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糧食浪費可恥心得體會(精選18篇)

節約糧食浪費可恥心得體會(精選18篇)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節約糧食浪費可恥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節約糧食浪費可恥心得體會 篇1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今天放學回家的路上,我經過一片綠油油的農田,農田裡長著生機勃勃的禾苗。

  有一位農民婆婆,頭髮花白,臉膛黑紅,額頭上長滿了許多皺紋,正在弓著腿彎著腰,雙手緊握鋤頭,一前一後地揮動著。婆婆先用鋤頭把雜草鋤掉,再給禾苗培土。在陽光的照射下,婆婆的額頭上冒出了細密的汗珠,婆婆不時地用粗糙的手臂擦抹額頭的汗水。偶爾,婆婆也會停下來用一隻手輕輕錘打痠痛的後腰。婆婆望著剛發芽的禾苗,甩著汗珠子欣慰地微笑。還有一位農民伯伯,面戴口罩,背上揹著噴霧,正在噴灑農藥給禾苗殺蟲呢!看到這種情景,頓時讓我想起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覺得農民種田很辛苦,他們不怕風吹雨打,在春雨中播種施肥,在烈日下除草殺蟲,日復一日,終於熬到了收穫的季節,卻又把用辛苦和汗水換來的糧食蔬果供給了我們,而自己僅有微薄的收入。所以,生活中,我們要珍惜糧食,節約糧食,請勿浪費,更要把“光碟行動”落到實處。

  節約糧食浪費可恥心得體會 篇2

  我家有一個節約糧食的榜樣,她就是我的奶奶。今天,我就來說說奶奶節約糧食的事吧!

  一天晚上,吃好晚飯,鍋裡大概還多餘一碗飯。爸爸在收拾洗刷的時候,準備把它倒掉,給豬吃。

  “嘿!等一下。”奶奶看見了,連忙叫住了爸爸,“還剩下這麼多的飯,明天可以繼續吃,倒掉了怪可惜的。”

  奶奶皺著眉頭,硬是把這點飯留了下來,說:“你們不要吃,我來吃。”

  媽媽聽見了奶奶和爸爸的對話,走過來,看了看,說:“還是倒了比較好,天氣這麼熱,隔夜飯容易餿,別吃壞了肚子呀!”

  但是,奶奶還是堅持要把這些飯留下來。她把這些飯用一個碗裝著,小心翼翼地端到了桌子上,用一個平時淘米用的籃子蓋住,又看了看爸爸和媽媽,用警告的語調說:“誰都別想把它倒掉,不然我跟誰急。”說完,奶奶上樓休息了。

  第二天,吃早飯的時候,奶奶把那些飯煮成粥。自己一個人吃完了,一點兒也沒剩下。

  生活中,浪費的現象到處可見。據統計,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足以讓兩億多人吃上一年。我們知道,農民伯伯們的成果是讓人們充飢和品嚐的,而不是被扔掉、倒掉的。

  朋友,請像我奶奶一樣節約糧食吧!千萬別浪費糧食,讓所有的人都有飯吃,開心地活著吧!

  節約糧食浪費可恥心得體會 篇3

  糧食,是我們維持生命重要的部分,我們一定要時刻懂得愛惜糧食。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世界上有許多人不愛惜糧食。在學校,我吃完飯下樓去放碗,發現下面所有的垃圾桶都被倒上了滿滿的蔬菜、米飯還有肉。

  在外面飯館看見了客人吃過的桌子上有許多剩下的菜,碗裡的米飯根本就沒吃。

  在菜市場,看到水果、蔬菜、一小塊肉,有一些是很新鮮的,但都一不小心被拋到了地上。我跟他們說:“你賣的新鮮東西掉了。”他們總是說:“謝謝你,小朋友,都掉到地上了,這麼髒了,誰還會要呀,讓它就扔在地上得了!”

