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需求的發展心得體會(精選6篇)

孩子心理需求的發展心得體會(精選6篇)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孩子心理需求的發展心得體會(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孩子心理需求的發展心得體會1

  父母自身的心理創傷會嚴重地侵蝕孩子的健康。這些創傷主要體現在一下幾點

  第一,父母的理想沒有實現

  父母這一輩的理想沒有實現,大多數家長期望孩子實現自己未了的心願。

  有一個女孩子,她爸爸當年高考的時候,因一分之差沒有考上清華,於是復讀重考,結果第二年離清華更遠了,錄取線只達到山東大學的分數線,他還是不甘心,第二次選擇了復讀,結果第三年高考,只考取了一所大專學校,因而大受打擊,放棄了清華,清華成了他無法實現的夢想,也成了他一生的痛。所以,當他做了爸爸,有了女兒後,他從小就教育女兒立志考上清華、北大,千萬不要和爸爸那麼窩囊。因為有這樣的期待,所以,這位爸爸不辭辛苦,每天風裡來雨裡去,陪著女兒上各種輔導班,孩子一開始還比較聽話,但等孩子進入高中以後,卻慢慢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成績開始直線下降。這位爸爸因為付出太多,也因為自己當年的創傷沒有撫平,所以,對孩子的表現無法接受,對長大的女兒非打即罵,最終導致孩子放棄學業、離家出走。

  第二,父母童年愛的缺失鍥而不捨下一句

  父母自身由於童年愛的缺失,在自己做了父母后,往往拼命愛孩子或無意識中忽視孩子,導致孩子出現強烈的逆反心理和行為。

  有一位母親,因為自己在童年期遭遇父母離異,自己從小沒有得到過父母愛的呵護,所以,她從小就下決心,等自己成為了母親後,無論如何都要好好寶貝自己的孩子。於是,等她成為母親後,她百般地疼愛自己的孩子,從小學到中學,每天接送孩子,總是變著花樣給孩子做好吃的,因為擔心孩子學壞,從來不讓孩子單獨出門,孩子如果和同學有約會,媽媽是一定要跟著孩子一起去的。結果,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媽媽的愛,而是媽媽的控制、干涉和無理取鬧。為了擺脫媽媽對自己的控制,這個孩子經常和媽媽玩貓捉老鼠的遊戲,弄得媽媽心力交猝。

  而有的父母恰恰相反,因為自己不曾得到過父母的愛,因而不知道如何為人父、為人母,常常在無意中忽視對孩子的關愛和引導,導致孩子缺乏存在感和價值感,從而對父母有諸多不滿,親子關係自然難以和諧。企業理念標語

  第三,父母成長中的挫敗經歷

  有一位家長對我說,她每次接到老師的電話既恐懼又憤怒,恐懼去見老師,憤怒於孩子的不良表現。在詳細的交談中我瞭解到,當年她上學的時候,老師經常請家長,每次家長從學校裡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她拖過來暴打一頓。童年的挫敗經歷,導致這位母親對老師請家長有一種恐懼心理,同時,她內心裡拒抗和自己的父母對待自己一樣去對待孩子,可自己對孩子的不良表現又非常憤怒,她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不去打孩子的結果,是自己變得面目猙獰,在一旁生悶氣,甚至一連好幾天都不理睬孩子。孩子因此非常牴觸媽媽,對媽媽也非常冷漠。孩子告訴我說,還不如媽媽打一頓更讓她好受。

  第四,父母之間愛和性的缺失

  有的父母兩地分居,感情上難以得到及時滿足;有的父母雖然生活在一起,但彼此之間的感情比較淡漠,性生活也不和諧,因而,他們容易把自己的感情寄託在孩子身上,尤其是爸爸對女兒,媽媽對兒子。這種情感的錯位,使孩子享受到父母之愛的同時,承載了孩子不應該承載的男女之愛,導致孩子心理上對父母既無限依賴又無比拒抗,給親子關係帶來一定的障礙。

