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協同共促成長心得體會(通用20篇)
家校協同共促成長心得體會(通用20篇)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校協同共促成長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家校協同共促成長心得體會 篇1
家校攜手,培養孩子良好習慣。
“薩克雷曾經說過,播種行為,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穫命運。可見習慣在人的學習、生活中是多麼重要。”丁玉璞是復興路小學一名班主任老師,她認為,教育好孩子,學校、家庭缺一不可。首先,老師和家長要重視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
“培養良好習慣要有耐心,要循序漸進。”丁玉璞說,班裡一名男生做作業拖沓,她建議家長讓孩子每天都減少十五分鐘的做作業時間。慢慢地,孩子就把壞習慣改了過來。
公明路小學的劉娜老師也非常注重學生的常規養成教育,每回接管一年級新生,她都會對孩子們提出要求,並爭取家長的配合。她要求孩子們養成9個學習好習慣:提前預習、專心聽講、愛提問題、及時改正錯題、查資料、不磨蹭、仔細審題、勤於動筆、認真書寫等;9個閱讀好習慣:經常去書店和圖書館、手不釋卷、專心致志、做摘抄畫重點、讀寫思相結合、愛護書籍、善於使用工具書、姿勢正確、善於交流心得。每年開學第一個月,她都要花大量的精力嚴抓學生的習慣養成,並提醒家長及時督促。
福佑路小學的李宛憶老師講述了自己在班裡實施“閱讀—百萬富翁”專案的心得。透過和家長攜手營造書香氛圍,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只有家校攜手,才能築就孩子的閱讀之夢。”李宛憶說。
家校需要溝通,更需要互動
成立家長學校,普及科學的家教知識,傳播行之有效的家教方法,不斷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已成為很多學校不約而同的做法。
藍灣小學的曹敏霞老師說,學校定時舉辦家教交流會,對家長進行培訓。為增強家校互動,學校還邀請有特長的家長給孩子講課外知識;組織家長和學生參加集體活動,如春遊、趣味遊戲等;舉辦校園開放日,邀請家長聽課,檢視孩子的作業,與任課教師對話,全面瞭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
市七中的黃颯颯老師在研討會上作了題為《在班級活動中增強彼此的信任和尊重》的發言,她說:“家校溝通,傳統的家長會、成績分析會不可或缺,我還嘗試在活動中加強和家長的溝通,讓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有多優秀。”上學期期末放假前,黃颯颯召開期末總結表彰大會,全體家長和學生一起參加。會上,不僅對學生進行了表彰,還由孩子為家長頒發了“傑出貢獻家長獎”。“班裡的大活動,我都會邀請家長來做嘉賓。”黃颯颯說,這樣不僅能增強家長和老師之間的信任和尊重,還能增進家長和孩子彼此間的瞭解和理解。
作為班主任,市七中的李少丹一直堅持利用週末、節假
溝通是心靈與心靈之間的橋樑,溝通是兩個人傾聽對方心聲。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與父母之間的溝通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飯後的一聲聲震撼心靈的關門聲,是我們和父母之間的沉默和爭吵。
缺少了與父母之間的溝通自然也就和父母之間有了“代溝”,無形之間產生的隔閡。有人說:“現在的老一輩永遠不理解小一輩的所作所為,而小一輩永遠也不理解老一輩所說的話。”時代的不同,思想的不同,年齡的不同,使我們與父母產生了分歧,我想這一點大家都深有感觸吧?
我的爸爸媽媽一直很看重我的學習成績,其實,我知道他們也是為我好,可是有時候我也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我想有一個自己的學習的時間,我想有一個自己的休息時間……可是,我的這些想法都只是藏在心裡,並沒有和爸爸媽媽說,說出來怕他們生氣,又說我什麼不想好好學習,什麼翅膀長硬了,不聽話……
爸爸媽媽,我已經學會安排自己的時間了,你們可以放心了,我知道自己的任務是什麼,作為一名學生,我當然知道我的首要任務是學習,但是,我也需要休息,我也要玩耍,畢竟我還是一個小孩子……
爸爸媽媽,一次考試沒考好並不代表我永遠都考不好,考不好,我知道,我的心情也不好,所以你們不要再責備我了,不要在因為一次沒考好就對我板著臉了,你們這樣我的心情只會更加的低落,爸媽,不要再因為我一次沒考好,你們就為我找補習班,我知道你們是希望我能夠學的更好,但是,我希望你們能夠聽一聽我的想法,我需要你們耐心的傾聽……
爸爸媽媽,我會做一個好孩子,我會認真的做每件事情,我會好好的孝敬你們,只是爸爸媽媽,我希望你們對我多一點的信任,給我多一些機會,有足夠的時間讓我證明給你們看,讓你們看看你們的孩子是多麼的精彩……
家校協同共促成長心得體會 篇2
在社會環境日益複雜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單純的學校教育遠遠不能滿足眾多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必須與家庭、社會攜起手來,構架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育人網路。家長是孩子的第一教師,社會是育人的大環境。
江小妞的爸爸媽媽希望她性格活潑,熱情大方的和同學們相處。在校她很愛運動,操場是她最愛的地方。可以說校園的每個角落她都去玩個遍。雖然是小女生,但並不妨礙她淘氣調皮,比如在排隊集合的時候,大家一起往前走時,她會一蹦一跳往前走。上課坐累了,她就躺在椅子上,椅子不舒服就躺在地板上。班裡多數孩子不喜歡它,常常有人找我告狀,說她影響班集體的榮譽。
然而,江小妞也有另外一面。有一次,她玩東西砸到了隔壁班的一名同學的頭。當她看到聞訊趕來的媽媽一邊忙著張羅帶同學去醫院檢查、一邊掉著眼淚跟同學家長道歉賠不是。小妞的眼淚也止不住的掉了下來,一會兒去拉下媽媽的手,一會兒去幫同學擦下臉,既悔恨交加又手足無措。還有一次,班上組織展示活動,小妞一會兒幫助女同學梳頭,一會兒幫助體育對長維持隊伍秩序。
透過家訪,我瞭解到江小妞的家庭條件比較好,但父母工作很忙,小妞的日常生活主要由姥姥照顧。爸爸媽媽出於“補償”考慮,一有時間就帶她外出旅遊、參觀展覽或是參加活動,以“大家開心就好”。所以,小妞思維活躍、性格外向,善良有愛心,但不注重生活細節、不太會與他人相處。
掌握了這些資訊,為家校共育提供了針對性。一是幫助父母調整家庭教育方式。收集一些育兒注意、小學生成長特點規律等知識,利用家校聯絡平臺、校訊通等渠道,分享給家長,幫助家長糾正日常教育中的一些誤區,並每週與家長進行一次電話聯絡,共同商討引導教育的方法。二是幫助學生調整對江小妞的視角。利用家長會、節日活動等時機,及時向全班同學和家長展示小妞的“另一面”,讓大家認識一個“全面”的江小妞。三是加強日常培養鍛鍊。採取代表全班參加體育比賽,當老師小助手、維護活動秩序等辦法,啟發小妞的自我教育,增強她的自信心。一個學期下來,江小妞再也不是那個不受歡迎的小野馬。
這個例子說明,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這些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逐漸形成了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於與人交流;性格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
總之,教育問題學生必須家校聯絡,積極配合,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當然,我在問題學生教育方面經驗還不夠豐富,工作中難免會有一些缺點和不足。但我堅信,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與時俱進,不斷努力,不斷嘗試,勇於實踐,繼續做好家校工作,與家長們共同為二十一世紀祖國的騰飛。
家校協同共促成長心得體會 篇3
對於每個家長而言,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成長的道路中變得越來越好。我們作為家長教育孩子,首先我們在生活中要注意言行舉止。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
