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課程改革的工作總結

中學課程改革的工作總結

  一年來,務實的教學研究,科學的教學管理,保證了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攀升。回顧課改之路,我們深刻體會到,著力實施校本教研是大規模培訓在職教師,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最好辦法,同時也是促使新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的有效途徑。我校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以學生為本”,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放在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樹立“民主、健康、快樂、堅持”的教育理念,改變那種“教師為分數而教,學生為考試而學”的做法,做到面向全體,實施素質教育,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管理及活動中健康成長,成為一個大寫的人,為學生美好人生奠基。

  一、讓課堂成為學生主動發展、快樂成長的精神家園

  課堂是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在課堂上除了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能力得以提高,品格得以形成,人格得以健全。

  (一)關注學生髮展,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校構建的“小組合作、和諧高效”課堂的核心理念就六個字:“關注學生髮展”。這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更是“小組合作、和諧高效”課堂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 “關注知識”還是“關注發展”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分水嶺”,是新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更是素質教育能否在課堂教學中深入推進的關鍵因素。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不是知識,最重要的是以知識為載體,透過自主探究,使他們學會自學,學會學習;透過小組交流討論,使學生學會表達,學會交往;透過互幫互助互學,使他們學會合作,學會團結;透過展示彙報,使他們學會實踐,學會創新;透過競爭,使他們形成團隊意識;透過知識的獲得,使他們獲得成功,樹立自信;透過小組合作,使學生的人格更加健全。

  (二)致力於“學習方式變革”,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全面健康地成長。

  學習方式的變革是“小組合作、和諧高效” 課堂改革的顯著特徵。我們清楚,傳統課堂中單一、被動、陳舊的學習方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能力,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已經成為影響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推進的一大障礙。“小組合作、和諧高效”課堂對傳統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大膽的變革,改變了原有的單一、被動、陳舊的學習方式,建立了能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了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1、分組

  “分組”是“小組合作、和諧高效”課堂的標誌性特徵,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1)具有競爭意識。平均分組讓組與組之間的競爭更加公平,這激發了學生參與各項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責任明確具體。一般每組都有兩個組長,組內人人都是科代表,科代表激發了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透過互幫互助互學,互批互改,提高了學習質量和學習能力。

  (3)團結向上奮進。每個組都有自己的組名,有自己的目標,有自己的口號或誓言,每個組都是有自己文化和精神追求的向上團體。

  這樣分組,組內互幫互助都在動,組間互相競爭,互不相讓也在動,進而透過小組合作,構建和諧而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2、自探

  “自探”是“小組合作、和諧高效”課堂的核心要素。自探就是以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是真正將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了實處。

  新課程改革中我們提出的口號是: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解放學生,發展學生。“小組合作、和諧高效”課堂為學生營造了自主學習的氛圍,提供了合作探究的舞臺,滿足學生展示自己獨立學習能力的慾望,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學習的主人。“小組合作、和諧高效”課堂教師的任務就是明確目標,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引導學生,鼓勵學生,賞識學生,在關鍵地方畫龍點睛。

  3、展示

  “展示”是“小組合作、和諧高效”課堂的最大亮點。課堂中充分利用學生喜歡展示這一“天性”,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間和時間。課前活動由學生組織、主持,內容由學生自己選擇;課中讓學生自學,讓學生交流、討論,讓學生上黑板展示、彙報,鼓勵學生質疑、解答。這樣學生在說、講、寫、做、看、聽、思、疑這些“展示”中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感受到自己的重要,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4、競爭

  “競爭”是學生的天性,沒有競爭就沒有活力。為此,“小組合作、和諧高效”課堂就充分利用學生好勝這一心理,讓競爭貫穿整個課堂。有了競爭,原本枯燥的課堂變成學生喜歡的一種遊戲活動,課堂在競爭中變得無限精彩。課前活動有競爭,自主探究有競爭,展示彙報有競爭,強化訓練有競爭。競爭無處不在,競爭貫穿課堂始終,競爭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競爭激活了學生展示的天性,競爭點燃了學生互幫互助的熱情。

  二、讓管理成為學生習慣養成、個性健全的人生課堂

  管理就是使學生養成習慣,形成品質。而習慣的養成必須從一件件具體的小事入手,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的細節中規範其行為,提高其認識。從小事入手,貼近學生生活,抓細抓實。

