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黃科普知識

塔黃科普知識

  科普知識是一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種種科學現象和理論的知識文字,用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下面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塔黃科普知識吧,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第一眼在圖冊中見到塔黃時,簡直驚為“天物”。不遠處的雪山正在融化,稀薄的雲霧間,一株比人還高的黃綠色植物,在遍地溼潤的碎石間蔥蘢、醒目,周圍看似荒蕪的山巒,因了這玉樹臨風的“美麗裙襬”,竟也生出無限的詩意。真的難以想象,在喜馬拉雅山麓及滇西北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上,這高達2米的大個子草怎麼生存?它難道不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在狂風肆虐的環境裡,長高可是需要勇氣的——緊貼地面、周身被毛,才是王道,身穿“棉毛大衣”這樣的保暖措施,不就被各種雪蓮和雪兔子(一種植物)所採用嗎。塔黃,為什麼是個例外?

  對於高山植物來說,流石灘大約是綠色生命能夠抵達的上限,再往上走,就只剩下裸露的凍土和終年難以消融的凍雪和堅冰了。有人說,流石灘是嚴寒把石山給凍碎了,成為遍地的石頭。的確,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流石灘,年均氣溫始終徘徊在-4℃以下,最熱月的均溫也不超過0℃,加上經年累月的強風怒號,一般植物都難以招架如此惡劣的環境,紛紛香消玉殞。

  然而,塔黃卻用美麗強韌,甚至是張揚的生命,告訴我們:智慧,可以創造奇蹟!

  這智慧,凝聚在塔黃的性格里,凝聚在那一張張近似於透明的大苞葉上。塔黃其實是知道高山植物的苦與痛的,它非常清楚什麼時候該幹什麼。它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在5~7年的壽命中,80%的時間裡,它都樸素得如同一株白菜,匍匐在流石灘上,汲取陽光雨露,和狂風嚴寒抗爭。

  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年,也就是開花結果的這一年,它的性情和外表都會突然間改變,它不再隱忍、不再矮小平凡,取而代之的是張揚和華美。從這個時候開始,它華麗轉身,躋身為高山流石灘上“身材”最高、最靚的草本植物。隱匿一世,只為了花開一時。這點很像竹子的生活方式,一生只開一次花,結果後生命了結,但塔黃開花的樣子很美豔。

  時間進入盛夏,這裡的冰雪卻剛剛消融。彷彿受到了某種召喚,從白菜葉子似的蓮座樣基部,慢慢抽出一根“擎天玉柱”,這高達1.5~2米的“玉柱”,是塔黃的巨型花序,花序由下向上逐漸變細,在花序的外面,覆蓋著一層像瓦蓋一樣的苞片。這苞葉是半透明的,每個心臟形的苞片都向下懸垂包裹,苞片的中心鼓起來,苞片的邊緣則緊緊貼合著下面的苞片,就這樣一片搭蓋著一片,上片搭在下片之外,一層層疊加上去;色彩也由翠綠逐漸過渡到金黃,遠觀如可愛的寶塔。

  輕輕揭開一個苞片,當裡面一簇簇小花映入眼簾時,你會恍然大悟:原來,塔黃把自己搗鼓得如此別緻,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且非常的科學。全身上下這些覆瓦狀的半透明苞片,猶如一個個小型溫室。吸納陽光的暖,汲取月色的美——白天陽光耀目時,苞片會阻擋紫外線的強烈輻射,而讓內部的溫度得以在光照下攀升;到了夜晚,外部氣溫驟降,因有苞片的包裹,熱量不會輕易散出去,這樣內部的溫度會明顯高於外界。此外,苞片還可以阻擋疾風驟雨的侵襲……如此這般,苞片裡的小花和未成熟的果實,在生存條件惡劣的雪域高原,依然可以安心地做“溫室”裡的花果。當我們在北方為南方植物因建造了越冬溫室而沾沾自喜時,豈不知,塔黃一經長成,就擁有一個個純天然精巧絕倫的“迷你型溫室”。

  雪域高山上,一種名叫蕈蚊的昆蟲,顯然也知道這種“溫室”的妙處。塔黃的溫室,也是蕈蚊的育嬰室。塔黃開花時揮發的“2-甲基丁酸甲酯”,在傳粉蕈蚊的眼裡,是一種精密的化學“導航”,它會指引蕈蚊在空曠的流石灘上快速發現自己。

  雌雄蕈蚊雙雙趕來後,會在苞片外繁殖。之後,雌蟲會進入苞片內,從此享受起風雨無侵、張口即食的安逸日子。

  在此過程中,粘附在蕈蚊身體上的花粉,會在它到處進餐時傳遞到柱頭上,幫助塔黃實現受精。末了,蕈蚊還會將卵產入一部分花的子房裡。子房內的卵,在塔黃種子即將成熟時開始孵化成幼蟲,並以成熟的種子為食,直到幼蟲完成發育。之後,蕈蚊爬出果實,下到地面鑽進土裡化蛹越冬,第二年六月份,又羽化成蟲,開始下一個世代的輪迴。想必,此時的塔黃也很滿意,自己只貢獻了一部分種子,蕈蚊就幫自己完成了子孫繁殖的大業。

  至於塔黃在生命的最後一年,為什麼要生得如此高大?我個人以為,這是塔黃希望自己成熟後的種子,在搭上高山勁風的便車後,能走得更遠一些吧……

  沒有前幾年在冰雪嚴寒中的默默積累,也就沒有最後綻放的華美。

  看來,塔黃早就明白這個道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