  糧食,是我們生命的源泉,世界上太多人浪費糧食,許多人還吃不飽飯,許多人因為沒有足夠的糧食而被餓死。

  你浪費糧食,就等於浪費國家資源;你浪費糧食,就等於浪費世界資源。你浪費糧食,就等於剝奪其他人的生命。讓我們節約糧食,從我做起!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讓我們節約糧食,光碟行動。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

  節約糧食浪費可恥心得體會 篇4

  我相信有很多人認為珍珠項鍊非常珍貴,可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人們不可缺少的是糧食。糧食,這不起眼的兩個字,對每個人都很重要。沒有糧食,人就不能生存。

  但現實生活中,浪費糧食的現象比比皆是、歷歷在目。每當你走進學校食堂吃飯,就會發現許多人在浪費食物:有的人看見飯菜很難吃,沒吃兩口倒掉了,有的人甚至連看都不看就直接倒掉了。有一次,我們在飯店吃飯,看見隔壁那桌大魚大肉,可不一會兒,人都走了,許多菜還沒吃掉,也沒有打包,看著服務員把菜統統倒掉時,我的心很酸,有種說不出的感受。哎!可曾經的我也是這樣的人啊!

  記得有次早上上學快要遲到了,我就把媽媽買的早飯隨便吃了兩三口,就想走了。媽媽見了,嚴厲地批評了我:“你知道嗎,這些糧食得來不易啊!夏天,農民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在田裡耕耘,經過辛勤的勞動,在秋天終於有了收穫,這些米飯都是這樣得來的。現在城裡的孩子過上了好日子,你竟然如此浪費。你要從小養成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好習慣,珍惜每一粒米飯。”第一次受到這麼大的批評,我羞愧地把剩下的早飯全吃了。現在想想,感覺自己真不應該,沒有意識到糧食的重要性。

  從現在起,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糧食、節約糧食、杜絕浪費,感受勞動的艱辛和糧食生產的艱難,培養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美德。

  節約糧食浪費可恥心得體會 篇5

  勤儉就是勤勞節儉,包括努力工作和節約用度兩個重要方面。我國自古就以勤儉作為修身治家的美德,《尚書》說:“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左傳》引古語說:“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周易》提出:“儉德闢難”之說,《墨子》有:“儉節則昌,淫佚則亡”之論。古人認為能否做到勤儉,是關係到生存敗亡的大事,不可輕忽。在現在社會,經濟增長和物質消費的觀念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但勤儉作為一種美德,作為一種工作態度、生活作風或治國方針,還是要大力提倡的。

  有許多的歷史人物都以勤儉來修身,他們不僅在國家事業上勤勞,而且在家庭生活上也非常節儉。克勤克儉,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傳說中的古代聖賢都是這樣做的,如堯特別關心民眾,認為別人挨餓受凍是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好,是自己的過錯。而他自己的生活卻十分節儉,經常穿著粗布衣裳,吃粗米飯,喝野菜湯。正是由於堯在事業上和生活上克勤克儉,所以贏得了百姓的愛戴,成為一位聖賢。

  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蘇東坡,也把節儉作為自己的生活習慣,以節儉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他在生活上堅決反對奢侈浪費。有一年,他被貶黃州,俸祿減少,這給生活上帶來了諸多不便。為了渡過困境,它不僅辭退了身邊所有的僕人,而且自己更加節儉,他給自己制定了一份完整詳細的開支計劃,把所有的收入和手邊的錢都集中起來,然後將這些錢分成十二份,每月一份,每份又平均分成三十份,每天只用一份。他就是這樣“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度過了難關。“君子以儉德闢難”,蘇東坡就是這樣做的。

  奢侈浪費小到足以破壞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大到足以滅亡一個無比強盛的國家。自古就有許多帝王在剛開始創業時,以勤儉修身,受到了百姓的擁戴,但後來他們逐漸放棄了勤儉而一味的追求安逸享樂,結果招致了自己的滅亡。五代時的後唐莊宗李存勖,一開始勵精圖治,奮發有為,擊敗各個敵手稱帝。但後來沉湎於音樂戲曲,每天在宮廷上用重金請人表演,演得好,用重金封賞,並且整天大肆興建樂宮,樂隊,造成黃金流失,最終導致部下作亂,伶人發難,在位三年就死於兵亂之中。歐陽修在撰寫《伶官傳》時,有感於這段歷史,闡發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中國有著很強的憂患意識,特別是在國家動盪,民不聊生時更是如此。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講“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就是分別從個人和國家的角度強調了保持憂患意識的重要性。魏徵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規勸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以實現長治久安。

