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通用10篇)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通用10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篇1

  古詩詞以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愫傳唱千年不衰,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其感情真摯動人,其詞藻耐人琢磨,面對著如此優秀的文化財產,我們應該怎麼引導學生去學習呢?筆者經過幾年的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課標教學理念的基礎之上,對於中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有了一些個人的見解:

  一、注重積累,反覆誦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現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積累,文化積澱淺薄。古詩詞作為中國文化財富中最為寶貴、最為精彩的一部分,我們更應無條件的大量的去積累,內化為我們自身的財富。所以,我首先讓學生養成獨立自主講詩的能力,即每節語文課前放手給學生5分鐘左右的時間,由學生輪流講詩。第一次可由老師為同學示範,使學生清楚詩歌快速講析的步驟:範讀——練讀——作者——詩意——賞析——背誦。這樣每冊課本的古詩詞筆者都要求學生背誦,詩詞的內容也會在最短的時間裡掌握。這樣,學生度過三年的初中生活後,將會有一筆古詩詞知識財富了。但是,光靠課前的五分鐘學詩未免顯得太微不足道了些,為了加強學生對於詩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讀時間要求學生進行相互背誦的常規活動,隨時抽查。常言道:“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學習古詩詞更要有這番毅力,所以,在晨讀時間中,每週至少要抽出三天時間進行全體同學的詩詞誦讀,讓大家在吸納新詩之時鞏固舊詩,溫故知新,效果良好。

  二、講究方法,深入研討。

  古典詩詞文字簡約,蘊含豐富。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比較注重教師的講解分析、細嚼後的強行灌輸,此種做法不利於增加學生的知識積澱,訓練學生的鑑賞能力,更不利於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面對傳統教學,我採取批判吸收的態度,再溶於新課標主動探究等理念,以期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他們綜合能力,故在詩歌教學中體會歸納以下幾種方法:

  1、瞭解作者及作品的創作背景。

  詩詞作品常常是作者經歷、思想感情的外現。因此,我們賞詩,須先對作者的人生經歷及思想情感有一個較為細緻的瞭解。如:賞讀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女詞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數同學賞其詞後並未真正洞悉詞中真意,認為詞中所言之“愁”僅是一個女婦人獨處之閒愁,缺乏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思索。這應是一個理解的誤區,此乃因不詳李清照其人生際遇、情感變化之故所致。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北宋滅於金、舉朝南渡前生活舒適安定,與丈夫金石考據家趙明誠遊於文藝;南渡後,經歷國破家亡的苦難,生活顛沛流離。前期詞作主要反映閨中生活、自然風光和與丈夫的離別相思。後期詞作主要寫亡夫之痛、故國淪喪之悲及傷時念舊的抑鬱情懷。北宋滅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燬。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之後,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為避兵亂而隻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詞。這時她已經53歲了,經歷了國家敗亡、文物喪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處境悽慘,內心極其悲痛。這首詞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實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學生了解這些後,定不會再將詞中之“愁”僅僅理解為一般之“愁”,這愁緒千絲萬縷,有國破家亡之愁,亦有隻身孤苦之愁,也應是兼有綿綿恨意於其中,詞中最後不是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嗎?所以研賞古詩詞課前,先讓學生收集詩詞作者之人生經歷及其作品的創作背景,學生在預習瞭解之中不但體會了此詩或詞之意,同時亦豐富他們頭腦中對於詩詞作者、歷史背景、社會現象等等的認識瞭解,成為自身知識的積累,為自己以後再去賞讀該人之作及他人該時期之作打開了方便之門。

  2、品析名句。

  寫作講究鍛字煉詞,作者將其萬千心緒凝於詩詞等作品中。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當時迸現的情感,體會煉詞煉字之妙境。師生在研讀過程中,適當滲透“以詩解詩”的方法,學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鍛字、煉詞、用句等寫作能力,更能縱橫聯絡,加強古詩之間的相互理解。師可示範以其法賞詩:

  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一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這兩句寫當前所見,本是風狂花盡,一片淒涼,但卻避免了從正面描寫風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是用“風住塵香”四個字來表明這一場小小災難的後果,則狂風摧花,落紅滿地,均在其中,出筆極為蘊藉。而且在風沒有停息之時,花片紛飛,落紅如雨,雖極不堪,尚有殘花可見;風住之後,花已沾泥,人踐馬踏,化為塵土,所有餘痕,但有塵香,則春光竟一掃而空,更無所有,就更發為不堪了。

  當學生聽至此處時,陶醉其間,被古人鍛字煉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這以詩解詩的方法更是讓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組各抒己見,高談闊論來試著體會、品味、解析其它優秀詩詞了。

  3、抓住詩中意象鑑賞詩歌。

  意象就是出現在作品中的主觀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個體形式存在,多個個體聯接起來的整體,便是我們常說的意境。閱讀時應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徵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後作整體理解,體會意境。

  意象大致分類及含義:

