。什麼是愛情?看看艾起我們是否有些羞愧?什麼是生命的重量?凝視周月華,我們是否有所啟發?

  生命是一段過程,而生命的重量就在於這段過程我們怎樣走過。個體的生命本身可以很脆弱,可以很渺小,可以很輕微,但在生命行進的過程中,它所依附的形體可以決定它的重量。

  輕與重,大與小,崇高與卑微,往往只在於一念之間,我們生命的重量將由我們自己去填充。只希望,到了不得不對這人世間的一切撒手的時候,我們能燦然地回望,會心地一笑,我來過,我走了,我無悔!

  《2021年度感動中國》節目頒獎儀式學習心得體會6

  一年一度,觀看感動中國。開學前夕,接受精神洗禮。

  人活著,要像錢偉長那樣,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要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勇敢地擔當起建設祖國的歷史重任。錢偉長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是科學家報效祖國的典範。作為小學教師,雖然談不上純粹意義上的研究學問,但是我們雙手托起的是祖國的希望。教書育人,培養棟樑,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

  人活著,要像郭明義、劉麗那樣,做一個地地道道的好人。自己是一介平民,卻關愛著更為弱勢的貧民。超越了世俗的金錢觀,迴歸了做人的本真。以己度人,舉己全力,幫困扶貧。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境界,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當我們為一點個人的利益而斤斤計較的時候,不要忘記這兩位本同我們一樣,甚至收入還不如我們的草根平民。不要忘記,人生的意義不在索取,而在奉獻。

  人活著,要像王茂華、才哇、王偉那樣,舍小家顧大家。在困難面前,在生死抉擇面前,先人後己,出生入死,捨死忘生,盡顯英雄本色。中國,從來不缺這樣的英雄人物,正是這些錚錚鐵漢挺起了民族的脊樑,築起了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鑄就了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華夏精神。

  人活著,要像孫東林兄弟那樣,講一個“誠”字。一諾千金,人無信而不立,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尤其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功利社會,呼喚誠信、堅守誠信、以生命捍衛誠信,當看孫氏兄弟。

  人活著,要像草原醫生王萬青那樣,義無反顧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人往高處走,不應成為選擇工作的準則,更不應成為獲取名利的不正當追求。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是毛澤東時代的響亮口號,理應穿越時空的隧道,響徹在追求公平公正的和諧社會。

  人活著,要像軍人何祥美那樣,立志崗位成才。縱然司馬遷感嘆李廣生不逢時,英雄無用武之地,但和平年代依然需要神兵強將。愛崗敬業,崗位成才,在當下社會更具廣泛意義的職業價值。把本職工作做好,做到極至,努力成為各領域裡的行家裡手,當是每一個人畢生的事業追求。

  人活著,還要像孫炎明那樣,坦然面對有限的人生。也許經常跟死神打交道的人,更懂得生命的可貴。“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美國盲聾啞作家海倫·凱勒的名言;“今天不知道明天怎樣”,是身患絕症的孫炎明的口頭禪。笑對生活,愛灑有罪之人,以情動人,金石為開,拯救靈魂,贏得尊重。仁者愛人,人恆愛之,短暫的生命演繹精彩的意義,並創造了生命的奇蹟。

  向感動中國的草根英雄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2021年度感動中國》節目頒獎儀式學習心得體會7

  2月18日,《感動中國》如約而至。鍾揚、杜富國、王繼才王仕花夫婦、程開甲等人十一人獲頒“年度人物”。

  這是一群以血肉之軀書寫不朽偉業的人。超越海拔六千米,跋涉高原十六年,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鍾揚教授率領團隊在青藏高原採集了數千萬顆植物種子,彌補了國家種質庫的空白;面對爆炸的地雷,杜富國對戰友喊出“你退後,讓我來”,英勇負傷,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使命擔當;退伍軍人呂保民見義而勇,不惜身受重傷,制服持刀行兇歹徒;退休老人馬旭與丈夫畢生節儉清貧,將全部積蓄捐給貧困的家鄉;“英雄機長”劉長健臨危不亂,在萬米高空挽救了119名乘客的生命;王繼才、王仕花夫婦,守護海島32年;張玉滾支教17年,用窄窄的扁擔挑起山村孩子的未來……

  這些平凡又偉大的普通人,無愧於殊榮。他們用善意、勇敢、毅力、使命,昇華了自身,也標註了新時代的價值座標,又匯聚成溫情的海洋,讓人動容,催人奮進。他們是我們這個時代裡,從國家到個體都引以為傲的精神豐碑。

  從他們身上,有人讀出了文明的傳承。一個文明的民族,不僅要有經濟的進步發展,也要有精神的高度和厚度,我們要做的不只是給文明以歲月,還要還歲月以文明。如此,便離不開對一個個心動瞬間的記錄,對生活中溫暖與感動的銘記與傳承,在漫長的歷史中始終回應著時代的價值渴求與信念堅守。學會銘記才有文明,有文明才有希望,精神的力量翻滾升騰,環抱著每個人的一舉一動,便會傳遞著心靈的方向感與歸屬感。

  從他們身上,有人讀出了感動的力量。2018年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裡,有90後,也有耄耋老人;有賣雞蛋的大爺,也有兩院院士。他們生逢不同的年代,守護著不同的崗位,堅守著不同的初心,卻在“奉獻”的精神世界中相遇,共同向我們傳遞著“利他”的價值觀。他們拒絕誘惑,甘守清貧,付出了青春乃至寶貴的生命。這種力量,怎不讓人淚流滿面?

  感動中國是一扇視窗。十七年來,上百位年度人物用偉岸的身姿,奠定了精神豐碑最堅實的底座。更多的人則從感動中汲取力量,用精神之光點亮自己前行的路。公交車上讓座的年輕人,為清潔工免費提供熱水的熱心店長,春晚小品中那個春節不回家,在車站為大家排憂解難的鐵路警察……他們也許永遠登不上“感動中國”的舞臺,卻在“行動中國”的大舞臺上,用熱心,用擔當,用奉獻,溫暖了每一個平凡的瞬間。

  一朵朵浪花匯成了時代的巨浪。獲獎者終究有限,但精神的獎盃在所有觀眾手中傳遞。十三億中國人,人人心裡都燃著一團烈火,這團烈火越燒越旺,化做無窮無盡的力量,這是咱們的靠山,這是咱們永遠幸福的保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