  還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意思是說,從節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儉很難。這是司馬光引述他人的話,用來訓誡子孫的。它強調要自覺保持節儉,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過好日子,這本無可厚非。但是過於奢華是不可取的,商紂用了雙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紂王的貪慾一發,將不可遏制。所以堅持節儉要有自律能力。

  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淡漠了古人的教訓,大肆的奢侈浪費。我國就形成了一種通病——“節儉冷漠症”。身邊的小事就足見這種病態的嚴重。白天明亮的教室裡非得開燈,洗手間的水龍頭“細水長流”,電腦永遠處在待機狀態,簡直是“不知節儉何滋味”。據上海能源管理部門統計,按平均每戶家庭有15瓦特的耗電量計算,上海480萬戶家庭在白天高峰時就增加了2.5萬千瓦左右的用電負荷;一臺電腦的待機能耗30瓦,如果上海15萬機關幹部下班後都不關掉電腦電源,僅此一項,就將每天增加4500千瓦的用電負荷,倘若加上企事單位的的電腦待機浪費,數字十分驚人。如果這樣浪費下去,有多少能源將被這樣白白的浪費掉。為國家造成多大的經濟損失。長此下去,即使我國再強盛,恐怕也支撐不了多長時間。

  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於勤儉,忘於奢靡。古往今來,成功的創業者大都經過艱苦奮鬥階段,所以都很勤儉節約。但是對於守業者來說,則正好相反,他們沒有經歷過創業的艱辛,容易貪圖奢侈享樂,最終的命運必然是事業的衰敗,國家的滅亡。這是幾千年歷史所昭示的真理。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戒奢從儉,不糜費財物,認識我們崇尚的美德。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節約糧食浪費可恥心得體會 篇6

  在我上一年級的時候,我非常不注意節約糧食。每天吃飯都把許多白花花的米粒留在桌子上,掉在碗裡。

  過不了幾天,我吃剩下的米粒一點一點地聚集在一起居然有一個0.5立方分米的碗的容積那麼多。媽媽見我這樣浪費糧食,下了一個決定:要在星期天帶我去田野裡走一走,看一看,讓我見識見識農民伯伯種米的辛苦。不知媽媽苦心的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

  到了星期天,我和媽媽正要去拉車去田野時,媽媽突然說道:“相蕾,車子壞了,沒辦法,我們只好走著去了。”一路上,強烈的太陽光像一個大火球一樣,讓人們感到非常的悶熱。豆大的汗珠不斷地從我的額頭上滲出來,我不耐煩地向媽媽說道:“媽媽,什麼時候到啊?”而媽媽卻總是說:“快了快了!”。

  到鄉下了,我睜大眼睛望著,田野一片綠色,就像是一塊一塊綠色的大毛毯鋪在那裡叫人恨不得馬上就撲上去睡個大覺。在這翠色慾流的綠毯子上,有著許多勤勞的農民伯伯在忙碌地幹著農活,有的在耙田,有的在挑秧苗,有的……你瞧,那邊一個三十多歲的農民伯伯正在拋秧呢!他從一塊奇特的板子上拿出翠綠色的秧苗,撒到田中,讓它們自己“隨遇而安”。他每拋撒一把秧苗,手臂上的汗珠就都隨著秧苗飛灑向田中。此外,還有一個農民伯伯在除草,伯伯輕輕地彎下腰,用那潔淨的雙手去清除在稻田裡的那骯髒的雜草和汙泥。火似的太陽照射在每個農民的後背上,汗水浸透了他們每個人的衣服,一個個農民從田裡走出來,都是一身汙泥一身臭汗。

  忽然,我看到了我年過六旬的外婆也在地裡幹活,她彎下腰大概只有五六分鐘又站起來伸伸腰,並不斷地用手捶打著自己地腰。滿頭的汗珠都來不及擦,正一滴一滴地掉落在田裡,像一個個可愛的小水滴貼在外婆的臉上。這時。我不禁想起了李紳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回到家後,我想了又想,覺得自己以前這樣浪費糧食真是太不應該了,我下決心要好好珍惜來之不易的每一粒糧食。