人們常說:“習慣成自然”,一個好的習慣會讓一個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受益終生,一個壞的習慣會徒增許多彎路和挫折,作為學校要加大對學生習慣的培養,作為家長應該以身作則,這樣才能起到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作用。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要多給他鼓勵和讚揚。在他做的不好的時候,我們要用正確的方式引導他,而不是一味的責怪他。這樣能夠多激發孩子的自信心。同時,家長也得尊重和理解孩子。經常和孩子溝通,一點一點的讓孩子進步,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我們讀了家校教育心得,作為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和老師的各項工作。及時的解決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讓孩子健康成長。
家校協同共促成長心得體會 篇4
一、前言
1、班主任溝通的重要性
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教育者和領導者,是溝通學校與學生、家庭和社會的橋樑。而所謂溝通,即指師生之間,家校之間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達到一種和諧狀態。目前、班主任的溝通方式多種多樣,但面對的家長、家庭也更復雜了,現在的家長職業多樣,文化層度、個人修養、心理差異都很大,學生的家庭形形色色,對學生的影響也是複雜、深遠的。班主任只有有效地進行溝通,才能在師生之間、家校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心橋”,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讓每一位家長成為學校教育的擁護者和支持者。
2、溝通現狀
作為孩子朝夕相處的老師,忙忙碌碌中卻很少與孩子好好溝通。有時,面對孩子,我們很慚愧,因為我們並不瞭解孩子,更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我們只是把他們當作學習的工具,讓他們學習、學習、再學習。
場景一:教室裡,老師趁下課10分鐘在講臺旁整理著作業本,按慣例老師清點著本子的數量,座位上一位學生緊張地看著老師,欲言又止,這時老師清點完畢,大聲詢問誰沒交作業,那位學生低著頭慢慢走過來,原來他把本子落在家裡了,可是孩子怕老師,大概想如果老師不查本子或許可以混過去。難道向老師承認自己小小的過失就這麼難嗎?
我曾對學生做過一次調查,大部分學生對老師的溝通有意見,孩子們討厭老師喋喋不休的嘮叨,討厭用責怪的語氣批評,更討厭命令式的說教,有4位孩子甚至對老師的溝通有牴觸情緒。面對這些現狀,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讓我們的老師與孩子、家長走得這麼遠呢?
3、探究溝通障礙的原因
(1)家長對教育工作的不理解;
(2)教育者溝通的耐心不夠;
(3)緊張的生活節奏成了溝通的障礙;
我們怎麼做才能做到有效溝通,讓師生和諧、家校和諧。
二、班主任溝通方式的再認識
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讓孩子能健康地成長,促進學校和家長的友好合作關係。我校會定期給班主任和科任老師多次進行“家校合作”方面的培訓,同時也利用家長會或其他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聯絡。家長也積極地參與其中,部分家長的教育觀念有所更新和提高。作為班主任的我也不例外,重新審視家校溝通這門學問。
1、傳統溝通方式
作為班主任我無時不刻地在與學生、家長溝通,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個別交流。可以是面談,也可以打電話。當學生犯了錯誤後,與他促膝相談的總是班主任,在孩子的座位旁、教室的走廊上、辦公室裡……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消除孩子心中的疑惑。每天放學,趁來接孩子回家的機會,家長也會與老師聊上幾句,問問孩子在學校的近況,告知孩子在家的表現。隨意地聊天,拉近了老師與家長、孩子的距離。當然也有家長在適當時候來學校拜訪,與老師就孩子最近的狀況做個別交流。除此之外,每學期必開的家長會也是學生、家長、老師溝通的好平臺。
2、資訊化溝通方式
隨著社會發展,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更為密切了,學校各班級建立了家長微信群,便於家長和教師及時溝通,讓家長及時瞭解子女在校情況,教師瞭解學生的問題。
三、班主任有效溝通的實踐
1、用心呵護——有效個別交流
班級工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老師,尤其是班主任和學生溝通的效果,和學生進行一次卓有成效的談話,可以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增進師生情感,從而促進班集體的建設,建設和諧班級。特別是對待班級的一些特殊孩子,其實每個問題學生背後都有特殊的家庭,特殊的生活經歷。這些孩子更需要老師的耐心、關心與愛心,尊重他們,用有效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
我個人認為事件發生後,老師並沒有嚴厲的批評孩子,而是寬容地與孩子溝通,用心去呵護,相信孩子,最終保護了孩子,這種教育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麼?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和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們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
2、家長會——有效家校溝通
家長會是教師與家長、學校與家長溝通、交流的平臺,家長的理解與支援,是學校抓好教學質量,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有力保證。
我們學校每學期都要召開家長會,家長會形式多樣,有校長培訓,有家長經驗介紹,學生才藝表演,家長評議學校工作、家長開放日等,就如我們一年級,新生報到前一天,校領導向每位家長介紹了每班的班主任,告訴家長學生入學常規,教師定期與家長溝通自己的孩子在校的情況。偶爾也會邀請家庭教育方面的專家來做講座。我們還請家長來參加家長開放日,觀摩老師上課,檢查學校的教學常規,觀看學生才藝表演和師生互動節目。沒過多久,秋假到了,學校組織了活動,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班主任既是老師,又像是家長的朋友,親密地像似一家人。當然更多的家長會,是老師把學校一學期的活動以及學生在校的表現,希望家長配合之處與家長做溝通。因為有了形式多樣的聯絡,家長體會到老師教育孩子的誠心與決心,也就更樂意協助老師共同教育孩子。尊重、溝通、合作,始終體現在我們與家長的溝通之中。
形式多樣的家長會不僅能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老師還可以借家長會促進家長與孩子的溝通。
3、家長開放日——有效監控溝通家長開放日對於家長和我說並不陌生,班主任都是自己班級的主人,家長開放日是家長參與學校話題討論的平臺、更是家長暢所欲言的好去處。我們學校在每次開放日後,發給家長反饋表,對與學校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
四、班主任有效溝通的成效
教育界有句俗話,教育好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如何帶動一個家庭,需要學校、教師積極主動、有效地與家長溝通,溝通好了,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我現在任教六年級,由於有效地與家長、孩子溝通,收穫很大,我覺得家長對我的態度親切了很多。學生剛入學那會,和家長很生疏,談來談去總是孩子的學習與表現,不僅狹隘,而且很難深入,現在,卻可以自如地和家長一起探討、交流家教問題了,有的家長甚至把家裡發生的事也毫無保留地告訴我,我和家長的聯絡也越來越密切了。和諧的師生溝通、家校溝通,讓我感覺自己成了孩子與家長的一座橋樑。
家校溝通方式多多,以上僅僅是筆者在實際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方法,我會牢記:無論採取何種方式,家校溝通的目的一是為了學生的發展,二是為了開發與培養家長的教育資源。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不斷的思索與實踐,相信,只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愛心,從細節做起,快樂溝通,必能架起師生心靈的橋樑。