  景觀類:月、流水、斜陽、風、煙、霜等等。植物類:楊柳、落花、松、菊、梅、竹、蓮、梧桐等等。動物類:鴉、子規、猿、鴻雁、鯉魚、青鳥、鴛鴦等。行為類:登樓、憑欄、吹笛、吹簫、吹蘆管、吹笙、搗砧、飲酒等。

  其意象具體含義:

  景觀類:如月(明月,殘月、新月)多表達離愁別苦,渲染悲寂氛圍。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如斜陽,多表現昏黃暮色中愁思萬千,如:馬致遠《天淨沙

  秋思》中“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又如,溫庭筠《望江南》中“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

  植物類:楊柳,芳草多含離別之情。如,劉禹錫《竹枝詞》中言:“楊柳依依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又如《送別》一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行為類:憑欄,多為思戀他人、發瀉心中憂悶之意。溫庭筠《望江南》中“梳洗罷,獨倚望江樓。”。吹奏笛、笙、簫等,多暗含離別之苦、想思之情和內心孤獨之境如范仲淹的《漁家傲

  秋思》中“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其言抒發其對人思戀之情。在瞭解意象及其大體含義(大體,但不是詩詩如此)後,學生形成一些認識,便能歸納出一些特徵,把握意境,更加順暢賞析詩詞。

  4、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

  詩詞寫作,有一定之法。對於採用寫作手法分析法賞詩時,不能一概而論,需“因詩而異”,根據各詩不同特點,有的放矢進行鑑賞。

  (1)分析詩句的修辭手法。

  詩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辭之法來將詩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來。常用的手法有:比喻、誇張、擬人等。鑑賞詩歌時,透過分析其一些修辭的運用,更能領會詩人蓄積的情感。如:李白《行路難》中有句詩:“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詩人將冰塞川及雪滿山來喻自己面前路途艱險,荊棘叢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詩歌中運用一些手法將會使學生更容易體會其詩歌表露的情感。

  (2)化虛為實體會法。

  有時作者要表達主觀性很強的內容,往往採用化虛為實的手法。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兩句化虛為實,語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絕妙好辭。“愁”與“恨”之類,原是一種抽象的情意,看不見,摸不著,為增其可感性,詞人通常採用誇張性的比喻。李清照的創新,在於“愁”不僅可以舟載船裝,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異,具有不同的重量,以致一葉輕舟難載山重之愁。目的無非是渲染己愁之深重,但舟輕載重之喻,意新語奇,誇張奇特,想像驚人,已達到匪夷所思之境了。以實寫虛是古人常用一種方法,更能形象表現主觀的情感。

  5、再現詩歌的意境。

  詩是語言的藝術,其善用含蓄、精練的語言表露詩人的感情。好的詩詞都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故要欣賞詩歌,必須發揮想象、聯想。讓學生在品讀詩歌、解析詩歌時將精練的詩歌,以詩般精美、流暢的語言,加以豐富的聯想、想象,以多變的形式,去書寫出一篇篇優美的文章。整體的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了分析、寫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並更能將詩歌理解的更加透徹。如:賞析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時,老師將鑑賞詩歌的任務放手給學生後,引導大家可以從獨特的視角以各種不同方法鑑賞此詩,稍加討論研究後,學生們各抒己見,或多或少都談出了自我獨特的感受。有些學生也採用了再現詩歌意境的方法,他們中有人寫道:“我暫且抒發一下少年人的狂放氣概,左手牽著黃狗,右手託著蒼;戴上錦帽,穿上貂皮袍子,千人萬馬席捲了平坦的山野。為了回報全城的人緊緊跟隨,我親手射那老虎,大家爭著看我這個今天的孫郎。酒喝到了興頭,胸懷肝膽正在開闊昂揚,鬢髮雖然白了一些,可又有什麼關係呢?什麼時候派遣馮唐,手持符節像到雲中郡給魏尚復職一樣薦我當重任?到那時我一定把雕花弓拉得如滿月般,向西北望,對準那貪婪的天狼星射去。”不難看出,把詩歌凝練的語言轉化成具體的文字,聯想創造出生動的畫面,這正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

  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內涵極其豐富,讓我們這些語文教師帶領學生遨遊其中吧。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篇2

  新版初中語文課本的一個明顯的改進,就是課文中的古詩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這實質上也是對語言的工具性的深層次的理解和對文言古詩文中豐富的人文因素的的高度重視的結果,並且課程標準對古詩文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學習要求:即“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

  很多學生認為當今社會是科技發達的社會,文化領域、科技領域大多使用的是白話文,對古文學習無須努力去死記硬背。他們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其實古代文化中有許多作品是值得我們去深刻研究、領會的。有的告訴我們為人處世之道,有的文章告訴我們學習文化知識的方法或見解,有的文章可以讓我們認識政治上的利與弊等等。所以,學習古詩文既可以瞭解中國悠久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也可以把歷史當成今天或者是明天我們的人生道路的照明燈。為此,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有必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指導學生自己讀、想、講

