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繪本教學的心得體會(精選12篇)

閱讀與繪本教學的心得體會(精選12篇)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閱讀與繪本教學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閱讀與繪本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1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說過一句話:“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就是給了孩子什麼樣的生活。一念及此,我不由感到了肩上擔子的沉重。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理念的核心,也結結實實成了我課堂教學的惟一標準。

  一、創設情境,披文入情

  “感人心者,莫乎於情”,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每節課上,調整好自己的心緒,深挖教材、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當中的每一個情感因素,把對於課文內容、對於生活、對於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感,用語言、眼睛、動作……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心靈雞湯,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用情感去融化語言。

  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同時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語文,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二、創造“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盡情地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我們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

  在課堂上,有許許多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都是學生自己透過課外書、網路、家長等多種途徑蒐集來的。他們往往期待著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閱讀教學

  2、在生活中學語文 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我們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為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

  靈活使用挖掘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裡有資源,心裡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三、多一些感悟

  要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讓課堂充滿思維的張力。既要有個人的靜思默想,又要有同學之間的思維的碰撞;既要發展形象思維(讀文章,想畫面),培養想象力,又要發展創新思維(在不誤讀的前提下,鼓勵個性化乃至創造性解讀),培養創造力,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讀、思、議,不僅要展開師生之間的對話,而且要組織好、引導好師生之間的對話。要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抓住交流中的閃光點、稍縱即逝的思維火花,進行思維碰撞,展開真實的對話、交流,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語習文的舞臺,成為老師培育和綻放創新思維之花的沃土。

  “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來人才的培養目標。面對這個大課題,面對新課改,讓我們大膽地去實踐,留下我們共同探索的足跡。

  閱讀與繪本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2

  透過參加這次早期閱讀的觀摩活動,讓我對早期閱讀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們班學習早期閱讀是從10月份開始的這兩個月來雖然幼兒對早期閱讀有著很濃厚的興趣,但是我覺得我們對早期閱讀的認識還是不夠的。透過觀摩了幾節優秀早期閱讀課程和早期閱讀的培訓,我發現孩子們對早期閱讀的喜愛以及教師對課程的精心設計都令我非常感動。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克市紅旗幼兒園中班早期閱讀活動《聞來聞去》第一二課時,都讓我頗受感動,首先;宋豔燕老師授的第一課時,教師的言行舉止都非常吸引孩子。尤其是她的匯入環節非常短小精煉,緊抓小狗的鼻子,與讀本有關聯。其次;在基本環節中教師始終是以引導者的身份幫助孩子觀察圖畫,更好的培養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如讀本中教師的提問“箱子裡藏著什麼呢?”(把小狗遮擋住)提高孩子的預測能力。最後;在第二課時時李豔教師能夠透過遊戲的形式讓幼兒理解疊詞“聞來聞去”,教師先做示範再讓幼兒創編,這種方式很符合幼兒的特點,讓孩子能夠更好的理解疊詞的含義。

  其次,觀摩的大班早期閱讀活動《聰明的小雞》這三個課時在專家對讀本分析:小雞聰明體現在哪裡,小雞在整個過程中不是生氣的,而是聰明的。它選擇這幾項比賽,是讓狐狸勝利中放鬆警惕、拖延時間。在教學中我們對讀本的分析往往理解的不深入。第三課時教師很好的利用了孩子的能力創編故事表演,充分的發揮孩子的想像力,讓幼兒在表演中理解弱小透過智慧一樣可以戰勝強大。

  聽完獨山子一幼的教師報告,看到孩子們透過早期閱讀的學習後製作出來的小書,說明他們已經掌握了早期閱讀的基本特點。如:每個讀本的最後一頁都是很有趣味或轉折的。教師能夠很好的收集孩子的童言稚語,創作自制小書。在製作圖書的過程中,教師選擇幼兒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先集體再小組,在討論中教師及時鼓勵和肯定孩子的討論結果,然後讓孩子們把各組討論的結果紀錄下來,讓更多的人分享這些有趣的事情,由於孩子不會書寫,圖畫對他們來說是最簡單的表現手段,每個孩子的能力不同,有的孩子想像力強、有的孩子繪畫動手能力強,教師就引導幼兒根據各自的特長進行分工,說的說、畫的畫,自由創作,教師在一旁進行觀察、指導,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

  早期閱讀理論知識中我明白了在(課程、材料、教學)中我們要反對孤立識字,區別與主題,盲目創新,偏離閱讀的環節失衡。今後我會很好的利用這次所學到早期閱讀的知識灌輸到以後的教學中,更科學的培養孩子在早期閱讀中的興趣、能力和習慣。

  閱讀與繪本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3

  高年級段的朗讀要求,不僅要做到正確、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進行閱讀教學,一定要多讀少講,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讀書,讓學生主要透過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讀,讀懂課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讀有要求,讀有層次,要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悟情傳情,培養語感。寫景的文章,既要讀出景物的美好,還要體味如何借景抒情;寫事的文章,要體會如何記事傳情;寫人的文章,要感悟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情感……讀的指導,要避免理性化、抽象化,應該引導學生進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讀中體味、感悟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讀的指導,還要避免割斷情感的聯絡,要從整體入手,指導學生在把握全文情感基調及其變化的基礎上,根據個人的情感體驗,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默讀高年級的默讀訓練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讀速度。為此,本冊教材將默讀與理解、思考的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加強了“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等方面的訓練。有多篇略讀課文明確要求透過默讀了解課文內容,精讀課文的思考練習,許多也是必須在認真默讀的基礎上完成。為保證默讀訓練落到實處,教師在教學時,應該為學生留有充裕的默讀時間,並提示相應的方法,引導學生按照要求認真思考,在默讀之後要檢查學習效果,不能匆匆忙忙,流於形式。

  無論是精讀課文還是略讀課文,教學時都不是單一地用朗讀或默讀的方式,而是要根據讀書的要求,採用不同的方法。對此教師要妥善安排,做到每次讀書的目的明確,方法得當,並能體現出對課文學習逐步深入的層次性。

  閱讀與繪本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4

  為期一週的語文錄影課以及學科大教研落下了帷幕,經過這一週的學習,老師們收穫頗多,最多的感觸就是要讓孩子學好語文,一定要讓孩子愛上語文,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這種興趣的培養最好的途徑就是閱讀。

  都說,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黃金塑造期,如果此時父母過於強調成績,極有可能會扼殺孩子的興趣、天賦和創造力,但不少家長也犯難,自己當然知道閱讀的好處,但奈何不知道如何操作啊!

