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的心得體會(精選8篇)
新課改的心得體會(精選8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課改的心得體會(精選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新課改的心得體會1
“人類沒有想象,如同鳥兒失去了翅膀”。可是舊課程卻在很多地方無情的扼殺了學生的想象思維,致使學生的思維僵化、呆板,無新鮮活力。新課程改革針對此利弊,鮮明的提出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直言不諱的請老師住嘴,這無疑給沉悶的語文課堂注入了一股清風,直吹入了學生的心田,於是學生終於擁有了一片暢想的天空。
一、在朗讀課文時留給學生一片暢想的天空
傳統語文教學中,在朗讀方面長期存在兩個失誤:一是學生課堂朗讀少,二是放錄音或教師範讀多。針對這些失誤,新課標註重學生的自我朗讀體驗,倡導“四步讀書法”,即讀準(要動手)、讀暢(要反覆讀,達到熟練)、讀情(要分析內容,把握感情基調)、讀境(要發揮想象,仔細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由淺入深的把握課文,重視了學生的個體參與,強調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實現了自我與作者的心靈交流,此時的朗讀便不再是“見字出聲”而是“內明於心,外達於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礎上的朗讀,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瀉,洶湧澎湃;或如置身桃園,鳥語花香,於人於己,誰能說這不是一種真正的享受呢?
二、在導學案的編寫中留給學生一片暢想的天空
在新課改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主體作用首先體現在導學案的編寫上。課改以來,我認真鑽研,靈活挖掘教材,重組教材中的知識點,形成知識鏈,構成知識網。透過多種形式的問題設計,把散亂的知識,語言,語法變為簡單有序的知識系統,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導學案,為上好不同型別的課打好基礎,作好鋪墊,留給學生更多的暢想空間。
三、在質疑解惑中留給學生一片暢想的天空
韓愈說:“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由此可見,學生有疑問是很正常的;古語又說:“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由此更可見質疑的重要性;而愛因斯坦在成名後介紹經驗時也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究底的追究問題罷了。”可是傳統教育卻恰恰沒有給學生的質疑解惑留下暢想的餘地。往往是課堂上老師精心設計出種種問題,制訂出標準答案,再一步步引導學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裡跳。“讓老師閉嘴”“放手讓學生質疑解疑”的新課改精神便強有力的佔據了語文課堂,對文章整體的感知質疑,對部分的感知質疑,及對疑惑的解答,全由學生自主解答或小組班內合作解答,學生把握課堂的權利大了,對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以後的語文課堂上,沒有了師道尊嚴,學生便敢大膽發言了;沒有了老師的大問小問,學生的質疑聲反而多了;沒有了標準答案,學生的回答也豐富多彩了。這樣的課堂,老師輕鬆了,效率卻提高了,學生思維也活躍了,誰能說這不是留給學生一片暢想天空的功勞?
