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態新聞專題節目的非常策劃書
常態新聞專題節目的非常策劃書
從一些較為知名的電視節目來看,收視效果較好的節目對策劃工作都比較重視,尤其是綜藝類和真人秀節目的策劃工作更是如此。一些重大題材的電視專題節目,還從高等院校的新聞傳播學專業聘請了一批學者作為策劃人,利用專業“外腦”提升節目的策劃水平。策劃的主要功能不僅體現在形式的創新上,更主要的是將節目內容的創新推向一個新的層面。
然而一些常態電視新聞專題欄目和節目仍沿用舊有的製作模式,系統的策劃理念相對不足。常態電視新聞專題節目之所以不太重視策劃,一是理念上的差異。部分從業者認為電視新聞專題節目強調真實性,只要能如實地反映新聞事件即可,沒有必要進行人為的策劃;二是新聞生產模式習慣。受到平面媒體和訊息類新聞的影響,一些專題欄目以記者個人採訪寫稿為主,同時考慮到人力成本等因素,沒有精力再去做專門的策劃;三是認為只要有“好選題”就可以製作出好節目。多數從業者對日常新聞節目的策劃還沒有形成共識,在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下,節目的質量也就是因人而異,差別較大。
常態電視新聞專題節目的策劃不同於文藝和娛樂節目的策劃,也不同於訊息類新聞的一般策劃,除了遵循新聞電視節目基本原理,還要結合傳播學、文學以及所涉及的政治、經濟、法律等相關領域的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說常態電視新聞專題節目的策劃,是由策劃人和節目製作團隊,運用相關的原理對節目進行具體的、完整的“非常”策劃。
業內許多人認為只要有“好選題”可以不必策劃,把故事講清楚就會有人要看。由此,許多電視欄目把選題目標集中於一些社會熱點和能吸引觀眾眼球的故事上。比如某些暴力案件或是涉及婚姻家庭或個人隱私的熱門事件,這類天生的“好選題”多數依靠情節取勝,一般具有較高的收視率。然而這種“好選題”未必都能做出好節目,因為不是所有的編導都能把複雜的故事講清楚。所謂“當局者迷”,如果缺少策劃,不管是在資訊收集的過程,還是敘事表達中都很難達到期待的效果。另外,一些電視臺和頻道為了提高收視率不惜改變原先的節目宗旨,一窩蜂集中於某些同類選題,逐步成為一種模式化和同質化。由此可見,“好選題”必須經過好的策劃才能做出好節目。同一種題材不可能百看不厭,在競爭激烈的電視傳媒中,天生的“好選題”並不很多,社會上也不會天天有奇案發生,百分之八十節目都是“日常”的一般的選題。如今許多專題節目的新聞源都來自於網路,我們只能透過認真的、非同尋常的策劃,把一般性的選題,策劃為好選題。不妨可以運用“陌生化”原理,想到了常人想不到的地方,“以小見大”“去粗取精”,從大家日常所見所聞中發現新鮮視角、觀點和主題,從紛繁複雜的生活表象中挖掘出直達本質的真相,讓平面立體化,讓靜態動態化。將該理論衍生到新聞專題節目策劃中,透過陌生化提煉出新聞事件中不同尋常的情節,用不同的角度放大和篩選不尋常的細節,激發觀眾瞭解事件發展的興趣,就是選題策劃的魅力所在。