  一個帶著沒有癒合心理創傷的父母,往往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讓孩子承載兩代人成長的重任,孩子不堪其重的結果,不僅僅是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甚至會導致孩子心靈枯萎。父母只有解決了自己的心理創傷,孩子才能成為他自己,也才有和諧親子關係的產生。

  孩子心理需求的發展心得體會2

  如果孩子對失敗非常恐懼,整日裡戰戰兢兢,那麼,他將處於非常被動的地位。這種孩子往往只想如何避免失敗,對任何事物都喪失了好奇心和嘗試的興趣,根本沒有一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還表現為有自卑感。

  心理被動的孩子,一般來說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低,對自己沒有信心,對失敗感到非常恐懼,遇事畏首畏尾,上課不敢發言,見生人怕羞,認為自己比別人矮一截,表現為安於現狀,沒有進取心。例如,心理被動的孩子,總認為自己腦子笨,無論如何努力也不會成功,因而也就不會去爭取。這樣不僅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且也限制了孩子其他能力的發展。這種孩子發展下去很難有創造性。

  孩子心理被動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後天生活、學習的影響,尤其是家長不適當的教養方式的影響。孩子上學後,儘管他的自我評價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家長對他的評價對他的自我意識仍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家長經常說他“笨”、“傻”和“這麼點事都做不好”之類的話,他就會認為自己不聰明,比別人差,做起事來就會畏畏縮縮,信心不足。如果家長說他“聰明”、“能幹”,他就會認為自己很能幹,很不錯,做起事來很有信心。所以家長對孩子的評價非常重要,不要輕易對孩子下消極性的結論。但是有的家長過高地估計自己孩子的能力,派給孩子力所不能及的學習任務,孩子完成不了,就不耐煩的訓斥、指責:“你真是個笨蛋,什麼也學不好。”這就肯定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它產生自卑感,心理被動。孩子心理被動,家長千萬要警惕,及時幫助他克服這種心理,如果任其發展下去,他便會成為一個一事無成的無用之人。

  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對待心理被動的孩子,使它變得積極主動呢?

  第一,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心理被動的孩子在學習方面的表現往往是學習不主動、不積極,僅僅是應付差事,因而學習成績也差。這就需要家長設法使孩子看到自己的力量,從而產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家長可以根據孩子平時的學習水平,提出適當的要求,使它的學習成績逐漸的提高。一定注意不必一下提出過高要求。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認為要求越高越好,恨不得孩子一夜之間成為神童,其結果就是讓一個小學生和一個高中生比賽,孩子認為肯定會失敗,就會產生絕望的想法,因而失去努力進取的願望。當然,家長也不能低估孩子的能力,如果只給孩子提過低的要求,就如同讓孩子和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小孩子賽跑一樣,使孩子感到對手太弱,不用費力就能成功,因而就不會激發孩子積極進取的熱情。一般來說,要求要設立在只要努力即可達到的水平上,這樣才能使孩子積極主動地去努力進取。例如:孩子原來考試不及格,你就應該以達到及格為目標,當各科都及格後,再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一步步來完成。如果目標比較適合孩子的水平,孩子就會竭力去爭取,一旦目標達到他將會由衷地感到高興,信心更足,並由此產生“下次要更努力”的願望。這樣,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好。

  第二,關心和尊重孩子

  孩子儘管小,但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員,也希望家長尊重他,把他當大人看待。如果家長不尊重他,就會傷害她的自尊心。