新課改,以其鮮活的生命力會在語文課堂上紮下了深根,願全體語文教師著眼與學生的未來,認真反思,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給學生一片暢想的天空。
新課改的心得體會2
雖然初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已有段的時間,但在很多學校的歷史教學僅僅為了應付考試,更不用說學生的課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有些學生的學習習慣較好,回家看看即將學習的內容,無非是減少一些“攔路虎”而已。這樣做法的根本缺陷在於使學生的視野侷限於現成的知識,忽視了知識產生的過程,忽視了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呈現為被動接受式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方式。長期以來,由於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老師缺乏科學的學習評價體系和方法的指導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本節課我希望能夠解決的兩個問題,一個是透過幫助學生整理歷史線索,來最佳化歷史學習思維能力,全面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我發覺不少學生掌握的歷史知識很是瑣碎和沒有條理,更不用說有完整的歷史線索,歷史思維很是薄弱。由於本課的學習內容龐雜包含了中國古代和近現代,以及世界古代和近現代史,內容上時間和空間的跨度都很大,學生經常會出現事件內容的張冠李戴,並且前後的事件順序也常常混淆不清。本課在課堂設計方面力求做到既能掌握本課知識點,同時需要幫助學生理清日本的重要歷史發展線索,我感到是比較成功的。學生在學習中積極的進行自主整理線索,他們的參與使歷史線索的脈搏跳動起來了。
本節課希望解決的另外一個問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方面還是做的不錯的,學生由於有了要競爭的目標,所以可以全組團結協作,甚至連平時學習有困難的同學都可以很好的參與課堂活動,並且可以在活動中積極發揮自己的作用,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同時許多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的發揮出乎了我和孩子的預料,這也是我和孩子們的一個意外收穫吧。
我們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困惑,在課堂上要學生配合你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更不用說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中了,要是在希望學習有困難的也可以有所表現那就更是奢望了。但是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我們只有從學生的思想和興趣入手,改變他們學習的態度,讓學生從不願意參與課堂到自己要爭取機會去參加。常言說: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而刺激式的學習方式是學生喜愛的,只有課堂設計具有創新性和趣味性,能夠真正將學生的思想和行動融入到歷史學習當中。課堂設計具有創新性和趣味性,是我們新課程教學所必須的,在學習新課中可以做到最佳化歷史學習思維能力,全面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真正將學生的思想和行動融入到歷史學習當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在佈置學生自己動手設計題目的方面,希望提高學生自己把握歷史知識的能力,同時提問的學生會選擇相對學習比較有困難的同學,這樣實際上也讓課堂參與的面進一步擴大,被提問的學生為了本組的榮譽,一般都會在課前認真將本課的知識進行消化,怕因為自己而為本組丟分。
本節課的設計和完成中還有不少遺憾的地方,在設計每個小組活動時,應把握好時間,不然會出現課程任務完成比較倉促。在學生準備了較多相關材料的情況下,既要控制每個組的活動時間,同時學生找到的資料,如果在課堂上不能夠應用的話,準備的學生會感到失望,我計劃在班級創立個“歷史小天地”,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沒有時間運用的資料,可以在放在這兒,既可以拓展教學內容,也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歷史的能力。教師的任務就是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同時更要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的個性發展,讓每個學生都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
初中歷史課程的創新性和趣味性可以充分體現新課標的這個理念,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參與、積極創新的空間,透過親身的探尋,讓他們去發現、感悟歷史的無限魅力。課程設計是整個歷史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具有創造性、開放性、靈活性的歷史課程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深化課堂教學內容、擴充套件思維空間、延伸和發展獲得知識的能力。本節課雖然得到了不少聽課老師的好評,但是我發現還有很多細節方面設計的還有欠缺,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的進行思索和挖掘,還給學生一個真正快樂自由的學習歷史的環境,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和愉快參與課堂活動,使學生做到課堂和課後的互動,不再將上歷史課作為一種負擔和累贅,而是成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一種娛樂和享受,讓學生在讓遊戲的競爭和快樂中去學習,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學生在競爭中去自主整理歷史線索,而不是機械的等待老師,這樣能夠最佳化歷史學習思維能力,全面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讓鮮活的歷史線索脈搏跳動起來,讓靈動的歷史知識印在孩子們的心。
