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生心理素質訓練自我評價
關於大學生心理素質訓練自我評價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我們常常要寫自我評價,自我評價不僅影響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方式,而且影響社會中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影響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合理程度。相信寫自我評價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大學生心理素質訓練自我評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大學生心理素質訓練自我評價1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而健康之於人,不僅僅指生理方面,它還包括我們的心理狀況。跨世紀的一代大學生面臨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任務就是:在全部意義上參與健康,做一個生理、心理都臻於完美的真正健康的人。
對於我們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正常的智力、良好的情緒、健全的意志、和諧的人際關係、正常的自我觀念、成熟的心理行為等等。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係重大,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
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
想要做一名合格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但正確的自我認知是達成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實事求是的認識自己,評價自己,激勵自己,揚長避短,奮發上進。但作為一名大學生,很多的時候不能積極樂觀的生活。像我來說,以前很多的時候不切合實際,喜歡悲傷地歌曲、故事等,喜歡一個人獨處,有什麼事情都喜歡憋在心裡,所以心情有的時候很憂鬱,很悲傷,平時偶爾會有些消極,情緒消沉,我的朋友也很少。在進入大學後,有點不適應這樣的生活,後來我參加各種活動,積極鍛鍊自己,現在的我和以前真的很不一樣。現在,我覺得我不再是一個消極的人,我會樂觀的看待事情,能夠很好的調節自己的心情。但有的時候做事情太急躁,容易出錯,所以我還要在實踐中鍛鍊自己,磨練自己。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情態度的體驗,是人的需要得到滿足與否的反映。人在活動中,在接觸客觀外界時,並不是單純的認識事情,而總是對客觀事物抱有一定的態度,同時在內心深處產生一種特殊的體驗,這種態度、體驗就是情緒。良好的心境能促進人的身體健康,並有助於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相反不良的心境則讓人心煩意亂,且意志消沉容易激怒,對人的健康起著極大地危害作用。
青年大學生由於內心抑制和自我控制力尚在發展階段,表現更加突出。有的時候我們會因為一件小事而生氣、發怒。在我心情很煩躁的時候,就會經常說話沖人,因此不光讓朋友生氣,自己也很生氣,事後又覺得很對不起別人,但是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怎麼能收回呢,雖然給別人已經道歉了,但畢竟給人家造成了傷害。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要學會剋制自己的情緒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遇到事情要冷靜,考慮周全,切莫圖一時之快,逞一時之勇。在大學這段時間,我覺得我的變化很大,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接受別人的批評,而不會再生氣發怒。
居里夫人曾這樣說過:“人要有毅力,否則將一事無成。”而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則指出:“優美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愛更為重要。”如果說信念給人以奮鬥的動力的話,那麼意志則直接控制人的事業成功,沒有頑強的意志也就沒有成功。意志品質是指建立在意志目的性和驅動性這兩個基本特徵之上的各種品質特點。主要包括:自覺性、堅毅性、果斷性、自制力和勇敢。而意志的標準就是這些品質的綜合。
對於我,我覺得我是一個堅毅的人。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做事情能夠堅持到底,能夠克服一切困難、戰勝挫折,但也不是一個我行我素,固執己見的人。自覺性貫穿於整個意志行動的始終,是產生堅強意志的精神支柱,有的時候做事情的確要自覺遵守一些制度,但並不是盲從和獨斷。有些人缺乏主見,行動易受別人的影響和發生動搖的傾向。這點有的時候和我很符合,不能夠很果斷的做出一些決定,而且很容易改變主意,受別人的影響,事後也很苦惱。因此在平時的生活中,要學會自己作出決定,對於別人的意見要先思考,先判斷是不是符合自己,然後再決定。同時作為一名大學生還要有自制力。沒有制動器就不可能有汽車,而沒有剋制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與自制力相反的品質是任性衝動。當然,我們肯定有自制力,但有的時候我們也會放縱自己,感情用事等等。有的時候的確我們不用對自己要求太高,偶爾的放鬆一下對我們也有好處。但在對待一些嚴肅的事情時,我們要嚴肅對待。
和諧的人際關係對於我們大學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現實的人是不可能離群索居的,總是生活和活動於一定的群體之中。同時,社會本身也需要一定的團體和組織。在大學這個特定的環境裡,大學生的人際關係要怎樣處理很重要。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我通常團結同學,樂於助人,是同學的好朋友。而且性格開朗、熱愛生活,而且能夠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樂於交往心理健康的學生,樂於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透過與別人交往,使我能夠認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係,更好的健康發展。在學習之餘我還積極參加業餘活動,豐富多彩的業餘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活,而且為我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比如我加入愛心學校,在愛心學校中,我收穫頗多。現在能夠很好的與那些頑皮的小學生溝通交流,能夠了解社會上的一些現狀等等。
