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參觀心得體會(通用7篇)
鄉村振興參觀心得體會(通用7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鄉村振興參觀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鄉村振興參觀心得體會 篇1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只有產業振興,才能增強鄉村吸引力,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向鄉村聚集。推進鄉村振興,要打牢夯實產業振興這個基礎。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比如,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透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鼓勵企業兼併重組,淘汰落後產能,支援主產區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閒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
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實現產業興旺,要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其中堅持質量興農是重要要求。比如,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調整最佳化農業生產力佈局,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立,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實施產業興村強縣行動,推行標準化生產,培育農產品品牌,保護地理標誌農產品,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新格局。
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發展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重要環節。比如,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培育發展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切實發揮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作用,透過財政擔保費率補助和以獎代補等,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援力度;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產業興才能鄉村興,經濟強才能人氣旺。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必將不斷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鄉村振興參觀心得體會 篇2
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個矛盾其實最主要的癥結就在於鄉村和城市發展不平衡,城市佔據了大量的發展資源,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走出農村,走向城市,鄉村成為了“養老集聚地”,導致了鄉村原本就落後的形勢更加嚴峻。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也不能少,在這發展的攻堅期,“鄉村振興”應運而生。我們作為一名人民警察,要樹立實幹精神、創新精神,艱苦奮鬥、不斷學習,確實在鄉村振興中保好駕護好航。
鄉村振興,勿自以為是,需維護核心。歷史程序的發展,眾多事例證明,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人民群眾必須牢牢團結在黨的身邊。從革命時期,我黨團結人民創造性的找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到新社會主義初級探索階段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步伐,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這都是在我黨偉大領導下取得的卓越成果。面對新時代,新時代,新挑戰,我們依然圍繞團結在黨身邊,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共產黨是我們鄉村振興戰略的創造者、指導者。
鄉村振興,勿好高騖遠,需腳踏實地。我國農業人口之多,耕地面積之廣都印證著鄉村在我國的重要程度。鄉村在我們工作的第一線,振興鄉村要求我們腳踏實地、紮根基層,要求我們充滿鬥志、不畏艱苦,要求我們擔當作為、開拓進取。我們要切實發揚發揮“紅船精神”,要想作為、有作為、善作為,學習李保國、廖俊波紮根基層、艱苦奮鬥的精神。我們要做好把政策接地氣的踐行者,讓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到黨的暖風,讓“鄉村振興”不是一句空話。
鄉村振興,勿固守陳規,需創新進取。振興鄉村,絕不是口號,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創新精神是鄉村發展的動力之源。從家庭聯產承包制、土地制度改革,到現在的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供給側改革,從歷史到現在,這些政策都是我黨創新精神的實際體現。有太多成功的先例,告訴我們,改革發展,需要創新來驅動,創新驅動農業,會使鄉村發展進入新的次元,鄉村發展不再依靠單一農產品生產,而會找到新的經濟增長方式,驅動鄉村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領域,佔據改革、鄉村振興的主動權。
我作為一名基層人民警察,鄉村振興,與我同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今後我國鄉村發展指明瞭方向和道路,是農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重要體現,是黨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和關心,體現了黨堅持為人民服務,堅持群眾路線。鄉村振興戰略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我將切實做到維護核心、堅定信仰,腳踏實地、紮根基層,擔當作為、創新進取,牢記重擔和使命,“在基層保一方安寧,為人民守一片樂土”。
鄉村振興參觀心得體會 篇3
20xx年4月11日至4月22日,我很榮幸參加我縣今年的在職幹部全員培訓,這是我入編以來第一次參加培訓,感到非常激動。透過黨校領導、專家教授的精彩授課,本人受益匪淺,思想覺悟有了很大的進步,也有自己的學習體會和感想。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鄉村發展,實施鄉村振興,對促進社會協調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意義重大。
