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心理學心得與分享
實用心理學心得與分享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透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實用心理學心得與分享,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心理學心得與分享1
做人做事要雙贏
1996—1998年熡詒壤時魯汶學習熁竦肕BA學位。20xx年熢詒本┳⒉岢閃⒐庵翼互動諮詢公司熤鋁τ詘鎦中國企業規劃電子商務策略煼⒄蠱笠低站和企業內部管理系統等。
MBA畢業後熒蜴萌チ吮壤時當地一家網站做市場營銷總監。工作了一年之後,沈婷發覺在那間公司發展空間上十分受限制。為了獲得更大的發展,沈婷兩年前回國。
回國後,她在奧美互動工作8個月。在那裡,她同一群資深的專業人員磨練了在網際網路市場裡作業的方式煻國外的求學經歷使她學會了看問題的方式。這是她中兩個重要的收穫。
沈婷當初本沒有決定在國內,只是想看看環境。然而國內的環境的卻吸引了她,尤其是中關村,為回國人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展平臺。在這裡,辦事效率和方式與國際接軌是沈婷意料之外的。20xx年,她創辦了光之翼互動諮詢公司。專門幫企業規劃電子商務策略煼⒄蠱笠低站和企業內部管理系統等。
公司成立之初,只有兩個人。他們租了一間超市樓上沒有窗戶的小屋。作為,時遇到的難處可能會比男性更明顯一些。在“對外”過程中,有的客戶一開始會不太認同一個女談大型專案。客戶會問一些諸如公司規模、總為什麼是女一類的問題。當時會有哭笑不得的,但合作過程中客戶就會以一種對專業服務公司的諮詢人員的來合作。“不必在意客戶最初的”,沈婷說:“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夠給客戶帶來,客戶對你的是你的的折射。”
在沈婷看來,天生更感性、更偏執、不計後果。之初的一件事讓沈婷終身難忘:經介紹,她接手了公司成立的第一個專案。“可能就是更感性,第一個專案來了之後,我們特別的興奮。加上又是介紹的,我們很信任這個客戶。”沈婷沒有和對方簽定任何書面的協議。全年最熱的兩個月,他們在沒有窗戶的小屋裡“”出了整個專案。然而最後卻被告之,客戶沒有拿到投資!35萬的專案,沈婷最終才得到了3。5萬。事後,她大病一場,但也讓她明白了一個遊戲規則:商業就是商業,原則就是原則。
沈婷的公司是沒有投資的,完全靠收入來支援良性。在沈婷看來,許多行業,尤其是知識產業,重點絕對不在投資,而在於人。一群專業的、對自己對客戶負責的人,才是知識行業力的來源。她設立了買書煻ㄆ諑蚴楦員工充電,幫助他們知識更新;其次,公司應該是一個家的氛圍,大家可以“沒上沒下”的打成一片。
他們的工作採用靈活制,不受上班限制。沈婷認為,知識員工需要的是寬鬆、愉悅的環境。投資、高薪並不一定能留住好的人才,而關鍵是員工是不是被充分。沈婷認為不完全依靠投資有兩個好處:公司有自主權,因為沒有人比他們自已更清楚該給客戶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同時公司裡優秀的人有決策權熅Vす司定位的準確性。這種不依賴投資方的工作方式更有利於知識型公司的發展。他們期望的是,多年之後再回頭看光之翼,在做人做事方面是雙贏。
沈婷說,她的背後有許多雙手的支援。她前進的每一步同自己的家人、、合作伙伴的支援密不可分。至於未來的路上會有多少難處,她說無法估計,但是本著做事做人雙贏的,沈婷自己和公司都會有的未來。
實用心理學心得與分享2
你有“心理飽和”現象嗎?