  教學古詩文,應和現代語體文一樣,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思考、自己講解,以使他們真正理解,並激起閱讀的興趣。現在有的教師逐字逐句地串講,一字不漏,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徹底,實際上由於是灌注式的教學,可可說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反而是不徹底的。在教師指導下自讀自思自講,雖可能有誤讀和曲解的地方,但一經教師指出,既可得到糾正。再者,也是更為重要的,只有指導學生自讀、自思,他們才能以自己之力,瞭解自己生疏的文言,以至進入文言所反映的歷史生活中去。

  為此,就有必要提出思考題,讓學生回答討論。這對古文的學習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思考討論題可以兼及內容和語言兩方面。一般的應側重在內容的一面,可就人物、事件、情景、氣氛、環境、背景和作者等各個方面,提出思考課題,讓學生思索,發表看法。

  古詩文學習中,可能爭論的問題比學習現代文多,而且有極不相同的看法。教師要各抒己見,讓學生不受拘束的發表見解。這裡,教師不要固執先入為主的某些傳統看法,而要留意當代語言學和文藝理論的新學說,隨時吸收科學的新成果,以做出更科學的解說。當然,這種解說要嚴格限制在課文及其直接相關的'範圍內。

  二、指導學生誦讀,讀準讀暢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句話強調了讀的重要。誦讀是語文教學的不可缺少的環節,古詩文教學誦讀就更為重要。要透過誦讀促進學生讀準、讀暢,進而增強語感、理解內容、提升品位。對讀的要求可由低到高。如開始要求讀準,古詩文中生僻字較多,古今不同音的字也較多,還有些文言句子不順口,很容易斷錯句。教師可採用示範朗讀對學生進行讀的指導。以此為基礎,注意節奏、重音,在發展到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具有古人的味道。這樣以讀感染,激發興趣。讀的方式應多種多樣,如:範讀、自由讀、個人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有條件的可配樂朗讀,活躍氣氛,激發興趣。當然誦讀要根據課文長短、難易程度及學生的讀的情況而掌握好讀的時間、遍數,以保證課堂的高效。

  三、指導學生熟讀和背誦

  現在的大部分學生朗讀能力差,口頭表達能力差,這不能不說是與教師忽視朗讀訓練有關。因此在教一些名篇的時候,都要求熟讀和背誦課文,因為熟讀和背誦可幫助學生理解

  詞句。課文中的古詩文大都是一些淺易的文章,一些較困難的詞句文中的註解都有,而另一些稍難的詞句,學生可在多讀中理解掌握。熟讀和背誦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意圖,常常體現在段落及句式上,透過多讀可以加深理解。在讀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能夠和作者產生共鳴,能真切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理解文章的內容。另外,熟讀和背誦可以使學生領會寫作上的特點及語言特點。只要能反覆多讀,學生就能更好的掌握語言的妙處,這是教師滿堂講授所不能代替的。

  四、指導學生口譯和筆譯

  在既有課文註釋,又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口譯和筆譯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口譯必不可少,筆譯則看課文的長短和時間的多少或譯或不譯,或全譯或譯一部分。口譯尤其是筆譯中的錯誤或不完全的地方是自然的,不能期望完善的語譯。重要的是,只有學生自己譯,他們才能深切地體驗到古詩文的特點和妙處,才更有利於真正掌握閱讀它的能力。

  指導語譯時,一要提出較具體的要求,比如哪裡是重點譯部分,哪些詞語句必須明確譯出之類。二是隻要求譯出詞語句中直接反應出的意思,不要求深入思想內容。

  五、讀寫結合

  在學完必修課文中的古詩文後,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寫讀書心得和評論,一方面加強了課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想素質;我們還可以建議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歷史人物和事件,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樣,學生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不僅能深入把握與瞭解課文所涉及的人物、歷史事件以及思想情感,寫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篇3

  語言的最深層的功用有時並不是直接能夠感知到的。雖然文言詩文不再是現代社會主要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交往中似乎已沒有必不可少的用途,但它承載著從漢文字誕生之日起至近代開始前的中國歷史,中國曆代許多偉大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都使用這種語言,並且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們要繼承這筆遺產,就必須有閱讀古書的能力。現代漢語應該是脫胎於古代漢語,且仍然保留了古代漢語的深層語義的語言,與古代漢語失去了聯絡的現代漢語必然由於文化底蘊的不足而顯得淺薄和蒼白。因此,在初中階段加強文言詩文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和人文素質,其意義非常重大,作為語文教師必須高度重視。

  一、新課程標準對初中古詩文教學的要求

  根據新課程標準所編訂的新版初中語文課本的一個十分明顯的改進,就是課文當中的古詩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這實質上也是對語言的工具性的深層次的理解和對文言詩文中豐富的人文因素的高度重視的結果。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學習要求,即“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初中語文教材中富含文學審美價值、人文文化因素的古詩文的篇目的增加,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一些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為培養他們的傳統文化素養,提高其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打下紮實的基礎,並且這對提高初中學生的現代文閱讀和寫作的檔次也有幫助。而強調熟讀尤其是強調背誦,對於改變目前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以講代讀的狀況,無疑是十分有益的,總之,新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將古詩文的教學擺在一個較之過去更為重要的地位,針對學生提出的學習要求,具有較明確的指向性。