家校協同共促成長心得體會 篇5
教育孩子需要家校合力,在協調兩者的關係時,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要做好這個工作,很是不容易。很多教師一提起家長,就搖頭嘆息,通常以一句帶有情緒色彩的話道出自己的無奈:“現在的家長,無法溝通……”;另一方面,家長同樣充滿無奈:“現在的老師,不說也罷……”,似乎家長也有一肚子不得不訴的委屈。在家校溝通中,我們通常遇到如下問題:
其一,對家校溝通的錯誤認識。有些教師錯誤地認為,與家長溝通就是告訴家長孩子出現的問題,或者是在孩子犯錯誤時向家長告狀,這種方式雖然能引起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但是很容易引起家長的反感,這當然無法把家長的力量納入到教育合力中來。而一些家長也不能正確地理解家校溝通,認為溝通無非就是問問孩子的身體狀況、學習情況,往往不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同伴相處。甚至認為溝通應該是學校的事,與家長無關。學校教育是教育的全部,家長不必參和,更不必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育管理工作中來。
其二,家校溝通形式大於實質。由於家長的興趣、需求、動機和利益各不相同,家長在與學校進行溝通的形式、層次也各不相同。家長與學校的溝通主要集中在表層化的參與層次,通常是學校主宰著這類活動。這一層次的參與形式主要有家長會、開放日、學生作品展、家長聯絡薄、家長報告等。
其三,單向灌輸取代雙向溝通。家校溝通方面,很多學校仍然以單向灌輸為主,缺少雙向溝通。家長會、電話聯絡和約見家長是教師與家長進行溝通合作的最普遍方式,而在這些溝通方式中,學校對家長只是一味的灌輸,很少聽取家長的意見或建議,使得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仍然停留於比較表面化的層面。
其四,隨意性大於針對性。大多數學校只是在學期初或學期末以班級為單位統一召開一兩次家長會,多數是在同一時間,面向全體家長進行。其餘時間均是為了解決孩子出現的問題與個別家長進行溝通,隨意性較強。種活動缺乏計劃性和系統性,家長不能從活動中學習到較系統、較穩固的家庭教育觀念、知識和方法,難以形成時間上和效果上的強化。這即使給予家長家庭教育知識,家長所獲得的也只是一些簡單的技能和零碎的知識,無法從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對完整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方法體系。缺乏針對性,無法滿足家長個體需求
其五,學習問題多於成長問題。在應試教育的今天,教師和家長的主要關注點在學生的學習問題上,而對學生的成長問題關注少了。雖然大多數的教師和家長都認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要比單一的學習成績更為重要,但是在實際溝通中,對學習問題的關注度遠比其他方面的關注度要高的多,排在家長與學校溝通合作內容末位的往往是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
其六,家校溝通的時間和空間過於侷限。對於家長而言,雖然樂於與學校溝通,但由於忙於工作,忙起來甚至不能自己親自接送孩子,很難與老師見面,更抽不出時間與老師保持聯絡。儘管學校想出了很多好的溝通途徑,如親子活動、家教講座、家長會等形式,但總有一部分家長很難到學校參加。
面對林林總總的家校溝通問題,家長和教師必須尋找措施來解決。首先,學校與教師密切配合溝通,達成教育標準的共識,建立起一致的,正確的是非判斷觀念;其次,建立寬鬆和諧的家校關係,提高教育工作質量。教師應該尊重、信任家長,與家長建立平等合作的夥伴關係;熱情幫助家長不斷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學校與家長都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實現家庭和學校的有效溝通。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協調一致,才能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健康成長。
家校協同共促成長心得體會 篇6
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教學中應抓住學生容易生疑的知識點設計互動問題。對於疑點,學生往往比較敏感,圍繞疑點問題開展互動,可以激發學生探索慾望,換來學生心態的開放和創造力的啟用。
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得到落實和凸現,既是互動式教學的內在要求,也是學生能力發展的需要。
只有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互動式教學才能有效開展。所以,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是開展互動式教學的基本前提和條件。必須突出多邊互動。教學是一個全息的過程,要促使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對於不主動發言的學員,教師可以採取“拋繡球”的方式,觸動其思考回答問題,也可點名回答。
互動式教學相對於傳統灌輸式教學而言的,其主要特徵在於教學過程中的“溝通”與“對話”。在教學理念上,傳統教學看重的是經過教學後學生的成績,而互動式教學則著重於教學過程中“教了什麼”和“學會了什麼”,是一種提倡師生交流的教學指導思想。
在教學方式上,傳統教學往往是教師“一言堂”、“滿堂灌”,而互動式教學強調師生及學生互相之間開展討論、交流和溝通。在師生關係上,互動式教學也區別於傳統教學方式,師生關係、教學關係,不再是單向的,而是多向的、互動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從單純接受者的角色轉變為學習過程的主體,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從接受式學習改變為發現學習、探究學習,激發學生的創新觀念和創新慾望,提升學生的創新興趣,培養學生產生新認識、新思想和創新事物的創新能力。
為了把互動學習落到實處,要做好以下幾點:
1、訂定計劃,並嚴格按照這個計劃開展學習。
2、目標意識,確立一個目標,有利於學習中的堅持。
3、範圍的確定,從所用的教材到知識面要先確定下來,除特殊情況,一般不能改動,不能今天以這為主,明天又改成以其它為主了。
4、注重學習的氛圍和環境,可以和好朋友一起開展學習上的比賽,讓學習的環境活起來。
5、自我檢查與相互檢查。
總之,互動式教學反映了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互動、反饋和融合,使得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協調的整體,是一個對話的過程,理解的過程,創新能力形成的過程。
家校協同共促成長心得體會 篇7
學校與家庭最根本和最原始的活動都是讓孩子們能夠幸福成長,而缺失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教育。所以,只有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緊密聯絡,和諧統一發展,教育才有可能發揮其的育人效益,更好地促進孩子幸福成長。
然而所有這些宏觀的道理都應該從微觀的細節入手去做。楊老師的講座深入淺出地給我們介紹眾多細節。“五個一”每一個“一”都是細節,都可能被忽視。需要家長和老師都重視起來。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說明,古人早已認為學校和家庭教育是一體的,家庭和學校教育缺失任何一方都是孤掌難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和孩子有著血緣關係為基礎,在家庭教育中常常能做到以情動人。另外,父母和孩子的接觸時間最多,瞭解最細,所以父母能根據孩子的實際進行針對性的教育。而學校具備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教師也經過專業訓練,在教育過程中表現出有計劃、有系統,從而更專業地培養和教育孩子。所以,家庭和學校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各有所長,如能進行優勢互補,形成家校合力,定能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幸福成長。