“飽和”一詞系化學術語,將精加人水中,當它不能再溶解時,叫做“飽和”。“心理飽和”則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
如:卓別林在《摩登時代》中扮演一名工人,成天做著“擰螺絲”的活,幹久了,他看見過路胸前的一對鈕釦,也用扳手去擰。又如:一位參加書法大展,工作人員請他題字,他信手寫下“同意”二字。這雖屬笑話,卻也是心理飽和的典型例子。
心理飽和現象在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有個美國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遊,他見那裡的編織草帽很漂亮,於是問道:“買一頂多少錢?”對方回答:“10元。”“如果我買100頂同樣的草帽呢?”“每頂20元。”“為什麼我買批發反而更貴?”“做一頂我們感到很新鮮,做10頂我們要耐著性子,而要做100頂相同的草帽,我們將要怎樣強忍著性子!”心理飽和導致這筆生意流產。
心理飽和多為負面效應。比如,老師佈置100道數學題,學生開始做作業時,動作快,做得也正確,但做到後來,速度慢了,還常出差錯,同時出現厭煩情緒。同理,工人做同樣工作,幹部伏案辦公等,都可能出現心理飽和的現象,簡而言之,他們幹膩了。
現在婚外戀的現象比較多,其實也是心理飽和在作怪。兩夫妻結婚幾年或十幾年,一直在一起生活,對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自己都瞭如指掌,彼此之間漸漸失去了當年的新鮮感,就連性生活也遠不如新婚時那麼痴迷,互相間要說的話都說過了,要做的事也都做過了,一種隱藏著的厭倦開始萌生。此刻,一旦碰到別的異性向他(或她)投來異樣的目光,飛來意味深長的媚眼時,他們便感到新奇、刺激,覺得對方比自己的配偶有趣,假如墜入情網,便難以自拔。縱觀各種婚外戀,屬於心理飽和的要佔相當的比重。
心理飽和的能量很大,許多自殺事件均由它而起。所以,有人又把心理飽和戲稱為“自殺者的幫兇”。江蘇某地有位青工小李去醫院看病,醫生診斷為“疝氣”。小李識字不多,誤把“疝”字認作“癌”字,以為自己得了絕症。因他內向,既不敢向醫生求教,也不向彙報,自個兒悶在心裡。他越想越怕,越想越絕望,最終達到心理飽和的程度,草草留下一紙遺書,自殺身亡。
由此可以看出,心理飽和是一種“不安定因素”,對人有害無益,不過,它並非不治之症。比如,當每天做同一工作出現厭煩情緒時,你不妨自我輕鬆一番:活動活動身子,極目遠眺片刻,或散散步,或與別人說說話,分散一下緊張的情緒,這樣,可以減少心理飽和給你帶來的精神。
因心理飽和導致的婚外戀,是個比較複雜的社會課題,然而,只要“預防在先”,同樣可以將它消滅於萌芽之中:一是夫妻雙方都要自律,莫放縱,立場堅定地拒絕外來的性挑逗、性誘惑,對配偶負責,對子女負責,對負責;二是也要“更新”,夫妻都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品位,自己,使自己成為一部一讓對方永遠看不厭的“好書”,不叫配偶產生心理飽和。
至於疑心自己患有絕症而自殺的心理飽和現象不是很多,不過,因對自己疾病是否能治癒而產生的心理飽和現象卻是屢見不鮮的。身為病人,首先要有堅強的信念,自己能戰勝病魔。若解不中千千結,可以向書本討教,請醫生指導,對親友傾訴,以求正確答案,將憂慮疏散開來,別讓心理飽和成為自己的包袱。
對於心理飽和,我們應有清醒認識:在我們的生活中,它無處不在,並時時干擾我們的正常生活。我們應當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預防措施,一經遇上它,要沉著,莫驚慌,要善於知己知彼,採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將它“大化小,小化了”,讓它遠離我們的正常生活。
實用心理學心得與分享3
樂觀或悲觀——令人瞠目的影響力
樂觀態度或悲觀態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
態度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美國醫生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讓患者服用安慰劑。安慰劑呈粉狀,是用水和糖加上某種顏色配製的。當患者藥力,就是說,當他們對安慰劑的效力,持樂觀態度時,治療效果就顯著。如果醫生自己也確信這個處方,療效就更為顯著了。這一點已用實驗得到證實。醫生們堅信自己的治療質量,雖然為患者開了一付無效的藥方,但結果卻是:服用安慰劑以後,幾乎90%的患者感到病情大大減輕,有人甚至痊癒。樂觀作用,實際上是暗示作用。
悲觀態度,由精神引起而又會影響到組織器官。有一個意外的事故可以證明這一點。一位鐵路工人,意外地被鎖在一個冷凍車廂裡。這位工人清楚地意識到:他是在冷凍車廂裡,如果出不去,就會凍死。不到20小時,冷凍車廂打開了,那位工人死了。醫生證實是凍死的。可是仔細檢查了車廂,冷氣開關並沒有開啟。那位工人確實死了,因為他確信,在冷凍的情況下是不能活命的。所以,在極端的情況下,一個極度悲觀的人會導致死亡。
