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導手冊的心得體會

家庭教育指導手冊的心得體會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裡有了一些心得後,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庭教育指導手冊的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家庭教育指導手冊的心得體會1

  近期,讀了孩子拿回來的就《家庭教育指導手冊》收穫不小。

  這本書使我懂得,家庭教育作為人生教育當中的一部分,應當引起我們家長的高度重視。我們要懂“因材施教”的道理,要顧及孩子的興趣和專長,不要讓孩子成為學習的機器。

  針對不同個性的孩子,父母要採取不用的溝通方式,並且保持良好的溝通心態。缺乏耐心、煩躁過激的言語行為,必將導致溝通的失敗。

  父母雙方要達成教育共識,如果需要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的時候也要有分寸,不能讓孩子鑽空子,要讓他知道爸爸媽媽的教育觀點是一樣的。

  無論聽到什麼不同的意見,家長要保持冷靜,不要剝奪孩子的發言權利。孩子有不同的想法時,家長就應該讓孩子把話說完,然後發表自己的想法,指出孩子的可取之處或錯誤之處。不能以老賣老,要學會換位思考。

  在把做人的權利說給孩子的同時,把做人的責任也讓他承擔起來。給孩子一定的空間,一定的時間追求人生的和諧、圓滿、幸福。賞識自己的孩子,讓孩子與幸福有約吧!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要具體分析,要以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和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為前提,不能百依百順。過分滿足孩子的要求容易引發孩子過高的慾望,一旦父母無力滿足其要求時,勢必引起孩子的不滿,致使難以管教。

  孩子已經進入初三,即將要迎接中考——人生的第一大轉折點。書中也提到了克服考場緊張的方法,很值得采用。

  在這一年中要和孩子一起解決隨時出現的學習問題。看到孩子的努力和進步要給予適當的獎賞,發覺孩子的鬆懈和困難,要及時的指出和鼓勵。提醒孩子要制定一個自己的學習目標,朝著他努力,朝著他靠近。這就是我的讀書心得。

  家庭教育指導手冊的心得體會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永遠的榜樣。”

  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我們走出了父母的溫暖的懷抱,走出象牙塔,走進大學,走向工作,也逐漸成為社會的一分子。原來是孩子,是學生的我們逐漸也開始往人生的下一階段過渡。父母,這個詞似乎也離我們不再遙遠。

  資訊時代的迅速發展,讓我們想要了解這個社會的某一個角落變得不再困難。大量的資訊湧入,大量的事件曝光,我們看到了不少的事情同“家庭”和“父母”有關,有正向的也有充滿爭議的,大量的不同的聲音和討論讓這個身份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同時也讓我們有了一些困惑:到底要怎麼做,才能是一個合格的家長呢?“家長”這個身份來得突然,又因為擔著重大的責任,能夠影響一個孩子的童年甚至是一生,所以被寄予了深厚的期望。但這份全天24小時無休的工作既沒有一份標準的手冊來告訴大家應該要怎麼做,也沒有提供一個練習犯錯的機會,彷彿大家預設“家長”這個身份只要一被標註,就能夠做得很好,似乎連家長自己也這麼認為,明明在應該不斷學習的階段,有些卻認為他們所做的一定是對的。

  但是這樣的“預設”讓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呢?是有些家庭的幸福美滿,親子關係的親密和諧;是有些家庭親子關係破裂,分崩離析;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也是“父母等著孩子的感恩,孩子等著父母的道歉”。

  到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呢?為什麼會有“家長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而孩子卻覺得受到了很多傷害”這樣的情況出現呢?我想,這大概和並不是所有家長都使用了正確的教育方式有關。《家庭教育指導手冊》每一問題前面都有一個案例,翻看的時候我或多或少都感覺到了熟悉,即使不是自己身上發生的,也聽說過,看過。這些家長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做,只是他們的方式不一定是正確的,是合適的,所以才得到了相反的效果。也許家長們也需要接受一個事實:他們也是家庭教育中的“學生”,也需要去學習如何和孩子相處,學習如何解決親子之間出現的問題,孩子並不是家長的附屬品,他們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出現問題的時候,只一味地期望孩子做出改變,改變成家長自己想要的樣子,這是不合理也不正確的。