  從學生做人、學習、健體三方面應養成的習慣和形成的品質入手,以“規範、誠信、勤學、善問”為學風,堅持以德育教育為首,幫助學生做負責任的公民。我們把做人細化成:文明、愛心、感恩、誠信、責任、信念;把學習細化成:課堂、自習、複習、方法、態度;把健體細化成:兩操、衛生、安全、同學關係、人格心態。在此基礎上,我們把每一條細化成具體可操作、可量化、有考核的a、b、c三等,即:a等5分,b等3分,c等1分。

  理想的德育就是為學生尋找身邊的榜樣,透過身邊的人和事,讓學生更向上、更健康、更有追求。

  三、讓活動成為學生感動自己、鍛鍊人格的青春舞臺

  活動是最大的教育資源,作為學校就應該多搞一些讓學生終生難忘的活動,在學生的心靈中播撒一些美好的種子,讓這些美好的東西伴隨學生的一生,成為推動學生不斷前行的精神動力。為此,我們創新活動形式,讓每一個活動都成為一種教育資源,成為學生人生一大財富。

  透過開學典禮致辭,體育比賽,團員義務勞動,為貧困小學捐書,感恩——我們在行動,交通安全宣傳等活動,讓學生收穫成功,收穫自信,收穫團隊精神,成為學生的一種嚮往和追求,成為學校最好的一種教育資源。

  新課改要求樹立學生自主發展的活動觀。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學會生存。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能夠為自己行為負責的人。教師的作用在於引導學生,選擇有用的資訊,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營造師生共同學習、探索和研究問題的環境氛圍。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努力創設合作式學習的情境,為學生合作意識的養成與交往能力的發展搭建舞臺。課堂上,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生活中,讓學生互相幫助、共同分享。使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的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理解他人、欣賞他人,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與尊重。

  首先,為摸索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廣大教師深入探討教法,研究學法,進一步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不斷探索個性化、特色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途徑。透過重建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係,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其次,加強教學理論研究,集中學習與自主學習相結合,全體教師認真做筆記,寫感受,全面提高教師業務水平。

  第三,加強公開課教學,注重青年教師的培養。學校開展了校級公開課暨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全體教師集中參與,既有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觀摩課,又有新教師的公開課。教師們互動交流,暢所欲言,研討氛圍濃厚。每一次課後的評課交流,老教師都積極細心地給予指導。教師們認為,以校為本的課堂教學展示與研討活動既給開課教師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又為全體教師搭建了一個輕鬆的、能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平臺,實現了同伴互助與專業引領,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透過這些活動,使我校教師的教科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我校榮獲2013 年區初中學業考試學困生轉化先進集體,吳校長在山西省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教學活動中作示範課,獲得榮譽;王紅梅老師撰寫的《利用課程資源,最佳化課堂教學》論文獲全國一等獎;初二(一)班四名同學在區第十九屆“我型我秀”初中語文課本劇表演活動中獲團體三等獎;初三(一)班黃妍妍同學在劉欣星老師的輔導下獲得區政史學科“我的夢,中國夢” 演講比賽個人三等獎。

  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展、進步是我們的追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擁有自信和成功是我們的責任,讓每一個學生的美好人生從晉陽街中學開始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在區教育局的正確領導下,我校繼續加強教學教研管理和教師隊伍建設,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在全校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教研工作有序開展,取得良好的效果。本學期,我校堅持以實施課改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研究物件,充分發揮同伴互助的作用,把日常教學工作與教學研究融為一體,在要求重視個人學習和反思的同時,特別強調教師集體教研的作用。學校為了加強教師之間的教學交流、經驗分享,本學期組織了公開教學等一系列教研活動。這些活動在教師的共同努力之下,開展得豐富多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全校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綜合素質,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及教育觀念的轉變,激發教師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研究的興趣,增強教師實施課堂教學改進計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最終實現課堂教學優質化。

  一、日常工作——實在有效

  1、把課堂作為教研主陣地,讓教師得到充分的鍛鍊和盡情的展示。本學期要求每一位教師認真上好每一堂課,做到備課要“深”,上課要“實”,作業要“精”,教學要“活”,手段要“新”,活動要“勤”,路的標準。在學期末檢查時發現,大多數教師能夠按照學期初計劃去認真做好每一項工作,盡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但也有部分教師的工作不盡人意,紀律鬆散,搞形式走過場。

  2、開展公開課教學活動,充實了校本教研內容。根據期初校本教研工作計劃要求,學校各教研組在教導處的組織下,開展了多次教學研討活動,並積極參加了區組織的片區教研活動,透過觀摩其它教師的課堂展示,我校教師都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對下一步教學有了明確的方向。