新課改的心得體會3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改革也不斷更新,數學教學的目標,數學新課改心得體會也是時代的變化。在注重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生同時,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重視數學的情感和態度,關注學生的發展。所有學生的數學教學,實現“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發展數學”。因此,在新課程實驗中談到的經驗:
一、設定問題的現狀
新課程注重孩子們的心理,一年級學生的無知和活潑的孩子進入小學,對任何感興趣的事情不耐用,失明和隨機性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分心。新教科書透過設定問題情境,讓學生髮現數學知識和新方法,形成個人認知,發現新知識的同時,不知不覺地進入了世界數學的學習。如:的第一本書的創作情況的特點,直覺、想象,猜測,再現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況,把一些抽象的數學問題真實和有趣的節目,特別容易引起學生們對知識的渴望,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認知活動,數學新課改心得體會以便學生主動,積極探索和發現新方法在積極情緒,意識到建立數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注意建立上下文,根據具體情況,在讓學生學習數學,數學的發展,體驗數學的價值。
如:教學“0”的初步瞭解,我第一次建立類吹泡泡時,學生邊吹邊數,教室裡充滿了五彩繽紛的泡沫,而泡沫不,然後我抓住一個機會,誰能告訴你吹泡泡?有一些泡沫都壞了,不是嗎?表達的;沒有什麼號碼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知識。揭示這一主題,“釣魚貓”故事的創作情況;讓學生數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隻貓每抓一些魚嗎?當學生說第四隻貓沒趕上當表示什麼號碼?“0”,讓學生體驗問題完全場景,讓學生從經驗中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加課堂有趣,但也增強了對數學學習的信心。
二、學習生活的內容
數學源於生活,數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許多數學知識到生活在數學教學中,可以使學生的數學並不奇怪,枯燥的學習生動的接受,並使他們感到生命的真理和密切相關的數學,感受數學在身邊,感到數學,激發他們找到渴望學習數學,數學。數學新課改心得體會年級教材,學生的生活經驗的幫助下,數學學科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在現實生活中,接近材料來代替,如:學習數字“10”加法和減法與相應的“蘋果”,研究的結果是“0”與“還原法貓吃魚,”減“學習5”中的“挑選水果”,知道“小明的一天”的時間等等一些有趣的話題說,讓學生學習並不奇怪,而不是無聊,反映生活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改的心得體會4
當前,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要途徑,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為主要目標的新一輪課堂教學改革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之中。透過各級教育部門不斷地組織專題講座和聽評課等交流活動,教師們的教學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教學方法有了很大的改進,教學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透過平時的聽課,筆者發現仍有部分教師並未真正融入這股洪流之中,他們重形式,輕實質,並未完全擺脫傳統的重教輕學的老路子。綜合以上正反兩方面的情況,筆者認為,新課改要真正落到實處,教師必須在以下兩方面取得突破:
一、徹底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是課改成敗的先決條件
觀念主導行動。教師必須吃透新課改的實質,充分認識舊的教學方式方法的弊端和新課改的根本要求,徹底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使學生不僅能學到知識,尤其要獲得能力的提高,以便為今後的終生髮展奠定基礎。同時,要徹底解放學生的思想,解除學生的各種顧慮和束縛,明確告訴學生自己教改的思路、做法和要求,使學生理解教師的意圖,明確自己的任務,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和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盡情地發展自己,多方面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表演的舞臺。就教師的作用而言,我們必須認識到,自己的作用並非削弱了,而是對我們的能力要求更高了。在課堂上,我們必須準確定位,在如何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方面下功夫,在徹底放棄“一言堂”做法的同時,盡最大努力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條件,創造機會。重點做到“三要”:一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導學提綱”。提綱的設計,既要注重知識點問題的提煉,又要注重學法的指導,使之真正起到指導學習的作用。二要全面把握和調控課堂局勢,科學組織、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計劃性、組織性和有效性。三要搞好“精講”環節,對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絡,教師要精講點撥,解除學生疑惑,拓展知識空間,強化知識網路化建構,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切實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是課改系列工程的重中之重
習慣決定成敗。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有利於學生的終生髮展。新課改形式下,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應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培養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教師不能僅滿足於口頭號召,而要有明確的要求和訓練措施。一是要有方法上的指導。比如預習哪些內容,如何預習,達到什麼目的等。二是要跟上檢查督促。比如佈置小組成員間的互查,上課伊始時的抽查等。