因此,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餘愛好,透過參加各種課餘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透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資訊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啟用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於心理保健。
十全十美的個性人格或許並不存在,但我們完全可以透過不懈的努力,自覺地克服個性弱點。塑造一個愉快而健康的自我。人格與人的心身健康密切相關。許多心理疾病都有相應的人格特徵,並且這種疾病在發展的過程中,其相應的人格一直髮揮著重要的影響。健康的人格對人的一切就可能具有非凡的支助力量。所以我們要完善自己的個性。
大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逐漸成熟的時期。經常會遇見很多的矛盾衝擊。如學業情況。在這一學期,我覺得我一直沒有進入學習的狀態,很多的時間都是迷茫著度過,如今考試將近,所以我的心裡不免有些著急。總是臨時抱佛腳。但是也怨不得別人,總是以為只要自己看書就可以了,誰知道現在落下了那麼多的課程。所以在這為數不多的時間我要抓緊每一分每一秒。現在再抱怨自己已經沒用,最重要的是學習,爭取把落下的補回來。還有戀愛,求職的成敗等等。
我們大學生應該樹立心理健康意識,最佳化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但是要怎樣做到這些呢?
第一,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第二,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鍊、休息,使生活有規律。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第三、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鍊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
第四、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裡邀遊,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第四,積極參加業餘活動。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餘愛好,透過參加各種課餘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透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資訊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啟用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於心理保健。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於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關於大學生心理素質訓練自我評價2
在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始終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際交往是思想、情感、態度、資訊和學習的交往。交流思想,一個頭腦就有了多種思想。分享快樂,快樂就會加倍。分擔憂愁,憂愁就會減半。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必然知道一些別的個體所不知不會的東西;而善於從每一個人身上學習自己所不知不會的東西,我們才能不斷的進步。
人際交往能力就是在一個團體、群體內的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人是社會的人,很難想象,離開了社會,離開了與其他人的交往,一個人的生活將會怎樣?有人存在,必須與人交往。當我們走上社會的時候,我們會與各種各樣的人物打交道,在與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別人的支援、幫助,這裡就會涉及到自身能力的問題。我以為,我們在校學習期間,就要培養自己與同學、與教師、與領導、與職工打交道的能力。與同學交談,可以論爭不同的學術觀點,可以談對社會現象的不同認識,在論辯中提高自己的思辯能力;與老師交談,可以交流讀書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認識,可以從中受到啟迪;與領導交談,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對問題的不同見解,也許可以鍛鍊自己在領導面前不怯場;與職工打交道,你可以瞭解到他的工作狀況和不同的心態。善於與人交際,你會從中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我認為在大學學習中除了知識外,最關鍵、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而人際交往能力恰恰是我們大學生應該必備的一項,擁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生走進社會最強有力的條件。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常常因為一些客觀的因素以及主觀認知、情緒、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偏差而走入了心理誤區,以至出現像自卑、孤獨、嫉妒、報復和異性交往等交際障礙,怎麼樣才能消除這方面的障礙而成為使你成為一個社交高手呢?