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在我們上學期間,大家都背過各種知識點吧?知識點就是學習的重點。為了幫助大家更高效的學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1

  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

  1.市場:

  2.交通:

  3.國家政策

  4.勞動力

  5.科技: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

  6.工業基礎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港口建設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決定港口位置)】

  1.水域條件:港闊水深(等深線密集,有利於停泊靠岸避風)

  2.築港條件:陸地地質穩定、地形平坦、坡度適當(有利於安排建築用地、港口裝置)

  【社會經濟條件(影響港口興衰)】

  1.經濟腹地條件:經濟腹地是否廣闊、客貨流量大小、腹地經濟性質(經濟腹地的廣闊與否影響著客貨流量;客貨流量影響著港口的興衰;腹地經濟性質決定港口性質<綜合港、專業港等>)

  2.城市依託(交通便利;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援)

  3.政策條件:對外開放地區建成自由貿易港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評價河流的航運價值

  【自然條件】

  1.地形:平坦,流經平原,水流平緩

  2.氣候:降水豐富均勻,河流流量大,季節變化小,冰期短

  3.河道:寬闊平直,水深

  【社會經濟條件】

  流域內人口多,經濟發達,聯絡密集,運輸量大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治理原則

  上游:調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洩洪、束水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庫、植樹造林

  中游: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徵(a.流域廣,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

  2.水文特徵(a.流經溼潤地區,降水豐沛;b.幹流汛期長,水量大。)

  3.氣候特徵(該年份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氾濫。)

  【人為原因】

  1.植被破壞(a.過度砍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b.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洩洪能力降低。)

  2.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湖泊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區缺水原因的分析與解決措施:

  ※原因

  【自然原因】

  1.氣候:降水較少或不充沛、蒸發量大、季節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徑流量較少

  【人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汙染浪費嚴重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解決措施

  1.開源: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庫、沿海地區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節流:減少水汙染、減少浪費、提高工農業水資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業發展、發展節水農業(如:噴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規,提高人們節水意識、實行水價調節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水庫壩址選擇因素

  1.壩址在河流、峽谷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口袋形區域有利於建壩:工程量小,造價低,庫區容量大)

  2.選擇地質條件好的地方,避開喀斯特地貌、斷層

  3.氣候水文條件:保證水量充足

  4.考慮修建水庫是否需要移民,佔地搬遷情況,儘量減少淹沒居民點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水庫的作用

  1.調節氣候,改善生態環境

  2.有利於發展水產養殖業

  3.有利於發展旅遊業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發電價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運價值

  鹽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1.氣候:氣溫高、降水少、多風、日照強:有利於蒸發

  2.地形:面積廣闊的平坦海灘、淤泥質海岸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漁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1.地形:面積廣闊的大陸架(陽光直射、光合作用強、餌料豐富)

  2.溫帶海域:氣溫變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處: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

  4.洋流:(交匯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帶來海底營養鹽類,餌料豐富

  衛星發射基地選址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

  1.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2.緯度:地球自轉的線速度

  3.地勢:平坦開闊

  【人文條件】

  1.人口:單位面積人口密度低,地廣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軍事: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隧道的選址條件

  要選擇在背斜處(a.背斜岩層向上拱起,地下水向兩側滲流,不容易發生滲漏問題;b.背斜為穹形構造,不易塌方。)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汽車站選址的區位條件

  1.路況:周圍道路寬闊

  2.與市內外交通聯絡

  3.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選址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

  1.地形: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

  2.地質:有良好的地質條件

  3.氣候:少雲霧。

  【社會經濟條件】

  1.交通條件:與市內有便利的交通聯絡。

  2.經濟: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方向

  1.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加大綠化,有計劃退耕還林還草,改善生態環境

  2.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3.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多種農村經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商品農業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民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2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說、地圓說、地心說、日心說、大爆炸宇宙學說。

  宇宙的基本特點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

  天體的分類星雲、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

  天體系統的成因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日地平均距離1.496億千米。

  太陽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八大行星按結構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地球上生物出現和進化的原因光照條件、穩定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溫度、液態水。

  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核聚變反應

  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維持地表溫度,水迴圈、大氣運動等的動力,人類的主要能源。