  3、要重視教學反思,大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進計劃。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身教學工作的檢查與評定,是教師整理教學效果與反饋資訊,適時總結經驗教訓,找出教學中的成敗與不足的重要過程。常寫教學反思,對教師提高自身水平,推進課堂教學改進計劃,最佳化課堂教學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在日常教學中我們非常重視這一環節,要求每位教師認真做好教學反思的記載,期末上交一篇教學反思存檔。可是真正重視並且積極認真反思的教師為數不多。在此方面日後要加強。

  4、加強校本研修,努力提高教師業務理論水平。根據教師的知識結構和容量,以及業務現狀,我校今後應該充分利用培訓資源特別是網路資訊,加強校本研修,多渠道進行教師校本培訓,拓寬教師的知識面,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學校每學期把教師校本研修情況納入年終考核依據,這樣對提高教師的業務理論水平一定有促進作用。

  二、“請進來、走出去”也是我們學習教科研理論知識和操作方法的一個重要手段,不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得到發揮,在理論和實踐上,教師又一次受到洗禮,我校五月份組織教師赴靈石二中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學習,教師們對新型的課堂教學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回來後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所思所想寫了學習感悟,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了大膽的改革。

  三、提高教師素質的又一個重要途徑是課題研究。沒有課題,就無所謂教育科研,更談不上“科研興校”。在學好理論的同時,我們積極支援、鼓勵和組織廣大教師參與課題研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勇於開拓,不斷創新,超越自我。我們要求教師人人參與課題研究,因為教育活動雖有規律,但這些規律在不同條件下的運用會有很大不同;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育經驗的借鑑也得透過自身的實踐和研究加以改造消化,使之成為自己的經驗,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只有參與教育科研,才能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我們以課題為抓手,將骨幹教師團結在一起,共同學習,共同研究,共同提高,這樣可以聚合一批人,帶動一批人,培養一批人,推出一批人。

  我們學校在校本教研工作中取得的一點成績,積累了一點經驗,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我們會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改進方法,不斷創新模式,進一步規範教研管理,著力抓好校本教研,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重點抓好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的培養,圍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增強教研的時效性、實效性,使我們的教研工作形成自己的特色,走出適合我鄉實際的`校本教研之路。輔導要“細”,以此作為我校強化教學中心意識,走素質內涵發展道

  原本認為自己堅持的“學生成才、教師成長、學校發展”就是辦學理念,但經過北京之行後,我更加明確地認識到這應是辦學目標,而不是理念,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想要追求怎樣的辦學理念呢?歷經一年的不斷學習和思考,我們需要勇敢解放思想,尊重師生差異,鼓勵自主尋求發展,激發自己的潛能,讓自己充滿激情與活力,擁有陽光心態,轉變觀念,主觀積極,在學習和生活中學會合作、學會欣賞自己欣賞他人,學會包容理解、給學生充分地自由、釋放自己的能量,多樣綻放自己的才能,這就是我們所要的活力。

  圍繞理念,我們指導行動,思考如何培養教師,讓教師都能把潛力發揮出來?思考如何讓學生愛學習,讓學生會學習、高效學習?我們真正明白了教育的本身就是創造,一年來我校全體師生積極投入到“活力教育”的建設實踐中現將工作總結如下:

  一、 特色實施總體情況介紹

  先思考?學校特色建設需求出發點

  1、對不同興趣、不同愛好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育,使每個人的潛能都能得到發揮。

  2、激發學生興趣,多元課程的需求。

  3、許多教師承擔著過重的壓力。以往的教學思想已經漸漸退出瞭如今的舞臺,新的機遇和挑戰又無法適應,大家開始懷疑自己的工作能力、積極性和激情。

  我們透過建設活力校園就是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解放,興趣得以激發,讓師生能主動、積極地找到適合自己成長和成功的路。透過特色建設,達到環境優雅,管理最佳化的目標;凸顯學校思想上進,自主探究,主動發展的精神風貌;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自我發展、敢於質疑、樂於實踐、探究合作的能力。

  後確定: 重新理解和界定特色的含義

  活力應該是一種觀念,尊重個性差異,注重因材施教的教育觀念;是一種行動,共同成長和自主發展的有責任的行動;是一種方式,解放思想、激發熱情、釋放潛能的方式。活力教育要追求一種思想境界,是以人的需求、發展要求為基點,尊重個性差異,注重個性發展,促進師生全面發展和自主發展的教育。它是一種思維方式,要求我們在分析、思考、解決問題時,既要關注工作的標準,也要關注人的標準,要樹立起人的自主意識和責任意識。就是衝破一切束縛能充分發揮潛能和能力的體制、機制;把人塑造成權利的主體,責任的主體;要以人的主動參與、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為前提,依靠人的主觀積極為根本的教育。它是一種關注生命的教育、個體發展的教育,是每一個生命情感體驗的一個過程,因此學校辦學理念為:讓每一個人都發展,讓每一個生命都精彩。