  6—12歲小學階段的孩子,不可以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課本和作業裡,是因為小學課本的單一性和膚淺性,遠遠不能滿足一個孩子的大腦成長的需求。只有博覽群書、海量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經典,廣泛涉獵百科常識書籍(如天文、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生物、哲學、藝術等等百科知識),才可以讓孩子的智慧不斷成長,最終形成一種強大的發展能力。事實上,小學階段的成績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虛假性,因為孩子把全部時間都投入到課本和作業裡去了,自然就沒有時間大量讀書,而這如同丟了西瓜撿芝麻。這樣的投入即便考了高分哪怕是滿分,對孩子的未來而言都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這種損失到了初中就開始顯現出來,很多中學老師都知道一種奇怪現象:那些小學階段單單靠投入全部時間和精力獲得高分的孩子,升入初中後成績下降神速,這些孩子越學越累、越學越不會學了;恰恰是那些小學階段成績平平、但博覽群書、見多識廣的孩子們成績上升力量強大、後發制人、潛力無窮。

  因此,小學階段一定要讓孩子們從容一些,不要過於追求分數的高低。做父母的為了孩子的長久發展和未來更大的成長力量,請不要過分在意孩子小學階段的成績,而應該把目標放在孩子的基礎發展和能力培養上,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真正事半功倍,讓孩子受益終生。

  在同學們學好語文的道路上,我們希望和家長一起共同努力,塑造孩子們良好的閱讀品性,相信他們在我們共同的引導下會走的更穩。

  閱讀與繪本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5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發揮著主體作用。在閱讀教學中,要採取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讓學生從閱讀中體驗快樂,增長知識,提升精神境界,增強對生活的感悟能力。

  1、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有效的內部動力。學生只要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習對他們來說就不是負擔,而是執著的追求。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啟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我在教學《長城》一課時創設情境,讓學生閉上眼睛前往北京,此時教室裡響起隆隆的飛機聲,我加以描述:“飛機起飛了,飛到了殷墟,飛到了北戴河……”由遠而近,學生如身臨其境,像真坐在飛機上一樣。隨著一聲“到了!”同學們睜開驚奇的眼睛,映入眼簾的是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圖片。這時,我開啟錄音機,學生邊聆聽課文錄音,邊欣賞美景,頓時感到心曠神怡,閱讀學習漸入佳境,課結束了,學生還意猶未盡。

  2、多渠道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語文學科牽涉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所以教師應該把握時機,“因文制宜”,將課內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展知識容量,以多種渠道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教學中,我不僅引導學生讀與課文相關的文章,如報刊、雜誌等,還充分利用電腦網路、影視音像等,組織學生收聽或觀看與課文相關的廣播、電視。另外,我還積極利用閱讀活動課,帶領學生去領略自然風光、名勝古蹟、風俗民情、春種秋收,瞭解國內外和身邊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學習語文知識,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3、合作探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大綱》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落花生》一課時,嘗試採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由六個成員組成。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六個問題:

  ①這篇課文哪些地方寫得簡略?(種花生、收花生)

  ②哪些地方寫得詳細?文章的重點是什麼?(過收穫節、議花生)

  ③父親的話中包含了哪兩層意思?

  ④花生的哪一點是最可貴的?

  ⑤父親所說的花生像生活中的哪一種人?桃子、石榴、蘋果又像哪一種人?

  ⑥父親是用什麼方法來說明做人的道理的?

  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踴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進行討論,各抒己見,合作解決問題。在討論彙報中,有的學生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會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學生的學習變得主動、積極。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以上幾點只是我從教十餘年來的幾點體會,其實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天地無限廣闊,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閱讀教學方法,教會學生閱讀,讓閱讀伴隨孩子們的一生。

  閱讀與繪本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6

  古人曾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想讓學生“不待解說,自曉其義”必突出一個“讀”字,讀的面要廣,讀的人數要多,讀的時間要多,要讀得落地有聲,書聲琅琅才是語文課的主要特點之一。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讀為本,要求學生循序漸進地讀書,在學生粗讀課文初步感知其大意之後,著重抓好“讀通課文”的訓練,讓學生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感染,讓每一堂語文課都書聲琅琅,學生長期浸染在琅琅的讀書聲中,既悟情又悟法,將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如何讓學生能夠帶著自己的情感去朗讀課文呢?

  一、注重體驗,自讀自悟

  閱讀教學就是透過觀察語言現象,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體驗語言文字的情感。當代的閱讀教學的學習活動不僅著眼於如何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注重使學習者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體驗,積累有益的經驗,實現經驗的再創造。有體驗的讀,就是引向自“悟”,發展個性;就是擯棄繁瑣的分析,注重整體感悟。如教學《火燒雲》中的一段:“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我引導學生注意閱讀的體驗,指導學生與文字進行對話:哪一個字用的好?為什麼?有的認為“紅”字用得特別好,有的認為是“火”字,有的認為是“燒”字。學生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議,我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這句話,最後大家一致認為是“燒”字。接著學生大膽發表了各自的意見:“燒”字讓我們感覺顏色特別美;“燒”字讓我們看出火燒雲在變化;“燒”字讓我們有天空的雲從西到東移動的感覺;……這種自悟自得的閱讀體驗,增強了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造精神,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在閱讀時依託語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經驗認識和想像,喚起活生生的形象,體驗到文章蘊涵的人類文化的精華、人文價值以獲取美好的感受。

  二、傳情達意,情感共鳴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而這種“即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只有透過深入的傳情達意的閱讀體驗才能獲得。即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課文中優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蘊、豐富的情感以及用詞造句的色彩、語言節奏的強弱、情調和風格特色等進行欣賞。“傳情達意”的讀要求讀者流入作品,馳騁想像,與作者產生共鳴。透過欣賞,獲得審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淨化。因此,我在教學中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傳情達意的深讀課文,沉浸其中,透過語言文字,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同時抓住典型語言資訊(如內容精彩之處,語言運用經典之處),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並積累語言。或低聲讀,細吟慢讀,領會所讀作品的內容,在低誦中細細揣摩作者傳情達意的文字技巧和表現方法;或高聲讀,透過高聲誦讀傳達出作品的內在情感和蘊意;或模仿角色讀,即在閱讀人物對話的課文時,引導學生模仿文中人物的角色,揣摩各種人物的語氣、語調、心態和神情,使自己進入角色,高聲、反覆朗誦臺詞,找到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面對一篇課文,我一般從文章的整體著眼,從那些牽一髮而動全域性的詞句切入,指導朗讀。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我直接切入文章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問學生:“你認為這句話的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讀?哪些詞應該重讀?”學生試讀之後紛紛舉手回答:“應用讚美的語氣”、“應用自豪的語氣”、“‘傑出’和‘愛國’這兩個詞語應重讀。”於是我請同學們讀此句,重讀“傑出”和“愛國”,讀出自豪和讚美的語氣。這樣一來,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掌握了朗讀的技巧,同時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小學語文課本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伴隨作者深厚的感情,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利用課文中的感情因素,透過傳情達意的讀來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從而領悟文章中心,深刻體會到作者的心靈深處,並且使學生在情感的感染中受到真善美的薰陶,使他們的語感得以培養,心靈得以美化,情操得以陶冶。傳情達意的讀,要指導學生做到字字不含糊,停頓、重讀和語調的把握有分寸,這樣傳情達意的讀,讀起來才會抑揚頓挫分明,就能“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聯絡生活,激勵學習

