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老師教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小學數學老師教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老師教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1

  數學學習要注重提升素養承認“解題”對數學學習的作用,並不是無限制地擴大它的價值,畢竟解題只是數學學習的途徑與手段,絕不是數學學習的終極目標。在新課程背景下,許多學者呼籲從關注“雙基”到“四基”,數學學習的目標在於掌握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體悟數學的基本思想。數學學習不只是解題,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將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表達,學會書寫,學會合作。著名特級教師張天孝研究小學數學教學50年,他有一個治學心得是:“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在思考中學會思考。”這正是對數學學習目標的精闢提升。

  如果以上的表述並不具有數學學科的特點的話,那麼加上一個定語——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進行數學思考。比如,百貨店的促銷資訊,人們不僅會關注哪個折扣低,還會關注標價的高低。美國統計學家戴維〃S〃穆爾的《統計學的世界》一書中有幅漫畫,畫的是一個人誤以為平均水深就是每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水深而溺水死亡,從側面反映了數學常識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數學地思考,是數學學習的更高目標。數學學習過程中所倡導的思考方式是具有學科特點的。看到一幅圖畫時,別的學科可能關注的是這幅圖是多麼的美觀,但是對於數學學習來說,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這個圖形的組成與分解,引導學生思考的是多邊形線的條數等。這種量化、精確化的思考方式是數學教學最根本的目標價值所在。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2

  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在小學數學教材裡,編者更加有意識地要求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特別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能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因此,我在課程改革當中力求能夠挖掘教材與生活的聯絡。

  一、利用生活經驗,引出數學問題用生活中的事物和生活中的事物進行對比。

  如:教學圓的認識時,可讓學生說說現實中看見過哪些物體的面是圓形的。學生會舉出很多,比如水桶底,汽車的輪子等。在教學體積單位時,講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讓學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個指節大小。下一步,就讓學生用食指的第一指節來跟身邊的事物進行大小比較。然後再拿出一個粉筆盒告訴學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筆盒大小。1立方米這個空間概念有多大呢?可讓學生都用手勢比劃一下,與此同時,馬上出示一個事先準備好的1立方米的正方體木架。於是學生明白稜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就是1立方米。為了讓學生實際體會1立方米的空間到底有多大,接著可提出1立方米的正方體裡可裝進多少個同學?這樣,在同學們興奮驚奇的目光中,完成對1立方米這個體積單位的認識。

  二、創設生活情境,感受數學問題把數學知識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所熟悉的情景,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

  如在講授《按比分配》時,可給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張某和李某合夥開一間小店。張某出資7萬元,李某出資3萬元。小店第一個月益利1萬元。可是在益利分配時,李某要求平均每人分5000元。你認為這樣分配合理嗎?透過學生圍繞合理與不合理的討論,讓他們自己發現數學問題。如在教學“小數的認識和計算”時,就可以模擬買賣貨物的情境,讓學生輪流做售貨員和顧客,開展活動。要求學生此次活動的錢數都要以“元”為單位進行交易。如一個學生拿5元錢買單價是1元2角的圓珠筆兩支,單價是5角的橡皮一塊,售票員應找回多少錢?1元2角等於多少元?5角等於多少元?應找回多少元?這一系列問題既形象直觀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三、參與生活實踐,認識數學問題

  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教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的道理。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學習,在生活空間中感知。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時,可讓學生到籃球場,量籃球場的長和寬,算出它的面積;讓學生量乒乓球檯算面積、量國旗算面積。又如在教學土地面積單位“公頃”時,可先讓學生到操場量教師先畫好的邊長為10米的正方形,讓學生算出它的面積。然後告訴學生100個這麼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頃。再讓學生討論1公頃應該等於多少平方米?應該是怎樣的一個正方形?然後讓學生用測繩量出100米的邊長來,讓大家體會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在同學生激烈的爭論聲中結束了這堂課。這樣的教學安排,把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參與到生活實踐中;又從生活中彌補了課堂內學不到的知識。

  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運用於現實生活,使學生真正達到學用結合,學以致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學習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平行四邊形的可變性後,讓學生深入生活去觀察這種性質的實際用途:“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做成了三角板,三角支架,腳踏車的三角架等。利用平行四邊形的可變性做成了推拉門,電動門等”,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需要長期的培養。因此教學要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數學來源於生活實際,聯絡生活實際學數學,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來源於生活的認識,喚起學生親近數學的熱情,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由此可以說,現實生活既是學習數學的起點,又是數學學習的歸宿。數學教學內容應該是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具有生活氣息和時代特徵的'現實性、生活化、親近感的內容。當教學內容確定之後,不同的內容,將會對教學產生不同的效果,抽象、枯燥的教學內容,就會使教學活動過程顯得枯燥乏味;有趣的內容將會使教學過程變得趣味橫生。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3