  太陽活動黑子(標誌)、耀斑(最激烈)。

  我國太陽能的分佈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太陽黑子的變化週期11年。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②影響短波通訊③產生磁暴現象

  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

  月相變化規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東東(下弦月)

  星期的由來朔望兩弦四相。

  空間探索階段的開始1957年10月,原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

  空間開發階段的開始1981年第一架太空梭試航成功。

  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1970年東方紅一號、1999年神舟號載人航天試驗飛船。

  宇宙自然資源的分類空間資源(高真空、強輻射、失重)、太陽能資源、礦產資源。

  保護宇宙環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強國際合作。

  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長4萬千米

  緯線和緯度,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連線東西的線。每1個緯度為111.1千米;

  經線和經度連線南北的線。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

  東西兩半球的劃分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

  南北兩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23°26′和66°34′緯線

  本初子午線0°經線,透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

  南北方向的判斷有限方向,北極為最北,南極為最南。

  東西方向的判斷無限方向,沿著自轉方向為向東,逆著自轉方向為向西。

  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地球自轉的週期恆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週期);太陽日,24小時。

  地球自轉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時15°),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地球公轉的軌道橢圓軌道。一月初(近日點),七月初(遠日點)。

  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地球公轉的週期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迴歸年365日5小時48分46秒

  地球公轉的速度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

  黃赤交角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週期相應地在南北迴歸線間往返移動

  晨昏線的判斷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

  地方時的計算每往東1°,時刻增大4分鐘。

  已知經度求時區數經度除以15,再四捨五入。

  區時的計算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

  北京時間以東八區(120°地方時)為標準時間。

  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準時。

  國際日期變更線180°經線(理論上),不透過陸地(實際)。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不同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太陽直射點的判斷與該點的切線方向垂直,地方時為12點。

  春分日(3月21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北迴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秋分日(9月23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南迴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地球側檢視的判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地球俯檢視的判讀逆時針自轉,中心為北極;順時針自轉,中心為南極。

  晝夜長短的計算以晝弧長度為依據,每15度為1小時。

  日出日落時刻的計算根據晝長以標準日出(6時)和標準日落(18時)前後推算。

  晝夜長短的判斷夏半年,越北白晝越長,冬半年,越南白晝越長。

  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天文四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是夏季。

  我國傳統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來劃分四季。

  歐美傳統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的起點。

  二十四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五帶的名稱和範圍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

  大氣圈對地球的重要意義保護生物生存,影響地球自然環境,維持生命活動

  低層大氣的組成幹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

  幹潔空氣的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塵埃的作用生命活動;構成生物體;吸收紫外線;光合、保溫作用;成雲致雨

  大氣汙染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

  大氣垂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高層大氣(電離層)

  對流層的主要特徵上冷下熱,對流顯著,天氣現象複雜多變。與人類的關係最密切

  平流層的主要特徵臭氧吸收紫外線。平流,對高空飛行有利,

  大氣上界離地面約20xx-3000千米。

  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陽高度角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輻射定律物質的溫度越高,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短;反之越長。

  地面輻射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

  大氣逆輻射夜間有云較溫暖,夜間晴朗較寒冷。

  大氣的保溫效應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對地面長波輻射吸收能力很強。

  全球的熱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熱量與支出的熱量是相等的。

  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各緯度間的冷熱不均。

  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

  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壓垂直指向低壓。單位距離間氣壓差越大風力越大。

  地轉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由於受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並不平行,而是有個交角。

  根據等壓線判斷風向的步驟①高壓垂直指向低壓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小氣候城市風、海陸風、山谷風

  海平面等壓線與風力大小低壓中心,高壓中心。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大氣環流的意義調整全球水熱分佈,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東北信風、副高、中緯西風、副極地低壓、極地東風、極地高壓

  典型的季節現象

  地理現象 時間季節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轉 七月初,遠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快

  正午太陽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迴歸線以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南半球達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迴歸線以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北半球達最小

  晝夜長短 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 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內出現極夜

  等溫線 陸地等溫線均向北凸出 陸地等溫線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氣壓帶、風帶 隨太陽直射點北移 隨太陽直射點南移