  語文,是聽說讀寫的工具,以語言文字為表現形式的課文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因此,語文知識與人們交際的需要密切地聯絡著。所以,閱讀教學藝術的根本目的和出發點也應該是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需要,使其產生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

  閱讀教學不能為教課文而教課文,為教知識而教知識,必須緊密聯絡日常生活實踐,特別是讀寫聽說活動,把課文中蘊含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活化為呈現在學生面前的一盤盤美食甘味,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學屬所需”、“學有所用”,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主動自覺地去獲取知識,並積極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如教授《落花生》一課,我針對學生普遍感到作文選材難這個問題,自始至終圍繞作文選材進行講讀,使學生認識平時留心觀察和勤於積累是獲得寫作素材的重要來源,一堂課講得生動活潑,學生學得津津有味。

  閱讀教學離不開讀。只有透過讀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語言,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生動,感受祖國語言的無窮魅力。在閱讀課上,一個好的教師應善於以自己的情感調動起學生的情感,使師生的情感與文章蘊涵的情感相吻合,當喜則喜,該怒則怒,師生一道激動、平靜、愉快、悲哀、得意、緊張、悠閒,讓閱讀“情意”濃濃,充滿著和諧、合作的氛圍。

  閱讀與繪本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7

  從20XX年秋季開學至今,我們學校的高一級語文科備課組把課外讀寫當作學生的一項常規作業來開展。各班語文老師組織指導學生進行每週定量的課外閱讀、寫讀書筆記,開展多閱讀佳作經典、勤練筆、人人爭當“讀寫之星”的活動。學生根據老師推薦的閱讀書目,每週完成課外閱讀2000字以上,摘抄、寫讀書筆記800字以上。每週教師要檢查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批閱學生的讀書筆記。我們給活動定個主題:多讀書,讀好書,讓生命溢滿書香。目的是加強學生課外閱讀積累,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寫習慣,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品位和寫作水平。上學期,高一級已經開展了兩次“讀寫之星”的評比活動。從學生寫的讀書筆記來看,絕大部分學生能夠始終如一堅持做好,而且越來越認真、重視,取得的效果還不錯。

  關於這項常規作業的安排,我們是考慮到一些現實情況,如下。第一,高中三年的語文閱讀寫作教學要有一個總規劃、統籌,從高一起就抓好閱讀寫作,強化閱讀寫作訓練,一直持續到高三。第二,金中的學生一貫重理不重文,平時,學生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數理化學習中去,無暇光顧經典名作,相當一部分學生閱讀面狹窄,缺乏積累,思維較簡單,看問題不透徹,沒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寫起文章來,語言乾巴,內容空洞。閱讀的貧乏,帶來了明顯的後勁不足。第三,高考能上130分以上的極少,一些語文尖子生的高考成績就集中在125到129分之間,這是一個瓶頸,從閱讀寫作入手,也許能突破這個瓶頸。

  基於上述的情況,我們規劃好三年的.閱讀教學,在抓好課內閱讀寫作的同時,引導學生廣泛地進行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量,注重素材、語言積累,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下面是我們閱讀寫作教學的一些策略和做法。

  第一,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相結合,力求使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以課文為例子和憑藉,教給學生一些閱讀方法,舉一反三,遷移和延伸到課外閱讀,提高語文能力。

  第二,在抓好課內閱讀寫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鼓勵學生多讀經典名作,多作探究性和創造性的閱讀,提倡多角度的、個性化的閱讀,“除了‘為高考而讀書’,適當保留一點自由閱讀的空間,讓自己的愛好與潛力在更加個性化的相對寬鬆自由的閱讀中發展。反過來,人文素質高了,也是有利於考試拿到好成績的” (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多寫讀書筆記(讀寫應結合才是高效)。持之以恆,一直堅持到高考前夕,因為,語文不同於數理化,其結構不是邏輯性、階梯性的遞增,而是潛移默化、迴圈滾動的,有如水中養魚,積以時日,方見成效。若能長期保持學生對閱讀寫作的興趣,讓他們養成良好的讀寫習慣,有了良好的語言積累和語文素養,加上得當的做題訓練,高考拿到好成績不是難事。而語文尖子生的高考成績的突破也在此舉。

  第三,規劃高中三年的閱讀教學策略,整體考慮、分段安排。具體說來可分三個階段。

  1、高一學年進行個性愛好探究性閱讀。也就是說,從學生主體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對學生的閱讀範圍、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著學生“性子”選擇閱讀物件。這種個性興趣探究性閱讀,目的是錘鍊學生的自主探究性閱讀習慣和方法,為其日後深入地自覺地學習語文錘鍊基本功。在這一階段,特別需要教師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於“放手”,敢於放開。當然,說是由著學生“性子”閱讀,並不等於放任自流。閱讀進度,閱讀數量等等都要由教師精心策劃,最終要求學生形成讀書筆記。否則,閱讀會成為“放羊式”閱讀,高興而起,無果而終。

  2、高二學年,教師指導探究性閱讀。高中生面對的是高考,所以其閱讀就不免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學生要實現高考的理想,光靠個性閱讀是不夠的,還必須建立閱讀層次序列。所以,高二學年教師的指示範圍閱讀是非常必要的。教師要藉助第一學年個性閱讀已經形成的探究習慣和方法,促成學生的閱讀成為自覺;要讓學生的視線收縮到老師指示的體裁上,並要求他們把興趣愛好閱讀的經驗自覺地加以運用;並且要引導學生基本定型對各類文體的閱讀技法,儘量使學生參差不齊的感悟能力、認識能力趨於統一。

  3、應考探究性閱讀第三學年直接為高考服務,要求學生把已錘鍊到手的探究性閱讀本領,針對高考閱讀題進行探究性閱讀訓練。高考閱讀試題的答案雖然是開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內容、作者觀點態度的限制。因此,必須要求學生依題意答題,並且總結出一套解題“程式”,尤其是對解題思路的總結尤為重要;且使其答題逐步趨於科學化、規範化。規範閱讀和規範答題可以說是高三學年的主要任務。當然,後兩學年也並不排除個性興趣閱讀,最好是能把兩者有機合理地結合在一起,這是培養高分層生的關鍵。