  節約糧食浪費可恥心得體會 篇7

  說到,“反對鋪張浪費,提倡珍惜糧食,節約資源——光碟行動”這句話時,平時喜歡watchtv(看電視)的同學們一定會想到,電視裡有個公益廣告裡的一句話——“立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

  “今天不剩飯,從我做起,我,是“光碟!”怎麼樣呀,是不是非常熟悉呀!沒錯,這就是光碟行動的口號!

  要不是那天,我看見有10個人拿著5萬份宣傳單在8個加油站散發。要不然,我還真不會相信“全世界飢餓的人口數超過10億!全球平均每年因飢餓而死亡的人數可達1000萬,每6秒鐘就會有1名兒童因飢餓而死亡!如果我們每天的食物減少浪費5﹪,就可救活超過400萬的饑民!”這是“光碟行動”宣傳單上的話,我相信任何一個人看到這樣觸目驚心的數字,嘴巴都會張成“o”字形,都會再也無法忍心將盤子中沒有吃完的食物倒掉!

  如果,我們說起來浪費,還是在飯店,餐館裡工作的服務員們看的最多、最心疼。有的顧客愛於面子問題,點了好多菜又吃不完,還不願意打包。他們可能是忘記了《憫農》這首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米,每一棵菜,都凝聚了農民伯伯的汗水和心血,我們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堅決不浪費一粒米,一點菜。反對鋪張浪費,提倡珍惜糧食。

  有一次,舅媽請我去“北京烤鴨店”吃晚飯。舅媽先替我們點了一道這個飯店的特色菜,接著,我們又點了三、四道菜。吃完飯後,我發現:還有許多菜沒吃完。我心想:倒了也太可惜了,不如打包吧。可誰知道,舅媽早已經準備好打包的飯盒了,我幫著舅媽把沒吃完的菜撥到了打包盒裡。嘴裡還嘀咕了一句:今天不剩飯,從我做起,我,是“光碟!”舅媽說:“你也知道呀!”我點了點頭。

  我們家也在施行“光碟行動”。每天吃不完的剩飯剩菜都會換一個小碗裝起來,再放到冰箱裡。等著吃下一頓飯的時候拿出來加熱一下。在我的碗裡,你看不到一粒米飯,因為它們都被我給“消滅”了!

  今天,你“光碟”了嗎?

  節約糧食浪費可恥心得體會 篇8

  民以食為天,為了糧食,人類曾一次又一次的發動戰爭;為了糧食,農民們冒著酷暑在田間辛苦勞作;為了糧食的得來不易,詩人們曾一遍又一遍的吟出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警示世人的詩句,糧食生長不易,而人們耕種更是不容易。糧食是生命之源,是力量之源,更是富國之關鍵。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糧食問題始終是全國的頭等大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嚴重的浪費,為什麼人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因為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不曾出現過戰爭和天災,所以人們就開始肆無忌憚的浪費,還有就是和現在的教育有關,現在的父母也不曾告訴孩子糧食的生長是多麼的不易啊。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講究排場,古代的皇帝一餐就100多道菜,現在雖然人們一餐沒有這麼的菜,但是一餐4個還是很平常的。在現在這個時代社交還是蠻多的,婚宴,喪禮,都在酒店辦,僅一家中小型飯店每天就倒掉剩飯剩菜就達百斤,所以飯店就成了浪費糧食的重災區,由此可見,在糧食已經不是問題的今天,又出了一個新問題—浪費。浪費已經成了面子和過得好的代名詞了,浪費隨處可見。自助餐更是浪費的重災區,一些自私的人們,認為自己花錢就應該享受,所以吃不完,也會要,因為他們覺得我交錢了吃不吃是我的事,誰也管不著,如果沒有這些自私的人們的想法和做法,相信糧食的浪費可能會好一些吧。其實,我國就尚有2000萬貧困人口還沒解決溫飽問題呢;在地球上還有8億多人還在捱餓呢,每年餓死的至少有2000萬呢,看到這些數字,我們又怎麼忍心浪費糧食呢?假如我們把這些浪費的糧食送給那些捱餓的人吃,他們一定會很珍惜的。如果我們可以減少浪費,那麼全球每天就會少餓死幾個人了。古人說過暴殄天物,不得壽天。意思是說上天賜給我們的寶物,如果浪費的話,是不會長壽的。所以適度節制,杜絕浪費,由你我做起