(二)獨立自學習慣的培養。課堂上組織學生“依綱自學”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其主要任務是:透過默讀課本,整體把握當堂所學內容的全貌,獨立解決“導學提綱”上的問題,發現疑難點,以備小組交流時進行討論。這個環節最主要的是強調學生的獨立自學、靜心默讀、目標明確、注重發現,最忌諱的是心不在焉、隨意交流、目標不明、效率過低。
(三)合作學習習慣的培養。合作學習包括小組合作和組間合作兩種形式。其主要任務是:討論交流學生獨立自學時解決不了的問題,並透過交流進行思維碰撞,產生化學反應,拓展知識空間,促進能力提高。其操作步驟是:先進行小組交流,在組長的組織下,檢查每個同學的自學成果,交流不同的見解,最終達成共識,並提出共同的疑難問題;然後進行組間合作,由各小組代表提問質疑,其他小組代表依次搶答釋疑,並最終發現共性的疑難問題,以備教師精講點撥。
(四)自覺參與討論、積極發表見解習慣的培養。對於大多數農村學生而言,不願參與小組討論、不願發表個人見解是十分普遍的現象。這裡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教師習慣於“一言堂”,霸佔了大多數的課堂時間,平時又缺乏對學生的針對性訓練,學生在心理上、意識上存在著障礙,不習慣參與課堂發言,以致造成課堂上死氣沉沉的局面。要培養學生的課堂發言習慣,一是教師必須放棄“一言堂”的做法,把課堂還給學生,併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二是要堅持不懈地鼓勵和訓練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使學生在討論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贏得自信、享受快樂。
(五)善於及時歸納總結習慣的培養。在學生獨立學習、合作探究等環節結束之後,讓學生完整系統地歸納總結本節的知識結構,構建本節的知識網路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它不僅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等抽象思維能力。關於這方面的培養,教師可以訓練學生口頭歸納,也可以訓練學生繪製“知識樹”,不管哪種形式,關鍵要持之以恆,養成習慣。
(六)獨立完成作業、自主達標互評習慣的培養。在課堂練習環節,要培養學生像對待考試一樣嚴肅認真、快速高效地獨立完成練習題目,並透過小組間的互批互評以達到自主達標、合作達標、矯正補償的目的。
(七)課後複習習慣的培養。課後複習有利於學生對當天所學知識及時地進行鞏固和整理,是學習過程的一個再重現、再深入、再加工的重要環節,對學習效率的提高很有幫助。培養學生的課後複習習慣,關鍵要讓學生充分認識課後複習的必要性,培養其自覺性。其次要注意方法的指導,課外時間如何分配、各門學科如何安排、複習內容和方法如何確定等都要透過平日的針對性指導,使學生駕輕就熟地掌握運用。
新課改的心得體會5
數學新課程給初中數學教育帶來的可喜變化是有目共睹的,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經過幾年來的努力,我們逐漸變成肯定新課改,接受新課改,融入新課改。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中,我體會到了以下幾點:
一、學生在學習中要學會“三要”
(1)學生在學習中要學會思維
樹立“生本”的思想,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建立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使學生在探索思維中獲得知識,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創造思維;巧編習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學生在學習中要學會合作
科學、合理的進行分組,合作學習必須遵循兩個原則:異質搭配,便於取長補短,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男女搭配的原則,各小組內的成員男女比例應基本相同,這樣可以優勢互補,有效地促進組內的合作與組間的競爭。充分發揮小組內每個成員的作用,小組內的分工應該輪流進行,而且各個組輪流的方式基本相同,這樣有利於評價的公平性,樹立每位同學的信心。
(3)學生在學習中要學會反思
透過教學反思,學生能建立科學的現代的學習理念,並將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覺轉化為學習行動。
二、教師在新教改中體會“四變“
(1)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在平時的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權利,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久而久之,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對數學的好奇心、求知慾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覺得數學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計算、數字,從思想上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新課程提倡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比如教學“統計”時,讓學生統計教室內各種清掃用具的數量、統計學校各年級各班學生人數及男女生人數等,在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學會了勞動、調查等,真可謂一舉多得。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3)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即要求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過去由教師控制的教學活動的那種沉悶和嚴肅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真誠和激情。因而,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就會消逝。在教學中,我大膽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適度的“亂”,在教師控制之中的“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真正參加到教學中,讓他們去創造性的學。