  二、初中古詩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作為多年的一線語文教師,筆者深感古詩詞教學中還存在著若干問題:忽視古詩詞教學的規律,不重視誦讀教學,以講代讀的情況普遍;死記硬背,不注重理解,記不熟,記混,錯別字現象嚴重;學生積累了一些文言詞彙,翻譯理解時不懂得用,面對句子,下不了手;古詩詞作者介紹停留於簡單的知識積累,如作者的字號稱謂等,而對作者的寫作背景及作者本身的經歷創作風格等相關情況涉之甚少;教師要求學生對文言詞彙進行梳理積累,學生做不到;學生對古詩詞只是簡單的翻譯,字面上的理解,不關注古詩詞的鑑賞美讀,忽視古詩詞對學生的薰陶感染作用;學生學古詩詞的熱情不高,興趣不濃等。

  三、古詩詞教學策略

  (一)重視誦讀教學,以讀促學

  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對於誦讀有如下論述:“作品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懂得和受它感染。”“全部瞭解一個作品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地高聲誦讀。作品一被誦讀就成為好懂的了。”“誦讀的目的不僅僅在於理解與懂得,而且還在於熟悉。”可以說,學習古詩詞,必須尊重和繼承的基本規律就是誦讀。錢夢龍老師就主張:“不妨讓學生適當學一點吟詠之法,所謂‘三分詩,七分吟’,許多意境深邃的詩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方能領略其韻味。”可見古詩詞誦讀對加強感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必須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而且要保質保量完成。

  教師要教會學生誦讀,要讀準節奏,正確停頓,讀出語氣,讀出情感,讀出音樂美,同時教會學生在讀中培養語感,領悟文字內容,在讀中感受古典詩詞的獨特藝術魅力。

  (二)遵循記憶規律,科學記誦古詩詞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當中的瑰寶,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和人文底蘊的打造都有著重要作用。積累下的古詩詞是學生一生的財富,所以古詩詞記誦一定要拋開功利性的目的,而要長久記憶,深入內心。這就需要遵循記憶規律,科學記誦。在教學古詩詞時,首先應該清楚記憶是一個不斷鞏固的過程,由瞬時記憶到短時記憶,再到長期記憶有一個轉化過程。也就是說,要想記準、記牢、記久古詩詞,必須不斷“溫故”,“學而時習之”。古詩詞的記誦,理解應貫穿在一段時間,甚至可以是整個學期,讓學生透過多層次、多形式的反覆誦讀,在不知不覺中熟記古詩詞,並加深對古詩詞的感知和理解。這樣,所學古詩詞也會在日後真正成為一筆潤澤人生的財富而不是在考試後付諸腦後。

  (三)反對死記硬背,加強理解、閱讀和積累

  理解是記憶的第一步,是記憶的前提和基礎。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則記憶內容更準確,記憶時間更長。在沒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況下,就盲目背誦,一方面機械記憶,不易記;另方面學生容易在默寫時因不理解而記不準或寫錯別字。因此,應在學生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要求其背誦默寫。

  另外,詞義識記和詩文閱讀應該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關係,學生掌握的古漢語詞彙太少,必然無法完成古詩文閱讀,而記不住古詩文詞義,根源恐怕在於古詩文的見識數量太少。古詩文常見詞語的呈現次數不夠,大腦中烙下的印記不深,就不易記住或想起來。高中生之所以對古詩文理解力強些,除年齡大、理解力強些外,見得多應該是重要原因。因此,除課文外,教師選擇一定量的課外古詩文供學生閱讀是重要策略。

  (四)詳細書寫作者簡介,增強對古詩詞的感悟

  古代詞教學強調知人論世,這就要求我們介紹作者時,不應介紹只是空洞的字號稱謂生活時代,更應關注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重大經歷和創作風格等。

  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應更深層次地走近作者,不只見古詩詞的“骨頭”,更要見其“血肉”。教師在介紹作者時要能夠高屋建瓴,深入淺出,把一個充滿立體感的作者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融進作者營造的情感世界,最終更好地“披文以入情”。

  (五)進行必要的梳理歸納

  文言字詞的積累掌握,有一個從分散到集中,從不自覺到有意識的梳理歸納過程,經過這個過程,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水平才會逐步提高。比如“也”字,當我們見識了一定數量的有“也”字的句子後,老師引導學生集中理解歸納:“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餘聞之也久。”“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也”是語氣詞,至於表示什麼樣的語氣,在句中翻譯不翻譯、怎樣翻譯,則要根據句子的形式及“也”字在句中的位置來定。文言實詞意思的確定,儘管可以採用語言環境推斷法、多音字不同讀音辨析法、詞性變化辨析法、依據通假規律辨析法、從已知到未知推斷詞義法等,但見識到一定量時的歸納整理,能使學習變得簡單容易。如“長”讀“chang”時,可作名詞,意為“長度”,例如,“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可作形容詞,其中一個意思是“兩端之間距離大”。也許,這樣梳理歸納以後,學生記起來還會有些困難,教師還可進一步動腦筋,比如,把幾個意思編成一個故事,編成幾句順口溜等,幫助學生巧記。

