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聽老師教育孩子心得體會

2022年聽老師教育孩子心得體會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就可以透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2年聽老師教育孩子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聽老師教育孩子心得體會1

  盛夏八月,螢火漫舞,來自全國各地的新教育種子教師們齊聚北京,共度難忘的螢火蟲之夏。

  大會在童喜喜老師的詩歌《在命運無風的日子裡》拉開了序幕,喜喜老師致辭之後,就是頒獎環節。我很幸運地成為新網師高語組推舉出來的優秀種子教師,接受了喜喜老師的頒獎,並和喜喜老師擁抱,合影留念。在抱住喜喜老師的瞬間,我心中充滿了心疼和感動——這個瘦弱的女子,拼命地寫作,卻將新書的稿費全部捐獻出來,資助種子教師出去學習,捐助西部失學兒童,這樣的大愛,這種情懷,怎不令人肅然起敬!

  接下來,是河北邢臺教育局副局長樊青芳的講座。她為我們分享了自己從高中物理老師到幼兒園院長,再到教育局副局長的歷程,朱永新教授評價她“讀書一不小心讀成了副局長”。這是一個溫婉美麗的女子,讀書作為最好的化妝品,美麗了她的容顏,高貴了她的氣質,使得舞臺上的她充滿了魅力與光芒。她告訴我們,最是書香能致遠。做院長期間,她自創了開展閱讀活動的“十八般武藝”,比如晨讀、午會、晚講、故事大賽、故事匯、主題閱讀等等,她帶領幼兒園的孩子們在故事中穿行,在繪本中棲居,一路前行,一路收穫,《院長故事會》、《我們聊書吧》等著作的出版,就是對她不懈付出的最好獎賞。

  童喜喜老師為我們講述了《新教育實驗十大行動推進技巧》。正如喜喜老師所言,雖然新教育堅信“行動就有收穫”,但是,如果方法不對,即使播下的是優良的種子,收穫的很可能也會是惡果。因此,方向很重要,方法很重要!新教育的十大行動,以“家校合作共育”為優質高效的基礎,以“聆聽窗外聲音”為推進助力,以“建設數碼社群”為工具,以“營造書香校園”、“培養卓越口才”、“師生共寫隨筆”等主要形式“研發卓越課程”,透過“推進每月一事”進行全面梳理,以“構建完美課堂”為重點呈現,“締造完美教室”,以一間間教室的真切改變推動中國教育的整體發展。這些話,瘦弱的喜喜老師說得輕輕的,卻如春雷般在我耳邊、在我心中轟鳴!如果中國的教育能夠沿著這個方向走下去,堅持走下去,那,必將是中國孩子最大的幸福啊!

  盼望著,盼望著,我們終於盼來了知心姐姐盧勤。知心姐姐已經69歲了,卻堅決不讓會務組為她安排座位,她幽默地說:“站著說話不腰疼。”於是,那位69歲的老人,堅持站了三個小時,激情澎湃地為我們講述怎樣《讓每一個孩子都精彩》。正如她所說,雞蛋,從外部打破,只能成為食品;從內部打破,卻能變成神奇的生命,因此,要激發孩子成長的慾望,啟發孩子成長的潛能,相信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自己朝向優秀的方向。知心姐姐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和自己遊學所見所聞,用一個個生動的案例,為我們解讀了孩子成長中的六大力量——肯定的力量、愛的力量、夢想的力量、理解的力量、樂觀的力量、信心的力量。

  我認為,在這六大力量中,最重要的就是愛的力量。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沒有愛,人類一天也不能存在。”確實如此,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一個孩子,在幼年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內心才會有安全感,才會有足夠的力量去抵禦來自外界的風雨;在童年感受到來自老師的愛,才會有價值感,有足夠的勇氣在這個世界中生存。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很多家長和老師缺的並不是愛的能力,而是愛的方式。怎樣才能正確的愛孩子呢?盧勤老師告訴我們,要用愛的目光注視孩子,用愛的微笑看著孩子,用愛的分享滋養孩子,用愛的語言激勵孩子,用愛的懲罰約束孩子,用愛的胸懷包容孩子,把愛的機會還給孩子。

  對於老師來說,最重要的,是學會用愛的語言激勵孩子。教育家陶行知曾經告誡過我們:“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學生。”盧勤老師因為小時候被舞蹈老師譏諷“腿不直還想跳舞”而將最擅長的跳舞變成了自己的短處;畢淑敏小學時被音樂老師責罵跑調而幾十年都不敢開口唱歌,甚至懼怕在眾人面前發言;在小學第一個學期考了倒數第一的蘇步青,因為老師的熱忱鼓勵,從第二學期一直到大學畢業都是考第一;出生於貧民窟的羅爾斯逃課從窗臺跳下後,他的老師皮爾·保羅對他說“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是紐約州的州長”,因此,羅傑·羅爾斯成為紐約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一個個事例都在警示我們,作為老師,我們一定要小心自己的語言,因為老師一句不經意的話,可能會成就一個孩子,也可能會毀滅一個孩子。所以,要讓自己的'語言有溫度,能夠溫暖孩子稚嫩的心靈,能夠激勵孩子鼓起勇氣走向成功。