13億多中國人中,有著近10億農民,農村成為了中國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農村、農業問題關係“幸福百姓”獲得感的提升,關涉“美麗鄉村”願景的實現,關乎“鄉土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但隨著社會變革的急劇轉型,三農問題成為了我們心頭難以放下的牽掛。“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鄉村振興已刻不容緩,而只有讓人們願意回、回得去、留得下,鄉村振興方有希望。
鄉村振興,我認為農民必須富,讓人們願意回。鄉村若是“梧桐樹”,便會引來鄉賢遊子們這些“金鳳凰”,正所謂“家有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鄉村的振興發展的對“城歸”的引力第一要義就植根於農民生活的富足,從產業發展、社會保障、就業創業、社會治安、養老方面成為農民最為關心最為迫切的問題,只有為農民生活奠定堅實的生活保障,方才能調動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積極性;與此同時,農民工返鄉,又能夠不斷促進廣袤鄉鎮百業興旺,以創業促就業、增收入,從而打開了農業現代化、城鎮化乃至新農村建設的新局面,從而又成為了鄉村振興的有力助推器。
鄉村振興,我認為農村必須美,讓人們回得去。農村是農民的家,每個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夠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改變農村環境,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還農村以“松月夜生涼,風泉滿清聽”的隨意而居是遊子們的虔誠嚮往。而當農藥化肥的使用汙染了塊塊土地;當生活垃圾玷汙了彎彎清泉;當秸稈焚燒汙濁了朗朗晴空,鄉村的土壤、水體、大氣的汙染直接影響菜籃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談夯實返鄉迴歸之基?失去了鄉村清新的空氣、乾淨的水質、安全的食品,鄉村振興就失去了遊子們的青睞,就失去了永續利用的戰略資源,何談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建設才是鄉村振興的依託。
鄉村振興,我認為農業必須強,讓人們留得下。興業致富是許多人逐夢的源動力,而守業安居則是廣大農業經營者的定心丸。鄉村留得住人才是鄉村持續振興發展的應有之義,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則是讓“城歸”留下創業守業的必由之路。當農業搭上“旅遊+”的快車,鄉村旅遊便為鄉村提供了“重塑”與“再生”的機會。隨著旅遊需求的多元,寧靜致遠,田園丹青的鄉村旅遊因其特有的魅力成為人們新的選擇,尤其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經濟邁入新常態、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的時代背景下,鄉村旅遊將會有更大作為、更大擔當,方能不斷填充著鄉村振興的底色。
緣木求魚不可取,竭澤而漁不可行。全民期待“美麗鄉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給村民一個富足的生活條件,用生態之美給遊子一個身心休憩的家園,用強業之美給城歸一個勃勃發展的生機,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強業的多贏之路,才會實現鄉村宜居安康的振興之夢。
鄉村振興參觀心得體會 篇4
完美答好脫貧攻堅大考後,我們迎來鄉村振興大考。年輕幹部作為大考中的主力軍和生力軍,對青春之“我”而言,積極投身大考既是“蹲苗”接受鍛鍊的練兵場,也是一展身手的大舞臺,我們只有遵循成長成才規律,保持正確的“蹲苗”姿勢,克服經驗不足、水土不服等“成長的煩惱”,在基層沉澱、成長,才能以更沉穩的心態、更矯健的身姿和更強大的能力迎接未來。
保持“向上向陽”的姿勢,接受“朝露日晞”的滋養。“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對年輕幹部而言,向上向陽是心態、是狀態、也是姿態。首先,要有向上向陽的心態。鄉村振興雖然任務重、壓力大,但青春因肩扛大責、擔當使命而熠熠生輝,生命因“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奮鬥而更有價值。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成長觀,堅定理想信念、胸懷遠大志向,把握難得的成長進步機會,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化解“成長的煩惱”,在逆境中“拔節生長”。其次,要有向上向陽的狀態。要發揮年輕人精力旺盛、思路寬、辦法多的優勢,透過書本、網路、實踐等多種途徑加強學習,特別要注重多向基層群眾、老黨員、老幹部和鄉賢等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持續為自己“加油充電”,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確保自己的狀態始終“線上”。最後,向上向陽也是一種姿態。年輕幹部既要有積極進取、勇擔使命、永不言敗的陽光姿態,也要有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的坦蕩姿態,透過基層工作的鍛鍊,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保持“向下向深”的姿勢,汲取“強根壯骨”的力量。中央一號檔案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年輕幹部要茁壯成長,必須將自己的“根”深深地扎進農村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將自己的情深深地融入人民群眾這根永恆的“血脈”中。一要深入實地查實情。對當地前期脫貧攻堅工作成果鞏固情況、產業發展情況、勞動力結構情況、教育、醫療情況等進行全面的調查瞭解,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數,為制定針對性振興計劃打下基礎。二要深入群眾聽民聲。真正把人民群眾當成自己的親人,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透過開壩壩會、走村串戶拉家常、線上線下問卷調查等形式聽取他們對做好鄉村振興工作的意見建議,廣開言路、廣納民意、廣聚民智,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三要深入田間獲真知。實踐出真知,深入田間地頭去揮灑汗水、汲取智慧,在爬坡上坎中歷練本領、在日曬雨淋中積累經驗、在化解矛盾中增長才幹,用心用情當好群眾的“服務員”“貼心人”。
保持“面向四方”的姿勢,積蓄“開枝散葉”的能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年輕幹部正處於成長進步的“黃金期”和幹事創業的“關鍵期”,要堅持“面向未來、面向四方”,廣泛學習和吸收來自各方面的知識及意見,汲取更多的“養分”,使自己的“根系”更為發達,為“開枝散葉”打下良好基礎。在學習上,既要學好百年黨史,用黨的先進理論武裝頭腦,又要學好法律法規和經濟、農業等各方面的專業知識,同時,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廣泛學習借鑑各地的先進經驗做法,為幹事創業引入“源頭活水”;在思路上,既要全面系統思考、長遠規劃,又要關注當下,細化、量化短期目標並在具體實施中適時調整完善,做到既高瞻遠矚科學謀劃,又腳踏實地真抓實幹;在方法上,既要抓住基層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痛點問題進行重點突破,又要在時機成熟後進行整體推進、全面推動;在能力上,既要爭當自己負責領域的“種子選手”,也要爭做多崗位鍛鍊、多領域發展的“多面手”,確保各項工作得心應手、取得實效。