  第四,引導學生貼近文字閱讀,強調文字細讀,在反覆的閱讀、揣摩、涵泳、體味、理解中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與繪本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8

  1、從生活實際入手,引入話題

  PEP小學英語在中高年級課本中已經出現了Let’s read, story time、繞口令等閱讀材料,同時所列功能專案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內容,突出了語言學習與學生生活經歷相聯絡。課文基本上是以單詞、對話、閱讀的形式編排的,一課一個專題,圖文並茂,即圍繞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某個熟悉話題展開,提供相關畫面。教材的這種編寫特點也決定了小學閱讀教學要求突出“用”字,要讓學生學習、理解與傳遞必要的資訊。

  2、 層層推進,逐步操練

  在小學階段,我們強調教師抓住小學英語教學的三個要點:興趣+情景+活動,採用諸如Look and Say這一類的方法,藉助圖片、錄影或假設的情景,讓學生對語言的的感知,對課文內容的感知,使他們產生閱讀的慾望。

  再透過一個Let’s be a painter。的教學活動,即讓學生留在腦中最深刻的一次假期透過畫筆畫下來並進行討論。並記錄下來在小組之間進行傳閱。既實現訓練任務向實踐型任務的過渡,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又解決了閱讀材料少的問題。讓學生輕鬆地在同學之間找到了感興趣的閱讀材料,同時也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3、視聽著手,解決問題

  以問題推動學習,透過解決問題來感知整體的閱讀材料。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藉助課文圖片,透過多媒體的方式呈現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錄音。就這樣,透過設計問題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鑑賞文章的切入點。即教師設計問題, 要遵循循序漸近的原則, 要把問題建築在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之上,服務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水平的目標需要。

  但是在循序漸進的原則下要儘量做到:a提問要誘發學生興趣設計問題:應該在學生現有的知識積累基礎上,在現有的邏輯思維水準下,換不同的角度提問。b提問設計須有“度”,從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實際出發,利用有關提示引導,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c提問設計應“巧”

  4、過程指導,適當調控

  閱讀習慣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閱讀的效率。小學生剛剛接觸英語,並不知道如何很好地去閱讀,大部分學生要靠老師正確的指導,而閱讀習慣也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為此,閱讀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具體有:a培養學生默讀的習慣; b培養學生根據意群認讀的習慣c培養學生猜詞的習慣,最終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閱讀。

  5、滲透異國文化,拓展閱讀空間

  語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中有許多跨文化交際的因素,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因此透過文化背景的滲透來培養文化意識有助於學生真正學好、用好英語,“流”向課外。

  在My holiday的教學中我也積極地滲透西方節日及文化。如Christmas, Thanksgiving Day, 等等,同時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去搜尋更多的相關資訊。這樣,讓學生在主動,有興趣的條件下自主地拓展了課外閱讀的空間。

  6、要增加語言實踐量, 延伸英語閱讀空間

  從培養閱讀能力的角度來看,僅限於課文的閱讀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閱讀課的課堂教學內容絕不能只停留在封閉的教室、狹窄的一本書裡, 而是要面對更廣闊的社會生活, 以拓寬閱讀內容視角,擺脫傳統的英語閱讀教材的束縛, 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素質。 具體做法:(1)可開闢一個課室,裡面擺設著各種兒童英語讀物,這些讀物生動有趣,語言地道,豐富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資源。(2)網上閱讀: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的普及為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契機,注入了活力,藉助這一優勢,我們可以把網上閱讀作為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的形式之一。同時,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計算機網路的智慧化優勢,建立英語學習資料庫,為學生提供個別化閱讀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可以根據各自的需要,調看有關材料,以便讓學生自我拓展閱讀的空間。

  7、要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

  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當前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閱讀教學應結合教學內容, 寓思想品德教育於英語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因此,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以知識為載體,適時適度地滲透思想品德以及愛國主義教育。

  閱讀與繪本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9

  8月下旬,我有幸聆聽了關於幼兒園早期閱讀的培訓,感想及收貨頗多!近年來,世界各國的幼教專家們都十分關注早期閱讀,認為早期閱讀對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的發展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程度,將會影響其終身學習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國家教育部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第一次明確地把幼兒早期閱讀方面的要求納入語言教育的目標體系,提出要“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元號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由此可見,對進行早期閱讀是很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幼兒園早期閱讀是指在幼兒園階段,以圖畫讀物為主,以看、聽、說有機結合為主要手段(不要求書寫),從興趣入手,萌發幼兒熱愛圖書的情感,豐富的閱讀經驗、提高閱讀能力。?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在園開展早期閱讀呢?

  一、首先要為幼兒創設適宜的閱讀環境,激發閱讀的興趣。

  《綱要》明確要求“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援、鼓勵、吸引與、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

  《綱要》還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幼兒的語言是透過對周圍環境的模仿而獲得的,幼兒園與家長應當為幼兒創設並引導幼兒接觸一定的閱讀環境,並想方設法喚起閱讀興趣,激勵他們持續地、愉快地、主動地發展閱讀,在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培養早期閱讀能力。

  (一)要盡力營造一個處處能夠見到漢字與實物緊密結合的環境。大門、花園、教室、桌椅、門窗、玩具等凡是能與漢字結合的實物上都儘可能地與漢字掛鉤,讓孩子們見物的同時就能見到與之對應的漢字。孩子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把圖象、聲音、語義、符號自動地整合到一起,從而逐步實現對漢字的認識。在人際交往中,也要注意營造漢字教育的環境。例如,我們把孩子們的名字寫入“標誌”,在毛巾架上、小櫥子上、杯子架上都有每個人的“標誌”。孩子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中,“標誌”上的漢字自然就記住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人與人彼此間的感情交流,又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漢字教育。

  (二)在區域中,我們精心設立充滿溫馨、優雅、適合閱讀的圖書角,專門以開放的形式、空間,時時吸引著。他們還把自己家裡最喜愛的圖書放置在圖書角里,與同伴交流,在豐富班級圖書內容的同時,也增進了孩子之間的相互交流,獲取更多的閱讀資訊。由於圖書角就在孩子身邊,孩子可以在晨間活動、區域活動和飯後的間隙隨時翻閱。久而久之,閱讀活動成了孩子每天必不可少的內容,就象他們需要水和食物那樣自然,在不經意間逐漸養成了自覺的閱讀習慣。

  除此之外,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及時調整適合幼兒閱讀的圖書、故事內容,並根據不同的故事及內容採用不同的閱讀指導技巧。如可以利用故事插圖,組織幼兒續編故事。這樣堅持不懈努力,的閱讀就能始終保持旺盛的與濃厚的興趣。