  學習如何去做好家長,應該是個漫長而又曲折的路程,也許會走過很多的彎路,每個孩子都是個獨立而又特別的個體,可能適用於其中一個孩子的方法並不適用於另一個孩子,所以它需要家長不斷地去進行探索。探索的路上不會一帆風順,如果有指導或者是參考就變得至關重要。《家庭教育指導手冊》這本書就從專業的角度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翻看著這本書,我有多種感受湧入心頭,最突出的感受就是角度不同。很多的書也會提及一些親子之間出現的問題,提及的時候總是說:“這是因為孩子……”,這樣的說法可能會給家長一種錯覺:並不是我的做法的錯,是孩子不夠配合,只要我透過其他手段讓他配合,就可以達到我想要的效果。其實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作為獨立的個體,我們只能決定自己想什麼做什麼,不能完完全全地去幹預其他人的所思所想,即使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孩子之所以會聽父母的話,是因為他們信任父母,所以允許父母透過他們來影響自己,並不因為他們是父母的附屬品。而指導手冊裡給我們提供了不一樣的角度。親子關係一定是孩子的問題嗎?不是。那一定是家長的問題嗎?也不是。只是當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能夠做的,就是從自身出發,去做出一些改變,或者提供一些適當的環境,來影響孩子做出改變。這一本指導手冊就表達出了一種觀念,如果出現了一些家長認為與孩子之間難以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並不僅僅是其中一方的錯誤。所以從解決方法上,手冊裡並沒有侷限於一定是“對著孩子做些什麼”才能夠改變,也有一些措施是之前家長可能認為毫無作用的“改變環境”的方法。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如果孩子一直賴床,家長應該怎麼辦”這樣一個問題。之所以有很深刻的印象,是因為案例裡的小朋友簡直就是幼時的我的另一個翻版,晚上睡不著,早晨起不來,以前靠媽媽喊起床的時候總是要喊上三四次,即使是後來長大的時候也總需要設定上三四個鬧鐘,每一個鬧鐘響過了,按掉之後再賴床個五分鐘,反反覆覆幾次,總是沒有辦法利索地起床。雖然每回讓媽媽喊,她喊個三四次也會提高嗓門有些生氣,但是我們倆都沒有辦法。在手冊裡就有說到這一個問題,提供的解決辦法就不是讓家長粗暴地推門就開始喊或是開始數落孩子怎麼不起床,而是先從環境開始改變。拉開窗簾,開啟窗戶,讓孩子感受到新的一天已經到來,感受到白天的明亮,讓孩子的潛意識裡就做好一種迎接新的一天的準備,其實可能比家長粗暴地拉被子,或者是扯著嗓子喊上幾次都更加有效果。

  除了角度不同以外,這本手冊還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多方位。翻開目錄就可以發現,手冊分為了六個部分,分別是生命與生活、親子關係與溝通、學習與成長、品德與個性、家教與家風和家長自我提升與家校合作。相比於學校裡的老師可能更加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怎麼樣,家長這個一輩子的二十四小時的“老師”,要操心的方面就不僅僅侷限於學習方面了。學習之外,孩子的生活過得怎麼樣,是不是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孩子性格怎麼樣?是不是一個品行端正的好孩子?很顯然,家長這個並沒有物質酬勞的“老師”,承擔著更多的擔心,操著更多也更全方位的心。以往有一種觀點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他的品行也不會差到哪裡去,這樣的觀點再加上升學的需求,讓家長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孩子的學習上。但是近幾年,網上陸陸續續爆出了一些高學歷的學生品行不端,說出一些不當言論甚至是做出一些令人錯愕的事情,也讓我們開始反思,學習好的孩子是真的沒有品行上的.問題嗎?其實不盡然的,所以對於孩子品行方面的培養和品行問題的糾正,應該從小就抓起,應該和學業問題一樣得到重視。這本手冊中間就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看似很小實則可能反映了某方面偏差的案例,例如教會孩子們學會感恩,我們總會把“要學會感恩”掛在嘴邊,把它當做學校黑板報必不可少主題,孩子在懵懵懂懂中受著這樣的灌輸,有的進到了心裡,被記住了,一點點摸索學會了,有的就只是當它成為一個任務,從來沒有想過感恩是什麼意義,該怎麼做,為什麼要這麼做。換句話說,我們並沒有系統地去教會孩子學會感恩,我們總是理所應當地覺得所有人都天生會感恩,卻忘記了我們本來也可以用我們自己的方法去教會孩子更快更好地理解和學習到這件事情。還有一些是近些年來很熱門的引起很多討論的問題,比如“二寶”話題。自從開放了“二孩”政策後,我們看到了不同的家庭暴露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許多的大孩有各種各樣的反應,但都表達出了對於二孩的排斥。手冊裡也有談及這個問題,它所說的方法不一定肯定能夠解決每一個家庭出現的每一種情況每一個問題,但至少它提供了一種思考,一種處理問題的新角度,提供了一種看待問題的新方式。家長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是不是大多數時間站在了自己的角度?那不如換位看看,孩子是怎麼想的,或許這樣,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孩子有這樣的舉動了。

  除此之外,這本手冊的後面兩個章節涉及到了“家教與家風”以及“家長自我提升與家校合作”,更讓我感受到了這本書極強的專業性。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孩子們所生活的環境並不是一個個獨立的部分,而是一個又一個一層又一層巢狀的系統,家長,家庭,學校,甚至社會,這個五光十色的大世界,每一個系統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從多層次多維度多方面來看待給予孩子的教育,而且不僅停留在教育孩子,還不斷透過學習來提升家長自己,使自己也得到教育,和孩子共同進步,給孩子提供更良好的系統,也是這本書這兩個章節傳遞出來的一個訊息。

