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紋枯病的科普知識

水稻紋枯病的科普知識

  水稻紋枯病是由立枯絲核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水稻上的病害。該病主要發生在葉鞘和葉片上。發病初期,先在近水面的葉鞘上發生橢圓形暗綠色的水漬狀病斑,以後逐漸擴大成為雲紋狀,中部灰白色,潮溼時變為灰綠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水稻紋枯病的科普知識,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水稻紋枯病:

  別名:水稻雲斑病、水稻雲紋病;俗稱花稈、花腳瘟。

  分佈為害:

  紋枯病是水稻重要的病害之一,一般早稻發病重於單季晚稻和後季稻,輕者影響穀粒灌漿,重者引起植株枯萎倒伏、不能抽穗或枯孕穗,一般減產10%-20%,嚴重時可減產50%以上。世界各產區稻區均有發生。主要引起鞘枯和葉枯,使水稻結實率低,秕穀率增加,粒重下降,一般減產10%-30%,發生嚴重時,減產超過50%。

  主要症狀:水稻紋枯病是一種高溫、高溼病害,一般在分櫱盛期開始發病,圓稈拔節到抽穗期盛發,主要為害葉鞘,葉片次之。發病初期,先在近水面的葉鞘上發生橢圓形暗綠色的水漬狀病班,以後逐漸擴大為雲紋狀,中部灰白色,潮溼時變為灰綠色,病斑由下而上擴充套件,嚴重時全穗枯死。病部的菌絲在表面集結成團,先為白色,後變成暗褐色的菌核。

  病原:病原為立枯絲菌核,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瓜亡革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

  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裡越冬,第二年漂浮在水面的菌核附著於稻株上,在溫度適宜時生出菌絲,侵入葉鞘,引起發病,然後病部菌絲向稻株上部或鄰近稻株蔓延。從水稻分櫱盛期開始發病,拔節期病情加快發展,到孕穗期前後盛發,乳熟期病情下降。該病喜高溫高溼,夏、秋氣溫偏高,雨水偏多,有利於該病發生;水稻過度密植、過多或過遲追施氮肥,連續深水灌溉,造成通氣透光差,田間溼度大,加速菌絲的伸長和蔓延,都有利於發病;矮稈多穗型的品種因分櫱多,葉片密集,容易感病。紋枯病的發生發展與菌源基數、品種抗性、氣候及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密切關係。凡當年移栽前灌水時打撈菌核較徹底的地塊,發病輕;反之菌核越冬數量大,發病重。糯稻病重於秈稻,秈稻重於粳稻。矮稈品種重於高稈品種;早熟品種重於晚熟品種。在溫度適宜條件下,陰雨天氣發病重。澆水澆灌、適時晾田的.發病輕,長期深水灌田的發病重;氮肥過多、易徒長、抗病性差、發病重。

  防治措施:

  1、打撈菌核,減少菌源。要每季大面積打撈並帶出田外深埋。

  2、加強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使水稻前期不披葉,中期不徒長,後期不貪青。灌水做到分櫱淺水、夠苗露田、曬田促根、肥田重曬、瘦田輕曬、長穗溼潤、不早斷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淺、中曬、後溼潤”的原則。

  3、選用良種,根據各稻區的生產特點,在注重高產、優質、熟期適中的前提下,宜選用分櫱能力適中、株型緊湊、葉型較窄的水稻品種;以降低田間廕庇作用、增加通透性及降低空氣相對溼度、提高稻株抗病能力。

  4、合理密植,水稻紋枯病發生的程度與水稻群體的大小關係密切;群體越大,發病越重。因此,適當稀植可降低田間群體密度、提高植株間的通透性、降低田間溼度,從而達到有效減輕病害發生及防止倒伏的目的。

  5、藥劑防治:抓住防治適期,首選翠米(40%氟環·多菌靈)24g-36g/畝,或用福米(30%苯甲·丙環唑)20g-30g/畝,或用翠隆(80%戊唑醇)16g-24g/畝,兌水30-45kg噴霧。在水稻分櫱前期、水稻孕穗始期和末期使用翠米24g-36g/畝各防治一次,不僅治病效果好,還可以促進水稻分櫱、促使水稻根系發達、增綠等作用,對水稻也有一定的增產作用。

最近訪問