(4)變“單一媒體”為“多種媒體”
21世紀人類進入了資訊時代,以計算機和網路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髮展,使我們的教育由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塊黑板的課堂教學走向“螢幕教學”,由講授型教學向創新型教學發展。
總之,新課程指導綱要突破了以往歷次教學改革著重從教師教的角度研究變革教的方式轉為從學生學的角度研究變革學的方式。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力,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
新課改的心得體會6
同課異構活動的開展不僅有效更有意義。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在教學時要注重學生自主、探究、合作,要注重創設情境,把課上得生動有趣,這樣的要求同樣應該用於我們的教研活動,這樣,我們的教研活動才會收到更好的效果,老師們才真正願意參加。本次活動在這點上應該說做到了。本次教研活動整整進行了一天,老師們積極參與,討論不斷,使得活動高潮迭起,並沒有感到吃力和乏味。活動結束後,好多老師都說這次活動很有意義。
本次為今後更好地開展工作積累經驗。透過活動,客觀、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語文教育的內涵,更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並自覺地融入教育教學實踐,既提高了自己的科學教育素養,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解決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突出問題。本次教研活動營造了良好的人文和科研氛圍,促進師生綜合素質得到良好的發展。經過教研學習和討論交流並且在專家引領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發揮語文教師集體的智慧,提高研究的質量、效益和針對性、實效性,實現研究成果的及時有效的共享;同時也加強了學科與學科、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並形成長期有效的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使老師形成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創新的能力。新一輪的語文課程改革需要教師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樹立嶄新的教育理念。這對我們每一位教師是一次通透的洗禮。如何教好新教材,用好教材,推進新課改,是對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的機遇和挑戰。作為新教材的使用教師,我主要的做法有:
一、深入集體備課,注重教學反思
在教學觀念上變“以教師為本”為“以學生為本”,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者組織者與引導者,在教學中我們準確把握師生角色定位,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發掘學生潛能,舒張學生個性。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個體體驗,實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而集體備課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在課改實驗中,我們充分反思過去備課的弊端,在此基礎上,對備課進行了改革,制定了"集體備課、互相協作、資源共享、個人加減"的新的備課方式。其中,集體備課是進行資源共享的前提,個人加減是體現教師個人創造和適合不同班級學生特點的保證。學校規定全體教師每節課後必寫教學心得,透過自我反省,以反思日記、課後備課、成長自傳等形式進行內省式反思,透過理論學習或與理論對照進行學習式反思。透過與他人交流、過程觀察、學生反饋、專家會診等方式進行交流式反思。以研究的態度從事教學、以研究的視角反思教學、以反思的成果改進教學,強調課後反思的重要性。學校還定期對教師課後反思情況進行檢查、評比,並將評定等次在全校公示。
二、改革課堂教學,注重知識積累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了“讀書、積累、提高”的主題活動,運用各種措施利用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如“精彩的課前三分鐘演講”。既可以是學生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也可以摘錄自己欣賞的雋永小文。每節課訓練一人,要求人人能講,並能從中獲益。經過長期堅持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都有明顯進步,學生作文的整體水平也相應提高。
積累是學好語文的關鍵。郭沫若有"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均任翕張。"積累是語言材料的內化為個人語言儲備的過程,我們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注意積累,可以是生活中自由點滴積累,也可以根據老師的安排積累,值日生每天在板報專欄上抄寫一首詩、一句名言,一組優美的句子或其它內容,並向學生推薦《讀者》、《意林》、《中學生閱讀》等書目,定期指導學生閱讀中外名著,適時作時事點評。在課堂、學校的大環境中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關注社會的責任感。營造人文化的語文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現學生接受的個體性。每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課程標準設定綜合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多層面的實踐學習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實現“人的發展”這個根本性的要求。
新課標下的教學每一步前進都需要探索總結。還有許多問題亟待明確。如新課程中“雙基”的落實情況,教學評價的把握,我們的課程內容對於形成學生素質過程中的作用等等。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語文無處不在,作為語文教師,應當讓學生愛上語文,因為它是一門神奇而美妙的學科,快樂地學習語文,學習快樂的語文。讓生活走進語文,用語文來描述生活!