家校協同共促成長心得體會 篇8
在當今時代,許多國家採取種種形式溝通社會與學校之間的聯絡,家庭參與對中小學生來說,具有極大的影響。家長是否有效的配合,直接決定著學校教育的效果,1992年美國城市人壽保險公司所進行的年度調查,大部分教師認為,缺乏家長參與對學校教育是個“嚴重的威脅”,家校合作勢在必行,也理所當然。
家校合作關係中重要人物的角色定位
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首先要擺正學校領導、教師、家長各自的位置,因為他們在不同的事務中擔當著不同的角色,凡事絕不能以誰為主,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明確各自的角色後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應角色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一)家校合作中學校領導的角色定位
學校領導首先是鼓勵士氣的組織者,他要對家校合作進行大力宣傳,指導,支援和鼓勵,使學校教職員工對家校合作充滿信心和熱情,並以積極的姿態主動參與家庭的合作,營造出學校與家庭通力合作的育人氛圍。其次是家校合作的策劃人,他要帶頭參與家校合作的學校整體計劃的制訂,主持一些大型的合作活動。最後是家校活動的實施者,合作中有和諧的,也有矛盾的方面,學校領導透過自身人格魅力和個人能力能夠機智地處理家校間的矛盾。總之,學校領導有責任激勵教師加強與家長的參與活動,同時也可以透過協調、管理、資金支援以及對家長參與活動表示讚賞等方式來幫助學校。
(二)家校合作中教師的角色定位。
教師是家校合作過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動的具體策劃人,組織者和參與者;他是家長的朋友,學生的知心人;他是活動資源的開發人。教師進行一次家訪,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開一個家長會,要佈置會場,請家長髮言,請學生代表發言,讓一部分學生作好服務工作,教師準備彙報材料等,所以無論是教師走出去,還是家長請進來都需要教師去組織實施。
在家校合作中,教師與家長必須是平等的關係,教師不應該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和尊嚴,去影響孩子在家長心目中的地位或家長在孩子心裡的地位,教師要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告訴家長,讓家長感到榮幸,教師也要幫助孩子在心中樹立起父母的偉大和無私,教師是家長和孩子聯絡的紐帶,是家長的朋友,學生的知心人。
教師的工作是一個創造性的工作,家校合作的渠道隨時隨地因人而宜,許多活動在活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例如:一個學生數學競賽得了獎,如何告知家長,是打電話?發簡訊?帶口信?如果把喜報寄給社群或單位領導再轉交給家長,或許效果會更好。教師用真誠去對待家校合作,一定會開發出更多更好的活動來。
(三)家校合作中家長的角色定位。
美國學者蘭根布倫納和素恩伯格把參與學校教育過程中家長角色分為三類
1、作為支持者和學習者。有關研究發現,當家長的這種角色參與學校教育時,他們能成為其孩子有效的家庭教育者,家長的自信心以及家長對其孩子和自身的教育期望都能隨著參與有所提高。
2、作為學校活動自願參與者,自願為學校提供無償服務。家長可作為班主任的輔助人員幫助教育學生,可就某門學科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可就自身經歷給學生做非正式報告等。
3、作為學校教育決策的參與者。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決策的全過程,即決策形成、決策執行和決策監督。
蘭根布倫納和素恩伯格只是把參與學校教育過程中家長分成上述三種角色的。我認為我國現階段家長應該承擔的角色是:
1、學校教育的合作者而不是指責者。學校教育在改革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挫折,一旦出現問題,家長要密切配合,多合作少指責,為教育的健康發展出謀劃策。
2、學校教育的智慧者而不是觀察者。學校教育需要家長的參與,要用智慧,用真誠來支援教育,很多家長只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實質上的參與者,成了一名觀察員。
3、學校教育的鼓勵者而不是批評家。學校教育的發展還需要家長的鼓勵和宣傳,特別是在領導崗位上的家長的積極參與,友情配合。
四、家校合作關係建立的關鍵
在學校管理者、家長、教師這三者中,他們之間的角色轉換,換位思考,是建立良好家校合作的關鍵之一,大家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想,可以彼此諒解,達成共識。
關鍵之二是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氣氛。營造合作氣氛的因素有兩個:一是積極的態度,學校教職員工積極主動地接納家長為合作伙伴。教職員工度量要大,要能接納家長,有時教師會受到家長的批評,責怪,威脅。和家長的合作不是很愉快,我們還是要把家長看作是我們的上帝,彼此信任,消除隔閡,要以積極的態度接納家長,成為合作伙伴,那麼一定會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二是實際的行動,能夠讓家長真正介入學校事務的合作中來。
關鍵之三是與家長合作離不開語言的交流,老師要有誠心和富有愛心,講話要注意方式,要多表揚孩子的長處和進步,下列幾種方式能更好地與家長溝通:
1、認真聽對方講話,體會其中所表達的情感和內涵。
2、全神貫注於對方,與對方進行視力接觸,透過相應的身體語言(如身體前傾,面露微笑,點頭,握手)表明你的注意力和興趣,都集中在對方所講的內容上。
3、用開放式的陳述句對對方所表達的意見和情感作反應。
4、尊重對方,承認對方的意見對解決問題的至關重要。
五、家校合作的途徑
家校合作的有效建立,必須教師要深入到學生家庭中去,同樣家長要參與到學校管理和改革中來,實現真正的溝通與互動,下面介紹幾種家校合作的常用途徑和方法。
(一)家訪。家訪是學校和家長聯絡的重要渠道,初中三年內教師對每位學生要家訪一次,班主任每年對學生要家訪一次,家訪過程中要作好家訪記錄,要求家長簽字,面對面分析問題,總結經驗,不埋怨、不指責、不批評,切實尋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髮展,同時,家訪要了解家庭背景,人員結構,家訪過程中要有禮有節,不能告狀式家訪,家訪時,一定要讓孩子在場,教師要有誠心和愛心要多表揚孩子的進步,真正起到教師、學生、家長之間建立合作關係。
(二)家長會。家長會是爭取家長配合的有效途徑,形式可以由家長進校舉行家長會,家長會每學期舉行兩次,期初一次,期中一次,各年級組長主持,班主任瞭解學生情況,彙報學生成績,指出學生問題,介紹班級現狀,溝通家長意見。
(三)家長參與教育。請家長進校參與學校教育活動,以瞭解學校,認識學校與學校保持一致。每個年級都要建立家長理事會,作為家長代表參與學校方針、政策的制定,參與學校後勤的管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隨時讓家長進教室聽課,家長與子女相互交流,使教育教學更透明。
(四)密切親子關係,為家庭教育創造良好的條件。學校安排學生做“三個一”即:幫家長洗一次腳、做一次飯、說一句悄悄話。家長安排子女為教師也做“三個一”即:幫教師做一張賀卡、打掃一次辦公室、提一條意見,透過學生這個紐帶把家長和學校聯絡起來。
(五)透過家校聯絡卡、電話、簡訊、電子郵件等及時將學生學習、思想品德、體育健康、獲獎處分、重大活動、調整作息時間、臨時加班或放假等資訊反映給家長,同時也可以瞭解學生在家的情況。
一個深刻、全面和真實的教育,必須是教師要了解家庭,作好與家長合作的心理準備,並且要積極鼓勵家長成為學校的密切夥伴;家長要承擔應盡的職責和義務,積極參與學校事務,本著對教育的負責,用積極的態度成為學校的智囊,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家校協同共促成長心得體會 篇9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教育形式下,對教育藝術、教育方法有了全新的要求,教育不僅僅是一張嘴、一支筆那麼簡單,而是全方位,立體式的全新教育模式去適應當前教育的需要。其中,學校和家長的聯絡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對孩子教育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可以更真實、更全面的瞭解孩子全天候的行為和思想動向。誰重視了家校聯絡工作,誰就掌握了教育的主動性。家校聯絡平臺的建立是符合當前教育需要的,是當前教育重視的。