  二、培養的閱讀常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培養幼兒早期閱讀興趣的同時,應有目的地訓練做事認真細緻、有條理、不怕困難、做事有始有終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習慣的培養是和學習的興趣相關聯的,良好學習習慣既是順利進行早期閱讀所必需的,也是小學學習的重要準備工作。記住這樣一句話“起初是我們養成習慣,後來是習慣造就我們。”我園是以紅纓教育的《幫我早讀書》為主要的語言教材,每天早上幼兒入園之前我會先把所有的書擺在一個固定位置,露出每個孩子的名字,幼兒進教室後會主動取自己的書,跟著磁帶指讀。晨讀完畢,我會放音樂,孩子一個接一個有序地把書送回指定地點,放整齊。等待的孩子可以打拍子、做律動。平時我還注意提醒孩子,閱讀要從左到右,自上而下,書要一頁一頁從前往後輕輕翻;圖書角看書時要安靜,不能打擾別人,對圖書要愛惜,不折損,不撕頁,不在書上亂塗亂畫等。閱讀時我們非常重視幼兒“指認”技能的訓練,讓幼兒儘可能調動身體的各種感官,使其同時運轉,並在每個字上聚焦。可用四句話來概括:手指著這個字,眼看著這個字,嘴裡念著這個字,腦子記著這個字。但是,開始的時候,幼兒往往完不成手、眼、耳的協調運做,經常亂指一氣,這就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幫助幼兒完成有節奏的指字訓練。具體操作可由或家長握著幼兒的食指,一邊讀詩歌或故事,一邊帶領幼兒指字,反覆進行,讓幼兒掌握一定的指字速度和節奏,區分文字和標點符號,有標點符號的應該語氣停頓,但是手不用去指標點符號,應該直接去找下一個字。在每行字末,提醒幼兒換到下一行,用生動的語言告訴幼兒?“拐彎請注意”。中班下學期,我班孩子已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絕大部分已順利從“點指”過渡到“劃指”。

  三、運用多種方法指導早期閱讀1.讓大量感知和積累兒童文學精品

  幼兒階段的記憶特點是無意記憶佔優勢,年齡越小越明顯,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佔優勢,幼兒有著極強的無意識的感知能力和學習能力。當我讓孩子們欣賞“撫摸”這首散文詩時,雖然中班的孩子還不太理解散文詩的含義,但聽完這首語言優美、節奏輕柔的散文詩,孩子們很自然的說出自己的感受:“老師,真好聽,再放一遍吧。”“我聽著很美。”所以,我們應為幼兒提供大量的、全面的兒童文學精品,利用餐前飯後讓他們進行感知。所謂感知,就是不要求幼兒理解並會說出作品中的每個詞、每句話,更不要求他們會複述所聽過的每個兒童文學作品,這裡只尋求一種薰陶,日積月累,潛移默化,這對提高的語言修養和今後的語言創作是極其有利的。

  2.根據智力發展規律,注重因材施教

  《綱要》強調“幼兒的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的特點,教師與幼兒的個別交流、幼兒之間的自由交談等,對幼兒語言發展具有特殊意義”。?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每個孩子的智力、發展速度都不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幼兒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比方說,有的孩子喜歡閱讀,但不擅長拓展,我們可以採取調動孩子生活經驗,用動作、感情結合圖片幫助幼兒拓展思維;有的想象力極豐富,但表達不夠,教師儘可能讓孩子多表達,單獨開展指導,在日常閱讀中指導幼兒講述。有的孩子閱讀習慣差,我們就讓能力強的幼兒與他們共同閱讀,用好的榜樣影響他們校正不良習慣。要細心觀察,注意調動每個幼兒閱讀的積極性,根據幼兒不同能力、不同水平進行指導,比如在學習《小馬長大了》後,我們啟發幼兒學一學動物的動作、表情,說一說小馬、黑狗、山羊、黃牛是什麼樣子,它們都有什麼本領,留有問題讓幼兒思考。這樣,老師可以從中觀察瞭解到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及時發現理解的差異,適當推敲原因並給予不同指導,這是整體指導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環。總而言之,針對個體的指導方法不一而定,形式可不拘一格多樣化,以推進閱讀水平的提高。

  3.利用故事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故事是所有孩子們的喜好,孩子們喜歡從故事中受到啟發,更喜歡從故事中學會做人的準則。於是,我便開始採用睡前小故事的“策略”:在孩子們午飯後組織些安靜的遊戲(比如:聽平靜的音樂等)來平靜孩子們心潮澎湃的心,讓孩子們首先能安靜地走進臥室;到臥室後我會告訴孩子們安靜後再講故事,這樣孩子們躺到床上的速度就會加快一倍,很快就會躺到床上等待老師講故事;偶爾有一次一個小朋友說我要講的故事她也會,於是那天中午我就請她替我講了。後來發現小朋友講故事的熱情高漲,乾脆就請小朋友們輪流講。就這樣,每天都有不同的孩子講不同的故事,孩子們非常愛聽,而且睡得特別香,也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4.正確評價,及時地進行表揚獎勵

  每個幼兒都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獎勵,我就運用幼兒的這一心理,指導幼兒閱讀,激發幼兒對閱讀的興趣,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如:若孩子在閱讀中語言連貫且緊扣畫面主題,聲音洪亮,用詞恰當等,問題回答的特別好,我們這時就該及時地給予獎勵,還可以設定“幼兒進步獎”、“主動學習獎”等。可以口頭表揚,讓小朋友為之鼓掌,也可發些小獎品,如:小紅花、小貼畫或各種好看的圖片等,得到的表揚獎勵越多,他(她)就對這一越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也就越高。

  5.注重整合,聯絡生活實際?