新課改的心得體會7
前一段時間,我校組織了新課改和新理念的學習,自己感觸很深,下面我就談談學習新課改後的生物課堂變化。
1、生物課堂提問應“主動化”,學生學習方式探究化。
本次課改的一個主要突破口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過去被動、機械、僵化的學習方式變為主動、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如何實現這一轉變,關鍵是課堂是否能真正交給學生,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統治者,而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
例如《影響種子萌發的外界因素》一節進行到種子萌發需要哪些外界因素時,一名學生問到:“老師,我認為種子的萌發不需要陽光,因為我見過農民種小麥、玉米、黃豆等種子時,都是把種子埋入土壤裡,種子見不到陽光,都能萌發出來我認為種子萌發需要陽光,因為我們家種胡蘿蔔種子時,是把種子撒在土壤的表面,用腳一步挨一步地踩即可,並沒有埋入土壤內,種子照樣萌發。”
另一名學生緊接著反駁道。需要探究的問題在學生的疑問中產生了。當進行到植物的莖是由胚的哪一部分發育來時,學生說道:“我認為植物的莖是由胚軸發育來的`。”
“不對,植物的莖和葉是由胚芽發育來的。”另一名學生緊追不捨。經過學生的討論分析,最後老師拿出了正在萌芽的花生種子解決了有爭議的問題。
課改後,在課堂上象上述這種針鋒相對的提問情況經常出現,隨著問題的提出,學生們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焦點上來了,老師趁機發動全體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就這樣開始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在激烈的爭論分析中,既解決了問題,又學到了知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蒐集實驗材料應"群體化",學生實驗活動落實處。
傳統的生物教學中,一個學期下來只安排了少數幾個實驗,而且也不能全部都做,因為老師沒有時間和精力準備實驗。實行課改後,實驗要求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視實驗的結果,更要重視實驗的過程,這樣,老師的手腳一下子就放開了,實驗材料、用具等發動學生自己準備,學生準備的過程就是學習思考的過程,分析辨別的過程。
如“植物的開花”一節,學生從田野、路邊、山上採集的各種花朵,彙集在課堂上,極大的豐富了課程資源,各小組之間分工合作,互相觀察、解剖,做到資源共享。各種花的形態結構、顏色、氣味等學生直觀形象生動的掌握了,比老師用語言描述學生靜坐聽講效果要好的多,類似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如:學生蒐集鼠婦、蚯蚓等,不再一一列舉。這種實驗方式,注重了實驗的全過程,讓學生在整個實驗活動過程中學會了分工合作,主動參與,學會了觀察分析,老師的負擔減輕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增強了。
3、課堂教學應"實際化",解決問題應現實化。
傳統教學往往只重視知識的獲得,而對於知識的獲得過程和獲得知識後的應用重視不夠,因此造成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的學習狀況,學到的知識是死知識,不能付諸於實踐。這也是本次課改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現在的課堂無論是學生提出問題,還是老師和學生合作學習,都離不開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實際中體會到生物知識的重要性。如:在播種種子之前為什麼要澆地、翻地?為什麼每個品種都有它固定的播種季節?為什麼在小麥的"揚花期"遇到陰雨天會減產?為什麼在小麥即將成熟時下一場雨也會造成減產?貯藏糧食時,為什麼要曬乾?為什麼新疆的哈蜜瓜格外甜等等問題,學生平時經常遇到的困惑問題,在課堂上經過討論、爭論、老師幫助解決了,學生的那種成就感、甜蜜感溢於言表。
4、課堂教學應"情感化",情景交融易昇華。
硬性的說教批評教育往往引起逆反心理,效果事倍功半。課改要求寓教於樂,寓教於情,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例如:在講保護環境的內容時,從我們身邊的環境說起,每個人生活都離不開環境,每種生物生活都離不開環境,整個宇宙只有我們地球有生命存在,在有限的資源裡,為了我們人類自己,難道我們還不該保護地球、保護環境嗎?