  節約糧食浪費可恥心得體會 篇9

  今天,我剛吃完飯,從食堂出來,看到一個小男孩拿著一個包子,咬了一口,隨手就扔了,我見此情景就趕緊跑了過去,要勸勸那個小男孩。“小朋友,你是幾年級的啊?”“我是四年級的,你要幹什麼呀?”“你不應該把沒吃完的包子扔掉呀!因為那是糧食呀!”“我想扔就扔,不用你管!”“你這麼說就錯了,因為那都是農民們臉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我吃飽了,再吃就吐了。再說了我扔包子關你什麼事,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閒事!”“你這麼說就錯了,糧食的用處可大了,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糧食除了可以吃,還可以做酒,製做味精。如果錢是寶,糧食就是寶中寶。

  現在生活雖然好了,但是也不可以浪費啊!假如我們一天浪費一個包子,全校所有人一天浪費多少多少個包子,一年能浪費多少個包子呢?就從小事說起吧,浪費東西就是浪費錢,你知道父母掙錢有多麼不容易嗎?”“我錯了,我以後再也不浪費東西了!”“我希望你按你說的做,再見!”

  透過這件事我體會到了現在的人太浪費了,我也做過這樣的事情,比如說有了一個東西再買,再買的東西就故意弄壞了。我以後一定要改掉這個壞毛病,不再浪費東西了!

  節約糧食浪費可恥心得體會 篇10

  中國人口超過13億,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5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如此寶貴的耕地,每年還以千萬畝的速度在消失。我國東部600多個縣(區)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75畝的警戒線。而我國由於裝置和管理落後,糧食在收穫、儲存、調運、加工、銷售和消費中的總損失高達18.2%,也就是說,我國每年的產後糧食約有850億公斤被白白浪費掉。稍微關心時政的人都知道,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且進口數量逐年增加。

  在每年為此花費鉅額外匯的同時,糧食安全問題也已經成為從中央高層到社會輿論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觸目驚心的浪費糧食現象,更令人擔憂。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還有必要從一粒米上節約嗎?有的同學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表面上看,掉幾粒米是小事,可世界上的任何財富,都是勞動者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創造的。珍惜這種創造的成果,不僅是對社會財富的愛護,也是對勞動的尊重、對創造的尊重、對勞動者的尊重。糧食是勞動者付出辛勤勞動、大自然消耗大量資源產生的財富,浪費它就是白白丟棄勞動成果、無端犧牲生態環境,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一位學者就曾指出:“可持續發展,這句話在今天的世界上首先是指糧食。”

  我們浪費一粒米,扔掉一個饅頭,實際上丟棄的是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丟棄的是對勞動人民的一片真摯情感,丟棄的是做人的一種品格和精神。我國現在還不富裕,在一些貧困地區還有將近3000萬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人皆有食,也並不是每個公民都曾實現了的夢想。世界性缺糧的狀況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也不會得到根本轉變。因此,浪費一粒糧食也是很可恥的行為。

  節約糧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有了節約意識,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尊重勞動成果、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自覺意識。珍惜糧食吧,這是在珍惜你的生活!

  建設節約型社會,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節約資源,健康生活,讓我們從珍惜糧食開始做起吧。

  節約糧食浪費可恥心得體會 篇11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耳熟能詳的唐詩。它告訴我們節約糧食,合理用餐的文明理念。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的寬裕,不愁吃不愁穿。因而很多人養成了生活大大咧咧的壞習慣,這就助長了大家鋪張浪費的生活習慣。

  有一天中午,我和媽媽在一家飯館吃飯,我們點了三道菜,津津有味的吃著,突然,隔壁的兩個人吸引了我們的眼球,他們拿著選單一下子點了十幾道菜,沒一會兒功夫,小小的桌子上擺滿了飯菜。看見這一幕,我驚呆了,心想:這麼多菜能吃完嗎?不會是大胃王吧?但是,他們竟然沒吃幾口,把錢一交就走了。滿滿的一桌子菜,就被服務員給倒了,真可惜!

