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戰爭的特點及原因
春秋時期戰爭的特點及原因
春秋時代,通常用來指中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秋時期戰爭的特點及原因,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特點
①戰國時期的戰爭具有封建兼併性質,而春秋時期的戰爭僅是奴隸主大國爭霸戰爭。
②春秋爭霸戰爭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於封建因素的成長。而戰國兼併戰爭在轉化為封建統一戰爭後,導致一個封建大帝國產生。
現在多說幾句,談一談二者之間的相同點:①都有擴大地盤、掠奪人口的.目的。②春秋和戰國時期的戰爭在影響上,都是大吞小、強凌弱,減少了諸侯國數目,加速了奴隸制瓦解和促進了封建制形成。同時不可避免給人民生活、生產造成巨大破壞。
諸侯間的爭霸和兼併戰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統一,這樣就形成統一的趨。
春秋時期戰爭三不原則是什麼
1、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戰爭不能隨便發起,不允許一方趁著對方國君去世或鬧災荒等變故而發兵。在交兵前,乙方要派自己國家的使者代表這個國家的國君去交代交戰的理由,如果敵方殺了使者的話,就相當於殺了該國的國君,這將會被視為是違反禮儀的行為,會被所有國家所鄙視。
2、不鼓不成列在開戰的時候,不要等對方沒擺好陣勢就開始攻打。
3、不追逃兵在春秋的戰場上,如果對方沒有逃跑的話,就不能夠追趕,並且對於跑步的步數也有規定,認為即使追的話,也只能追趕五十步。人們常見的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也是出於這個原則的。春秋戰爭禮儀主要包括不斬來使、不鼓不成列以及不追逃兵的原則,這些原則都是春秋戰爭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