學校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陣地,但教育不能僅僅只靠學校,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第一個環境,家長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加強家校溝通,形成教育合力,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因此,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緊密相連,密不可分。
一、家校合力,才能有效的培養好孩子。
現在的小孩因為生活在網路環境中,成長環境相對複雜,孩子在家庭中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也會延續到學校中。學校老師要更加全面地瞭解孩子的各項習慣和心理狀態、性格特點等,就須得密切聯絡家長,只有老師和家長充分的溝通,共同探討孩子教育問題,達成共識,才能全方位的幫助孩子成長。
二、培養良好的習慣,受益終身。
習慣是人的思維定勢,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正如智者所言:成功是一種習慣,失敗也是種習慣;有骨幹教師的一句話就講到,與其讓孩子改掉壞習慣不如讓孩子養成好習慣。而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的是不懈的堅持。我們都知道要養成一個習慣,最少得21天,在這期間,不僅僅需要學校老師的督促,也需要家長能夠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只有學校和家庭合力,去督促孩子將好的習慣堅持下去,我們的孩子才能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對於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我們可以從孩子的書寫習慣、做作業的習慣以及生活習慣等方面進行著手,從一些不經意的小事中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
三、溝通消除偏差,正確看待孩子。
俗話說“孩子是自己的乖”,大多數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什麼都好,受不得半點委屈。對於老師的批評有時不能正確看待。其實,老師批評孩子,是老師關注孩子,希望孩子能夠變得更好的一個體現,並不是老師對孩子有什麼偏見。如果我們家長、老師保持一致意見,會更有利於孩子改正缺點;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孩子的優點,對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小小的進步,也要給予肯定,使孩子建立起自信。同時,要淡化成績觀,注重孩子的綜合素質、各方面學習能力的培養。
搞好家校共育就猶如建設好一個好的生態系統,學生是種子,家庭是土壤,教師是園丁,社會是環境;種子飽滿,土壤肥沃,園丁辛勤,環境適宜,才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的保障。
家校協同共促成長心得體會 篇10
今天有幸聆聽了楊老師的報告,著實受益匪淺。孩子的教育不僅僅在學校,在老師,家校共育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們健康成長!
製作一份個人和家庭檔案、組織一次親子活動、拍攝一張成長照片、認識一位忙人和寫好一封書信,楊老師透過自己的實踐和經驗總結出來的這“五個一”,既加強了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支援和配合,促進了家校教育的合力,又避免教育孤掌難鳴,讓教育更順利的進行,促進孩子的更好的成長,同時也很好地增進了親子關係。
我覺得在家校合作共育的過程中,還要努力搭建家校互通平臺,開發多樣的家校共育方式,透過會議、活動、課程、互訪、管理等的實踐舉措,將家校的教育力量整合起來,凝聚成教育合力,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好的教育。
家校協同共促成長心得體會 篇11
要不是看到孩子挑燈夜戰備考生物,我甚至都不知道孩子考試的事情;要不是孩子說學校給家長佈置了閱讀和寫作任務,我也不會去讀楊東平教授的文章《什麼才是理想的教育》;要不是我愛人非把讓家長寫學習心得的作業留給我,我可能到現在也不會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角色的缺失。
一直都以為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作為家長,只要把孩子送進學校之後,孩子接受教育的任務就交給老師了,自己做甩手掌櫃也樂得輕鬆。細思之,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有缺失的陪伴最後都需要加倍來償還。孩子上幼兒園讀小學低年級時,因為年齡原因,還需要家長事事親力親為,不厭其煩地講故事、耐著性子陪伴寫作業、出去玩耍目光時時不敢偏離……但等孩子上了小學四年級之後,我想當然地認為小小男子漢長大了,完全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照顧自身的安全,而且不是經常聽到“家長要學會放手”之類的呼聲嗎?於是,我也就理所當然地學著放手,不再事無鉅細地去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成長。書還是會買很多,讓他自己讀吧,但讀了什麼,讀了多少,效果怎樣,基本上不曾過問。漸漸地,我對孩子學習的關注也僅限每一學期對考試成績的詢問。孩子的吃穿住行、心理變化,自有她媽媽負責,我這個爸爸做的好像很輕鬆,基本上什麼都不用管。
直到六年級,在一次和老師的交談中,我才知道其實孩子有很多不好的習慣,比如愛偷懶、不認真寫作業,不主動改錯題等等。我眼中聽話的孩子,其實已經在成長過程中開始叛逆了,只不過我被兒子乖巧的表象遮蔽了雙眼,沒有及時看到事情的真相。事實給了我當頭一棒,我意識到這樣下去只會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可是家庭教育的最佳時間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任你多麼後悔也也於事無補。
孩子上初中,選擇了離家最近也最好的五中,也是我的母校。我想讓孩子的夢想重新在這裡起航。作為父親,一定要和青春期的孩子有足夠的交流溝通,多些陪伴,多些耐心,多些正面引導。教育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塑造和培養一個健全的人。於是我開始推掉一些不必要的應酬,儘量在孩子放學之前回家,儘量在他學習的時候放下手機,捧著書讀,做一個合格的爸爸。言傳身教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久我就欣喜地看到了孩子的變化。他開始主動和我談學校的事情,有不會的題也願意向我請教,我突然感覺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自己的形象在兒子眼裡又重新變得高大起來。孩子很快就要升初二了,現在我看到他身上的閃光點越來越多,而且不管對於什麼事情,都有一股衝勁,還跟我說要做就要盡力做到最好。
我愛人曾經推薦我閱讀《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當時我還不屑一顧,竟然說做媽媽的為什麼要把教育的責任推到爸爸身上?如今我算是明白了,父母是孩子的朋友,是孩子的老師,是孩子的引路人,缺一不可,我們的行為常常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明智的家長一定不會忽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今天借學校給予的這個學習機會,我開始自我反思:只有家長的改變,才能有孩子的改善。從此時此刻起,我下定決心不再推卸責任,要給孩子積極的影響,願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能夠為每一個孩子鋪設一條寬廣大道,讓他們帶著理想和憧憬,帶著對生活的熱愛與感激,走出校門,去創造屬於他們的美好人生!