  為了制止這種壞習慣,國家也制定了許多法規,提倡節約。每年十月十六日是節約糧食日,這就告訴我們應從這就做起開展節約。

  我們應該每次在飯店,點適當的飯菜,不夠吃可以在點,吃不完可以打包。不要因為沒面子而浪費,透過國家這幾年的宣傳,這周星期五我們家在小六湯包吃飯,發現人們現在都是吃多少點多少,已經有了節約的好習慣。

  浪費糧食就像給白紙上抹上了黑點,而珍惜糧食是傳統美德,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為節約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節約糧食浪費可恥心得體會 篇12

  在我小的時候,跟姥姥姥爺住在一起,老一輩人的思想十分的節約傳統,他們經常在飯桌上教育我,一定要珍惜糧食,不能夠浪費一粒米,我也跟著他們養成了這個好習慣。

  每天我在學校食堂吃完飯以後,都會仔仔細細的把盤子上剩下來的米粒,認認真真的用筷子加下來,我不會讓自己的碗上有剩飯的。反觀其他的同學,我看到很多人都是一盤米飯吃了幾口就不吃了,還有很多菜,也是這樣,吃不完的'食物,被他們全都扔在了一個塑膠桶內。

  我覺得既然吃不下這麼多的食物,為什麼不在打飯的時候讓叔叔少盛一點呢。造成這麼多沒有必要的浪費,讓我看在眼裡著實覺得心疼,要知道現在還有很多地方的人沒有飯吃呢。

  我呼籲大家以後在吃飯的時候,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造成沒有必要的糧食浪費了。

  節約糧食浪費可恥心得體會 篇13

  一天,農民牛伯伯趕著大車進城來賣糧食。

  走著走著,牛伯伯看見一隻小白兔正往垃圾箱裡倒吃剩下的白花花的米飯,心裡很不是滋味,就走過去對它說:“你知道我們種糧食有多麼不容易嗎?我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好不容易收穫的糧食就這樣被你白白浪費了多可惜呀!”

  小白兔聽了牛伯伯的話並不以為然,說:“種地有什麼難的,我隨便就可以種出許多糧食。”牛伯伯聽了說:“好呀,那就請你明年一起去鄉下種糧食試試吧。”

  第二年,小白兔真的去了,每天天剛亮,小白兔就被牛伯伯叫醒開始下地幹活,在稻田裡插秧的時侯,小白兔的`腿和腳都泡在泥水裡,水田裡到處都是螞蝗,咬的小白兔又痛又癢,一個月下來,小白兔就被累的腰痠背痛。

  好景不長,剛插好的秧苗沒幾天就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冰雹砸的東倒西歪,小白兔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起來。

  小白兔終於明白種糧食多麼不容易,它對牛伯伯說:“對不起,我以後再也不浪費糧食了。”

  節約糧食浪費可恥心得體會 篇14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到浪費現象,也許我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也在浪費。

  隨父親走進豪華的飯店,映入眼簾的是光滑的玻璃桌上擺放的各種各樣的美味佳餚,桌子四周的嘉朋正在歡笑,人們高高興興的碰杯,快快樂樂的交談。一番酒酣耳熱之後沒有誰再交盞動筷了,看著滿桌的狼藉,光彩奪目的美麗頃石面目全非;高腳杯旁的米飯哭泣自己生命的無用,桌下的青菜則嘆息短暫的一生,滿滿的一碗湯盼望客人的光顧……或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的老人跪在街頭乞討,有的兒童面黃肌瘦,更可怕的是那路旁掙扎的白骨。

