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際課堂交流活動總結
校際課堂交流活動總結
校際課堂交流活動總結一
為推進我縣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使教師在學習、實踐中提高。2017.年11月24日,奇臺縣各中學語文組教師在縣教研員潘璐老師的帶領下,再次相聚在奇臺縣第四中學多媒體1,參加了在該校舉辦的“奇臺縣中學語文組骨幹教師研修班片區聯動活動” 的教研活動。本次活動分為三個板塊
一:獻課、觀課、議課評課
二:國培教師的培訓彙報
三:縣級教研領導的教學理念與思路的培訓。
本次活動中老奇台中學徐婷老師的獻課《羚羊木雕》;奇臺縣第四中學郭瑞琴老師獻課《陳太丘與友期行》;奇臺縣第四中學仲淑琴老師獻課《學會作文設定》。三節課後所有參會教師分三大組進行了議課評課,聽課教師談聽課感想,指出不足,提出疑問,各抒己見,真誠交流後。 各校教研負責人分別從多角度代表本組對三節課進行了精彩的評、議。從這三節課堂教學中讓我們深深感受到獻課教師素質是過硬,教學功底紮實的,徐婷老師自然的教態讓師生倍感親切,郭老師巧妙的課堂設計我們如沐春風,給我們留下極深刻的印象,仲老師大膽的嘗試作文設定為我們作文教學指出了一條探索的新路,讓 我們在作文的困惑中眼前一亮。她們的教學設計都能緊扣新課標和教材的要求,嚴密組織教學,由淺入深,鼓勵學生自主和協作學習,充分發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風貌,還充分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方法。他們教學風格各異。本次校際教研活動不僅讓所有參加活動的語文教師享受到教研的魅力。也讓教師體會到既要研究了課堂、又要研究了學生也要研究自己,也充分發揮了各校優秀教師的輻射帶頭作用,還促進了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
郭瑞琴老師國歸來的培訓彙報和潘璐老師以“做個快樂的人,成為別人神往的風景”為話題的交流,讓在場的所有教師清楚的意識到站上理論的高度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與行為,改變傳統教育教學的“少、慢、差、費”的現狀,構建民主科學的班級管理體系和自主高效的生態課堂,也許就不會像以前那樣覺得工作太累。
本次校際交流活動還增強了學校之間的橫向交流,拓寬了教師的視野,為教師創造了展示自我的平臺。同時也為教師的日常教學提供啟示,突出了真實性,實效性,為進一步提高教師實施新課標的教學水平起到有力的推進。總之,開展校際交流活動是一項切實有效的教改舉措,在活動中,教師的素質在潛移默化的提高各學校的教育教學科研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相信隨著這樣的活動進一步開展,各學校的教學質量會有更大的突破。
校際課堂交流活動總結二
按照凌海市教育局檔案精神,我校精心制定方案,根據方案組織優秀骨幹教師於11月27日到凌海市第一小學聽課,並與第一小學領導教師進行了聯合教研,坦誠交換了意見。校際交流為教師走出去開闊眼界提供了難得的機會,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搭建了平臺,促進了我校教師教研水平的真題提高,現將活動總結如下:
一、活動的收穫
1、學校領導高度重視。
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王學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負責整個活動的指導和監督;李東丹副校長為副組長,負責活動計劃的制定和教學活動的統籌規劃;教導處成員為組員,負責活動的具體實施。
2、磨課有序開展。
為使活動取得良好效果,我校從開學起就制定了校本教研活動計劃,精心組織了骨幹教師的示範課,新教師的亮相課,認真、紮實、有效地開展校本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充分發揮了年級組的團結協作作用,上課教師在組內研課,磨課提高了校本教研的時效性,為校際交流活動做準備。針對第一小學的《黃昏的蟬》,參與交流的教師認真解讀了課文,帶著自己的思考參與校際交流活動。
3、促進了骨幹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本次校際交流活動中,我校選派了三四年級的骨幹教師全程參與聽課教研活動。課後與第一小學的'領導和老師進行了聯合教研活動,在濃厚的研討氛圍中,老師們不僅參與了教研的過程,也享受了教研的成果。教師既研究了課堂、研究了學生也研究了自己。
4、對高效課堂有了另一個角度的認識。
透過校際教研活動,打破了校際壁壘,就“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了不斷的探討、實踐、總結。我校透過摸索,在試驗年級初步確定了以導學案的方式構建高效課堂模式。第一小學的高效課堂更多的是一種理念,促進學生學習,學會,樂學。我校骨幹教師在理念上有了改變,決心在落實高效理念的基礎上不斷探索適宜的課堂教學模式。
5、開展了網上評課、議課活動。
第一小學上課教師的教學設計傳到了我校的郵箱裡,公共群裡,供我校教師進行研討。網路教研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更多的同行參與其間,領略著網路教研的樂趣。
二、存在的問題
1、教師在教學研討活動中理論層面的知識比較少,需要繼續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做到理論實踐共提高。
2、覆蓋面不夠。本次校際教研活動大部分是學校骨幹教師參加,優勢發揮不夠,只是簡單利用了教師資源。其他教師參與的機會相對少。
3、活動的形式和氣氛有待提高。可能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校級教研活動,評課教師還是停留在彙報與聽記的狀態上,缺乏交流與辯論的過程,對於執教教師的一些做法一知半解。對於評課教師的建議也是一知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