家校協同共促成長心得體會 篇12
學校組織觀看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播放的家庭教育公開課,讓我有幸聆聽專家講座、接受新的家庭教育理念,真是感慨萬千!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培養單靠學校教育不會成功,還需要家校通力協作。學校的專業性可以更好的教育培養孩子,同時也可以給家長切合的指導。透過此次家庭教育公開課,我獲得了更深的教育理解和感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以及想法。學校和家庭要建立相對統一的教育理念,老師和家長需要密切配合,整體做到步調一致。但每個家庭針對自己孩子的獨特性格,應該有自己的教育方法,不是別人成功的案例,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就一定可行,適合的才是的。
學校注重的是孩子的學習、行為習慣的教育,作為家庭應該是學校的一個延伸,老師把知識交給了孩子,如何運用知識,培養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是一節課兩節課就可以完成的,確實有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學校老師一個班級40名左右的學生,老師會根據各個學生不同的特點,整體的引導教育孩子,但是沒有辦法如同父母一樣一對一的瞭解指導。同時愛的陪伴也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只有陪伴後才會更瞭解,瞭解後才可能會找到最適合的。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應該不過分的干預孩子的生活,但是卻需要做到了解自己的孩子,適時的提醒。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初期學習的時候很多是會去模仿,我們在要求孩子的同時也應該對自己有所要求。以身作則有時候比威逼利誘管用很多。學校的老師不僅給孩子做了很好的榜樣,同時能看到每個孩子的優缺點,及時的同家長溝通。我們作為家長,也如同剛入學的學生一樣,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去聽取意見,聽取老師們專業的意見,才能更好的引導教育孩子,並且適應新時代帶來的變化。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他們的生命都是屬於自己的,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只能教會他們知識與道德,他們需要自己學會判斷和成長,最終成就適合自己獨特的人生。
家校協同共促成長心得體會 篇13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單靠學校教育的教學改革是不夠的,要實現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必須構建一個教師、家長共同參與,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並共同發揮作用的開放的、立體的大教育環境。
家長和學生有著親子血緣關係,其天然的親子之情是無可比擬的。心理學常識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越親密,互相之間情感的感染性越強,感化作用越大;反之,則感染性越弱,感化作用越小。因此,雖然常有家長述說孩子不聽大人的話,只聽老師的話,但家長的一句話抵教師的十句話的情況也同樣存在。在現實的教育中,我們也深深感覺到,我們在學校裡對學生進行苦口婆心的教育,剛使學生在思想行為上有了一點進步,但經過週六、週日兩天或暑假、寒假的休息,就削弱或抵消了教師幾天或幾個月的教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麼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可見家庭參與教育對學校教育的效果具有極大的影響。家校合作教育有利於做到優勢互補,使學校在教育學生時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援,而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也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學校方面的`指導。
在學校管理過程中,各項有關決策、措施的制定請家長參與,既增強家長在學校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同時,由於家長最瞭解學生的成長經歷,瞭解學生各方面的需要、興趣、愛好,家長參與制定的決策才更具有針對性。
家校合作中家長透過家長委員會行使監督權,最大限度的保障兒童的權利。
家校合作使教師把與教育物件的成長密切關聯的各方面因素聯合起來,達成一致,形成合力,共同實現學生的和諧發展。在家校合作中,學校與教師理所當然起到主導作用。一方面,社會擔負起對家長的教育責任;另一方面,教師有責任面對不同的學生家長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方法指導,並與家長在教育學生上達成一致。
在家校合作過程中,要求家長主動到學校瞭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並參與學校的管理。班主任在家校合作活動中成為一名策劃人、組織者和參與者。在教育問題上,與家長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合作關係。家校合作中家長主動參與是關鍵,有了家長的參與才可能稱得上合作。作為班主任積極主動地接納家長作為合作伙伴,從實際中讓家長真正介入到班級的事務活動中。在班級裡,選擇那些文化層次高,熱心於教育的家長,成立班級家長委員會。讓家長委員協助班主任做一些班級事務,定期召開家長委員會,把學校以及班級的目標和活動透過家長委員告知所有的家長。同時收集家長對學校及教師的意見。透過家長委員與其他家長溝通,營造一種良好的合作氣氛。另外,我們要暢通家校交流的渠道。家校之間坦率而又真誠的交流是良好家教合作關係的基礎。班主任與家庭之間透過各種媒介和人際交流來傳遞資訊。例如:
1、傳送喜報。班主任把傳送喜報作為交流的手段,把學生在校的情況,如有趣的發言、比賽的結果、好人好事、學習成績等點滴進步,都以喜報的形式向家長彙報。這種形式的交流密切了教師、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2、建立班級通訊網路。目前電話已經普及家家戶戶,在班級中,把學生分成多個小組,每組設立一個聯絡員負責把教師的要求傳達給家長,同時,家長也可以透過電話向同學或老師瞭解情況,形成一種互動交流。
3、建立班級微信群。教師可以透過微信群,根據本班的特點向家長介紹有關家庭教育的知識,針對一些家庭教育問題開展討論。這中形式的交流可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
4、利用校訊通這個平臺,實現家校的溝通和互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和家庭作為並肩工作的兩個雕塑家,有著相同的理想觀念,並朝一個方向行動,要知道,在創造人的工作上,兩個雕塑家沒有相互對立的立場是極為重要的。 ”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無論是我們教師還是家長,都是要牢記的。
家校協同共促成長心得體會 篇14
本學期,我有幸參加了家庭教育的小學班主任培訓,認真聆聽許麗華、王玉霞老師等講座,受益頗豐。使我進一步明確了家校共育的方向,理清了思路,思想認識也有了很大提高,進一步堅定了今後改革的決心。提到教育二字,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學校、老師;這兩者在孩子人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我認為家庭教育更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礎,父母則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老師,正是透過家庭教育,父母會把自己身上的一切都潛移默化的折射到孩子身上,因此,家庭教育中父母是一個很關鍵的角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也尤為重要。下面就我的近期培訓和認識談幾點心得體會與大家共勉。
一、不斷加強自身學習,轉變觀念,樹立家校共育理念。
作為一名小學老師,認真學習家庭教育的相關理論,正確把握家校共育的基本目標、基本方向,正確領悟家校共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做法。要認真學習國家關於家庭教育的檔案,領悟國家的方針政策精神,吸取外地的先進經驗。要充分發揮導向作用,透過家長學校、家委會等方式引導學生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培養健全人格、有可持續發展力的未來接班人。
二、積極探索家校共育實施的方式和途徑。
要認真組織學習家庭教育理念,積極推進家庭教育,努力更新家庭教育方式方法。逐步建立起與時俱進、具有鮮明特色的家校共育體系,充分發揮對學生家庭的引導作用,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和教師業務水平的不斷提高,從而進一步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
(一)、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孩子,與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做父母的要愛孩子,也許你會說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了,哪個做父母的會不愛自已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愛並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認可,我常常給我懂事的兒子一個個親切的擁抱,一個個淺淺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誘的開導,一件件小小的禮物,這會使孩子很自然的感受到父母給予她的愛,也增強了她對父母的信任感,所以我們家長都應該用愛心去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傾聽是父母與孩子良好溝通的前提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學會平等地與孩子交流,靜下心來傾聽孩子要訴說的一切,哪怕此時你在忙、再累,也要專心致志地傾聽,不時地詢問孩子:“在學校有什麼有趣的事嗎?上課時你對自已的表現滿意嗎?今天你的笑臉又增加了嗎?每當我這樣問兒子的時候,他總是十分興奮的向我彙報一切,當他說出自已對事情的看法時,我也會尊重他的意見,與他商量辦,給他足夠的信心和自信,我認為這對培養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傾聽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學問。