  此外,學會鑑賞古詩詞,古詩詞賞析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高尚人格情操的提供了絕佳的教育素材。古詩詞賞析理應引起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的關注。

  總之,古詩詞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執教者一定要重視古詩詞教學,給予古詩詞教學更多的時間、空間,並遵循古詩詞教學的規律,使古詩詞教學真正由低質走向高效。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篇4

  首先是朗讀。俗話說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也一樣,讓學生透過朗讀來感受詩中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每個人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作為老師只需要在朗讀之前將生字做好解答,讀詩是怎樣停頓的做好標註。在對古詩進行朗讀之後,讓學生說說自己在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什麼,引導學生對作者的關注,對當時作詩環境的關注。

  其次是瞭解詩的創作過程。詩人是怎樣的環境中發出什麼樣的感嘆,表達了什麼樣的想法,都與創作的過程息息相關,瞭解了這些,就基本能夠對一首詩有了解析,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古詩的魅力。

  然後是解析詩的結構。將情感、事件等等要用大段文字描寫的語言熔鍊在一首詩之中,同時還要人能夠從中感受到作者當時的情感變化,這樣的文字功底是需要我們一起去學習的。透過對詩句的解讀,讓學生了解到漢字在詩句中起到什麼作用,為什麼要這麼安排,將簡單的詞語進行顛倒有什麼樣的好處。教導學生在寫作當中運用一些這樣的技巧,提升文字表達的能力。

  最後是藉助多媒體教學。學生的閱歷不夠豐富,因此在欣賞詩詞時沒有足夠的想象力,在腦海裡沒有一個明顯的印象,文字的表述也不夠學生去想象得到詩人所表達的奇幻的世界,所以藉助一些工具來呈現一幅具象的畫面幫助學生加深對詩句意義的理解,同時將詩句讓學生用聯想以一個美好的景象記下來。

  在古詩的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不能夠死板的按照書本去教,根據現在教學目標,讓學生對中國的詩詞文化產生興趣,最終熱愛我們的文化,所以我們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我們的知識。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篇5

  古詩是我國燦爛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選編進我們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優秀古詩,它們大都具有如下特點:語言優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們或豪邁昂揚,或細膩清麗,或發人深思,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一輩子都難以忘掉。古詩在開發培養孩子們審美意識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麼,如何讓孩子們領略古詩的美,讓孩子們透過古詩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呢?在教學的實際操作中,我們的老師往往陷入兩難的境地:講多了,破壞了古詩的整體意境美;講少了,我們的孩子們又難以逾越理解的障礙。迫於統考的壓力,一個簡單省事的辦法出現了:一抄了事——照抄教學參考書上的詩句分析。老師的教流於程式化、孩子們的練也趨簡單化,一切都是為了考試,一切圍繞圍繞考試,詩中的情感、美詞佳句的體驗過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誦代替理解,會背、能默寫成為學習詩歌的單一目的。下面我談談自己在古詩審美教學中的一點心得體會:

  一、反覆吟誦,感受形象美。

  透過反覆吟誦來體會文章的美感,以聲帶情、以形入情,是這一鑑賞方法的最大特點。宋代大家朱熹曾經說過:“詩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經過充分地、反覆地誦讀,設身處境地進入詩的境界,仔細體味每個重點詞句的含義,細緻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領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二、深入理解,體驗情趣美。

  古詩的語言凝鍊含蓄,耐人尋味,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大家聞一多先生曾說:詩的長處在於它有無限度的彈性,變得出無窮的花樣,裝得進無限的內容。例如唐朝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全詩只有二十個字,既有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又有詩人們對現狀的不滿足,亦有詩人無限的進取和探索精神。

  正是因為這樣,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自己要設身處地窺探詩人的內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經歷去體驗詩人的情感經歷,再來引導孩子們理解詩的中心、體驗詩的情感。要使孩子們具備情感體驗的能力,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然後再走出來,做到“自化其身。”古詩時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

  古詩語言簡潔所帶來的一些特點,比如詞序倒置、成分省略、語句濃縮、意思跳躍等,都構成了孩子們學古詩的障礙。根據孩子們年齡特徵,幫助其疏通理解,教給一些古詩的常規學法——分詞連序法:第一步是分詞解義,逐詞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詩中的含義;第二步是按現代漢語規範進行連序翻譯。讓孩子們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難體會出來。

  讓孩子們在學習活動中,由“入乎其內”再到“入乎其外”,才能取得產生最佳的審美效果。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篇6