樂觀和悲觀,是人類典型的、也是最本的兩種傾向。人類意識到,他面臨的是一個前途未卜的未來。因為對未來缺乏瞭解,所以對它的希望,不是樂觀的,就是悲觀的。
上文已經舉出幾個極端的例子,說明了悲觀態度對一個人的影響。其實,樂觀態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效力,也是令人瞠目的。
美國有一位叫安娜的女病人,頸背部長了一個惡性腫瘤,醫生判定她最多再活3個月。後來她在學家帕。諾里斯的幫助下,保持樂觀情緒,把腫瘤看作兇惡敵人,想象與它鬥爭。1年之後,奇蹟出現了:她的腫瘤消失,恢復。
一位樂觀主義者總是假設自己是成功的,就是說,他在行動之前,已經有了85%的成功把握。而悲觀主義者在行動之前,卻已經確認自己是無挽救了。
10點建議:
1、越擔驚受怕,就越遭災禍。因此,一定要懂得積極態度所帶來的力量。要堅信希望和樂觀能引導你走向勝利。
2、即使處境危難,也要尋找積極因素。這樣,你就不會取得微小勝利的。你越樂觀,你克服困難的勇氣就越會倍增。
3、以幽默的態度來接受現實中的。有幽默感的人,才有能力輕鬆地克服惡運,排除隨之而來的倒黴念頭。
4、既不要被逆境困擾,又不要出現奇蹟,要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全力以赴去爭取勝利。
5、不管多麼嚴峻的形勢向你逼來,你也要去發現有利的條件。不久,你就會發現:你到處都有一些小的成功,這樣,心自然也就增長了。
6、不要把悲觀作為保護你失望情緒的緩衝器。樂觀是希望之花,能賜人以力量。
7、你了,但你要想到,你曾經多次獲得過成功。這才是值得慶幸的。如果10個問題,你做對了5個,做錯了5個,那未你還是完全有理由慶祝一番,因為你已經成功地解決了5個問題。
8、在你的閒暇,接近樂觀的人,觀察他們的行。透過觀察,你能培養起樂觀的態度,樂觀的火種會慢慢地在你內心點燃。
9、要知道,悲觀不是天生的。象人類的其它態度一樣,悲觀不但可以減輕,而且透過還能轉變成一種新的態度:樂觀。
10、如果樂觀態度使你成功了,那末你就應該這樣的結論:樂觀是成功之源。
實用心理學心得與分享4
您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六條標準
心理健康的六條標準
關於心理健康的標準,劉教授說,現在大家都比較認可的有六條:1。對現實的正確認識。看問題能持客觀的。2。自知、自尊與自我接納。能現實地評價自己,不過分地顯示自己也不刻意地取悅別人。既接納自己的優點也接納自己的缺點。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不,又怎麼談得上別人。3。自我調控的能力。能調節自己的行為,既能剋制自己的衝動,又能調動自己的身心力量,在實踐中實現自己的更高階目標。4。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關心他人,善於合作,不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苛求於人。這種人有知心的,有親密的家人。而不健康的人,人際關係緊張,處處利用他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5。人格結構的穩定與協調。這種穩定與協調包括與現實差距的調適,包括認知與情感的協調。6。生活熱情與工作效率。人人都會有,但心理健康的人能從生活與工作中尋得。
心理健康要兼顧內外
除了以上六條標準,劉教授還提出,心理健康需要內外兼顧。
所謂兼顧內外是指,對外,要人際關係良好,行為符合規範。對內,基本需要獲得滿足,心理機能正常。與此相反的是兩種人,一是隻顧自己需要的滿足,不顧社會規範。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什麼都可以幹。這種人一般具有反社會的人格,如許多犯罪分子就是如此。另一方面,有的人千方百計讓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要求,但又感到,因為自身的心理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比如過去有很多勞模很地工作,從來沒休息過星期天。不是他不想休息,而是按照外界的觀念,一休息就不像勞模了。久而久之,他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心理狀態也自然不會好。只有行為符合外界的規範,又能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才是心理健康人的特徵。
心理平衡不是心理健康
劉教授還提出,心理健康並不是平衡與適應狀態,而是兩極中的中間位置。通常人們把適應理解成對周圍環境的順從,把平衡理解為內心無衝突,但這並不是心理健康。他說,如果說“平衡”就是健康,那麼一個滿足現狀,沒有追求,不思進取的人,內部就很平衡,因為他不會有感,也沒有衝突,他健康不健康?如果說“適應”就是健康,那麼現在社會上有的人見人說人話,逢鬼說鬼話,左右逢源,上下討好,這種人算不算健康?其實,這種人只能叫做沒有靈魂的軀殼,有教養的市儈。和社會邪惡勢力有共鳴的人,應該說是最大的不健康。