我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要正視和解決不願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問題,塑造自身形象,以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對待人際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處於青年期的大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人際交往的需要極為強烈,人人都渴望真誠友愛,大家都力圖透過人際交往獲得友誼,滿足自己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對新的環境、新的物件和緊張的學習生活,使得一部分學生由此而導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劇。此時,積極的人際交往,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緒飽滿,充滿信心,保持樂觀的人生態度。一般說來,具有良好人際關係的學生,大都能保持開朗的性格,熱情樂觀的品質,從而正確認識、對待各種現實問題,化解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形成積極向上的優秀品質,迅速適應大學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積極的人際交往,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和別人,心胸狹隘,目光短淺,則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壓力,難以化解心理矛盾。嚴重的還可能導致病態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可能形成惡性迴圈而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處於青年發展期的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的黃金時代,在心理、生理和社會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這個過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就容易導致焦慮、緊張、恐懼、憤怒等不良情緒,影響學習和生活。實踐證明,友好、和諧、協調的人際交往,有利於大學生對不良情緒和情感的控制和發洩。
大學生情感豐富,在緊張的學習之餘,需要進行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討論理想、人生,訴說喜怒哀樂。人際交往正是實現這一願望的最好方式。透過人際交往,可以滿足大學生對友誼、歸屬、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動地體會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價值,併產生對集體和他人的親密感和依戀之情,從而獲得充實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進身心健康。
經過了人際交往心理學的學習,從中收穫了很多,作為大學生的我深刻的意識到良好的人際交往的重要性,透過學習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人際交往的技巧,這令我很高興,我將對我所學知識做一個總結。人際關係屬於心理學範疇,是個人與他人在交往中形成的心理情感上的關係兩者相互影響作用。社會關係制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作用(正反向)於社會關係。
人際交往是個體個體生存的必要手段,個體發展的重要途徑,個體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個體自我認知的有效方式,良性發展的必要保證,社會秩序的穩定劑。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也會有很多種心理狀態:
自卑心理:自卑是人際交往的大敵。自卑的人悲觀、憂鬱、孤僻、不敢與人交往,認為自己處處不如別人,性格內向,總覺得別人瞧不起自己。這類人主要是由以下幾種原因引起:過多的自我否定、消極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響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像有的學生身材矮小、相貌醜陋、出身低微、學習差等等。這種同學在學校中為數不少,這就加大了學生管理的難度和學校教育的管理力度。怎麼樣才能讓學生改正這種心理呢?首先,要教育學生採用積極的態度來面對,讓他們正確的認識自己,提高自我評價,自卑心理的形成主要來源於社交中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其次,要引導學生採用“阿Q”精神勝利法,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學會積極與人交往,增強自信,任何一個交際高手都不是天生的。
孤獨心理:孤獨是一種感到與世隔絕、無人與之進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單寂寞的心理狀態。孤獨者往往表現出萎靡不振,併產生不合群的悲哀,從而影響正常的學習、交際和生活。這類學生主要由以下幾種原因引起:性格、過於自負和自尊、挫折。有句話說的好: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自尊、自負、自傲都會引起孤獨的產生;還有一種人比較容易孤獨,那就是“喜歡做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矮子的人!”怎麼樣才能夠改變這種心理呢?首先要把自己融與集體中,馬克思說過: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的機會!一個拒絕把自己融入集體的人,孤獨肯定格外垂青他!其次要克服自負、自尊和自傲的心態,積極參加交往。當一個人真正的感到與他人心理相融、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時,就容易擺脫這種孤獨誤區了!