(三)、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避免把孩子的分數看得太重要作為父母不要整天盯著孩子的分數,做孩子分數的晴雨表。孩子得了高分就心花怒放,得了低分就心灰意冷。弄得孩子整天心情緊張,誠惶誠恐,無心學習,父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上,多抽出時間陪孩子一起看書,一起學習。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他們還沒有足夠的定力,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擾轉移注意力,因此,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我們家長儘可能的陪在孩子身邊和他一起學習,哪怕是在孩子身邊安靜的看書也好,切記不能孩子在學習,家長在看電視、看手機甚至玩遊戲。也就是說,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積極實踐,勇於創新
在學習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根據聊城地區和本校的實際情況,要大膽地嘗試,在實踐中不斷髮現問題,積累新的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認識和實踐能力,真正成為家校共育的引路人、帶頭人。創造性地開展家庭教育,要引導廣大教師樹立創新意識,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作為一名小學老師兼班主任,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本著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探索、總結和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幹別人不想幹的事,吃別人不想吃的苦,守住心靈的一片淨土,樂在其中,挖掘學生的潛能,當好未來人才的奠基石。孩子的教育和培養是一門很複雜的學問,做為老師,我們應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與家長攜手、與學校共同合作,努力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家校協同共促成長心得體會 篇15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隨著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家長的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我們要充分掌握這一有利條件,積極發動家長配合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所以,如何與家長進行融恰的溝通,至關重要。確實與家長溝通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超越知識的智慧。在與家長的溝透過程中,我覺得以下幾個方面很重要:
一、本著尊重的原則與家長溝通
在溝通的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但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別。因此,我們必須尊重學生家長的人格,特別是要尊重所謂“差生”和“不聽話”孩子家長的人格。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還要客觀地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公正地評價學生的表現和家長的家庭教育工作,與家長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切忌動不動就向家長“告狀”,不要當眾責備他們的子女。作為教師,更不能訓斥、指責家長,不說侮辱學生家長人格的話,不做侮辱學生家長人格的事。否則會造成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隔閡甚至對立,還可能引起學生對家長或教師的不滿,損害教師的形象,降低教育效度。尊重別人是自尊的表現,也是得到別人尊重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說:“敬人者,人恆敬之”。
二、電訪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重要手段
每次家訪我都事先與家長約定,不做“不速之客”,以免使家長因我的突然來訪而感到不自在。家訪一定要圍繞事先確定的目的進行,有時請數學老師陪同。一方面顯得我們較有誠意與重視,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強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絡。在家訪中我表現出了足夠的誠心和愛心,講話也特別注意方式,多表揚孩子的長
處和進步,對孩子的缺點,儘可能委婉的表達。如果我們對家長抱有誠心,對學生擁有一顆愛心,那麼,家長必然會成為我們的朋友。切記,表揚學生就是表揚家長,批評學生就是在打家長的臉。
三、傾聽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藝術
任何教師,無論他具有多麼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理論修養,都不可能把複雜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錯。而且隨著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家長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他們的許多見解值得教師學習和借鑑。加之“旁觀者清”,有時家長比我們更容易發現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因此,我覺得要根據實際情況巧妙地運用語言藝術與不同型別的家長進行溝通。如:一是對於素質比較高的家長,我就坦率地將孩子在校的表現如實地向家長反映,並主動地請他提出教育孩子的措施,認真傾聽他的意見和適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二是對於那些比較溺愛孩子的家長,我就首先肯定其孩子的長處,給予真摯的讚賞和肯定,然後再用婉轉的方法指出其不足之處,誠懇而耐心地說服家長採取更好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三是對於那些對孩子放任不管,把責任推給學校和老師的家長,我就多報憂,少報喜,從而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到教育孩子的活動中來,開始主動關心孩子,主動與子女溝通,與學校溝通,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四是對於後進生或是認為自己對孩子已經管不了的家長,我們應儘量挖掘其孩子的閃光點和特長,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長處和進步,對孩子的缺點適時地每次說一點,語氣委婉,並提出改正孩子缺點的措施,重新燃起家長對孩子的希望,使家長對孩子充滿信心,只有這樣,家長才會主動地與我
交流孩子的情況,配合我共同教育好孩子。五是對於個別不太講理的家長,或是不理解學校的一些工作安排的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就沉住氣,先讓家長說完,發完脾氣和牢騷,並對家長的這種心情表示理解,然後再耐心地以平靜的語氣與家長解釋、分析事情的利弊和對錯,以理服人並體現出自己的寬容大度,贏得家長的好感,從而得到家長對學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援。
確實,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我深深感到:教師與家長溝通時的方式無處不在,涉及的內容更是方方面面,但一定要注意向家長“多報喜,巧報憂”,更要把教師自己對學生的那份濃濃的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充分地流露給家長,讓家長深切的感受到教師是真心實意地關心愛護他的孩子,老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生,那麼我們工作一定能夠得到家長的理解、支援和配合,也一定能夠獲得比較滿意的效果。
家校協同共促成長心得體會 篇16
真正認識到教育,是在為人父母之後。從送去幼兒園的第一天,到現在成長為一個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可謂是一直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摸索前行。雖然每個孩子的家庭情況不同,每個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但想必每個家庭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我們都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品格高尚的有用人才。
初上小學時,我們作為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非常緊張,每一次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甚至是一次小測驗,我們比孩子還要焦慮,總想讓孩子的學習在起初打好一個基礎。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慢慢長大,我們才認識到,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性格的培養才是教育的關鍵。從對家長的依賴學習到獨立學習,每一步都離不開家長和學校老師的共同引導。
我們既不能把孩子扔給老師,單純地讓老師管教,也不能干涉老師的教育,只有學校和家庭共同引導,才能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不走偏路。有些家長可能會認為孩子更聽老師的話,送到學校萬事大吉,認為管教孩子就是老師的責任,其實不然,孩子在學校裡跟同學和老師相處,很多的處世方式是來自家庭,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需要在孩子的性格習慣方面把好關。進入高年級,我會更加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時候在家庭裡反映出來的問題,我都會和孩子的班主任溝通一下,瞭解一下孩子在學校的狀態,畢竟孩子還沒有像成年人有那麼完善的是非觀念,如果有不好的習慣,我會請班主任老師和我共同引導一下,疏導孩子的思想,這樣孩子才會向正確的方向前進。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相信班主任老師,說實話很多方面老師比我們家長更能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所以我選擇完全信任,我相信學校教育一定是朝著我們家長希望的目標前行。
四年的時間,我看到了孩子的成長,也看到了學校老師的努力,學校老師和家長及時溝通,家長極力配合學校教育,才能讓我們的孩子懂得更多。家校共育,順勢而養,順勢而育,我們需要共同培養優秀的下一代,培養國家棟梁之才!