  再明確:建設“活力教育”的目的:

  1、讓師生在主觀積極、懂得合作、欣賞的過程中做好“六個解放”,感受自由釋放自己能量的快樂和成長的幸福。

  2、不僅使學生掌握生活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更使受教育者獲得人格的完善,擁有陽光、樂觀、積極地生活態度,使得每一個鮮活的生命得以成長。

  3、為實現“學生成才、教師成長”的總目標奠基。

  而後梳理成:“活力教育”主要的四個體系:隊伍建設-環境建設-課程建設-課堂建設。“活力教育”的四個具體要求:解放思想-尊重差異-自我發展-綻放人生。讓四個體系的工作圍繞四個要求具體呈現我們的活力教育的校園文化建設。 期望透過三年在北師大專家的指導中推動我校特色專案的更深入地發展,真正實現“學生成才、教師成長、學校發展”的辦學目標。在“活力教育”為核心的辦學理念建立中,落實“隊伍建設-環境建設-課程建設-課堂建設”辦學體系,達到“校園文化活校,科研課改興校,多彩活動優校,教育質量強校”的共同願景!

  二、回顧一學年工作實施成效和經驗

  在劉校長的指導下我們對學校辦學理念、三風一訓,辦學思路等都進行了多次的研究和探討,確定了為學生的成才而思考,為學生健康成長奠基。在學校各項工作中認真思考從學生需求出發,開展課程內容及教學管理活動。以學生的個性發展、人格健全為基點,促進全面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信、自強、自主意識,多位學生的成功找辦法。為教師的提升而搭建,為教師的成功鋪路。重視教師的培訓學習和綜合能力培養,鼓勵教師積極進行教學反思,發揮每個教師的所長,承擔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特長課程等,在管理中實現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健全教師考評機制,努力為教師的成長創造良好的自我認識、自主發展的空間。透過各種課程的開展使學生成才的同時,教師也獲得相應的發展,得到自我價值的體現。為學校的發展而創新,為學校的品牌建設”。質量是學校生存的主題,改革是學校發展的動力。學校管理不能墨守成規,以課程改革為核心,以特色活動專案為活力,以制度、評價激勵為導向,把學校管理不斷深化。

  (一)努力實踐在四種途徑中:

  1、努力在團隊建設中最佳化制度管理。作為培養人、教育人、造就人的學校,其管理的首要任務是經營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希望,點亮孩子的希望,點亮教師的希望,點亮學校的希望,讓希望之火燎原於師生心中,燎原於整個校園,因此學校的發展活力必須靠管理的有序、最佳化來實現。在管理方式上將制度管理、團隊管理、科學管理三種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在管理方法和策略上不僅要制度完善,而且要聚人心提鬥志,不僅要約束,更要啟用自覺性。

  追求日常工作以教學為中心,突出“德育精細化、工作特色化、成果實效化”的重點,即圍繞一箇中心,抓好三個重點。逐步形成以質量求生存,以品牌求發展的學校工作目標。

  努力做到規範管理,建章立制,目標任務入手,建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工作氛圍,強化精細化目標管理模式,注重激勵和引導,在工作實踐中逐步完善各項管理制度。隨著基礎性、常規性管理的實施,結合績效、特色工作等管理的角度逐步形成學校管理的多元化、目標化、精細化、規範化、實效化、人性化格局。從而啟用教師工作講規範、重細節、求質量、重特色的活力工作氛圍。最終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科學的、充滿活力的學校管理制度文化,讓其以一而貫執之。

  2、認真做好具體工作中的細化設計。環境的育人功能是隱性教育和宣傳,為了達到讓每一面牆都說話,每個角落都育人,我校這幾年分步實施校園環境建設,按學期每年逐步完善班級制度、國學經典的宣傳、定學校基調,陸續進行文化走廊的設計,鄉村少年宮基地校功能室建設,薄弱校改造活動室,目前正在進行塑膠操場的改造。校園文化建設能賦予學校文化活力,圍繞學校核心理念,從整體到區域性的佈置,都要體現學校本土特色,突出校園環境的功能性:讓它成為學生、教師個人成長、自我價值展示的平臺,努力做到精細化,主題鮮明、寓意深刻,將功能性、藝術性、文化性質、校本特點有機融合。真正成為師生展示個性的陣地,讓大家從每一面牆上找到成功的幸福感,啟用人性內在素養。