  《綱要》明確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透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發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在組織語言教育活動中,應該注意整合性原則,這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語言教育活動內容的整合性。如把語言教育活動與其它各科內容進行整合;在選擇和編排語言教育活動內容時,把語言學習內容視為一個整體。二是語言教育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在語言教育活動的設計和組織中,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應為幼兒創設具有真實語言運用機會的不同交流情境,使語言教育的過程成為教師和幼兒共同建設的積極互動的過程。還應該注意把語言教育活動滲透到各種遊戲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幫助幼兒擴充套件自己的語言經驗。如:夏天到了,幼兒園內的各種樹木發生了變化,在戶外自由活動時,讓孩子們仔細看一看,找一找幼兒園發生了什麼變化。讓幼兒在觀察中議論、想象,及時地用語言表達出來,在觀察過程中,很自然地發展了的口語表達能力。

  此外,我們還要時時處處做個有心人,來不斷激發幼兒早期閱讀的興趣,提高閱讀及應用能力。如:可以請幼兒創編,也利用零碎時間讓幼兒講講自己的見聞和感受,進行識字遊戲,經常張貼的“口述日記”等。

  閱讀與繪本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10

  給孩子讀書,僅僅是因為自己喜歡讀書,讀了幾年,收穫頗大,孩子對書的熱愛讓我感動!先就兒子他們這個年齡段(四至五歲)談談我的一些在幼兒閱讀方面的感受吧。

  隨著社會的不段進步和發展,生活節奏也日益的加快,透過語言解決問題已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必要,有位教育家說過:“人類有兩種語言 , 一種是聽覺語言 , 一種是視覺語言。”根據教育家們長期的科學早教證明 , 兒童期不僅是學習聽覺語言的最佳期 , 也是學習視覺語言的黃金期。如果兒童在學習發音說話的同時 , 早期學習識字、朗誦、閱讀 , 使視聽語言能夠與之並駕齊驅 , 那麼幼兒的智力發展水平就會突飛猛進的提高。

  非常慶幸兒子剛好趕上幼兒園開展早期閱讀課題時間,面對日新月異,多元價值並存的時代,大家越來越清楚地看到閱讀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能力,早期閱讀更被稱為“終身學習的基礎,基礎教育的靈魂”。幼兒期也是社會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兒童在這段時期的經歷和體驗,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社會性發展狀況,將影響其一生。在發展幼兒閱讀能力的同時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讓幼兒在閱讀中瞭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世界之間的和諧、美好關係,培養幼兒對生命的尊重,關愛與敬畏的情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活潑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會品質,增強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的能力,使幼兒成為順應時代發展的人,從而對理想與末來的嚮往追求,積極的人生態度給與啟迪。

  早期的閱讀培養是一種習慣培養,不在於使他獲得多少知識,認識多少字,而是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使其長大後成為一個熱愛讀書的人。在我的心裡我一直認為書本是甜的,在猶太人家裡,孩子稍微懂事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後叫孩子去吻《聖經》上的蜂蜜。其用意就是,讓孩子知道書本是甜的,要熱愛讀書。讓孩子熱愛讀書,也是幼兒園在早期閱讀的一項重要任務。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類文明的成果大都積沉在書中。讓幼兒從小在書的海洋中徜徉,有利於對幼兒進行智力和人性的開發與啟蒙。

  當今世界正面臨21世紀的挑戰 ,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幼兒將來能否積極地適應各種環境;能否協調地與他人和集體的關係;能否勇敢地擔負起社會責任;能否樂觀地對待人生,決定於幼兒期的生活積累和受教育狀況。因此,培養幼兒的閱讀與社會性發展,不僅是幼兒個人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幼兒教師應積極促進幼兒完整的自我形成,使他們在將來的社會生活中有良好的適應性,能積極健康地發展,作為家長應積極配合老師,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

  綜合一些關於幼兒閱讀的資料後,我個人認為對於幼兒閱讀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我們注意的:

  一、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和氛圍,大人選擇大人喜歡的書看,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看,為幼兒創設寬鬆和諧的閱讀環境和氛圍,有利於幼兒發展的心理環境和學習環境,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看,看完放好,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主動提問,使其快樂地身心愉快地閱讀,親子共讀是大人與孩子一起做的事情,大人也有權利享受其中。為幼兒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不僅能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還能鞏固閱讀效果,讓幼兒在豐富的閱讀環境中,充分感受書面語言,潛移默化地接受有關方面的語言知識,主動去探索、發現,以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一邊玩一邊讀,請用遊戲的心態而非修行的心態與孩子一起讀,努力創設寬鬆、和諧的心理環境。在自由活動中,孩子有選擇讀書的自由,也有選擇不讀書的自由,只有當讀書真正成為孩子自覺的行動,閱讀成為孩子的習慣,閱讀教育才是成功的。在接送幼兒的路上教幼兒認一些廣告語,路標名,介紹一些社會活動的規則、意義,多帶孩子去接觸外面的世界,體驗社會與家庭的關係,使孩子在感受家庭的溫馨氣氛,掌握與家人交往的技巧之後,讓孩子走出家庭接觸外面的社會 。如果我們讓孩子在一種創設的環境中學習,不是應試教育下的認字、讀字,而是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讓給幼兒從自我學習中培養孩子的能力,相信幼兒會自主的獲得更多認知。

  三:讓孩子充分參與,親子共讀不必正襟危坐,親子閱讀不但提高了孩子的閱讀能力,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而且還大大增加了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機會,增進了親子感情,在家中給孩子設定屬於自己的小書房,選擇孩子自己喜歡的書,方便孩子閱讀,每晚在孩子臨睡前,和孩子一起講10分鐘小故事、和孩子一起看書等,讓孩子盡情參與是聰明的做法,可以請孩子翻書、跟著唸唸有詞,隨著故事的發展歡笑、蹦跳。在閱讀活動中,要重視引導孩子用表情、動作、體態等表現故事的內容,體驗人物的喜怒哀樂等情感,在情感體驗基礎上進行創造。如討論在故事中“你最喜歡誰?”“你覺得什麼地方最精彩?”並讓孩子模仿書中人物的表情、動作。孩子富有個性的表演,就是一個自我創新的過程。對有一定閱讀經驗的孩子,在閱讀新書時,要重點引導他們去觀察畫面的背景,人物的動作、表情等,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猜測故事情節,嘗試為故事取名等,將更多的空間留給孩子,讓孩子多觀察、多表達、多總結。

  四、閱圖漫畫,為孩子選擇圖畫書或插圖豐富且有藝術美感和感染力的書,在閱讀的前後、過程中,與孩子一起享受讀圖。不要將閱讀圖畫書看作小孩子的特權,大人也有權利和能力享受,何況大孩子。 讓孩子插上他們想象的翅膀,盡情的翱翔。支援幼兒把書中的問題帶到實踐中去探索。

  五、一邊讀,一邊演,富有感情地、投入地閱讀,既是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法,也是傳導閱情的最佳手段。有條件的,還可以與孩子一起表演。