  小學生缺少經驗,在生活和學習中經常會體驗到失敗。而且,小學生的意志比較薄弱,很難達到“屢敗屢戰”,“敗而不餒”的境界。因而經常會因為一點點的失敗而灰心喪氣、情緒低落。例如,孩子某一次考試不理想,就會感到非常難過。此時,家長如果不幫助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不幫助他解決學習上的困難,也不體諒孩子內心的痛苦,反而一味地指責和埋怨,甚至打罵,就只會使孩子自卑感越來越重,心理越來越被動,嚴重的還能造成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對立情緒,出現隔閡。相反,家長如果根據孩子失敗的具體原因,比如學習方法不對頭,考試緊張等,給予具體的幫助,讓她樹立信心爭取下次考好,孩子也不會因為一次的失敗而感到恐懼、失望,即使有一點苗頭,也會隨著他學習成績的不斷提高很快被克服,心理就不會被動。

  第三,創造條件,讓孩子體驗成功

  如果從吸取教訓的角度來看,失敗是成功之母,而若從擺脫心理被動的角度來看,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以成功培養成功,因為只有成功的孩子才會有信心去追求更大的成功。所以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情況,創造一定的機會,讓孩子做的事,每次都能做成,爭取的目標每次都能夠達到。在孩子獲得成功之後,家長要及時鼓勵,使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時再提出一些更高的、孩子透過努力能夠達到的要求。例如,學習上一向考不及格的孩子,考及格了就是一大進步,應給予充分肯定。然後,再要求他在班裡的成績達到中等水平。達到這個目標後,再激勵他向更高的目標努力。這樣,就可以提高孩子心目中的自我形象,也就不會給自卑心理留下可鑽的空子,心理也就不會被動。

  第四,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

  家長有意識地豐富孩子的知識,擴大孩子的眼界,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這也是幫助孩子克服心理被動的有效措施。為了克服孩子的心理被動,家長就應該讓孩子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自己有知識、有能力,並不比其他人差。如果孩子知識貧乏,閉目塞聽,什麼也不知道,那麼,被動的心理是無法避免的。

  總之,對於有被動心理的孩子,家長一定要關心他,尊重他,幫助他樹立與自己能力相適應的目標,在實踐中鍛鍊自己、磨練自己,使孩子儘快從被動中走出來。

  孩子心理需求的發展心得體會3

  前不久,我在工作中遇到這樣一個案例,時而脾氣特別不好的一個男孩,特怕媽媽。有時作業寫不好他就會把作業本全部撕碎,扔在地上又踢又踩的;玩的時候也一樣,一旦不小心碰到什麼,他就會咬牙切齒的,不打得淋漓盡致就不放棄。這是怎麼回事?我帶著疑問,走進書店選擇了《做孩子的心理醫生》這本書。拿起書,在頭腦中顯現一連串的問號,到底什麼是心理問題呢?透過搜尋資料,查閱書籍得出答案。心理問題是指人們心理上存在著某些障礙和疾患由此而產生的不良情緒和行為。與心理對應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三級功能,即:防止心理障礙;完善心理調節;促進心理發展。我邊讀邊反思,應該具體分析孩子的行為,瞭解孩子的心理,走進孩子的心靈。

  家長和老師說了孩子幾句,孩子就會頂撞、摔摔打打或者情緒低落,甚至離家出走,逃學;和同學鬧矛盾就會大打出手。吃飯的時候孩子總是緊緊地捧住自己最愛吃的菜,不許別人動等現象。身邊的人摔倒了,可以盡舉手之勞地扶一下,但是卻坐視不管、無動於衷。我們不得不承認,孩子們存在心理問題,自卑、焦慮、抑鬱、恐懼,以及任性、孤僻、說謊、偷竊等等不良性格特徵和行為習慣。“小樹長大自然直”的說法是錯誤的。“萬里長堤,潰於蟻穴”,“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孩子們的心理為什麼會出現問題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要讓問題成為孩子們的心理定勢。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就會聽到聲嚴厲色的訓斥和捱打的現象。大人的意思很明確,訓斥與捱打是因為你犯了錯誤,“犯了錯誤就要受到懲罰”。換位思考,你問過孩子的心理是怎麼想的嗎?“他們對我不好”“都不喜歡我”甚至出現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同樣的一件事情,同樣的一種現象,同樣的一個動作,孩子的想法和做法與成人是不一樣的。只有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分析孩子的行為和心理,才能夠真正瞭解他們、引導他們、教育他們。