  3月10日,我參加了古詩詞教學的聽課以及培訓活動,

  聽了四位老師的精彩課堂,感觸頗深,下面就來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每一位老師以配樂、吟唱、朗誦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堂堂精彩的古詩詞課,這幾堂課讓我眼前一亮,心頭一震。各位老師雖然授課的風格、運用的教學藝術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師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富有魅力的語言藝術,將我們帶到經典詩文教學的神聖殿堂,讓我們回味無窮。每一堂都呈現出老師們精湛獨到的教學藝術,每一個教學案例都讓我們受益匪淺。高老師執教《水調歌頭﹒丙辰中秋》,讓我印象最深刻。高老師用學生最熟悉的《靜夜思》匯入,再透過簡介作者、寫作背景等,讓學生來整體感知詞,使學生對詞有更深的理解,更能體會詞的意境。學生結合註釋,能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學中高老師融入學生最熟悉的節日中秋,讓學生融入具體的場景中,更能體會出詞人當時的心情。每個問題都設定得相當好,讓整個課堂很活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既弄懂詩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以及詞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看到各位老師的風采以及培訓,我的心中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有了一種新的感受和認識,多了一層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還缺乏更多的思考,以及厚重的文化積澱,因此要想在教學中不斷推陳出新,就必須要注重充分挖掘文字,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不斷總結,不斷反思。

  透過此次學習,對我在以後的古詩詞教學有了一定思路,在以前的古詩詞教學中,只注重學生是否懂了句子的意思,而沒有讓學生深切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古詩詞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要讀懂詩句的意思,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那就得藉助一些相關資料,如詩人的生平以及寫作背景。透過這些介紹,學生才能體會到詩人當時的心情。吟唱教學法也是一種很有趣的教學方法,這不僅要求老師要具備詩詞底蘊,還要具備一定的音樂知識。透過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對古詩詞感興趣,在快樂中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篇7

  12月12日上午,第一協作區的全體六年級語文教師參加了我校組織的“同課異構”議課活動。那一節節精彩的課堂教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受益匪淺,授課教師先進的教育理念,嶄新的教法、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風趣幽默的教學風格,令人讚歎之餘,更多是深深地思考,從中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也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新的認識。下面我就談談我的收穫:

  一、別具一格的匯入

  課堂教學的匯入部分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一個引人入勝的匯入,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次聽課,幾位老師的匯入都各具特色。如兩位老師不約而同的使用了《高山流水》古箏曲,利用音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挖掘教材,精心備課

  聽完幾位老師的說課後,我認識到他們在課前做了精心的準備,比如蒐集大量的資料,製作精美的課件,閱讀有關的知識、課堂問題預設,課後的拓展。對教材的把握有其獨到之處能抓住題眼,一步一步地的深入文字。抓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反覆朗讀,透過朗讀,來體會俞伯牙和鍾子期之間的深厚情誼。

  三、注重學生朗讀訓練。教學中,透過教師配樂朗讀把學生帶入優美的文言文中,去感受伯牙樂曲的高妙和文言文特有的韻律美。在舒緩的音樂中,學生朗讀課文,想象伯牙技藝的高超。透過聽覺、感覺、視覺的貫通,學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特有的韻律美。此時,教師又把學生引入到文章中,找出四個“善”。在理解了伯牙和子期之間深厚的情誼後,老師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子期不在了,伯牙會怎樣?在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後再要求學生讀課題,根據學生的讀把句號換成了感嘆號。

  四、培養學生的習慣,教給學生的方法。

  在學習課文時,幾位老師緊扣“善”這個字,引導學生想象,在此基礎上出示畫面,讓學生在欣賞畫面的同時入情入境。在品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更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讀,在品讀中悟情。教師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用心觸控,透過文字背後,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以及之後的角色體驗,深入讀書,都在盡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場面情境。此時,學生看到的就不僅僅只是黑體方塊字,更是有聲有色、有情有味的畫面、情境了。

  五、親切的評價

  幾位老師評價學生的語言是那麼到位,如有的老師用了“你真棒!”、“你會更努力的!”、等來鼓勵學生,這些樸實的語言,對我感觸很深,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會讓我的學生也會感受到這些美麗的評價語言。

  六、嶄新的教學理念

  所有的授課老師,有先進的教學理念,緊跟時代步伐,真正體現語文教學“以人為本”,聽、說、讀、寫訓練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學生學得輕鬆,教師教得愉快。

  透過參加此次的活動,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多的認識,也深深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努力吃透教材,吃透學生,不斷學習,博採眾長,充分利用機會學習,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努力成為一名學生愛戴、家長放心、領導滿意的教師。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篇8

  這次有幸參加了由教師進修學校組織的為期四天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為主題的32學時培訓。聆聽了z、z、z和z老師的關於如何更好地進行古詩語教學的講座及z、z、z、z、z五位老師的精彩課堂,受益匪淺。

  古詩詞是我國燦爛傳統文化之一。它們大都具有語言優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的特點。在語文教材中小學、初中都會滲透到,而且每一個學期都會有。可想而知,古詩詞教學的重要。

  那麼,如何讓孩子們領略古詩詞的美,讓孩子們透過古詩詞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呢?