  不知不覺宴會已經結束,人們捧腹而出,我回頭望著那些剩下的飯菜久久不願離開,我有心將那些飯菜打包回家,卻怎麼也說不出口,最終還是被爸爸揮手而去。回到家,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有一種莫名的負罪感,那些糧食的身影時時展現在我的眼前,我為我的行為深感慚愧,我想我的擺闊氣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犯罪”。

  或許我不能制止浪費,但以我的微薄之力可以結束自身的浪費,凡事貴在堅持,長此以往節約會內化為我行為的習慣。

  節約糧食浪費可恥心得體會 篇15

  本週二中午參加了公司組織的中國傳統文化培訓學習,秦東魁老師非常詳細的講解了居家“六神”所處的方位和我們應該如何避免犯六神。學習了本堂課後對節約糧食有了新的認識。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一向崇尚“節儉”,並且把“節儉”與“勤勞”經常並列作為一種美德。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可以說修身、齊家、治國都離不開節約。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修身”之道;朱子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毛澤東以“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為“治國”的經驗。

  如今,正在處於改革開放和現代社會化建設時期,需要我們每個公民在努力創造社會財富的同時,樸素節儉,珍惜財富,合理使用各種資源。無論是在工作場所還是在生活領域,都應該倡導節儉,反對浪費。古今中外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不僅取決於有沒有,而是取決於有沒有勤儉刻苦的奮鬥精神。對國家如此,對家庭和個人也是如此。因此,每個公民都有責任發揚節儉的精神,崇儉樸戒奢,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共同維護勤儉節約的良好社會風氣。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節約一粒糧食其實就是在為自己累積一粒福報,反之,每浪費一粒糧食就是在為自己造一粒孽。所以節約糧食是一種美德,是善行,善必有善報;浪費糧食是一種敗德,是惡行。人還要有顆悲憫之心。當我們吃飽穿暖的時候,還要想到世界上每6秒鐘會有一個兒童被餓死,有10億人正在捱餓,全球糧食危機日趨嚴重節約糧食從我做起。

  節約糧食浪費可恥心得體會 篇16

  節約糧食也是一種美德,尤其是我們學生最需要去培養的。這一次就我學校要求學生節約糧食來談談我的體會。

  這次學校沒有要求我們節約糧食之前,我看到的是到處浪費的行為,尤其是食堂吃飯浪費的最多。都說糧食得之不易,從種子到發芽到長大到成熟,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雖然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在生活中真正去做到珍惜的卻很少。如果不是這次學校對我要節約糧食的要求,大概還會繼續浪費很多的糧食。以往在食堂吃飯的同學,都是大得多吃得少,一般都是會倒掉的,很少有人去真正的做到光碟,就連我自己也是這樣的,所以說說的簡單,做起來難得多。

  這次學校在食堂內貼了很多的關於節約糧食的標語,食堂阿姨也是被叮囑了的。在通知我們要節約後,我們在食堂打飯,阿姨都會跟我們說吃多少,就打多少的飯菜,不夠再去向她新增。實際上這措施是不好實施的,學生會覺得自己權益被侵犯了,會覺得學校是故意不讓他們吃飯似的。因此我在觀察了一段時間後,包括自己也按照學校要求去做的時候,是有些不習慣的。但是於我來說,其實還算好的額,畢竟我本身吃的也不多,少給我大一點,剛剛好,只是有一點不太習慣這樣而已。

  在採取了這樣的措施一段時間後,我發現除了前期大家很難適應後,後面同學們也都努力去適應了,開始知道要去節約糧食,也懂得節約的好處了。畢竟當他們沒有吃飽的時候,阿姨是會再給他們添飯的,完全不會影響他們的溫飽。只是大家原來都習慣了浪費,還沒有把節約意識建立起來,因而沒有辦法短期內得到適應。但是看著越來越多的人在努力應學校這個要求去做,浪費的現象還是得到了緩解的,沒有像以前那樣嚴重。雖然還是會有,但是不可避免,畢竟實施的時間不長,那些為了告誡對大家不要浪費糧食的標語還沒能深入人心,大家自然這種意識也就不強,還有待提升。不過我相信隨著時間的加長,大家一定會培養起這個習慣和意識,一定會配合學校做好節約糧食的行動,也一定可以真正的做到節約。透過這樣大的一個措施,也讓我明白節約糧食是我們大家必須要去做到的,因為這樣生活才會越來越好!