家校協同共促成長心得體會 篇17
就如何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努力做好一名合格家長,我的認識有三。
一、是必須不斷的提高自身
對事物和各種社會現象要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價標準,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遵守社會公德良俗和行為規則。這樣才能避免因自己的不慎行為給孩子和家庭帶來傷害。
二、是不能沒有原則的寬容
自然法則和一個社會的整體規則不會因為某個人的年齡大小來改變,所以我們千萬不能因為孩子年齡小觸犯了這些規則就選擇無限的原諒和寬容,孩子犯了錯誤,我們往往是想盡一切辦法幫他來彌補,不想讓孩子受到該有的懲罰,認為這才是對孩子應有的愛。其實這是極端錯誤的,這樣實際上是在鼓勵孩子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下一次犯下更大的錯誤,可能是我們家長根本無法彌補,到時候孩子只能受到更重的懲罰,受到更大的傷害。
三、是一定要教會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
加強孩子的規則意識和責任意識,孩子總要離開我們,走向社會,如何更好地融入社會,適應社會,這是我們要面對的難題。所以我們一定要教會孩子如何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如何遵守社會規則、職場規則、政治規則等等,要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判斷是否標準。家長要做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既能陪他們一起騎馬,將他們扶上馬背,更重要的是要能放開韁繩,讓孩子能自由馳騁,實現自我。
家校協同共促成長心得體會 篇18
教育是一個非常深遠而又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家校共育是家庭和學校互相溝通,相互合作,為教育每個學生能夠健康成長的平臺。
很多人認為,實行家校共育後,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都能夠拿到家長們理想的分數,給孩子兩點一線的空間來思考怎樣才能夠考出令人滿意的分數。其實這樣的教育觀點是存在誤區的,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要步入社會,要參加社會中各類形形色色的活動,在這之前家校共育的目的就不僅僅是為了一個分數而實行的。我們必須要教會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自我學習的能力。學會一定的交往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人格,這些與考試分數無關的教育,卻是關心孩子們幸福一生的籌碼。
我們不是為了培養一個考試機器在努力,我們要透過各種渠道,各種教育方式把孩子培養成人格健康,自理能力強,處事和生存能力強,而且實現全面發展,不要求琴棋書畫都精通,但孩子都要會。這對每個孩子以後的人生都是一種鼓勵,在偌大的社會群體中,我們的孩子才不至於自卑,沒有信心。
在所有這些教育中,素質教育尤為重要,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家長我們要一點一滴的灌輸,久而久之便會慢慢的體現出來。如果一個人連素質都談不了,其他的就只能是一張白紙了。
與此同時,我也很慶幸自己給兒子選擇了城區五中。學校在兼備素質教育的同時,還落實了學生在校的課後服務,多彩的課後服務在各種程度上豐富了孩子們的校園生活,讓孩子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這樣的課後服務在不同程度上都給孩子們鋪墊了堅實的基礎,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分層次進行提高。我相信在這樣的環境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找到自己理想的起點的。
家校協同共促成長心得體會 篇19
家長學校的學習使我很受啟發!真是父母眼界的高度決定了孩子以後的成長高度;父母的格局影響孩子的格局。一味保護孩子,不讓孩子受一點挫折,以後孩子只能成為沒有敬畏感、沒有擔當和責任心的人;只告訴孩子這樣做不對,不說明這樣做的後果有多嚴重,孩子只是照做卻不明白意義,相當於只知道個皮毛,一知懂三分,不知道精髓內含;以身做責的家長以行動影響孩子,讓孩子明白言行一致,做事要有擔當,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退縮,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我們家長力爭做的父母親,努力讓自己成為的自己,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關注和教育孩子!
家校協同共促成長心得體會 篇20
讓老師成為有靈魂的教育人,而不是教書的機器;讓孩子成為有靈性的好孩子,而不是學習的機器。——石宣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次有幸參加石宣老師的《家校協同育人—叩開孩子的心門》的專題講座,受益匪淺。教育不單單是學校老師的責任,也不代表學習科技知識就是教育的全部,透過兩天的緊張培訓學習,我談一下自己的學習體會。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溫馨港灣,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是與學校教育互為補充的重要教育途徑,不是學校教育的簡單重複,更不是簡單繼續。因此,需要加強家長和老師之間的聯絡,使家校合一,才能最終促成孩子的健康發展。
新教育強調家校合作是最有效的教育。我們可以家校互動、家訪、家長進課堂、親子共讀、家校合作委員會等形式,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方式。而不是以前的僅僅開一個家長會,或者叫個別家長交流,而是讓孩子的父母更多的參與到學校的生活中來,引領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協同互補、互相促進,最終實現家庭、學校的協調發展。
我們可以瞭解一些家長的職業,讓家長進課堂講一些,他們職業的一些特點。讓學生對學校之外的世界有一個更好的認識。比如:家長如果是醫生的話,就可以帶一些簡單的醫學防治內容。家長如果是消防員,可以給小朋友們講一些消防知識,知道隨意玩火的危害,遇到危險我們該如何預防、如何保護自己。一方面這樣的課堂孩子聽的會更加用心,並且也會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另一方面也讓父母體會一下教師的職業特點。有效的互動可以減少社會以及家長對校園裡的一些誤解。
家校合作有利於發揮家庭的教育功能,有利於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有利於提升教學質量,有利於提高教育滿意度,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有利於構建和諧家庭關係,有利於父母孩子共同成長。
一個深刻全面和真實的教育,必須是教師要了解家庭,做好與家長合作的心理準備,並且要鼓勵家長成為學校的密切夥伴;家長要承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積極參與學校事務,本著對教育的負責,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環境,使教育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培養高素質的棟樑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