  我認為,在學習古詩詞中,要欣賞詩詞的意境才能得到精華。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詩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礎。所以我們要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會。這也是我在這次學習後的一點體會。

  怎樣更好地組織教學,讓孩子們領略古詩詞的美首先要讓孩子們反覆吟誦,感受語言美。古詩的語言精確、凝鍊。每首古詩的字數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凝鍊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容。

  在組織學習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反覆誦讀,讀出古詩的形,讀出古讀的神,讀出古詩的味。用z老師的話講就是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誦讀,就是因聲解義,因聲傳情,因聲求氣的誦讀,就是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的誦讀,就是眼與口謀,口與耳謀,耳與心謀,心與神謀的誦讀。從這個意義上講,古詩的美有50%是吟誦出來的,是朗讀出來的。

  其次,深入理解,體驗情趣美。古詩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例如《村居》一詩教師透過散文詩似的語言感受到春天,又能讓學生從教師如詩的語言中得到薰陶。孩子們的生活經歷是再學習最大的資源庫,教學中啟發孩子巧妙聯絡自己的生活記憶,孩子們從教師、學生的描述中喚醒對春天的記憶。利用以往春天的趣事放風箏為依託,奠定起春天真美的情感基礎,順理成章地進入春天這個美好的情境中,在學習古詩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從而感悟到詩中的樂趣,情趣。

  最後,拓展延伸,領悟意趣美。文教學得法於課內,延伸於課外。古詩教學的目的不只是為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情感,更是讓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支瑰寶,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激發學生積極主動誦讀古詩的興趣。這次的五堂課,每一位老師都很好地進行了拓展延伸,充分利用課本以外的教育資源,突破教學內容的單一性。

  時間雖短,收穫頗豐,讓我對古詩詞吟誦有了全新的認識。“留心處處皆學問”,只要留心做一個有心人,我的古詩詞教學之路會越走越敞亮。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篇9

  這次遠端教育,我認真學習了必修和選修的各門課程,受益匪淺。特別是觀賞了胡慧玲和李麗老師的《套中人》“同課異構”示範課,很受啟發,認識到要使課堂有效高效,同組的語文老師就要多上這樣的課,使我們語文課更精彩,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

  同課異構”使教師在教學設計與實施方面做到“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真“同課異構”的教研方式,可以引發參與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長善救失,取長補短,明顯提高教教學效果,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在賞析兩位老師的示範課後,我不僅能認真去聽、去想、去感悟,還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置身於課堂中,傾聽著老師們一堂堂精心準備的課,在這裡,我親身領略著她們對教材的深刻解讀,感受著她們對課堂的準確把握,體會著她們對學生的密切關注。她們在開啟學生智慧大門的同時,也讓我學到了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引發了我對課堂最最佳化的思考。課堂上老師們都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適合本班學生的特點,採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交流培養學生大膽創新,勇於實踐的能力!

  兩位老師的課突出優點是:

  1.課堂問題的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難易適度,既不太簡單讓孩子覺得沒意思不願意作答,也不過於複雜,使孩子們夠也夠不著。

  2.在講授離學生時代較遠的內容時,利用影片使教學效果提升透過直觀的辦法激發學生的切實感受。胡慧玲老師利用多媒體參與教學就比較直觀。

  3.課堂上老師眼裡有每一位學生,把每一個孩子都放到重要的位子上,避免講課好像只是給部分學生講,達到面向全體,真正提高了教學質量。比如兩位老師讓學生討論時就關注到每個學生。

  4.課堂教學不拘於形式,不讓教學流程封鎖自己的思路,對於隨時出現的狀況完全靈活變通,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是為實現某一個教學目的而設定。不把時間侷限的太死,遇到比較難懂的問題或者是非常值得我們進一步挖深使學生學的更多的環節,就多用一些時間;而對於一些通俗易懂的問題就可以一帶而過。比如李麗老師“拓展的內容”就很深入,讓學生對“套中人”有更深入地認識。

  兩位老師憑藉深厚語文功底把《套中人》這一“難上”的課上得如此精彩,給人很多思考。課堂內容豐富而有條不紊,實在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不過我更喜歡李麗老師沒用多媒體上的課,“四讀”就把課堂要講的問題概括進去,課堂內容多而學生探討的問題深入,可見李老師駕馭課堂功底更了得!