  節約糧食浪費可恥心得體會 篇17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簡單的十個字,道出了糧食的珍貴。我國是人口大國,吃飯歷來是大問題,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怎樣做到節約資源、節約糧食,是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的一個問題。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一些浪費的現象,例如為了講究排場而過多地點菜、因為好面子而不願意在餐後打包等等,這些不文明現象,在浪費糧食的同時,也體現出了一部分人目前對於珍惜糧食的認知還不夠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中華民族有勤儉節約的美德,在科技和文明發達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學會珍惜資源、珍惜糧食。

  節約糧食,我們應該加深思想認識。每個人都應該深刻地認識到節約糧食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我國每年浪費掉的糧食相當於2億人的口糧,這樣觸目驚心的數字足以讓我們加深認識、樹立起節約糧食的良好觀念。每一粒糧食從插秧、播種、澆水施肥、生長、收割、揚場、加工到製作成食品,每個環節無不浸透著勞動者辛勤的勞動和熱切的期盼,糧食來之不易,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糧食。

  節約糧食,我們應該落實實際行動。作為糧食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們每一位公民都應該自覺成為節約糧食的宣傳員和踐行者。餐館、食堂應該張貼節約糧食的標誌,做好日常提醒;餐飲業主應該倡導顧客合理點菜、餐後打包;學校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為學生安排糧食作物生長實踐課程,讓孩子們從小就樹立節約糧食的意識;作為消費者,我們在飯店用餐時也應踐行“光碟行動”,積極參與到節約糧食的活動中。

  相信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下,節約糧食將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良好習慣,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也將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節約糧食浪費可恥心得體會 篇18

  在我國悠久的家風傳統中,“勤儉”堪稱古今第一家風。“萬噸油裝不滿漏砂鍋”這句話的含義是:糧滿倉、油滿缸、金銀財寶裝滿箱,也經不住窮奢極欲,揮霍無度。正所謂“天下之事,常成於勤儉而敗於奢靡”。蔡學嶺父親將其作為家訓,就是提醒後人,“有餘糧也不能忘了過去的苦日子,任何時候都不能浪費糧食。”這無疑是給後人最好的饋贈。

  優良家風是一個家族最寶貴的財富,是無形的“傳家寶”。勤儉家風既包含樸素持家的價值觀念,也包含崇德向善的美好願望,如諸葛亮《誡子書》中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司馬光《訓儉示康》中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朱柏廬《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節約不僅僅體現在糧食上,更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勤儉”傳家,就是要傳承老一輩的優良品德,讓家人及後人謹遵“傳家寶”的教誨,讓勤儉成為習慣,讓節約成為生活方式。

  “勤儉”傳家,不只是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更重要的是以身示範。宋代理學家朱熹歷仕四朝卻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貧。一次,他去看望女兒女婿,留下來吃飯。因家中貧困,女兒只端出幾碗大麥飯,對父親很是愧疚。朱熹卻不以為意,開開心心地吃了,並告訴女兒勤儉度日是良好家風,對於飲食,不必計較好壞。許多老一輩革命家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周恩來總理從不浪費一粒米、一片菜葉,每次吃完飯,總會夾起一片菜葉把碗底一抹,把飯湯吃乾淨,最後把菜葉吃掉,偶爾掉在了桌上一顆飯粒,也要撿起來吃掉。

  但凡老一輩,都會思量日後為後人留點什麼。“留財”還是“留德”,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見識和胸襟。無論是古代先賢還是老一輩革命家,都崇尚“節用裕民,儉以養德”,不以家財留子孫,而以美德傳後人。

  今天,我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雖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能丟,艱苦奮鬥、厲行節約的本色不能變。“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我們從小家到大家,都必須遵循的道理。我們應該以“勤儉”傳家,從“娃娃”抓起,從節約糧食做起,不浪費一粒米、一滴油、一度電,引導我們的家人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養成勤儉節約、反對浪費的良好習慣,讓優良家風代代相傳,讓懿行美德生生不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