一、傳遞有效資訊,是新聞專題節目的首要任務。傳播者都希望受眾能收看並喜歡自己的新聞。如何判斷節目內容就是觀眾所需要的資訊,這是關係到節目質量的一個重要的標準。比如同樣的一條訊息,有些觀眾認為正是自己期待的內容,也有的觀眾認為自己早已得知,或者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沒有什么關係。不管是新聞還是專題節目,不是所有的內容都能引起觀眾的興趣,原因就是資訊量的大小。美國資訊學者夏農用數理統計和機率論方法來研究資訊處理,創立了資訊理論。他認為資訊可被看作是消除不確定性,獲得確定的訊息或關於某事物的狀態。正因為資訊能夠而且必須消除人們的不確定性,資訊必然包含著新的情況、新的知識、新的內容。①在有限的節目時間裡,需要最大限度地承載有效的資訊量。但是在日常採訪過程中,面對大千世界,節目生產者並不清楚哪些素材會被大多數觀眾接受,哪些會被排斥。這就需要作為策劃的“旁觀者”按照節目的定位去篩選和挖掘,這就是新聞節目策劃的必要性所在。
二、認識資訊價值,提高資訊質量。電視新聞專題節目所要求資訊的新聞價值與訊息類新聞相比較顯得更為複雜,因為“新聞價值具有顯性和隱形兩個層面,顯性層面是指新聞事件作為客體表露的`顯而易見的價值。隱形層面是指新聞事件與整個社會環境發生聯絡時具有的價值。對隱形價值的挖掘和報道能使新聞的深度和廣度得以進一步拓展”。②
常態電視專題節目遵循欄目宗旨,對除了傳播顯性的有價值資訊以外,還負有較多的宣傳教育和導向上所需要的隱形價值。如電視法制節目就有普法和提高人們法制意識的作用,而新聞評論類專題節目是代表電視機構對當前具有較高新聞價值的事件、問題或社會現象進行解釋分析、發表意見和態度。
新聞專題節目除了對客觀事實的觀念性陳述,還需要新聞價值的理念性判斷,透過這樣的提煉,使資訊量得到提升,從心靈上產生共鳴和教化作用。如果緊緊依靠個人閉門造車、冥思苦索,不僅費時費力,而且難以達到目的。因為“報道者對客觀存在的事實的認識、選擇、評價,以及報道時所選取的角度、手法等都不可避免地帶有報道者的主觀色彩”③。嚴格地說專題節目策劃,是策劃人員和編導在恪守社會責任基礎上,挖掘出“非常”的資訊價值。
三、敘事策劃從提煉主題開始。除了“進行時”的紀錄專題片,大多數新聞專題節目拍攝的是已經發生的社會事件,情節的轉換會受到畫面等時空的限制,而且內容涉及一定的糾紛或爭議。怎樣開頭,怎樣敘事,主要人物何時出現,節目點評放在何處等等,大量的資訊難以取捨和平衡。有時受到各種條件限制不能拍攝採訪到相應的資訊內容,而作為新聞專題節目不允許有虛構和表演,為此一些編導會感到壓力巨大寢食難安。同時,人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專題節目表述較為混亂,沒有明確的訴求和主題思想,其原因就是節目未經策劃,就事論事地按照時間順序羅列故事。這種表述方式如同坊間百姓的講述,什么都要從頭講起,掌握不了主題和矛盾的焦點。常態新聞專題節目的敘事多數情況下是不斷插入對過去的回顧,若按照時間順序來講述,掌握得不好往往難以取得滿意的效果。
策劃可以幫助編導設定主題和結構層次。更具體的就是要按照邏輯分析來處理情節之間的關係,因為以“邏輯為順序”就是按照事件的內部聯絡來說明和認識事件的過程,其中包括因果關係、層遞關係、主次關係等。在許多節目的題材中“邏輯順序”和“時間順序”往往是並存的,如果將“邏輯順序”作為敘事的中心,就可以使“時間順序”不斷地延長,原來貌似簡單的故事,不斷插入“懸念”“疑問”“結論”,使敘事鏈條不斷延續。這樣,線性的、習以為常的事件鏈條被打破了。總之,在時間順序上是山重水複,在邏輯順序上則是柳暗花明,因而觀眾始終處於一種興奮、緊張、期待的狀態。因此,透過這樣的策劃,情節的還原就處於立體的、真實的狀態,節目的表達不再是普通百姓隨意地講述一個事件,而是新聞媒體在報道和敘事,整個節目是對客觀事件的再結構、再陳述的過程。實際上再結構、再陳述是能夠把新聞類節目做好的關鍵,這也是常態新聞專題節目策劃的一個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