“集結號”響徹著對黨忠誠。衡量黨員幹部是否有理想信念關鍵看是否對黨忠誠。回望脫貧攻堅這場可歌可泣的偉大征程,有無數值得我們銘記的瞬間,黃文秀、張小娟等1800多名同志用生命踐行了對黨忠誠,毛相林、白晶瑩等扶貧幹部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對黨忠誠,用汗水鑄就了黨員幹部的信念與忠誠。時間座標見證者脫貧攻堅的壯績,更見證著忠誠的力量。鄉村振興的“集結號”已吹響,嘹亮的號聲鼓舞著廣大黨員幹部保持對黨和國家的絕對忠誠。廣大駐村幹部要在奮進新徵程上書寫對黨的絕對忠誠,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表裡如一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基層一線不斷涵養忠誠品格,以踏實肯幹的工作作風、幹事創業的熱情開啟鄉村振興新徵程。“集結號”承載著使命擔當。需要看到,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確保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還需要駐村幹部一件事接著一件事辦、一年接著一年幹。更要看到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全面完善和創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於脫貧攻堅,需要駐村幹部去不懈攻堅克難。為此,要鼓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紮根鄉村,準確把握職責定位,既做群眾的“貼心人”、鄉村發展的“領路人”,更要做政策落地的“執行者”、鄉村振興的“操盤手”,切實履行好職責和使命,同時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打“攻堅戰”“持久戰”。這樣,才能以擔當作為努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集結號”蘊含著竭誠為民。“治國之道,富民為始。”黨和政府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力度、規模和投入推進脫貧攻堅戰,體現了造福人民、不負人民的高度責任感。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為民造福是最重要的政績。駐村幹部要明白駐村幫扶不能有歇一歇、停一停的思想,唯有紮根鄉村,把身子沉下去、心沉下去,矢志不渝地兌現“為人民服務”承諾,方能取得人民滿意的政績。因此,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上既要立為民服務之志,把群眾放心上,當親人,用心用情用功去解決民生痛點、助力一域發展、回應人民的期望,讓人民群眾的“表情包”成為檢驗駐村幫扶工作的“晴雨表”。又要下大氣力增強本領,自覺加強學習,不斷積蓄力量,不斷提升為民服務本領,以實實在在的改變體現駐村幫扶成效。唯有如此,才能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在“集結號”中開啟新生活、新奮鬥,聽懂“號聲”背後的內涵,鄉村振興道路的“新徵程”將永遠充滿奮鬥的澎湃動力。
鄉村振興參觀心得體會 篇5
“凡作事,將成功之時,其困難最甚。”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目前全國還剩餘551萬貧困人口未脫貧、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雖然同過去相比總量不大,但這些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貧困程度深、致貧原因複雜多樣,剩餘貧困人口中近一半是老年人、病人、殘疾人等。落實兩會精神,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發揮制度優勢、激發內生動力,高質量走好脫貧攻堅的每一步。
堅持黨的領導,高質量走好脫貧攻堅的每一步。“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在決戰決勝的關鍵時刻,更應深入推進抓黨建促脫貧,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發展優勢。
發揮制度優勢,高質量走好脫貧攻堅的'每一步。“上下一條心,黃土變成金。”堅持全國一盤棋,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面對剩下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更應發揮制度優勢集結全社會之力。要採取有效措施,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加快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有機結合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
激發內生動力,高質量走好脫貧攻堅的每一步。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脫貧攻堅必須大力推進內源扶貧,要從根本上加強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脫貧內在動力。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要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讓脫貧具有可持續的內生動力”。要透過勞動素質培養、職業技能培訓等方式,讓貧困群眾心熱起來、手動起來,變“要我富”為“我要富”,努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貧與內部自我脫貧的互動機制。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20xx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任務更重、挑戰更大。當前,14億多中華兒女也正以飽滿鬥志,在深度貧困殲滅戰的戰場上向絕對貧困發起最後攻勢。堅持黨的領導、發揮制度優勢、激發內生動力,把短板補得再紮實一些,把基礎打得再牢靠一些,我們必能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
鄉村振興參觀心得體會 篇6
各方聚力精準施策。精準施策的重要前提是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堅持扶貧標準,防止盲目拔高標準、吊高胃口,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杜絕各種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一號檔案要求重大工程建設專案繼續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特色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生態扶貧、金融扶貧、社會幫扶、幹部人才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對重點難點問題,列出清單,逐項明確責任,對賬銷號。要穩定和完善政策支援與制度保障,相關扶貧政策保持穩定,研究解決收入水平略高於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群眾缺乏政策支援,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推廣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提升農村“雙基”工程和生態保護,發展特色產業與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深化農村經營制度和土地與林權制度改革,土地擔保融資。加強黨的建設與鄉村治理。精準施策要把握時間節點,強化施策力度和效果,建立考核標準和督查機制。組織開展常態化約談,發現問題隨時約談。從而壓實幫扶責任,提高施策實效。