  不論是站在一個被教育的孩子的角度,還是一個逐漸走向社會終究有一天也會為人父母的成年人的角度,我都從這本書裡受益匪淺。教育本是一件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事情,不是揮舞著鞭子吆喝著改變,如何用溫和又有力量的辦法,達到教育的效果,這是值得思考的事情。《家庭教育指導手冊》在家庭教育方面給予了我們很好的角度和新的思考。非常感謝編寫這本書的所有老師、專家和為這本書可以出版付出了辛勤工作的人們,相信更多的家庭會從中有所收穫,有給更多的思考。

  家庭教育指導手冊的心得體會3

  首先,非常高興又得到了這麼一本有助於家庭教育的書籍。

  平日裡,與孩子的溝通和教育總是很難進行。大部分是由於我們不會溝通技能,往往都話不投機三句多、不歡而散,用孩子的話說就是:“我們有代溝。”而這本指導手冊上既有案例、技巧,又有面對不同情況的應對方法,實在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我和老婆都十分喜歡這本書,沒事就會翻一翻。

  孩子馬上初三了,我們都希望她能考上個好高中,於是就給她報了3門課外輔導班,更是每天督促她好好學習。事實上,我們也把精力都放在了學校教育上,卻忽略了家庭教育。這些問題在孩子的青春期期間一一浮出水面:脾氣暴躁、不懂忍讓。這對於她的人際關係和學習都無疑是一個大大的弊處,於是我們在注重學校教育的同時,也非常關心她的家庭教育。平時我們與老師的交流也並不密切,從沒主動問過孩子在學校的情況,這也是我們的缺點。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孩子時常會主動和我們交流學校裡發生的事,這一點在晚飯的時候特別明顯。以前我們“嗯”幾聲就過去了,而在看了第一本家庭教育指導手冊後,我才知道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無益的。於是我們也會在孩子說學校裡發生的事的時候,說“原來是這樣啊”、“你說得對”諸如這樣的話,我們驚喜的發現孩子變得開始愛與我們交流了。這一點的突破讓我們看見了希望!

  其實,大多數的孩子心理年齡還是很幼稚的。孩子的世界裡,就是需要一個人去遷就他們、包容他們、理解他們的。當然,我是不贊成過分溺愛的。但是有些過激的行為反而會把這些“要不到玩具和糖”的孩子越推越遠,這本家庭教育指導手冊就很好的教給你怎樣去與這些孩子溝通。

  建議所有家長關注家庭教育,多去看看這本家庭教育指導手冊,它一定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家庭教育指導手冊的心得體會4

  最近,我閱讀了《家庭教育手冊》一書。本書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相親相愛一家人;第二部分,新環境,成長的起點;第三部分,青春期,堅定的陪伴。幾乎是一氣呵成的看完這本書,看完以後,對比較感興趣的第一部分又重新進行了閱讀。

  第一部分主要是從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家風三面來說的。書中有一句話我至今記憶猶新,“管孩子,先要和他拉關係”。為什麼對這句話印象如此深刻呢?其實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都有著不同的角色,我是父母的女兒,孩子的媽媽,學生的老師。也許是因為職業原因,也或許是因為我的家庭教育對我性格的影響,我到目前為止,我都認為自己不是一個成熟的人,所以面對夫妻之間發生的分歧,面對孩子教育中發生的一些問題,我都沒有很好的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我常常自認為良好的夫妻關係,應該是對方的遷就與事事關心,而忽略了彼此之間的尊重。這本家庭教育手冊不僅從理論上,更重要的從真實的案例分析中,讓我們感受到夫妻關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夫妻關係。

  其實我知道一個有良好生活情趣,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家庭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性。但是面對處於“可怕的兩歲”期的孩子,我好像少了很多耐心。我甚至還像很多家長一樣,希望孩子朝著以及的價值觀念去發展,從而這樣去參與對孩子各方面管理。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我改怎麼辦?如何讓我更家有耐心?雖然這本書沒有直接回答這些問題,但是從本書中寫的一些內容,比如與孩子溝通時的語言,列舉出的12句話中,我彷彿看到了一面鏡子,這不就是平時的我嗎?於是在這個假期,我開始悄悄改變,比如我的叨嘮不休似乎減少了,威脅恐嚇也減少了,我更多的是去關注如何增進親子關係。雖然孩子還小,只有兩歲,我也開始去尊重。雖然孩子還小,我也開始去了解他的想法,不在強加自己的思想。雖然孩子還小,我也試圖去學會溝通。

  書中還有一個內容引起我的注意,就是對孩子的讚賞。與“太棒了!”“你真了不起!“太好了!”這類空乏的讚賞相比,把孩子值得讚賞的行為與父母的感受具體描述,會讓孩子更強裡的感受到認可的喜悅。我的孩子雖然小,但是在語言上日常交流已經沒有問題了。

  每當我發現因為我的改變,看到孩子的進步,感受到家庭的和諧,我也會有認可的喜悅產生。《家庭教育手冊》不僅會陪伴我這個寒假,也會讓我受益終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