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100條新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精選6篇)

給教師的100條新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精選6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心得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心得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給教師的100條新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教師的100條新建議讀書心得體會1

  今天,我拿著枕邊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翻看著。突然,我對“合作是競爭的歸宿”中的“第12條:在過去的一年中,團隊成員在工作中有機會學習和成長”引起了我的無限思緒。回想在本校工作以來的三年裡,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我發現自己好象已經不止一年沒有參與理論學習了。對一些先進的、優秀的教育理念知識體系,我完全不懂。很多觀念都還停留在原有的理論知識水平線上,這讓我感到莫名的恐慌。因此,我認為在加強專業技能學習的同時也應該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雖然理論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教條,可我不能因為這個原因就放棄,只有學習專家們的教育理論知識體系,正確理解教育理論知識,懂得如何借鑑和運用,才能提高我在實際工作中的經驗總結。尤其能幫助我把工作的點滴積累起來,歸納成為精煉簡潔的理論知識體系。理論有深有淺,而作為在一線工作不久的我,應該從最淺顯的做起,結合自己的實際實踐,不斷努力提煉自己,才能在以後的工作中贏得孩子們的喜歡和家長們的信任。

  為什麼這樣認為呢?

  一、來自自身的感受

  記得每次寫案例時,我在敘述事件的過程都輕而易舉的一氣呵成,不含糊,同時腦子裡也依稀的覺得這件事情隱含著很多的教育意義,很值得挖掘。可真正在分析、講解案例所對別人的教育和啟示時,我都覺得內容、條理不清不楚,闡述混亂,主次不分。這種種困惑都讓我深深感受到學習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尤其是不應間斷,而應長期堅持不懈地學習。像現今科學技術非速地發展,數字化、資訊化的普及,讓我不得不為自身知識水平、能力的提高而擔憂。

  二、來自家長的感受

  每當家長向我虛心請教時,我都深有感觸。

  在和每位家長交流孩子的情況時,我感覺到有很多家長都會帶著問題來交流,他們謙虛地向我問道:“鄭老師,我呀,現在是拿孩子越來越沒辦法了,哎,真不知道該怎麼辦?脾氣也犟的很,我真想他天天上幼兒園呀。”是的,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經常被一大家人寵著、溺著、驕著、貫著,什麼事都依著他,由著他的性子來,孩子能不倔強嗎?其實,“不應驕貫孩子”這個道理家長也明白。可現在因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沒有養育孩子的經驗。因此,在事情發生是,由於經驗的不足,一時間沒有想到有利於孩子良好習慣養成的辦法,反正為了“息事寧人”,只有滿足孩子的願望。當然,同樣的事情會再上演,每次家長一而再,再而三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能不變的倔強嗎?所以,為了孩子們明天美好的未來,家長要學習,做為老師的我,更應該學習?因為,老師不僅有責任和義務教育好孩子,也有義務幫助和引導家長如何教育、養育孩子!

  給教師的100條新建議讀書心得體會2

  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不僅是在讀那一條條獨立成文的建議,更是在讀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許多思考。特別是“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一條,帶給我極大啟發。文中這樣說:“有些學生很長時間都沒有對任何事情表現出特別的興趣,如果學校裡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學校裡這種對學習無動於衷沒有為自己找到感興趣的學生越多,那麼,教師們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學生,那很難把酷愛知識的火花從自己心裡移植到學生心裡。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於衷的精神狀態。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後,考不及格,這倒並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態度。”是啊,我們每一位老師工作中都會遇到這樣的學生,對於這樣的學生,每個老師都非常頭痛。書中提到,對待這樣的學生,教師要做到孔子說的“因材施教”。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這樣的孩子進行細緻地瞭解。我們的孩子來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體狀況、不同的興趣愛好。

  教師面對這樣的孩子,首先要對他們的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了解清楚,這樣在課堂上才能“使每一個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可反思一下我們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慮到這些因素了?仔細想來,在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是按照教師用書上的學習目標,對學生提出同一個學習要求、要求他們完成同樣的作業,自然也會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他們。對此一些基礎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學生,他們很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久而久之,他們對學習也就失去了興趣,同時,也會影響到他人格的形成。為此,因材施教多麼重要。

  再比如,有些孩子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表現為愛說話、愛做小動作、無精打采等,其實在抱怨孩子的同時我們應該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們自己身上。讀了這本書,我們不妨仔細地反思一下自己,我們的課備得充分嗎?我們的課堂是不是激發了每一個孩子的探索知識的慾望?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動了起來?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這麼想想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備好每一堂課就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所設計的每一堂課應該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孩子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悅的心情。雖然要做到這些不容易,但是隻要堅持努力,真正動腦筋來設計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抱怨聲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少了很多。