發展長效扶貧產業。如果沒有產業支撐,脫貧就不可長久,只有培育有效的產業,方可穩定脫貧,形成經濟增長點,穩定勞動就業,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實現村級自我發展能力。中央提出今年要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進一步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倡導“一村一品”、“一縣一業”。要求積極發展木本油料,發展果菜茶、食用菌、雜糧雜豆、薯類、中藥材、特色養殖、林特花卉苗木等產業。這為太湖縣依託山場資源,發展油茶等產業指明瞭方向,依靠自然資源稟賦,揚山場優勢,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形成產業鏈,實現價值鏈。儘可能把產業鏈留在縣域,改變農村賣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可以看出,中央在大力鼓勵發展現代農業,著力將農業資源培育成長效產業,鼓勵外出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城市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新創業。支援建立一批返鄉創業園。同時中央還大力支援發展適合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經營的農產品初加工,並從政策上扶持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鄉村企業和企業在鄉村興辦生產車間、就業基地,目的就是為了增加農民就地就近就業、穩定就業。大力挖掘農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使傳統的鄉村文化綻放新姿,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發展適應城鄉居民需要的休閒旅遊、餐飲民宿、文化體驗、健康養生、養老服務等產業。這些政策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對於農村創新創業人員是政策福音,有利於盤活農村資產,發展鄉村產業,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
紮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強鄉村建設是促進高質量脫貧攻堅,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措施,也是銜接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推進鄉村建設事關農村“革命”和生態環境發展,事關農民的生活質量。“雙基”薄弱是太湖山區農村發展的短板,交通不暢、配套不足成為最嚴重的制約因素。中央為此開出“藥方”,鼓勵各地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合理選擇簡便易行、長期管用的整治模式。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發展鄉村休閒旅遊等有機結合。開展村莊清潔行動。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和最美庭院建立活動。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快完成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完善縣鄉村物流基礎設施網路,繼續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全面提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養老、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水平,深入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加快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加快推進農村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支援建設文化禮堂、文化廣場等設施,培育特色文化村鎮、村寨,支援多層次農村養老事業發展。加強農村汙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同時,中央表示從財政資金中給予政策支援。
鄉村振興參觀心得體會 篇7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牢記習近平重託,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加快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堅定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特色農產品供給質量顯著提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基本完成,鄉村治理和鄉風文明建設紮實推進,建成“業興、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麗新村21282個,貧困人口從20xx年底的750萬人下降到20xx年底的17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1.5%下降到2.7%,農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增長70%以上,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順應了億萬農民的新期盼和農業農村發展新需求,意義重大、影響深遠。20xx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習近平的重要講話站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域性的高度,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全面部署,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行動綱領。李克強總理作了具體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一定認真學習領會、堅決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總抓手,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高舉鄉村振興旗幟,奮力開創新時代四川“三農”工作新局面。