嫉妒心理:嫉妒是在人際交往中,因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學習、名譽等方面不如對方而產生的一種不悅、自慚、怨恨甚至帶有破壞性的行為。特點是:對他人的長處、成績心懷不滿,抱以嫉妒;看到別人冒尖、出頭不甘心,總希望別人落後於自己,嫉妒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競爭的勇氣,往往採取挖苦、譏諷、打擊甚至採取不合法的行動給他人造成危害。這種情況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際能力,給大學生成人和成才帶來了莫大的困難,因為嫉妒會吞噬人的理智和靈魂,影響正常思維,造成人格扭曲!有嫉妒心的人應多從提高自身修養方面上下工夫,多轉移注意力,積極昇華自己的劣勢為優勢,採取正當、合法和理智的手段來消除這一心理。
報復心理:所謂報復,是在人際交往中,以攻擊方法發洩那些曾給自己帶來挫折的人的一種不滿的、怨恨的方式。它極富有攻擊性和情緒性。報復心理和報復行為常發生在心胸狹窄、個性品質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時候。據社會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報復心理的產生不僅同個性特點有關,而且與挫折的歸因和環境有關,報復常常以隱蔽的形式進行。想改變這種心理,需要提高報復者自身的自制力,要反思報復結果的危害性,學會寬容。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嘛!
異性交往困惑:異性交往本來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動。同時也是一個一直令大學生棘手的社交障礙。有一些學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與異性交往時總感到要比與同性交往困難的多,以至於不敢、不願、甚至不能和異性交往。這些大學生主要因為不能正確區別和處理友誼與愛情的關係,部分大學生劃不清友情與愛情的界限,從而把友情幻成愛情。大學生的年齡本來就是一個情愫迸發的年齡,對異性的渴望本是正常的事。但由於一些大學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特別是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的文化傳統,認為男女之間除了愛情就沒有其它什麼了,使得他們還沒有樹立起正確“異性朋友觀”。這必然會對大學生異性間交往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再一個是輿論的影響,有的學校、老師、家長對男女同學之間交往橫加干涉,這勢必加重了異性之間交往的困難。要擺脫異性交往的困惑,首先要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要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因為集體活動有利於男女同學建立自然、和諧和純真的人際關係,其次要講究分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大千世界,紅塵滾滾,於芸芸眾生、茫茫人海中,彼此相互認識,相互瞭解,相互走近,實在是緣份。在人來人往,聚散分離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軌跡上,在不同經歷的心海中,能夠彼此相遇、相聚、相逢,可以說是一種幸運。我們應該珍惜這份緣份,更應該學好人際交往心理學,為自己在未來美好的人生道路上增加動力,也為這個和諧的世界送上一份厚禮。
人際交往心理學教給我從來沒有的知識,讓我如醍醐灌頂般感受到增強自己的交往能力迫在眉睫。處於青年期的大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人際交往的需要極為強烈,人人都渴望真誠友愛,大家都力圖透過人際交往獲得友誼,滿足自己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對新的環境、新的物件和緊張的學習生活,使得一部分學生由此而導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劇。此時,積極的人際交往,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緒飽滿,充滿信心,保持樂觀的人生態度。一般說來,具有良好人際關係的學生,大都能保持開朗的性格,熱情樂觀的品質,從而正確認識、對待各種現實問題,化解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形成積極向上的優秀品質,迅速適應大學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積極的人際交往,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和別人,心胸狹隘,目光短淺,則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壓力,難以化解心理矛盾。大學生情感豐富,在緊張的學習之餘,需要進行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討論理想、人生,訴說喜怒哀樂。人際交往正是實現這一願望的最好方式。透過人際交往,可以滿足大學生對友誼、歸屬、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動地體會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價值,併產生對集體和他人的親密感和依戀之情,從而獲得充實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進身心健康。