  給教師的100條新建議讀書心得體會3

  利用假期我認真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理論專著,這個閱讀過程彷彿是在和一位和藹的老人親切地對話,裡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對我們教學第一線教師的諄諄教誨,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寶。他的教育理論深深地鼓舞著我,讓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

  一、“教師要學會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權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這是毫無疑問的,課堂上,當教師在知識傳授時出現錯誤,要勇於承認、及時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確定的問題,可以和學生一起探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權威”就是對那些有德之人,有廣博知識的人,有才華的人,把他們當成是我們隊伍中較為優秀的普通一員,既學習他們的長處,也寬容他們的不足。“敬畏生命”這使我聯想到“尊重”兩個字,每一個學生都值得我們尊重,尊重他們的思想,尊重他們的人格,並不能把他們當成“小孩”來糊弄。

  二、由於自己也屬於需要“回去看半年書、甚至更長時間”型別的,因此今天捧起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一書,其中第25條“思索是件快樂的事”講的就是寫論文,讀完頗受啟發,不知對您是否合適。摘取部分內容與大家,權當分享:“我認為一個人如果要寫作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一是想說話。

  二是有話可說。

  三是會說話。”

  三、“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這應該成為每一個教師努力的方向,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凸現知識的樂趣。在課堂上能深入淺出地講解給學生聽,不照本宣讀,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知識,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明白知識的意義、學習的樂趣,讓孩子們真正愛上“語文”,愛上“數學”。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著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遊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讚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裡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

  四、讀《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的《永不放棄》,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學生,你不用對他們吆五喝六,他們總是乖乖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當你面對那一個個千差萬別生龍活虎的差學生,他們一旦出了點小問題,我們總習慣先對他們進行批評、寫檢查、罰掃地……然後再對其講道理,進行所謂的原則性的指導。其實處罰和枯燥的說理不能觸及後進生的靈魂,反而拉大了老師與後進生之間的距離。

  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透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聖人”的位置上拉了下來。教師不可能人人成為“聖人”,也沒有那個必要。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首先學會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

  教師還應該是一名稱職的員工,在工作中,我們要學會做“減法”,要減掉積壓在我們身上的重壓;我們要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負責,我們要學會團結協作……不要總是在自己的腦袋上方罩上飄渺虛無的神秘的.光環,我們得像一般單位的員工那樣,先學會做一個稱職的員工,這是使自己事業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保障。

  可教師畢竟是不同於其他職業的,因此,接下來對教師的要求就是必須成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師要有理性,必須把學生當“人”看待,這是我們的工作與其他工作最大的區別;教師要有理性,必須“從四十分鐘裡榨出油來”,提高教育效率,那是在為學生節約生命……教師應該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師才是優秀的教師,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業做好、做大、做強。

  我們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師要成為一種“自由職業”,教師要“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因為“金盃銀盃不如口碑”,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你才能成為教育職場的“稀缺資源”;教師要“傾聽自己的聲音”,這些聲音在告訴我們:“教育是為人生的,不僅是受教育者未來的人生,還有孩子們現實的人生”;“學校教育不僅為著每一個學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樣為著每位教師,他們和學生一起共同學習,共同創造著幸福的每一天”……

  讀著著作中每一條建議,你對自己的職業一定會有全新的認識,你會因此從容地走好未來的職業之路。正像作者所說:“祝願我們的老師都成為唯一的”,“成為名師,為什麼不?”

  給教師的100條新建議讀書心得體會4

  在閱讀教育類書籍時,經常看到一個響亮的名字——蘇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經典名句。可從未真正靜下心來閱讀過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剛好遇得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它真是一本好書!

  其中一篇文章《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後,我真的觸動很大。我也常抱怨沒有時間,忙啊。每天早早到校,很晚才離開學校,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已有點應接不暇,還要忙著生活中瑣碎的事情。正當我看不清方向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了我答案——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為什麼那麼多優秀教師,課堂上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管學生出現什麼突發事件,他們都能巧妙引導,讓課堂因生成煥發精彩。想想自己的課堂,也做了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但課堂上卻總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費力。這才恍然大悟,優秀教師是平時的點點積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練,借鑑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用一輩子來備課,而我只用課前的幾個小時來備課,“書到用時方恨少”,效果當然不同。

  一位優秀的高階教師曾說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讀書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說‘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這樣的讀書箴言,我完全贊成,並深有同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歡讀書的精神。”

  讀書吧,讀蘇霍姆林斯基,你會感到教育可以一生追求。老師們,你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你不讀書,怎能讓你的學生與書為友?讀書吧!