  第一天的學習,是在童喜喜老師的詩歌《你的模樣就叫遠方》中結束的。正如朱永新教授在致辭中所說:“每個人都是一星微火,但是,小小的光芒,卻可以照亮大大的世界!”是的,讓我們努力發出自己的光,即使微弱,卻可以照亮一方教育的天空,可以點亮一些孩子的希望!

  聽老師教育孩子心得體會2

  1.孩子的逆反心理嚴重,透過發洩對老師的不滿來反抗家庭

  孩子的年齡越大,好奇心和求知慾就越來越強烈。有的父母和老師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好問行為表現得十分不耐煩,簡單粗暴地回答孩子的問題。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對父母的反抗經過多次嘗試發現作用甚微,何況自己又要依賴父母生活,不能對專制的父母進行反抗,於是不滿情緒就轉移到老師身上,一股腦發洩給老師。

  2.老師忽視或冷淡孩子,孩子透過牴觸來引起老師注意

  孩子在學校裡,除了學業的優秀能給他帶來成就感外,老師的關注與重視是他最大的心理滿足。有的孩子經常碰到上課時老師不給他提問,自己鼓足勇氣與老師講話時老師也是一副漠不關心的表情。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為了引起更多的注意,就透過牴觸老師的方式來實現被注意的願望。

  3.老師的教育教學方式不當有許多人認為,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教育改革是步履最慢的,無論是教學的內容還是教育的方式都已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和孩子的需要,這種說法雖然有些偏激,但不無道理。有的老師習慣為學生貼標籤,對學生產生刻板印象,好學生一好百好,壞學生本性難移;有的老師不瞭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和需求,對孩子提出了不恰當的過高或過低的要求;有的老師教育方式簡單粗暴,不會尊重孩子,甚至打罵孩子;如此等等,都會使孩子產生牴觸情緒。

  再定義:其實,在牴觸情緒的背後也隱藏了許多積極的因素。孩子的牴觸情緒表明了這些孩子具有強烈的自主意識,獨立性強,不事事言聽計從,依賴別人,這樣的孩子以“牴觸”的方式維持心理平衡,敢於發洩心中的不滿,如果加以正確引導,牴觸情緒還可以發揮積極作用呢!從另一方面來講,孩子的牴觸情緒也折射出我們教師教育方式的不夠合理的一面,它也會提醒教師和學校改善教育方式,更有利於教育的發展和孩子的成長。那麼,怎樣才能消除孩子對老師的牴觸情緒呢?我們給家長的建議是——

  尊重孩子,讓孩子發表對學校和老師的看法。當孩子產生了對老師的牴觸情緒後,家長首先要以一種溫和的態度與孩子交談,不要製造壓力,讓孩子在寬鬆、自由的氛圍中發洩對老師的不滿,這種發洩還可以起到一種平衡心理的作用。家長提供了一雙耳朵,認真地傾聽,孩子會感覺到自己的煩惱得到了尊重,就會毫不隱瞞地把自己的態度,牴觸老師的原因講出來。家長等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之後,與孩子一起冷靜地分析事情的利弊,客觀地看待牴觸情緒。如果問題的主要原因在孩子,就要合理利用孩子爭勝好強的心理,因勢利導,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提高孩子認識自己缺點的能力。

  讓孩子學會共情,從老師的角度思考一下問題。作為家長,切忌對孩子的牴觸情緒一棒子打死,讓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老師,這樣只會加劇孩子對老師的反抗。有的家長僅僅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過分溺愛孩子,甚至與孩子一起指責老師,更甚者跑到學校裡與老師大吵一番,其結果只可能更糟。孩子的認識有的時候有偏激的一面,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僅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在這點上,家長要學會培養孩子的共情心,有的時候也稱之為換位思考,與孩子一起站在老師的角度重新審視,必要時還可以創造場景與體會老師的情緒和難處,讓孩子學會多體諒別人,為他人著想。這樣的話,在家中就可以改善孩子和老師的關係,減輕孩子對老師的牴觸情緒。教孩子學會了尊重老師的同時還要鼓勵孩子有想法,善於提問題,不能從此之後噤氣噤聲,因此,教給孩子一些提意見的策略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與學校、老師進行溝通,積極配合好老師教育孩子。有一些孩子,在學校裡與在家中的表現迥異。在家裡非常勤快,又懂事又聽話,是一個很乖的孩子,可一到學校,就情緒低落,不愛學習,表現糟糕,經

