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禮儀科普知識

錫伯族禮儀科普知識

  錫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錫伯族原居東北地區,乾隆年間清廷徵調部分錫伯族西遷至新疆以充實當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錫伯族禮儀科普知識,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錫伯族,是我國北部少數民族中較早從事農業生產的民族。清初,,錫伯族便開始種植水稻,清代文獻中稱為“錫伯米”。1766年部分西遷至察布查爾地區,至19世紀初察布查爾渠修通,錫伯營八個牛錄擴墾耕地78700餘畝。東北的錫伯族至清朝中後期,也以農業為主,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高粱、大麥、胡麻、油菜籽、穀子、葵花、菸草等。

  在錫伯族生產活動中,牧副業也佔一定的比例。農民大多蓄養馬、牛、羊等牲畜,不僅供自食自用,而且其蓄養規模也越來越擴大,出現了不少專業戶。錫伯族的副業主要有園藝、漁業,還有少量狩獵業。園藝有蔬菜和果樹種植,也有榆木、楊樹等木材樹木種植。漁業是重要的副業生產之一。察布查爾地區的錫伯族,有在伊犁河捕魚的良好條件。

  早在清代,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等地的錫伯族均形成了村鎮。西遷的錫伯族在察布查爾渠鑿通後,便基本形成了現8個牛錄(亦稱嘎善)的聚落形式。牛錄既是經濟單位,也是作戰單位。最初每個牛錄均圍以高大的圍牆,開東西南北四大門,有二三百戶不等。每戶庭院大小不等,少者二三畝,多者四五畝。庭院多呈南北長方形,四周植有各種樹木。庭院都用矮牆圍成,分南北兩院,南院多種果蔬,北院修棚圈、種樹木及穀物等。住房多為人字形土坯斜頂房或木架結構斜頂房,多南北向。臥室均起火炕,多是南西北“三環炕”。西屋多由長輩住,東屋則為晚輩起居,中間多為隔成過道的廚房。錫伯族歷來崇尚多世同堂,分家須由父母操辦蓋房另立門戶。

  東北的'錫伯族多食稻米、高粱和小米等,新疆的錫伯族則食小麥,其中發麵餅是新疆錫伯族幾乎一日三餐之必備食品,稱“發拉哈額分”。

  在歷史上主要從事遊牧生產的錫伯族為便於騎馬射箭,男子多穿左右開衩的滾邊長袍,束粗腰帶,戴圓頂帽,穿長筒靴。辛亥革命後錫伯族服飾變化受漢、維吾爾等族影響較大。年輕婦女喜歡穿色彩鮮豔的連衣裙、裙子、襯衫和翻領、高領短大衣、靴子等。男青年喜穿西服、運動服、笳克衫、皮鞋等,只有八九十歲的男女老人偶爾穿長袍馬褂、禮帽、坤秋帽、繡花鞋。

  錫伯族基本保持著一夫一妻、婦隨夫居的典型的父權制婚姻形態。個別無子嗣者招婿入贅。同姓不婚,但偶有姨表、舅表、姑表兄妹婚配情況。新中國成立後,新婚姻法在錫伯族社會得到全面貫徹,納妾、童養媳、指腹為婚等陋習逐步被杜絕。錫伯族與漢族等民族的族際婚姻日益增多。

  錫伯族實行土葬。每一個哈拉(姓)和莫昆有各自的墓地。老人死後行洗禮,報喪時行跪禮。出殯選單日,忌申日和午後。弔喪期多為三日,多者五至七日不等。墓堆上插兩杆幡(一為紙幡,一為用紅布或紅綢制)。喪期內忌串門。祭奠期“四十九日”,遠親脫孝,直系親屬則需百日脫孝。薩滿、其它巫職人員和非正常死亡者火葬,未婚男女棺材不做底,而用蘆葦代之。幼兒死屍棄於野外任憑飛禽走獸噬食。

  錫伯族有講究禮儀、尊老愛幼、熱情好客、崇尚整潔的傳統美德。在日常生活中,不孝兒女、不贍養老人者,要受到社會的譴責。教師在社會上受到特別尊重,本民族諺語說“不尊重教師就是不尊重父母”。尊重客人被視為體現一個家庭或家族文明素質的重要方面。保持整潔、保護水源、在公眾場所保持外表形象是本民族自古延續的社會公德和個體德行方面的重要表現。禮儀禮節則被視為做人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對長輩應答和氣,久別重逢須行“打千”禮,逢重大節日、婚喪必行跪禮及磕頭禮。該傳統一直傳承至今。

  錫伯族的節日有“新年”(元旦)、春節、五一節、國慶節等。春節多走親串門、祭祖及娛樂活動。農曆三月間的以魚為祭供品的“魚清明”、農曆七月間以瓜果為祭供品的“瓜清明”、“孫扎拜義車孫扎”(端午節)和中秋節。歡度這些節日的方式,均以本民族的習俗方式進行祭奠、飲食和娛樂。民族化節日有“四一八”西遷節和正月十六“抹黑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