  孩子的心理是有三道“心理防線”。第一道是“情緒防線”:不在於你說得、批評得對不對,而在於是否在平等的前提下溝通。第二道是“事實防線”:我們要避免“不問青紅皂白”,允許他辯解,都要把孩子的話聽完。第三道是“理論防線”:不搞“訓政”、講大道理,那是下策。

  一些孩子學習成績好,但並不意味著他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優異的成績有可能將一個孩子潛在的心理問題被掩蓋起來,這也許會影響他繼續學習,對他全面發展是有負面影響的。媒體中曾經報道過“徐力殺母”的典型例子,原因就是因為母親對他的學習要求太苛刻了。以及15歲研究生的天才少女自焚的事件等等。我們只能說學著“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曾經有個學生做了好事,老師忘記表揚了,他非常生氣,就趁老師不注意就在水杯裡放一點粉筆灰等等的報復心理。我們在關注心理問題的同時,要明確“做人是做事之根本,做事是做人之途徑。”當然,不是一味的批評和指正。因為“嚴是愛,松是害;不管不問要變壞”。我們要相信愛的力量,沒有不被溫暖融化的雪花,沒有不被愛感動的心靈。對孩子們寬容而不是縱容;嚴格而不是苛刻;一致而不是死板;靈活而有原則。切忌“久旱不管,一灌就滿”的方式和方法。

  用榜樣的力量告訴孩子在遊戲、學習生活中,懂得“處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處事不可任己見,要悉事之理。”大人們的一個忽略、一種冷漠的態度都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面對問題孩子:我們心中懷著寬容、信任與愛的力量。因為我一直相信“如果你認為一個人已不可救藥,那麼他會真的一步步走向深淵;如果你認定一個人是璞玉渾金,缺的只是雕刻而已,儘管他身上有些缺點,你的寬容與信任會使他自肅、自律、自策,他會真的成為一塊碧玉。”

  總之,在人的一生中,都是從不知道到了解,以及發生狀況來演變的。從幼兒園的孩子到兒童到青少年是人生過度的轉折期,他們內心充滿矛盾與困惑,就如每一條項鍊,即使再小的一段,也不容易忽視。如果它生鏽了,或者被風雨侵蝕了,都會悄悄的斷裂,也就是人的心理發生了變化,或許就是人生的悲劇而就在此發生。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學校因素都能影響到孩子。相信用“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的做法,帶著耐心、誠信、信心與真心走進孩子的內心,用愛、用關懷去“醫治”,解決孩子們的心理問題,使孩子能夠“生在苦中不知苦,面對困難不覺難”的境界,孩子們一定會健康快樂地長大、成才!

  孩子心理需求的發展心得體會4

  生活中人們可以經常看到,有些孩子為了達到目的特別任性。有人把這種任性歸咎於家長對獨生子女太嬌慣,其實並不盡然。美國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也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他指出,幼兒隨生理發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但對這些事物的`正確與否,他們卻不能像成人那樣作出正確的判斷。孩子只會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儘管有些參與行為會對他們不利。家長們大多以成人的思維方式更多地考慮結果。實際上,這些興趣與要求也正是孩子心理需求的一種形式。

  處於獨立性萌芽的幼兒,對一切事物都想親歷親為,想弄個透徹,這原本是好事。但是,這種“親歷親為”的心理行為,往往會不合情理地表現出來。家長對此既不可惟命是從,也不應斷然拒絕。要知道,孩子任性也是心理需求。

  孩子心理需求的發展心得體會5

  家庭作為社會教育的一個基本場所,它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對即將形成自己人生觀、價值觀的孩子,家庭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家長應該充分利用家庭的各種環境——物質環境、文化環境、心理環境、人際環境等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正確的薰陶。