  “思想引導行為,行為決定成敗。”在行政上的行為習慣教育文化,倡導領導以身作則,智慧領導,團結協作,敢於攻堅。透過作風建設、崗位培訓、舉辦講座、民主測評、曬工作實績等措施加強幹部自身修養,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鍛鍊勇於接受群眾監督自覺性。在教師的行為習慣教育文化上,學校透過師德演講、校本研訓、專題理論講壇、教師基本功達標賽、培優工程、選先樹優等措施,培養教師的敬業精神,營造“樂於奉獻、積極進取、自主創新、勇於實踐”的良好師德風尚。在學生的行為習慣教育文化建設上,按照學生年齡發展的特點和教育目標,提倡多元的教育方法堅決摒棄說教式;主要有德育處主抓,分成常規教育、主題教育兩個陣地。常規教育是指狠抓學生一日常規的落實,由少先隊組織負責紀律、衛生、學習狀態等的平時檢查和監督,並實施天天點評,週週評比,月月總結的方式,對每天發現的問題利用校園廣播進行點評和疏導、教育引導,突出“學校無小事,事事皆教育”的思想,打造秩序井然,交往文明,播撒正能量的良好風氣。

  3、課程改革是學校發展的軟實力,建構智慧課堂、校本課堂、興趣課堂和課題研究讓學校的軟實力發展成為硬質量。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主要陣地,也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可是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受到形式主義的影響,如;示範課,亮相課,研討課過多地注重了觀賞性、模式性,已經遠離了教學的實效性、智慧性,忽略了課堂上孩子的需求。因此我們的學校一年來引導教師教學重實效,課堂重智慧,關係重主體。同時不斷探索適合各學科課堂教學模式,如:語文加強必讀和選讀書目的閱讀與積累,強化學生知識的廣泛涉獵;數學注重思維訓練式的教學;科學和綜合實踐課可以結合實現年級段的跨越式教學模式;英語轉變為聽、說、講為主的訓練模式;其它學科也在不斷提煉整合資源以跨越式形態來實施教學。

  開發校本課程,豐富課程文化,我校本學期讓硬筆書法進課堂、經典進課堂、健身進課堂、思維活課堂。硬筆書法進課堂,從師生寫字開始,每天落實10分鐘的寫字訓練,開展師生寫字基本功達標,整合教材資源,形成硬筆書法專用教材(1-2年級鉛筆字、3-5年級鋼筆字)。經典進課堂,學校要求從國學經典、當代文學經典中選取素材,形成適合不同年級使用的校本教材,開展經典誦讀活動,讓孩子的人文素養得以深化。健身進課堂,學校引進健美操、空竹、武術分年級利用體育課時間抽出其中1節開展全員性的強身健體活動,讓孩子們的身體得到有計劃的訓練,要成才,先強身。

  校本課程是培養學生個性特長,辦有特色學校的重要途徑。(1)開設選擇性課程,現在主要開設美術、書法;電子琴、吉他、小提琴、架子鼓;武術;空竹、健美操、籃球;經典誦讀、思維訓練、英語口語交際;剪紙、摺紙、棋類、合唱、舞蹈、播音主持、電腦等活動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2)結合地方課程,突出自我技能學習防護教育,如: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禮儀教育、國學教育等分解到各個年級段實施落實。

  課題文化帶動學校內涵。圍繞活力課堂、智慧課堂的理念,目前我們已進行分學科實施階段。我們藉助“專家引領,學校建構,教師內化,建立特色”的課題研究思路,再次提升課題容量、難度。要求教師將自己的思考、研究、成果採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

  4、提升教師科研課改專業發展活力。 學校是教研的主陣地,教師是課改實施過程中的主體,是為了讓學校的教育資源得以充分地挖掘,使教師的教學研究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教師要依託自己的職業,成就自己的發展,是自己的人生價值得以昇華,並用自己的發展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樣就能實現師生共同發展,也是課改的根本目標。目前我校正在努力引導教師迴歸課堂教學:開展常規自主實踐課。鼓勵教師大膽用新理念去上課,勇於打破常規;再透過分層、分目標式地示範研討課引導教師敢於實踐,走出新路,積極構建心的課堂教學模式;但由於“形式課”“表演課”讓教研活動無處可研究只能說一些敷衍的評價,讓研究起不到真實的指導作用。教師的教研更多地在於踐行新理念在自己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新情況,在於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為此教研活動時我們提倡教師開展教學行動研究、反思研究,研究在具體教學中的作為,研究教學實踐中的成效。它是更多具體問題的研究,我們鼓勵每位教師一個學期至少要有2-3個教學案例供學科組研究,引導教師對自己的、他人的教學實踐中的成功與不足、精彩與失敗用簡潔的語言進行記錄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改進自己的課堂。