看看我們身邊汙染的河流,湖泊中死去的魚類,看看我們人類由於重金屬汙染出生的畸形兒,看看我們亂砍亂伐樹木造成的惡果;許多珍稀動植物品種瀕臨滅絕;山洪暴發,洪水氾濫;厄爾尼諾現象頻頻出現,臭氧層出現空洞,冰川融化等等,這都是由於我們人類無知造成的,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吧:實驗用過的小動物要及時放回大自然,路邊的一草一木不要隨意踐踏,要注意保護我們身邊的莊稼和樹木,它們都凝聚著農民伯伯、林業工人的辛勤汗水等等。這些學生都能夠親眼看到,體會到的東西都包含著很深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在做中體會到整個自然界中人與人,人與動物、植物,動物與植物之間的情感,從而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5、課堂教學應“評價化”,學生學習積極主動。
傳統教學只注重期末考試、升學考試這些終結性評價,忽視了過程性評價,這樣造成學生輕視學習過程,只重視學習結果,學習的主動性和合作性差,課改後的評價落實到每節課上,無論學生的提問,回答問題,蒐集資料,做實驗的過程等,透過各種形式記入學生的檔案記錄袋,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把課上課下的每一節環節都做的很認真、很投入,從而強化了學習過程,間接影響了學習結果,使學生的各種技能和能力得到廣泛培養和提高。
6、生物課堂的教師與學生的關係變化。
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權威者成為引導者、參與者、顧問,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信任每一位學生,賞識每一位學生,尤其要以一顆真摯的愛心,去接近那些後進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原有的指令性、權威性、專斷性的師生關係被打破,師生雙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誠合作,師生之間形成平等合作、民主對話的新型民主關係。課堂學習中,教師將從單純的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與指導者。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開展教育研究,提高合作能力,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這對於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是十分必要的。
當然,課改後的課堂變化還有許多方面,包括老師的教學方式的變化,教學環境的變化,教材的變化等等,學生學習能力和其它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學生正在由"書呆子"型的學習方式轉向主動、活潑、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總之,透過本次系統的學習,自己的收穫很大,教學理念發生的改變,自己將逐漸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以適應新形式的教學改革。
新課改的心得體會8
中學語文新課改在我校已進行了近一年,在這期間的上課過程中,本人漸漸有了以下一些體會。
新課標是教學的依據。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尤其是要求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要注意創設教學情境,尊重每一個學生對文字的閱讀體驗。
關於初中語文新課改來說,我最初的認識是主要有兩個轉變:一是轉變教的方式;二是轉變學的方式,即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這又談何容易?往往我們的一些課堂濫用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不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和科學的指導,使課堂流於形式。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也是有這樣的一些現象:例如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細講精練;一些具有綜合性系統性的知識,教師卻將之分化,影響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形成;一些學生自己的見解和體驗,往往因為老師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扼殺。……帶著這些疑問,我認真研究新課標,並透過教學實踐,明白了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分析運用獨到的處理方法,把教學思考中的特點、優點、亮點透過情景表達出來。
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思考和發言的機會,構建合作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老師既要學習先進的課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適當改革教學;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或情境。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這樣的去做:
第一、在平時備課中吃透教材,蒐集、整合與教材相關的知識,並製作教具,研究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
第二、在教學中善於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現象出發,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合作,發揮想象思維來解決問題,並尊重和正確解讀這些合作體驗的結果。
面對新課程,我們老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全面、深入地理解語文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體會並實踐課程理念的核心“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一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惟一標準。所以,我們個人的學習並沒有結束。
1、認真學習新課標,具體的去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各種弊病。
2、研究學生,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
3、研究實驗教科書和相應的教輔書,弄清它們與《課程標準》之間的聯絡點和著力點。
4、研究本校本地的實際情況和文化生活氛圍,爭取能夠創造性地選擇和運用各種民族傳統文化來改進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親切感中增添新的體驗。
當然了,這些都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學習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