  家庭的物質環境包家庭經濟狀況,衣、食、住、行的條件等。它們的優劣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子女的人格發展。孩子對外界環境尤其是對家庭環境,反應更敏感、更直接、更具體。過去,人們常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說的就是家庭環境的影響作用。比如說經濟狀況,一般來說,收入高的家庭的子女語言、適應能力和智力發育會優於收入低的家庭,因為收入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家庭的社會參與度和能提供給孩子的學習條件;還有父母的職業和文化程度也是構成家庭智力環境的基本因素,對孩子智力發育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住房條件也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影響,住房的整潔清潔和文化氣息會對孩子的人格發展造成影響,整潔有條理的環境會給人以美感,它不僅使孩子感覺心情愉悅,同時還有利於他們從小養成文明的舉止與良好的習慣。相反,汙濁雜亂的環境,不僅會使孩子心情煩躁、抑鬱,而且也容易養成鬆懈、懶惰的不良習慣。良好的住房條件可以為子女提供安靜明亮的學習場所,為子女學習提供了有利因素,有利於培養子女健全的人格。

  雖然物質環境與孩子的教育緊密相關,但個更重要的孩子的精神環境,如果有一個良好的精神環境,那些父母不識字、收入低的家庭,也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孩子。家庭心理環境是由家庭成員的精神生活內容構成的。家庭物質條件好,並不等於心理環境好,從某種意義上講,家庭心理環境對孩子具有更大的影響作用。家庭心理環境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例如,家長的性格、興趣、才能以及情緒狀態等,時刻表現在家庭生活中,影響著家庭心理環境,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人人都需要健康的家庭心理環境,而孩子對家庭心理環境的感受和需要,往往比成人更加迫切。

  創造有利於孩子成長和成才的家庭心理環境,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第九任校長,特級教師劉彭芝在一次講座中,曾經提出十條對家長的建議:

  1.孩子在場,父母不要吵架,這很簡單,但是您做得到嗎?

  2.對每個孩子都要給予同樣的愛。現在這個好辦,一家就一個孩子。可是實際上你所見到的孩子不見得就是一個。也就是說你帶著你的孩子出去以後,旁邊又有別的孩子,你對你的孩子什麼樣,對別的孩子什麼樣,本身這也是一個教育。

  3.父母之間互相謙讓、相互諒解。

  4.任何時候父母都不要對孩子撒謊。但這點很難,這就要仔細的思考、推敲,而不要隨便順口就亂說。

  5.父母與孩子之間要保持親密無間的關係。

  6.孩子的朋友來做客時,父母要表示歡迎。這個也很不容易,我覺得可能有比較寬容的,而且家長有教育理念的,孩子來了就歡迎,把他當做客人。也有的家長自己忙得不行,而且特別愛乾淨、愛安靜的,來個孩子就不歡迎,你要是不歡迎,你的孩子也不能上別人家裡去,就缺少了交朋友、與同伴溝通的機會。所以這件事情總結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見得容易。

  7.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要儘量給予答覆。

  8.在孩子的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講孩子的過錯。這點也很不容易。

  9.注意觀察表揚孩子的優點,不要過分強調孩子的缺點。

  10.對孩子的愛要穩定,不要動不動就大發脾氣。

  家是孩子接觸最多的地方,是培養孩子心理健康的基地。因此,在家庭中,家長應該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塑造,力爭使孩子的智力與心理同步發展,避免重智力輕心理的家庭教育,以免使孩子的心理素質造成先天不足。如果教育方法不當,比如父母溺愛或粗暴打罵,家長本人性格不穩定,家庭不和睦,將會導致孩子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偏異。