一、堅定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切實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競爭力。貫徹習近平對四川提出的“四川農業大省這塊金字招牌不能丟,要帶頭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突出抓好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等重點任務,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糧食生產重點縣、現代農業林業畜牧業重點縣建設,到20xx年建成全國優質糧油基地、特色農產品供給基地、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依託川酒、川茶、川菜、川藥、川豬等優勢產品打造“川字號”品牌,到20xx年建立“三品一標”農產品5600個以上。統籌推進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到20xx年建成全國優勢農產品加工基地、產值突破2萬億元。突出發展鄉村新業態,推進農業與鄉村旅遊、森林康養、電子商務等多種業態深度融合,打造民俗風情小鎮和特色美麗村莊,到20xx年建立新產業新業態示範縣100個以上,建成全國鄉村旅遊強省和森林康養大省。突出構建利益聯結機制,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服務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注重透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採取合同訂單、股份合作、託管寄養、聯耕聯種等辦法,帶動小農戶特別是貧困群眾就業創業,多渠道實現持續穩定增收。
二、堅定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貫徹習近平對四川提出的“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重要指示,繼續實施扶貧解困、產業提升、舊村改造、環境整治、文化傳承“五大行動”,讓農民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注重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堅持保護傳統村落、改造舊村落和新建聚居點相結合,宜聚則聚、宜散則散,不搞一刀切,不大拆大建。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結合易地扶貧搬遷、土坯房改造,分類推進藏區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烏蒙新村等建設,推廣“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模式,做到房前屋後“瓜果梨桃、鳥語花香”,到20xx年建成幸福美麗新村3.5萬個。注重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持續抓好法律“七進”和基層法治示範建立,深入推進“四好村”建立,辦好農民夜校,開展感恩奮進教育,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積極擴大基層民主,引導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注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突出抓好農村垃圾治理和廁所革命,推行“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城鄉環衛一體化模式,到20xx年全面完成農村廁所改造,實現農村垃圾處理率100%。
三、堅定推進農業農村改革,不斷激發“三農”發展動力活力。貫徹習近平對四川提出的“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以改革為動力”的重要指示,繼續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促進要素更多流向農業農村,啟用主體、啟用要素、啟用市場。建立現代農村產權制度,紮實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多種方式盤活農村閒置房屋和宅基地。深入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和壯大集體經濟。建立農業農村投入保障體系,總結運用四川在脫貧攻堅中創新設立產業扶持基金、教育扶貧救助基金、衛生扶貧救助基金和扶貧小額信貸分險基金的做法,設立鄉村振興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鄉村。建立財政支農穩定增長機制,健全農村產權抵押融資配套政策和信貸擔保體系。加快形成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保障機制,每年將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的一定比例支援鄉村發展。建立人才流向鄉村機制,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建立涵蓋生產經營、社會保障、退休養老等保障政策的新型職業農民制度。推行“崗編適度分離”機制,激勵農業科技人員離崗領辦企業、允許兼職兼薪。實施鄉村人才培育聚集工程,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留得住能戰鬥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四、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強化鄉村振興組織保障。貫徹習近平對四川提出的“堅決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重要指示,健全完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體制機制,堅持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統籌協調的領導體制,堅持由省委常委兼任農工委主任常態化,堅持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研究重大政策,審議重大投入、重大專案、重大工作等職能,強化黨委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牽頭協調、決策參謀、調查研究、推動落實等職能。建立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責任制,堅決貫徹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機制,建立並嚴格落實黨政一把手第一責任人制度。建立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作為衡量幹部實績的重要依據。加強“三農”幹部隊伍建設,嚴格按照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要求,在培養、配備、管理、使用上著力,全面提升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做“三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優先選派熟悉“三農”的幹部進入各級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在向全省所有貧困村和基層組織軟弱渙散村派駐第一書記基礎上,再向集體經濟薄弱村選派第一書記,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