  一、在鼓勵獨創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別出心裁地提出新異的想法和解法,這是思維獨創性的表現。儘管小學生的獨創從總體上看是處於低層次的,但它卻蘊育著未來的大發明、大創造,教師應滿腔熱情地鼓勵他們別出心裁地思考問題,大膽地提出與眾不同的意見與質疑,獨闢蹊徑地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思維從求異、發散向創新推進。如解答“北京到青島的鐵路長900千米,一列火車4小時行駛了全程的1/3。照這樣計算,從北京到青島大約需要幾小時?而有一個學生卻說:“只須4÷1/3就行了”。他的理由是:“4小時行了全程的1/3,也就是4裡面有幾個1/3“從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躍的,省略了許多分析的步驟。這種獨創性應該給予鼓勵。獨創往往蘊含於求異與發散之中,經常誘導學生思維發散,才有可能出現超出常規的獨創;反之,獨創性又豐富了發散思維,促使思維不斷地向橫向與縱向發散。

  二、在多種形式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多種形式的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以達到誘導學生思維發散,培養髮散思維能力的目的。

  1.一題多變。對題中的條件、問題、情節作各種擴縮、順逆、對比或敘述形式的變化,讓學生在各種變化了的情境中,從各種不同角度認識數量關係。

  4÷1/3時,丙單獨做需要15小時。如果三個人合做,多少小時可以完成?

  解答後,要求學生再提出幾個問題並解答,可能提出如下一些問題:甲單獨做,每小時完成這批零件的幾分之幾?乙呢?丙呢?

  甲、乙合做多少小時可以做完?乙、丙合做呢?

  甲單獨先做了3小時,剩下的由乙、丙做,還要幾小時做完?

  甲、乙先合做2小時,再由丙單獨做8小時,能不能做完?

  甲、乙、丙合做4小時,完成這批零件的幾分之幾?

  透過這種訓練不僅使學生更深入地掌握工程問題的結構和解法,還可預防思維定勢,同時也培養了發散思維能力。

  2.一題多解。在條件和問題不變的情況下,讓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地進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題途徑。一題多解的訓練是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一個好方法。它可以透過縱橫發散,使知識串聯、綜合溝通,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目的。

  例如,甲乙兩地相距200千米。一輛貨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前3小時行了全程的2/5,照這樣的速度,行全程需要多少小時?

  解法一:

  200÷(200X2/5÷3)或1÷(2/5÷3)

  從倍數關係考慮可得解法二:3X〔200÷(200X2/5)〕或3X(1÷2/5)用列方程的辦法得解法三:設行完全程需要X小時。

  200÷X=200×2/5÷3

  從時間+路程=單位路程所需的時間,可得解法四:3÷2/5如果把全程看作5個單位則可獲得下列解法:解法五:(3÷2)x5解法六:3x(5÷2)解法七:2/3=5/X;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在多方面時刻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片面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就會失之偏頗。在思維向某一方向發散的過程中,仍然需要集中思維的配合,需要嚴謹的分析、合乎邏輯的推理,在發散的多種途徑、多種方法中,也需要透過比較判斷,獲得一種最簡捷、最科學的方案與結果。所以,思維的發散與集中猶如鳥之雙翼,需要和諧配合,才能使學生的思維發展到新的水平。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4

  一、教學部分

  1、認真鑽研教材,對教學內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在學期初就要把教材的各個知識點羅列出來,這樣既便於教學也便於在教學過程中檢測學生掌握情況和學期末複習。

  2、上課要有充分的準備。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沒有備好課又不得不進教室的時候大家都遇到過,我這裡主要就是針對這點來說,我說的上課要有充分的準備,就是指對要上的這個知識點怎麼教,學生要掌握什麼,學生的已有知識準備情況怎麼樣,自己一定要心中有數。否則這節課帶來的有可能是要我們花2節甚至3節課的時間來補。而且還不一定有我們需要的效果。

  3、要花一定的時間來思考、分析自己所帶的學生的個體學習狀況以及學生的家庭狀況,目的是瞭解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究竟需要你從哪個知識點入手輔導他,下多大的功夫和花多少時間來輔導他,(瞭解家庭狀況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學生在家接受家長輔導的情況、效果。)

  4、對所教的新知識點,要根據低段學生的記憶和遺忘規律,要當天複習或者第二天覆習,以後逐步延長時間,這種方法非常適合低段學生遺忘快,不會複習的特點

  5、對學生的作業及時批閱,讓學生及時改錯,老師還要及時檢查學生的改錯情況。如果我們預計達不到這樣的要求時寧願不佈置作業。

  6、學困生的輔導,要有針對性,有目的性,一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的解決,並及時的鞏固。可以適當降低要求,樹立他們的信心;發揮他們的長處,及時鼓勵,從側面樹立信心,從而轉移到學習上。