  給教師的100條新建議讀書心得體會5

  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讓我感覺到就像一個老者再向我娓娓道來他的工作,他的點滴經歷。讓我覺得他在他平凡的工作中那種育好人的執著和用心。我覺得在前面幾條建議中,把閱讀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在第19條建議中,他說:“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書上作了這樣一個比喻,學習困難的學生更需要閱讀,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

  不要靠沒完沒了的補課,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因為閱讀能教給學生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我們當教師的工作起來也就更容易。這不禁讓我想到我們身邊有不少家長竭力反對自己的孩子閱讀課外書籍,而讓他們死摳書本。認為書上的學會了,學習成績自然會好起來,其實不然。學生死記硬背也不可取,因為今天會默,明天就忘,就是記住了不知道怎麼去用,也只能成為一種“死”知識。更嚴重的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慢慢失去學習興趣,產生逆反心理,最後真正淪落為後進生。而且他這章節中,他講述了一個數學老師培養學生閱讀。這讓我更有感觸,閱讀不再是語文學科功利性的東西,而是一種培養思維的方法,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由此看來,我們教師轉變觀念是當務之急,理解素質教育的實質,為這些孩子推薦合適的讀物,讓優秀的文學作品來充實他們的頭腦,陶冶他們的情操,使他們真正成為有文化、有修養的現代文明人。

  可是在我們日常的工作中發現,有許多同學他們整天都在忙於補作業,忙於訂正,根本也抽不出多少時間來進行閱讀,他們的閱讀量少,閱讀速度慢,由此迴圈下去,閱讀對他們來說就越來越困難,也失去了閱讀的興趣。如何保證孩子充足的閱讀時間,這也是我們老師當思考的。以後在工作中,不再認為閱讀是課外的份,可以適當對作業慢的同學少一些抄寫背誦的作業,讓他們抽出時間來閱讀,培養他們閱讀的習慣和興趣。

  給教師的100條新建議讀書心得體會6

  應走在不斷閱讀積累的路上——蘇霍姆林斯基。

  靜下心來品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觸動很深。不愧是教育大家,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教學出現的問題,該採取的辦法,分析得深刻、到位,對當今乃至未來的教師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博大精深而生動活潑的教育思想中,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就是教師應該熱愛讀書。

  教師讀書到底有什麼必要?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例子:

  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和視導員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像這位歷史老師這樣的人,談到自己的每一節課,都會說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那就是讀書。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經常強調學生要多讀書,會讀書,反思一下,作為知識傳授者的我們平時多讀書嗎?會讀書嗎?也許部分語文教師的讀書活動還沒有學生開展得好。

  提到讀書,許多老師感覺無奈:我們也想讀書啊,可是真的沒有時間啊!確實,教師每天必須做的: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個別學生、上交各種業務學習材料,做班主任的還有更多大大小小的事……這些事佔去了很多時間。閱讀的時間從哪裡來?畢竟每天只有24小時!

  上文所談到的那位歷史老師一樣的人,他們從來不抱怨沒有空閒時間讀書,因為讀書讓他們獲益匪淺。這是很容易理解的:讀書多了,積累深厚,備課不再是死摳教科書,就能用15分鐘準備出讓人入迷的課,就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所以,我們必須調整自己的心態,讓讀書出自內心的需要。

  其實,我們並非真的一點時間也擠不出來,只是我們的心倦怠了,不想去做而已。我們只是為自己的懶於閱讀找了很好的藉口。是一件美好的事,不拘形式,不拘數量,不拘內容。在辦公桌上放置一兩本感興趣的名著或者專業雜誌,一有空閒就見縫插針地讀一兩篇或一兩頁,既是學習,也是休息。在床頭櫃上擺放幾本小說散文或喜歡的雜誌,睡前美美地讀幾頁,是一種很好的催眠呢……

  我們應該確立終身讀書的觀念,自覺地多讀書,讀好書,豐富自己的讀書積累,提高自己的讀書品質,實現自身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養的不斷提升。教師的閱讀同樣需要從課內讀到課外,不斷地擴大自己的閱讀面,進而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閱讀品質。新課程標準列出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推薦書目,作為語文教師,如果我們自己都沒讀過,又何以去指導學生?又何以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學生?

  我們要讓閱讀成為生活的必需;讓書籍成為我們的精神伴侶。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無論是科技的還是人文的……一切凝聚著人類文化精神的讀物都應該進入我們的視野,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人類文明之火的傳薪者;才能把生命讀得開闊、靈動、樂觀、豁達、鮮亮;才能把人類心靈的廣袤與深邃,世界的多樣與神奇,世事的`無端與詭異,傳授給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學子們。

  我們必須明白:讀書是心的享受,是進步的階梯,是為師的責任。

  教育教學的道路上,我們要“活到老,讀到老”,不斷積累,不斷增長職業智慧,在課堂上盡顯教書育人的魅力,造就可貴的生活品質,創造一種詩意美好的人生境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