心理健康也有層次高低
劉教授認為,如果把清除過度的緊張不安而達到內部平衡狀態稱作“消極的”或“低層次”的'心理健康,應該提倡的是“積極的”或“高層次”的心理健康。這種狀態意味著總有高尚的目標追求,能發展建設性的人際關係,從事具有社會的創造,追求高層次需要的滿足,尋求生活的。它的實質就是老有追求,始終是一個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
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態過程
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態過程。我們說心理健康,不是說沒有,沒有衝突,沒有痛苦,而是能夠有效地進行調整,並在這種狀態下,保持良好的效率。心理健康是一種
劉華山教授最後說,心理健康說到底是一種。心理健康的人,以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圍事物。這種人富有利他精神,能在嘗試付出、伸展自己的過程中增強自我感。這種人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標,但他能作“完人”、“超人”的念頭。比如目標非常崇高,可是我又達不到,就會有感。所以,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有目標,但目標不要太,既要積極進取,又要正視客觀現實,有一定程度彈性的道德準則。而缺乏道德觀念與堅持“超道德”觀念正是人格異常者與神經症患者常見的特徵
實用心理學心得與分享5
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
科學大師愛因斯坦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我們總認為,人與人不同,這裡面有環境、有機緣、有能力、也有的差異。怎麼在於“業餘時間”呢?業餘時間對我們每個人意味著休息和充電。
20xx年8月20日《新華週末》報道,中國人民教授王琪延博士帶領他的課題組對全國城市居民的生活時間進行抽樣調查發現,我國城市居民一週平均每日工作時間為5小時1分,個活必需時間10小時42分,家務勞動時間2小時21分,閒暇時間6小時6分。四類活動時間分別佔總時間的21%、44%、10%、25%。每一天,城市人就是這樣度過。10年來,人的閒暇時間增加了69分鐘,閒暇時間佔命的1/3。而我國居民在電視機前每天是3小時38分,打發掉自己一半的閒暇時光。日本、美國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分別為1小時37分和2小時14分。
調查結果還顯示,本科以上高學歷者的終生工作時間是低學歷者的4倍,收入是其7倍以上。學歷越高,越重視終生學習,平均日學習時間為61分鐘。
每個人的業餘時間有多少?業餘時間如何用?這裡大有講究。當你業餘時間比較多時,而且把如此多的業餘時間用於打牌、跳舞、閒扯、看電視時,你的收入就像翹翹板,這一頭就會低下去。反之收入就會高起來。收入是社會對你的報酬,也是一個人的物化形式。當你的收入漸漸趨於牛市或熊市時,你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也就趨於變化,你的和追求與人就大大不同了,這時你自覺不自覺地與他人出現了差異。“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這也許是愛因斯坦關於人與時間的又一種表述方式,也是一種深刻的耐人尋味的表述方式。
列寧說過,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現在該是賦予它時代的新義了。步入資訊化社會,擁抱知識經濟時代,也必然地要求我們壓縮以至擠佔業餘時間。市場無孔不入。在業餘時間,我們都能嗅到一股知識和金錢的氣息。曾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全球“數字英雄”的搜狐張朝陽博士說:“我就是平凡人,我沒有發現自己與別人有什麼大的不同。如果說有不同,那就是我每天平均除了7個小時睡覺外,其他時間都在工作(思考)”。
據說,地研究了第三種血細胞(現稱血小板)及其他成就的加拿大醫學家奧斯勒,為了從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讀書,他為自己定下一個制度,睡覺之前必須讀15分鐘的書。不管忙碌到多晚進臥室,就是清晨兩三點鐘,他也一定要讀15分鐘的書才入睡。這個制度他整整堅持了半個世紀之久,共讀了8235萬字、1098本書,醫學專家成了文學研究家。奧斯勒賦予業餘時間以的神奇。
你要顯示存在的嗎?你要與人有所差異嗎?那麼,用好你的業餘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