  7、發揮團隊的力量。學校在各個班級課程的安排上基本是錯開在,每個老師的進度也有少許的差異,其實這樣為我們的教學研究提供了便利,這樣上了課的老師可以及時把發現的問題和其他老師進行交流,大家共同探討,發現問題及時的解決。這樣的教研具有實效性、針對性。目的明確,促進教學。

  8、以數學建模思想引領學習方式轉變。例如,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遇到的這樣的問題例:淘氣原有18只鉛筆,送給同學8只,還剩多少隻?我們可以藉助實物演示,讓學生動手操作,然後讓學生總結出這類性的問題的解決就是用原來的送出去的(用去的)=還剩的。逐步的過度到讓學生看到這樣的題型,就能根據題意,先說出數量關係。然後再來解答。這樣到了二年級下期,這道題變成淘氣原有18只鉛筆,送給2個同學,每人4只,還剩多少隻?學生開始學習這樣兩步計算的解決問題的題型時,他們就能很快的找到中間問題。學生知道本題的數量關係是原有的送出去的=還剩的,原有的數量是18,送出去的確切是多少還不知道,所以要先算送出去多少。其實這樣我們就是讓學生經歷了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一個過程,促進了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二、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

  1、培養學生讀數學的習慣,要教學生讀數學書

  2、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別的同學發言時,自己要用眼睛看著對方,肢體語言上要有體現,後面的同學發言時,要微微側身,眼睛目視對方,並思考對方的發言。

  3、作業書寫的習慣,規範學生作業書寫格式。適當練習數字的書寫。

  4、積極舉手發言的習慣,鼓勵學生大膽的發言,學生回答錯誤時,不要打擊學生。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5

  一、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肯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可見,要讓學生會學,得讓學生想學,對學習感興趣,那麼,作為老師就得想辦法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本人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給予高度評價,並作出肯定,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成功感,使學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時激發再學習的慾望。

  例如,我讓學生獨立完成“用直尺和量角器畫已知直線的垂線,”而後,我讓畫好的學生說是怎樣畫的。學生說:“先畫一條直線,並在這條直線上找一點,然後用量角器的中心和這個點重合,量角器的零刻度和這條直線重合,在量角器90度刻度線的地方上點上一點,把剛點的這一點和直線上的這一點連線起來,這條線就是已知直線的垂線。”我又讓學生說出當時是怎樣想出這種畫法的,學生回答道:“互相垂直的兩條直線相交成的角是直角,而直角是90度,我就想著用量角器畫出90度的角。”當時,我立即對這位孩子的想法給予了肯定,並作出高度評價-----丁瑩同學非常聰明,他能把我們剛學過的“用量角器畫角的方法”和“垂線相交的角是直角”聯絡起來思考,他不僅開動了腦筋,而且會動腦筋,希望大家在以後的學習中碰到新的問題時,會像這位孩子一樣去思考問題,把我們學過的知識聯絡起來綜合考慮,分析解決新問題。此後,這位同學在課堂上思考問題更積極了,思路也很廣,也很特別,在他的帶動下,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有一定的提高。

  二、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能提出問題,說明學生對事物進行了觀察,分析和思考,深入理解其含義。在教學中,我就是採用啟發式,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以致最終解決問題。如:在解答兩、三步計算的應用題時,我常常先讓學生自己讀題,理解題意,分析已知條件能解答哪些問題,在分析中發現問題,並把問題一一提出來,根據已知條件一一解答再看解答出的這些問題中哪些能幫助解答最後的問題;或者看最後的問題需要什麼條件才能解答,再看看需要的條件中是否給出這些條件,按理往下推,直到題裡有條件能解答新問題為止,最終尋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長期進行這種分析思考的訓練,會逐漸養成勇於探索問題的好習慣,變得思維敏捷,聰明好學。

  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能力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絡。”在問題的解決中。老師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時,讓學生自己感悟,最終找出問題的答案,這種方法比老師直接給學生講解,使學生明白問題的打啊要強得多,雖然都是弄懂問題的答案,但是學生明白問題答案的途徑就不同,前者學生的思維是作過激勵鬥爭的,是一種內化過程,後者學生的思維過程是跟在老師後面完成的,是平穩過渡的由眼到手的簡單過程,前者具屬探索性學習,後者是接受性學習。因此,前者的學習會有所發現,價值遠遠超出後者。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當老師的,特別是數學老師,不要嫌學生思維遲緩,耽誤課堂時間,而把自己的分析思路嫁接給學生,取代學生思維,違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試試看,一開始我們給足學生思維的時間和空間,當訓練有數後,你的收穫是驚人的,可喜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