  六、引發問題,引導思考,不要將共讀看作“考察”孩子閱讀能力的手段,重要的是引發孩子自己的問題,重視問題,透過開放性的結論引導孩子更廣泛的思考。根據幼兒理解層次,引導討論。 閱讀應該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快樂,讓孩子體會到自己能把握圖書,從而獲得成就感,怎樣提問才能不致讓孩子們感到為難又能引發他們思索?怎樣做到儘量自然地跟孩子一起討論讀過的書而不是讓孩子感到是在接受考問?這需要根據幼兒對圖書內容的熟悉掌握程度來決定。在初步熟悉圖書內容時,提一些跟情節內容相關的具體問題,如故事裡有誰?發生了什麼事?他們做了些什麼?他們是怎麼做的等等。在幼兒對圖書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時,則可以請孩子們自由討論自己對圖書的感覺,如,這個故事裡你最喜歡誰?最不喜歡誰?你覺得哪一頁的畫面最好看?你覺得xx還可以怎麼做?如果你是xx,你會怎麼做?等等。 當孩子對故事已有相當的理解時,可以提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讓孩子體會故事背後隱含的意思。 “好書不厭百回讀。”反覆讀一本書,以不同的方式來讀一本書,對孩子的理解能力都是很好的鍛鍊。

  七、與孩子平等地聊書,大人與孩子一起進行閱讀活動,一定能找到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聊書是幫助孩子理解和拓展興趣的好方法。但要切記,這種交流是完全平等的,大人未必總比孩子高明。

  八、讀後行動,拓展閱讀,閱讀不是讀完就完的事情,成功的共讀活動可以喚起閱讀者廣泛的興趣,如畫畫、做手工,進行觀察、實驗,都是非常積極的反應。如果能抓住孩子的興趣,進一步延伸閱讀,將事半功倍。將早期閱讀滲透到其他領域的教育中去,使孩子得到全方位和諧的發展。孩子在閱讀過程中,常常會有表現故事的願望,這時盡力為孩子提供機會,如果需要材料,也努力滿足他們的需要。

  九、充分利用公共資源,鼓勵孩子把自己熟悉的書講給大家聽,鼓勵孩子們之間間交換圖書,懂得好書要大家分享,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應當引導孩子充分利用公共圖書資源,多去書店和圖書館看書、借書。

  十、變換閱讀形式,激發孩子的興趣,讀新書時鼓勵孩子看圖大膽猜測故事內容,並用較流暢的語言表達自己觀察到的內容,嘗試為新故事取名。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增加孩子的閱讀經驗,使孩子對圖畫的觀察力、理解力都有所提高,所以,在讀新書時,嘗試讓孩子先猜一猜,講一講,激發孩子對新書的渴望。

  透過給兒子讀書,我認為閱讀本身就是一種目的。不可否認,閱讀可以增加閱讀者的知識,開拓閱讀者的視野,但閱讀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我理解的早期閱讀是幼兒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的前期閱讀準備和前期書寫準備,如知道圖書和文字的重要性,願意閱讀圖書和辨認漢字,掌握一定的閱讀和書寫的準備技能,但在給孩子讀書的過程中,在蒐集早期閱讀資料的過程中,我認識到,早期閱讀不是為了早日學會閱讀,嬰幼兒雖然有必要認識口語與文字的對應關係,有必要掌握看懂圖畫書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辨認自己的名字和常見字,但更重要的是孩子對讀書的熱愛,要把閱讀轉化為幼兒自身的興趣、需要,讓孩子愛上閱讀,使閱讀成為孩子的習慣,透過愛上閱讀,使孩子同時學會愛的方式和愛本身,懂得愛自己,愛他人,愛生命,愛世界。而良好的閱讀習慣和一定的閱讀能力能使孩子獲得更多情感體驗和更多閱讀的快樂,獲得成就感,從而更加熱愛讀書,熱愛生活。

  “如果不愛,會又如何?”是一個推廣兒童閱讀的熱心人士提出的一個口號,這個口號應該是對“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更新的詮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說給人一條魚,不如教給他捕魚的方法。其實,教給他捕魚的方法也不是最好的辦法,最重要的是要讓他喜歡魚,讓他喜歡捕魚。如果一個人不喜歡魚,也不喜歡捕魚,那麼,再好的捕魚方法,對他來說都是沒有用的。只有喜歡捕魚,才會經常捕魚,他自然會鑽研捕魚的方法,才能捕到更多的魚。

  讀書也是這樣,在我們的周圍,認識字,會讀書的人很多,可是喜歡讀書的人卻不多。所以,“教孩子學會是容易的,教孩子愛卻很難。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愛”。兒童需要養成閱讀的習慣,形成自主閱讀的能力,在閱讀學習過程中逐漸能夠獨立思考。儘管他們還不完全識字,但是他們能夠獨立閱讀各種圖文並茂的書,能夠自己與書對話,成為成功的自主閱讀者。唯有成為自主閱讀者,才算真正具備了基本的閱讀能力,才會對透過閱讀獲取資訊具有持續的興趣和熱情,才會在閱讀中跨越時空、縱橫古今,在閱讀中獲得知識廣度和心靈高度的培養。 在這個階段,應該鼓勵孩子開始培養自己的興趣。在讀書的興趣和取向方面,孩子深受大人的影響。大人一方面應該選擇自己真心喜愛的書,一方面也應該適當控制,不要讓自己的趣味過多地限制孩子的發展。在很多時候,大人說“我的孩子就是不喜歡某種型別的書”,往往真正不喜歡的是大人自己。 許多大人會在這個階段加大培養孩子認字的“力度”。實際上,閱讀起步得較早的孩子會自然表現出對識字的一定興趣。適當選擇輔助識字的讀物也是有益的,但請一定記住,相對培養閱讀興趣而言,識字是次要的事情。不要把圖畫故事書當作識字練習冊,更不要讓識字取代了閱讀。

  這個階段也是拓展孩子閱讀領域的好機會,可以捕捉孩子的興趣和熱情,適時提供延伸閱讀的素材。比如根據孩子的興趣,選擇相關的科普故事、知識性讀物,幫助解決孩子的諸多“為什麼”,刺激他更多的觀察和探索。選擇知識性讀物,切忌片面追求大而全,應該著重考慮趣味性、合理性,而且應當是富於想象力的,最好還應該有較好的文學性。早期閱讀實質上是幼兒思維發展和情感體驗的過程。 所以我認為在早期閱讀中師幼長的互動關係和鼓勵的話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培養幼兒欣賞、講述和朗誦等多種能力的文學活動中,常常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他們會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向老師和家長髮出請求、徵詢、展示、尋求幫助等。這時就需要教師和家長鼓勵幼兒,這樣不僅增長了幼兒對閱讀活動的興趣,同時也建立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在幼兒的童年生活中,閱讀不能被作為一項任務。而要在幼兒的生活中充滿了遊戲精神,他們在閱讀時也就是遊戲,既以遊戲的方式,也為遊戲的目的。 我覺得幼兒園給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家長在家也應該給幼兒一個閱讀角。