  雪線 雪線上升 雪線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流動 受東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流動

  我國的降水 夏李風影響,降水多 冬李風影響,降水少

  我國的河流 內流河因高溫導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風影響,大部分河流進入汛期,東北地區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進入枯水期,秦嶺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結冰期,部分河流有斷流現象

  我國的季風 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大陸的冬季風影響,寒冷少雨

  我國的農業生產 全國普遍高溫,農作物進入生長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漸過渡到兩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區農作物處於越冬期,南方熱帶地區水熱充足,可生產反季節蔬菜、瓜果

  氣象災害 旱澇(華北春旱、長江伏旱)、暴雨、颱風(表現:強風、暴雨、風暴潮) 寒潮、沙塵暴、乾旱、暴雪

  地質災害 滑坡、泥石流較多 較少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3

  1、水土流失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鬆黃土高原)。

  (2)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治理的措施:

  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治理的意義:

  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

  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

  態農業模式,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荒漠化問題

  我國典型的地區:

  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於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

  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髮菜等

  治理意義:

  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

  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於促進生

  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3、乾旱缺水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華北地區、西北、長江中下游地區

  華北地區:

  產生原因:

  (1)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

  (2)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汙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調;修建水庫;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減少水汙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發展節水農業;採用滴灌、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國東北地區為何沒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鹽鹼化

  我國典型地區:

  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1)自然原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地形低窪;大氣降水少,以灌溉水源為主。(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採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區鹽澤化

  我國典型地區:

  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產生的原因:

  過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實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國典型地區:

  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氣溫高;靜水;靜風;海域相對封閉。

  (2)人為原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汙水多;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由於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汙染了養殖水域。

  ①坡面開墾→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坡度、植被覆蓋率、降水強度、坡面巖性);

  ②乾旱、半乾旱地區過墾、過牧、樵採→荒漠化(降水較少,生態脆弱);

  ③沼澤地開發→破壞溼地→氣候惡化(乾旱)

  ④圍湖造田→湖泊面積縮小→調節河流功能減弱→氣候乾旱、洪澇多發;

  ⑤蒸發量大的地區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鹽鹼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鹽運動);

  ⑥過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水量減少,河流下游斷流、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後退);內陸河湖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流量減少,湖泊萎縮甚至消失,河湖鹽度升高,河湖區生態環境惡化);

  ⑦農藥化肥→土壤板結、酸化、汙染水源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4

  第一章 人口與環境

  第一節 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2.生條件,婦女就業狀況,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戰爭,自然災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節 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

  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土地。礦產資源。森林 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資源(成正比)、科技發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個特點:臨界性。相對性。警戒性。

  第三節 人口遷移

  人口遷移的判斷:空間位移;變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遷移的型別(按是否跨越國界):國際遷移、國內遷移

  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

  對人口遷出地: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 對人口遷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於經濟發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自然:氣候,土壤,水源,地形,資源 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通訊發展

  政治:政策。戰爭,政治中心變更,

  第二章 城市與環境

  第一節 城市空間結構

  城市區位因素

  自然:地形 平原,高原,山谷 氣候:中低緯(溫度)。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運輸,軍事

  人文:礦產。交通。旅遊。政治。宗教。科技。

  商業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離的影響最大

  工業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離的影響最小

  OA商業付租能力最強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強 BC工業付租能力最強

  城市等級越大,數目越少,服務範圍越大,服務種類越多,級別越高。

  第二節城市化過程與特點

  城市化的標誌: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開始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發展快, 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三章 區域產業活動

  第一節 產業活動的區位條件和區域聯絡 生產協作聯絡:工序—協作(布)工業聚集部件—生產(車)工業分散 商貿聯絡:區域貿易。國際貿易

  第二節 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地域型別

  農業區位因素:自然因素:氣候:熱量,光照,降水量。

  地形、土壤,河流

  科技:勞動力,科技裝備,生產技術,種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政策。

  種植水稻區位條件: ①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②地形:平原地區,地勢低平 ③人口: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④科技

  特點: ①小農經營,人均耕地少。

  ②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機械化和科技水平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節 工業區因素與工業地域聯絡