關於大學生心理素質訓練自我評價3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適應社會、生存和發展自我的資本,而大學生又是社會中一個具有相對優勢的群體,所以他們不僅應具備較高的科技文化素質,而且還應該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來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思想道德素質的基礎,是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保障,直接影響大學生學業和未來發展方向。
任何一種道德品質都包含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4種基本心理因素。這4種要素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了道德品質結構。因此,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是這些基本心理因素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客觀的自我認識、和諧的人際關係、與周圍社會協調一致等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加強道德品質培養和提高道德水平的重要有利條件。
心理因素對學習動力系統有重要影響。引發學習動機的基本要素是需求和誘因,而學習需求的主要心理因素是求知慾和進取心。求知慾和進取心強的人,學習積極性高,潛能容易發揮,情緒對學習與運用科學文化知識有明顯影響,意志對學習與運用知識有重要影響,智力水平差不多,誰的意志堅強,誰就能成為優秀者,性格與學習運用科學文化知識密切相關,良好的性格能促進學生知識的學習與運用並獲得優異成績。
心理學和醫學研究表明,不僅精神疾病的主要誘因是心理因素,而且很多生理疾病都與心理因素有關。心理因素對生理疾病的治療同樣有重要影響,心理素質還對身體潛質的發揮有著巨大影響。縱觀全國,大學生心理素質普遍存在著問題。
第一,認知性問題。當前我國大學生的認知性問題主要表現為自我意識混亂,有些大學生對自己容貌、身材、體能、氣質等吹毛求疵,有些大學生對自我抱有消極的觀念,只追求個人本能和物慾的滿足,只遵循所謂的“快樂原則”,而完全拋棄社會性的“現實原則”,更不用說道德性的“至善原則”。
第二,強迫症與抑鬱症。強迫症和抑鬱症等都與人的認知能力有密切關係,強迫症主要以反覆、頑固的強迫觀念或強迫行為為主要症狀,當事人內能感覺到這些觀念和行為的荒謬和可笑,但仍然無法控制。
第三,情感性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表現為缺乏激情,當事人對親人、朋友和同學的喜怒哀樂反應冷漠,缺乏同情,情緒敏感且容易失控,當事人因很小的刺激也會暴跳如雷,唉聲嘆氣,精神萎靡,常常產生內疚感、自劣感甚至罪惡感。
第四,人際性問題。心理距離拉大,具體表現為: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往帶有越來越強的功利動機;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開始變得形式化和抽象化;大學生的親情需要和理解需要不能得到較好的滿足。
有些大學生待人處事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他人和社會的理解,更不知道如何關心他人,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人際觀念錯誤,使有些大學生對人際交往抱有消極的態度,在大學生群體中還普遍存在嫉妒、猜疑、羞怯和自私等影響人際能力發展的心理因素。
心理素質總體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方式直接關係到子女能否健康成長,溺愛型家庭往往使孩子形成了隨心所欲,任意而為的個性,自我意識和情緒控制的能力偏低,同時,缺乏謙、寬容的品格,人際交往中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專制型家庭往往過於沉默或嚴厲,孩子不敢大聲說話,孩子長大後,適應能力差,對人屈從,自信心不足,過分抑鬱,放任型家庭往往無暇顧及孩子成長,把教育的任務完全委託給學校,甚至認為“樹大自然直”,無需多操心,易使孩子形成我行我素、自以為是的心理。
第二,學校因素。當前,衡量一箇中學或老師教育水平的標準往往依據升學率,在此目標和標準主導下,教育方法只能是注重知識灌輸,忽視心理培養,學而優則金榜題名,恰恰是這些能夠進入高校的大學生,其心理素質水平相對更低,他們往往不善於認識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很好地面對和承受各種挫折和壓力以及處理各方面的人際關係,經常怨恨他人或自我封閉。