  閱讀與繪本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11

  小學中年級是義務教育進入第二個學段的起始年級,學生已從幼童時代進入了孩童期,他們的獨立意識開始萌發。接受新資訊的能力也在增強。對一些問題升始有了自己獨立的理解,甚至對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在文化知識方面,他們有了第一學段學習的積累。語文教學如何抓住這一年齡段的孩子特點進行課堂教學,使他們成為有一定閱讀能力的、能與人大方交流的、會正確表達思想感情的、具有一定閱讀能力的學生,就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開闢一條新的教學途徑。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強調知識灌輸,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導致學生機械接受、死記硬背。教師主導著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缺乏自主性,嚴重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課前預習,課前蒐集。

  我們的語文教學內容必須立足於開放,即意味著書本世界向生活世界、整個社會的迴歸,才能適應當今飛速的資訊時代。新課標也給提出了要注意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建議語文教學“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教師引導學生課前蒐集資訊,讓學生在探索中主動學習,能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也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的有效手段。蒐集的資訊,一方面是與課文主題相似的文章,另一方面是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背景材料及其它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㈠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去與課題或文字碰撞,從而引發學生對文字的猜想,形成閱讀期待。

  ㈡ 初讀課文,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第一步:先放手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1-2遍,要求學生邊讀邊畫出生字詞,教師出示課文難讀的,易錯的詞語全班指導,掃清讀書的障礙。

  第二步:交流朗讀課文情況。一般以指名讀書為主,檢查中下等學生讀書為主要目標,隨時糾正學生讀錯的字,注意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第三步:指導學生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自己先想一想,再與同桌商量商量,用一至兩句話來描述主要寫了什麼人、什麼事,然後寫在課本上,最後交流。

  第四步:再次讓學生瀏覽課文,對全文進行質疑,確定課堂學習的目標。

  三、精讀課文,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來體驗

  圍繞話題,選擇重點,以多種形式的讀為基礎,引導學生髮現段、詞句之間的內在聯絡,一步步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課文語言初步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這一步是閱讀教學的重頭戲。在此環節中,教師要緊扣文字的主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段,反覆研讀,調動學生的認知、想像和情感,含英咀華,細細揣摩、體味,不斷深化對文字主題的認識。同時依據課標對不同學段擬訂的教學目標,結合文字的特色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確立文字閱讀訓練專案,同步憑藉語言文字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基本功的訓練,使學生習得一些閱讀方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形成閱讀積累。

  要根據文字的特色來確立文字主題。文字主題確立後,教學中要圍繞這條主線引導學生整合文字資訊,抓語言文字訓練,最佳化教學環節,有層次地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與作者、文字對話,形成情感碰撞,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落到實處。在精讀感悟中要以讀書作為教學的主要手段,在讀書中感悟,在感悟中培養讀書能力。以讀為本,自主閱讀,以讀代講。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運用多種閱讀方式,如默讀、個別讀、齊讀、競賽讀、快速讀、分角色讀、聽錄音讀、教師範讀、自由練讀等等,並且注意培養閱讀技巧,使學生在讀中生疑,讀中釋疑,讀中體會文章思想感情。

  四、回顧全文,形成積累,啟發感悟

  在學生熟讀全文的基礎上,摘記優美詞語、背誦精彩段落。閱讀教學要以讀書訓練為重點,教給讀書方法,注重讀書質量,紮紮實實地落實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平心靜氣地讀、整體聯絡地讀,步步深入地讀;因此,要做到活記樂背,主動積累,熟讀成誦,水到渠成,堅決扭轉和反對唱讀課文的現象。

  五、課堂總結,激勵實踐

  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總結”這部分總是教師歸納課文中心思想、寫作方法,給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等。而我認為在這部分教師提出一些問題:比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接著,讓學生暢所欲言去談體會。當然,教師也可適當啟發學生,把分散的、零碎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之系統化。

  總之,經過有機的閱讀訓練,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會得到有效提高,也為學生進入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閱讀與繪本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12

  早期閱讀活動作為兒童獲得書面語言的重要活動,近年來在幼兒園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們的研究發現,3~8歲是漢語兒童閱讀行為和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兒童需要養成常閱讀的習慣,形成自主閱讀的能力。只有成為自主的閱讀者,才會對透過閱讀獲取資訊具有持續的興趣和熱情,才能享受終身學習的樂趣。

  經過了一年的閱讀學習,不僅我的收穫良多,幼兒在早期的前閱讀、前識字、前書寫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首先,在早期閱讀方面,他們對書本和閱讀表現出興趣,能回答針對故事內容提出的預期和假說的提問,按照一定的順序閱讀並理解閱讀。一些小朋友們還能逐字地背誦整本圖畫書,例如李俊彥小朋友,他剛接觸閱讀時,回答問題只是幾個字,且咬字也不很準確,而現在呢?不僅能熟練且能完整地回答問題,同時,在閱讀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能夠自主地進行閱讀並對感興趣的事向老師進行提問了。其次,在早期的識字方面。幼兒開始瞭解文字是一種有意義的符號。能區分畫畫和寫字,知道文字與圖畫是不同的,也願意唸書給別人聽。最後,在早期書寫方面,他們能用畫圖來代表寫字,喜歡拿筆在紙上塗寫,能將所寫的內容說給他人聽。

  在閱讀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不僅看到了幼兒的種種進步,同時也收穫了一份份的感動!例如在《沒有不方便》這一課中,孩子會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一些殘障兒童。比如故事中的阿明,由於外形的特異,許多幼稚的孩子會對殘障兒童產生本能的排斥與恐懼。教育環境中有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讓孩子們以健康的心態接受“不一樣”的人、事、物。對每一個孩子不說,要懂得:“友愛”,應該一視同仁,沒有任何的選擇。每一個孩子都應當有建立在尊重基礎上的同情心,主動地幫助弱者。同時,殘障小朋友也要學習用健康的心態來和他人相處。本書的作者溫馨地講述了這樣一個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邊一故事,用這樣一個樸素的故事觸動我們和孩子的心,去深層次地感悟友誼的互動、平等、尊重,還有愛的表達。

  記得上完這節課時,要求小朋友們設計一些特別的東西為身邊有殘疾的小朋友帶來方便。小朋友都能參與其中。過了一會兒,王一川小朋友拿著他畫的畫過來對我說:“老師,我給他們設計了一把電掃把。”我問:“那有什麼作用呀?”他說“一按開關就能自動地幫別人掃地了,對手不方便的人來說最好了。”聽了他的話,真為他有這份愛心而感動啊!

  總之,在幼兒園早期閱讀教育活動中,我們教師應有鼓勵幼兒創造表現的策略。引導幼兒在閱讀學習過程中大膽想象創造,並用自已的語言和其他方式來表達自已的創新內容,幫助他們成為一個可以獨立自主閱讀的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