  (二)努力建立四個文化

  1、在管理隊伍結構上我校已經形成學校管理的團隊負責制;班級管理的班主任家委會;學生管理的紅領巾督導站。在具體實施中以團隊管理搭建平臺,給每個人成長機會與挑戰,精神上聚人心提鬥志,多研討、多傾聽、多欣賞、多鼓勵,工作上多角度完善制度、評價以激勵為主、績效以實績為主,有針對性地落實措施,解決問題,提高效率。

  與理念相適應的制度重構和常規管理,追求日常工作以教學為中心,突出“德育精細化、工作特色化、成果實效化”三個重點,逐步形成以質量求生存,以品牌求發展的工作要求。

  2、在環境建設方面我校樓道特色文化、班級特色文化(一班一品)仍需要重新界定,幫助老師進行梳理、定位。

  3、在課程設定方面,國家課程開齊開足,積極開發、重視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經典誦讀、硬筆書法、體育健身)個性課程(社團活動為主),力爭多樣化滿足師生需求。

  4、在課堂科研建設上,我校積極按學科分為語數英三類先改革,先探索實踐新理念,在學科教師中分為老中青三個階段初步制定不同培養目標,以青年教師為主,按周計劃分類實施,本學期經過3-6月幾個輪番磨課、聽評課、許多教師大膽實踐,數學2人、英語1人、語文6人(有4人在學校大膽的提議下采用課外閱讀資料、脫離傳統課堂、自我挖掘教材展開教學),已脫穎而出,能將學生自主探究、有效調動課堂活躍、思考積極性和轉變學生主體的各種指標完成的各有千秋,老師的反響也很大,許多教師感到了新課堂的活力和輕鬆。

  (三)認真反思存在的問題

  新的改革、新的機遇、新的挑戰,必然經歷新的討論、新的實踐,新的嘗試,在建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等待我們去思考和調整。例如:

  1、 有的職能部門還不能明確自己的職責,勇於擔當、總有人推卸責任,導致工作的實施不到位,甚至出現拖延、壓制的現象。

  2、學校決策不能真正達到分管負責人組織相關人員研究常常出現個人情感摻雜,拿不出擬定的草案憑自己的想像辦事決策。

  3、有的部門只管安排任務、不落實、不解決矛盾,習慣於推卸責任,考評機制模糊。

  4、在實施過程中,對執行中出現的漏洞,不能作出正確的認識和及時的調整。

  團隊精神:合作與欣賞 ,責任與成就

  5、在學校管理的每個環節上,在特色上認識不足,方向不明,動力不夠。

  6、 地方課程缺乏宣傳意識和課堂實效,多以活動代替課程;校本課程仍需認真學習具體步驟,幾乎屬於空白,雖嘗試但教材、教師配置、具體結合實施都需要指導;社團活動目前大量聘請外援教師支撐,本校教師只負責簡單的活動,大家認識度不高,工作感到是一種負擔,而不是一種當今教育課程設定的需求,因而教師畏難情緒較多,覺得是額外的工作與教學無關。學校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轉變辦學觀念。

  7、社會實踐課程難以開展,考慮安全、經費、人員、課程內涵等因素較複雜,沒有很好的社會資源網,不容易開展(由於我校家長資源大多是外來務工人員較低收入人群)。這塊需求完全依靠學校、依靠校長自己來解決導致空間有限,手續難辦。

  8、課堂特色建設最為遲緩,老教師不願改革,情緒較大,常常抱怨;所聘用的臨時代教水平參差不齊,沒經過專業培訓(學校給予機會較少)工作時限收到很大限制(學校不會下大力氣培養);其餘的專任教師學科分佈不均衡(學校只能在有限的幾個教師中“筷子裡面拔旗杆”)。年輕教師有思想、有動力,因此學校重點選出幾位教師“不行也要行”來實踐新課改,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的一學期老師們自己透過實踐後,頗感欣慰。但我校需要更優秀的人才、更專業的導師來幫助,才能更好地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