第三,社會因素。市場經濟發展中,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以及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效益的追求一方面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助長了金錢至上、享樂主義、損人利己的個人主義,淡化了人們的義務意識、社會責任感及全域性觀念,這些現象必然會摧殘腐蝕學生的心靈,使他們道德出現滑坡,另外學校一些不良文化風氣的影響,如厭學風、經商風、奢侈浪費風、吃喝玩樂風以及封建腐朽思想等,使心理素質差的學生產生厭惡學習、厭惡學校、厭惡家庭、厭惡社會等不良心理,進而出現一系列其他心理問題。
第四,個體因素。大學生處於青春期的中後期,生理上發育已經成熟,心理上卻不夠成熟,心理狀態仍帶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賴性和衝動性,兩者之間的落差很容易導致心理失衡,我們透過對部分存在一定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分析發現,其性格的缺陷表現為:內向、心胸狹窄、抑鬱性、神經質、多愁善感又難於表露、自卑感強、適應現實環境較困難、活動範圍狹小,因此說,個體的心理素質,特別是一些特殊的人格特徵,是導致心理問題的內在因素之一。
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大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的策略,發展認知能力的策略,首先,大學生透過反思的思維訓練,構建健全的自我意識,包括合理的自我評價、自我認同、自我尊重、自我激勵等,客觀和理性地對待自己和社會,就可以有效地防止自我構念系統出現自我意識混亂,其次,在對自我不斷反思的基礎上,大學生應始終保持自信心,認知療法理論認為自信心是發展自己認知能力的重要力量,它是對自己各種素質和能力的肯定性評價,這種肯定性的自我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大學生抵禦認知性障礙的能力,在拋棄來自傳統文化的陳腐消極的社會觀念基礎上,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承受各種社會性壓力的能力,在面對來自考試失敗、情感失意、就業挫折等壓力時,大學生不僅要認識到人類在生存與發展過程中、失意、挫折和失敗等帶來的心理壓力總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更要認識到壓力也是促進自己成長和成才的必要動力。
發展情感能力的策略。人的心理除了理性因素外還存在大量的非理性因素,這種非理性因素主要表現為情感。因此,發展情感能力也是提高心理素質的必不可少的策略,我們認為大學生的情感能力發展策略包括情感的間接轉化和情感的直接釋放兩個方面。所謂間接轉化策略指對來自生理缺失性需要的衝動導致的苦悶和煩惱進行情感轉換或調節。它主要透過健全大學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來實現自我保護,具體包括壓抑、替代、否定、投射、認同等方式,現代心理健康理論認為、心理防禦機制具有轉化不良情緒和衝動、並使個體的情感與外界情境相和諧的功能。所謂直接釋放策略主要指對來自成長性需要未能及時滿足而導致的失意或沮喪進行情感管理或控制。它主要藉助理性思維來排譴當事人心理上產生的不良情緒,從而達到減輕心理壓力的目的。
發展人際能力的策略。首先,大學生應樹立合理的人際觀念。人際能力的發展必須考慮到民族和文化的差異,與西方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文化不同,中國是集體和社會取向的文化。在這種文化中,個人只有將自己融於社會關係之中才能獲得認同,也就是說,個體的言行舉止在考慮自己的需要和情感滿足的同時,也要儘可能地考慮和滿足他人的需要和期望,因此,發展良好的人際能力,將個人的需要和利益與同學、班級和集體的需要和利益聯絡起來,對於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大學生應掌握髮展人際關係的一些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包括’平等、互惠、寬容。再次,大學生要不斷髮展自己人際交往的技能,如牢記對方的名字,待人接物時,面帶微笑、善解人意、真誠地讚美他人等。此外,大學生還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調查發現,熱情、心胸寬廣、善良、善解人意、有正義感、品德高尚、誠實、誠懇等人格特徵為大學生所喜歡。相反,自以為是、虛偽、心胸狹窄、自私、小氣、虛榮、輕浮、懶散、無責任感、粗魯等人格特徵令人討厭。
總之,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並不像生理發展那樣是一個自動化的過程。相反,而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主動建構的過程。對我國大學生而言,不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術素質,而且必須從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和人際能力三個方面發展自己的心理素質,才能有效地抵禦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各種有害心理健康的不良刺激。在這個紛繁複雜的資訊社會中獲得發展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