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言文方法總結
閱讀文言文方法總結
文言文是中考、高考必考專案,作為語文科目中重要的一部分,文言文的學習也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閱讀文言文方法總結,歡迎大家閱讀!
初次接觸文言文時,同學們一定覺得很彆扭,一個是讀不通順,還有就是有不少文言文要求“背誦全文”。其實只要瞭解文言文的斷句方法和一些常識性的知識後,文言文的學習就會輕鬆不少。
先來看看文言文閱讀的技巧吧!
文言文斷句四法
斷句是學習文言文的一項基本功,也是檢查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正確斷句總的原則是:首先要反覆通讀全文,弄清全篇的文意。其次在斷句過程中要做到先易後難,把會斷的句子先斷開;對不易斷開的字、句,要仔細推敲原文前後的含義、分析難句與上下文的聯絡,再定出每一句中的標點符號。
下面介紹幾種文言文斷句的常用方法:
1、從各類虛詞在句中的作用、用法找出斷句的規律
(一)發語詞和句首語氣詞等後面大多可斷句。如:夫、今夫、蓋、唯、且夫、哉、者等等。
(二)感嘆詞等後面大多可斷句。如:嗚呼、嗟夫、噫、噫嘻、悲夫等等。
(三)語氣詞後面大多可以斷句。如:也、矣、乎、哉、與(歟)耳(爾),邪(耶),焉等等。
(四)關聯詞除“以、而、且、與”等外,其餘如苟、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若夫、至於、已而、且夫、乃夫、於是、至若、若、故、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五)表對話的字眼,如“曰”,“雲”,“言”一般情況下碰到它們都要停頓,且大多用冒號頓開。
(六)“之”字出現在句中較多,有時也出現在句尾,要仔細琢磨文意,不能輕率處理。
(七)“於”、“以”作為介詞時,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只能與後面的詞或片語組成介詞結構後才能充當句子成分,因此“於”、“以”後不能斷句。
2、用語法知識來斷句
語句總是按照一定的規則組織起來的,語法就是組詞造句的規則。不通語法,自然也容易弄錯句斷。文言文的語法有其獨特的體系,與現代漢語差別較大,斷句時要注意詞類活用,通假等現象,還要留心文言文的句式規則,這些句式一般都有明顯標誌,掌握它們可幫助我們斷句。這種斷句的方法稱之為“語法定奪法”。
一般說來,多數句子是以動作為謂語的,活用作名詞的動詞是極少數,而謂語往往是構成句子的核心。
在動詞前面跟動詞發生意義、結構關係的名詞、名詞性片語、代詞可能是主語;在動詞後面跟動詞發生意義、結構關係的詞、片語不是賓語就是補語。例如:張良嘗閒從容步游下邳汜上有一父老衣褐至良所(《留侯世家》)。先抓住動詞“遊”往上找誰“遊”?顯然是“張良”(主語);下找,在何處遊?是“邳汜上”(賓語),所以“上”後可斷。“有”往下找是“一父老”,可斷。“衣”是名詞動用,“衣褐”,自然點斷。“至”往上看是“父老”,下是“良所”,“良所”是“至”的賓語,自然要斷開。就成為:“張良嘗閒,從容步游下邳汜上。有一父老,衣褐,至良所。”可見抓住句子的動詞,在前後追問,推斷,是有效的斷句方法之一。
3、利用排比句、對偶句和對稱句斷句
古人寫文章常常運用一些修辭技巧來達到句式整齊,語氣連貫的效果,因此我們在閱讀文言文時要注意對偶、排比、互文、頂真、層遞、反覆等常用文言文辭格,並以此作為斷句的依據,這種方法我們姑且稱為“修辭輻射法”。
例如:“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為學》)這是典型的對偶句,斷開一處,其餘的就全解決了。
4、注意特殊的詞彙現象
許多詞語的意義已發生很大的變化,具體表現為詞義的擴大、縮小、轉移等,斷句時,須注意這些特殊的詞彙現象。例如:“洪於大義不得不死念諸君無事空與此禍可先城未敗將妻子出。”這段文字寫臧洪守東郡,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叫部下將士和百姓棄城逃命,斷句時應注意這段話中的複音詞“無事”,它是“沒有必要”,“犯不上”的意思,如果誤解成現代漢語的“無事生非”就很可能把句子斷錯。
此外,還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識,諸如年齡、稱謂、紀年紀日,職官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也有助於我們正確斷句,如例“少小”指“少年時代”,這是古人常用詞語,賀知章在《回鄉偶書》中就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之句,懂得這點就不能將標點在“少小”之後,否則就不象話了。
總之,要點好文言文的標點,必須從上述四方面進行通盤考慮,推敲。此外,還要多讀文言文,以增強語感,提高點斷能力,否則難免掛萬漏一。
怎樣識別通假字
通假,即漢字的通用和假借,這是古漢語中特有的一種語言現象。課文註解中的“×同×”都是說前一個字是後一個字的通假字,也就是說前一個字應該按後一個字的讀音來讀,並且要按後一個字的詞義來理解意思。
從通假字使用的基本規律來看,通假字的運用非常廣泛,它給我們閱讀古代文學帶來障礙。那麼怎樣識別通假字呢?不妨採用三“看”加一“證”的方法。
一、看字義。
如果一個字所帶有的各個義項在句子中都講不通的時候,就要考慮這裡是否用的`是通假字。王引之說:“改本字讀之則怡然理順,依借字讀之,則以文害辭。”主要講的就是這層意思。所謂“怡然理順”的“理”就是“情理”。句子的解釋與翻譯都必須合乎情理。情理存在於上下文之中,同時也不能違背社會生活的一般常識。
二、看字音。
通假字既然是“聲近而通”,因此,通假字與被通假字具有音通音近的聯絡應算是極必要的條件。這裡必須注意兩點:第一是不能由於今音的相同就判斷兩字是通假字;第二是不能由於今音的不同而不論兩字是通假字。也就是說“聲近而通”的“聲”指的是上古音而不是今音,甚至也不能是古音。所謂“音通音近”還必須包括聲母和韻母兩個方面。僅用“雙聲”(聲母相同)或僅用“迭韻”(韻母相同)來確定字的通假,往往會鬧出一些笑話。
三、看字形。
通假是側重在音通音近,與字形關係不大,但對於形聲字來說,字音往往可以透過字的聲符體現出來,所以分析字形結構也有助於識別通假現象,尤其是對後起的本字(即所謂“今”字)產生後仍然使用古字的通假現象的判別,更為直捷。不過,對於字形的分析,歸根結底還得回到字音分析上。
四、例證。
判斷通假,如果沒有例證而僅僅根據音通音近還是缺乏說服力的,是不可靠的。這是由於語言文字具有社會性,古書中的通假也具有約定俗成的性質。一對通假字一般不可能僅僅由一個人在一個地方使用。反過來也就是說,通假字的使用既然不可能只在一處,那麼只有根據兩三處以上相同相似的情況,才能得以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