  下塘中學盛麗萍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篇10

  前天有幸組織了南寧沛鴻民族中學和靖西縣民族中學兩所學校在靖西縣民族中學進行語文學科“同課異構”的課堂教學展示課活動,聽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下來,想不到語文課堂讓學生動起來,其實也是很精彩。特別是沛鴻民族中學王老師的這節課,整個教學過程學生一直在動,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均由學生透過自主、合作、探究來完成,課堂教學非常高效,王老師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年教齡,但是她的教學基本功的確紮實,駕馭課堂的能力真的是一流。我們都知道,即使是你的課備得再細,考慮得再周到,可是課堂隨機生成的東西還是有的,畢竟我們的學生有很多,他們的思維都十分活躍,早已經不再被老師所束縛了,但是王老師對課堂的突發情況處理得恰到好處,真是值得我縣前來觀摩的教師學習、思考。

  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研員,每年聽課評課機會很多,但參加由兩所學校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自己的理解來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課文,這種“同課異構”的課堂教學觀摩還真是頭一次看到、聽到,透過這次的“同課異構”教學展示活動,使我受益匪淺,作為一名教師我感覺多教一遍有一遍的收穫,聽一遍有一遍的心得。記得蕭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後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後每人有兩種思想”。特別是觀摩“同課異構”的課堂教學,又聽了南寧沛鴻民族中學李老師的精彩評課以及教師的議課之後,我覺得有必要把這種感受和理解記下來,對別人對自己都會有所啟發。

  王老師借班上課,事先沒有跟學生見過面,可以說備課是從零備起。但王老師所具備的控制課堂教學的底氣令人佩服,展示了自己的風采,顯示了一個名師應該具有的紮實的知識貯備和點評引導的智慧。王老師在這節課所用的課堂教學模式是“讀—譯—背—練”,她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整個課堂學生都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就好起來了。

  首先第一個環節——“讀”:這節課王老師先讓個別學生朗讀課文,同時由學生對讀錯的字進行矯正,老師進行適當的朗讀的指導,接下來老師再範讀課文,學生再讀課文,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這節課就是在反覆朗讀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感,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第二個環節——“譯”: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大量採用“注入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過分強調傳授和接受,忽視探究和體驗。王老師這節課不按傳統教學方式串講全文,而是在同學的合作下翻譯了第一句,這個過程中老師只做一些難點的點撥,然後讓學生按這種方式試譯課文第一段,學生首先自己譯,然後合作討論,最後達成共識,就這樣學生很快就把第一段翻譯了。學生感覺到其實這些任務透過這樣的方式自己也能完成的,興趣一來,接下來的其他段落的翻譯也就很快給解決了。

  第三個環節——“背”:這節課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做了必要的板書:六個人物的姓名以及使動用法“苦、老、餓、空乏、拂”等這幾個詞語,再學生多次朗讀後,看著板書就能把課文背誦下來。這節課老師能夠讓學生自由、快樂、放鬆地學習。在這種學習狀態下,學生在課堂上的智力和情感可以達到峰值,達成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從內心喜歡語文,課文很快就能背誦下來了。真想不到一節課學生能有這麼大的能量,能做這麼多的事,平時我們上課,講了滿滿一節課,學生既不能翻譯課文,也不能當堂背誦課文,要背這樣一篇篇幅短小,有音韻美和節奏感的文章,有時一個星期學生都背不下來,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第四個環節——“練”:練習設計要靈活多變,注重了習題的開放性和發展性,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熟練靈活地解決問題,開發學生潛能。老師對一些常見文言實詞、虛詞本節課有而其他課文意思不一樣的,都能例舉出來,對文中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內容幫助學生進行歸納、比較、總結。這節課的練習緊扣教學內容和目標,精心設計,針對性強、富有實效。

  王老師一步一步的教學,一環環的緊扣,讓我感覺老師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做了詳細的準備,每一步要做什麼,學生要達到什麼效果,都很明確,而且按照學生的能力範圍,基本都能達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更好。對於組織教學,王老師也能很好的引導學生去學習,因此,我從中學到了:一是組織教學的重要性;二是備課應該注意更多的細節;三是對於學生的教學,從哪些方面入手能夠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而參與同課異構課堂展示的靖西縣民族中學何教師,則基本被預先設計好的教案束縛住了。儘管整個課堂教學流程流暢,但是由於有十個教學環節,沒有敢於讓學生盡情發揮,很多在課堂交流中產生的話題並沒有得到擴充套件和有效地昇華,令人遺憾。有很多次,到了一個關鍵節點,只有教師一引導就可以達到另外一個高度,但是都噶然而止,我們在下面聽課,有種乾著急使不上勁的感覺。比如,進入課文翻譯這個環節,幾個同學因“苦、勞、餓、空乏、拂”等詞類活用的幾個詞語翻譯不出來,卡殼了,這時,老師沒有給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時間、空間,也沒有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教學流程的約束下,便在螢幕上把翻譯投出來了,這直接影響了老師對學生表現的積極肯定,上課氛圍自然就受到了影響。接下來的幾個環節,因為時間關係老師上課推進速度很快,師生交流流於形式,只是簡單的問答,效果不是很好。

  本次“同課異構”活動形成了濃郁的教研氛圍,大家達到共同學習,共同研究探討,共同提高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從異中領悟到許多有價值的東西。語文課,快節奏、大容量當然也有實效,但適當多給學生一點時間和空間,多給學生一些動手動腦的機會,或許更利於學生未來的發展。該說,叫學生說說;該寫放手讓學生寫;該蒐集資料,就讓學生去搜集;該討論的問題,就讓學生合作探究一番。聽完了這兩節課,對語文課堂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語文課堂教學真正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這樣才能在語文課堂中讓學生動起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