  一個家庭的心理環境如何,還取決於家長教育能力的高低和對子女的態度。如果父母教育能力較高,就會及時發現問題並處理好。如果家長有健全的品格,爽朗、樂觀、豁達,那麼這個家庭往往充滿歡樂;如果家長對生活充滿熱愛,興趣廣泛,勤於學習和鑽研,那麼這個家庭定會充滿濃厚的學習氣氛;如果家長有音樂、美術方面的才能,那麼這個家庭則會充滿藝術的氣息。無疑,這些對塑造孩子的個性是十分重要的。

  現代社會的複雜現象、激烈的競爭、縱橫交錯的人際關係,對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我們必須使心理承受能力的增長高於社會發展對它的要求,才有可能避免心理疾病的產生,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家長應當根據時代和孩子年齡特點,創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發展他們的智慧。讓孩子在民主、平等的家庭環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孩子心理需求的發展心得體會6

  對於廣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視和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為當務之急的重要任務。根據心理學發展的規律和要求,依據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全面滲透、全方位推進。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適應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質教育模式。

  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個重要屬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調動學校各個方面的力量,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應是學校首選策略。首先學校領導和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給予高度重視,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納入學校教育工作系統。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視,該策略才有實施的基礎;然後將心理教育分佈在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構建一個專門渠道與非專門渠道有機結合的_。專門渠道就是要開展心理教育專業課,實施心理輔導、開展心理諮詢、和實施心理治療;非專門性的就是在學科教學中、在德育活動中、在課外活動中、在勞技課中、在學校的各項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還要構建一個學校、家庭、社群教育相結合的_,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學生健康的人格,優良的心理品質與班主任工作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從現有教學體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輔導至關重要,但現實中,班主任大多數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心理諮詢技術,還不能勝任對學生心理健康指導。加強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培訓,使班主任人人能勝任這項工作。此外,政治老師也要當好學生心理教育的主導教師,作為學校也應將這一教育職責抓在手上,讓教師協同參與,這是學校的當務之急。

  2、加強家庭教育,家長注意引導孩子身心全面發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每一個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樣有著家庭的成因。龍鳳中學實行開放周,把學生家長請到學校,與學校老師一道共管學生,效果明顯,其經驗十分可取。父母的教育觀念,教養方式,家庭的教育環境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為家長應從下面幾個方面注重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為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

  (1)轉變只重智育,忽視德育,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觀念。

  (2)以身作則,率先示範。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別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會健康。

  (3)重視對學生精神生活的引導,加強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勵樹立建功於國家和自立自強的觀念意識,注意鍛鍊孩子的吃苦耐勞,戰勝挫折的意志和堅強的品德,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困難,障礙,曲折,讓孩子去經歷,增強其自信,磨鍊其意志,培養其獨立的人格。特別是培養和發展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從中培養孩子觀察,記憶,分析,創造,審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兩個極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為家長,應該從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當作私有“財產”,愛之則寵,恨之則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溺愛型和打罵型的教養方式可直接導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發生。所以家長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進行思想交流多給以鼓勵,這樣孩子在被愛,被尊重的環境中成長,他也必然知道怎樣去愛他人,尊重他人,幫助他人。

  (5)家長要經常和學校聯絡,取得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長要克服單純依賴學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積極參加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活動。如家長會,家長學校,座談會等。對學校老師反映的意見,要正確對待,既不要袒護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對孩子進行的教育內容要與學校一致,對孩子進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進行理想教育,不能給孩子灌輸不健康的內容,如金錢至上,甚至對社會陰暗面當著孩子的面橫加評論。

  (6)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家長要及時分析,及時引導,及時解決,以免積少成多,日久天長,釀成大禍。

  3、營造一個寬鬆,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培養學生一個完整的自我,一個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不能離開學校,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薰陶。環境育人,不良的社會環境回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各界和社群應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支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並促進其發展,形成一個有益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我們的的社會、學校、家庭必須加強措施,形成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網,減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滲透,減少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發生,還青少年一個學習、生活和娛樂的淨土,使其健康、快樂地成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