  原料指向型工業 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 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業、傢俱製造業、印刷工業 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地區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 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積體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工業佈局:1.遠離河流上游2.分佈在盛行風下風向3.盛行風垂直郊外4.最小風頻上風向 工業聯絡

  (1)投入——產出(工序)

  (2)輕,薄,短,小(部件)

  第四節 交通運輸佈局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築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佔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週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裝置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第四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一節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部分資源短缺趨於枯竭,人均資源擁有量減少 生態破壞,生物多樣性受損 環境汙染,人類生存環境質量下降

  第二節 人地關係思想的演變

  古代 地理環境決定論→人定勝天→天人合一

  現代 地理環境決定論→可能論→適應生態和和諧論→可持續發展論(20世紀80s)

  第三節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可持續發展: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發展的觀念,公平的觀念,環境的觀念,權利的觀念 第四節協調人地關係的主要途徑 1. 控制人口規模 2. 轉變發展模式

  3. 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 協調人地關係,從我做起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5

  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岷山—邛崍山—錦屏山以西地區,介於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號稱“世界的第三極”。青藏高原所在地區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後來到上新世—更新世時,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斷擴張北移的印度洋推動剛硬的印度板塊,沿雅魯藏布江地縫合線向亞洲大陸的南緣俯衝擠壓大幅度抬升形成。

  因為緯度低、地勢高、空氣密度小、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體積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溫涼,氣溫年較差不大、日較差大的高原季風氣候。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響著我國的氣候。

  (一)、青藏高原對西風氣流的阻擋作用

  青藏高原阻擋了我國低空的西風氣流,使之分為南、北兩支氣流(分支點在60°E),北支氣流經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和華東等地區流向太平洋;南支氣流則在流過青藏高原南側後轉變成了溫度較高、溼度較大的西南氣流,影響我國四川、貴州、雲南、華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這兩支氣流最後在青藏高原東部110°E附近匯合。如圖1所示。

  冬季,我國近地面的西風急流南移,其北支氣流會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勢力減弱,使我國北方廣大地區氣候寒冷乾燥;而其南支氣流則會增強並在昆明、貴陽與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形成昆明準靜止鋒,使四川、貴州、漢水流域乃至山東、遼寧一帶出現大量降雪。

  夏季,我國近地面的西風急流北移,其南支氣流會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勢力減弱,使喜馬拉雅山南緣一些地區風力最小,天氣最穩定;其北支氣流則剛好相反。隨著西南季風勢力的增強,西南暖溼氣流會為我國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帶來大量降水。青藏高原北部氣流對我國影響較明顯,如春季我國西北氣旋活動多。

  四川盆地一帶冬季由於受青藏高原阻擋作用影響較大,風速較小,空氣溼度較大,加上地形的影響,易出現雲霧天氣;夏季由於處於青藏高原“背風坡”,若西南暖溼氣流偏南流,東南季風西進勢力減弱,就易出現乾旱。

  (二)、青藏高原對冷暖氣流的遮蔽作用

  冬季,由於來自較高緯度地區的空氣很難越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區受冬季風影響就較小,氣溫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於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極少能越過青藏高原進入我國西北地區,甘肅、新疆一帶氣候就會幹旱。

  (三)、青藏高原對我國冬、夏季風的促進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國東部地區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氣候單元,使我國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表現得極為明顯。由於地勢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受熱快,氣流上升,氣壓降低,這加速了陸上低壓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夏季風勢力增強甚至影響到青藏高原的東部和南部。如圖2所示。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降溫快,氣流下沉,使陸上高壓勢力增強,促使氣流由陸地吹向海洋。如圖3所示。

  由於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國東亞季風環流勢力更強大,冬夏季風更替更明顯,大陸性氣候特點更突出,冬季風影響的時間更長、範圍更廣。

  (四)、青藏高原對我國華南地區降水的影響

  由於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國東部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季風氣候區,加上臺風的影響,我國華南地區的降水極為豐富,擺脫了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變成沙漠的厄運,成了北迴歸線上的一片“綠洲”。

  總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也對我國氣候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我國氣候複雜多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