  常受到老師的批評,也經常頂撞老師。家庭與學校教育方式的差異導致了孩子的這種反差極大的性格表現。在這時候,家長要主動地、心平氣和地與老師溝通,向老師提供孩子在家的一些日常表現狀況,讓老師也瞭解孩子的行為表現的另一側面,對孩子的行為有一個全面的評價。家長要與老師一起分析雙方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存在的差異,求同存異,給孩子一個接近的教育價值觀,不至於讓孩子無所適從。

  聽老師教育孩子心得體會3

  今天中午第三節,我正在辦公,突然班長進來對我說:“老師,數學老師讓你去教室一趟”。正在上數學課,讓我去教室幹什麼,肯定又是哪位學生違反課堂紀律了,我一邊思忖,一邊向教室走去。

  果不其然,我推開教室門,看到數學老師很是生氣,原來是學生小王頂撞了老師,為了不耽誤其他學生學習,我把小王叫出了教室,小王和我來到辦公室後,我搬了把椅子讓他坐下,他遲疑地坐下後,我問他究竟發生了什麼。他說:“老師讓學習委員發導學案,我想幫助他發,我就離開座位向學習委員要,這時老師就呵斥我坐回到自己的座位,老師的語氣讓我受不了,我就頂撞了老師”。他說完後,望著我,等待著我的“發落”。

  客觀地說,他不是個調皮的學生,由於特殊的家庭原因,造成了他敏感和叛逆的性格,他學習基礎不錯,但他的主要缺點就是學習習慣不好,自控能力低,上課愛串座位,說小話,這些缺點很容易引起老師對他的反感,批評次數多了,他便習以為常了。對這樣的孩子,不能實行暴風驟雨般的批評教育,應像春雨潤物般地進行滋養,讓他感受到老師是在真心實意地幫助他,這樣他才能心悅誠服地接受,對他的教育才有一定的實效,於永正老師曾說過:“當教師教育學生時,如果學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敗了”。想到此,我決定換一種教育策略。

  於是,我給他倒了一杯水,他茫然地望著我,不知所措,我給他放在了手裡。我並沒有先說他今天在課堂上的表現,先同他拉起了家常。問他爸爸媽媽春節後都在幹什麼。他說:“爺爺病了,父親在伺候爺爺,母親一大早就去上班了”。我說:“是呀,每個人都在承擔著自己的責任。爺爺把父親養育大了,父親就要承擔起贍養爺爺的義務,爸爸媽媽還要承擔起家庭的責任,他們都為你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你是個懂事的孩子,一定會理解這些的。”他點了點頭。我繼續說道:“父母都承擔起了自己的責任,而你作為學生是不是也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學生的主要責任是學習,是遵守課堂紀律,是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讓自己將來成為合格的公民,既承擔起贍養自己父母的責任,又承擔起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呢?”他又懂事的點了點頭。我又說道:“今天課堂上發生的事,有老師的責任,老師的做法有欠妥當的地方。那麼你有沒有不當的地方呢?”說到此,我用溫和的目光望著他,期望他能認識到自己上課的不當行為。由於剛才的一番話,拉近了我和他心理距離,消除了他對我牴觸情緒,他說:“老師,我也有錯誤,我上課不應該沒有徵得老師的同意,就離開自己的座位,去搶發導學案,擾亂了課堂紀律,我以後不會再犯這個毛病了”。“是呀,不論各行各業都有其規則,我們做學生的要按《中學生守則》去規範自己的言行。老師相信你會逐步改正自己的不足的,老師希望看到一個更優秀的你”。說這話時,我發現他眼中流露出了自信的神色。為了不耽誤他上課,我讓他回到教室學習。

  他走後,我陷入了深思: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好學生的心靈”。我們的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由於種種情況,很可能腦子一熱,不顧一切,說出了傷害學生心靈的話,這種傷害在某種意義上說,比肉體的傷害更嚴重。這種“教育軟暴力”,可能將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力摧失殆盡,也許一句話就可能改變學生的一生。一旦學生向你關閉了心門,那麼你將很難再走近學生的內心。

  教育是一種薰陶,教育是一種心靈的交流,教師只有時刻呵護好學生的心靈,維護好學生的自尊心,學生才會向你開啟心扉,學生才樂意和你進行心的交流。一句善意的提醒,一個暗示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都會產生心靈的碰撞,進而在無痕的教育中得到教育的目的,這也許是最佳的教育境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